北京市2018-2019學(xué)年度第一學(xué)期高三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1頁
北京市2018-2019學(xué)年度第一學(xué)期高三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2頁
北京市2018-2019學(xué)年度第一學(xué)期高三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3頁
北京市2018-2019學(xué)年度第一學(xué)期高三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4頁
北京市2018-2019學(xué)年度第一學(xué)期高三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北京2018—2019學(xué)年度第一學(xué)期高三期中考試試卷

(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一、本大題共7小題,共22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7題。材料一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覺得二里頭和“夏”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許宏:從時段上來講,二里頭文化屬于“原史時代”。但不少朋友會因為它已進入國家階段,而將其劃歸“歷史時期”。其實原史和歷史的劃分,著眼點是文字的使用與否及其程度,而與社會發(fā)展階段無涉。二里頭有可能是夏,乃至極有可能是夏,但這仍是假說。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相信夏王朝存在過嗎?許宏:我只能說我不知道。到目前為止,這是個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問題。傳世文獻中記載了夏王朝的存在,這些記載集中于東周至漢晉人的追述,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們當然是存在的。但透過這些追述性質(zhì)的文獻,我們能夠知道當時的人是如何描述看待“夏”的,但卻不能據(jù)此確證夏王朝的存在,它們是文本而非史實本身。對于古籍,我們既不能無條件地盡信,也沒有充分證據(jù)認為其全系偽造。對其辨?zhèn)位蜃C實工作,只能就一事論一事,逐一搞清,而無法舉一反三,從某書或某事之可信推定其他的書或其他的事也都可信。既不能證實又不能證偽者,肯定不在少數(shù),權(quán)且存疑,也不失為科學(xué)的態(tài)度。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的研究顯然是不以司馬遷《史記》一類的古史框架為前提的。如果拋棄了傳統(tǒng)的古史框架,今天的我們應(yīng)當如何認識自己的來處?許宏:對于傳統(tǒng)的古史框架,不是拋棄而是超越,我們正在探尋考古學(xué)貢獻于人類文明史研究乃至人文社會科學(xué)一般法則建構(gòu)的更大的可能空間。一個多世紀以來,考古學(xué)早已不再是“歷史學(xué)的侍女”,而是充分借鑒藝術(shù)史、民族志、語言學(xué)、口述傳統(tǒng)乃至自然科學(xué)的多重證據(jù),更為全方位地研究過去人類的生活和社會變遷的獨立學(xué)科。就像有的學(xué)者說的,現(xiàn)在存在一種整體上的中國焦慮,我們都想弄清中國從哪里來,向何處去。我們在做的也是學(xué)術(shù)上的尋根問祖的工作。輝煌燦爛、獨具一格的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正是建基于對外來青銅冶鑄技術(shù)的吸納、數(shù)千年爐火純青的模制陶器的傳統(tǒng)以及意識形態(tài)層面對禮制建構(gòu)的追求之上的。像二里頭這樣一個廣域王權(quán)國家的架構(gòu),究竟是自己產(chǎn)生的,還是受到外來影響,也有待于進一步探索。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中國從來就沒有自外于世界,一定要把“中國”這個概念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去審視。在傳統(tǒng)的古史框架和話語系統(tǒng)之外,探尋考古學(xué)對于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獨特表達,既不等于歷史虛無,更無損于原有古史框架帶給我們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刪改自劉周巖《許宏:無“疑”則無當代之學(xué)問》)根據(jù)“材料一”,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二里頭文化尚未進入國家階段,所以學(xué)者們認為它不屬于“歷史時期”。傳世文獻證明了夏朝的存在,也展示了東周至漢晉人們對夏朝的認識??脊艑W(xué)的發(fā)展重新建構(gòu)了人類文明史乃至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的一般法則。獨具一格的中國古代青銅文明,是先民學(xué)習(xí)和改造外來技術(shù)的產(chǎn)物。材料二三聯(lián)生活周刊:你主張我們應(yīng)重視《史記》為中國人確立的古史框架,原因是什么?孫慶偉:首先,我認為《史記》的古史框架基本可靠。有人懷疑《史記》的古史體系,實際上這種說法過于籠統(tǒng)和夸大了。因為就篇章而言,從《殷本紀》之后無人懷疑,因為有殷墟甲骨可以印證,《周本紀》《秦本紀》也沒有疑問。真正有待于證實的,就是《五帝本紀》和《夏本紀》。但這兩者在司馬遷眼里是截然不同的,《夏本紀》與《殷本紀》《周本紀》《秦本紀》屬一類,可信度是很高的,而《五帝本紀》屬于另類,司馬遷自己也承認吃不準,因為越久遠材料就越少。其次,也有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在情感方面的原因。司馬遷是一個“無比深刻而淵博”的學(xué)者。司馬遷的可貴,不僅在于他的博學(xué),更在于他對史料的裁斷和卓識,所以司馬遷自稱《史記》的撰作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相比《史記》對于古史的通透見解,其中的古史框架其實只是一個具體知識點而已。但顯而易見,如果不是司馬遷,我們今天連這個框架也不會有,因此怎能輕言放棄?如果我們對司馬遷這樣一位如此偉大的歷史學(xué)家缺乏起碼的了解和尊敬,我認為這是不可原諒的。三聯(lián)生活周刊:就一般的觀察而言,相對年輕的知識群體中對中國古史問題或許“疑”的態(tài)度更多,你在北京大學(xué)教授本科生課程時是怎樣的體會?孫慶偉:就一般年輕學(xué)生而言,他們確實天然地相信“疑古”是先進、科學(xué)的治史態(tài)度,而“信古”則是保守、落后的研究取向。任由李學(xué)勤先生有關(guān)“對古書的反思”和“走出疑古時代”的吶喊與呼吁,同學(xué)們依然是我自巋然不動。我當然不是要否定“古史辨”派學(xué)者的先進性和重大貢獻,恰恰相反,我是想提醒同學(xué)們,讀完了《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和《秦本紀》再來“疑古”也不遲——“疑古”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更應(yīng)該是具體的學(xué)術(shù)實踐。以前朱熹就說,要“熟讀”之后才能“自然有疑”,“若先去尋個疑,便不得”。不讀書,上來就疑,那不是疑,那是無知。人們通常認為,懷疑是科學(xué)態(tài)度,相信則是盲目的。但實際上,“有疑”是為了“無疑”,在疑的基礎(chǔ)上做出自己的裁斷,所以“信”比“疑”更難,層次更高?,F(xiàn)在的很多懷疑是很草率的,只是人云亦云,是缺乏判斷力的表現(xiàn)。(刪改自劉周巖《孫慶偉:“信”比“疑”更難》)根據(jù)“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在司馬遷眼中,夏、殷、周、秦四篇本紀都有較高的可信度,只有《五帝本紀》部分內(nèi)容存疑。與《史記》對于古史的通透見解相比,古史框架只是一個知識點,我們閱讀研究時無需關(guān)注。盡管有學(xué)者積極呼吁,但是年輕學(xué)生依舊傾向于認為“疑古”是先進、科學(xué)的,而“信古”是保守、落后的。現(xiàn)在很多人對古史的懷疑只有治學(xué)態(tài)度,缺乏學(xué)術(shù)實踐,是人云亦云、缺乏判斷力的表現(xiàn)。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如何合理“疑古”。(3分)材料三自西周至兩漢的文獻里,大禹的形象從創(chuàng)世神至夏代的圣王,至半人半獸的天選之人,漸次演變,又相互雜糅。他承載著不同歷史語境下,對于他以及他所開創(chuàng)的“夏”的信仰與闡釋。萬物之初,洪水滔天,蒼穹下沒有大地,禹受天帝之命布土造地。他用拋到水里能不斷膨脹的神土制造土地,既堵塞洪水,又在大地上疏通河流,終于平定山川。天帝于是降下黎民百姓,賜予禹治國安邦的九種大法,由禹做王,監(jiān)察百姓的德行。在西周中期的青銅銘文中有著類似的文言敘述。但依照現(xiàn)有史料,難以斷定在創(chuàng)世神的形象之前,是否存在大禹是人的記述?!对娊?jīng)》等周人的文獻里,大量出現(xiàn)“禹跡”“禹績”的詞匯。歷史學(xué)家顧頡剛曾發(fā)現(xiàn),商周的統(tǒng)治者祭祀大禹,認定自己的領(lǐng)土源自大禹之手,“西周中期,大禹是山川之神,后來有了社稷,又為社神”。借助夏禹的形象,先秦諸子闡發(fā)自己的政治觀念。專門研究大禹傳說的學(xué)者楊棟表示,“描繪大禹的辛勞形象,是對辛勞為民精神的贊揚,體現(xiàn)的是諸子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背后,是要塑造大禹與夏王朝創(chuàng)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作為“德”的載體,垂范后世。于禹個人,舜任用禹治水,是因他一言一行都合乎法度,“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于禹的功績,神話中創(chuàng)世者在造地成功后巡視、步測大地,轉(zhuǎn)換為大禹規(guī)劃、制訂九州中國的行政區(qū)域、貢賦標準的過程。來到漢代,《史記?夏本紀》中的大禹治水,已是另一番情形。神話中的原始大水被置換為堯舜時代一場現(xiàn)實的水患災(zāi)難,天帝被置換為賢君堯、舜,具有神性的鯀、禹被置換為堯、舜的臣僚。創(chuàng)世者命令動物神潛水撈泥被置換為君臣在朝堂上討論治水人選,而潛水造地則被置換為鯀、禹父子相繼的治水事業(yè)。伴隨國家形態(tài)的演進、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歷史化的版本最終占據(jù)主流。一則創(chuàng)世神話被轉(zhuǎn)述為一則古代歷史的傳說。在司馬遷的版本中,舜逝世后,服完三年喪,禹為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來朝拜禹,禹才繼承了帝位。禹登基十年后去世,把天下交給益。服喪三年后,益用類似的流程,把帝位讓給啟,自己躲到箕山。但諸侯因啟的賢德,都離開益而朝拜啟,于是啟即天子位。然而,寫于戰(zhàn)國時代的古本《竹書紀年》有言,“益干啟位,啟殺之”,賢德背后是血淋淋的權(quán)力之爭。甚至韓非在《韓非子?說疑》中直接攻擊禪讓制本身,“舜逼堯,禹逼舜,人臣弒其君者也”。司馬遷是承接《孟子》的思路,用啟的賢德調(diào)和此間的沖突。但北京大學(xué)孫慶偉教授認為,“以‘尚賢'為總基調(diào)的‘禪讓'是‘不在其位'的知識階層企圖以‘和平演變'方式獲取權(quán)力的捷徑”。(刪改自劉暢《從神話到史書:文本中的“夏禹”敘事》)下列對“材料三”中加點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雜糅:“糅”的本義是雜米飯,引申為混雜。滔天:“滔”的意思是彌漫,不能寫作“濤”。潛水:“潛”讀作“qib”,指沒入水中活動。禪讓:“禪”讀作“shdn”,指把帝位讓給別人。下列對“材料三”所涉文學(xué)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周朝把銅叫金,所以銅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对娊?jīng)》在先秦的政治、外交和社會生活中被當作表情達意的工具,孔子論之曰“不學(xué)《詩》,無以言”。《孟子》是“四書”之一,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體現(xiàn)了孔孟思想的不同側(cè)重?!妒酚洝肥侵袊鴼v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根據(jù)“材料三”的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據(jù)西周的青銅銘文記載,禹是一個半人半獸的創(chuàng)世神,受天帝之命布土造地,平定山川。天帝于是降下黎民百姓,命禹監(jiān)察百姓的德行。在周人的文獻里,大禹是山川之神,后來有了社稷概念,又被尊為社神。周人認為他們的領(lǐng)土來自于大禹,所以祭祀他。先秦諸子借助大禹的形象闡發(fā)自己的政治觀念,都將大禹塑造為與夏王朝創(chuàng)始人相符的圣王形象,作為“德”的載體,垂范后世?!妒酚?夏本紀》中的大禹治水,已是一則歷史化的傳說。這是司馬遷遵照國家形態(tài)的演進和政治統(tǒng)治的要求所做的轉(zhuǎn)化。請結(jié)合上述三則材料,簡要概括《史記》對古史記載的意義。(6分)二、本大題共8小題,共24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8-15題。(共17分)兼愛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于故也【1】?!弊幽友栽唬禾煜轮烤?,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戰(zhàn),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則士眾能為之。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⑵,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3】,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⑷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⑸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茍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取材于《墨子?兼愛》,有刪節(jié))[注]【1】“雖然”句謂:這樣雖然好,但卻是天下難以辦到的事。【2】牂(zdng)羊之裘:羊皮做的樸素衣服。【3】要:通“腰”?!?】脅息:屏氣?!?】碎:通“萃”,軍隊行列。對加點字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3分)貴必敖賤敖:通“傲”,傲視若君說之說:通“悅”,喜歡朝有黧黑之色朝:讀zhao,早晨人亦從而惡之惡:讀wu,憎惡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是以仁者非之B.何以易之此何難之有焉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C.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D.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而士不以為行故也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視人之國若視其國看待別的國家如同看待自己的國家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只是沒有認識到它的好處、辨清它的道理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所以楚靈王的大臣都為了節(jié)約而只吃一頓飯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越王勾踐親自擊鼓來激勵他的武士奮進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子墨子”前一個“子”字,是對墨子的尊稱,可譯為“先生”。墨家學(xué)派在先秦曾盛極一時,其核心學(xué)說有“兼愛”“非攻”等。晉文公即《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課文出自《戰(zhàn)國策》?!芭P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說的是越王勾踐忍辱復(fù)國的故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3分)今若夫攻城野戰(zhàn),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用“/”給下面文段斷句。(2分)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回答14-15題。(共7分)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云利也;我不愛天下,未云賊也。功【1】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2】者于此,一人奉【3】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于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弊幽釉唬骸拔嵋嗍俏嵋?,而非子之意也?!保ㄈ〔挠凇赌?耕柱》)[注]【1】功:功效?!?】燎:放火?!?】奉:通“捧”。下列各句大意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未云賊也:未見得有什么害處自是而非我:認為你自己正確卻否定我子何貴于二人:您為何比這二人尊貴呢摻火將益之:舉著火要使之燒得更大根據(jù)文段內(nèi)容,簡析文中“吾亦是吾意”的含義。(4分)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詩歌,回答16-18題。(共12分)飲酒(其十七)

[晉]陶淵明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fēng)。清風(fēng)脫然至,見別蕭艾【1】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注]【1】蕭艾:艾蒿,指雜草。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行行失故路:人走著走著,往往會迷失最初的方向。任道或能通:順應(yīng)內(nèi)心的想法,或許能將路走通達。覺悟當念還:覺悟到走錯方向,應(yīng)及時地回到舊路。鳥盡廢良弓:鳥打盡弓會廢棄,英雄已無用武之地。古人詩詞中常會托物言志,下列詩句中沒有運用此手法的一項是(3分)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屈原《橘頌》)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陶淵明《飲酒(其八)》)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陳子昂《感遇(其二)》)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六)》)唐朝韓愈曾作《幽蘭操》一歌,其中有四句:“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請你談一談韓詩與陶詩前四句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6分)古詩文默寫(8分)◎古人作詩喜用花草來比喻高潔品性與美好追求。例如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就借蓮“—①—”的特點,表達了自己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仍堅持高潔品性的追求。◎陶淵明則偏愛菊花,從《飲酒》中的“—②—,悠然見南山”和《歸去來兮辭》中的“三徑就荒,—③—”能夠讀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描寫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風(fēng)景帶給人的不同感受:一是“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薄暮冥冥,—④—”,帶給人的是“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⑤,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一是“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此樂何極”,帶給人的是“則有心曠神怡,—⑥—,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薄蚶畎自凇秹粲翁炖岩髁魟e》中描述了夢境中的奇遇:“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⑦。⑧,仙之人兮列如麻。”四、本大題共7小題,共24分。閱讀下面文章,回答20-25題。(共24分)魯院的柿子樹郭嚴隸魯迅文學(xué)院有一座花園,花園里有一棵柿子樹,因為我們來到的時候正是秋天,屬于它的季節(jié),它便成為突出的風(fēng)景。柿子樹長在園子的中央,被一些別的樹木圍繞著,跟那些樹木一樣高大,因為它滿枝頭綴著柿子的緣故,樹木們都成為陪襯。它自身的葉子也是陪襯了。我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結(jié)著果實的柿子樹,不由就看得發(fā)了呆。那是剛來到那天的中午,飯后我們到園子里去散步,一眼看見了它。震動的時刻里,覺得它根本不是樹,分明是一首正在唱著的歌。是大地的歌唱,也是天空、陽光、微風(fēng)、碧草,甚至是空際白云,地上湖水的歌唱,因為所有這一切都在它之中。人們會把這些籠統(tǒng)地稱為大自然,說大自然的歌聲是天籟。北京的秋天,多的是這樣陽光燦爛的日子,天藍得像是要透到天外邊去,這樣的藍里,白云就呈現(xiàn)最艷的顏色,讓人知道這世界上濃麗的極致是潔白。當美以不可言說的方式擊中生命,人不免要恍神的。恍神中,就覺得那柿子樹上綴著的是一團團結(jié)晶的陽光,使它們幻閃人間難以見到的明亮。許多時候,我來到花園里,并不是為了柿子樹,卻總是它止住我的腳步。是由于唯它身上,秋的痕跡明顯的緣故嗎?當然,銀杏不讓。銀杏的通體金黃最終在傾聽中變作呼應(yīng)。我不知道自己感受色彩的方式何以竟是傾聽?也許已經(jīng)只能這樣了,面對一切都直接捧出心靈。銀杏的呼應(yīng)加深了柿子果實的意義,秋顯出慈悲和豐饒。這樣寫著的時候,秋在窗外變成了冬,不是一個字一個字變的,是信手一翻,嘩的一聲,就成了新的一篇。冬乘著一場寒風(fēng)來,不見雨,風(fēng)是獨自來的。樓窗外的那棵銀杏樹,所有葉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黃昏里閃著朝暉的明亮。有些輕輕灑落地上,燦燦的,就在地上鋪了一層錦,讓人覺得這美景可以地久天長,宛如心中珍藏的愛情。后來,銀杏的葉子都不見了,樹枝是葉片落盡后那種嶄新的光潔,對于切切依戀的東西的突然離去,對于這大地上司空見慣的發(fā)生,樹枝似乎還有些回不過神兒來。這時候,柿子樹一派沉靜。它的葉子也不見了,都被風(fēng)帶走了,柿子卻以果實的姿勢仍舊掛在枝頭。我從小徑的回環(huán)處走來,抬頭看著樹上的柿子,強烈地感覺看到了一些清澈溫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詩句一樣精致地懸掛在沒有了葉片的枝頭,那枝干的光潔就成為詩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時候,柿子也在看我,猶如我看藍天的時候,藍天也在看我。這樣的驚覺下,內(nèi)心怎能夠不慌張?我有那樣足夠的澄明嗎?有那樣足夠的燦爛、溫暖、殷實和愛嗎?剎那明白自己為什么總要到這柿子樹旁邊來了。是的,它在看著我,以無聲之言與我交談,說在那些喧騰的日子里,它怎樣讓自己的心泊于安詳和沉靜。它打開自己讓我細細地進入,讓我在撫摸和凝視中明白,自己來到了一個只有祝福、珍惜和善良的地方。真的從來沒有過憤怒、怨尤、仇恨以及傷感嗎?過去的時光會告訴說,那是曾經(jīng)的青澀。柿子在春天曾經(jīng)是花朵,在夏天曾經(jīng)是一顆小小的被葉片遮蔽著的青果。只到秋天來了,它的金色才漫天歸流,凝成這樣一捧盈碩結(jié)實、可摸可觸的愛。我思索柿子樹在來到這里之前的經(jīng)歷,是長在一群同樣的樹木中間?或于園圃,或于野谷深山。山風(fēng)的強勁中有靈,陽光和花朵的燦爛中有情意的香氣。它是怎么樣被命運選中,這樣站到魯院的花園里來,成為它獨特的風(fēng)景?就如同我們被命運選中,來到這里度過一段珍貴的學(xué)習(xí)時光。我們是遍涉了苦難之河而終于被長風(fēng)蕩盡衣衫上的淤塵,踏上這清寧的島嶼。你呢,柿子樹?你命運中的颶風(fēng)雷霆是怎樣?你生命里的春風(fēng)清露又是怎樣?你可是也深味人間悲喜、世上情仇,才這樣以物外之姿呈現(xiàn)塵世的喜樂和殷實?將這些獻給生命,所有的掙扎、疼痛、念想便都化為風(fēng)景。有一天,我清早來到柿子樹下,在枯萎的草柯間撿了兩枚熟透墜落的柿子,小心地撫摸它們,就像撫摸深夜里凌空而降的神諭。我甚至相信這里面包含著一切關(guān)于世界和生命的宣言,也就是愛的宣言。我由此知道了,果實怎樣演繹音樂與星光,傳遞快樂和希望。?這座獨一無二的花園里,在樹蔭和花叢中掩映著一些大文學(xué)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們生命的氣息透過那些顏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樣在時空中傳遞,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溫暖和光照。當微風(fēng)輕拂,花搖影移,四下里充滿眷愛的情意,誰聽見星光、月輝、草木、清波,這些事物輕盈地轉(zhuǎn)化成意象,以審美的方式凝聚成飽滿玲瓏的主題,那是喜悅和善的思緒,那是文學(xué)的痕跡。?而柿子樹在這些思緒和痕跡中,從容呼吸著,就像一篇文章在寫作著,一幅畫在描繪著,一聲祝福在傳播著。?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凍從很高很遠的地方砸落了,花園里一切都沉進穩(wěn)妥靜寂的灰色里,沉進無言的訴說,只有柿子樹,仍舊高舉著一簇簇火焰般的鮮艷的柿子,在微笑著高歌。這樣的時候,你看著那些一片葉子都沒有的枝頭上,擠擠地懸掛著的果實,會覺得它們還僅僅是果實嗎?那已是宇宙天地之心,是關(guān)于生長、繁衍、豐收、護佑等等仁慈的旨意。對下列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天籟:在這里指自然的聲音喧騰:在這里可以換為“喧鬧”強勁:意思是“強大有力”,“勁”讀“jin”神諭:意思是“神的指示”,“諭”讀“yU”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文章情感飽滿豐富,既有對柿子樹的敬仰贊美之情,又有對其他樹木只能成為陪襯的遺憾之情。第⑤段結(jié)尾處的三個問句,層層遞進,形成磅礴之勢,表達了作者對自我生命狀態(tài)的叩問和反思。第⑨段作者說“所有的掙扎、疼痛、念想便都化為風(fēng)景”,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苦難生活的贊美。文章結(jié)尾寫柿子火焰般鮮艷的色澤和高掛枝頭的姿態(tài),傳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22?文章第③一⑤段,作者描述的柿子樹和銀杏樹有哪些不同?(4分)文章第?段寫巴金、茅盾等文學(xué)大師的塑像,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匠心?(5分)結(jié)合全文,簡要分析作者從魯院里的柿子樹身上獲得了哪些啟示。(6分)作者借“柿子樹”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對下列經(jīng)典作品中的“事物”與其內(nèi)涵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藥》中夏瑜墳上的“花環(huán)”,是魯迅認為“須聽將令”,為了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馳的猛士而特意添加的。《紅樓夢》中,薛寶釵有金鎖,賈寶玉有寶玉,喻指“金玉良緣”,暗示了寶玉對于美好愛情的追求與選擇?!哆叧恰分械膬驮媾R“碾坊”與“渡船”的選擇;前者意味著世人眼中門當戶對的姻緣,后者則代表著自己想要的愛情。《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在草垛上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工地上讀《牛虻》,這些書使他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意義的理解。五、本大題共2小題,共60分。微寫作(10分)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墩撜Z》中曾多次論及君子的修養(yǎng),如: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不器;君子坦蕩蕩;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種品質(zhì)?請結(jié)合《論語》相關(guān)語句,談?wù)勀愕睦斫狻?50-200字。有人說:人類在與限度的斗爭中成長。有人說:永遠或不肯超越自身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請結(jié)合名著中的人物,談?wù)勀銓Α跋薅取钡恼J識。要求:人物必須從《紅巖》、《老人與?!?、《平凡的世界》中選擇。150-200字。請在下列片段中選擇其一,運用描寫手法寫一段話,描摹此時此刻主人公(翠翠、黛玉)的內(nèi)心活動。120字左右。片段一:翠翠斜睨了客人(儺送)一眼,客人正盯著她,她便把臉背過去,抿著嘴,不聲不響,很自負的拉著那條橫纜。片段二:探春、紫鵑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李紈趕忙進來了。三人才見了,不及說話。剛擦著,猛聽黛玉直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將所選題目的題號涂黑。古人教子曰:業(yè)精于勤,荒于嬉?,F(xiàn)代教育家說:研究“玩兒”這一豐富的源泉,是我們的任務(wù)。以《中國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賞》《蟋蟀譜集成》《北京鴿哨》等“世紀絕學(xué)”享譽中外的文物鑒賞家王世襄,總結(jié)自己一生時說:我這輩子沒干別的,凈玩兒了。也有人說:玩物喪志,靠玩兒難以成就大事。請以“說玩兒”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合理。有人說:“造化弄人,美麗的風(fēng)景總是容易錯過?!蔽覀兊纳钪幸渤S绣e過的風(fēng)景。請以“錯過的風(fēng)景”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敘事清楚,有細節(jié),有描寫和抒情。高三上語文期中參考答案2018.10.16一、多文本閱讀D(A史前和歷史時期的劃分著眼點在于文字的有無及其發(fā)展程度,與社會發(fā)展階段無涉,且二里頭已經(jīng)進入國家階段;B傳世文獻的記載不能證明夏朝的存在,只能知道當時人是如何看待夏朝的;C考古學(xué)的發(fā)展可能會對人文社會科學(xué)一般法則的建構(gòu)貢獻更大的空間,但學(xué)者還在探索中。)B.二者都應(yīng)該關(guān)注。就一事論一事,逐一搞清(不可以答就事論事);應(yīng)該有具體的學(xué)術(shù)實踐(或先讀后疑);疑后有斷。(1點1分)C.“潛”讀作“qidn”。D.編年體錯,應(yīng)為紀傳體。B.(A半人半獸錯;C并非所有諸子都將禹塑造為圣王;D遵照要求錯,司馬遷轉(zhuǎn)化錯)有助于研究過去人類的生活和社會變遷,建立我們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一個較為可靠的古史框架,以及若干對古史的通透見解;推動了創(chuàng)世神話向歷史傳說的轉(zhuǎn)化,以及儒家尚賢思想的傳承發(fā)展。(每點1分,共6分)二、文言文閱讀C.朝:讀chdo,朝廷B?以:用°(A.代詞/助詞,提賓標志;C.者:表原因/……的時候;D.而:表修飾/表并列)C.節(jié):節(jié)制。C.《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F(xiàn)在攻城打仗,為了名利犧牲自身,這都是天下百姓難以去做的事情(要點:“殺身”“判斷句”“所字結(jié)構(gòu)”各1分)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C.“子何貴于二人”:您更贊同二人中的哪一個呢①我(墨子)堅持認為我的做法是正確的。(1分)②提倡兼愛,雖未必給動亂的天下帶來好轉(zhuǎn),但方向是正確的。(3分)(意思對即可)三、詩歌鑒賞、默寫DD相同點:陶淵明和韓愈在詩中都通過蘭花來喻指君子的高貴品格,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對高潔品性的堅守。(2分)不同點:韓愈詩中所表達的是君子的才華不會因無人賞識而減弱半分。即使沒有明君賞識也沒有關(guān)系,君子依然會堅守自己的道德操行。(2分)而陶淵明詩則用清風(fēng)比喻明主(或明時),蕭艾比喻無能小人,表達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賞識,才能從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時出仕才會有所作為,從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2分)。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采菊東籬下③松菊猶存④虎嘯猿啼憂讒畏譏⑥寵辱偕忘⑦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⑧虎鼓瑟兮鸞回車四、散文閱讀C(強勁:jing)D(A“遺憾之情”錯誤;B.“層層遞進,形成磅礴之勢”錯誤;C.“對苦難生活的贊美”錯誤)分(1)銀杏樹的葉子通體金黃,燦若金子,色彩絢麗(1分);看似地久天長,實則短暫(1分)。柿子樹的果實一派沉靜,清澈溫暖,安詳長久(2分)。分(1)文學(xué)大師恰如秋天的柿子樹一般(1分),以豐碩的作品饋贈讀者,傳遞快樂、希望、溫暖、生命的氣息(1分),將上文借由柿子樹產(chǎn)生的思考與魯迅文學(xué)院所具有的深刻意義相關(guān)聯(lián),升華主題。(1分)(2)表達了對文學(xué)大師的敬仰熱愛之情(1分),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的寫作追求,使文章意蘊更加豐厚(1分)。(1+1=2分)分(1)陽光燦爛下的柿子樹猶如天籟,讓我領(lǐng)悟到美的不可言說;(2)柿子樹在喧騰中活得安詳沉靜,讓我思考自己的內(nèi)心能否泊于安詳與沉靜;(3)柿子樹在春夏慢慢生長,耐心等待秋天的收獲,使我得到關(guān)于成長的感悟;(4)柿子樹經(jīng)歷風(fēng)霜雨露才結(jié)出的豐碩、明亮、溫暖的果實,給人傳遞快樂和希望,之前所有的掙扎、疼痛、念想都化為風(fēng)景;(5)因為凝視柿子樹,激勵我要像那些大文學(xué)家一樣,用自己的文字溫暖了讀者,歷久彌新,令人敬仰,啟迪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傳遞快樂和溫暖;(6)柿子火焰般懸掛擁擠在枝頭,使我意識到那是生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