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qū)課件_第1頁
初三歷史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qū)課件_第2頁
初三歷史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qū)課件_第3頁
初三歷史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qū)課件_第4頁
初三歷史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qū)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fā)展”但世界并不太平世界局勢整體和平,局部戰(zhàn)爭;整體和緩,局部緊張;整體穩(wěn)定,局部動蕩。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是出于和平狀態(tài),就像我們中國一直處于和平的狀態(tài)之中,所以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并不是世界上的所有的國家、地區(qū)都像我們這樣,有的地方戰(zhàn)爭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第13課動蕩的中東地區(qū)中東在世界的位置1.戰(zhàn)火仍頻的中東中東地區(qū)中東地區(qū)

現在一般說的

“中東”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qū)。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家??偯娣e為七百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中東地區(qū)大多數是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東”范圍之內。中東是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中東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qū),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一、戰(zhàn)火頻仍的中東1、中東地理位置

中東是西方國家對西亞和北非的埃及等離歐洲較近的東方國家的習慣稱呼,屬“兩洋三洲五?!保▉啔W非三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之地。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系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問題,也稱阿以沖突。⑴歷史上猶太人(其祖先為希伯來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區(qū)居住過。公元前11世紀希伯來人遷入該地區(qū),并建立了國家,后因外族入侵,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遷入該地區(qū),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qū)的“委任統治權”,并以約旦河為界實行分治。⑶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興起,后英國支持。大批流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陸續(xù)遷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fā)生多次沖突。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qū)“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決議。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國家建立,但阿拉伯國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的反對而沒能建國,此后該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形成了當今的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問題(中東地區(qū)焦點)的由來②巴以分治A、猶太人在二戰(zhàn)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戰(zhàn)后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guī)定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B、1948年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巴勒斯坦國至今也沒有誕生)此后,該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以巴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圖巴勒斯坦國國旗以色列國國旗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947年11月29日,美蘇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反對,以美蘇等33國贊成,阿拉伯等13國的反對,英國等10國棄權,通過把巴勒斯坦“分治”,建立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的“決議”根據該決議:約旦河西岸的整個巴勒斯坦土地分成兩部分面積15850平方公里(占57%),人口60多萬(占1/3)的猶太國;一個面積11000平方公里(占43%),人口130多萬(占2/3)的阿拉伯國家。158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市由聯合國管理。⑴聯合國“分治決議”公正嗎?對誰有利?由此可以看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國家沒有建立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⑵聯合國“分治決議”通過后,猶太人國家什么國建立?哪一國宣布結束在該地區(qū)的“委任統治”⑶這一“分治決議”導致怎樣的嚴重社會后果?⑷材料中,給巴以關系中造成最為棘手的問題是什么?不公正.猶太國家聯合國“分治決議”對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極不公正,他們反對這一決議以色列國英國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致使70萬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逃離家園阿以矛盾激化,至1982年,阿以之間共發(fā)生了五次戰(zhàn)爭,嚴重影響了該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進程,巴以雙方長期陷入了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對地區(qū)和世界和平構成了嚴重威脅。158平方公里的耶路撒冷市由聯合國管理,現在雙方都要擁有主權。⒊中東地區(qū)戰(zhàn)火仍頻的表現時間戰(zhàn)爭直接原因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國的建立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fā)動進攻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對阿拉伯國家發(fā)動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而進攻以色列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歷次中東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作戰(zhàn)雙方和結局戰(zhàn)次時間作戰(zhàn)雙方結局第一次1948年阿拉伯聯軍以色列以色列控制巴勒斯坦的五分之四第二次1956年埃及英、法、以色列埃及實現蘇伊士運河的國有化,英法撤軍第三次1967年埃及、敘利亞以色列以色列占領大片巴勒斯坦地區(qū)、埃敘部分國土第四次1973年埃及、敘利亞以色列以色列依然占領著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中獲得的絕大部分土地3、中東問題的惡化戰(zhàn)爭時間

情況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1948年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1956年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1967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1973年以色列建國,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土地,草場)埃及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后,英、法、以進攻埃及以色列突然襲擊阿拉伯國家(土地和圣城耶路撒冷)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進攻以色列中東時局特點:戰(zhàn)火頻仍動蕩不安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哲?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死四次中東戰(zhàn)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zhàn)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戰(zhàn)爭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是流離失所……是痛別親人……是聲嘶力竭的吶喊……是滿目瘡痍,是一片廢墟……再也沒有甜蜜燦爛的笑容再也沒有幸福溫馨的家庭再也沒有美麗的家園再也沒有…中東戰(zhàn)爭嚴重后果:①造成雙方大量人員傷亡。不完全統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zhàn)爭中傷亡,十余萬阿拉伯人傷亡。②造成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③沉重的軍費開支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fā)展。戰(zhàn)爭使阿拉伯國家背負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經濟損失嚴重。為防范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

④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巴以雙方長期陷入報復和反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嚴重威脅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中東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是歐、亞、非三洲各民族遷移的通途、東西方之間的交通要道、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

近代的中東地區(qū)是歐洲殖民者對東方殖民地進行控制的最便捷的紐帶,是建立殖民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重要基地。

現代的中東地區(qū)也成為冷戰(zhàn)時期大國爭霸異常激烈的一個地方。二、中東地區(qū)錯綜復雜的矛盾

中東地區(qū)戰(zhàn)火頻仍,矛盾錯綜復雜,和平歷程艱難異常的狀況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二:中東地區(qū)錯綜復雜的矛盾巴勒斯坦地處三洲交界,處于阿拉伯國家的中心位置,有“中東心臟”之稱。1、地理位置、戰(zhàn)略位置重要中東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中東地區(qū)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東半球大陸的中心。中東周圍環(huán)繞著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灣等國際海域,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2、石油資源豐富3、對水資源的爭奪

中東的水源很少,氣候干燥,這對中東各國的發(fā)展和人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有關河流、湖泊等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成了巴以,乃至中東地區(qū)動蕩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色列前總理佩雷斯:“中東地區(qū)的水比石油更重要。”

以色列情報研究中心主任:缺水的壓力將影響談判雙方。歸還戈蘭高地是一個棘手問題,因為那里提供了以色列40%的飲用水。而讓敘利亞放棄對戈蘭高地水源的權利也是不可能的。4、宗教紛爭、民族矛盾

猶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猶太教。

中東多數國家和地區(qū)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5)大國干預

約旦河西岸大部分地區(qū)被以軍占領以色列軍隊迫近蘇伊士運河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于1948年、1956年兩次對阿拉伯國家進行侵略戰(zhàn)爭。1967年6月5日上午以色列再次向埃及發(fā)動全面侵略,對埃及進行大規(guī)模的空中和地面襲擊。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中東地區(qū)復雜的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

巴勒斯坦是古代猶太人的棲息之地。公元1世紀外族入侵,他們背井離鄉(xiāng),流落世界各地。7世紀時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至今阿拉伯人在此生活了約1300年。

19世紀末,猶太人掀起復國運動,向巴勒斯坦地區(qū)遷移。一戰(zhàn)后英國獲得該地區(qū)的“委任統治”權,支持猶太復國,猶太人開始大批遷入巴勒斯坦,與阿拉伯人矛盾激化。二戰(zhàn)后美蘇等國支持猶太復國,聯合國大會通過“分治”方案,引起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廣泛不滿。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由東部舊城和西部新城組成。它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語和猶太語中,意思都為“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沖突的焦點,和平的關鍵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在耶路撒冷留下了眾多的圣跡,各宗教的信徒都將它看作自己的“圣城”。他們之間不斷爭斗,以取得對城市的控制權。信仰的不同加深了雙方的裂痕。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為首都。

三:中東和平進程三、中東和平,路在何方?

這不是我個人的戰(zhàn)斗,也不僅是以色列領導人的戰(zhàn)斗。它是我們「這個地區(qū)」所有國家全體公民和每一位公民的戰(zhàn)斗。

生活在和平之中是他們的權利……(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前往以色列在一次演講中講的一句話。)埃及總統薩達特

埃及總統薩達特、美國總統卡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

于1979年3月31日簽署了埃以《戴維營協議》?!洞骶S營協議》

1978年9月6日,應當時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邀請,美國、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國總統休養(yǎng)地戴維營舉行最高級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會議持續(xù)了12天。終于在9月17日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關于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和《關于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文件,這就是著名的“戴維營協議”。

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EarlCarter,Jr),又稱吉米·卡特(JimmyCarter),1924年10月1日出生,是美國的第39任總統。他早年一直在軍隊中生活,1971年他開始任喬治亞州的州長。1976年代表美國民主黨當選總統。在任期間推行能源保護政策。外交方面,卡特積極調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戰(zhàn)爭,美國和共產主義國家的關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