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樂》歷史分期研究_第1頁
《大司樂》歷史分期研究_第2頁
《大司樂》歷史分期研究_第3頁
《大司樂》歷史分期研究_第4頁
《大司樂》歷史分期研究_第5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大司樂》歷史分期研究

《周志春官宗公休》是一部古樂經(jīng)的片段。何以見得?上古官學制度使然?!肚f子·天下》:“其明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這里所說的“史”、“士”,都是指古代官吏,因為“史、吏、事三字,古可互通?!薄稘h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薄稘h志》所論儒家,甚得儒學精要:所謂“司徒之官”,職掌教化者;所謂“助人君”,同民心而出治道,“禮樂刑政,其極一也”(《禮記·樂記》);所謂“順陰陽、明教化”,以禮樂興教化,“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禮記·郊特牲》),樂陽而禮陰,“順陰陽、明教化”即禮樂教化,乃司徒職掌,屬于官學系統(tǒng)。其實,上古學術(shù)皆官學,即所謂“宦學事師”(《禮記·曲禮上》),如此看來,秦代“以吏為師”,亦為古制之遺,清代章學誠《校讎通義·原道》,講得更清楚:“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庇纱丝梢?上古學在官府,“官守其書”。既然如此,下面這條史料就容易理解了,《漢書·藝文志》:“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睒啡穗`屬樂官,“大司樂”又名“大樂正”,即上古掌樂之官。劉師培《經(jīng)學教科書》第一冊,就曾肯定地說:“《樂經(jīng)》掌于大司樂。”《大司樂》既以官名作為書名,此書必是此官所守之書,以上古官學制度論之,《大司樂》當屬《樂經(jīng)》遺文。先秦古籍多以篇卷流傳,往往單篇寫成很早,編輯成書卻較晚②。今天我們讀到的《周禮》,原名《周官》,編訂成書時間,亦在《大司樂》篇寫成之后。魏文侯樂人竇公,所守之書《大司樂》,當屬先秦樂籍無疑。細玩《大司樂》白文,其間樂理邏輯,說明古樂已由具體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樂經(jīng)》作為樂學經(jīng)典,理應(yīng)出現(xiàn)在相近時代。因此,通過分析《大司樂》,進而考證《樂經(jīng)》文本形成時代,在《樂經(jīng)》散佚情況下,這一做法切實可行。《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笨梢娢覈鴺穼W理論淵源甚遠,早在《尚書》時代,已頗具雛形。舉例言之,所謂“律和聲”,即用六律①來和諧五聲②。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作“五聲”或“五音”,后來又加上變宮、變徵,稱為“七音”。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都屬于音級,只有相對音高,而沒有絕對音高。也就是說,以上五音或七音,各音級相互之間的“間隔”(音程關(guān)系)確定,以此為框架,就可以構(gòu)成調(diào)式。如以宮音作為起始主音,所構(gòu)成的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稱為五聲宮調(diào)式或七聲宮調(diào)式;以徵音作為起始主音,所構(gòu)成的五聲音階或七聲音階,稱為五聲徵調(diào)式(詳例可參《管子·地員》)或七聲徵調(diào)式,其他可依此類推。我們以此樂理來分析《孟子·梁惠王下》,“(齊景公)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贝颂帯搬缯小⒔钦小敝罢小?即《韶》,如《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庇帧墩撜Z·衛(wèi)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彼^《韶》、《舞》,即《韶》、《武》,因為“舞”與“武”古音通假,而“招”即《韶》、《武》之《韶》?!洞笏緲贰粪嵭?“《大韶》,舜樂也,言其德能紹堯之道也?!笔且浴渡亍窞橛菟粗畼?承自上古,且《論語·述而》曰:“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可見齊地確有《韶》樂遺存,正可與《孟子·梁惠王下》齊國有“徵招、角招”的記載相互印證。因此,所謂“徵招”、“角招”,是指徵調(diào)式的《韶》樂與角調(diào)式的《韶》樂。為什么《韶》樂需要區(qū)分不同調(diào)式,因為根據(jù)不同的調(diào)式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其感情色彩不同,因此也就具有不一樣的音樂效果。可以《史記·刺客列傳》為例證明:“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復(fù)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此處所云“變徵之聲”,即變徵調(diào)式,“羽聲”,即羽調(diào)式?!白冡缰暋迸c“羽聲”,其音樂色彩就大不相同。但是,僅確定各音級間的音程關(guān)系,仍不足以直接作為譜曲的基礎(chǔ),還需要確定調(diào)式起始主音的絕對音高,這時“十二律”就會派上用場了?!奥伞?從字義可知,為標準、準繩之義③,“十二律”就是十二個標準音高,用其中任何一律,都可以確定某一調(diào)式主音的絕對音高。起始主音的絕對音高確定后,其余各音級,根據(jù)它們相互之間已確定的音程關(guān)系,就可以一一定音,所以《淮南子·原道》說“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我們以此樂理進而分析《大司樂》的記載,“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徵,應(yīng)鐘為羽”,就是指以黃鐘律為起始主音的宮調(diào)式,以大呂律為起始主音的角調(diào)式,等等依此類推①。上古樂官即教官,如《尚書·堯典》:“(舜)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缭?‘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庇帧渡袝ひ骛ⅰ酚?“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蔽覀冊賮砜础洞笏緲贰?“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鼻昂髢上啾容^,《大司樂》乃承繼《尚書》傳統(tǒng),豐富而發(fā)展之,所以《大司樂》反映的樂學思想程度,其歷史時代當在《尚書》之后。筆者認為,《樂經(jīng)》文本的最終形成,應(yīng)不晚于公元前5世紀,考證如下。1978年,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一號墓,出土曾侯乙編鐘、編磬等古樂器,震驚海內(nèi)外。尤其令人振奮的是,編鐘、編磬上皆有銘文,這些成套的鐘磬銘文,其實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古樂文獻。通過將編鐘銘文研究與實際測音工作相結(jié)合,已經(jīng)足以證明,關(guān)于“旋宮轉(zhuǎn)調(diào)”的問題(“旋宮”指宮音的移位;“轉(zhuǎn)調(diào)”即宮音定位后,音列不變的情況下,調(diào)式主音的更替),在我國春秋戰(zhàn)國之際,就早已不限于“紙上談兵”,而是在實踐中有較為廣泛的運用。其“旋宮”的范圍,也已經(jīng)大大超過《大司樂》記載的內(nèi)容。由此可見,《大司樂》所反映律制,必早于曾侯乙編鐘,換句話說,《大司樂》成書時間,當早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即使作保守推算,也不應(yīng)晚于公元前5世紀。既然《大司樂》成書時間不晚于公元前5世紀,又上文已證《大司樂》乃《樂經(jīng)》遺文,那么將《樂經(jīng)》形成時代,定為不晚于公元前5世紀,也是比較可靠的。以此作為基礎(chǔ),能否得出更精確的歷史年代定位呢?蛛絲馬跡,廣討博蒐,雖只言片語,亦猶零金碎玉,皆可寶也?!蹲髠鳌べ夜吣辍?“趙衰曰:‘郤縠可。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对姟?、《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這里的“說”與“敦”,用法不同?!罢f”者,悅也?!墩撜Z·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即是其例?!岸亍闭?治也。俞樾《春秋左傳平議》讀作《詩經(jīng)·魯頌·閟宮》“敦商之旅”之“敦”,訓(xùn)作“治”,鄭玄《毛詩箋》,亦主此解。那么“敦《詩》、《書》”,也就是治《詩》、《書》。學界常言“讀大書如克名城”,“克”之于“治”,其義近之。直到今天,我們還常說某人治某書,其用法正同。與此相異,“禮、樂,德之則也”,后面緊接的是“德、義,利之本也”,由此可見,“說禮、樂”,即“悅禮、樂”,是喜愛禮、樂的意思,這就不是治某書之義了,此處所提到的“禮、樂”,恐怕要解釋為禮樂制度才合適。仔細體會文意,“禮、樂”在當時應(yīng)該尚未成書,此為魯僖公二十七年,換算成公元紀年,即公元前633年,此時古《樂》尚未著于典冊。又《國語·楚語上》,記載申叔時論太子教育(此太子即后來的楚恭王):“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dǎo)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之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wù),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xùn)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申公這段話,實際上就是要對太子開展經(jīng)典教育,所謂“教之《春秋》”、“教之《世》”、“教之《詩》”、“教之《令》”、“教之《語》”、“教之《故志》”、“教之《訓(xùn)典》”,皆為授學教材,而“教之《禮》”、“教之《樂》”置于其中,獨非書名,可乎?由是觀之,《禮》、《樂》皆有書本。在春秋中葉,楚國已有如此完備的經(jīng)典教育,而當時諸侯國,素視楚為“荊蠻”,則文化昌盛之中原地區(qū),更應(yīng)如此。申叔時說這段話,在楚莊王時期,而楚莊王在位時間,為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即使作保守估算,亦屬公元前6世紀,此可作為《樂經(jīng)》年代定位的坐標上限。我們得到兩個時間點:(一)公元前633年《樂經(jīng)》尚未著于典冊;(二)公元前6世紀可以作為《樂經(jīng)》年代定位的坐標上限。如此看來,則《樂經(jīng)》文本的初步形成,當在公元前7-6世紀之間。曾侯乙墓下葬的絕對年代,是公元前433年-公元前400年之間,而曾侯乙編鐘的制作年代肯定在曾侯乙墓下葬年代以前,換言之,曾侯乙編鐘所反映的律制時代,應(yīng)該比這一時間更早。上文已證,《大司樂》的著作時代,又遠早于曾侯乙編鐘,于是《樂經(jīng)》文本形成的時間下限,定為公元前433年,是大可放心的。因此《樂經(jīng)》的形成時間,應(yīng)當定位于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433年這一年代范圍之內(nèi)。還可以再進一步縮小年代范圍,通觀《論語》,玩味其辭,孔子樂教,燦然可識,如《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薄墩撜Z·衛(wèi)靈公》:“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武》。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薄墩撜Z·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薄墩撜Z·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陽貨》:“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①《論語·八佾》:“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子罕》:“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薄墩撜Z·泰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綜觀《論語》全書,例證頗多,可見孔子所在時代,已經(jīng)有大量理論總結(jié)??鬃釉鴮W琴于師襄(據(jù)《孔子家語·辯樂解》,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即取此說),問樂于萇弘(據(jù)《禮記·樂記》),聞《韶》于齊(據(jù)《論語·述而》②),擊磬于衛(wèi)(據(jù)《論語·憲問》③),正樂于魯(據(jù)《論語·子罕》),由此可知,孔子的樂學修養(yǎng)極高??梢韵胍?孔子的樂學實踐與樂教理論,言傳身教,授諸門徒,此即孔門樂教。如《論語·先進》,記載孔子與曾皙的對話,“‘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釉?‘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此即孔門樂教之明證。又《論語·衛(wèi)靈公》:“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跋?子曰:‘席也?!宰?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瘞熋岢?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笨鬃訉穾煹膽B(tài)度,亦可見其對樂教的重視程度。而且《史記·儒林列傳》記載有:“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被蛟S還有人懷疑,“修起《禮》、《樂》”亦可作“修起禮樂”,則《禮》、《樂》未成書,孰不知《史記·孔子世家》又說:“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庇纱丝芍?上文“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屬于互文修辭,“論次”、“修起”,意無二致。同一語意,亦可合用之,“退而修《詩》、《書》、《禮》、《樂》”,即互文之證。《國語·周語上》“修其《訓(xùn)典》”,亦為其證??梢娝抉R遷也認為,孔子之時,《詩》、《書》、《禮》、《樂》皆已成書。雖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其實大有編修之功,如《后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