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所藏漢魏碑刻輯補(bǔ)_第1頁
黃易所藏漢魏碑刻輯補(bǔ)_第2頁
黃易所藏漢魏碑刻輯補(bǔ)_第3頁
黃易所藏漢魏碑刻輯補(bǔ)_第4頁
黃易所藏漢魏碑刻輯補(b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黃易所藏漢魏碑刻輯補(bǔ)

黃毅收集的碑文修繕來源很多,但最重要的方式有以下:一是碑文修繕;其次,工作安排;第三,朋友們的捐贈。第四,投資和購買。現(xiàn)僅就黃氏所藏漢魏碑刻略述一二。(一)黃易:曲阜孔氏碑關(guān)于黃易訪碑,很多文獻(xiàn)中都有記載,而他自己的撰寫《嵩洛訪碑日記》、《岱巖訪古日記》更是不可或缺的。嵩洛多古刻,黃易“嘗思親歷其間,剔石捫苔,盡力求之。嘉慶改元之秋”(1)終以成行?!夺月逶L碑日記》就記錄了嘉慶元年九、十月間黃易此河南訪碑之事,其路線大致如下:自蘭陽渡河至祥符,經(jīng)鄭州抵滎陽至汜水,過鞏縣渡洛水達(dá)郾師,入登封境駐數(shù)日,返偃師赴洛陽,駐龍門數(shù)日,再折偃師,孟津渡黃河宿孟縣、懷慶,至清化鎮(zhèn)、獲嘉,過新鄉(xiāng)至衛(wèi)輝,過衛(wèi)郡宿滑縣,至東明達(dá)曹郡,經(jīng)鉅野、嘉祥抵濟(jì)寧。此行歷時三十五天,“計嵩洛拓碑四百余,得舊聞本四十余。”(2)其中的漢魏碑刻有:漢《聞憙長韓仁銘》、《嵩山太室石闕銘》、《潁川太守等題名》、《石人冠頂刻字》、《少室石闕銘》、《少室東石闕題名》、《開母廟石闕銘》、《堂聞典嵩高山請雨銘》、魏《東武侯王基斷碑》等?!夺穾r訪古日記》則記載了嘉慶二年初黃易在山東的訪游活動。時間為正月初七至二月初五,共二十九天。行經(jīng)路線為:出濟(jì)寧抵鄒城轉(zhuǎn)曲阜,過大汶口宿河?xùn)|茅店,至泰安宿張夏,至歷城駐數(shù)日,抵長清返張夏,至泰安城府登岱,駐數(shù)日返濟(jì)寧。黃易此次“訪古”之行,亦多訪碑之事。拓工顧聞一路隨行,首日“出濟(jì)寧東門十里,路旁石刻佛像疑其下有字,命拓工顧聞記明再拓?!?3)最后還“留顧聞在泰安靈巖寺盡拓諸碑再還濟(jì)寧。”(4)其間沿途椎拓更是絡(luò)繹不絕,故黃易“此行所得不少也?!?5)檢《岱巖訪古日記》所述,雖然從表面文字中很難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漢魏碑刻的具體描述,但是只要略加分析,就可從只言片語中大有收獲:“(正月)初九日。至曲阜,風(fēng)大,寓西關(guān)謁孔子廟,拓諸碑。余前得南關(guān)外熹平二年殘石、何夢華所得永壽元年孔君碑,俱置同文門下。”(6)又黃易《岱麓訪碑圖·孔子廟》題跋云:仁和何夢華步先圣林墻外得漢永壽元年孔君碣,余為作《林外得碑圖》。乾隆甲午十月,余得熹平二年斷碑于曲阜東關(guān)外,又作《賀碑圖》。阮學(xué)使蕓臺移二石于同文門之東,與舊存諸漢碑并列,誠為盛事。數(shù)年來三過捫碑盡得善本。由是可知,曲阜孔廟的漢魏碑刻,黃易當(dāng)是悉數(shù)訪拓,檢《小蓬萊閣金石目》所載即有:《魯孝王刻石(五鳳二年刻石)》、《祝(況)其卿墳壇字》、《上谷府卿墳壇字》、《魯相乙瑛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孔謙碑》、《永壽元年孔君之墓碑》、《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孔宙碑)》、《魯相史晨請出家谷饗孔廟碑》、《魯相史晨饗孔廟后碑》、《漢故博陵太守孔府君碑(孔彪碑)》、《漢故豫州從事孔君之碑(孔褒碑)》、《熹平斷碑》、《左馮翊池陽項伯修題名》、《魯相謁孔廟殘碑》、《魯孔子廟之碑(孔羨碑)》。其中《熹平斷碑》,對于黃易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此外,曲阜地區(qū)的其他漢魏碑刻,黃易也有所得,如:《府門之卒字》、《漢故樂安太守麃君亭長字》,此二種俱篆書,在山東曲阜縣張屈莊漢魯王墓兩石人胸前,后阮元移置縣學(xué)明倫堂。其他的就不再一一詳述了。濟(jì)寧可以說是黃易的第二故鄉(xiāng)。濟(jì)寧州儒學(xué)內(nèi)的漢魏碑刻,黃易多是就近訪拓?!缎∨钊R閣金石目》中著錄的就有:《漢故益州太守北海景君銘》、《漢故郎中鄭君之碑(鄭固碑)》、《漢故執(zhí)金吾丞武君碑(武榮碑)》、《漢故司隸校尉忠惠父魯君碑(魯峻碑)》、《尉氏令鄭季宣碑》、《孔子見老子畫象》、《朱君長三字刻石》、《膠東令王君廟門斷碑》、《漢故廬江太守范府君碑(范式碑)》等。其中,《尉氏令鄭季宣碑》“下層久埋土中,(黃)易于乾隆丙午(1786年)八月升高,得下段七十余字,以石柱夾立?!?7)《朱君長三字刻石》是“乾隆壬子(1792年)四月,(黃)易得于濟(jì)寧州兩城山田旁,移置州學(xué)明倫堂。”(8)而《孔子見老子畫象》,則是乾隆丙午(1786年)八、九月間,黃易嘉祥紫云山探碑所得之一,移置濟(jì)寧州儒學(xué)明倫堂。一同發(fā)現(xiàn)還有《武班碑》、《武氏石闕》、《祥瑞圖》、《武氏諸石室》等,皆就地保護(hù)。此外,《小蓬萊閣金石目》、《得碑十二圖》中還記載了黃易在濟(jì)寧的其他訪碑所得,如《朱長舒石室畫象題字》、《周公輔成王畫象題字》、《焦城畫象題字》、《隨家莊畫象題字》等,均屬此類。(二)從《考》到《易》遣工拓取,既是黃易所藏碑帖拓本來源的重要途徑,又是他有目的、有針對性進(jìn)行碑刻研究的重要手段,從而與親自訪碑形成互補(bǔ)。因此,這里所定義的“遣工拓取”是指黃易當(dāng)時未能到達(dá),而專門派遣拓工椎拓的。在黃易的題跋、著述中曾多次提到“拓工”,初步統(tǒng)計,僅在《嵩洛訪碑圖》、《岱麓訪碑圖》、《得碑十二圖》題跋和《嵩洛訪碑日記》、《岱巖訪古日記》中,大約就有三十余處。如上文所述《岱巖訪古日記》中就有“拓工顧僕”的明確記載,但更多的拓工則是無名氏??梢哉f,黃易的很多碑刻拓本都是拓工所為,自己親自動手并不多見。即使在親往訪碑的過程中,也多是“指(示)”、“命(令)”、“遣(派)”、“視(監(jiān))”、“坐看”工人椎拓,或者說是“監(jiān)拓”更為確切。在黃易諸多有關(guān)拓工的記載中,符合筆者所定義“遣工拓取”概念的并不多,涉及的漢魏碑刻則更少,主要為河南嵩山漢刻等。黃易《嵩洛訪碑圖》中對此均有描繪,如《少室石闕》一開跋云:“(少室石闕銘)余前遣工細(xì)拓,‘菆(叢)林’一行之前有直格,尚露字腳,下層有字?!薄堕_母石闕》一開跋云:“(開母廟石闕銘)余昔遣工拓此?!秉S易《嵩洛訪碑日記》的記載亦與上述一一吻合。故宮博物院藏有《太室石闕銘》、《少室石闕銘》、《少室東石闕題名》,謝國楨先生藏有《開母廟石闕銘》,皆有黃易題識“乾隆甲寅(1794年)三月精拓本”,系為一體,即黃易所言“前遣工細(xì)拓”、“昔遣工拓此”之本。此時,黃易嘉慶元年(1796年)秋之嵩洛訪碑尚未成行,嵩山三闕更是未曾親歷其間。黃易在山東的訪碑尋古中,拓工也是出力頗多的。有時甚至是按照黃易所劃定的區(qū)域范圍,由拓工“按圖索驥”代為尋訪的。如《得碑十二圖》中《嘉祥洪福院拓碑圖》一開,黃易跋云:“洪氏《隸續(xù)》李剛等石室在鉅野諸境,遣工屢訪,得漢人畫像不少。”這些記載僅僅是落諸文字的很少一部分資料而已,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三)《祀三公山碑》本簡稱《易》有些地區(qū)如山東、河南,黃易曾親往訪碑或遣工椎拓,收獲頗豐。但很多邊遠(yuǎn)地區(qū)如新疆,黃易未曾到達(dá),碑帖拓本多為親朋好友所寄贈。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曾有如下記載:敦煌太守裴岑紀(jì)功刻石隸書永和二年。在甘肅巴里坤鎮(zhèn)西府北關(guān)關(guān)忠義廟。夢珠兄在塞外先拓一本,乾隆辛亥清水唐尉又拓寄一本?!杜後o(jì)功碑》出于新疆巴里坤蒲類海,雍正七年(1729年)岳鐘琪移置將軍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移置漢壽亭侯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裘曰修按行其地親見是碑,得拓本歸,遂顯于世,后求者頗眾。黃易伯兄夢珠(黃庭)緣事遣戍新疆,乾隆庚子(1780年)七月在迪化城覓得一本寄示小松,故宮藏一黃易鑒藏《裴岑岑紀(jì)功碑》拓本,即是此本。ueb0c有時出于研究的需要,黃易與同好之間也會彼此索求拓本,如上文所講的《漢尉氏令鄭季宣碑》,由于正面向壁,其下久埋土中,不能盡拓,翁方綱欲顯全文,促黃易升碑向外,全拓其正面,黃易遂為之。同樣,黃易客直隸南宮時,也曾寄書楊鶴洲,囑其訪拓河北元氏縣漢碑,遂得《祀三公山碑》拓本而如愿以償。一些莫逆的“金石交”,還會主動將自己新的“成果”拓寄給黃易。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二月,何夢華在曲阜孔廟洗石精拓《魯相謁孔廟殘碑》和《竹葉碑》,旋將此“洗石精拓墨本”寄示黃易。該本《魯相謁孔廟殘碑》可辨識之字較多,陰側(cè)字多可見,題字也較清晰,故宮均有收藏。乾嘉時期,秦漢文字瓦當(dāng)屬金石學(xué)研究范疇,黃易也有收藏。在《小蓬萊閣金石目》的“漢石刻”一章之首,共收錄了三十七種漢代瓦文,其中“甘林瓦”就有明確記載為“何夢華拓寄”。故宮藏《清黃易集秦漢瓦當(dāng)》拓本凡四冊,其中有三冊黃易分別注明“錢獻(xiàn)之翁宜泉所得”、“宋芝山拓寄”、“何夢華拓寄附諸人所拓”。黃易收藏的漢魏名碑善本,多為友人饋贈。其中最著名的是《武梁祠堂畫象題字宋拓本》和黃小松“漢魏五碑”,今皆為故宮博物院收藏?!段淞红籼卯嬒箢}字宋拓本》系汪雪礓所贈。因朱彝尊跋云“傳是唐人拓本”,故清人一般稱為“唐拓本”?!缎∨钊R閣金石目》著錄云:武梁祠堂畫象題字唐拓本八分書此拓明唐襄文公順之收藏,流傳海寧馬仲安、揚(yáng)州馬秋玉、汪雪礓家。雪礓因易搜得原石以此見贈。黃易“漢畫室”正方白文印邊款曰:“唐拓漢武梁祠堂畫象,石友汪雪礓物也。余得原石于嘉祥,雪礓欣然以拓本許贈,辛亥(1791年)正月,其弟鄰初果踐宿諾,鴻賓忽來,可勝感幸!”(9)此外,黃易在該本題跋和《哭雪礓》一詩中也曾詳述其饋贈的前后經(jīng)過,可資參考。漢《魏元丕碑》、《成陽靈臺碑》、《譙敏碑》、《朱龜碑》、魏《范式碑》,共為一函,黃易題曰“漢魏五碑”,世稱“黃小松所藏漢碑五種”。黃易《得碑十二圖·良友贈碑圖》跋云:歷城王古愚先贈余涼州刺史魏元丕、廬江太守范式二碑,是泰安趙相公家物,簽題曰‘漢碑十’,知不止一冊。武功張君蔭堂來刺濟(jì)寧,贈余聶氏劍光所收成陽靈臺、幽州刺史朱龜、小黃門、譙敏三碑,與魏、范二碑裝璜悉同,延津劍合亦奇事也。又《范式碑》宋拓本黃易題跋亦云:右廬江太守范式碑,與涼州刺史魏元丕碑共裝一冊,簽題曰“漢碑十”。相國泰安趙公所藏。乾隆癸卯(1783年)夏,王古愚得於濟(jì)南,割愛見貽,裝為二。寄都門翁宮詹覃谿題跋。乙巳(1785年)五月,知膠州張蔭堂從聶劍光處得靈臺、朱龜、譙敏三碑贈易。晴窗展對,與范、魏二碑裝池同出一手,短悉符,延津劍合,不勝狂喜。因共為一函,題曰“漢魏五碑”。由是可知,此五種漢魏碑刻善本,先后為友人王古愚、張蔭堂所贈。檢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著錄,除《魏元丕碑》未明來源外,其余四者皆合,并進(jìn)而言之系王、張所“購贈”。又如《趙圉令碑》,《小蓬萊閣金石目》著錄云:“此宋拓未翦本張君芑堂寄贈?!秉S易如此受人眷顧而屢得善本,緣于時人對其漢魏碑刻鑒藏的認(rèn)可和共識,頗有寶劍贈英雄之意。(四)《宋拓浚石經(jīng)殘石》本和眾多的收藏家一樣,出資購買,也是黃易碑帖收藏的一個重要途徑。黃易家資幾何雖不得而知,但是他因篤嗜金石的投入,卻是有目共睹的。如重修武氏祠時,他就捐資“十萬又四萬”,為眾人之最。他的《嵩洛訪碑日記》中,就多次記述了購買金石的情況:(九月)二十二日……欲訪董湘涵友漢草堂,聞其孫析居不果,從其族人購得董氏所藏孔和碑、陳德碑,及太和十二年宕昌公造三級浮圖碑,唐張嘉墓志,魯杞書其父碑十?dāng)?shù)種,磚塔銘半幅,石鼓文九紙,皆精本也。還是《趙圉令碑》,除張芑堂寄贈的“宋拓未翦本”外,黃易另有一剪裱本,即是購藏的。該本黃易題跋云:乾隆辛亥(1791年)秋,嘉定錢少詹辛楣先生與公子星伯過易運河署齋,出所藏舊拓整本懸諸素壁,易同李鐵橋嘆賞題識。今年(嘉慶元年,1796年),浙江海鹽張明經(jīng)芑堂寄惠整幅,與錢本同,上方侍講梁公山舟朱書釋文,旁有侍郎錢公萚石題字,揚(yáng)州馬徵君半槎。后人有翦(剪)褾(裱)本,江鄭棠、朱朗齋兩君為易作緣購得,有顧云美跋,仲氏真畫軒題字,朱臥菴、馮霜仲、藝六游、馬半槎諸印章。趙圉令碑清代就已佚失,黃易既得整幅之全,又購剪裱之精,完全是出于鑒藏的需要。誠如他所言“無石者一本且難遘,安能兼有。茲碑居然兩本,壁懸?guī)渍构畔阋u人,誠可樂也?!?10)此外,還有記載,黃易也曾多次委托好友趙魏代為購買碑帖。出資購買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想來也不在少數(shù),但黃易對此似乎比較忌諱,更多的時候刻意回避了。檢其題跋、著述等,明言購買的也就上述幾種而已。有的雖未明言,但一看便知,如其所藏《校官碑》題跋云:“此淮陰程荔江藏本,乾隆辛亥(1791年)仲夏得于陜?nèi)吮??!?11)此非購買又當(dāng)何為?這里還要重點提到人們所熟知《宋拓熹平石經(jīng)殘石》。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著錄云:石經(jīng)尚書殘碑宋拓本八分書盤庚一段石經(jīng)論語殘碑宋拓本八分書為政篇及堯曰篇二段熹平四年。原碑在河南洛陽,今佚。乾隆丁酉(1777年)秋,董戶部石芝以此本一百二十七字見贈。翁閣學(xué)覃溪及張芑堂俱有重刻本。黃易《宋拓熹平石經(jīng)殘石》題跋云:易於乾隆丁酉(1777年)七月入都,董大理元鏡云,向得石經(jīng)三叚,宋紙搨本,裝為一頁,夾書冊中。久未寓目,易堅請弗已,始檢出慨贈。黃易《得碑十二圖·詩境軒賞碑圖》題跋云:乾隆丁酉(1777年)八月就選入都,董戶部石芝云,曩得漢熹平石經(jīng)尚書、論語殘字三段,裝為一頁,置書冊間。久尋不得,余屢求弗已,石芝檢出見贈。攜至翁學(xué)士覃溪先生詩境軒,與三五同志快觀,莫不羨神物之難遴也。如果按上述黃易的表述,《宋拓熹平石經(jīng)殘石》當(dāng)是友人饋贈無疑了,但事實并非如此。檢《金石萃編·石經(jīng)殘字》,王昶按云:“孫氏峴山齋本后流傳今戶部郎中董君元鏡所,黃君見而借之。會董方嫁女,貧甚,黃為置奩具直白金數(shù)十兩,董君無以償,遂舉石經(jīng)歸之。董漢軍正黃旗人,工分書,嘗預(yù)修《西清古鑒》。先任大理寺評事,為昶屬官。故道其顛末如此?!?12)(王昶誤認(rèn)為黃易從董元鏡處所得石經(jīng)是“孫氏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