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愛國主義_第1頁
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愛國主義_第2頁
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愛國主義_第3頁
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愛國主義_第4頁
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愛國主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代中國思想史的愛國主義

一、師夷長技以制夷近代中國藝術史上存在著非常顯著的特點。換句話說,它的重大突變和變化與愛國主義密切相關。愛國主義實際上是近代以來思想上的一條主線:一方面它幾乎是近代所有先進思想家的出發(fā)點;另一方面它始終是每一轉(zhuǎn)型時段先進思想的核心部分。因為近代鼓吹“西學”或提倡“國學”的先進思想家,都是在反對外來“侵略”的過程中孕生的,近代中國“新音樂”思想世界的形成也不例外。從大背景看,中西文化碰撞以來,西方列強力圖把中國卷入世界經(jīng)濟漩渦之中,誘入“全球化”陷阱以內(nèi)。對此時局,士大夫中的少數(shù)有識之士明顯感到,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教育、軍事等方面已處于劣勢,被迫對自己的“天國”尊容重新定位,以應對一系列突如其來的“無禮”、“無奈”。于是,開始逐漸睜開睡眼來觀察這變化萬端的世界。而走在前列的有識之士,當屬近代名士葉鐘進。他以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傳統(tǒng)戰(zhàn)略思想作為觸摸時代脈搏的主打方針,最早提出“悉夷”即洞察外情的思想。他在《英吉利國夷情記略》一文中寫道:“茍當事留意采閱,亦可覘各國之情形,皆邊防所不可忽也。”明確地把“留意各國情形”的主張與反對外來侵略,維護民族主權的要求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他洞察并揭露英帝國每“遇可乘之隙,即用大炮兵舶占據(jù)海口,設夷目為監(jiān)督,以收出入稅”的貪婪本性。這種認識的思想根基自然是“愛國與尚武”之精神體現(xiàn)。當時有此想法,實為睿智,可以說是在井蛙觀天的思想界中吹進了第一絲清新的春風。思想界的這種變化,極大地激勵了國人的愛國熱情,鼓動著百姓的尚武精神?!白R者每以為憂”的國情,迫使近代智者在探尋民族、國家存亡的未來之途上,又開始了新的思考。而“師夷”的謙和態(tài)度與“制夷”的復仇心態(tài)以及民族自尊是近代思想歷程上的又一次心理調(diào)整,是適應世界、選擇合理的悟性結(jié)果。此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當屬思想家魏源。他是近代第一位著書立說,積極倡導學習西方各國之長技的先人,他以一位近代思想家的名義,以其超遠的敏銳和略帶報復心理的態(tài)度,在先前強調(diào)“洞察夷情”、“翻閱夷書”的基礎上,明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洞見,標志著近代思想歷程的又一個轉(zhuǎn)型,這是當時清醒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求自強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如果說,傳統(tǒng)中國的上層決策者與知識精英歷來都是以“內(nèi)中國外夷狄”的眼光看待“九州”之外的世界,在對待“夷狄蠻倭”的辦法上總離不開“剿”、“撫”兩端的傳統(tǒng)方針的話,那么,“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蘊涵,則改變了這種僵化的傳統(tǒng)意識。首先,這種主張公開承認“夷”也有長技,有比中國優(yōu)越的東西存在,這就等于在否認“天朝國”無所不有的傳統(tǒng)觀念的同時,摘下了視外國為“化外之邦”的有色眼鏡,從而使轉(zhuǎn)向世界的眼光變得更加清晰,更加有現(xiàn)實意義;其次,既然“外夷”擁有長技,那就有學習的必要。這種師夷的思想不但包含有為形勢所迫,為急于富國強兵所激勵的一面,也有以平等的態(tài)度重新認識“外夷”,把中國置身于競爭的世界之中的一面,更包含有超越“夷邦”,雪恥雪恨、唯我獨尊凌駕全球之上的一面。所以,“師夷長技以制夷”雖七字,卻隱含著更為深遠的寓意。它明示了一條思想主線:即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前提,以他人之長為師,以聚民心鍛民性為事功,達到國力強盛“以制夷”的終極目的。出于對民族、國事的一種終極關懷,一批智慧的思想家繼之對近代中國社會現(xiàn)狀乃至世界格局,發(fā)出了自己的憂患意識和痛心疾首。但隨著歷史的進程,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東西方文明交匯沖突過程中的不平等、不公平、不一樣、“不如夷”等的認識,開始能靜下心來客觀冷靜的對待,故承認西方物質(zhì)文明優(yōu)于自己,并自知之明地提出:“人無棄材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不如夷就得師夷,而師夷終制夷,制夷就得“君民一心”,君民一心改字當頭。顯然,這種運思邏輯在當時已成為中國上流精英的主體共識。從此思路上可以看出,近代先進知識分子在自省之時,并沒有“自踐”、“自虐”地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反而不斷地增強著對民族生存、國家富強的責任心。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抨擊的對象無論是君主專制制度和傳統(tǒng)文化桎梏,還是西方侵略行徑,其關懷之目的十分明確:即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發(fā)達興旺,并“與歐美并駕齊驅(qū)”。近代思想家王韜就有這樣的心性訴求:“中國欲謀富強,上下同心,相于戮力,百業(yè)且能不蒸蒸日上?又安見邦本既固而國勢不日隆者哉”?愛國熱忱,曾使一批國人熱血沸騰,走上救亡之路,有識之士更是走在歷史前列,無論是葉鐘進、魏源、林則徐、徐繼畬、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具有些微近代政治思想的人,還是改良主義的領袖康有為,以及后來者梁啟超、黃遵憲、孫中山、鄒容、秋瑾、奮翮生、沈心工和曾志忞等,他們無不以愛國為起點,以救亡為鵠的。二、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成為“新中國歌”的土壤愛國尚武思想,是上世紀初乃至后幾十年形成的中國社會之一種民心和社會要求,其思想根源來自于對“夷狄蠻倭”無理刺激的反應,對政府無能的憤慨,對民族生存的責任。它是近代思想家在內(nèi)憂外患的社會格局中,不得已而被迫選取的改變?nèi)A夏“不如夷”的臨時迎拒手段,是從上到下、至下而上全民性的思想認同,它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影響甚大。就音樂思想方面講,更為凸顯。因為“歌樂”作為鼓動性、啟迪性、教育性極強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張揚其愛國尚武精神的具體實踐,以及在傳播愛國思想的過程中,其效果是其它形式和手段難以企及的,也立下了不可小視的勞績。1898年康有為在其《請開學校折》一文中,對“歌樂”于國事、國民、教育等的作用就呼吁道:近者日本勝我,亦非其將相兵士能勝我也。其國遍設各學,才藝足用,實能勝我也。吾國任舉一政一藝,無人通之。今各國之學,莫精于德;國民之義,亦倡于德。日本同文比鄰,亦可采擇。請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遍令省府縣鄉(xiāng)興學”。“教以文史、算術、輿地、物理、歌樂,八年而卒業(yè)。其不入學者,罰其父母。并以急迫的心情,發(fā)出了“歌樂”可以興國振邦的萌聲。從其萌聲中可以感到,對中國在炮利、人材、器物、政藝等各方面不如西方,有口服心不服之嫌,但連鄰邦納貢國的日本也不如,那就“丟祖宗”了。所以要“富國強兵”,要“自強”。這種震耳欲聾的呼聲在當時已是知識分子思想的中心詞語。要達此目的必辦教育,而“不入學者,罰其父母”是為實施其萌聲思想的有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為作為維新派主將,提倡音樂對富國強兵負有責任的思想,不是寫于一般的文論之中,而是書于呈閱皇上的折子里,并被“新政”認可采納,形成當時社會要求變法維新的政治綱領之要點,影響廣泛,意義深遠。之后,對音樂與愛國、富國、治國等關系作進一步闡釋與倡導的思想家不乏其人。梁啟超較有代表性,思想也很有見地。他在反思中國歷史衰敗的原因時,認為音樂也是難辭其咎的,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無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樂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識者所同道也?!嶂袊驘o軍歌,其有一二,若杜工部之前后(出塞),蓋不多見,然于發(fā)揚蹈厲之氣尤缺。此非徒祖國文學之缺點,抑亦國運升沉所關也”??梢钥闯?只要懷有一點愛國心的人都會為近代國破家亡,任人宰割的社會狀況所憂,所思,所動。這是在檢討鴉片戰(zhàn)爭以來,對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擔當?shù)目箵敉鈦砬致院蛿U張的反問,是一種警世的分析,一種急迫之后自踐的“恨鐵不成鋼”,也是自卑地面對長期被誤解﹑被漫畫為一群“乘驢之徒”的華夏體系中那點“家底”(杜工部出塞曲)的自嘲,找出其中傳統(tǒng)文明因素不如人的關鍵所在。看似一段沒有硝煙的文字,但一股趨勢正悄悄形成:即欲求“新歌”的出現(xiàn),企盼能使“國運升沉”的“新中國歌”的早產(chǎn)。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作為思想家,闡發(fā)內(nèi)心思緒之憤懣是其為“社會興”的一種責任。然而,不愿放棄初衷的梁啟超,帶著驚喜、敬佩和琢磨的神情,把臉又轉(zhuǎn)向了“新歌”編寫的“新音樂思想世界”實踐領域。梁啟超十分關注“新歌”制作的動向,于1902年11月偶得黃公度《軍歌》二十四章中的四章時,(1)大為欣喜,并迫不及待地發(fā)刊于該月問世的《新小說》創(chuàng)刊號上,撰文稱贊到:“近代詩人能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者,當推黃公度。”并由衷地贊美黃公度的《軍歌》(詞),情不自禁地說:“往見黃公度《出軍歌》四章,讀之狂喜,大有‘含笑看吳鉤’之樂,頃復見其全文,乃知共二十四首,凡出軍、軍中、旅軍歌八章,其章末一字,義取相屬,以‘鼓勇同行,敢戰(zhàn)必勝,死戰(zhàn)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張我國權’二十四字殿焉。其精神之雄壯活潑沉渾深遠不必論,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詩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極矣。吾為一言以蔽之曰,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梁啟超對“《出軍歌》四章”喜愛倍加,在得到《軍歌》完整的二十四段后,不僅連載于《新民叢報》的《飲冰室詩話》中,還把其用于自己創(chuàng)作的《班定遠平西域》的劇本里。《軍歌》在梁啟超看來,是“詩界之革命”,不讀不快,不讀“非男子”。先讀《出軍歌》:東西禹步橫庚庚。行行行!……歌體以宣揚愛國精神為主調(diào),訴說中華“四千余歲古國古”的優(yōu)秀文化歷史以及為“蜿蜒海水環(huán)其東,綿綿翼翼萬里城”的中華錦繡大地倍感自豪的情懷;提醒“我億萬黃人”,面臨“四鄰八國”的虎視眈眈以及遭受列強欺凌的恥辱,只有攜手“鼓勇同行”,再樹“敢戰(zhàn)必勝”的戰(zhàn)斗豪情,以拯救“國勢衰微人種賤,病夫睡漢不成國”的頹勢,實現(xiàn)“雪恥報仇在今日”的決心。展望二十世紀將是“一輪紅日東方涌”的“我神明胄”。又吟《軍中歌》:馬摩馬耳人摩肩。前前前!……歌中表現(xiàn)了尚武精神以及軍隊奮勇殺敵、征戰(zhàn)得勝的英雄氣概。詞義無處不在地激勵著“堂堂男子”在“馬摩馬耳人摩肩,彈丸激雨刃旋風”的血腥沙場中“死戰(zhàn)向前”。而娘、妻的別語伴隨著“雷鼓響,胡笳鳴”,可謂“四圍鼓吹鐃歌聲”,聲聲催“我勿戀戀”。為民為國,為娘為家、戰(zhàn)死沙場。死又何妨,死得其所,“死只一回勿浪死”。這種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和浪漫情懷,在歌中體現(xiàn)得如此淋漓盡致,使人嘆服!再誦《旅軍歌》:更誰敢背和親約?約約約!……歌意以暢想收復“金甌”一片、重訂羞辱祖宗的“城下盟”,“舉我為政一切權平等”的世態(tài);企盼重整旗鼓,張揚中國“黃種黃”,重塑“長城長”以建“強軍強”之“勢力圈”,以達創(chuàng)寫《軍歌》之目的:妄想招徠“諸王諸帝會涂山”、“萬邦和戰(zhàn)奉我權”,以實現(xiàn)大漢族主義為中心的理想“諸大國”之烏托邦世界。有氣魄!有膽量!有激情!敢想,敢唱,可謂知識分子之“思想世界”。當然,《軍歌》如此受寵(2),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1840年之后,在中國的土地上,無論是戰(zhàn)場還是商場,已定型為一場狼和羊的文明沖突。西方“狼”出于兇險的心理,趕盡殺絕正未有窮期;中國“羊”懷著自保心情,躲閃不及決堤防衛(wèi)。諸如各種屢屢簽下的不平等條約,不過是欲蓋彌彰的笨拙托詞。燒殺擄掠、“黑”進“白”出,毫無恥意地成為公平正常的交易,如同野蠻的史前時代一樣,近代意義上文明沖突的定義——掠奪財富。然而,站在民族、國家的立場上,站在人性的角度,近代思想家們并沒有沉默,他們以極端對抗的態(tài)度,試圖以“歌樂”詩詞喚醒啟迪著民族意識,誘發(fā)鼓吹著尚武精神,“張我國權”,樹我“泱泱大國風,拱護中央中”。這種情境,在當時的中國是急迫的,也是積極的,是捍衛(wèi)民族、國家尊嚴的首選姿態(tài)。生存的狀態(tài)別無選擇地要求他們,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存亡,只有決絕的反擊?!肮挠峦?敢戰(zhàn)必勝,死戰(zhàn)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張我國權”,是反擊的口號和綱領。這種反擊是人性的、道義的,也是思想家、知識者的天然使命之一。中國近代新音樂思想世界的新秩序,正是在這樣的社會需要和歷史召喚下逐漸形成的,只是呈著一副以牙還牙的兇相問世罷了。看來近代中國打殺、搶掠、欺壓、反抗、斗爭、戰(zhàn)死等詞匯表述下的赤裸裸的人類劣根或強盜行為,仍可理解為文化間交流的一種途徑和手段,也可看作今天史家、文化大家著書常用的“抵牾”、“交流”、“融合”、“互惠”、“共榮”等用語的詞匯原型。出于愛國而尋求自強之路的奮翮生,于1902年2月在《新民叢報》上連續(xù)刊出了《軍國民篇》一文,縱談音樂在歷史上作用于人、作用于軍隊之功用,認為“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動精神,而和正心也。六律為萬事根本,其兵械尤所重云。望政知吉兇,聞聲効勝負,音樂之感人大矣”。同時他還以中外戰(zhàn)史的實例加以說明:“劉越石被胡騎困圍數(shù)重,乃終夜奏胡笳,群胡解圍而走。斯巴達敗于麥斯埒,求救于雅典,雅典遣一善笛者應之,斯人軍氣,為之大振,卒獲勝而歸”。文章以日本為楷模,把軍國民主義作為中國當自強的救國思想公開而明確地亮出,并以西方為例,強調(diào)文學、詩歌、音樂對于培植軍國民主義的重要意義。認為:“日本自維新以來,一切音樂皆模法泰西,而唱歌則為學校功課之一。然即非軍歌、軍樂,亦莫不含有愛國尚武之意,聽聞之余,自可奮發(fā)精神于不知不覺中”。反觀中國傳統(tǒng),他自卑而慚愧地談到:“自秦漢以至今日,借鄭聲也,靡靡之音,哀怨之氣,彌漫國內(nèi),烏得有剛毅沉雄之國民也哉”。近代的現(xiàn)狀仍沒改善,反而更令人擔憂,保家衛(wèi)國的軍隊,“兵卒之所歌唱,不過俚曲淫詞,而無所謂軍歌。至海軍則尤為可笑,聞當休息暇閑之際,則互搖胡琴,高歌以自娛,此誠可為噴飯者矣”。按其思想邏輯,愛國必當尚武,尚武仍需啟蒙,啟蒙詩歌音樂為先。因為“軍人之于音樂尤為關切深鉅,”可現(xiàn)今的“中國則惟有喇叭金鼓,以為號令指揮之具,而無所謂軍樂”。奮翮生這一代有憂患意識的思想,召喚和激勵著文學、音樂界的智者,以致紛紛踴躍作歌作詞。一時間,軍歌即成了知識界傳閱欣賞、凝聚人心的精神食糧。(3)奮翮生作為一位愛國留日青年,一個后來成為以戎馬為志、名震一方的“軍閥”,有此想法合情合理。因為這位“軍閥”對近代中國的“貧跡弱相”,對甲午海戰(zhàn)后日本全民上下張揚軍國主義的瘋狂場面的耳濡目染,使得身處難堪境地的他,發(fā)出了這樣真實的感慨,故而也成為他化氣憤、羞惱、慚愧、郁悶之心情,去尋找“保國、保民、保教、保種”法術的行動基礎。他認為:“泰西之樂”不僅能“動血脈、動精神、和正心”而且還能“効勝負”,輔國政,更含有“愛國尚武之意”,可謂保國抗敵之“殺手锏”。當然,盡管思想家的感慨、心情、態(tài)度、行動、口號的著眼點牢牢地選定和聚焦于詩歌樂這一“突破口”上,但它畢竟只是“附庸”、“工具”、“武器”、“幫兇”或“手段”罷了。因為愛國尚武,“音樂有責”這一思想的最終歸結(jié)點仍是國家政體的改革變法,這種“主屬”關系的臨時搭配,既是近代“特殊一族”給病入膏肓的近代中國社會開出的一劑藥方,也給西方音樂此后在中國名正言順地傳播找到了一個合乎情理的借口或路徑。三、音樂重揚,尚武精神受到限制在“新音樂”思想世界里,有了眾多思想家的參與和支援,“愛國尚武”的思想傾向不再只是“紙上談話”或“文字游戲”了。它開始步入音樂編創(chuàng)的實踐領域,開始學步于西方的集體歌唱,樂譜、旋律逐漸成為所要表達思想和傳播理想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沈心工、曾志忞、李映庚、朱云望等一批“新音樂”編創(chuàng)者,以“樂歌”為載體,激情萬丈地投入到宣揚傳播愛國尚武思想的社會實踐中。曾志忞可謂首當其沖,他于1902年12月正式參加了沈心工在東京發(fā)起組織的,國人創(chuàng)辦最早的音樂培訓班——“音樂講習會”,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同時也投入大部分精力研習樂歌編配,并于1903年在《江蘇》雜志上,首次公開發(fā)表了以線譜和簡譜對照刊印的音樂作品:《練兵》、《揚子江》、《海戰(zhàn)》等六首樂歌,開啟了近代中國“新音樂”選曲填詞、刊印出版的一代先風。同時,《練兵》、《揚子江》、《海戰(zhàn)》三首樂歌無疑是音樂家愛國思想、尚武精神的真實表述。對于時代要求,曾志忞有著理性和冷靜的考慮,他在民族危亡,國難當頭之時,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曾被社會不屑一顧的音樂,居然蘊含著大炮一般的威力和凝聚軍心的感召力。他首先對音樂的功用作了深刻理智的分析,把音樂與政治、軍事、教育、社會家庭等關系提到思想層面上理論,尤其軍事一方面,他以為:國不問戰(zhàn)不戰(zhàn),軍事固不可一日不修。兵不問戰(zhàn)不戰(zhàn),訓練固不可一日不行。一丁少壯,一入營伍,雖忠義愛國,足以亡身,然情感、規(guī)律、勇敢,自不與家庭相等。音樂者,一足以慰軍士之疲勞,二足以忠軍士之規(guī)律,三足以鼓軍士之勇敢。軍伍中舍此無鼓舞之具,更舍此無娛樂之具。故海、陸軍軍樂隊之編制,萬不可緩。且設立軍樂學校之預備,亦萬不可緩。茍此等樂隊告成,于外交典禮上大有裨益,于社會俗樂上,不無小補也。短短幾行、層層剝離式的分析,把音樂與國事、軍事乃至外交社會之功用說道得再明白不過。音樂“足以慰軍勞、忠軍律、鼓軍勇”的歸納,言簡意賅,足以招引“有發(fā)達音樂志愿者”。在他看來,尚武精神不僅僅是對外強大的需要,也是對內(nèi)社會秩序的需要。一國之內(nèi)的民主、社會制度與尚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翻開千年史頁,在中國先秦文化中,并不缺乏尚武精神。“君子”這個詞,曾有“勇士”的意思,春秋越國的“君子軍”,實際上就是越王身邊最精銳的部隊,到了儒家手里,才把“君子”這個詞徹底文弱化了。中國文化中尚武精神的被閹割,完全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需要。他們覺得天下統(tǒng)一了,對外的武力已經(jīng)用不著了,而仍推崇尚武精神,則會形成對自身皇權的制約和威脅,故此“偃武修文”。這在漢唐時代有其合理性,因為當時內(nèi)外國力、武功的比較與近代正好相反,閹割一點尚武精神,對內(nèi)外來說問題不大。但在近代,缺了尚武精神,民族就遭涂炭,國家的財富就被搶光,文化就被踐踏。所以曾志忞等人以音樂為武器,重揚愛國尚武精神,既是時代、社會的需要,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與弘揚。受大環(huán)境,大社會的熏陶,歌者只歌軍武魂,誦唱只誦祖國親,已是中國十九、二十世紀交匯時既定的主流意志和無法回避的政治愿望,這些意志、愿望轉(zhuǎn)化成的思想訴求及理想目的很明確——富國強兵,抵御外辱。而與之相關的各種主題與符號,自然成了音樂思想中的關鍵詞乃至民間社會的時尚與信仰。《軍歌》、《從軍樂》、《海戰(zhàn)》、《體操-兵操》、《何日醒》、《黃河》等樂歌的刊行傳唱正是其人文思想的時代表證。這種集體歌唱的形式,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得到近代人的認同與廣泛傳唱,原因在于“新”。是“新中國歌”的新內(nèi)容的需要,是新形式、新演唱的誘惑。傳統(tǒng)的“朗格力格朗”“工尺上五一”五聲性唱賺,在這里已失去其原有之魅力,而沈心工獨出心裁、千方百計編制的“獨攬梅花掃臘雪”、“1234567”等七個阿拉伯數(shù)字的“拉歌”模法,卻被尊為“新、好、優(yōu)”的人類準繩而大發(fā)“洋威”。我們可以通過對以下樂歌作品的具體閱讀歌唱來進一步探尋其“新思想”影響。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該曲是“學堂樂歌之父”沈心工于1902年在日本留學時依曲填詞的一首歌曲。歌詞短小精練、極富創(chuàng)意地結(jié)構了一種——中國人期望從“三尺學童”開始,重樹剛毅精神的理想人格。歌詞預設的形象十分明晰和輕盈健康,唱念起來朗朗上口,活潑有力,仿佛旗鼓聲中一排排“男兒”操練正酣。曲意所欲表達的目的也極其明確,要求無論是年紀尚小、未成人的“哥哥弟弟”,還是揮刀放槍的“兵官”,都要操出一付好身板,樹“志氣”,為國“立功勞”。樂歌中這種潛移默化地強化愛國意識、倡導尚武精神的音樂思想,是當時許多尚有自尊心的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在他們看來,如果國民精神不保持這種狀態(tài),恐怕中國人在這個世界上就難以生存,即使能也無尊嚴可談。由于痛感到這樣一種恥辱、一種危險,沈心工等人才有這樣的覺悟,反映愛國尚武精神的樂歌才可能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像《體操》此類歌曲才不脛而走,家弦戶誦,傳遍全社會,社會風氣和人們的精、氣、神才有所向上。李叔同在1906年出版的《音樂小雜志》《昨非小錄》一文中,對《體操》一歌的傳唱及影響有過這樣的描述:“學唱歌者音階半通,即高唱‘男兒第一志氣高’之歌;學風琴者手法未諳,即手揮‘5566553’之曲。”(4)可見,一曲樂歌,足以引起眾人青睞成為時尚,激起人們的男兒陽剛之氣,除棄萎靡不振、柔媚至骨的社會積弊。這正是音樂思想家對樂歌情有獨鐘,投以重筆之所在。在“新音樂”思想世界形成的初始,有如此激情之歌聲,啟蒙之特效,思想之意蘊,“樂歌之父”的沈心工功不可沒。之后,他又在《革命軍》、《美哉中華》、《黃河》等歌曲中,闡釋了自己最本能的愛國思想和急迫的尚武精神?!陡锩姟分凶V到:“吾等都是好百姓,情愿去當兵,因為腐敗清政府,真正氣不平,收吾租稅作威福,牛馬待人民;吾等倘使再退縮,不能活性命”。毫無疑問,歌中所提倡的當兵尚武精神,在這里并非只是“防夷制夷”一方面。它示意“好百姓”為國、為民、為己從軍是一種使命、責任和義務,它號召國民自強、自救。當然歌曲還描繪出一幅烏托邦“界面”,要求國民在承受重負、交租交稅、過著牛馬般生活且“不能活性命”的生存狀態(tài)下,既要抵御外來侵略,還得反抗頹廢腐敗、作威作?!皻獠黄降那逭钡钠蹓?自然加大了國民的心理負擔。但要振興民族精神,提倡尚武正切要害。從人類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看,能過上好日子、“能活性命”、有獨立人格的民族都與尚武有關,一個民族是否能豐衣足食,與其所占有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直接有關,而這個世界上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的占有,戰(zhàn)爭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5)當然應從廣義去理解尚武精神,但談尚武精神,仍需從它的原始含義著眼,即人類在武力沖突中戰(zhàn)勝敵人所需要的種種精神品質(zhì)。因為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和武力對于人類生存理念以及榮恥觀的重要性密不可分。歌曲中宣染的“氣不平”、“不退縮”、“去當兵”為的就是“活性命”,不再做牛馬,不受“窩囊氣”;為的就是振興中國當時確實十分弱化的國民精神。當然,歌曲中提倡的愛國尚武精神的形象、層次、水準也不僅僅是卡通般地要求每個人左手拿刀,右手持棍雄糾糾、氣昂昂地耍弄一番,熱鬧一場,做些強身健體的“健美操”游戲。愛國尚武是精神指向,它為精神文化提供了一個意志平臺,是民族求生存的文化內(nèi)核,也是國格民風存續(xù)的底線。歸根結(jié)底,愛國尚武精神與中國民族的危機意識是一體的。如果尚武只與戰(zhàn)爭有關,那是軍人官兵的事,我們大可不必瞎操心。但當兵打仗不是虛幻想象,它是你死我活、斬盡殺絕的社會血淋淋的現(xiàn)實,人欲追求的真實。因為尚武精神來自戰(zhàn)爭,在戰(zhàn)爭中搞花架子就意味著失敗,失去生存空間、做“人”的尊嚴。而樂歌聲中所宣揚的愛國尚武精神意味著不向任何強權低頭、自尊自強,敢于戰(zhàn)勝敵人,除暴扶弱。很難想象在近代貧瘠落后的社會基礎上,能產(chǎn)生一支雄風銳意如鋼似鐵的軍隊。所以,歌曲在吶喊,在召喚,在啟迪引領著國民士兵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外來侵略抗衡,跟腐敗權貴過不去。如果說《革命軍》一曲中所透顯的思想意識還只是希望做個“好百姓”,對“腐敗清政府”只能是捶胸跺腳“氣不平”,當兵的動機還只停留在愿與不愿的猶豫之中,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自身“活性命”這樣一種基本的認識層面上。那《海戰(zhàn)》、《美哉中華》、《黃河》、《中國男兒》、《何日醒》、《射擊軍紀歌》、《軍宴歌》等一批樂歌在彰顯中華民族“氣貫長虹”、“誓不戰(zhàn)勝終不還”、“將士歸來人欽敬”的偉大形象的同時,對悠久文明歷史、地大物博的生存空間、未來美好福祉的贊頌與向往,以及“愛國尚武精神”的思想輪廓及整體形象作了修補性構建。高唱一首首樂歌,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白浪排空滾滾來一,遠遠裹幾隻兵船,開足快輪就要戰(zhàn),全軍勇氣如雷?;突蛙娏盍钇焐?排作長蛇陣,望敵船沖一先鋒,如入無人境。(6)美哉美哉中華民族!氣質(zhì)清明,性情勤樸,前有古人,文明開幕,后有來者,共和造福。如涌源泉,如升朝旭。美哉美哉中華民族!(7)黃河,黃河出自昆侖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圣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qū)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zhàn)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8)中國男兒,中國男兒,要將只手撐天空,我有寶刀,慷慨從戎,擊楫中流,泱泱大風。決勝疆場,氣貫長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9)歐洲均勢恒相競,風潮東亞侵。膠州先啟釁,德國無端駐戍兵。大連旅順讓俄登,束清鐵道成。廣州灣口、威海衛(wèi)城,相將隸法英。新界九龍訂,三門灣又啟紛爭。河山錦繡、豆剖瓜分,吾黨何日醒。(10)戰(zhàn)斗非常之際,縱令干部全無?;蛑抵笓]失效,全仗自己維持。人人須有獨斷性質(zhì),人自為戰(zhàn)方能卻敵。(11)論國勢,我是全球一家;論聲靈,曾服當年羅馬;論宗教,那有襖回佛耶;論疆土,誰比洸洋東亞。為甚的廣南灣、膠州、澳,圖們江、威海衛(wèi),皆思剖豆分瓜?本來強大,甘受凌壓。恨無涯,忍再縮頭蒙面,玷我中華。(12)唱這些樂歌,尚缺“誓不戰(zhàn)勝終不還”之血氣,稱不上“中國男兒”;聽這些樂歌,“望敵船不沖鋒”不是“奇丈夫”;視這些樂歌之思想精神而不屑一顧、無動于衷者,此乃亡國奴也!總之,這些樂歌的主流思想中,流露出的強烈愛國尚武情懷,激勵著國民踴躍從軍,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面對“歐洲均勢”的“豆剖瓜分”,不“甘受欺壓”,不“縮頭蒙面”,哪怕“熱血殷紅”“碎首黃塵”,“全軍勇氣仍是如雷”,“戰(zhàn)能卻敵”,最終收復我“廣南灣、膠州、澳,圖們江、威海衛(wèi)”等“泱泱大風之錦繡河山”。歌之激情,蘊含著超遠的復興“我全球一家”之完整心性。一個民族要維護尊嚴,一個國家要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就必須有一個鞏固的國體和一支強大的軍隊。面對復雜多變的近代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