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短篇小說中的中國元素_第1頁
福克納短篇小說中的中國元素_第2頁
??思{短篇小說中的中國元素_第3頁
??思{短篇小說中的中國元素_第4頁
??思{短篇小說中的中國元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克納短篇小說中的中國元素

威廉??思{在1949年獲得了一座紀念碑,稱他的“對美國現代小說的力量和高度藝術性”。他創(chuàng)作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小說一直以來受到世界文壇的極大關注。我國對??思{的譯介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真正的研究卻是在改革開放之后。30年來,我國學術界在福克納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鑒于國內對福克納長篇小說的研究已經有過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總結,本文主要著墨于國內30年來??思{短篇作品的研究狀況,對其作品的譯介出版、總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等方面進行回顧與評述。一、??思{小說研究的意義中國學者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介紹福克納及其作品,但對其作品的系統(tǒng)翻譯和研究主要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1934年,施蟄存先生在其主編的《現代》雜志上刊登了江兼霞翻譯的福克納短篇小說《伊萊》(現譯為《艾莉》)、凌昌言的《福爾克奈——一個新作風的嘗試者》和趙家璧的《近代美國小說之趨勢》,但當時沒有引起多少重視。1958年,《譯文》刊登了??思{的短篇小說《拖死狗》(趙蘿蕤譯)和《勝利》(黃星圻譯),以及前蘇聯(lián)葉·羅曼諾娃的《威廉·福克納創(chuàng)作中的反戰(zhàn)主題》(林三木譯)。羅曼諾娃分析了《士兵的報酬》、《勝利》、《寓言》和《沙多利斯》等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其中體現的福克納的反戰(zhàn)思想??上У氖?之后中國的??思{譯介與研究并沒有開展下去。在改革開放以后,??思{的短篇小說陸續(xù)譯介到中國。1979年,《外國文藝》刊登了《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楊豈深譯)、《干旱的九月》(楊小石譯)和《燒馬棚》(蔡慧譯)。1980年,馮天澤向國人介紹了約瑟夫·布洛納編選的《??思{短篇小說增選集》(UncollectedStoriesofWilliamFaulkner,1979)。他引用美國文學界的評論說,“如同任何一部??思{或關于福克納的書那樣,《??思{短篇小說增選集》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既是藝匠又是天才的作家”。接著,《外國文學報道》(1980年第5期)還刊登了《伊凡杰琳》1的故事梗概,譯者署名山城。1981年,《外國文學》(1981年第4期)刊登了劉國云翻譯的《兩個戰(zhàn)士》。此后,李文俊翻譯的《熊》②(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產生了較大影響,這是??思{的代表作,對解讀其他作品有很重要的意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福克納的部分短篇小說陸續(xù)結集出版。《??思{中短篇小說選》、《??思{作品精粹》、《去吧,摩西》③和《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思{短篇小說集》的出版為中國對??思{及其短篇小說的研究提供了方便。2中國學者還不斷把國際上的??思{研究成果介紹到中國。李文俊編選的《??思{評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收錄了14篇國外學者的??思{研究論文和??思{談生活、藝術和創(chuàng)作的第一手材料,在此評論集的基礎上,他補充了更多中外學者的最新成果,選編了《??思{的神話》(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其中,R·W·B·路易斯在其論文《〈熊〉:超越美國》中認為,《熊》“繼承了庫柏及馬克·吐溫的傳統(tǒng),也描寫一個男孩在開化的文明世界與尚未受破壞的混沌世界之間的邊境上如何生活成長并且懂得人事”;還描寫了美國文學廣泛反映的人間喜劇:少年如何對付文化所造成的一切障礙,努力長大成人。路易斯還指出,《熊》對解讀??思{的其他作品有很大啟發(fā)意義,是了解??思{全部作品和創(chuàng)作思想的關鍵。美國學者達維德·敏特的《圣殿中的情網——小說家威廉·福克納傳》1(趙揚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1年)不以作品評論為主,而是把??思{的個人生活與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緊密結合進行研究,對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發(fā)生和主題思想等也作了深入研究。《??思{傳》(杰伊·帕西尼著,吳海云譯,中信出版社,2007年)著墨于作為普通人和作家的??思{,對??思{的重要作品也作了具體分析。帕西尼認為《野棕櫚》和《老人》的文字都帶有強烈的諷刺色彩甚至喜劇風格,認為《野棕櫚》中哈里和夏洛特的愛情悲劇似乎強烈地暗示了當時??思{對自己與紅粉知己米塔的情事的反思?!陡?思{傳》(弗萊德里克·R·卡爾著,陳永國等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對??思{的一生及其作品進行了客觀評價,對每部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經過都進行了詳細而有趣的論述。中國學術界還積極展開了與國外同行的交流,國內已經成功舉辦了三次??思{研討會。1992年北京大學英語系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聯(lián)合召開了中國第一次“??思{研討會”,討論了??思{的悲劇意識和歷史感、敘述技巧和藝術手段、對中國作家的影響以及對其教學和翻譯等問題。1997年,福克納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北京大學英語系又與香港浸會大學英語系、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聯(lián)合召開“第二屆??思{國際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香港特區(qū)、中國大陸等國家和地區(qū)的41位正式代表就??思{的主要作品研究、??思{與南方的關系、福克納的成就與影響以及??思{作品教學等七個專題在會上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與會學者提出了許多新的研究視角和觀點,比如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分析《八月之光》和《熊》中的自然景物描寫,用女性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話語分析等理論解讀??思{作品等。會上,曹莉的論文《解讀??思{的〈干燥的九月〉的幾種方法》,用社會歷史批評、女權主義批評、精神分析、解構主義、話語分析等理論,分析和展示了??思{短篇小說的豐富內涵以及進行教學實踐的多重角度。陳凱的《??思{短篇小說〈熊〉的文體分析》著重考察福克納的語言風格。金莉的《大屋里的瘋女人:讀??思{的〈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總結了運用“文本—背景—文本”這一方法講授《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心得體會。與會者一致認為,我國的??思{研究已經向縱深發(fā)展,但由于條件限制,我國與國際水平還有相當差距,還需要國內學者把更多的福克納作品譯介給華文讀者。會后,陶潔選編的會議論文集《??思{的魅力》(英文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收錄了20篇國內外學者研究福克納及其作品的論文。其中,黃佩玲的《心靈的圖畫:〈在家的藝術家〉和〈沙漠牧歌〉對城市和女性的描寫》探討已婚女性如何努力“在婚姻和城市生活中重新建構她們的空間和自由”。楊素英的《〈去吧,摩西〉的動詞形式與敘事效果》探討動詞的形態(tài)以及不同類型的動詞相互作用所達到的敘事效果。艾琳娜·波特的《福克納與美國自然傳統(tǒng)》根據生態(tài)批評理論指出,??思{在《熊》中把自然寫成一種永恒的、女性化的理想境界。2004年5月,北京大學英語系與四川外語學院外國語文研究中心聯(lián)合發(fā)起的第三屆“福克納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四川外語學院召開,研討會共收到論文53篇,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也門、中國等國家30所大學的47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陶潔、姚乃強、金莉、藍仁哲、劉洊波、朱振武、李常磊等中外與會者探討了“福克納在21世紀文學史的地位,他的作品中將繼續(xù)起作用的主題、特色或技巧,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理論對理解??思{的作用,過去對??思{的研究和批評的有效性,今后應該如何評價??思{及其作品,翻譯和教授??思{的新方法或啟示等等諸多承前啟后的新問題”。與前兩屆研討會相比,此次會議上,有更多的年輕學者加入了??思{研究的行列,更多的福克納作品受到了重視,更多新穎的研究方法出現在探討交流中。1國內舉辦的這三次國際福克納研討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然也不乏缺憾,那就是與會者們集中研討了??思{的少數幾部長篇小說,大部分長篇還較少涉及,對其短篇小說進行研究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二、福克納的研究國內有關??思{的生平、創(chuàng)作和思想的專著和論文可謂碩果累累,這離不開國內眾多??思{研究學者的共同努力。李文俊、陶潔、藍仁哲、潘小松、肖明翰、劉洊波、朱振武、劉建華、朱賓忠等學者的研究著作都從不同方面對??思{及其作品作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另外,他們對福克納研究的學術論文也散見于各大學術期刊。李文俊先生翻譯了《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去吧,摩西》、《押沙龍!押沙龍!》和《??思{隨筆》等??思{作品,同時在福克納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開拓性貢獻。1980年,他編選的《福克納評論集》,是中國最早引進的國外??思{研究成果,是中國??思{研究的一座里程碑。他在此評論集的基礎上補充編選的《??思{的神話》(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同樣引起福學界的關注。陶潔對??思{研究在中國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她翻譯了《圣殿》、《墳墓的闖入者》等??思{的作品,編選了《??思{作品精粹》和《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思{短篇小說集》兩個短篇小說集,對福克納及其作品作了深入研究。陶潔還是國內召開的三次“福克納國際研討會”的發(fā)起人之一。“第二屆??思{國際研討會”會后,陶潔編選的專題論文集《??思{的魅力》(英文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是對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學者,特別是國內學者對??思{研究成果的總結。藍仁哲翻譯了《八月之光》和《野棕櫚》等??思{作品,作為《四川外語學院學報》主編,他還開辟“??思{研究”專欄,組織國內學者對福克納進行系統(tǒng)研究。肖明翰早在1983年在美國讀研究生時就開始了對??思{及其作品的研究。在《大家族的沒落——??思{和巴金家庭小說比較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中,肖明翰對福克納與巴金作品的文化背景、創(chuàng)作思想、寫作手法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肖明翰分析比較愛米麗之父、斯特潘和高老太爺等形象,認為這些專制家長同樣是舊制度的受害者。針對??思{是“厭女主義者”的說法,肖明翰分析比較了愛米麗和巴金筆下的婦女形象的悲劇命運,指出??思{絕非“厭女”,他“對婦女人物的塑造和命運的描寫最明顯地表現了他的人道主義”。在分析了《八月之光》、《干旱的九月》和《去吧,摩西》中的黑人和巴金筆下的奴婢的悲慘命運后,他認為巴金強調通過社會變革來改變人物命運,而??思{則強調道德意識和道德力量的作用。他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威廉·??思{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從不同視角對??思{的主要作品進行了探討。其中,他從美國舊南方的家族制度角度分析了《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去吧,摩西》和《沒有被征服的》等作品中的父親形象,用清教主義的婦道觀分析《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和《這里有一個女王》等作品中婦女形象的人生悲劇,從種族角度分析《干旱的九月》和《去吧,摩西》等作品,探討??思{的反種族主義立場和黑人形象塑造之間的矛盾,認為南方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思想意識、道德評價以及種族意識對??思{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在《威廉·福克納:騷動的靈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結合??思{的生平和思想,探討了他的主要作品的主題,考察了《去吧,摩西》等作品中的種族問題和福克納的反種族主義立場。朱振武在博士學位論文《福克納小說創(chuàng)作的心理美學研究》(蘇州大學,2002年)中,著重探討??思{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理態(tài)勢。他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寫成的專著《在心理美學的平面上:威廉·??思{小說創(chuàng)作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主要從社會心理學、文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入手,結合心理美學、文學人類學和文藝發(fā)生學,對??思{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其隱含形式和內在機制進行心理上的跟蹤,對其創(chuàng)作模式進行美學上的探討,對其作品取得巨大成功的壺妙進行文化上的揭示,從而為更好地理解??思{、更準確地解讀其文本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其中的兩個章節(jié)從“男性成年范式”和“女性毀滅范式”的角度深入研究了《熊》和《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的創(chuàng)作思想。劉洊波在教育部人文科學“九五”青年基金研究項目《南方失落的世界——??思{小說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一書中對??思{的生平、人物塑造、創(chuàng)作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和文體進行了研究,分析了??思{對女性形象的塑造,認為愛米麗等女性形象可以被劃分為“家庭的犧牲品、社會和傳統(tǒng)觀念的犧牲品,以及作為反面形象的女性和反叛者的形象等幾大類型”,并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的主題和表現手法作了深入研究。劉洊波在博士學位論文《亂中求序——〈喧嘩與騷動〉的文體特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年)中,探討了《喧》在詞匯、句式和敘述方面與眾不同的特征,并對這些特征進行分類并分析研究。朱賓忠的博士學位論文《跨越時空的對話:??思{與莫言比較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從比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思{與莫言的創(chuàng)作歷程、文藝思想、創(chuàng)作背景、時代風潮、鄉(xiāng)土色彩、創(chuàng)作主題、人物形象、創(chuàng)作特色和語言風格等方面的異同。他還從兩性關系的角度分析兩位作家對女性形象的塑造,論述他們的婦女觀,認為艾莉和愛米麗都屬于“決斷專情型”女性,都勇于把握愛情的主動權,爭取做愛情的主人。此外,《文本與他者:??思{解讀》(英文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的著者劉建華和《另一個角度看??思{》的著者黎明、江智利對??思{及其作品也有深入研究。把??思{的人生經歷與其藝術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也是福克納研究的焦點。李文俊的《??思{評傳》(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和《福克納傳》(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就是這樣的著作,同時,還對??思{備受關注的短篇小說進行了專章分析。他在《??思{評傳》中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關系、種族關系和創(chuàng)作思想,認為《去吧,摩西》寫了“麥卡斯林家族的兩個支系幾代人的命運”,反映了美國南方最本質的問題。他在《??思{傳》中,在對以內戰(zhàn)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沒有被征服的》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主題進行分析后,認為書中的“外婆”——羅莎·米拉德是真正永遠也“沒有被征服的”人。此外,他還分析了《去吧,摩西》中的系列小說中的人物塑造和主題;他認為《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是對哥特式恐怖小說的超越。潘小松所著??思{傳記《??思{——美國南方文學巨匠》(長春出版社,1995年)把福克納的人生經歷與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結合,其中部分篇幅簡要分析了他的短篇作品的內容和創(chuàng)作情況。國內學術界對??思{的短篇作品的總體研究主要圍繞福克納的創(chuàng)作思想、??思{與南方歷史文化、??思{與宗教、神話和哲學、??思{的婦女觀和福克納的創(chuàng)作藝術等幾個方面展開。這些論文散見于《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國外文學》和《外國語》等雜志以及各大學學報和一些報紙上。三、通過對??思{小說、相關著作的研究,可以從歷史與神話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者開始對??思{的主要短篇小說作總體研究,主要的論文有:陶潔的《講故事的大師——福克納》(《國外文學》1985年第1期)、李文俊的《約克納帕塔法的心臟——福克納六部重要作品辨析》(《國外文學》1985年第4期)、毛信德的《??思{簡論》(《河南大學學報》1986年第5期)、張禹九的《美國南方短篇小說》(《外語學刊》1991年第6期)、趙柏田《憐憫與憤怒——閱讀??思{》(《東方藝術》1998年第3期)和盛戰(zhàn)捷的《美國南方文學的紀念碑——??思{及其“神話王國”》(《北方論叢》1998年第5期)等。學者們更加深入研究??思{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研究重點集中在福克納與南方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的關系、福克納的種族觀以及??思{的創(chuàng)作動機上。張淑梅的《局外人的歸宿——論??思{小說中的南方種族意識》(《外國文學評論》1988年第3期),通過對《殉葬》等作品中黑人形象的分析,探討??思{對南方種族主義的譴責。肖明翰的《矛盾與困惑:??思{對黑人形象的塑造》(《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第4期)認為??思{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懷有既緬懷舊南方又批判奴隸制度的矛盾心態(tài)。肖明翰的《??思{與美國南方文學傳統(tǒng)》(《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認為,??思{把從南方文學傳統(tǒng)中吸取的豐富的藝術營養(yǎng)同現代主義世界觀和寫作手法結合起來探索和表現美國南方的社會和歷史,他的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南方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揚棄和發(fā)展。朱振武的《自卑情結:??思{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動因》(《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第3期),認為??思{因文化、生活環(huán)境和形體等方面的劣勢而產生了自卑情結,他的創(chuàng)作成為一種對自卑情結的過分補償。1孔慶華的《論??思{短篇小說的鄉(xiāng)土情結》(《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認為??思{在小說中表現出一種情感轉移的傾向,通過塑造鄉(xiāng)村人物形象來寄托自己的鄉(xiāng)土情感。朱振武的《威廉·??思{小說的建筑理念》(《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認為??思{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體現出的明顯的建筑理念不僅成功地表現了作品的地域感,也為聚焦情節(jié)、誘導心緒、類分群像、刻畫人物和表達心曲作了極好的鋪墊。李常磊的《〈希臘古甕頌〉對威廉·福克納歷史觀的影響》(《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探討了濟慈的《希臘古甕頌》對??思{歷史觀的影響。國內學者探討福克納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動機的論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肖明翰的《??思{思想初探》(《求索》1993年第4期)、張冠夫的《叩問時間之結:在歷史與神話之間——試論??思{的現代悲劇意識》(《國外文學》1997年第3期)、李綱的《從混血兒形象看??思{的種族觀》(《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黎明的《威廉·??思{的創(chuàng)作歷程》(《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和武月明的《男/女或女/男:從??思{之女權主義研究談起》(《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等。學者們深入探討了??思{的作品與神話、宗教和哲學的關系。肖明翰的《??思{與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國外文學》1994年第1期)討論了??思{與美國南方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的淵源以及他在作品中對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與批判。肖明翰認為??思{大量運用的基督教傳說故事和《圣經》典故不是為了宣傳基督教教義,而是為其人物塑造服務。劉道全的《創(chuàng)造一個永恒的神話世界——論??思{對神話原型的運用》(《當代外國文學》1997年第3期)和《救贖:??思{小說的重要主題》(《國外文學》1998年第3期),考察了??思{對神話原型的運用以及其體現的救贖主題,認為??思{利用“置換變形”的基督來顯示對人類自我拯救的信心,《熊》中的艾薩克對南方歷史和整個人類命運的反思影射了基督對人類的救贖。劉道全還探討了小說中的原型意向所表達的救贖主題,認為《老人》中的水是凈化和毀滅的象征,高個子犯人象征了耶穌,而在水中誕生的孩子則無疑是再生的人類的象征。朱振武的《論??思{小說創(chuàng)作的神話范式》(《上海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認為福克納把神話因素奉為文本的坐標,為處于失衡的價值世界中的人們找到了精神傳承;他認為,??思{借用神話原型,在《沒有被征服的》等作品中塑造了傳統(tǒng)時代末期的悲劇式的英雄人物。譚杉杉的《論??思{小說中的圣經人物原型》(《世界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以《圣經》中的人物原型和??思{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之間的聯(lián)系為基點,通過分析小說中的耶穌原型、大衛(wèi)原型和夏娃原型,深入挖掘其對人性的探索以及對摧殘人性的社會等級制度和種族主義的批判,認為《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有《圣經》中夏娃原型的影子。朱振武、付慧在《福克納小說的命名藝術》(《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探討了??思{作品中的標題命名、地域命名以及人物命名分別彰顯的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南方情結以及作者對生活、對人性的超人的透視能力。??思{作品的藝術特色和人物形象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肖明翰在《試論??思{筆下的婦女形象》(《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中指出,??思{通過塑造名門望族的婦女形象,不僅深刻表現了這些家族內部的腐敗,還強烈譴責了各種非人道的社會、宗教、道德勢力對人性,特別是對婦女的摧殘。朱振武的《夏娃的毀滅:??思{小說創(chuàng)作的女性范式》(《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4期),認為??思{作品中的南方女性,其形象范式大多是弗萊總結的第一種女性范式“誘人的妖婦”的變種——被毀滅的女性。藍仁哲的《??思{小說文本的象似性——福克納語言風格辨析》(《外國語》2004年第6期),討論??思{語言風格的簡潔與繁復兩個方面,并從語言的內在特征——象似性的角度,來分析其作品,特別是短篇小說中的語言特征。福克納認為“故事情節(jié)的精心設計決定了小說的藝術效果”。王欣和石堅的《時間主題的空間形式:福克納敘事的空間解讀》(《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5期),探討了??思{作品中對時空關系的運用,認為《熊》中的主人公艾薩克的發(fā)現證明了人是時間的空間重復。朱賓忠在《為情而生、為情所困的女性群體——談福克納筆下的少女、少婦形象》(《名作欣賞》2008年第8期)中把《艾莉》和《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分類分析,認為通過這類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寫,??思{昭示了在傳統(tǒng)的男權社會里,女性由于性別原因,總體上是弱勢群體,是男權中心主義的受害者。研究??思{的人物塑造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論文還有尹飛舟的《悲愴的心靈交響曲——福克納筆下的人物談》(《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2期)和楊冬麗的《簡論美國作家威廉·??思{的創(chuàng)作特色》(《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等。??思{在國內文學界的影響也受到很大關注。陳春生在《在灼熱的高爐里鍛造——略論莫言對??思{和馬爾克斯的借鑒吸收》(《外國文學研究》1998年第3期)一文中從影響研究的角度,探討莫言是如何從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的藝術世界中尋找自我表現領地及精神立場、認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并且在敘述策略上,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樊星在《??思{與中國新時期鄉(xiāng)土小說的轉型》(《山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中,探討了??思{對新時期中國作家賈平凹、鄭萬隆、蘇童、莫言、呂新等人的巨大影響,尤其是在表現人性、血緣、歷史、文化、時間等神秘方面著墨較多。中國的作家們也表達了他們從福克納作品中得到的創(chuàng)作靈感。趙玫、張抗抗、王安憶、余華和莫言等著名作家都坦言福克納對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余華在《奧克斯福的威廉·??思{》(《上海文學》2005年第3期)中分析了??思{對他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特別是心理描寫方面的重要影響。莫言還專門撰文《與??思{老頭兒息息相通》(《意林》2008年第15期)等表達對??思{的敬仰和贊賞。葉兆言在《敘事出神的威廉·??思{——與葉兆言談福克納小說》(《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07年第4期)中盛贊了??思{的寫作技巧和情節(jié)安排。國內學者還從比較研究的視角進行福克納研究。任良耀在《精心建構的藝術世界——哈代、??思{和加西亞·馬爾克斯之文本結構初探》(《外國文學》2002年第3期)中,探索了這三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比較了三位作家筆下的三個藝術世界在文本結構上的相似性,提出了“保留相同背景法”的系列小說模式是他們最基本的文本結構,同時還著重闡明了他們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的異同,得出一個作家要想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世界,就得對自己的全部作品有個結構上的整體規(guī)劃的結論。李萌羽在博士學位論文《全球化視野中的沈從文與??思{》(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中,從全球化語境中衍生出來的本土性、后現代性與生態(tài)學三個理論層面入手,對兩位作家的趨同性和差異性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分析探討。國內各大報紙也是學者們發(fā)表對??思{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或介紹其他學者對福克納研究的新作的重要途徑。張慧仁的《小說創(chuàng)造了??思{》(《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4日)分析了??思{的創(chuàng)作歷程,認為《去吧,摩西》進一步探索了榮譽、真理、憐憫、體貼和忍受悲痛不幸的能力等福克納熟悉的題材,刻畫了一個個努力奉行的人。針對一些美國評論家認為??思{是一個種族主義者的說法,邱華棟在《擠出南方土地的膿》(《中華讀書報》2002年9月25日)中認為這種判斷是在虛妄的“政治正確”旗號下的愚蠢判斷,認為《燒馬棚》和《干旱的九月》體現出福克納是一個反對黑人在南方受壓迫的命運的人,并認為??思{立足家鄉(xiāng)進行寫作,對中國作家有重要影響。戴紀堯在《威廉·??思{,或者痛苦》(《中華讀書報》2002年12月25日)中認為,??思{筆下白人與黑人形象的鮮明對比和反差,來源于作家心靈深處的原罪意識。四、《獻》:愛米麗的愛情悲劇中國學術界幾十年來比較重視對??思{的幾部重要短篇小說的具體分析和解讀。從中國期刊網的檢索結果來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學者對??思{的短篇小說進行個案研究的論文(包括學位論文)有345篇。大部分論文都集中在《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272篇),相當比例的文章(37篇)主要以《熊》為研究對象,部分論文對《夕陽》、《干旱的九月》、《沃許》等一些名篇也有專門闡述或論及?!东I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以下簡稱《獻》)是國內學術界關注最多的作品?!东I》塑造了美國南部一位被舊傳統(tǒng)習俗毀了一生的老處女愛米麗的形象。愛米麗為了徹底擁有自己的情人便設法將他毒死,并與其尸體相伴40年之久,一直到她死后人們才知道了真相。在??思{的所有短篇小說中,《獻》是最早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之一,也是國內學者研究最為集中的一部。自1979年以來,研究《獻》的論文占研究福克納短篇作品論文總數的70%以上,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題分析、創(chuàng)作手法、人物塑造、時空觀和心理研究等幾個方面。學者們主要探討愛米麗的人生悲劇與美國南方舊傳統(tǒng)的關系。朱葉的《道德與美的探索——〈獻給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體與風格初探》(《外國語》1986年第4期)認為福克納把愛米麗的性欲壓抑和變態(tài)表現為等級和門第觀念以及其他種種不合理的舊傳統(tǒng)加給她的悲劇,愛米麗的“戀父情結”表現為她對父親所代表的南方舊傳統(tǒng)的屈服。朱葉還認為這個故事“透露了??思{本人和許多南方人對舊傳統(tǒng)的崇敬和懷戀”。國內學者還對《獻》的主題和敘事者的身份展開了熱烈的探討。肖明翰在《為什么向愛米麗獻上一朵玫瑰?——兼與錢滿素先生商榷》(《名作欣賞》1996年第6期)中就錢滿素“愛米麗是傳統(tǒng)的化身”的說法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認為《獻》的敘述者代表著傳統(tǒng)保守的南方人,正是這些保守的鎮(zhèn)上人及其以清教思想為核心的舊傳統(tǒng)最終造成愛米麗的愛情悲劇,并毀掉了她的一生,愛米麗不是“傳統(tǒng)的化身”,而是它的犧牲品。劉新民認為愛米麗代表了衰朽沒落的南方貴族階級,是舊傳統(tǒng)、舊價值觀念的化身,她的所作所為是沒落貴族不甘雌伏的心態(tài)的寫照(《名作欣賞》1997年第6期),這一說法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討論。魏玉杰的《“上帝與撒旦的沖突”——福克納〈獻給愛米麗的玫瑰〉主題分析》(《國外文學》1998年第4期),認為愛米麗體現了作為女性和南方人的沖突,后者最終占了上風,愛米麗為保全自己的“名節(jié)”殺了自己的心上人,結果痛苦終生,淪為南方舊傳統(tǒng)的犧牲品。肖明翰的《再談〈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答劉新民先生》(《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認為《獻》的敘述者是舊傳統(tǒng)的代言人,他幫助鎮(zhèn)上的人們推卸造成愛米麗的悲劇的責任,愛米麗的愛情悲劇不是新舊觀念的沖突,而是以清教思想為核心的舊傳統(tǒng)造成的。肖明翰認為??思{對待傳統(tǒng)與變革的態(tài)度復雜而矛盾,他既批判了南方清教傳統(tǒng),也對一些傳統(tǒng)美德的淪喪感到遺憾,同時對工商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也進行了諷刺和批判。??思{在《獻》中對意識流技巧、敘事結構模式和哥特式風格的運用同樣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曾傳芳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話語策略》(《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從敘事視角、敘述方式和時序安排三個方面探討這篇小說的話語策略及其藝術效果。王敏琴在《〈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敘事特征》(《外國語》2002年第2期)中主要從時間倒錯、人稱代詞所指模糊和“無名的聲音”三個方面探討了《獻》的敘事特征。劉玉宇的《愛米麗的“同謀”》(《外國文學評論》2007年第4期)通過分析《獻》中的敘述手法,揭示敘述者在小說中的形象和地位,認為敘述者不是“天真的旁觀者”和“社區(qū)代言人”,而是作者精心刻畫的一群心態(tài)復雜的謀殺案“同謀”。針對有些批評家認為小說的時序交錯僅僅增加了閱讀難度和神秘感的說法,劉立輝、王江在《時間意義的生成機制——〈獻給愛米莉的玫瑰〉的敘事時間》(《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中,從敘事學的角度深入探討“敘事”與“時間”之間的關系,并指出敘事時間是敘述者或作者用以表達情感和主題的有力方式。齊天蠻的碩士學位論文《〈獻給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風格》(吉林大學,2007年),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部小說的哥特式風格,分析了《獻》中的死亡、怪誕的人物、戀父情結和恐怖神秘的氣氛等哥特因素。張美琴在其碩士學位論文《論〈獻給愛米麗的玫瑰〉對“南方情結”的繼承和超越》(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中,通過對《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和福克納的其他小說進行比較,發(fā)現這篇小說幾乎代表了??思{的所有小說的主題和寫作技巧,認為它在思想主題和寫作技巧兩方面有其獨特性,即超越了作者其他小說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征。學者們還從比較研究的角度把《獻》與國內外的其他小說進行對比研究,把《獻》與《呼嘯山莊》、《遠大前程》、《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簡·愛》、《飄》、《曾有過這樣一位女王》、《白衣老處女》、《厄舍府崩塌記》、《菉竹山房》、《祝?!泛汀督疰i記》等中外作家的作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比,從而實現了對這部名篇的較為全方位的解讀。1??思{的又一名篇《熊》在中國的影響僅在《獻》之下,對這篇小說的研究也相對集中。《熊》以19世紀美國南方森林為背景,圍繞孩子艾薩克與大熊老班的幾次遭遇為中心展開情節(jié)。國內學者對《熊》的研究主要圍繞主題研究、文體風格、生態(tài)批評和創(chuàng)作范式等方面展開。1979年至1999年20年間,中國學者主要從主題和語言風格方面對《熊》進行研究。趙曉麗、曲長江的《可能的世界——論??思{〈熊〉的主題分析及其美學意義》(《西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探討了熊與南方道德傳統(tǒng)的關系、人與土地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關系。陳凱的《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熊〉語言風格淺析》(《外國語》1988年第2期),從詞匯、比喻、句法等方面對《熊》的語言風格進行了考察。胡蘭在《論福克納〈熊〉的創(chuàng)作主題與風格》(《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中探討《熊》體現的獨特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風格,認為??思{的小說多是描寫人物采取行動的心理動機,發(fā)掘人在現代世界中進退維谷的困境。進入21世紀,生態(tài)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學者主要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對《熊》進行深入研究。高嵐的《艾薩克·麥卡斯林,西方的“真人”——從道家思想和生態(tài)主義看福克納的〈熊〉》(《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以《熊》為藍本,分析生態(tài)思想在中西文化中的巧合重疊。張若西的《“熊”:呼喚自然意識和社會道德——威廉·??思{〈熊〉的主人公解讀》(《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運用新批評主義和解構主義理論對艾薩克·麥卡斯林的成長過程進行了分析,認為“熊”是在呼喚自然意識和社會道德。馮溢、高志英在《悲壯之中的悖論——論??思{小說〈熊〉中“布恩屠熊”之隱喻》(《東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中通過分析布恩殺熊的隱喻,剖析了殺熊之舉并不像有些評論所說是英勇之舉,而是無知短視的現代人對原始大自然的破壞力的彰顯,探討福克納徘徊在工業(yè)化的理性和返樸歸真的本性之間的矛盾心理。張錦青的碩士學位論文《艾克在荒野中的自我實現歷程——威廉姆·福克納〈熊〉的生態(tài)主義解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從生態(tài)批評的角度分析小說《熊》中人與土地、文明與荒野的關系,論證艾克·麥卡斯林在荒野中從開始學習狩獵到最終成為一名真正的獵人的過程也是他達到精神上自我實現的心理歷程。從生態(tài)角度進行研究的論文還有孫勝忠的《從“頓悟”到“遁世”——評??思{的小說〈熊〉》(《外國語言文學》2006年第2期)等。??思{的創(chuàng)作心理動勢和人類憂患意識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朱振武的《〈熊〉的創(chuàng)作范式及福克納對人類的焦慮》(《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考察了《熊》運用的成年禮范式所達到的美學和心理學效果,認為由于自卑情結和潛意識等心理因素,??思{在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安排上,表現出強烈的心理定勢和明顯的范式化傾向,他筆下的男性多處在成年的努力、焦慮、矛盾和成年后的困惑之中。另外,學者們還把《熊》與《老人與?!?、《老人》和中國作家姜戎的近作《狼圖騰》等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對比,探討它們在主題等方面的異同。1學術界對短篇小說集《去吧,摩西》也有較多關注?!度グ?摩西》包括《話說當年》、《灶火與爐床》、《大黑傻子》、《古老的部族》、《熊》、《三角洲之秋》和《去吧,摩西》七個短篇小說,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從創(chuàng)作主題、種族關系和生態(tài)倫理等角度展開。管建明的《〈去吧,摩西〉中終極精神價值的建構與解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從文學作品的“悖論性”方面解讀文本,認為??思{的深刻性就在于其作品中存在的悖論,即在建構人類終極精神價值的同時又在對其合理性進行置疑。對《去吧,摩西》的主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它揭示了白人與黑人的關系。但王屹在《這是一個新天地:〈去吧,摩西〉主題闡釋》(《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小說表現了更具普遍性和根本性意義的天人關系、人與人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思{以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了一個與現實社會截然相反的世界,表面上講的是過去,實則是理想化了的過去,使其與現代世界形成對照,成為對現代世界的否定和批判,并使其成為一個現代社會所應追求、效法的圖式?!度グ?摩西》中的女性形象開始引起了學者們的興趣。劉國枝的博士學位論文《威廉·福克納荒野旅行小說的原型模式》(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以《去吧,摩西》中的《熊》、《三角洲之秋》等荒野旅行小說為個案,結合作家浸潤其中的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依據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對作品進行深層解碼,以探視美利堅民族久遠的文化和心理繼承,管窺“美國”和“美國人”身份雙重焦點的精髓。《夕陽》、《干旱的九月》、《沃許》、《燒馬棚》、《老人》、《艾莉》和《曾經有一位女王》等七部短篇小說也吸引了學術界的較多關注?!断﹃枴访鑼懥艘粋€女性一再受到白人男性的欺辱而丈夫卻又無能為力的故事。國內對《夕陽》主要從敘事策略和藝術特色方面展開研究。白愛宏的《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淺談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ThatEveningSun”中的神態(tài)刻畫》(《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探討??思{在南希的心理刻畫上所表現的高超的寫作技巧;王小鳳的《從〈夕陽〉的敘事策略論其對主題的表現》(《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通過對《夕陽》敘事策略的分析,挖掘作者在這部小說里所運用的敘述技巧的成功之處及其獨特的藝術效果。《干旱的九月》描述一位長期受性壓抑而產生了“被虐狂”變態(tài)心理的南方老處女控告一個黑人“強奸”了她,結果使一名無辜黑人喪生在一群白人暴徒手中。國內學者主要從主題、女性等視角對其進行探討。梁曉冬的《瘋狂、暴力和死亡:??思{短篇小說〈干旱的九月〉中隱喻的分析》(《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以“干旱的九月”、“流言”、“血色黃昏”、“塵土”這些代表性隱喻為焦點,將它們放在歷史、神化、宗教的語境中,從語義、語用、審美等方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