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湯之辨與朱子道心至情的由來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1.gif)
![湯湯之辨與朱子道心至情的由來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2.gif)
![湯湯之辨與朱子道心至情的由來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3.gif)
![湯湯之辨與朱子道心至情的由來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4.gif)
![湯湯之辨與朱子道心至情的由來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e7b1710010b7d1eafa34d75c6c8058d3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湯湯之辨與朱子道心至情的由來
湯顯祖一生“貞節(jié)與孔府交往”。他的情感一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湯顯祖在吸納儒家思想的同時也與漢儒、宋儒多有辯難。這是學界過去很少注意的。一湯顯祖的《易》“貴生”思想的意義湯顯祖對漢儒和宋儒,尤其是對張載、程頤、朱熹等“牽合”、“擬附”儒家經(jīng)典有頗多微辭,認為他們“遜心圣道”。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四十四歲的湯顯祖任浙江遂昌知縣。就在這次任上(四十四~四十九歲),湯顯祖建射堂和書院(合稱“相圃書院”),又修尊經(jīng)閣(圖書館)、啟明樓,并常常親自為諸生講授儒學經(jīng)典。與此同時,又遍訪學博林鶴之士,力倡尊儒家經(jīng)義,開啟民心民風。當聽說右族有包子昭氏,雖一輩子連個舉人也沒考上,卻崇仰儒學經(jīng)義,傳授其子,其長厚聲名傳于鄉(xiāng)邑,湯顯祖深為欽慕,親自將這位老先生延請到書院賓禮之。后來,子昭氏以天年而終,他的三個兒子都志于道、志于學、志于父業(yè),將父親生前編錄評論的張載、程顥、程頤和朱熹的語錄出示給湯顯祖看,說不敢忘父親授儒學經(jīng)典的手澤之恩。湯顯祖感慨系之,親自為子昭氏的《宋儒語錄抄釋》寫了序。湯顯祖進一步提及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的看法:自孔孟沒而微言湮,越千百載而宋四子續(xù)。四子之于道也,其幾乎?余獨于茂叔(周敦頤)、伯淳(程顥)竊有慕焉。蓋嘗讀《太極說》、《定性書》,而知其學;讀風月玉金之贊,而知其人矣。他如正叔(程頤)、張(載)、朱(熹),不無少遜,而名言非乏。總之,遜心圣道而窺其藩(遮蓋)焉者1632。周敦頤現(xiàn)在留下來的著作除了一幅太極圖、二百多字的《太極圖說》,就只有不足三千字的《通書》。那么,湯顯祖“慕”其何?湯顯祖所“慕”正在于周敦頤特別關注的《易傳》“太極”生生之說。在湯顯祖看來,儒學的精義正在于“貴生”。周敦頤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14。這在湯顯祖看來正是深得《易》理,明白曉暢,沒有什么可神秘化的??伞兑住防硪唤?jīng)漢儒、宋儒“牽合”、“擬附”,就“遜心圣道”遠矣。一生“貞于孔阜”的湯顯祖在儒家經(jīng)典中,除了《論語》,他尤推重經(jīng)孔子編訂的《周易》。他認為:“通于《書》而蔽于《易》,不足以珍天地人物之變?!?669隆慶四年(1570年),21歲的湯顯祖參加江西鄉(xiāng)試,以第八名中舉。他第一場試卷所寫的就是闡發(fā)《尚書》“洪范九疇”“次九曰向用五?!敝狻6谌龍鲈嚲硭鶎懙木褪顷U發(fā)孔子編訂《易經(jīng)》之本意,并對后世“牽合”、“擬附”《易經(jīng)》之意加以反復辯難。在這篇兩千五百字的《策第三問》文中,湯顯祖的主旨在于闡發(fā)“道”本體(太一、太極、陰陽……),也即“生生之序”,天、地、人的生命本源。而這生命本源,也就是湯顯祖所說的通德類情的《易》本體。宋儒邵雍說:“圓者河圖之數(shù),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睖@祖認為這是“附圣”、“強證”,顛倒了本末。難道《易》出于圖,無圖就無卦嗎?“洪范九疇”出于書,難道無書即無疇嗎?(這正像二程所言:孔子感麟而作《春秋》。湯顯祖亦反詰之:“麟不出,《春秋》,豈不作。”)湯顯祖認為,本來圣人作經(jīng),不遺乎數(shù),但又未嘗倚于數(shù)。因此,儒者解釋圣人經(jīng)典“貴依乎理,而不可鑿乎理”。也即是說,對前人經(jīng)典的解釋要根據(jù)其“本文”(湯顯祖語)理路,而不可穿鑿附會,生出異說。在湯顯祖看來,《易經(jīng)》之旨本是如日中天一樣昭明,并“未嘗托異征秘以求信于天下”。《易》始于一(“道”),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而八卦,講的就是生生之序,并無什么詭誕之處?!兑住繁臼亲鳌兑住氛哂^天俯地、達天明理,得其不可跡拘之“微妙”(即“道”)的記錄;講的就是在那鴻蒙未開,人文未啟的時代,作《易》者得其天人合一的感應之機,認識到天地萬物之情,陰陽鬼神之秘寓于法象,而易行乎其中的樸素道理??墒且恍┖笫廊逭邊s喜為奇說,將《易》神異化、對作《易》者神人化,而且務為過求,以自附圣人之學。這樣一來,必然就是“推象數(shù)以原經(jīng),而經(jīng)滯”(如宋儒邵雍),“衍意見以傳經(jīng),而經(jīng)離”(如漢儒)。而且“求愈奇,故說愈鑿;說愈鑿,故旨愈緊”,由此,“圣人之道愈失其初矣”。“圣人之道”其“初”并不玄奧,不外乎就是仰觀俯察而已。仰觀俯察一方面是觀鳥跡而制字,因規(guī)矩而制器,這是制藝;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仰觀俯察,感悟、貫通天地人生生之“本體”(湯顯祖語),即“通德類情”,這是得道(道本體即生生)。而現(xiàn)在以圖之數(shù)析補八卦,真正是“拘合強同”。所以,湯顯祖說這種“拘合強同”“多所難信”,因為如果真是這樣,天之告于人的不是太褻瀆了嗎?圣人之效法天不是也太拘泥了嗎?這種“牽合文致不求圣人之實”的索解之所以讓湯顯祖不滿,正在于這種索解顛倒了“取義也大,立教也正”的《易》之“本體”——生生。本來圣人之經(jīng)主于生之理,而后儒卻索之于象之數(shù)(象數(shù)易理);本來圣人之理得之于天,而后儒擬之于怪。這種破碎離析以解經(jīng),“惟新奇玄奧是務”的作法,湯顯祖認為是“夸世誣人也”。湯顯祖由此而作結道,六經(jīng)之道幾絕而大義不盡明者,是諸后儒牽合擬附之罪也。“漢儒之失,在示天下后世之信而涉于夸”,即有“牽合”之罪;“宋儒之失,在求圣人之精而流于過”,即有“擬附”之罪。《策第三問》被姓陳的同考試官教諭批語為:“世儒類以圖書說經(jīng),此作推原圣人本意,反復辯論,足解千古之疑。”此評價是很高的。姓吳的考試官學正批語為:“是策大有功于圣經(jīng)?!贝嗽u價也不失公允。但姓顧的考試官教授批語說此文“得理學之奧”1669則是誤讀。其實,湯顯祖對理學的一套一直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之所以懷疑,是因為他的思想與理學在一個根本點上有分歧。這個根本點就是,理學強調“理”的道統(tǒng)地位,至高無上性,而貶生命之“氣”,或“理”高于“氣”,所謂“凡物之散,其氣遂盡,無復歸本原之理”56。而湯顯祖則重生生之“道氣”,視“道氣”為生命之本體?!暗罋狻薄ⅰ吧笔撬恼軐W思想,亦是他的美學思想的基礎。他的“貴生”、“情至”、“性靈”、“本色”等思想都本自“道氣生生”;他的“天道”、“人道”、“藝道”之思,也都以一“氣”貫通?!皻狻蹦松畾?歸之于道,藏之于道,道氣渾成為生生。二“貴生”“以食色之性”萬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因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了皇上和首輔申時行,被貶官至廣東徐聞。他雖只有個“典吏”虛職,可仍不辱其職,不久就在知縣熊敏的支持下建立了書院,并命名為“貴生書院”。表面上看,他是因“其地人輕生,不知禮義,弟故以貴生名之”1501。實際上,“貴生”是貫穿他一生的思想理路。以“貴生”命書院,是湯顯祖在其人生的低谷中的一種自勵,也是藉此以啟人:由貴生、貴人而愛人。湯顯祖在徐聞只待了半年。在臨離別徐聞前,湯顯祖寫下了《徐聞留別貴生書院》和《貴生書院說》一詩一文,既熱情地謳歌貴生,又冷靜地沉思貴生。詩曰: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海波終日鼓,誰悉貴生情。將“生”之“貴”與天地乾坤之創(chuàng)生聯(lián)系起來,這就使人們不能忘記“生”之為“貴”,非僅父母偶然的孕育,而是天地之大德的顯現(xiàn)。天道運行,乾坤陰陽,通過男女之構精而顯其真、揚其善、審其美。這就是天地生人之大情。可渾渾噩噩的日子,就像終日敲打的海波,又有誰還知道此“生生”之大情呢?有此生生之大情,就應執(zhí)著于此岸世界,惜生、尊生、貴生,而不能殺生、害生、輕生。即便是“萬里炎溟”,也應“冰雪自愛”1330。只有自愛、貴己,才能愛人、貴人。《貴生書院說》則是湯顯祖對其“貴生論”思想的全面闡發(fā)。沈際飛甚至認為此“說”是“隨地立教一端”1226。雖非“立教”,卻啟人思。湯顯祖的發(fā)問振聾發(fā)聵:“天地之性人為貴。人反自賤者,何也?”湯顯祖的本意在“天生人至靈也”,人的生命是最高貴的?!百F生”就是尊崇“可以與天地參”的萬物之靈長的崇高地位(這恰恰與莎士比亞“人是萬物之靈長”的贊歌相呼應)。湯顯祖正是“慨人之罔(蒙蔽)生者眾也,揭‘貴生’以覺其幽”。此其“幽”即在: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天地之大情的產(chǎn)物,吸天地之精華,亦可孕天地之氣象。貴生就是敬天(地),貴生就是天道。湯顯祖之“貴生”在“愛人”。湯顯祖說:“獨念‘君子學道則愛人’,常見古人雖流寓一時,不肯儳焉如不終日,誠愛人也?!?331正是這種“愛人”、“貴人”的信念,湯顯祖雖命運蹉跎多舛,亦“不敢虛其來”(即到徐聞),因為,這是“心神所炤(同照)矣”。建貴生書院,既旨在“加意講德”,更在自己能于逆境中體驗生命之貴,以便更能啟人自貴。即,湯顯祖之“貴生”亦在“自愛”。但自愛、自貴,不同于僅僅滿足于感官需要的情欲,所謂“食色,性也”255。雖“生之為性”,但湯顯祖認為:“知生之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228即是說“生”具有道德本體的意義,如果“以道性為虛,以食色之性為實”,那么,“仁孝之心盡死,雖有其生,正與亡等”。這與老子所言的“貴生”、“輕死”不同。老子曰:“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39老子所拒斥的“貴生”是厚養(yǎng)生命之意。老子認為這厚生意義上的“貴生”是不可取的,因為厚養(yǎng)生命才是“輕死”的根源。統(tǒng)治者厚養(yǎng)生命,百姓則必效仿,效仿則必為厚生之資產(chǎn)而起盜心、孕殺心,而有盜心、殺心則必亂世,結果自是輕死。這正是被厚養(yǎng)的生命所役。所以,老子提倡“無以生為者”,即不為生之厚養(yǎng)而去奔波、巧取豪奪,只要能生存,恬淡自適即可。而正是恬淡自適之生,才勝于厚養(yǎng)之生。老子是反對儒家的仁義之說的。而湯顯祖是尊崇孔子的。所以,湯顯祖之“貴生”與老子之“貴生”是相反對的。但這僅僅是從“貴生”的出發(fā)點上而言。實質上,老子反對厚生意義的“貴生”,是從更高的意義上貴及不受外物所役之生。尋求恬淡自適的自由生命境界,這才是老子意義上的重生、貴生。湯顯祖表面上把“貴生”納入禮義仁愛的視域之中,而實際上他是意在通過“自貴”及于“貴人”,以重建人的主體地位。他說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視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寶而奉之。知此則思生生者誰。仁孝之人,“事天如親,事親如天”。在這里,“仁孝”的對象,不是程、朱的道德形上的“天理”,而指的正是孟子所言,被視為“天性”的人之“形色”。這形色為“親”為“天”,善待人之“形色”,即“無起穢以自臭”,貴生、養(yǎng)生、保身,而不賤生、害生、殺身,這就是大“仁”、大“孝”。也正是在這一深層的意義上,湯顯祖之“貴生”與老子反對物役之貴生是相一致的。都是反對生命本有之“形色”被外物所役,都是旨在確立個體恬淡自適的自由生存方式。在這個意義上都是天之大仁的體現(xiàn),都是人之孝天的表現(xiàn)。在湯顯祖看來,有此貴生、恤生、重生之大仁大孝,這就是人之主體地位的確立。而人之主體地位的確立,在湯顯祖看來就是“大人”。所以,湯顯祖又把他的“貴生”說視為是“大人之學”。他說:大人之學,起于知生。知生則知自貴,又知天下之生皆當貴重也。然則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壞之。湯顯祖反對以物限生、礙生,這與老子、莊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反異化思想是一致的。“生”為“天地之性”,必應承“天地之大德”,必應受天之所命。這就注定了人之“形色”非止于血肉之軀、感性生理情欲,而是能體道載德的“人化”之“形色”。正因為此,所以,人之生命的存在就應超越“物限”,就應在不“身壞”的前提下,追求生之久遠,使天地所賦予的生命之大道大德充分顯現(xiàn),既照亮自己的生命之旅,也照亮別人與你同行。萬歷六年(1578年),二十九歲的湯顯祖曾到臨川城西南百二十里的華蓋山訪道。有詩云:紅泉過靈谷,王郭兩金昆。更揖浮丘子,吹簫響云門?!案∏稹奔磩⑾颉读邢蓚鳌泛桶喙獭稘h書》均有記載的仙人真君。王、郭也為二真君,一名“道想”,一名“道意”。此二真君最后都歸禮于浮丘真君于巴陵華蓋山。過了三十二年,也即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自號清遠道人的湯顯祖已六十一歲。因“羽人求弁其志”,他就寫下了《華蓋山志序》。這篇志序起筆就對浮丘、王、郭這三位真君,空明絕世、天宗云籍,非人世所能考的傳說提出了看法。在湯顯祖看來,所謂“仙人之跡,往往而在”之所,大多因其“山隱蔽危峭,炫煥乎金石而旖旎乎風云,晴雷乎殿藩而陰火乎垠壑,貍豹之所蒙茸而蛟龍之所迫折者,亦非人世所得而習也”。從表面上看,湯顯祖將真君仙人出沒之所描繪得神乎其神,遠離塵世,充滿一股道仙虛幻之氣。其實,湯顯祖的真實用意卻非在道仙虛幻。他所理解的道仙之人,也即“真人”,是與他所指的“世人”相對應的。而湯顯祖所說的“世人”又有其特定的含義,即這些人“貪嗜、鷙傲,居乎斯土者,或以凌蔑其樹宇而顛倒其道具;吏于斯土者,或以冒亂其福威而晦于其風雨”。即是說,這些“世人”雖是作為自然存在物,而又違于自然之道,害生、傷生、棄身于物役,而為官又貪婪,以勢凌人,戕天害理。湯顯祖認為,這類“世人”正是用其外在形色(“形用”),而“世人形用則礙,礙則自其聞見喜怒之外,不能虛通。不通不靈,不靈不可以久”。而“真人”則不同?!罢嫒恕狈恰靶斡谩?而是“神用”?!吧裼谩奔捶巧砬橛?、厚生之樂,而是心靈境界、恬淡生趣。所以,“真人神用,故虛極而靈,常幽棲乎隈崖凌兢之處,而無方之陰陽出沒人意”。常人(“世人”)只重外在形物的享用(老子所言之厚生意義上的“貴生”),因而這就由形物之欲的障礙,不能超越對事物聞見喜怒的表層,而進入空靈的美妙勝境。未能進入空靈的美妙勝境,其生命之本真大德大道必被遮蔽,而不能敞亮,因而其生命也就缺少了超越、秀靈之氣,其生命也因其缺少了厚重之質而更嫌短促。而真人神用形物,雖不能離形物,但決不被形物所累。心不被形物所累、所役,必超凡脫俗、虛懷若谷,其靈性超拔有限的時空,獲得人生心靈洞脫的審美真際。正因為真人“心于物死”,故“神用者常以慈衛(wèi)人,常以情動人”。此“慈”此“情”都非“世人”的形之慈、物之情,而是天地念世人為物所役之慈懷,欲啟世人脫去物累之真情。此“慈”此“情”在湯顯祖看來即為真人之“精”(氣)所在。而“精可合明”,即以“慈”、“情”之精神氣象照亮本真生命,將使人們真正貴其生。但世人由于“心以物生”,故“形用者之戾以頑如是也”。此“戾以頑”的“形用者”,即“貪嗜、鷙傲”、“顛倒其道”、“冒亂福威”、“晦其風雨”的“世人”。這種“心以物生”的乖張、頑執(zhí)者,必然“神不居妙”,即不能“虛通”致遠,卻讓生命死滯,陷溺于形色肌膚之欲而不能自拔。正因為此,所以湯顯祖認為,這種“戾以頑”的世人,只有“有所患苦”,或許才會“自惜其勞生而祈靈于真際也”。這是湯顯祖的良好愿望。事實上,“有所患苦”而“自惜其勞生而祈靈于真際”的世人,即便在歷史上有過,也是極個別的。因為既是“戾以頑”之人,必深被形物所障,難以惜生、貴生,因而也難以拯救其勞生之危境,更不必幻想其會從沉迷于物欲之中,作“祈靈于真際”的超越。此處的“真際”并非道教真人仙化之際,而是“以慈衛(wèi)人”、“以情動人”的神用者惜生、貴生所大徹大悟到的天人合致的審美致境。而“神用者”就是湯顯祖所說的“萬物之所?!钡摹暗勒摺?。由此可見,湯顯祖所重之“貴生”,是善“神用”天地之大德的“大人”之質。善“神用”而非“形用”,必見出“貴生”者之主體意識的確立。而唯有主體意識的確立,才能真正使“貴生”先行落實于自貴其生。而只有真正能自貴其生,才知尊他人之生之貴,才不會因己之貴,而相傷于他人之貴。只有真正由自貴、自愛而推及貴人、愛人,才是真正得貴生之大情大慈的“道者”。三“至情”之含義湯顯祖重道,說:“道者萬物之奧,吾保之而已?!?391湯顯祖所倡之至情歸本于道。萬歷二十七到三十三年(1599-1605),湯顯祖歸隱臨川的頭幾年,他寫了兩篇意蘊相涵的“學田記”,一篇是《南昌學田記》,一篇是《臨川縣新置學田記》1185。明朝有用田募于學之舉。地方官每年拿一點錢,置田產(chǎn)糧若干石,資助學校和學生辦學求學,這就是所謂“學田”。湯顯祖則“以田語于學植者”,借以言說情歸本于道之理。湯顯祖認為,“田之不以其人,且稗且廢”1178。田之好壞,關鍵在于力其田者能否精于力田之道,能否深刻體認田何以美善。學亦然。湯顯祖說:不以美學,不以學至于道,能無稗且廢乎。如此田雖美,不知其美也。以美而學且于道,不日月比其成,多少深淺之數(shù),亦莫能明也?!疤镫m美”之“田”,喻指“情”、“人情”,所謂“法王以眾生為田,吾圣王亦以人情為田”。而此“人情”,是仁義禮樂之本,是“一”。這就是“以一其情于仁義禮樂之具,而恣之成以仕”1178-1177。仁義禮樂歸于情,以情出,才能成就仕??梢?此“情”非一般之情,更非情欲,而是“可以事道,可以忘言”的“至情”?!爸燎椤睘槊?“至情”事道。所以,湯顯祖說:“田之設,以成道資而覺世也。”1179“田設”即“至情設”;“至情設”,事道之資成。由此可知,此所謂“道”,并非程、朱理學將人道歸于天地的“天理”,所謂先驗道德本體,而是“仕”深獲之“至情”。它出于仁義禮樂之情,而又超越了仁義禮樂之情,而成為“聞其大道”的道情?!奥勂浯蟮馈?則將生死置之度外。我們正應由此來理解湯顯祖所說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所以出入生死,正因為其情是超越了一般仁義禮樂之情,是能“聞其大道”的至情、道情。湯顯祖說: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153。“情至”即“至情”、“道情”,它是非世俗之人所能得的。它是“使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來,賞嘆者不知神之所自正”的致極“微妙”之美。湯顯祖所說的“名教之至樂”1189-1188,正是這樣一種致極“微妙”之至情、道情。它是真正的生命之思,即聞其大道而“修以惟也”1179。“修”即研習;“惟”即思、即慮。杜麗娘問春香:“你說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飯?”2104這正是超越了時代的生命之思,“人情之大竇”1188?!案]”者孔穴、渠道是也。“人情之大竇”即至情之所從出、道情之所渠成之處。杜麗娘有此超越庸常的生命之思,這就是“有意乎道者”。而當她傷春生生而死去,則“進乎道矣”。最后死而復生,踐行生命之思,則是“得道者”1186。由“有意乎道”,到“進乎道”,直至“得道”,這正是將情歸于道、合于道,超越有限之情,趨于大道至情,而入“神情合致”之審美至境。所以,沈際飛說:“歸本于道,臨川先生作文把柄處?!?192這是深得湯顯祖之思的。由此看來,湯顯祖重情感之體驗,詩、文、曲、賦重情感之表達,而他所說之情,是歸本于大道、合于大道的至情,即至情就是道本身。它是出于仁義禮樂內在之情,因而它是與理不相悖離的。此至情雖包含著理,但又超越了仁義禮樂之常理?!暗揽傻?非常道”53,理可理,非常理,因為它是可意會而不可言說的。它就是湯顯祖所言的“見精神而不見文字”231的“情致所極”:“情致所極,可以事道,可以忘言?!?098而此至情歸本于道,與道相交通,又是由主體的生命之思,到踐行生命之思,即道是以踐行實踐而顯現(xiàn)的。這就是湯顯祖所說的,“比其成矣,而要之適于用”1178。而此“用”,即道德實踐。它是超越了常理之實踐,趨向于大道之實踐,因而,以常理自難相格。杜麗娘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便酸酸楚楚無人怨2107。如果要愛就愛,要生就生,愿死就死,那么,人生還有什么可怨恨的呢?這是何等超越常理的生命之思!而這正是湯顯祖之情超越于常人之處。湯顯祖的情至論對后世的影響之所以甚巨,其根源也正在于此。四“人欲”與“道”與“至情”、“大道”相應,湯顯祖又提出了“深情”、“道心”之說。所謂“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1074。何為“道心”?“道心”是與“人心”相對應的?!渡袝ご笥碇儭吩?“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辈躺虻摹稌?jīng)集傳》解釋說:心者人之知覺,主于中而應于外者也。指其發(fā)于形氣者而言,則謂之人心;指其發(fā)于義理者而言,則謂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難公,故危;道心難明而易昧,故微。惟能精以察之,而不雜形氣之私;一以守之,而純乎義理之正。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動靜之為,自無過不及之差,而信能執(zhí)其中矣。蔡沈作為朱熹的學生,他在《書經(jīng)集傳序》中已經(jīng)說明,這些見解來自朱熹。此言不差。所謂“義理之正”,即朱熹所言“性命之正”;所謂“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聽命焉”,即朱熹“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1。朱熹將人之性分為形上的天命之性和形下的氣質之性。而道心這個先驗的道德本體就來自天命之情,所以,就是下愚之人也不能無道心。但這個先驗至善的道心,又常受形下的形氣私情遮蔽,因而微暗難顯現(xiàn)。而人心出自人的形下的氣質之性,存在著可善可惡的兩種可能。由于人心可善可惡之質在受到外界的影響之時常是動蕩不寧的,難以適得其中,因而人心總是危殆不安的,即使是上智之人也不能例外,因為,上智之人作為形氣之軀也不能無人心。所以,必須使人心聽命于道心,使危殆的人心由危而安,微暗的道心由隱而顯??傊?從本質上看,朱熹的道心、人心就是天理、人欲,所謂“人之一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的是人欲”2015。這來自二程。二程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12朱熹雖將人心并不等同于人欲,所謂人心有善有惡,但實際上,他只關注可惡的人欲,而何為可善的人心則語焉不詳。所謂“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224。如此說來,這根本就沒有可善的人心存在的余地。有學者認為,朱熹的“人心”是泛指一切欲望,而“私欲”(“人欲”)則專指過分追求私欲、違背道德原則的欲念,所以,私欲是“惡”,人心只是“?!?。因此,“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識來克服違背道德原則、過分追求私欲的意識185。此說法所據(jù)之理不足。實際上,朱熹的“人心”、“人欲”都從“欲”上過,所謂“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2009。即個體的感性情欲意識即為“人心”。此“人心”如何有善有惡,如何區(qū)別善惡,朱子非但未加甄別,反以“私欲”之名而一鍋燴,這就使正當?shù)摹叭擞币蚕г谠摫M除的“私欲”之中。這一點,即使是被譽為明代“朱學后勁”的羅欽順也看得分明。他曾尖銳地指出,程、朱將“人心”視為“人欲”,這“看得過了”。他認為:“性必有欲,非人也,天也?!币布词钦f,感性的欲望是人性所固有的,是合于天道的,因而就不僅僅是人欲,也是“天欲”。因此,所謂革盡人欲之說,就“似乎偏重”28。湯顯祖卻未將道心、人心截然兩分。在湯顯祖看來,貫通審美至情之大道,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月比其成”,也即在道德實踐中,才逐漸明晰其“深淺之數(shù)”、“弘廣甚深微妙之際”的?!拔⒚睢奔础暗馈?“道”又“弘廣甚深”,即“大道”。由此可見,湯顯祖之所謂“大道”,不是程、朱所認為的那樣是預成的,而是生成的。而使之生成、澄明、照亮的,是主體的道德實踐。而這個道德實踐的過程不是庸常之人所能為的。用湯顯祖的話說,“道非世俗忙人所能得”1179。何謂“忙人”?湯顯祖說:“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此皆天下之忙人也。即有忙地焉以苦之?!贝恕懊Φ亍奔疵为z之地。既有“忙人”,當有“閑人”。何謂“閑人”?湯顯祖說:“知者樂山,仁者樂水,此皆天下之閑人也。即有閑地焉而甘之?!贝恕伴e地”即精神家園之所。湯顯祖說:“甘苦二者,誠不知于道何如,然而趣則遠矣?!贝恕叭ぁ睘椤爸救ぁ薄!爸救ぁ辈煌?其境界亦不同。這就是湯顯祖所說的:“緣境起情,因情作境。神圣以此在囿引化,不可得而遺也?!?185-1186忙者緣境所起之情為情欲,為貪欲;而閑者緣境所起之情為至情、為道情。其情不同,其作境神圣與否“在囿引化”,自然迥異。起于情欲、貪欲,終日蠅營狗茍、醉生夢死,囿于生死之獄,有不得解脫勞役之苦。而起于至情、道情,歲歲樂山樂水、貴生化死,超越生死之域,得永恒精神圣殿之甘。這就是湯顯祖所言,“庶幾(差不多)禪律之士,有一聞其大道,外(超越)生死者焉。蓋其聞(大道)而修(研習)以惟(思慮)也”1179。具道心之人,就是具智骨、有深情之人?!吧钋椤奔础爸燎椤薄!爸燎?/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北京課改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6課《春秋五霸》聽課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九年級上冊5.1《總體平均數(shù)與方差的估計》聽評課記錄2
- 蘇科版九年級數(shù)學聽評課記錄:第82講期中期末串講
- 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四課 揭開情緒的面紗 聽課評課記錄(2課時)
- 華東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數(shù)學聽評課記錄《命題》
- 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全冊集體備課聽課評課記錄
- 人教新課標地理七年級上冊《1.1地球和地球儀》聽課評課記錄
- 湘教版數(shù)學八年級下冊《2.7 正方形》聽評課記錄
- 2025年自動造型線合作協(xié)議書
- 華師大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3課《古代印度》聽課評課記錄
- 教育心理學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jié)測試2023年浙江師范大學
- 共板法蘭風管制作安裝
- 理論力學-運動學課件
- 2020年血液凈化感染控制操作規(guī)程課件
- 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課件
- 汽車銷售流程與技巧培訓課件
- 管理學專業(yè):管理基礎知識試題庫(附含答案)
- 外周血細胞形態(tài)課件
- 2022年三級安全教育塔吊司機類試題及答案
- 地鐵工程結算審核的難點及要點分析
- 低壓開關柜基礎知識和IP防護等級具體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