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臺灣與四川移民社會的家族發(fā)展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1.gif)
![清代臺灣與四川移民社會的家族發(fā)展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2.gif)
![清代臺灣與四川移民社會的家族發(fā)展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3.gif)
![清代臺灣與四川移民社會的家族發(fā)展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4.gif)
![清代臺灣與四川移民社會的家族發(fā)展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759f4d36b93e7c8de0a154caf26796ba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代臺灣與四川移民社會的家族發(fā)展
清初,臺灣和四川是典型的移民社會形式。四川移民來自多省,是人口前所未有的焦點。臺灣移民來源地限于省內(nèi)福建與毗鄰的廣東省。臺灣與四川有規(guī)模移民基本上開始于康熙中葉以后。移民進入陌生環(huán)境中,群體意識明顯加強,出現(xiàn)了以地緣或血緣為紐帶的基層社會組織。本文主要以臺灣與四川的閩粵家族關系為主線,探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在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立足發(fā)展的軌跡,透視移民社會變遷問題。一、移民入川的時間和地域分布清代臺灣移民基本由閩粵人組成,閩南占絕大部分,其中泉州府為44.8%,漳州府為35.1%,汀州府、福州府和龍巖州等為3.2%;粵人主要來自于嘉應州、惠州和潮州等地,約占15.6%,以客家人為主。在四川移民來源地中,閩粵移民數(shù)量頗為可觀,成都府金堂縣移民中,閩粵籍約占43%,兩湖籍約占37%,其余各省占20%。四川地方文獻常用“占籍者以楚省人為最多,其次粵省”之記載頗多。清代四川的廣東移民以惠州、潮州、嘉應、韶州、南雄以及羅定、廣州等地為主。福建移民則以汀州、漳州、邵武、興化、延平以及龍巖、永春等地為主。四川與臺灣的閩粵移民在地域上來看,除泉州、福州外,其他地區(qū)基本相同。清代對臺灣與四川移民政策的不同,直接影響到移民的家庭結構及其人口數(shù)量。臺灣移民由于得不到法律入籍的保障,移民過程及其移入臺灣后,始終沒有定居臺灣的決心。大部分單身移民由于其父母家室留在大陸,其流動性很強。乾隆中葉,福建巡撫吳士功奏稱:居臺灣者“均系閩粵二省濱海州縣之民,從前俱于春時往耕,西成回籍,只身去來,習以為?!?。這說明臺灣移民早期是以季節(jié)性流動為主。這種頻繁的往來,造成了臺灣移民社會的不穩(wěn)定性。韋慶遠先生通過族譜、契約等資料研究認為,早期遷臺人員幾乎都未存在定居落籍的考慮,他們渡臺是為了謀求生活出路,本人及留閩的家屬宗親都認為這是客寓或旅居臺灣而已,終究要歸老故里。在族譜記載中就明確用本族某房某世某人“往臺灣”、“外出臺灣”、“出居臺灣”等字眼表述?!八^往、外出、出居等等,無非都是說明,本以為這些族人赴臺是一時性的外出,他們不過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是迫于生計而拼搏于異鄉(xiāng)的宗親?!迸c臺灣不同的是,四川移民一入川就可獲得法律上的戶籍身份保障,康熙十年規(guī)定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入四川籍。這意味著只要移民入川,其定居就可合法化??滴醵拍暧忠?guī)定,入川移民只要開墾田土納糧當差,除了將“地畝永給為業(yè)”外,還“應準其子弟在川一體考試,著為例”?!肚迨犯濉な池浿尽芬卜Q:“川省客民,同土著一例編查”,明確了移民與土著相同的身份地位。因此,四川的移民過程與移民的入籍定居過程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法律上的保障,堅定了移民入川“成家立業(yè)”的決心,廣東《往川人民告帖》稱:“我等前去四川耕種納糧,都想成立家業(yè),發(fā)跡興旺?!边@種家庭移民在遷入地相對較穩(wěn)定。因此四川移民社會一直處于較穩(wěn)定之中。移民進入某地后,由于有先來后到的時間差,所以在居住地的選址上,有部分移民需要經(jīng)過不斷的遷徙變動才能安定下來。這在臺灣與四川都是事實。據(jù)民國《簡陽縣志》卷18《士女篇》和卷24《補遺》中的氏族表統(tǒng)計,清代落籍簡陽廣東移民共111支,其中從廣東原籍遷入簡陽即定居的有99支,占總數(shù)90%;有12支從廣東遷入四川后,經(jīng)過再遷移而最后定居簡陽,占總數(shù)10%。這12支中有9支經(jīng)1次遷移而落籍簡陽,經(jīng)過2次以上遷移落籍簡陽的只有3支。而臺灣移民流動性則相當活躍,據(jù)蔡淵潔先生對康雍乾時期遷入今新竹轄區(qū)落籍定居的26家移民研究,“由閩粵原鄉(xiāng)移入本區(qū)即定居下來的只有7家,占總數(shù)的27%;遷移2次方才定居下來的有10家,占總數(shù)的38.5%;遷移3次及3次以上的共有9家,占總數(shù)的34.5%。遷移兩次及兩次以上的加起來共有19家之多,占總數(shù)的73%”。蔡先生使用的移民單位是“家”。其實,早期的臺灣移民基本上是由單身或不完整家庭所組成的。這說明臺灣移民社會的初期,即使是家庭移民也極富于流動性和不穩(wěn)定性。眾所周知,臺灣移民社會的早期尤以男性單身移民為主,雍正年間藍鼎元在《鹿洲初集》卷11《粵中風聞臺灣事論》中指出:廣東潮惠人在臺種地傭工的客莊,“人眾不下數(shù)十萬,皆無妻孥”。其實在道光以前,臺灣的移民家庭結構除極少部分傳統(tǒng)夫妻家庭外,更多的家庭以男性為主體如父子家庭、兄弟家庭以及單身男性家庭。這種狀況到了道光年間,隨著臺灣婦女人數(shù)的增加,以夫妻為主的家庭才逐漸普遍。因而也就增加了臺灣移民社會的不穩(wěn)定性。二、宗族關系與家族組織家族組織建立是移民社會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在移入地建立家族組織至少已反映了移民對遷入地的情感認同以及對原籍親情關系的逐漸疏遠。家族組織有一整套的規(guī)范儀式如祠堂、蒸嘗田等,而建立了這些儀式性的東西,表明移民已經(jīng)開始新家鄉(xiāng)的建設。當然,移民建設這些儀式性的東西,大都以原籍模式為藍本。家族組織涉及到移民對原籍與遷入地的情感轉變。這種轉變是移民向定居社會轉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學術界對在討論臺灣移民社會發(fā)展時,提出了內(nèi)地化、土著化和定居化三種模式。三種觀點雖不同,但都把1860年前后移民在臺灣建立了宗族關系看成是移民社會轉型的重要依據(jù)之一,這說明家族組織的變化是討論移民社會變化的重要指標。清代臺灣社會由于移民方式以不完整家庭為主,移民宗族關系的建立也相對滯后。據(jù)莊英章先生研究,臺灣竹山各漢人宗族的渡臺始祖都系單獨的移民,而非整個家族或宗族一起遷臺,在邊疆環(huán)境下,為了生存必須與他人合作,他們很重視團結地緣關系的宗教活動,聯(lián)合同一地區(qū)的居民團結起來,建立廟宇開展祭祀活動。移民對南投縣竹山鎮(zhèn)的開發(fā)都是先有寺廟的興建,然后才出現(xiàn)宗族組織。也就是說竹山移民初期社會是以地緣為關系,而非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竹山的12個宗族中只有林圮埔的林崇本堂及陳五八祠堂在乾隆末年建立。其余的宗族都是嘉慶以后才完成的。依照莊先生的研究,臺灣移民社會是先有地緣關系,然后才出現(xiàn)宗族關系。這一理念與臺灣早期家庭結構的特定條件是較吻合的。受政策限制,早期移民赴臺單身較多,雍正年間藍鼎元曾謂臺灣“客莊居民從無眷屬……無室家宗族之系累”。為此,他呼吁“凡民人欲赴臺耕種者,必帶有眷口,方許給照載渡,編甲安插。臺民有家屬在內(nèi)地,愿搬取渡臺完聚者,許具呈給照,赴內(nèi)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難。凡客民無家眷者,在內(nèi)地則不許渡臺,在臺有犯務必革逐過水,遞回原籍。有家屬者,雖犯,勿輕易逐水,則數(shù)年之內(nèi),皆立室家,可消亂萌”。藍氏于康熙六十年隨軍赴臺平定朱一貴起義,在臺逗留一年多。他對臺灣的記述是可信的。廣東人在臺灣家庭狀況與康熙年間臺灣移民政策是一致的??滴鯐r規(guī)定:渡臺者,不準攜帶家眷。業(yè)經(jīng)渡臺者,亦不得招致。此政策不僅導致臺灣移民人口性別單一,也影響移民家庭人口規(guī)模的增長及移民扎根臺灣的決心,更影響臺灣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藍氏強調(diào)必須使移民有完整家庭,才能消弭臺灣之亂。早期臺灣移民由于大多屬于不完整家庭,直系血親關系人口數(shù)量有限,臺灣的家族組織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完全按血緣關系構建,為了某種利益關系,移民往往采取同姓合約式的聯(lián)合形式,組成一定勢力的家族團體,以致乾隆時有“臺鮮聚族,鳩金建祠宇,凡同姓者皆與,不必其同枝共派也”。類似記載在臺灣各地方志中較為常見。這種同姓構成的家族,帶有明顯的功利性。當然這并不是臺灣出現(xiàn)的新問題,在移民祖籍地的福建早已存在,甚至異姓聯(lián)宗合譜也不是個別的例外。鄭振滿先生稱之為“合同式宗族”,即只注重族人間的互利關系,不注重族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及地緣關系。清代臺灣早期移民社會的宗族組織,一般都是以互利為基礎的合同式宗族。合同式宗族主要奉祀“唐山祖”。移民定居以后,此類宗族逐漸趨于穩(wěn)定,開始在臺灣建祠、置產(chǎn),并共同奉祀其創(chuàng)始者即“開臺祖”。四川閩粵移民的家族組織比臺灣要早,也較健全。其表現(xiàn)形式大致為二種:一以“入川主”為共同奉祀對象;另是以原籍“唐山祖”為對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入川主奉祀更為突出。四川奉祀的“唐山祖”也有與臺灣的合同式奉祀相同的。如南靖縣入川的魏氏族人在新都縣南街建慶豐祠,奉祀南靖開基祖進興公。閩粵兩省入川的廖氏聯(lián)合在成都府正街修建實蕃公祠?!皩嵽徐粲钜?由我高祖體用公命我曾祖昆弟四人共捐金400為太始祖修建祠宇。由是高祖長孫鐘暨宜賓族學川、什邡族念充等承首募,各州縣族人隨分捐資助修?!鼻∷氖曩徶锰飿I(yè)。嘉慶七年廖氏分布在成都、華陽、簡州、金堂、新都、雙流、什邡、富順、內(nèi)江、羅江、彭山等地族人又“捐助銀兩”。嘉慶九年動工興建,“祠宇粗就,尚未油漆彩繪”,直到道光二十一年才完工。以后“每歲冬至日備牲醴至享祀”。這種沒有任何血緣鑒別,只憑是來自閩粵地區(qū)且為廖姓即可加入的宗族組織,至少模糊或淡化了血緣關系,更多關注的是利益關系。類似以唐山祖為招牌,聯(lián)合在川同姓族人建立宗族,在閩粵移民中較常見,如廣東入川李氏族人于乾隆年間在成都修建大宗祠,由長樂入居瀘州的李氏三世祖梓勛在成都“見半邊街數(shù)十州縣為我祖廣東敏公修祠,捐銀60兩”。數(shù)十州縣的李氏族人參與修建祠宇,與廖氏并無區(qū)別。另據(jù)民國《簡陽縣志》卷18《士女篇》載,福建上杭、南靖和廣東龍川、長樂等縣入川的賴氏族人也聯(lián)合在成都東升街修建賴氏總祠堂。這些祠宇往往以原籍的地緣意識為中心,將所有原籍入川的同姓聯(lián)合起來,使血緣與地緣關系混合為一,構建新家族,以提高移民家族地位。閩粵移民對“入川主”奉祀在時間上比臺灣要早?!叭氪ㄖ鳌狈铎肱c唐山祖奉祀在時間上互有差異,有的先建立入川主,然后加入唐山祖;有的則反之。龍巖州的魏翹薪兄弟于康熙五十五年奉母由福建遷四川內(nèi)江縣高壩,康熙五十七年“值買內(nèi)江南街乙山辛向祠基一所,粗建家廟,立攀玉公神主為來川開基十世祖?!迸视窦雌涓赣H,因其母入川,從世系上排其父為入川祖。之所以說是來川十世祖,那是以龍巖州世系排列的。雍正元年魏氏“又合顯玉、清玉二公子孫共三大股協(xié)買內(nèi)江叢林鋪沖土鳳翔灣又名桂花灣田莊祠基一處,以振衣公夫婦神主為來川九世,后族眾共買南街祠基,修建大宗祠”1。魏氏先奉祀入川主,再奉祀唐山祖。魏氏入川2年后就粗建“入川主”家廟,反映四川移民血緣組織的建立比地緣組織早。移民在短時間內(nèi)就修建祠堂、族譜以及籌措族田,與清代四川移民方式密切相關。閩粵移民往往是原籍同一家族的不同支系同時遷川,入川后多聚族而居,這既為家族組織的重構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會縮短家族組織建構的時間。如廣東五華徐氏在清朝康雍乾年間共有28個支系入川,除1支居順慶府鄰水縣外,另27支均移居瀘州市杉丁市壩落業(yè)。這種情況在臺灣較少見。四川移民拖家?guī)Э谳^多,據(jù)《陳氏族譜·粵譜歷代總圖表》統(tǒng)計,廣東永安縣陳氏22支都基本上拖家?guī)Э?這些支系都屬于核心家庭移民,多則7口,少則夫婦2人。還有部分擴大家庭多至幾十人,福建龍巖州的傅榮沐于雍正年間奉母攜子及孫10余人,經(jīng)江西瑞金、湖南湘潭遷川,先至四川金堂,后落籍成都。三、川移民張氏家族與大陸人關系清代臺灣與四川移民社會在構建宗族關系時,與原籍的往來都較頻繁。從某種角度看,移民建立的宗族關系基本上都是以原籍宗族關系為藍本進行的。移民在修建祠堂、修纂族譜等時,會通過各種途徑與祖籍地進行聯(lián)系。但移民與原籍關系有些微不同。臺灣移民因政策所阻,早期移民基本為候鳥式流動。后來,即使有建立家族的想法,也會因家庭的不完整而行動滯后。但不管何時建立家族組織,臺灣移民都會與大陸發(fā)生關系。古氏多來自廣東五華與福建泉州,早在康熙六十年朱一貴起義時,已有族人居于淡水港。1990年間苗栗縣苑里鎮(zhèn)的古氏曾派人到大陸參與古氏宗祠活動,確認蕉嶺縣城鎮(zhèn)北郊之黃土老古屋為“我祖子浴公即老古屋宗譜上所載子睿公”,從而弄清了臺灣古氏的來龍去脈。為了修纂臺灣古氏族譜,古氏族人“從大陸帶回40幾冊影印族譜”,從聯(lián)宗修譜中,可以看出移民及后裔對原籍的情感。饒平林氏于乾隆時已有族人陸續(xù)渡臺開墾。其中林先坤于乾隆十四年奉父命與兄渡臺開墾。林氏族人在臺組成了許多以唐山祖為奉祀對象的蒸嘗,借祭拜共同祖先的活動來凝聚資金,共同投資土地,終于發(fā)展成為新竹地區(qū)的大族。晚清以來,林氏不但在臺灣擁有許多產(chǎn)業(yè)及地方上的領導力量,并且回到大陸買田作為祖先香祀之需。福建晉江張士箱家族于康熙年間移民臺灣,并在臺灣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張家與大陸的聯(lián)系幾乎未中斷過??瓶寂c出仕使臺灣張家與晉江、福建抱合在一起;在張氏族譜中“歸葬”祖籍的記載很多;臺灣張氏家規(guī)要求臺灣諸子依例辦理晉江年節(jié)忌辰禮拜、掃墓、整修風水等事宜,要善待故鄉(xiāng)戚友來臺者,要分擔泉州尼姑齋糧和救濟乞丐的經(jīng)費?!斑t至同治元年,臺灣與大陸的族人,來往仍很密切?!迸_灣張氏族譜的修纂主要依據(jù)皆是從大陸抄錄的資料。四川移民修纂族譜也往往與原籍來往密切。一些修纂的族譜甚至還冠以原籍的名稱,如彭縣光緒《龍溪游氏族譜》、瀘州民國《廣東五華徐氏族譜》等。而徐氏為了弄清世系源流,民國時還派人回原籍五華先尋根對譜,“訪宗人之留粵者,得其舊抄族譜,歸而謀諸族眾,續(xù)輯其居蜀者,又裒然成帖?!鳖愃朴涊d在四川的閩粵移民族譜中頗為常見。如華陽謝氏來自于廣東連平州,同治年間派族人至連平州“抄來家乘,增輯蜀產(chǎn)子孫”,然后分發(fā)給蜀中各房。民國《成都傅氏宗譜》載,成都傅氏“創(chuàng)修宗譜,派人至閩,一再采訪,自道光二十九年逮咸豐四年宗譜告成”。內(nèi)江馮氏為修譜竟涉足于閩粵兩地“訪先人之廬墓”與舊譜。歸葬大陸祖籍,反映了遷臺民人落葉歸根的鄉(xiāng)族情懷。據(jù)光緒《永定謝氏族譜》手抄本載,謝氏自乾隆年間遷臺后,許多族人在臺死后,子孫都把其骨骸送回永定安葬,如16世長藩于嘉慶五年在淡水艋舺店中去世,收骸寄回;17世燕秀,嘉慶八年在淡水艋舺永珍店去世,嘉慶十二年收骨骸寄回永定安葬;耀秀于嘉慶十九年在淡水艋舺永珍店去世,嘉慶二十二年收骸寄回;18世武鳳身往淡水,身故骸骨寄回與父母連葬;初鳳身往臺灣身故,長男庭應往臺收骨骸,無奈被水漂流,以致無骸帶回,后附銀牌與妻合葬;秉衡于嘉慶十一年在艋舺店去世,嘉慶二十二年收骸寄回;科瑞卒葬淡水艋舺搭寮坑,葬后骸骨寄回。除了遷骸回大陸安葬外,臺灣移民還回祖籍地添置祭祖田業(yè)。更有些家族則在臺灣購置義田,每年把租谷所入寄回大陸祖籍地,建立義莊,贍養(yǎng)大陸族人。如臺灣板橋林家祖籍龍溪縣,道光年間林平侯倡設義田、義莊,史稱:“平侯既富,念故鄉(xiāng)族人貧苦,仿范仲淹義莊之法,置良田數(shù)百甲為教養(yǎng)資”。義莊“在淡水海山堡水田43甲8分4厘2毫,充為原籍本族義田,年收佃租,除完供耗谷外,年實收谷1600石,按年寄回內(nèi)地龍溪縣白石保吉上村、潭頭村,贍給同宗族人貧乏之用”。其實,由于臺灣與福建的特殊關系,福建移民在觀念中只是作為省內(nèi)流動而已。由此造成移民在構筑新家鄉(xiāng)時沒有像遠離家鄉(xiāng)的移民那樣迫切。其實,歸葬與墳墓還直接涉及到移民的入籍問題。據(jù)《清史稿·食貨志》稱:“凡民之著籍……其經(jīng)理之也,必察其祖籍。如人戶于寄居之地置有墳廬逾二十年者,準入籍出仕,令聲明祖籍回避。倘本身已故,子孫于他省有田土丁糧,愿附入籍者,聽?!庇幸馑嫉氖桥_灣地方官員也沒有讓移民定居的舉措,反而不斷采取各種措施將移民骸骨運往大陸,據(jù)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十二《義舉》記載,臺灣縣雖有5處移民之義冢,除寧德坊魁斗山俗呼鬼子山為舊置外;其余均為清初建,新昌里于康熙五十九年由監(jiān)生陳仕俊買園地數(shù)甲,與鬼子山毗連;而水蛙潭、北壇前、會海寺前皆乾隆十七年知縣魯鼎梅買置。即使有了義冢,但官府仍不斷進行歸葬活動,“臺灣遠隔重洋,內(nèi)地商民人等,謀利奔馳,往來如織。其間流滯病故者,實繁有徙,悉寄南北二壇及城廂廟宇。在臺既無眷屬管領,而內(nèi)地之親族,慮及波濤之險阻,工費之浩繁,運葬甚罕.停積日久,累累相望,傷心慘目。前于飭埋民間棺骸之便,查出流寓棺骸共計三百五十六具,將有姓名籍貫之棺骸,代運赴廈。仍先移知原籍,示召親屬,定限半年內(nèi)赴廈認領。既免涉險多費,自必爭先恐后,而客死枯骸,庶得咸歸故土?!舜无k竣之后,每年春季,風恬浪靜之時,循照查辦一次,永遠遵行”。與臺灣移民社會將先人骨骸移入祖籍安葬相反,四川的閩粵移民一開始或在極短時間內(nèi)就將先人骨骸移入四川安葬。這類事例在四川方志、閩粵移民族譜中十分常見。福建龍溪縣游程活與妻徐氏有3子。夫妻亡后,其子于乾隆十七年遷父母骨骸舉家“由閩省負川”,落籍彭縣。廣東平遠縣林漢電于雍正十二年與妻“攜長子孔渭,并運父母玉緒黃氏金骸由粵入川,至資州西鄉(xiāng)挨球溪場馬家壩居住?!边w先人骨骸到遷入地重葬,應該是移民在遷入地落籍扎根的一個重要標志。至少在情感上反映了移民已經(jīng)做好離開故土后就不再回遷的思想準備。當然,大部分的遷骸重葬可能都是移民在四川安定后,才回原籍進行的。如福建龍巖州的廖烈川夫婦原葬龍巖州山塘,其子云皆于“康熙末年入川創(chuàng)業(y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平移大門驅(qū)動系統(tǒng)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合金鋼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辦公紙張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心信號源系統(tǒng)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高效泵送摻合料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舟山半鹽干鰈魚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腸溶阿斯匹林片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旋筒式冷渣機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峨嵋鑿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工業(yè)穿線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3-2024學年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八年級勞動技術 栽培水稻 教案
- 統(tǒng)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課堂筆記丨可下載打印
- 普惠金融政策與區(qū)域差異
- 貨車租賃協(xié)議樣式
- JT-T-1004.1-2015城市軌道交通行車調(diào)度員技能和素質(zhì)要求第1部分:地鐵輕軌和單軌
- (高清版)WST 408-2024 定量檢驗程序分析性能驗證指南
- 復工復產(chǎn)安全檢查記錄(總表)
- 醫(yī)療PDCA案例模板
- YB∕T 5363-2016 裝飾用焊接不銹鋼管
- 江蘇省2023年中職職教高考文化統(tǒng)考語文
- 客戶投訴處理情況總結范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