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儒家性善論的思想文化背景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潛意識里,性善論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只有相對模糊的“性相近”的說法,開宗明義地提倡人性本善的,孟子是第一個。這個理論在當時就引發(fā)了多人的辯難,后來還受到了另一大儒荀子的批判。直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常常引起爭議的問題。任何一種理論的出現(xiàn),都離不開當時的思想文化背景。那么性善論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什么呢?本文結合傳世文獻和出土材料,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一、子思與孔子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首先要知道,性善論是儒家學說體系化的成果。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構建個人理論體系的意識并不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孔子以周代文化繼承人自居,以“述而不作”為原則,沒有明確的理論建設的意識。其次,孔子立足于人事的態(tài)度使他對抽象的思辨不感興趣,“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語)。再加上《論語》乃“群弟子,記善言”的語錄體,更給人一種道德格言匯錄的感覺,雖然孔子晚年喜《易》而作《易傳》,為自己的行事文章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據(jù),但又不足為中下人語也,故子貢感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而夫子之文章,如果僅就《論語》來看,確實難免給人淺近支離的感覺。而從人類文化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思想學派的成熟,無不是以理論的體系化為標志的。隨著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壯大,弟子后學在闡釋發(fā)揮孔子思想時,必然會做一番歸納總結的工作,于是儒家理論開始了體系化的過程。按說每一個孔門子弟都有義務參與到這個工作之中來,但子思作為孔子生命的延續(xù),沒有人比他更名正言順,更責無旁貸。今天我們已經(jīng)知道,子思整理的結果,是提出了所謂“五行說”。荀子所批判的“子思唱之,孟軻和之”的“五行說”原來是一個歷史懸案,馬王堆帛書及郭店楚簡《五行》相繼出土之后,在龐樸等人的考證之下,這個歷史之謎才最終被解開。如今,思孟學派的五行說——仁義禮智圣已經(jīng)成為學術界的常識。關于《五行》的作者,我以為陳來先生的意見最為可取,他說:“難道還有比子思作《五行》經(jīng)文更能佐證‘子思唱之’的材料嗎?因此,竹簡《五行》出土后,我們不能僅僅一般地肯定子思作竹簡《五行》,還必須明確地在‘子思唱之’的意義上肯定竹簡《五行》為子思所作?!彼又f:“同理,在此基礎上,只有同時肯定《五行》的說文為孟子所作,才是對‘孟軻和之’的最好證明?!?陳來先生的意見并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但我們把《五行》看成是子思和孟子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那么子思是如何建立“五行說”的呢?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批判思孟學派時說:“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笨梢韵胍?子思五行說的直接思想資源無疑是孔子的“舊說”。事實上,在《論語》中,孔子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體系化傾向。比如所謂“尊五美,屏四惡”,所謂“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乃至“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等等。子思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些,《中庸》所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明顯就是對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的一個提煉。而更宏觀更系統(tǒng)的歸納,還應在整體把握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在眾多的德目中找到孔子思想的核心代碼,作為基本德目的“關鍵詞”。孔子學說中最關鍵的兩個德目無疑是“仁”和“禮”。據(jù)統(tǒng)計,《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xiàn)110次,“禮”字出現(xiàn)75次,學術界也有孔子思想以仁為中心和以禮為中心兩種說法。事實上,仁與禮分別從道德自律和社會規(guī)范兩方面成為孔子思想的兩個支點??梢韵胍?子思最早從孔子學說中歸納出來的兩個德目應該是仁與禮。接下來,考察孔子經(jīng)常把哪些德目與仁或禮同類并舉,這可以作為德目歸類的重要依據(jù)。這樣一來,孔子仁智并舉的情形就很自然地進入人們的視野: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子曰:“知人?!?《論語·顏淵》)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在孔子的語境中,常以智者與仁者相提并論,且仁智互補。前者傾向于情感,后者傾向于理智。而完美的人格必然是仁善而且聰慧的,所以“知”(智)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與“仁”相提并論的德目。順著這個思路,我們應該很容易理解“義”作為一個德目的入選??鬃右埠芡瞥纭傲x”這個德目,嘗言“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不過孔子并沒有仁義并舉,儒家仁義并舉實自子思始,且以孟子為一個里程碑。子思《中庸》第二十章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禮記·表記》也說:“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厚于仁者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于仁,尊而不親?!笨梢?子思已經(jīng)意識到這兩種道德品質的區(qū)別以及這種區(qū)別的重要意義。就這樣,義也被列入基本德目之一。最后成為基本德目的應該是“圣”,它的入選跟它與智的關系有關。簡帛《五行》出土以前,我們很少會想到圣與智會有什么關系。《孟子·萬章下》云:“智,譬巧也;圣,譬力也?!敝祆浣忉屨f:“智是知得到,圣是行得到?!?《朱子語類》卷五十八)現(xiàn)在通過簡帛《五行》,我們了解到,在子思的時代,圣智是一組相對的概念,二者分別緣于耳目之官的功能運用:未嘗聞君子道,謂之不聰。未嘗見賢人,謂之不明。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圣。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謂之不智。(《五行》第十五章)見而知之,智也。聞而知之,圣也。明明,智也。赫赫,圣也?!懊髅髟谙?赫赫在上”,此之謂也。(《五行》第十六章)聰也者,圣之藏于耳者也;明也者,智之藏于目者也。聰,圣之始也;明,智之始也。(帛書《五行》傳文)由此可知,智是見而知之的明者,圣是聞而知之的聰者,故而圣智可以并舉。龐樸先生以竹帛《五行》為依據(jù),從《中庸》、《孟子》中各找到一例在他看來是仁義禮智圣并舉的例子2。我們還可以再加一條證據(jù),以說明當時圣智并舉的情況: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北菊聻椤睹献印啡珪淖詈笠还?jié)?!耙姸迸c“聞而知之”的含義,自漢代趙岐以來皆不能明。從字面意思看,似乎見而知之者更幸運,聞而知之則未免與圣治隔了一層。簡帛《五行》出土之后,本段文意自然大白于天下。蓋孟子所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興則有智者有圣者,從堯舜到孔子,基本規(guī)律是臣為智者而君為圣者。孔子雖不得志于天下,然實受天命,聰明睿智,同樣為圣者。既然作為見而知之的智已經(jīng)入選基本德目之列了,那么作為聞而知之的圣就沒有理由落選。就這樣,子思通過對于孔子學說的歸納與總結,結合當時思想界的理論熱點,提出了五個基本德目,即仁、義、禮、智、圣,并為此專作《五行》篇加以提倡??梢哉f,五行說的出現(xiàn),標志著儒家思想體系化的初步完成。二、“仁”與“四行”不過,儒家學說的體系化此時還不太穩(wěn)定。首先是不同的學派可能會有不同的歸納與總結?!抖Y記·祭義》載曾子語:“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贝颂幦识Y義信強并舉。郭店楚簡《六德》篇云:“何謂六德?圣智也,仁義也,忠信也?!奔词乖凇段逍小菲?仁義禮智圣五行的組合也不太固定。如“聞道而悅者,好仁者也;聞道而畏者,好義者也;聞道而恭者,好禮者也;聞道而樂者,好德者也”,這里也是五行不全,少了圣智而雜進了另一個德目“德”?,F(xiàn)在看來,五行中最不穩(wěn)定的應該是第五個德目“圣”。雖然“圣”字早期還沒有后來那種神秘而高不可攀的意義,不過,即使是在簡帛《五行》的體系之中,它也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其“高人一等”的特點——“明明,智也。赫赫,圣也?!髅髟谙?赫赫在上’,此之謂也?!笨鬃右苍适ゲ⑴e,他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論語·述而》)不過,更多的時候,孔子還是把圣看成是更高的境界。子貢曾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論語·雍也》)在這樣的情況下,把圣與其他“四行”并列,確實有點不倫不類。正因為圣的特殊地位,子思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把五行簡化為“四行”的傾向: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和謂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五行》第二章)見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行之,義也。行而敬之,禮也。仁,義、禮所由生也,四行之所和也。(《五行》第十八章)五行簡化為四行之后,邏輯上依然存在問題。按說仁義禮智本不屬于同一個邏輯層面,四者之間實有內外之別。按照通常的理解,仁和智應該是內在的,而禮和義就有很強的外在性,如《禮記·樂記》所云:“樂自中出,禮自外作?!焙髞砀孀优c孟子關于“仁內義外”的爭論,實亦肇端于此。所以,如果不解決諸行的內外問題,則五行這種歸類命名方式很容易給人以攻擊的口實。比如荀子就批判五行說為“甚僻違而無類”(《荀子·非十二子》)。子思顯然注意到了這種內外之別。為了避免五行的分裂,他必須給五種德行規(guī)定一個統(tǒng)一的屬性。思考五行的內外屬性使子思有了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那就是五種德行內者可外、外者可內。先看五行的內者可外,《五行》五至七章細致論述了仁智圣三行從內發(fā)到形外的過程,這里只舉仁智為例:仁之思也精,精則察,察則安,安則溫,溫則悅,悅則戚,戚則親,親則愛。愛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仁。(《五行》第五章)智之思也長,長則得,得則不忘,不忘則明,明則見賢人,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智。(《五行》第六章)仁智本是發(fā)于內心的,然而子思通過一系列中間過程的展示,描述了它們從德到行的展開與外化的過程。這樣,內心的仁便煥發(fā)出“玉色”,外化為具體的仁愛之行;內心的智同樣煥發(fā)出“玉色”,外化為具體的明智之舉。再看五行的外者可內?!段逍小肥恢潦恼乱约僭O否定句的形式,細致地展示了仁義禮三行由外至內的遷化,這里只舉禮義為例:不直不肆,不肆不果,不果不簡,不簡不行,不行不義。(《五行》第十三章)不遠不敬,不敬不嚴,不嚴不尊,不尊不恭,不恭無禮。(《五行》第十四章)按此兩章文字句式相同,而邏輯順序正好相反:義的德目是從內到外,從心中的正直落實到外在的行為上;禮的德目是從遠至近,從外在的距離感轉至內在的恭敬心。從“不直不肆”到“不行不義”,說明義的起點在于心的正直,于是義被內化了。從“不遠不敬”到“不恭無禮”,說明如果不是出于心中之敬,則依然是“無禮”,于是禮也被內化了。五行最初雖然有內有外,但子思給每一行都賦予了內外兩種屬性,每一行都是可內可外的,這樣一來,就能夠平息論敵關于五行內外的質疑與批判了?!段逍小烽_篇寫道:仁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義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禮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智形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圣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德之行。平心而論,德行只有可內可外、內外一體才能使修身與治平成為統(tǒng)一的事業(yè),正如仁只有外化為“仁民愛物”才有致用之利,禮只有內化為“恭敬之心”才無虛矯之弊。不過子思雖將五行分為形于內外兩種情況,但他自己無疑以內為主。子思這種“內向化”的思維方式給孟子以極大的影響。孟子接受了子思五行說,并在其簡化版“四行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四端說。一旦五行從整體上內化了,那么從“四行”到“四端”其實只有一步之遙。用子思《五行》篇的說法,仁義禮智形于內謂之德之行;用孟子的說法,“仁義禮智根于心”謂之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由此可見,四端是四行形于內的必然結果。三、能力重,以善之力說孟子說過:“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四端說是孟子對于自己理論的“詳說”,四個端緒未免繁復。而孟子理論的最終成熟還在于“反約”,反約的結果就是提出了性善論。當孟子提出四端說,指出仁義禮智根于心的時候,這已經(jīng)具有了人性論的意義。因為人性是根于人心的,正如孟子所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按“性”字從心,故而盡心可以知性。因此心的內容就決定了性的性質。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孟子·離婁下》),其“幾?!碧幰仓荒茉谛纳霞右詤^(qū)分。既然仁義禮智根于心,則仁義禮智自然也就是人性。在孟子之前,以善惡來描述人性還沒有成為定勢。關于人性有不同的描述方式,比如孔子就有上智下愚之說,所謂“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這是以愚智論高下。后世的性三品說也不是單純落實在善惡上。以善惡言人性,實自孟子始。而在孟子明確提出性善論之前,時人在描述人性的時候,有以具體的德目來形容的情況?!肚f子·天道》中記載了一段故事: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笨鬃釉?“善?!蓖娎像?而老聃不許,于是十二經(jīng)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崩像踉?“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在莊子后學看來,孔子之學要在仁義,則孔子固當以仁義為“人之性”,此為以德目論人性之一例。而在《孟子·告子上》中,告子也對孟子說:“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這明顯是針對孟子的說法而來的??梢娒献釉诿鞔_提出性善論之前,應該有一個以四端言性的階段。詳說之則是以仁義禮智為人性,簡言之則是以仁義為人性。然而以仁義禮智這四端來描述人性有兩點不足。首先,四端是表示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全球開放式框架工業(yè)顯示器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平盤電滑環(huán)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TGV基板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完全生物基聚酰胺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幼兒繪本講述與演繹幼兒繪本講述的停連運用技巧講解
- 2025景區(qū)商場蛇年新春嘉年華活動策劃方案
- 2025綠洲集團工程合同管理規(guī)范
- 沙石采購合同范本工程合同
- 2025【合同范本】打印機耗材長期供貨合同
- 防雷技術服務合同
-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第2課+古代希臘羅馬(教學設計)-【中職專用】《世界歷史》(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中儲糧蘭州公司考試筆試題庫
- 焊接機器人在汽車制造中應用案例分析報告
- 重建成長型思維課件
- 電捕焦油器火災爆炸事故分析
- 質量問題分析及措施報告
- 汽修廠安全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 現(xiàn)代通信原理與技術(第五版)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
- 病例展示(皮膚科)
- DB31T 685-2019 養(yǎng)老機構設施與服務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