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都城條坊制_第1頁
日本古代都城條坊制_第2頁
日本古代都城條坊制_第3頁
日本古代都城條坊制_第4頁
日本古代都城條坊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本古代都城條坊制

日本古代首都的建設始于鳥類時代(593-710)。一般認為,飛鳥時代最初的幾座都城:難波京(今大阪市內(nèi))、飛鳥京(今奈良盆地南部的飛鳥川流域)和大津京(飛鳥京正北約40公里,今滋賀縣大津市內(nèi))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城市格局,僅僅是城市的雛形。日本最早的正規(guī)都城,公認是于694年仿照中國都城制度建成的藤原京。從694年到794年的100年間,日本經(jīng)歷了3次遷都,由奈良盆地南部逐步向北遷移,其都城分別是藤原京、平城京、長岡京和平安京(見表1、圖1),并最終定都于平安京。但幕府時代開始以后,都城不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只作為天皇的住地,成為象征性的全國禮儀中心。藤原京之所以被認為是日本最早的正規(guī)都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最早進行了完整的街坊空間規(guī)劃,而街坊空間規(guī)劃是古代城市規(guī)劃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古代都城的街坊被稱為“條坊”,其條坊制模仿自中國古代的里坊制。在由城市道路(大路)框定的街坊中,東西方向各排稱為“條”,數(shù)字順序由北向南;南北方向各列稱為“坊”,數(shù)字順序由中向外,中軸線左右兩側(cè)以東/西來區(qū)分,如“東一坊”、“西一坊”。城市道路的名稱也以這些條坊為基準。以平城京為例,東西走向的城市道路稱為“某條大路”,數(shù)字取決于其位于第幾條以南;南北走向道路除中央的朱雀大路外,稱為“東(西)某坊大路”,數(shù)字取決于其位于第幾坊外側(cè)。街坊內(nèi)部道路稱為“條間路”(東西走向)和“坊間路”(南北走向)。由這些命名法可以看出,條坊制度構成了城市整體規(guī)劃的基礎。在上述的4個都城中,條坊制度既有繼承性,也有不斷的革新和發(fā)展。由藤原京到平安京的遷移過程,也是條坊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過程。1藤原京與長岡京歷史上的藤原京位于現(xiàn)在奈良縣原市。它與日本其他古都的一個顯著區(qū)別,是宮城不位于都城的北面而是在都城的中心,而且根據(jù)出土木簡的記載,宮城北邊可能設有市場——這些特征更接近《周禮·考工記》中“面朝后市”的規(guī)制。藤原京到底是模仿自隋唐長安和洛陽,還是北魏洛陽,或者是直接依照了《周禮》,一直眾說紛紜,尚無定論。藤原京作為都城的時間只有16年,廢都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衛(wèi)生條件的急劇惡化。藤原京所處的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宮城處于排水下方向,《續(xù)日本記》慶云3年(706年)3月條目記載“京城內(nèi)外多穢臭”。708年元明天皇下詔在藤原京北面約20公里的平城(今奈良市)建設新都。平城京以唐長安為藍本,并繼承藤原京的建設經(jīng)驗,其中軸線與奈良盆地的古道“下之道”一致,最東邊道路與“中之道”一致,城市主體部分東西約4.3公里,南北約4.8公里,加上東北部向外凸出的外京,面積約20.6平方公里,約為唐長安的1/4。它與唐長安有很多共同點,如宮城在正北面,城市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分為左右兩部分,東市和西市對稱布置在宮城以南等。但是在外形輪廓、宮城內(nèi)部規(guī)劃以及街坊形制等方面二者也有很多差異。781年桓武天皇即位之后,為了擺脫來自佛教寺院和藤原氏家族的雙重政治壓力,于784年6月開始建設新都長岡京(位于今京都府向日市),并匆匆于同年11月就移居長岡宮。同時桓武也廢棄了作為副都的難波京,終結了效仿自中國隋唐的兩京制。雖然長岡京作為首都僅有10年短暫的歷史,但其規(guī)劃卻相當完善。城市東西4.3公里,南北5.3公里,為規(guī)則的縱向長方形。盡管城內(nèi)有平行于朱雀大路的小川、東南部的桂川和西南部的小泉川三條河流的干擾,長岡京的街坊規(guī)劃仍然以嚴整的方式展開。平安京名稱的來歷就是長岡京被廢棄的原因。長岡京開始營建后發(fā)生了一系列災厄,促使桓武在794年再次宣布遷都,并將新都城命名為“平安京”以祈求平安。平安京遵循中國的風水觀念,選址于北高南低的“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相應之地”。按照古籍《延喜式》的記載,其規(guī)模為東西1508丈(約4.5公里),南北1753丈(約5.2公里),與長岡京大致相當。中軸線朱雀大路以東為左京,稱為“洛陽”;以西為右京,稱為“長安”。后來右京因為地勢低下、環(huán)境潮濕而衰微,京城僅以“洛”稱呼,進京謂之“入洛”,日本古代著名的屏風畫“洛中洛外圖”意即“京都內(nèi)外圖”。這些名稱直接反映了當時日本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和效仿。2如何發(fā)展京城的車間制度2.1藤原京的條坊結構1969年的考古發(fā)掘確認了藤原京內(nèi)的宮城“藤原宮”為邊長2里的正方形。同年岸俊男提出藤原京的復原方案(圖2中網(wǎng)格加密的范圍),認為藤原京以奈良盆地的兩條古道“下之道”和“中之道”為東西邊界,寬度約2120米。當時頒布的律令《大寶令》規(guī)定的用以測量土地的基準尺“大尺”約合35.4厘米,1500大尺為1里(531米),所以寬度相當于6000大尺,即4里;南北長度推算為6里,約3180米。岸俊男認為,坊的基準尺度是0.5里(750大尺)見方,城市內(nèi)東西共8坊,南北共12條,宮城占地16坊。岸氏的復原方案直到90年代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但是1996年在距中軸線東西各約2650米(5里)處,又發(fā)現(xiàn)了城市道路的遺跡,以及城市街坊遺跡;進而發(fā)現(xiàn)750大尺間距的道路并不像過去認為的那樣寬度相同,而是寬窄相間——這說明較窄的路可能不是大路而是坊間路。另外根據(jù)《大寶令》(701年實施)和《養(yǎng)老令》(775年實施)的規(guī)定,藤原京的左京和右京各設坊令12人,坊令1人掌管4坊,因此坊的總數(shù)是2×4×12=96坊。岸氏的復原方案雖然總面積是8×12=96坊,但減去宮城以后實際只有80坊。況且,從藤原京和平城京的關系來看,藤原京建成16年后即遷都平城京,而平城京的面積超過岸氏復原方案的3倍。在沒有大規(guī)模移民入京記載的前提下,從城市人口規(guī)模的角度看這種“擴張”很難進行解釋。根據(jù)新的考古發(fā)掘成果,各種新的藤原京復原方案被提了出來,其中小澤毅和中村太一的“大藤原京”說比較有代表性。他們認為岸俊男所復原的只是城市中心的部分,城市全體的規(guī)模是10里×10里(圖2中大網(wǎng)格的范圍),坊的基準尺度不是750大尺見方而是1500大尺(1里)見方。宮城位于城市的幾何中心,占據(jù)4坊的面積,坊的總數(shù)是10×10-4=96坊,與律令的記載一致。這樣城市規(guī)模、坊的尺度、以及宅基地分配標準也與平城京一致起來。而且,1里見方的坊與北魏及隋唐洛陽的里坊尺度正好吻合。從條坊制的歷史來源以及藤原京與平城京在規(guī)模方面的連續(xù)性等角度考慮,筆者認為這種復原方案更為合理。藤原京的條坊規(guī)劃使用大路中線基準法,先以1500大尺的網(wǎng)格定出城市道路的中線,然后向兩側(cè)等距畫定路幅的一半,挖出側(cè)溝,余下才是坊的面積,因此坊的大小隨著路幅的寬度不同而變化。坊四周設有坊墻(筑地),以坊墻為邊界計算,坊的實際面積小于1里見方。考古發(fā)掘表明,岸俊男主張的750大尺見方的“坊”(實際上是1/4坊)內(nèi)部很可能是以十字分割為均等的4份,所以可以推測,藤原京中坊的分割方式,應該是首先以窄于大路的坊間路進行十字分割,所得的4個地塊再分別以更窄的小路十字分割為4份,每份稱為1町,一坊共16町。以地塊中線為基準的這種十字分割方式,與北魏洛陽及隋唐長安和洛陽的坊是一樣的。在宅基地分配(稱為“宅地班給”)方面,用地的大小是按照主人的政治地位決定。《養(yǎng)老令》中的《官位令》規(guī)定,官階由一位至八位,每位設“正位”和“從位”(次位),八位以下還有初位(相當于無位)。如左右大臣為從二位,管理左京的“左京大夫”為正五位,管理4個坊的坊令為初位。據(jù)記載,藤原京的宅地班給制度大致為:右大臣4町,四位以上2町,五位1町,六位以下根據(jù)家族人口多少,上戶1町,中戶1/2町,下戶1/4町,直到無位庶民的1/8町、1/16町。1町的面積約合14000平方米左右,看上去分配給都城居民的宅基地相當闊綽,不過實際上當時的居住方式是大家族聚居,每“戶”實際上是數(shù)個小家族的集合。另外從出土的木簡來看,藤原京的坊和町的名稱,使用的是如“林坊”、“小治町”等專有名詞而不是數(shù)字名詞,與中國的里坊命名法類似。2.2日本的平城京條間路平城京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已經(jīng)積累了大量的成果,其條坊制度的細節(jié)也比較清楚。左京和右京都是南北9條,東西4坊,東北方凸出的外京為南北4條,東西3坊(見圖3)。條坊規(guī)劃也是采用大路中線基準法,大路的中線以1500大尺(等于1800尺,即180丈。平城京時期1尺=29.5厘米)形成四方網(wǎng)格。最寬的朱雀大路寬28丈,宮城南面的東西向道路“二條大路”寬17丈,一般的大路寬8丈或12丈,坊間路寬2丈。但是在宮城的正南面,朱雀大路和東西一坊大路之間的坊間路加寬到了大路的寬度,使大路中線的間距減小了一半,為750大尺(900尺);宮城東面和西面的條間路也同樣進行了加寬。這種做法與隋唐長安類似,也被其后的長岡京和平安京所繼承。同樣由于路幅的不同,不同地段的町面積也不相同。鄰接朱雀大路和二條大路的町最小,約8900平方米。而一般的大路和坊間路所限定的町約14000平方米。有將近1倍的差異。在坊內(nèi)的分割方式上,平城京沒有繼承藤原京的做法,而是以南北和東西各3條坊間路將每坊均分為16份,每份為1町,面積約40丈見方。與過去強調(diào)中線的手法不同,這種分割方式具有了均質(zhì)化的傾向。平城京的坊四周也以“筑地”圍合起來,只有3位以上的府第才允許直接向大路開門,一般住宅只能向坊間路開門。平城京在坊和町的命名方法上也進行了革新,坊名使用數(shù)字命名法,按照其在橫條與豎坊的方格網(wǎng)中的位置,稱為“左(右)京某條某坊”。如西市位于右京8條2坊,東市位于左京8條3坊;最大的王府——田村第在“左京4條2坊”,占半坊即8個町。每坊中的16個町也以數(shù)字命名,左右京的數(shù)字順序不同(見圖4)。這種數(shù)字命名法使住所的定位清晰明確,但同時也給人均一、無個性的印象。平城京宅基地的班給制度與藤原京大致相同,按照官位分配(見表2)。上述田村第的主人藤原仲麻呂為太政大臣,正一位;其次是長屋王(天武天皇之孫,從二位)邸,占4町;其他大多數(shù)貴族府第不超過1町。貴族的大宅第多在城的北部,靠近宮城;庶民的小規(guī)模住宅多在城南,町內(nèi)各戶的宅基地用板或材垣進行分隔。表2按照1町折合164000平方米(40丈見方)來粗略計算,僅僅反映了多數(shù)町的大致面積。實際上平城京的各町大小很不統(tǒng)一。由于使用大路中線基準法,除掉路幅之后坊的邊長往往不是整數(shù),分成16份以后的各町面積也不一致,尤其臨朱雀大路的坊更為明顯。以左京3條1坊為例,各町的邊長由北向南分別是34、41、41、38丈,由中向外分別是29、38、38、35丈,這樣一坊之內(nèi)町的面積有9種之多,這顯然會給宅基地的分配帶來混亂,難以保證公允。2.3路幅、道路長度和宅基地面積長岡京的規(guī)劃格局非常規(guī)整,顯示出短時期內(nèi)迅速建成的城市的特點(見圖5)。城市總體為南北9條,東西8坊,北面正中的長岡宮占4坊,全城共有68個坊。雖然作為都城只有10年的歷史,長岡京的條坊規(guī)劃卻有很多革新。最重要的革新就是在確定道路骨架和條坊尺度時,把原來的“大路中線基準法”改為“用地邊界基準法”。這很可能是吸取了平城京的經(jīng)驗教訓,以便更精確地控制宅基地面積。這個變革引起了規(guī)劃方式的根本性變化。藤原京和平城京的做法是在預設的1500大尺(180丈)的大網(wǎng)格下進行分割,所以可以說是一種減法操作;而長岡京是把各條大路、小路和町的基本尺度設定之后,由內(nèi)向外、由局部到整體進行疊加操作,因此町的尺寸基本上都是整數(shù)(40或35丈),而道路中線的間距視疊加的結果而定,不一定是整數(shù)。長岡京規(guī)劃的基本尺度如下:町:朱雀大路兩側(cè)的東西一坊中,各町的東西寬度均為35丈,南北長度均為40丈;宮城東西兩側(cè)、一條與二條的諸坊中,町的南北長度有所出入,東西寬度均為40丈;城市其余部分的町均為40丈見方;道路:朱雀大路寬24丈,二條大路寬12丈,其余大路寬10丈,坊間路寬4丈(東西一坊的坊間路加寬為10丈)。以上的尺度設定,顯然也參照了平城京的經(jīng)驗數(shù)字。特別是町的邊長多取40丈,與平城京多數(shù)街坊的尺度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長岡京的“用地邊界基準法”并不徹底,仍然有強制大路間距一致的傾向。臨朱雀大路的坊中町的東西向?qū)挾缺绕渌恍?丈,究其原因就是為了保持朱雀大路和東一坊大路的中線間距基本不變(12+35+4+35+10+35+4+35+5=175丈,其他多數(shù)大路間距為5+40+4+40+4+40+4+40+5=182丈)。筆者推測,正是為了減少路幅變化對町面積的影響,長岡京縮小了路幅的差距,朱雀大路由平城京的28丈改為24丈,二條大路由17丈改為12丈。但是減小城市主干道的寬度,對于交通和城市景觀都有損害??梢哉J為,長岡京的條坊制度顯示了變革中的規(guī)劃的特點:既有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又有尚未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后者主要在于它未能完全處理好各町面積的一致與道路中線間距的整齊劃一這二者之間的矛盾,而表現(xiàn)出某種曖昧和折衷的傾向,這個問題到建設平安京的時候才得到妥善的解決。長岡京的坊與町的名稱也繼承了平城京的數(shù)字命名法。在宅基地分配方面沿襲了平城京的制度,基本沒有變化,按照主人官位的高低宅基地面積從2町到1/32町不等。1町以上的貴族宅第大多在五條以北,特別是集中在宮城東面,保持著“北貴南賤”的格局。2.4平安京的城鄉(xiāng)格局平安京的條坊整體上與長岡京類似,同樣是南北9條、東西8坊,宮城占據(jù)4坊面積。但是在細節(jié)方面平城京與前代都城又有很多不同之處(見圖6)。首先,平安京采用了徹底的“邊界基準法”。所有的町大小一致,均為40丈(400尺,平安京早期1尺=29.84厘米)見方。最寬的朱雀大街寬度恢復為平城京時期的28丈;二條大路恢復為17丈;其余的大路除少數(shù)為12丈或10丈外,大多數(shù)是8丈。平安京整體的尺度是由這些基本尺度累加而成,不再強制大路間距完全一致——如朱雀大路和“大宮大路”(相當于東一坊大路)的間距為198丈,大宮大路與西洞院大路(相當于東二坊大路)的間距為186丈——這樣就徹底消除了路幅寬度對町面積的影響。而其他多數(shù)大路寬度由長岡京的10丈減小為8丈,這樣大路間距由182丈變?yōu)?80丈,恢復了藤原京以來的尺度,可以說是完成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京的宮城寬度不再是一個預定值2×180=360丈,而是取決于其南面的街道與町的寬度的累加值,即2×(28/2+40+4+40+10+40+4+40)=384丈,這在規(guī)劃方法上很有一些“自下而上”的意味。其次,街道與坊的命名法發(fā)生變化。由于桓武之后的嵯峨天皇對中國文化的推崇,平安京除了東西走向的各條大路仍按數(shù)字順序稱“某條大路”以外,南北走向的各坊大路模仿唐代都城,改為專有名詞稱呼,如上述的大宮大路、西洞院大路;同時坊也使用專有名詞稱呼,且不少是直接取自唐洛陽和長安的坊名,如“銅駝坊”、“永寧坊”、“宣義坊”等等;坊間路用了“春日”、“冷泉”、“錦”、“梅”等唐風十足的名稱;町也取“市人町”、“自余町”等專有名稱。第三,宅地班給的標準比前代都城有所減小。大致是貴族三位以上給予1町以下,四到五位給予1/2町以下,六位給予1/4町以下;一般的庶民每戶給予1/32町(約450平方米),稱為“1戶主”。標準的降低可能是出于對人口增長的預見。居民的大致分區(qū)情況是:二條大路以北即宮城的東西兩邊,是上層貴族的宅第,還有官衙及其附屬設施;二條大路和五條大路之間是一般貴族和官吏的住宅;五條以南是庶民的住宅及市場。第四,町內(nèi)宅基地的分割方式(稱為“宅地割”)定型。坊的分割方法仍然是均分為4×4=16町,由于一般城市居民只能分配到1/32町的宅基地,平安京把多數(shù)町分割為東西四列,每列稱為“行”,南北八行,每行稱為“門”,總稱為“四行八門”(見圖7)。每個單元(1戶主)大約東西10丈、南北5丈。每戶通過南北向的町內(nèi)小路(1丈或1.5丈)或者直接從坊間路(4丈)進入。除了三位以上的官僚或者四位以上的貴族以外不允許直接向大路開門。第五,實施了更加縝密的行政管理制度。前代都城設置了左右京兩個大夫,左右京各條(4個坊)設置坊令,每坊設坊長。平安京在坊之下又把4個町作為1“?!?設置保長(稱“保刀禰”),加強了對街坊的控制管理,形成了“左右大夫—坊令—坊長—保刀禰”的多級管理體系。另外,10世紀以后,平安京取消了大部分坊的坊墻,只保留了宮城正南面各條第一坊的坊墻。保留的原因,除了保持朱雀大路的威嚴以外,還因為東一坊和西一坊大路之間是平安京外交、政治、經(jīng)濟、宗教設施集中的區(qū)域,被稱為“坊城之地”,保留坊墻有利于公共設施自身的安全和管理。而居住用的坊取消坊墻,順應了城市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繁榮,這與中國晚唐里坊制度的松弛是同樣道理。還有一個重要的緣由在于,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取消坊墻利于居民在發(fā)生地震時迅速疏散到大街上避難。3條坊制度的創(chuàng)新統(tǒng)觀日本古代4座都城的條坊制度,可以把它們的共性、即繼承性總結如下:(1)除藤原京外,其余3個都城為南北9條、東西8坊(平城京東北有外京12坊),宮城占地均為4坊;(2)大路中線的間距以1里(1500大尺或1800尺,約合531米)為基本尺度,這個尺度應當是直接效仿自中國(尤其是隋唐洛陽)的里坊制;坊基本上是正方形,分割為4×4=16町;(3)實施了嚴格的宅地分配制度,按官位高低分配,一般從最上位貴族到庶民分配4町到1/32町不等。(4)條坊規(guī)劃的空間層次為:左右京—條(4坊)—坊—町;相應的管理層次為:左右京大夫—坊令—坊長—保刀禰(4町)。由藤原京到平安京的發(fā)展過程中,條坊制度也有很多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可以歸納為3個方面:(1)規(guī)劃基準方式從“大路中線基準法”變?yōu)椤斑吔缁鶞史ā?操作方法也從由整體到局部的減法操作變?yōu)橛删植康秸w的加法操作,這是一個最為重要的變革。規(guī)劃方式的變革起始于長岡京而完善于平安京。日本學習了中國都城的方格網(wǎng)狀城市形態(tài),以1里(180丈)作為大路間距,由此確定了條坊的基準尺度。這種規(guī)劃方式存在一個問題:由于道路寬度的不同引起坊的面積大小不均,給宅地分配帶來了混亂。為此,長岡京變革了規(guī)劃方式,不再強制大路中線間距相同,而是優(yōu)先確定用地分配的基本單位——町的尺度,以此尺度和道路寬度的累加來形成城市整體構架。這個變革引起了整體規(guī)劃方式的顛覆性變化,即從“由整體到局部”的減法操作,變?yōu)椤坝删植康秸w”的加法操作。但是長岡京的革新并不徹底,為兼顧大路間距而減小了主干道的寬度,損害了交通和景觀功能。平安京一方面恢復了朱雀大路和二條大路的寬度,對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