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民俗的文化解讀_第1頁
帽子民俗的文化解讀_第2頁
帽子民俗的文化解讀_第3頁
帽子民俗的文化解讀_第4頁
帽子民俗的文化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帽子民俗的文化解讀①蔣棟元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江蘇徐州221008摘要:帽子可以起著防寒避暑、禮儀裝飾的作用,其民俗構成有多種因素:性別、年齡、職業(yè)、社會地位功能用途、民族差異、區(qū)域時節(jié)、質地款式和審美觀念等。帽子民俗的演化主要受民族文化交流、生活條件和社會觀念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它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關鍵詞:帽子;民俗;文化解讀;民族服飾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服飾文化璀璨多彩。作為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帽子可用于防寒避暑、禮儀裝飾。人們從帽子起源之始,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文化心態(tài)、宗教觀念、色彩愛好等積淀于日常生活的帽飾民俗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內涵。帽子習俗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也可反映出豐富的文化內涵。一.帽子民俗的構成因素帽子服飾在世世代代的民俗傳承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貌,性別、年齡、職業(yè)、等級觀念、功能用途、審美情趣等都是帽飾民俗構成的重要因素。1.性別自古以來,男女性別差異在民俗上有重要區(qū)別。按我國傳統(tǒng)信仰習俗,男為天,屬陽;女為地,屬陰,體現(xiàn)在帽子服飾上,形成不同的風格。一般說來,男式不如女式花艷,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女帽更具民族傳統(tǒng)性。講究帽子的裝飾是各民族女性的共同特點,她們把對美的憧憬傾注到心愛的帽子上。用鳥羽飾帽是許多民族的習尚,表達了美好心愿。門巴族婦女戴“巴爾袷”帽,帽檐上插一支孔雀翎或雉雞羽毛。哈薩克族姑娘冬天戴硬殼圓斗形帽,插上一撮貓頭鷹羽毛,既美觀,又象征吉祥、勇敢和堅定。西南彝族、哈尼族以雞為崇拜物,所以姑娘們喜歡戴“雞冠帽”。出于對瑞鳥鳳凰的崇尚,畬族女性有華貴的“鳳冠”,白族女性戴美麗的“鳳凰帽”。傳說云南鳳羽鳥吊山有位美麗勤勞的白族姑娘玉瑩。她每天上山砍柴為生,與年老眼瞎的母親相依為命。鳳凰帽是她迷路時一只鳳凰送給她的,幫她識途。后來她被南詔國王搶去威逼成親,她把國王毒死后逃回到了曾經救過她的牧羊人身邊。鳳凰帽就成了白族姑娘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忠貞不渝的象征。2.年齡盡管眾多民族忌諱透露自己的年齡信息,但帽子民俗還是可以將其標識出來??聽柨俗蚊褡迩嗄昝倍嗉t、綠、紫、藍色;老人帽多黑色;未婚女子戴紅絲絨圓頂小花帽或圓頂大皮帽。哈薩克族女子結婚前戴帽子而婚后戴頭巾。匈牙利梅澤爾市的老人有老人帽,可免費乘坐市內交通車。古希臘未婚少女戴尖頂圓形的桑麗婭帽。歐洲中世紀年輕女性只飾巾不戴帽,只有年長女子戴兜帽。3.職業(yè)不同的職業(yè)者配置不同的制服,包括各種帽子,如迷彩帽、貝雷帽、法官帽、護士帽、議員帽等。土耳其的乞丐有討飯帽,作為行乞的許可證。古希臘、羅馬的手藝人常戴橢圓形的氈帽。清潔衛(wèi)生的廚師白色高帽最初的意圖并非為了衛(wèi)生而是作為一種標志。中世紀希臘戰(zhàn)亂頻繁,人們紛紛逃到修道院避難,其中有幾個廚師換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與修道士一樣。時間久了,以示區(qū)別,便將黑色高帽改為白色。此后,這種習俗便流傳下來,且帽子的高矮表示廚藝級別的高低。①本研究為江蘇省2004年高??蒲谢鹳Y助項目。蔣棟元(1966-),男,漢族,重慶璧山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宗教文化和跨文化的研究。4.社會地位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也突出地表現(xiàn)在帽子服飾上。古羅馬庶民的標記是橢圓形小氈帽,奴隸獲得自由時就得到一頂這樣的帽子;而平頂小方帽是上層階層的標志。古埃及的毒蛇飾物鋼盔帽象征王權,羽毛飾物鋼盔帽象征君權?,F(xiàn)代英國人的圓頂硬禮帽是有身份的象征。中國早在秦代衣冠就作為一種標志開創(chuàng)衣冠服制先河。秦始皇崇信五德始終,常服通天冠。“士冠庶人巾”,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顯示其顯赫身份。清代花翎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現(xiàn)代有象征知識學歷、受人敬仰的碩士帽、博士帽,都可認作是身份和地位的標志。5.功能用途帽子用途多多,因此發(fā)明了太陽帽、風雪帽、雨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旅游帽、禮帽等。帽子最主要功用是防寒避曬。熱生理學上把散熱多于生熱的量稱為熱債,頭部與整個身體的熱平衡有密切的關系,戴帽子可以維持整個身體的熱平衡。現(xiàn)代科技使帽子的功能大大豐富。德國生產的按摩帽對偏頭痛和神經衰弱有治療效果。法國研制的防噪音帽能消除或降低噪音。英國發(fā)明的電扇帽涼爽舒適,而通話帽中安裝的微型電話機可在500米左右的距離通話。避雷帽可使人體始終處于等位體,免遭雷擊。(423-424)小黃帽是我國專為小學生制造的,以便通過馬路時引起駕駛員的注意以避免交通事故。6.民族差別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服飾,包括帽子。云南哈尼族婦女尖頂“帕常帽”、怒族婦女飾有各色裝飾物的“珠珠帽”、基諾族女子“披肩帽”、廣西瑤族女性刺繡“三角帽”、新疆哈薩克族姑娘的“塔合亞帽”、塔吉克族繡花“庫勒塔”女帽等,都是常見的民族傳統(tǒng)帽子。維吾爾族每逢節(jié)日、婚禮、歌舞盛會、走親訪友,都要用小花帽“朵帕”(意即維吾爾族花帽)打扮自己。作禮品贈給最尊敬的客人,表達殷殷的情意。見到長者、參加“乃孜爾”或葬禮,不戴帽子會被認為沒禮貌。東歐克里米亞大絨帽,中東穆斯林的土耳其帽,日本的平笠、一字笠,愛斯基摩人的風帽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7.區(qū)域時節(jié)世界地域廣闊,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差異很大,生產、生活方式也大不相同,因而不同民族的帽子顯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性。中國北方民族由于生活環(huán)境多風沙嚴寒,故多戴帽子,尤其是皮帽、棉帽。鄂倫春、鄂溫克等族的“狍頭帽”(鄂倫春語叫“天它哈”,鄂溫克語稱“梅塔阿功”),是用整個狍頭皮制成。狍耳、狍眼和鼻子形象逼真,原是獵人偽裝成狍子誘獵用的。赫哲族以捕魚為主要生計,婦女喜戴“魚皮帽”。錫伯族傳統(tǒng)女帽“坤秋帽”,里面襯上水獺、羊羔等皮料,御寒性能好。南方民族生活在濕熱地帶,帽子多為遮陽避雨,如盛產竹子的廣西毛難族“花竹帽”,用金黃色和烏黑色兩種細竹精心編織。傳說有個名叫潭靈英的毛南族姑娘,有次在山上為避雨同躲于北方逃荒而來的阿金的竹帽下。雨畢,她發(fā)現(xiàn)帽底有精美的花紋,贊嘆“頂卡花”(毛難語,帽下有花),后來兩位勤勞的年輕人結為夫妻。姑娘戴上它顯得更美,更能引起小伙子的愛慕和追求。沒有頂卡花便覺低人一等,甚至婆家都難找。[2](201)頂卡花便成了毛南族姑娘不可缺少的裝飾品了。即使同一民族回族也因區(qū)域、季節(jié)不同而帽飾有別。如北方回民戴藍、黑平絨或呢子圓帽。云南回族喜戴尖頂紅帽;海南回族戴繡有“清真言”阿拉伯文字的白帽;寧夏山區(qū)哲合林耶教派回民多戴六角帽。8.質地款式按質地、色彩、款式特點分,有皮、氈、呢、毛、布質帽,有竹編的、草織的,中式的西式的,男式的、女式的……五頗六色,琳瑯滿目。赫哲族生活環(huán)境多樺樹,于是就地取材做成樺皮帽“博如”)。水族喜歡養(yǎng)馬,馬尾豐富,就編成瓜瓣式、遮陽式、筒式等形狀各異的馬尾帽。仫佬族有編麥稈帽的習俗。傳說仫佬族世代挖煤為生,女孩子也下井,天長日久臉變黑,影響美觀。有個叫勒乜的姑娘從一位騎白馬、戴白帽、戴黑框眼鏡的官人處得到啟發(fā),認為黑白相間,協(xié)調美觀,便將麥稈用石灰水煮后變白編成麥稈帽。如果姑娘不會編帽不準出嫁。戴上麥稈帽顯得更加美麗可愛,不僅吸引了同族小伙子,而且也吸引了外族青年,據(jù)說仫佬族和外族通婚始于此時。[2](202)9.審美觀念帽子究竟為何物?裁縫說是保暖的裝飾物;為官者說是官位頭銜;哲人說是人頭之標簽;詩人說是桂冠。維吾爾族小花帽圖案豐富多彩,“巴達木”象征頑強的生命力,“奇依曼”表繁花似錦。[3](124)柯爾克孜族戴的白色羊毛氈帽被視為柯爾克孜民族的象征,被奉為“圣帽”。許多民族有戴煙囪帽的習俗,它是威爾士的象征;德國西南的黑森林地區(qū)少女喜戴深紅色的煙囪帽度禮拜;澳大利亞在賽馬季節(jié)要舉行姑娘和軍警參加的高帽集會的帽子比賽。在印尼婆羅州島,農村婦女戴比鍋蓋還大的帽子,如果一條小船上有兩個戴這種的帽子的人,就能將船蓋住,可謂帽子之最。[1](423-424)這些特色各異的帽子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二.帽子民俗的演變因素帽子作為服飾中的頭飾物,幾乎與人類文明同時誕生,它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從影響帽飾演變因素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生產條件的改善;社會觀念的改變。1.民族文化的交流帽飾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烏茲別克族戴小花帽或素面小帽,樣式、色彩種類較多,有棗紅、紫紅、墨綠、黑色絲絨縫制的;多棱角的,不帶棱角的。青年人的帽子上繡滿幾何紋和花卉紋,老年人的帽子則很少、甚至沒有紋飾;女花帽外面還披長花頭巾。冬天戴氈帽、皮帽。烏茲別克族是16—17世紀時從中亞移居我國新疆地區(qū)的,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雜居,所以服裝樣式、色彩種類繁多,反映了民族交融的特點。地中海東、南岸國家的男子戴圓錐形帽,平頂、無邊、紅氈制成,飾有流蘇,謂之“土耳其帽”。其實它的故鄉(xiāng)在威尼斯,后從土耳其傳到伊斯蘭阿拉伯各國。拉美和美國西部流行洞邊帽,即巴拿馬帽,其故鄉(xiāng)為厄瓜多爾而非巴拿馬。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后,這里戴洞邊帽的人很多,故稱“巴拿馬帽”。這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2.生產生活條件的提高有人說帽子的最初用途是為了御寒、防曬,也有人認為是起裝飾作用。不管怎樣,帽飾的演變取決于人們的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提高,均以適應生產生活需要為原則。帽子是用于御寒、防暑、裝飾和標識的首服,是巾演變而來的。古時巾是用來裹頭的,我國民間古石器時代就有用繩子束發(fā)的習慣。后來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用麻、絲、帛、綢等束發(fā),女性用的稱巾幗,男性用的叫帕頭。到了后周,出現(xiàn)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幞頭”,即勞動時圍在頸部用于擦汗的布,相當于現(xiàn)在的毛巾。為免遭風沙、日光的襲擊,便將巾裹到頭上,漸漸演變成帽子。[4](56)我國男性普遍戴帽子的時間應不早于明代。女性注重發(fā)髻和釵鈿頭飾,因而戴帽子的時間更晚,也僅是民國以后的事。在西方,女帽和男帽出現(xiàn)的時間幾乎相同。[5](42)到了17世紀,帽子才在歐洲盛行起來。3.社會觀念的改變帽子風格演變與社會觀念的變化也密切相關。自古以來,中國就以“衣冠之國”著稱,6000年前就開始制帽、戴帽。帽子簡稱“帽”或“冒”?!懊薄钡南笮挝淖炙闹芟窨p綴而成的兜,下部開口,以便覆蓋在頭頂。與“帽”有關的象形文字還有“冠”、“冕”、“胄”等,都是古人的首服,也稱頭衣。[6](28)頭衣(頭上的服飾)又稱元服(元的本義是頭)。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區(qū)別很嚴格。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幘,即巾。冠是貴族男子戴的帽子?!澳凶佣?,冠而字。”加冠又叫弱冠。冕是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只有帝王才可戴冕,如皇太子繼位稱“加冕”?!懊帷鼻暗秃蟾?,表示恭敬之意;前圓后方,象征天圓地方;前面用絲線(即旒)垂面,使目不斜視,產生“視而不見”成語;兩旁用絲線遮耳,表示不聽讒言,便有“充耳不聞”。[7](10)弁也是貴族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古人打仗要在冠上加胄。胄是古名,秦漢以后叫兜鍪,后來稱盔。見長者、尊者時不能戴頭盔,否則就不恭敬。[8](36-37)古人戴帽和戴冠不同,戴冠是為了裝飾,冠之初還是貴族服飾的標志。如秦漢時期的冠,作為朝服的首服,有許多嚴格規(guī)定。宦官、侍者戴長冠,武士戴武冠,文官戴進賢冠等。[6](28)《周禮》規(guī)定:士以上的尊者可以戴冠,普通庶民只裹一塊頭巾,因此以頭巾稱呼庶民?!袄琛迸c“黔”指黑色,“黔首”就是黑色頭巾,由此稱百姓為“黔首”和“黎民”。古代男子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異族人和罪犯。平民不戴冠,發(fā)髻上覆以巾,這就是幘。觀念影響帽飾的變化,究其根本,中國有幾千年封建統(tǒng)治,儒家是以“禮”為核心的思想體制,等級森嚴,從冕服制的形成到清朝結束,規(guī)定了各個階層的樣式,無法打破。在歐洲中世紀,由于神權的壓制,貴族階層、宗教祭祀階層、平民階層在帽飾風格上形成比較單一的固定模式,幾百年中沒有多大的變化。到了近現(xiàn)代,人們追求個性的張揚,帽飾更顯多樣化,更具有個性化,折射出人們社會觀念的變化。三.帽子民俗的文化因素1.帽子的民族文化習俗帽子既是眾多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需求,同時也是重要的民俗慣例之一。除官帽服飾制度外,民間也有一些民俗習慣,如禮儀、信仰、觀賞和實用等習俗。禮儀習俗說起冠禮,典型事例當屬子路之死。他喜戴飾有公雞毛帽子以顯威武。有次打仗想起孔子的“君子死,不免冠”,正帽時被敵人砍成肉醬。[9](71)子路之死說明古人是極端重視冠禮的。帽子在禮俗中起著標明性別、年齡及婚喪狀況的作用。安哥拉的一些地方戴帽子是未婚男子的特權,而烏拉圭的科烈達鎮(zhèn)未婚女子才戴帽。巴西拿堅斯城女子帽子偏左表未婚,偏右表已婚,若帽子推向前額暗示離異或守寡。波蘭的一些山區(qū),帽子是姑娘贈給情人的信物;但在南斯拉夫的狄那里,帽子卻是青年男女絕交的信號。在西班牙的貝爾梅斯,只有在嬰兒降生的時候才戴帽子以示慶賀;而古巴圣熱那河流域,只在死了親人時才戴帽一周以示哀悼。戴帽是很有講究的,不然就會產生文化沖突。我國古代見人脫帽是無禮的,而現(xiàn)在則相反。在歐美,遇見朋友微抬帽子表友好與尊敬;而意大利的格瑟茲諾則下拉帽子以示尊重。在墨西哥南部的奴雷谷,來人進屋脫帽意味尋釁,屋內的人會操起物件迎戰(zhàn)。[4](57)信仰習俗中國回族尚白,視白色為最純潔色,稱作“哀白”。喜穿白衣、白褲和戴白帽,故有白帽回之稱。戴無沿白帽是為了叩頭方便,使額頭、鼻尖著地?!斑殿^交還一點心,生時面地是根本?!边殿^時認識到人生活在土地上,也要死在土地上,以報答真主的恩賜。所以,無沿白帽稱為禮拜帽、白孝帽或號帽,成為回族的號頭和標志。后應生活需要,物美價廉、方便易做的白帽便成了男性穆斯林普遍的頭飾了。印度人在正式場合講究不露頭頂,女子披紗巾,男子帶帽子,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蘭教徒戴小帽。[10](47)實用習俗實用習俗是基于帽子自身的實用價值而形成的民俗習慣,主要指遮陽避暑、御寒保暖等功能,前有所敘,故不贅述。觀賞習俗它是在實用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民俗習慣。愛美為人之天性,帽冠于人,其作用不僅在避暑御寒,同時也有美飾功能。帽子的質地、色彩款式以及與服裝的搭配等是源于美感和觀賞,從而形成一系列審美民俗習慣。苗族姑娘的“銀冠”當屬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最貴重最美觀的帽子。在一個半球形的鐵絲箍上扎滿數(shù)百個四瓣圓形的銀花,冠頂中央插有一只銀鳳鳥,鳳鳥兩側插上二至四只形狀不同的小銀鳥。整個銀冠全用銀裝飾起來,因而苗族有“戴銀”之說。銀冠表現(xiàn)出一種華貴之美,寄托著對幸福的憧憬。[11](46)2.帽子的社會文化觀念帽子是社會物質生產的產物,又是民族習俗和社會政治觀念的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求吉心理求福趨吉是人們最普遍的心理,在帽子服飾中反映得相當顯著,如小孩戴的兔帽、貓帽和狗頭帽等,寓意吉祥和茁壯成長。清末寧波一李姓人家父母早亡,留下桂根、桂生兄弟倆。桂根弟媳為獨吞家產,利用桂根媳婦生產機會買通貪財?shù)慕由?,要掐死小孩,謊稱生了個怪胎,拋到荒郊野地。誰知這一切被桂根家一只老黃狗看見了。它把小孩救下,用自己的奶喂活了下來。桂根夫妻倆為感恩,給孩子起名“狗?!?,又仿照老黃狗給孩子做了一頂帽子戴上,狗頭帽因此得名。后來人們覺得小孩戴上狗頭帽既活潑可愛,又討去邪避災的吉利,狗頭帽就流傳開了。幾乎每一種帽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浪漫動聽的傳說,如毛難族花竹帽、白族鳳凰帽、仫佬族麥稈帽等,它們表達了同一主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認同心理帽子是各民族在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屬于各民族獨有的心理視覺符號。戴同一種帽子傳遞著信息:我們?yōu)橥幻褡?。它強調本民族的內聚力和認同心理,表明自己的民族意識,展現(xiàn)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tǒng)帽飾是一種文化認同的象征物,特別是對有共同宗教信仰的民族來說,帽子具有的宗教文化性十分鮮明。如回回帽表示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回民對宗教的虔誠和民族的團結。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新疆維吾爾族最流行的小花帽“朵帕”,被看作是維吾爾族的象征。禮儀倫常帽子蘊涵的禮儀習俗和倫理常規(guī)是極其豐富的。這里只列舉數(shù)例語言現(xiàn)象中的帽飾禮俗,略作詮釋,領略燦爛的服飾文化?!肮鸸凇笔枪畔ED月桂樹葉編織的帽子,授予有杰出成就的詩人或競技比賽的優(yōu)勝者,象征光榮,現(xiàn)借桂冠表第一。烏紗帽是明代的官帽。當官叫“戴上了烏紗帽”,革職罷官稱“丟了烏紗帽”,烏紗帽成為“官職”的代名詞。戴冠有時并非為保暖,而是出于禮儀的需要?!肮谡?,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薄肮诙蠓?,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后來人們常用“冠冕堂皇”來形容人的儀容。古代男女都束發(fā)梳髻,男子戴較高的冠帽是為了固發(fā),因此“廣袖高髻、峨冠博帶”正是當時男子帽子裝束的真實寫照。還有張冠李戴、衣冠楚楚、衣冠禽獸、彈冠相慶、怒發(fā)沖冠等成語都形象生動地體現(xiàn)出人們的行為舉止、儀表尊容。英國人的脫帽禮表彬彬有禮的禮俗,在英語中也有體現(xiàn),如hatinhand(必恭必敬),takeone'hatofftosomeone(敬仰某人)等。政治觀念帽子可成為政治觀念的載體。在封建社會它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精神需要,因此成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過去帽子的款式、色彩、質地有明確的等級規(guī)定,可以判別其權力與地位,是古代階級權力劃分的標識。中國文化中,“冠”與“官”同音,因此成為官的標志。[12](14漢8)代冠服制度有11種,如高山冠、進賢冠等;宋代為模頭,明代為巾帽,而平民則不戴帽而戴草帽、斗笠等。古埃及的平民戴亞麻帽或羊毛帽;歐洲拜占庭時期的農民戴“佩塔索斯”(寬檐氈帽)。歐洲巴羅克、洛可可時期貴族婦女流行芳坦鴻三角帽。即使現(xiàn)在,英國議會規(guī)定,議員不得戴帽進入議會廳,而在發(fā)言時又必須戴帽。但議會廳只備有一頂帽子,于是在辯論時帽子被爭來搶去,連同口哨聲、跺腳聲,如同擊鼓傳花游戲;再加上不論腦袋大小都戴那頂帽子,使得資產階級議會染上一種荒唐可笑的色彩。參考文獻:張錫璇?世界文化知識精華[Z]?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林乃新?中華風俗大觀[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石應平?中外民俗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邢宇新?帽子趣聞[J],北京紡織,1999(6).⑸毛昊?帽子文化[J],世界文化,1999(4).⑹李立芳?帽子說古J],發(fā)明與革新,1999(3).⑺沙嘉孫?中國古代服飾[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程海林?古代的衣著和佩飾(上)[J],語文世界,1997(9).李萬鵬等?中國禮俗縱橫談[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