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解剖學及流體力學研究_第1頁
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解剖學及流體力學研究_第2頁
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解剖學及流體力學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旋轉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解剖學及流體力學研究

椎動脈?。╟sa)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常常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產生一系列嚴重的癥狀,其發(fā)病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直接危害人類的健康。運用旋轉手法治療CSA,對于早、中期療效肯定,方法簡便,但操作不當導致醫(yī)源性損傷也時有發(fā)生。我們對31具成年尸體標本的頸椎、椎動脈的走行進行了觀察和測量,使用2具成年新鮮尸體標本(死亡72h內)進行椎動脈液體流速變化的流體力學實驗研究,以期對旋轉手法治療CSA的機理及注意事項進行一些探討和補充。1體外形態(tài)觀察對31具(男27,女4)共62側成年防腐尸體,用游標卡尺(精確度0.02mm)、馬丁測量規(guī)(精確度0.1mm)等儀器觀察測量雙側椎動脈間距、上下頸椎橫突孔間距、高度、椎間盤厚度、椎動脈與椎間盤外側緣的距離等。選取2具成年新鮮尸體標本(大體解剖未見畸形及異常),結扎兩側椎動脈起始部,摘除大腦、小腦,在延髓腦橋溝處切斷腦干,雙側椎動脈顱內段置引流管(采用硅膠腦室引流管)2支,絲線結扎固定。尸體平臥位,在兩側椎動脈起始部分別置入8號輸液器針頭。在相同壓力、相同輸液速度下輸入0.9%的生理鹽液,模擬旋轉手法,觀察不同角度、不同彎曲度時雙側椎動脈內液體流速的改變,獲得相應數據。數據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方差分析。2結果2.1c73.25mmd兩側椎動脈間距在C2(55.81±7.29)mm處最大,C3(44.20±5.30)mm處其次,C5(34.62±4.65)mm處最小,C4(38.74±4.90)、C6(38.06±5.05)mm介于C3(44.20±5.30)mm與C5(34.62±4.65)mm之間。2.2組患者c,2腰椎間關節(jié)外側緣的距離椎動脈第二段與C2,3椎間盤外側緣距離最大;與C1,2椎間關節(jié)外側緣的距離及與C3,4椎間盤外側緣的距離均大于與C5,6椎間盤外側緣的距離(見表1)。2.3c6《c6>c3《c6》《c6’不同頸椎橫突孔高度:C5、C6>C2、C3,C6>C4>C3。上下頸椎橫突孔間距C1,2>C2,3、C3,4、C4,5、C5,6(見表2)。2.4各變量的顯著性各頸椎間盤厚度前部與兩側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其厚度關系如下:C5,6、C6,7>C2,3、C3,4,C5,6>C4,5(見表3)。2.5旋轉側腰椎動脈引流管及其滴數變化前屈位較直頸位時,雙側椎動脈引流管滴數均減少。旋轉頸椎時,對側椎動脈引流管滴數變化:直頸位,>15°左右時,滴數下降明顯;前屈位,>30°左右時,滴數明顯下降;且15°~30°左右時滴數緩慢增加。旋轉側椎動脈引流管的滴數變化:前屈位與直頸位無明顯差異,均在<15°左右時稍下降;在15°~45°左右時,滴數變化不大;>45°至旋轉極限時,滴數明顯下降,甚至完全停止(見表4)。3旋轉角度對腰椎動脈損傷的影響據文獻報道,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部位多發(fā)于C1、C2、C5,本次測量結果提示:兩側椎動脈間距在C5處最小,C2處最大;椎動脈在C5處最靠近椎間盤;椎動脈距C1,2椎間關節(jié)外側緣的距離小于距C2,3椎間盤外側緣的距離;C5,6椎間盤厚度大于C2,3、C3,4、C4,5椎間盤厚度。以上調查結果從解剖學角度解釋CSA發(fā)病部位多位于C1、C2、C5。C1,2椎間關節(jié)錯位、運動過度、關節(jié)嵌頓等導致離椎間關節(jié)較近的椎動脈受壓。C5,6椎間盤向側方突出,鉤椎關節(jié)外側部與上關節(jié)前內部骨贅致離椎間盤距離最近的椎動脈受壓。基于C1、C2、C5處椎動脈走行的解剖學特點,旋轉頸椎時,對雙側椎動脈間距最寬處和最窄處的牽拉最明顯,從而使骨刺和被壓迫的椎動脈的相對位置發(fā)生變化,更好地減輕或解除骨刺對椎動脈的壓迫,達到緩解或消除癥狀的目的。但是,旋轉角度不宜過大,以免牽拉椎動脈使癥狀加重。國外報道一患者因C4,5鉤椎關節(jié)增生,關節(jié)突關節(jié)半脫位,頭右旋大于90°時,椎動脈受C4橫突壓迫于上述病變部位(經動態(tài)血管造影和CT證實),出現一過性雙目盲。旋轉手法可以糾正椎間失穩(wěn)引起的小關節(jié)紊亂,可以對深部組織如關節(jié)囊、椎間韌帶、滑膜起到梳理松解的作用,還可以松解交感神經根袖處的某些粘連,從而解除由于交感神經受到異常刺激引起的椎動脈痙攣。表3說明:C1,2橫突孔間距最大,C5、C6橫突孔高度較C2、C3大;由于C1,2間椎動脈相對較長,C1、C2旋轉運動時對此間的椎動脈移動拉伸幅度較大,治療效果也更加明顯。由于橫突孔是一骨性管道,椎動脈在穿行中相對固定,C5、C6的橫突孔較高,因此下段椎動脈上下、左右移動的幅度較小。旋轉頸椎時的X線片對比發(fā)現,旋轉時從下至上頸椎位移逐漸增大且相差十分懸殊,但是由于下段頸椎動脈相對固定,此時手法如果采用稍加大上提力度、前屈位旋轉,對此段椎動脈的拉伸強度則增強,利于梳理松解此段的某些粘連,包括解除神經根袖處的粘連,減輕這些因素對椎動脈的刺激。通過直頸位、前屈10°位頸椎旋轉時椎動脈引流量變化的實驗研究:前屈位較直頸位時,雙側椎動脈血流量均減少。推測由于頸椎前屈時,環(huán)枕關節(jié)運動,壓迫椎動脈第三段,環(huán)椎后弓上抬牽拉椎動脈,環(huán)椎橫突孔移位扭曲椎動脈等原因所致。雖然前屈位旋轉較過伸旋轉時能使椎管矢狀徑和椎管截面積增大,使椎管內空間增加,有利于手法安全。但是在雙側椎動脈均發(fā)生缺血性病變時,建議采用直頸位較為安全。在直頸旋轉頸椎時,對側椎動脈血流在大于15°左右時,出現明顯下降;旋轉側椎動脈在大于45°時,至旋轉極限時,明顯下降,甚至完全停止。以上研究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類似。由于環(huán)齒關節(jié)的軸性旋轉運動,當頭部扭轉時,對側環(huán)椎相對于樞椎前移,產生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