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棲息地遺產與生境保護_第1頁
大熊貓棲息地遺產與生境保護_第2頁
大熊貓棲息地遺產與生境保護_第3頁
大熊貓棲息地遺產與生境保護_第4頁
大熊貓棲息地遺產與生境保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熊貓棲息地遺產與生境保護

大西洋是中國的特有種和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它也是世界自然協(xié)會(wf)的象征。它被認為是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旗幟和世界自然保護的象征。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將大熊貓列為瀕危物種,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組織(CITES)禁止大熊貓及其產品的國際貿易。保護大熊貓物種的關鍵是保護大熊貓棲息地。因此,大熊貓棲息地是全球關注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當以大熊貓棲息地提名世界自然遺產時,界定棲息地自然遺產的概念及其關聯(lián)的保護認知,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管理實踐意義。1棲息地和自然保護的概念1.1自然環(huán)境適應野生大熊貓只在適宜的生境中生存。適宜的生境是山地地貌(較高海拔,較高切割度山地的緩坡,陰坡為主與陽坡為輔)、森林類型與郁閉度(亞高山針葉林與針闊葉混交林、山地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郁閉度70%以上)、高豐度的食源(較高蓋度的主食竹)和豐富的水源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的組合。嚴格的講,適宜大熊貓生存的生境,只占一般說所的棲息地與保護區(qū)的一部分。以面積2000km2的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為例(圖1),最適宜與適宜大熊貓生存的占總面積15.7%,中等適宜生存的占14.1%,勉強適宜生存的占8.8%,完全不適宜大熊貓生存的占總面積的61.1%;即使第三次大熊貓調查圈定的棲息地,也只占保護區(qū)面積的57.3%。1.2保護和保存了大灣棲息地動植物多樣性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指大熊貓棲息地及其支撐系統(tǒng)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這里的支撐系統(tǒng)是維持大熊貓生境的生物的與非生物的各種環(huán)境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在長期自然演化中形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的基本組分包括:大熊貓種群及其適宜棲息地,大熊貓動物群其他重要動物種群及其棲息地,多樣性的物種與生態(tài)類型,多樣性的自然景觀,維持生物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保護與保存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意味著,在保護與保存大熊貓物種的同時,保護與保存了大熊貓棲息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意味著保護與保存大熊貓棲息地,應從保護與保存維持大熊貓生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入手,確保維持大熊貓生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性。2在山羊物種進化史上的最后一個棲息地2.1更新世的大型活動組的遺骸2.1.1小型種、兩種種對大熊貓古種的牙化石、頭骨化石與現(xiàn)代種的牙、頭骨比較研究表明:大熊貓物種的系統(tǒng)演化,經歷了早更新世小型種大熊貓-中晚更新世大型種大熊貓亞種-現(xiàn)代大型種大熊貓的演進過程。大熊貓有一屬、二種和其中一個亞種,即:小型種大熊貓Ailuropodamicrota(Pei)、大熊貓巴氏亞種Ailuropodamelanoleucabaconi(Woodward)大熊貓Ailuropodamelanoleuca(David),現(xiàn)代種。與巴氏亞種相比,小型種只有它的一半大小,現(xiàn)代種略小1/9~1/8,它們都屬于草食性的食肉類動物;更早的大熊貓的祖先,可能來自上新世的一種體型較小、雜食性、與熊科祖先相近的古食肉類的動物。2.1.2更新世的在中更新世的東南角中更新世是大熊貓物種進化的鼎盛時期,鹽井溝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是該時期的代表。該時期的古動物群與現(xiàn)代相比,中更新世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組成的一半為現(xiàn)生種的亞種,1/4為現(xiàn)生種,另外1/4滅絕或不再與大熊貓共生。這就是說,盡管更新世與現(xiàn)代大熊貓的生境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象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犀牛等部分古建群種滅絕,但以大熊貓為代表的大多數(shù)古老動物適應了環(huán)境的改變而延續(xù)下來(表1)。2.2周口店周口店概況化石的分布顯示,早更新世的大熊貓分布范圍較小,而中晚更新世的大熊貓分布幾乎遍及江南各地。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更新世大熊貓化石點有(圖2):北京周口店,山西平陸,河南淅川,陜西藍田、固城、洋縣與山陽,四川旺蒼、鹽源與珙縣,重慶萬州與巴縣,貴州桐梓與黔西,云南富民與個舊,湖北長陽、秭歸、建始、五峰、恩施與大冶,湖南桂陽,江西萍鄉(xiāng)與余平,浙江建德與衡縣,福建龍巖與永安,廣東韶關、英德、高鸛、翁源、羅定與高要,廣西柳城、大新、陽朔、柳江、來賓、武鳴、上林、南寧、桂林、興安、荔浦、平樂與臨桂。此外,緬甸北部的摩谷亦產中更新世大熊貓化石。2.3地域自然遷移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目前的大熊貓棲息地,依托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受東南暖濕季風影響的中山-亞高山山地,棲息地以東是人類主要活動的低海拔盆地,以西則是更高海拔的高寒季風影響的青藏高原腹地和其東部高山峽谷并列的橫斷山系。這表明,已經高度地域化的今日之大熊貓種群已經完全喪失了可能大區(qū)域橫向(緯向)自然遷移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山地結構模型,展示了今日之大熊貓種群被大江大河與高山山脈分割成六大棲息地片區(qū)的狀態(tài),其中的四片大種群棲息地之間,秦嶺山脈棲息地與岷山山脈棲息地為寶成鐵路和川陜高速公路分隔,岷山山脈棲息地與邛崍山脈棲息地為成都-阿壩公路和岷江分隔,邛崍山脈棲息地與涼山山脈棲息地為成昆鐵路、成昆高速公路和大渡河分隔。這又表明,在各大棲息地片區(qū)之間,大熊貓種群長距離縱向(經向)自然遷移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亦基本喪失。圖3形象地表示了大熊貓棲息地處在青藏高原東緣的特殊地理位置。這是大熊貓這一延續(xù)3Ma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最后棲息地,很少有人類活動干擾,又有足夠可攝食的竹類儲量的地帶。保存大熊貓種群的最后的適宜棲息地,防止四個大種群棲息地片區(qū)內部被人類活動進一步分割,是自然遺產保護的理論基礎,也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出發(fā)點。3保護現(xiàn)有棲息地遺產,并3.1部分優(yōu)勢種的出現(xiàn),是生物多樣性的表現(xiàn)大熊貓曾經廣泛分布在中國的華北和長江以南各地以及緬甸的北部。而今已退縮到青藏高原東部前緣的亞高山地。野生大熊貓在寒冷的群山中靠低營養(yǎng)的竹子為生和繁殖率極低的生理上高度特性化,以及地理分布上的高度地方化,展現(xiàn)的是一幅瀕危的趨勢。保護現(xiàn)存的野生大熊貓種群的棲息地自然遺產,是拯救大熊貓物種的關鍵。過去數(shù)十年中大熊貓保護的實踐表明,在人工繁殖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都不能代替天然棲息地(包括潛在棲息地)的保護。3.2適生竹生長和分布現(xiàn)存的大熊貓種群棲息地,是其在自然進化中選擇的適宜生境。主食竹是大熊貓適宜生境的必要條件。海拔跨度大的基帶為亞熱帶的山地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繁復,往往有多種適生竹形成海拔不同的林下竹林層片。當某海拔帶的某種竹子因自身的生命周期而開花出現(xiàn)大面積枯死時,大熊貓能夠通過向鄰近的或海拔不同的生長正常的竹林地帶轉移,以克服食物的短缺。因此保護現(xiàn)存種群的棲息地,首先應保護多種主食竹資源,尤其是易受人類活動干擾的較低海拔帶的竹子。3.3對環(huán)境的適應遺傳多樣性或遺傳變異性是決定一個物種的主要因素。小的種群的危險性在于近親繁殖會降低個體或種群對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以致最終會失去遺傳變異性而消亡。鑒于大熊貓棲息地遭受嚴重割裂和種群一般較小的狀況已經存在一個多世紀,保護現(xiàn)存種群的棲息地,在遵循大熊貓種群盡可能大的原則的同時,還要保護那些長期較小種群的遺傳變異能力和在進化中的適應能力。3.4適宜性和工品種現(xiàn)存大熊貓種群的棲息地,動植物物種與生態(tài)類型的多樣性豐富,也是稀有瀕危物種與特有、孑遺物種的高度聚集區(qū)。大熊貓種群的適宜生境,也是一大批重要稀瀕動植物種群適宜的生境。保護現(xiàn)存大熊貓種群的棲息地,也同時保護了成千上萬的其他植物的生存,保護了大熊貓動物群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存。3.5建立和保護生物棲息地現(xiàn)存的大熊貓只產于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在中國的肩上。中國將大熊貓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63年)并持續(xù)建立了一系列的保護區(qū)以保護野生種群及其棲息地。在經過40余年的保護實踐基礎上,提名大熊貓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凸顯了中國的責任和信心。從WWF成立并遴選大熊貓為會徽(1961年)起,大熊貓就被視為野生動物保護的旗幟?,F(xiàn)存的大熊貓種群棲息地世界自然遺產保護還是一個象征,象征著中國和世界的自然保護所作出的不懈努力。4大昌山脈生態(tài)結構4.1該模型的概念和組成4.1.1山地生物多樣性的群落結構1.現(xiàn)存的大熊貓棲息地均依托于中高山山地。青藏高原前緣的山系與山脈是大熊貓種群得以避難于人類活動影響的必要地貌條件。2.許多大熊貓生物地理論述,泛用“山系”一詞,例如岷山山系棲息地、邛崍山系棲息地、秦嶺山系棲息地等。但在地學上,山系與山脈的涵義不同,后者是指同一地質構造與形成時代的山岳,前者是指地質構造相同而形成時代不同的山岳體系。大熊貓的地理分布狹窄,使用岷山山脈棲息地、邛崍山脈棲息地、秦嶺山脈棲息地等稱謂更為貼切。3.山地的垂直分異性所表現(xiàn)的自然地理要素或生態(tài)要素與生物資源的垂直變化,凸顯了山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的復雜性,這是大熊貓種群得以延續(xù)的必要生態(tài)條件。4.現(xiàn)代的大熊貓動物群,基本上是第三紀森林動物群的殘余。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同時涵蓋了金絲猴、大衛(wèi)兩棲甲、珙桐、光葉蕨等一大批孑遺特有種群棲息地。4.1.2重異的棲息地選取6型13項要素:山系:橫斷山系、秦嶺山系大熊貓棲息地。山脈:秦嶺山脈、岷山山脈、邛崍山脈、大相嶺山脈、小相嶺山脈-大雪山脈、大涼山脈大熊貓棲息地。2.水源主流:漢水、嘉陵江、涪江、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流域等。溯源支流:牛尾河-酉水河-金水河、白水江、白馬河-火溪河-小河溝-虎牙河-通口河、蘆山河-寶興河-天全河、馬邊河、美姑河大熊貓棲息地。3.林分植被利用垂直自然帶譜:寒溫帶亞高山針葉林帶,暖溫帶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等.大熊貓利用植被:亞高山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山地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等。主食竹:秦嶺箭竹、巴山木竹、缺苞箭竹、青川箭竹、冷箭竹、短錐玉山竹、拐棍竹、斑殼玉山竹等。4.動物組動物大熊貓種群:大種群,較大種群,較小種群,小種群。伴生動物:常見種,其他瀕危種。5.重要的共生和稀釋植物:珙桐大種群,原始杜鵑類群。動物:羚牛較大種群,川金絲猴較大種群等。6.管理現(xiàn)狀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缺失。4.2大種群劃分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山地結構模型如表2。表中大熊貓種群劃分:大種群>90只,較大種群60~90只,較小種群20~59只,小種群<20只。5生態(tài)災難與生境自然保護的研究5.1大面積花期死亡野生大熊貓幾乎完全靠竹子為生,以致于在很大程度上受這種植物的擺布。20世紀70年代中期,岷山山脈北段的大熊貓主食竹種———糙花箭竹(Fargesiascabrida)、青川箭竹(F.rufa)、缺苞箭竹(F.denudata)與華西箭竹(F.nitida)同時大面積開花枯死,隨之有大批大熊貓缺食死亡或遷移。1976年岷山山脈南段發(fā)生主食竹大面積開花枯死。報道的竹子大面積開花枯死引起的野外大熊貓死亡數(shù)字有:1975年138只,1974—1976年僅發(fā)現(xiàn)的尸體就有138只,1975—1976年近150只。1983年邛崍山脈的主食竹冷箭竹(Bashaniafaberi)的60%~95%開花枯死,寶興縣數(shù)只野外大熊貓死亡,邛崍山脈有144只野外大熊貓死亡。1983年的調查指出,有1/4的野生大熊貓可能面臨饑荒。竹子開花,本來是一種自然更新現(xiàn)象,但對于進化中依賴于竹子的大熊貓物種和棲息地越來越小的大熊貓種群來說,主食竹大面積同步開花枯死,則是災難性的。5.2大面積食竹生物學研究大熊貓的食用竹子有9屬27種。呈片分布的竹種有:巴山木竹屬的冷箭竹與巴山木竹(Bashaniafargesii),箭竹屬的缺苞箭竹、糙花箭竹、華西箭竹、豐實箭竹、拐棍竹與青川箭竹(Fargesiarufa),玉山竹屬的短錐玉山竹,筇竹屬的筇竹(Qiongzhueatumidinoda)與三月竹(Q.opienensis),寒竹屬的八月竹,更是大熊貓大量采食的竹種。大多數(shù)竹子以40~80a為生長周期,在整個生長周期中只開一次花,結仔后隨即枯萎死亡,而種子萌發(fā)到成林的更新復壯,又需10~15a。這就使以竹為生的大熊貓會遭遇到周期性食物短缺。因此,保存野生大熊貓種群,必須應對大面積主食竹開花引起的周期性食物短缺,這是一項長期的研究課題。盡管有報道稱,分布在只有一主要竹種的孤立棲息地帶的大熊貓極易受到竹子開花的影響,以及在有兩種以上竹子分布,但只有一種竹子開花的地方,或者竹子開花不完全的地方,很少有大熊貓餓死,但1975年與1983年先后發(fā)生在岷山山脈與邛崍山脈兩大最重要的棲息地片區(qū)的具有周期性的自然災難說明,大面積主食竹開花枯死是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的主要威脅。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川面積急劇減少,可能導致整個四川盆地的水汽條件變化和江河流量下降,這種大區(qū)域水文態(tài)勢變化以及異常氣候頻發(fā),又可能對大熊貓棲息地產生影響,一種可能的影響是導致竹子生命周期變短,從而可能擴大大熊貓食物危機發(fā)生率。保護與保存大熊貓的關鍵是保護與保存大熊貓棲息地,保存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的關鍵是研究并制訂出抵抗這一威脅的實際方法。對于這一全球關注的自然遺產來講,是我們必須面對和力求解決的課題。6張大千的棲息地生產區(qū)是特色遺產資源生物多樣性的代表6.1《風景行政區(qū)條例》特種遺產是專項國際法與國家法規(guī)認定和保護的一種對于全球或國家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資源,現(xiàn)階段專指世界遺產和國家公園。國際法指UNESCO第17屆會議于1972年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我國于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批準加入該項條約。世界遺產(WorldHeritage)分為文化遺產(CulturalHeritage)、自然遺產(NaturalHeritage)、文化自然復合遺產(Mixe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和文化景觀(Culturelandscapes)。國家法指國務院發(fā)布的《風景名勝區(qū)條例》。依法定程序經國務院批準的風景名勝區(qū)為國家重點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中國的特種遺產包括: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自然復合遺產、世界文化景觀以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與自然保護區(qū)。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森林公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