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傷乎猝死的道德問題_第1頁
撞傷乎猝死的道德問題_第2頁
撞傷乎猝死的道德問題_第3頁
撞傷乎猝死的道德問題_第4頁
撞傷乎猝死的道德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撞傷乎猝死的道德問題

“受傷的不是事故,而是受傷的”這一概念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市場。許多事件和社會反映表明,許多司機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將其視為潛在的規(guī)則。案例一:此案例的發(fā)生將“撞傷不如撞死”思想的社會討論推向了高潮:2006年12月20日下午3時,四川省都江堰國堰賓館內發(fā)生一起慘劇。一輛奔馳車將一名小男孩撞倒拖行后,兩名男子下車看了看,然后又上了車。隨后,奔馳車再次啟動,倒退著再次從男孩身上碾過。盡管肇事司機供述倒車時是為了查看情況,并無再次碾壓故意。但是照片上鮮紅巨大的血印和奔馳車再次倒車造成受害男童二次碾壓的事實讓人無法不對司機的原始動機產生懷疑,網絡上的評論更是對司機的“故意殺人”行為深信不疑,由此引發(fā)了對“撞死”動機背后思想的激烈評論。案例二:2006年度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則案例是4月13日央視《東方時空》播出了一套節(jié)目《一起離奇的車禍》。該片講述了2006年4月4日發(fā)生在浙江省臺州市的一個小區(qū)內的一起出人意料的車禍,根據小區(qū)物業(yè)公司拍攝的監(jiān)控錄像,肇事司機在倒車時撞到一位老人,之后毫無人性,喪心病狂,三次倒車,在老人身上反復碾壓五次導致老人慘死,之后在周圍人提示下不慌不忙地進行報警;小區(qū)錄像暴露后,肇事司機潛逃至外地。證據顯示肇事司機反復倒車碾壓為蓄意行為。現在的司機選擇了“撞傷后索性撞死”,而不是“撞傷后送往醫(yī)院”,也不再像前幾年經常出現的“撞傷后肇事司機逃之夭夭”。對此現象,筆者試圖借助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徑,對產生這一思想的動因進行剖析,并試圖提出如何構建具體外在制約機制的建議。一、重新構建“體制”的新道德體系“陌生人社會”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同時被譽為“社會學家”的美國著名法學家勞倫斯·弗里德曼曾經這樣分析“陌生人社會”:“當我們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撲滅我們的火災,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筑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陌生人在收音機、電視或報紙上告訴我們世界上的新聞……如果我們得病進醫(yī)院,陌生人切開我們的身體、清洗我們、護理我們、殺死我們或治愈我們。如果我們死了,陌生人將我們埋葬……”也就是說在“陌生人社會”中,人們以“相互不認識”為主要特點,那么,“不認識”的人發(fā)生種種關系,大抵是以契約為基礎的,這種關系流動性強、關系的建立與維護往往不依賴于人們的了解程度而是基于一定的經濟目的,這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熟人社會”中“人情優(yōu)位”為關系產生的特點。在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中,人們處理之間的關系主要靠倫理道德的約束,行為的選擇無形中會加入遭受輿論譴責、與社會其他人關系破壞斷裂風險的壓力;而在陌生人社會,如果社會的法治化程度不高,社會缺乏強有力的行為制約力量,就會使人們在淡漠的人情中忽視道德的說教,出現非理性反道德的思想和行為,甚至走向惡性犯罪。我國正在由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而我國人口眾多、流動人口數量激增的現實又加劇了這一轉型的完成,同時我國的法治化程度低,對道德觀念的淡漠和拋棄使得許多不良的思想趁機滋生和傳播,也導致人們迷失了對其行為應有的理性判斷。在遭遇撞傷人的交通事故后,面對一個毫不熟悉的生命,人們可能更少首先考慮對生命的尊重和保護、漠視生命可能會遭受的譴責,而首先考慮自身利益的損害程度,這其中,經濟利益因素的考慮就可能占據第一位;于是,在衡量“撞傷”與“撞死”所支付的賠償額及其他結果后,一些司機選擇偽造現場、繼續(xù)碾壓致死的處理方式,而把人性及道德的約束拋在腦后,釀成了如前面案例所反映的一幕幕慘劇紛紛上演。面對我國社會已進入“陌生人社會”的現實,對于轉型期間出現的種種弊端,在加快法治進程的同時,也必須考慮重新構建“陌生人社會”的新的道德體系。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人們的思想和道德素質,不但讓人們能夠認識到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責任后果,而且認識到生命、人性、誠信的價值。從內心重新建立起一種約束,這種約束不是基于人情的考慮而是基于對同類群體的同情和關心,是陌生人之間的互相約束,是重構社會秩序時人與人之間互動博弈的結果。其次也要利用社會評價機制,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在本文中的案例曝光之后,網上以及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支持同情肇事司機的言論,說明人們已經游離于原有的道德而內心的領域被不良的思想占據,幫助人們建立道德信仰、建立內心的新的道德約束體系在現在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也許這才是我們在面對“撞傷不如撞死”這種反道德反人性思想所應該反思和行動的。二、“私權”是人類面向自身利益的考慮雖然社會中的人不可能如現代經濟學家所假設的那樣個個都為“理性經濟人”,但對“自身利益的關切”仍然是作為個體人考慮問題時的基本出發(fā)點,“自私本能”是人類無法回避的問題。在做出“撞傷不如撞死”的判斷之前,必然已由行為人在現有條件基礎之上作了一系列的計算和衡量。(一)機動車駕駛人責任的承擔處理這類問題的法律依據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民法通則》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對于侵權賠償所作的相關解釋: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條規(guī)定:在道路上發(fā)生交通事故,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停車,保護現場;造成人身傷亡的,車輛駕駛人應當立即搶救受傷人員,并迅速報告執(zhí)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第七十六條規(guī)定: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超過責任限額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擔賠償責任:(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fā)生交通事故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責任;但是,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機動車駕駛人已經采取必要處置措施的,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責任??梢钥闯?《道路交通安全法》采取“保護弱勢一方”的原則,對于行人非“故意”造成的交通事故,駕駛人都有賠償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十七條規(guī)定,如果將人“撞傷”后,肇事者應賠償受害者就醫(y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y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yǎng)費,如果導致受害者殘疾,還要賠償受害者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xù)治療實際發(fā)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后續(xù)治療費;如果將人“撞死”,肇事司機須賠償受害人家屬喪葬費、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另外,受害人或受害人家屬還可以要求精神損害賠償。這其中,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根據扶養(yǎng)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被扶養(yǎng)人為未成年人的,計算至十八周歲,被扶養(yǎng)人無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計算二十年;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二)機動車交通事故中2.賠償數額的計算面對著交通事故發(fā)生后肇事者要承擔的名目繁多的賠償費用,有人為此粗略計算了一下大致的數額:“以受害人為北京市城鎮(zhèn)居民為例,假設肇事者負全責,將事故賠償分為受害人死亡和全殘兩種情況來分析:受害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死亡賠償金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賠償20年,去2005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653元,20年共計353060元。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根據扶養(yǎng)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人均消費性支出標準計算,未成年人計算至18周歲,其他無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者,計算20年。2005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244元,假設受害人有一個剛出生的孩子,18年就是238392元。喪葬費按照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2005年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2808元,6個月就是16404元。以上共計60余萬元,加上精神撫慰金和其他費用,也就是說,如果受害人被當場撞死后,肇事司機的總賠付額將高達七八十萬元。而如果受害人因交通事故導致全殘,殘疾賠償金同死亡賠償金,仍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賠償20年,共計353060元。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不變,仍為238392元。此外,還包括醫(yī)藥費、住院費、護理費、殘疾輔助器具費、后續(xù)治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yǎng)費等名目繁多的費用。這樣一來,如果受害人長期“臥病在床”,肇事者要賠償的金額,將比受害人死亡多出兩到三倍,甚至高到數百萬元。因為在城市內,死亡賠償金與殘疾賠償金的標準均參照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沒有十分明顯的區(qū)別,而受害人致殘需要的治療費用絕對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很顯然,對肇事者來說,受害人因傷致殘比起死亡的后果來需要承擔的費用要多得多?!泵鎸θ缣煳臄底值馁r償額和一系列要遭遇的麻煩,一些司機難免會鋌而走險,偽造現場,索性“撞死”一了百了。退一步說,剛才舉得例子發(fā)生在北京,而且是按照最大數額計算,如果是發(fā)生在較為不發(fā)達的地區(qū),不是按最大數額賠償,很多司機仍然是相同的想法,認為撞傷了賠的錢是個無底洞,以后受害者身上患什么病都可能和撞傷有關,要經受受害者家屬的無休止的糾纏,而撞死人只要一次性賠償十幾萬就完全“脫身”了。駕駛者們這種金錢與人命的衡量和計算是在其自身經濟利益驅使下迫不得已進行的,仍可能讓人感覺大惑不解,因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賠償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1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按照國務院2006年最新頒發(fā)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都應當依法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也就是說,駕駛人非故意造成交通事故后,保險公司將為肇事者分擔賠償款。但是問題恰恰是,在實踐中,機動車第三人責任強制險卻淪為保險公司謀取超額利潤的工具。根據中國保監(jiān)會精心計算的結果,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的責任限額標準,全國統(tǒng)一定為6萬元人民幣。在此之下,又實現分項限額,具體為死亡傷殘賠償額8000元和財產損失賠償限額5萬元、醫(yī)療費用賠償限額8000元和財產損失賠償限額2000元。此外,若被保險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無責任,保險公司的賠償限額分別按照上述限額的20%計。即使幸而獲得全部賠償,6萬元相對于剛才所計算的可能上百萬元的賠償款只能是杯水車薪。而考慮到保險公司的強勢地位和苛刻條件,真正能獲全賠者又屬鳳毛麟角。與此同時,則另有數據顯示,車險這些年來一直占保險公司營業(yè)額和利潤的至少60%,堪稱暴利!當然,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保險金還可以投保商業(yè)保險公司設計的其他商業(yè)保險項目。但是,考慮到駕駛人的平均財力狀況,比較遭遇交通事故時需要支付的平均賠償額數目來說,保監(jiān)會以及保險公司推行的全國范圍內限額6萬元的交通事故強制保險賠償額不但不能有效解決受害人的醫(yī)療救治問題,同時也給肇事者較大的心理和經濟壓力。這樣的保險制度設計,無異于成為迫使駕駛人走向“撞傷不如撞死”惡劣行為的幫兇。(三)從“推動”到“主動”的認定邏輯:從故意到過失上述對“撞傷不如撞死”的邏輯根源與行為選擇動因的分析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需要駕駛者考慮,那就是撞傷后再蓄意將人撞死,已經不僅僅是民事賠償的問題了,而是觸犯了我國的刑法,依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二次碾壓蓄意將人撞死應被認定為“故意殺人罪”,如果情節(jié)惡劣則應被處以“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這時候肇事司機所計算的就不是賠別人十萬還是二十萬,而是在賠償金錢與自己坐牢甚至丟掉身家性命上作選擇了,而大多數人必定選擇前者,其后的邏輯就是光算錢時別人的“命賤”,而算上自己的命時就“命貴”了?!坝|犯刑法、故意殺人”,相信這個因素并不是不為駕駛人所了解,但是這個問題探討到今天,為什么“撞傷不如撞死”的思想已經成為司機界內的“潛規(guī)則”,甚至這樣的行為得到了相當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問題就在于認定“蓄意撞死”行為這個環(huán)節(jié)有漏洞可鉆,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與處理較為復雜,在認定撞死人到底是出于故意還是過失時存在了較大的彈性,給執(zhí)法者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給肇事者偽造現場甚至私下運作提供了方便。例如本文的案例二,交警部門一開始認定的就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案件,等到物業(yè)部門的小區(qū)監(jiān)控錄像一經公開,認定肇事司機“蓄意撞死”受害者的證據就比較明顯。再如2003年發(fā)生的轟動全國的“蘇繡文寶馬撞死農婦案”,就是在蘇繡文“撞人是否存在故意”這個關鍵情節(jié)認定時出現了證據上重大的分歧,最后由于法院認為證據不充分,蘇繡文僅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期三年執(zhí)行2。也就是在這類案件發(fā)生時,肇事司機是否存在故意、是故意還是過失可能只有司機自己的良心知道,找到確切的證據認定肇事司機的心理狀態(tài)存在較大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讓一些人心存僥幸,故意殺人卻企圖逃脫制裁,而現實中發(fā)生的個別司機因為證據難以認定而逃脫制裁的案例見諸媒體,助長了駕駛者“蓄意撞死,假裝過失,逃脫罪責”的“賭博”心理。三、打破“碰撞比壞死更致命”的邏輯路徑(一)道德取向的偏逆性以及其他反道德觀念的作用在這場沸沸揚揚的“撞傷不如撞死”的討論中,很多人認同了這樣的一種觀點----認為是我國相關的法律制度、相關聯(lián)的保險制度、醫(yī)療制度存在問題,才導致人們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所謂“惡制度殺人”。原因真的在于此嗎?如果追問下去,是不是完善了相關的制度,就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呢。本文即“惡法律制度是否殺人”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探討法律制度對于形成和滋生“撞傷不如撞死”這種思想或者行為的作用,歸結到根本問題,也就是在探討法律與道德觀念的關系,法律制度對于道德體系的建構、道德觀念的鞏固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特別是制定不恰當的法律規(guī)定是否在“過失”的推動人們走向道德的反面,成為不良思想形成的幫兇,同時法律和道德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相輔相成的關系。這也許是在蒼白的吶喊之后,我們所應該進行思考和探討的問題。由于我國目前制定不夠周全、不夠嚴謹的交通事故強制保險賠償制度、交通事故傷者與死者的賠償標準導致人們的道德取向發(fā)生偏逆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消除扭轉“撞傷不如撞死”以及其他反道德思想、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