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甜水井號遺址_第1頁
敦煌甜水井號遺址_第2頁
敦煌甜水井號遺址_第3頁
敦煌甜水井號遺址_第4頁
敦煌甜水井號遺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敦煌甜水井號遺址

1968年8月,在敦煌甜水附近發(fā)現(xiàn)了珍貴的銀幣、箭和其他文物。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組與縣文化館等單位同志,前往該地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F(xiàn)簡介如下。甜水井位于敦煌縣與安西縣之間、敦煌城東北約60公里處。遺址在疏勒河以南、甜水井以北的戈壁灘上,居東者編為甜水井Ⅰ號遺址(以下簡稱Ⅰ號遺址);居西者編為甜水井Ⅱ號遺址(以下簡稱Ⅱ號遺址)。Ⅰ號遺址在甜水井北約8公里處,Ⅱ號遺址在甜水井西北約7公里處。Ⅱ號遺址在Ⅰ號遺址西南,兩者約距3公里(圖一)。一、遺跡中心海表土臺Ⅰ號遺址(圖二,左)遺址地勢稍高,四周低平;北約100米外,是干涸的河床,在遺址上可隱約看到北面的烽火墩。遺址似一城堡,長方形,東西長約80、南北寬約60米,由大體相連續(xù)的沙堆環(huán)繞。沙堆內(nèi)外兩層,層間相距約3米,總寬3.5—6.5米不等。沙堆稍高出地面,其上為礫石粗沙覆蓋;內(nèi)為淺黃色細沙土,土質(zhì)松軟。沙堆似為土墻殘基(?)。遺址東南角和西南角均作外凸狀。在西南角外凸部分的中部,兩層沙堆皆中斷,形成寬5.5米的豁口,似為一出入口。又在遺址其它三角處,也有類似的跡象,但不十分明顯。遺址中心偏北,有一近于圓形的土臺,東西長約19.7、南北寬約12.5米。土臺中心向下凹陷,四周向上凸起。土質(zhì)松軟,且有深褐色燒土灰燼。此外,在遺址的東北部,也有燒土的痕跡。遺址東面,緊連平地一片,東西長約80、南北寬約30米,其東、北、南三面略低。邊緣較為整齊,或許古時曾被使用過。遺址地勢稍高,四周較低。遺址以南,地表為淺黃色澄板土,有明顯的被水沖刷的痕跡。遺址亦似為一城堡,近于方形。經(jīng)初步測量,東面長約120、南面長約133、西面長約110米,西北角處內(nèi)凹成直角轉(zhuǎn)折,東西長約20、南北長約28米;北面長約120米。四周由沙堆環(huán)繞,沙堆斷續(xù)相連,形成內(nèi)外兩層。沙堆表面覆蓋礫石粗沙,下為細沙土。遺址近中心處,有一近圓形的土臺,直徑約16米,高出附近地表約70厘米,土臺中央有下凹之圓形坑,直徑約5米。土臺東有三個相連的方形坑,作南北向排列,每坑約3米見方。遺址西南角有三處大體相連的燒土痕跡;以靠西者范圍最大,南北約4、東西約3米,燒土厚約10—20厘米。遺址內(nèi)尚有3至5米見方的小坑,分布在土臺的四周。在遺址外也有燒土痕跡。遺址東南角外,約32米處,有一長方形燒土坑,長約3.6、寬1.6米,坑形規(guī)整,其南端由南向北呈坡狀傾斜??觾?nèi)為松散的紅褐色燒灰,并夾有小樹枝和白色木灰。遺址西北角,沙堆有明顯的中斷,地勢向北漸低,類似的現(xiàn)象遺址中還有,這些可能是出入口,是進一步調(diào)查時應注意的線索。二、青銅器、工藝價值組Ⅰ號遺址遺物包括殘損銅、鐵、陶器等,多為碎片,成形者較少,其中鐵塊、鐵片、陶片最多。主要分布在遺址內(nèi)土臺的四周。殘破的陶片和鐵片遍地皆是;銅鏃大部分在土臺的西部,僅有少數(shù)是從遺址東部和南部的外邊撿到的。五銖錢多在遺址以外發(fā)現(xiàn)。(一)銅器五銖錢共采集14枚,完好者10枚。錢徑2.4、郭徑2.6厘米,中心方穿,長寬各1厘米。錢面無好郭。五銖二字篆書。五字中間交叉兩筆是直的;銖字的金字頭作矢狀,朱字頭方折,其書體的特點,同《洛陽燒溝漢墓》中第一型五銖。其中一枚,錢面穿上有一圓形小孔。另有一枚為四角決文五銖(圖三)。銅鏃共采集21件,依其形制不同,大體可分為三式:Ⅰ式17件。三棱形,鏃體斷面作等邊三角形,三刃向前聚成前鋒。后鋒內(nèi)收,形成六棱形短柱頸,頸接長圓柱形鋌,鋌一般皆殘斷不存。有的鏃體三面均有三角形下凹之血槽(圖四,1)。Ⅱ式2件。內(nèi)凹三棱形,鏃體三面形成內(nèi)收之弧形凹槽。三刃向前聚成前鋒,后鋒略向內(nèi)收,形成圓柱形短頸,或六棱形短頸。頸連圓柱形鋌(圖四,3)。Ⅲ式2件。圓錐三棱形,鏃體作圓錐形,其上隆起三刃。刃似翼,其末端呈弧形向鏃體內(nèi)收。鏃體尾端連鋌,今尚可看到鋌殘斷之圓形痕跡。其中一種起刃窄,一種起刃較寬(圖四,5、6)。銅管1件。殘不成形。管上有由內(nèi)向外鉆之圓形小孔一個。銅片7塊。呈薄片狀,原形狀已不可辨。其中一塊有鉆孔的殘跡。(二)鐵器鐵器碎塊較多,共采集重約16斤。氧化比較嚴重,殘損較甚,多片狀。殘鋤形器殘塊一端向上彎曲,作半個凹字形狀。殘臿形器殘塊3件,似長方形。頂部中空,窄面刃部作銳角。殘釜形器口部殘片1件。直唇,小口,鼓腹。刀4件。均殘。直背。較完整的一件殘長16、寬1.7—2厘米。穿孔鐵片1件。形狀規(guī)整,較薄。上寬約2、下寬約3、高約3.3厘米。其上鉆有6個小圓孔,中間、左右各兩個。據(jù)其形狀,疑為鎧甲片(圖五,10)。圓鐵棍1件。殘。長約3、徑0.8厘米,疑為銅鏃脫落的鐵鋌。(三)陶器均為碎片,不成形。陶質(zhì)多為夾細砂灰陶,輪制。盆殘片3件。方唇,大口,平緣外折。其中一件為尖唇。罐殘片3件。陶質(zhì)堅硬、厚重,擊之聲音清脆,色深灰。其一直領,方唇,平緣,鼓腹。碗殘片1件。口微斂,方唇,腹微鼓。繩紋陶片疑為罐類。其上印有豎行繩紋,中間有橫向壓抹的痕跡一道。(四)石器1件。由紫黑色長條形自然加工而成。形狀不甚規(guī)整,長15厘米,上小下大。中間偏下處有打鑿出來的凹陷的把手,底端有橢圓形的使用痕跡。(五)瓷器僅有兩件殘片,均黃白色胎。碗口緣殘片敞口,尖圓唇,腹斜內(nèi)收。器腹內(nèi)壁施有乳白色釉。碗底殘片腹向下內(nèi)收,小圈足。器腹內(nèi)壁施以黑釉,腹外壁有凸起之弦紋。Ⅱ號遺址遺物包括殘損之銅、鐵、陶器等,其中鐵塊、鐵片最多。遺物主要是在遺址內(nèi)采集到的,僅一枚銅鏃從遺址東南角外拾得。遺址中心土臺,鐵器殘塊和陶片比較集中,銅鏃則多集中于遺址東南角。(一)銅器銅鏃共采集48件,其中12件殘甚。依形制不同可分四式。其中Ⅰ—Ⅲ式分別同于Ⅰ號遺址的Ⅰ—Ⅲ式銅鏃。Ⅰ式39件(圖四,2)。Ⅱ式5件(圖四,4)。Ⅲ式5件。Ⅳ式空首三稜鏃,1件。鏃體中空,其上隆起翼形三刃,三刃向前聚成前鋒,尾部向后形成倒刺。鏃體每面下陷,形成透空凹槽。頸部內(nèi)收,形成圓形小孔,無鋌。此鏃輕而單薄,對于作戰(zhàn)似無實用價值(圖四,7)。弩機零件懸刀1件。殘長7.5、寬2.7、厚1.3厘米。一端有圓穿,徑為1.5厘米(圖五,7)。牙1件。長5.1、寬2.7、厚0.9厘米,圓穿,徑1厘米(圖五,8)。穿釘4件。殘。為圓柱形,長約5、其徑0.8—1厘米不等。其中有兩件一端作方形釘頭,寬均為1.2厘米(圖五,11)。帶扣1件。長2.5、寬1.5—2厘米。為近于橢圓形之環(huán)狀,中部凸起一對穿孔鼻鈕,扣針已不存(圖六,11)。銅片12件。器形不可辨。其中一件為圓筒形,徑2.9厘米。另一件較大的銅片,殘存半個兩面鉆的圓孔。(二)鐵器采集的鐵器殘塊,重達25斤。均氧化極甚,器形多不可辨。鋤形器1件。殘,為半個凹字形。下面刃端為銳角,器體內(nèi)向下凹陷,形成深槽。通高9.5厘米(圖六,6)。臿形器10件。皆殘,保存最好的一件為長方形,長邊上端有銎,下端作對稱銳角形刃。高8、寬14、厚2厘米。與Ⅰ號遺址的臿形器形制相同(圖五,2;圖六,10)。鐮6件。鐮體較寬,背作弧形,刃平直。殘長17、寬3.7、厚0.5厘米(圖五,1)。刀2件。皆殘,均為直背。其中一件殘長7.5、寬1.3厘米(圖六,8)。錐形管1件。作錐形,中空,殘長7厘米(圖六,5)。馬銜鐵(?)1件。殘,一端為直條形,一端作環(huán)狀,環(huán)上另套一殘?zhí)篆h(huán)。鐵環(huán)3件。殘。此外,尚有三角形鐵塊、印有平行葉脈痕跡的鐵塊等。(三)陶器陶器殘片亦較多,陶質(zhì)多為夾細砂灰陶,輪制。器形多屬盆、罐類。盆大口、方唇或圓唇,平緣外折,口微斂,直腹(圖六,2、4)。罐小口、方唇、口緣外侈上折,直領、鼓腹,其領與口緣交接處作凹槽,似子母口。此器質(zhì)地堅硬,色深灰(圖六,3)。另一種直口、圓腹。缽口微斂,圓唇,腹微凸(圖六,1)。甑底殘。圓底,有7個不規(guī)則的圓形孔。泥質(zhì)灰陶。紡輪2件。制作粗糙,用殘?zhí)掌庸ざ?作不規(guī)則之圓形,中心穿孔(圖六,9)。群眾交來的遺物據(jù)說大部分是在Ⅱ號遺址拾到的。以銅器最多,鐵器次之。(一)銅器以鏃的數(shù)量最多,次為銅錢、帶具、弩機零件、飾物等。銅錢4枚。其中“五株”2枚,同于Ⅰ號遺址之“五銖”;“開元通寶”2枚,據(jù)說出自Ⅱ號遺址?!伴_元通寶”大小和書體稍有不同,其一郭徑為2.6厘米,另一郭徑為2.5厘米,前者元字第二筆左挑十分明顯,后者元字第二筆左挑不明顯。銅鏃44件。殘損較甚者約占1/3。Ⅰ式鏃最多,共39件;余5件均為Ⅲ式鏃。5件銅鏃有明顯的鐵鋌。其中一件Ⅰ式銀,鏃體長3厘米,鐵鋌長2.5厘米;另一件Ⅲ式鏃,鏃體長5厘米,鏃鋌殘長4.5厘米。總觀銅鏃,鏃體與鋌的連接有三種情況:一是連接銅鋌;二是連接鐵鋌;三是鏃體上有一小段銅鋌,銅鋌又連接鐵鋌,如一件Ⅰ式鏃,頸上銅鋌長約0.8厘米,其上又連鐵鋌。三種鋌,有的插入鏃體內(nèi),如一件Ⅰ式鏃,鏃體長3厘米,而頸僅長0.5厘米,但頸上圓柱形孔向內(nèi)深2厘米;有的則在頸上,鋌與鏃體連接在一起。此外,從殘斷的鏃體可以看到,有些鏃是中空的,并非全為實體。弩機零件3件。皆殘。兩件似為殘懸刀,殘長6、寬1—2、厚0.7厘米。一件為穿釘,圓柱形,殘長4.5、徑1.2厘米。一端有徑為0.2厘米的穿孔。帶扣3件。兩件同于Ⅱ號遺址的帶扣,其中較大者,扣針尚存,長3、寬2.2厘米,扣針長2厘米(圖五,5)。另一件形制較精致,一半作半橢圓形,一半作云形,圓弧形一端厚而向外弧。帶扣中部兩內(nèi)側(cè),有相對下凹小圓眼,此原為卡扣針處(圖五,6)。銅環(huán)長方形、圓抹角。內(nèi)壁直,外壁弧。長約2.4—2.8厘米(圖五,4)。殘筒形物僅存一半,圓底,直壁,底徑3.5、壁高4.5、厚0.2厘米。透雕銅飾1件。殘。作圓形帽狀,外徑約7厘米,中間部分向上隆起,高約2.5厘米;外圍部分作八瓣蓮花狀(現(xiàn)存不足七瓣),每瓣之間有一徑為0.6厘米的圓形穿孔。隆起部分的中央也有同樣大小穿孔一個,此穿孔部分又略向上凸起。這部分與蓮瓣之間由鏤空之“卷云”形紋飾聯(lián)結(jié)(圖五,9)。(二)鐵器錛1件。殘。正視作方形,側(cè)視則為倒等腰三角形。寬7、高7厘米。刃部略窄,寬6.5厘米;頂部為長方形,長7、寬2.5厘米;中空成銎,向下深4.5厘米(圖五,3)。矛頭(?)1件。殘。鋒體斷面扁平,寬2.5-3厘米;柄部近于四棱形,徑約為1厘米;殘長5.5厘米。鐵片2塊。皆寬3.5厘米;一殘長5.5、一殘長為6.5厘米;厚0.6—0.8厘米。兩側(cè)邊緣規(guī)整,而鐵片向一面略彎,呈弓形。劍1件。據(jù)說出自Ⅰ號遺址。殘長48厘米。劍身斷面扁平不見起脊,柄部漸細,劍身寬2—3.5厘米(圖五,12)。(三)瑪瑙珠(?)1件。淡紅色,作扁平狀。兩面為不規(guī)則五角形,上下沿五角形各邊沿,各斜向凸起又一五角形;五角形共用鄰邊,犬齒交錯,在腰部形成外凸棱線。珠每面寬約0.5厘米,腰部寬約0.8厘米,厚約0.5厘米。珠中心有徑為0.15—0.3厘米的穿孔,表面由12個五角形組成(圖六,7)。三、遺址的時代及地面發(fā)掘的性質(zhì)通過初步調(diào)查和對采集遺物的整理,我們對遺址有以下幾點不成熟的看法。兩處遺址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大體近于方形;四周均為兩層沙堆環(huán)繞;遺址中央皆有土臺,其上有建筑遺跡;遺址都靠近水源等。而在遺址內(nèi)采集的遺物,也十分相似,如Ⅰ、Ⅱ、Ⅲ式銅鏃,可以說完全一樣。這種相似,正說明這兩個遺址的時代、性質(zhì)是相同的。遺物的時代絕大部分屬于漢代。五銖錢的形式與《洛陽燒溝漢墓》中Ⅰ型相象;銅鏃中的Ⅰ式解放前曾經(jīng)在敦煌附近漢代的烽火墩內(nèi)發(fā)現(xiàn)過;銅鏃中的四種形式與在新疆羅布淖爾發(fā)現(xiàn)的銅鏃相似;弩機零件中的懸刀、牙等和已發(fā)現(xiàn)的漢代弩機有其相似之處;鐵器中的鐵鐮、鐵臿的形制與洛陽燒溝漢墓中出土的很為接近;陶器上的細繩紋紋飾、小口鼓腹罐等,也都具有漢代特征。綜上所述,遺址的時代應是漢代。遺址中的某些遺物,與新疆羅布淖爾一帶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物非常相象。兩地四種形式的銅鏃都有,且皆為Ⅰ式銅鏃比重最大。銅鏃中的Ⅳ式,此處僅發(fā)現(xiàn)一件,足見它較為罕見,但是它和《羅布淖爾考古記》中所描述的“空首三棱鏃”非常相象,而“空首三棱鏃”在那里也僅發(fā)現(xiàn)一件。甜水井遺址發(fā)現(xiàn)的瑪瑙珠和羅布淖爾發(fā)現(xiàn)的一件也極為相似。兩地出土物這樣近似,并非偶然,這表明漢代河西的敦煌與新疆的羅布淖爾地區(qū)聯(lián)系是很密切的。遺物中有大量銅鏃、弩機零件等,這些兵器的發(fā)現(xiàn),表明兩處遺址都是軍事上駐守用的。而在遺址內(nèi)與武器一起發(fā)現(xiàn)了農(nóng)具,如鐵鐮、臿頭等,則又表明此遺址兼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據(jù)此,我們推測這兩處遺址,可能是進行屯田的戍卒居住的城堡。漢代在河西一帶屯墾的情況,文獻已有記載,居延漢簡中也有這方面的材料。甜水井遺址正是具體提供漢代軍屯情況的新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