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的研究進展_第1頁
hiv感染的研究進展_第2頁
hiv感染的研究進展_第3頁
hiv感染的研究進展_第4頁
hiv感染的研究進展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hiv感染的研究進展

中醫(yī)學(aid)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可能會受到人類健康的威脅。其病原體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主要通過體液交換傳播。根據(jù)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自1981年發(fā)現(xiàn)以來因AIDS死亡已超過3000萬人,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止2011年12月全球約有6400萬人感染,每天平均有7000宗新病例。目前預防艾滋病傳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主要是減少艾滋病經(jīng)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艾滋病的傳染源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感染的不同病程階段,由于其血漿中HIV病毒載量水平不同,其傳播能力也不同。本文將從HIV感染臨床表現(xiàn)、不同病程的傳播力以及預防措施綜述如下。1不同的歷史事實和臨床表現(xiàn)從感染艾滋病病毒到發(fā)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4期:急性感染期、潛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1.1急性感染期1.2潛伏期1.3西醫(yī)的早期1.4典型的抗癲癇時期2不同時期的hiv感染2.1不同時期和不同傳播時期的感染情況人體感染HIV后2~4周,血液中存在高滴度的游離病毒,病毒載量可以達到1000000拷貝/mL,此階段傳播能力最強,是最危險的傳染源。血漿病毒載量是HIV-1經(jīng)異性傳播的獨立相關因素,當病毒載量小于1500拷貝/mL時幾乎不發(fā)生經(jīng)異性途徑傳播。Miller等收集獼猴感染后約7天(病毒載量上升前期)和感染后10~16周(病毒載量高峰期后)的血漿,測定兩個時期樣本的病毒載量并將病毒濃度調整到1~1500拷貝/mL,靜脈注射感染獼猴觀察不同時期病毒感染力。病毒載量上升時期20拷貝的RNA即能感染,而病毒載量高峰后期則需要1500拷貝的RNA才能使實驗獼猴感染。另外,如果加熱滅活病毒載量高峰期后的血漿,將其與病載上升期的血漿混合則能阻斷其傳播。注射病毒載量上升前期的血漿也發(fā)生傳播感染,說明在病毒血癥能夠檢測出來之前(病毒RNA“陰性”)就有傳播感染性。病毒載量上升期感染性病毒顆粒在總病毒中的比例為1∶1至1∶10,遠高于病毒載量上升后期的1∶75至1∶750。表明早期感染者的感染力是慢性普通感染者的750倍。在烏干達回顧性調查235對HIV單陽配偶。通過序列分析確認傳播對。將先證感染者分為新近感染、普通流行期和晚期患者,估計各期的每次性生活的傳播幾率。結果顯示,先證感染者血清陽轉后2.5個月內配偶間每次性接觸傳播幾率為0.0082,陽轉后6~15個月者為0.0015,普通流行期(非早期、非晚期)感染者為0.0007,發(fā)病后期(病死前6~25個月)為0.0028。統(tǒng)計表明感染早期、發(fā)病晚期、高病毒載量、生殖器潰瘍、先證病例年輕與高傳播幾率相關。結果反映在感染早期每次性接觸傳播幾率最高,提示早期治療有預防控制流行的作用。2.2早期和非成簇的傳播時間和傳播次數(shù)法國觀察987名早期感染者對法國本土艾滋病傳播的影響,發(fā)現(xiàn)12.7%(125人)的早期感染者分布在56個傳播鏈中。這些傳播鏈造成的早期感染從2006年以前的10.2%升高到近期(2006~2010年)的15.2%(P=0.02)。成簇傳播早期感染者中有更多的MSM感染、多性伴年輕男性。提示早期感染者是造成HIV傳播的重要來源,MSM人群中早期感染者對法國HIV傳播和流行的貢獻極大。將加拿大2001~2009年的1150名MSM早期感染者病毒基因分析后可分成3類:420個非成簇僅有1例早期感染者,102個小簇(每簇2~4例早期感染者,280人),46個大簇(每簇5~31例早期感染者,450人)。結果發(fā)現(xiàn)大簇的早期感染者性伴數(shù)>10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兩組。非成簇代表傳播終止,小簇的傳播時間(中位數(shù))是4.75個月。大簇的傳播比例逐年增長,從2005年的25.2%上升到2009年的39.1%。MSM因其高危行為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傳播尤為嚴重。2.3慢性期和節(jié)點性傳播但是潛伏期時間長,發(fā)生傳播的機會也不可忽視。HIV感染經(jīng)過急性期后進入無癥狀感染期,由于產(chǎn)生抗體,病毒載量下降到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傳播能力較弱。在烏干達觀察配偶間傳播發(fā)現(xiàn),急性期、晚期患者傳播風險分別是無癥狀期的26倍和7倍。急性感染高風險傳播時間維持到血清陽轉后3個月內,晚期高風險傳播時間為死亡前10~19個月,這兩個病期傳播風險高,但是相對來講時間比無癥狀潛伏期短,長長的潛伏期中引起的傳播也不能忽視。在加拿大用序列分析研究原發(fā)感染者593例(血清陽轉6個月內)的傳播情況。49.4%(293/593)原發(fā)感染者分布在75個傳播鏈、2~17個傳播簇(cluster)中。過半數(shù)的傳播簇有2.7例傳播,其余的傳播簇平均為8.8例。在傳播簇中最長向前傳播時間為15.2個月。治療或未治療慢性感染者與原發(fā)感染者序列混合分布的比例分別為6.2%和4.8%。原發(fā)感染者的二次傳播在流行中約占一半,提示早期治療預防傳播尤其重要。慢性期感染者傳播幾率與病毒載量成正比。在非洲前瞻性觀察3297單陽配偶陽轉情況,發(fā)現(xiàn)86例傳播HIV。每次性接觸,男傳女的幾率為0.0019,女傳男為0.0010。將病毒載量、單純皰疹、陰性配偶年齡等因素進行調整后,男傳女相對于女傳男的RR值為1.03(P=0.93)。病毒載量每增加1個對數(shù)值傳播幾率上升2.9倍。自我報告安全套使用可以降低傳播幾率78%(RR=0.22)。2.4傳播能力比較當病人進入艾滋病期,此時病毒載量再次上升,但由于病人作為傳染源的活動能力較弱,傳播能力相應降低。若病人經(jīng)過有效抗病毒治療(治療期),人體與HIV重新處于平衡,病人的病毒載量相對較低。但如果治療失敗或產(chǎn)生耐藥,病人體內的病毒載量將繼續(xù)上升,傳播能力又將提高,而且還會造成耐藥HIV毒株流行。3預防艾滋病經(jīng)性傳播目前全球艾滋病感染約75%是通過性接觸傳播,也是不少國家和地區(qū)的主要流行模式。一般認為正確使用安全套是預防艾滋病經(jīng)性傳播的主要措施。在藥物治療成功阻斷母嬰傳播的基礎上,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有效抗病毒治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HIV經(jīng)性傳播,從而提出了治療作為預防的策略。3.1中國古代配偶間傳播實踐該臨床試驗認為早期抗病毒治療可以減少96%以上單陽配偶的性傳播。研究者在9個國家招募1763對單陽夫婦參加試驗,CD4+T細胞水平在350~550/μL個之間。其中一半單陽配偶早期治療,另一半等到CD4+T細胞下降到350個/μL以下或者出現(xiàn)艾滋病癥狀后治療(即延緩治療)。觀察終點為出現(xiàn)配偶陽轉。結果有39例配偶陽轉,但是只有28例為真正配偶間傳播(分子生物學序列分析確定)。在這28例配偶間傳播中有27例發(fā)生在延緩治療組,僅1例發(fā)生在早期治療組。因此認為,早期開展抗病毒治療不僅對病人個人健康有利,在預防傳播等公共衛(wèi)生方面也有重要意義。3.2個月內hiv陽性轉率國內學者利用中國艾滋病信息數(shù)據(jù)庫資料回顧性調查研究,比較治療和未治療單陽配偶的陽轉情況。收集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疫情數(shù)據(jù)庫和治療數(shù)據(jù)庫資料,分析了38862對單陽配偶家庭,隨訪觀察了101295人年。在未接受治療的14805對配偶中HIV陽轉率為2.6/100·人年。而在24057對治療配偶中陽轉率為1.3/100·人年。推算抗病毒治療可以減少26%傳播(調整危險度為0.74)。3.3自愿咨詢檢測檢測發(fā)現(xiàn)感染者和檢測結果告知性伴,已經(jīng)逐漸成為全球廣泛接受的控制艾滋病策略。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愿咨詢檢測作為艾滋病預防措施的重要價值。非洲的研究表明,自愿咨詢檢測減少了單陽家庭夫妻間的危險性行為和夫妻間HIV的傳播率。如果感染者是育齡婦女,不僅可以采取措施預防婦女經(jīng)性途徑傳播,還可以采取措施預防母嬰傳播。知道自己感染HIV者比不知道者更愿意采取預防措施。3.4感染hiv的傳播特點LeT,etal在美國觀察了468名急性感染者治療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在感染后4個月內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ART)者有64%的CD4+T細胞恢復到900個/μL以上,接近正常水平;而在感染4個月后才接受ART者這一比例僅有34%。因此認為在感染初期人體仍保持有足夠的免疫力,此時給予ART更為關鍵。歐洲的一項研究將新近HIV感染者隨機分成ART治療48周組(123人)、ART治療12周組(120人)和不治療關懷組(123人)。在血清陽轉6個月內啟動ART,觀察終點為病人CD4+T細胞下降到<350個/μL或病情發(fā)展到需要啟動長期ART,平均隨訪4.2年。結果發(fā)現(xiàn)ART48周組病人CD4+T細胞下降到<350個/μL的比例為28%,需要啟動長期ART的比例是22%,而ART12周組則分別為40%和21%,關懷組則為40%和22%。ART48周組病人發(fā)展到研究終點的中位時間是65周,比關懷組長。早期治療中斷后36周時,ART48周組病人病毒載量比一般關懷組少0.44log10拷貝/mL。因此認為,給新近HIV感染者早期提供抗病毒治療可以延緩疾病的進程。綜上所述,在感染HIV的不同病程階段,其傳播能力有很大的差異,感染者早期的數(shù)個月內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是十分重要的傳染源,多項研究也證明對早期感染者進行積極治療,不僅能保護感染者免疫力受損、延緩發(fā)病,而且能大幅降低其病毒載量,降低其傳播力。因此,加強高危人群、重點人群的干預和主動咨詢檢測、篩查,對這些感染者進行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這對有效減少新發(fā)感染者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HIV進入人體后,在24~48小時內到達局部淋巴結,約5天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檢測到病毒。HIV穿過黏膜上皮引起T細胞感染僅需要數(shù)小時。感染后1周內,最早受感染的細胞在局部增殖,使病毒進一步擴散、感染次級淋巴器官。感染第2周時,血液和組織中的病毒復制達到高峰,在感染后4周,血漿病毒載量下降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水平,窗口期也在這個時間。這個時期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有發(fā)熱、皮疹、淋巴結腫大、乏力、出汗、惡心、嘔吐、腹瀉、咽炎等。部分患者還出現(xiàn)急性無菌性腦膜炎,表現(xiàn)為頭痛、神經(jīng)癥狀和腦膜刺激癥。末梢血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淋巴細胞減少,單核細胞增加。因急性感染期癥狀常較輕微,容易被忽略。通常發(fā)熱、周身不適癥狀等出現(xiàn)后5周左右,血清HIV抗體可呈現(xiàn)陽性反應。此后,臨床上出現(xiàn)一個長短不等、相對健康、無癥狀的潛伏期。感染者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癥狀,但潛伏期不是靜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續(xù)復制,不斷破壞免疫細胞。潛伏期指的是從感染HIV開始到出現(xiàn)艾滋病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時間。艾滋病的平均潛伏期,現(xiàn)在認為是2~10年。這對早期發(fā)現(xiàn)病人及預防都造成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