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3、4單元教案_第1頁
2021年新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3、4單元教案_第2頁
2021年新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3、4單元教案_第3頁
2021年新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3、4單元教案_第4頁
2021年新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第3、4單元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年新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第三單元化石的奧秘

8.消失的恐龍

教學目標

1.通過舉辦恐龍展,初步了解各種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

2.了解人類對于恐龍化石的發(fā)現與研究歷史以及取得的成果。

3.了解科學家發(fā)掘恐龍化石的過程及方法。

4.認識各種各樣的恐龍,找出與他們相對應的化石模型。

5.體會恐龍化石對于人們研究恐龍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初步了解人類發(fā)現與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體會恐龍化石在人們研究恐龍過程中的重要

意義。

教學難點

了解人類發(fā)現與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懂得恐龍化石對于科學家研究恐龍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學生活動手冊等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本25頁的恐龍圖片,學生觀察這張圖片,了解圖片上的恐龍。

2.出示課本25頁的一首小詩:

沒有人見過恐龍,

為什么

能復原出它們的模樣?

沒有人能穿越時空,

為什么

能找到人類的祖先?

答案

究竟藏在哪里?

讓我們一起

去探尋

那些遙遠的秘密!

3.學生認真閱讀這首小詩,想一想這首小詩中提出的問題。

4.全班交流

為什么沒有人見過恐龍,卻能復原出他們的模樣?

預設:是因為化石,人們根據恐龍的化石復原出了恐龍的模樣。

為什么沒有人能夠穿越時空,卻能夠找到人類的祖先?

預設:是因為化石,人們根據化石復原出了人類的祖先的模樣。

5.從今天開始,我們開始學習第三單元,一起去探尋化石的奧秘。

6.這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8課一一消失的恐龍。

7.板書課題:8.消失的恐龍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舉辦恐龍展

1.教師引導:我們有很多同學都喜歡恐龍。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把我們各人擁有的各種

恐龍模型和圖片帶到教室,來舉辦一個恐龍展。下面就請大家拿出我們課前準備的各種

恐龍模型和圖片。

2.學生拿出各種恐龍模型和圖片,把模型分門別類的擺放在桌子上,將圖片粘貼在周圍

的墻上,恐龍展就可以開始了。

3.學生在教室里面自由走動,觀看恐龍展,觀察各種恐龍模型和圖片,初步了解各種形

態(tài)的恐龍。

4.教師引導:在我們的恐龍展中展示出了各種各樣的恐龍,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

游的,樹上爬的……這些恐龍千姿百態(tài),大小不一。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些模

型圖片中的恐龍形象是根據什么復原出來的呢?是設計師們憑空設計出來的嗎?

預設:

這些恐龍形象是人們根據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復原出來的。

5.過渡:原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恐龍都是人們根據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復原出

來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人類發(fā)現與研究恐龍化石的歷程。

活動二:人類發(fā)現與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

1.出示課本27頁“恐龍化石的發(fā)現與研究”這段文字資料,學生認真閱讀這段文字資

料,初步了解人類發(fā)現與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

2.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人類發(fā)現與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

預設:

1677年,一名英國牧師偶然間發(fā)現了一塊巨大的腿骨化石。這塊化石后來被稱為“巨人

的遺骨”。

1823年,恐龍化石再度被發(fā)現,并輾轉到了英國古生物學家威廉姆?巴克蘭的手上,巴

克蘭對這塊化石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發(fā)表了一篇有關鋸齒龍的論文。巨齒龍成為第1個

被載入科學史的恐龍種類。隨著恐龍化石的不斷發(fā)掘和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們對恐龍

的認識越來越多了。

3.出示有關巨齒龍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巨齒龍的外形特點。

4.科學家又是如何發(fā)掘和復原恐龍化石的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恐龍化石的發(fā)掘和復

原過程。

5.出示課本27頁下面4幅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并讀一讀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科

學家是怎樣發(fā)掘和復原恐龍化石的?

6.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科學家發(fā)掘和復原恐龍化石的步驟。

預設:

①科學家用刷子除去恐龍化石上的沙土。

②包裝好化石,以免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

③科學家在實驗室仔細清理恐龍化石。

④經過艱難的工作,一塊塊化石被還原成完整的恐龍骨架。

7.教師小結:有的化石發(fā)現于堅硬的巖層中,需要一點一點鑿去外面的圍巖;有的則從

松軟易碎的懸崖邊掉落下來。研究化石的科學家稱為古生物學家,他們使用一些基本的

挖掘工具,比如錘子、鑿子和鑲刀等把化石挖出地表,刷子則用來除去化石上的沙土。

活動三:連接恐龍和相對應的恐龍化石模型

1.教師引導:正是因為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們才看到了今天各種各樣的恐龍形

象。

2.出示課本28頁上面三角龍、似雞龍、馬門溪龍、霸王龍和劍龍的圖片,引導學生觀

察這5種恐龍,分別說一說自己了解的有關這5種恐龍的知識。

預設:

三角龍:生活在距今7000萬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科學家在北美洲發(fā)現了三角龍

化石。三角龍看上去就像一頭巨型犀牛,體重約10噸。它的鼻子上長有一只短角,額頭

上長有兩只長角,因此得名“三角龍”。三角龍以植物為食,它的牙齒像剪刀一樣,可以把

植物剪下來切碎。

馬門溪龍:生活在距今1.55億至1.45億年前(晚侏羅紀),科學家在中國發(fā)現了馬門溪

龍化石。馬門溪龍的脖子是迄今所有動物中最長的,它的長脖子由19節(jié)頸椎骨支撐,使

得它可以輕易吃到高大樹木上的樹葉和嫩枝。

似雞龍:生活在距今7000萬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科學家在蒙古發(fā)現了似雞龍化

石。似雞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似鳥類恐龍。似雞龍非常矯健和輕盈,它有著長長的腿骨,

大腿肌肉發(fā)達,強健有力,踝骨和腳骨長而細,能夠迅速地奔跑。

霸王龍:生活在距今7000萬至6500萬年前(晚白堊紀),科學家在北美洲發(fā)現了霸王龍

化石。霸王龍在它生活的時代是最大的恐龍,難尋敵手。霸王龍的獵物,如三角龍、埃德

蒙頓龍等的頭骨上深深的牙洞表明,強有力的頜部和鋒利的牙齒是霸王龍的主要武器。

劍龍:生活在距今1.55億至1.45億年前(晚侏羅紀),科學家在美國、葡萄牙等地發(fā)現

了劍龍化石。劍龍的背部長有菱形的大骨板。劍龍嘴巴后面是成排的牙齒,用來咬碎葉

子并把食物研磨成漿狀。

3.這些恐龍又是根據下面哪一種恐龍化石模型復原出來的呢?

4.出示課本28頁下面的5種恐龍的化石模型,提出要求:找出與上面5種恐龍相對應

的化石模型,并說出自己判斷的依據。

5.學生仔細觀察上面的5種恐龍圖片以及下面的5種恐龍化石模型,將恐龍與相對應的

化石模型連接起來,并且說一說自己判斷的依據。

預設:

三角龍對應的是28頁左下方的化石模型。依據是三角龍頭上有三只角,而對應的化石

模型頭上也長有三只角。

馬門溪龍對應的是站在石頭上的恐龍化石模型。判斷依據是馬門溪龍有一條長長的脖子,

而對應的恐龍化石模型也有長長的彎曲的脖子。

霸王龍對應的是28頁右下方的圖片。判斷依據是霸王龍的頭部與其他的恐龍不一樣,

霸王龍的頭部比較龐大,嘴部很大,并且有尖利的牙齒。對應的化石也具有相同的特點。

劍龍對應的化石模型是三角龍化石模型上面的一個。判斷的依據是劍龍背上有很多像利

劍一樣的刺,它的化石模型也有相同的特點。

似雞龍對應的化石模型是最下方的中間一個。判斷依據是似雞龍頭部較小,脖子比較長,

前腳短,后腳粗壯有力,對應的恐龍化石模型也有相應的特點。

6.教師引導:通過剛才比較的這5種恐龍,我們發(fā)現恐龍的形態(tài)差異真的很大。其實科

學家們發(fā)現的恐龍遠遠不止這5種。

7.相機出示其他種類的恐龍,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恐龍,并且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

預設:

異特龍

異特龍,又名躍龍或異龍,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中型

的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8.5米,最大9.7米,體重1.5-3噸最重3.6噸。它們生存

于晚侏羅紀,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異特龍非常聰明,會圍攻大型獵

物,是一種龐大、兇猛的肉食性恐龍。

雙冠龍

雙冠龍是生存于侏羅紀早期的恐龍,雙冠龍長達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米。頭頂上

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

鯊齒龍

鯊齒龍又名望齒龍,名字含義是“像噬人鯊的蜥蜴”,意思是鋸齒狀的,屬于獸腳亞目

鯊齒龍科,生活于100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到白堊紀晚期,生存時代為白

堊紀的阿爾布階到土侖階。

恐爪龍

恐爪龍是馳龍科恐龍的一屬,身長約3.4米,生活于下白堊紀的阿普第階中期至阿爾布

階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T億800萬年前。它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5£iv

。('(意為“恐怖”)及“。vu&/。vux。9”(意為“爪”),因為它的后肢第二趾

上有非常大,呈鐮刀狀的趾爪,在行走時第二趾可能會縮起,僅使用第三、第四趾行走。

8.教師出示相應的恐龍圖片,引導學生認識更多的恐龍,了解更多的有關恐龍的知識。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人類之所以能夠復原恐龍是因為化石的存在,人類對于恐龍化

石的發(fā)現與研究可以追溯到1677年,隨著恐龍化石的不斷發(fā)掘和科學家的不懈努力,

人們對恐龍的認識也越來越多,化石在恐龍的研究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后,

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恐龍以及恐龍化石的知識。

9.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化石,懂得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如骨骼、外

殼、葉子、腳印化石等等。

2.知道除了恐龍化石之外,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生物的化石。

3.通過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的生物的化石。

4.通過閱讀資料,了解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又是如何被人們發(fā)現的。

5.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研究生物化石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認識更多的生物的化石,了解化石是怎樣形成以及被人們發(fā)現的,體會人類研究生物化

石的重大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科學家研究古生物化石的重大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各種化石標本、學生活動手冊等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人類發(fā)現與研究恐龍化石的歷史,以及取得的巨大成

就,知道科學家根據恐龍化石復原出了形態(tài)各異的恐龍。

2.出示各種各樣的恐龍圖片。

3.化石究竟是什么?除了恐龍化石,還有哪些化石?化石又是怎樣形成與被發(fā)現的?科

學家研究化石又有哪些重大的意義?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這些問題。

4.板書課題:9.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化石及化石的種類

1.化石的定義及分類

(1)出示課本29頁上面的一段文字,學生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什么是化石。

全班交流

(2)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

(3)常見的化石有哪些?

常見的化石有骨骼化石、外殼化石、葉子化石、腳印化石等等。

(4)在上一課的學習中,科學家發(fā)掘的恐龍化石就是屬于哪一種化石呢?

恐龍化石屬于骨骼化石。

2.自然界中的化石

(1)除了恐龍化石之外,大自然中還有沒有其他的化石呢?

是的,除了恐龍之外,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生物的化石。

(2)出示課本29頁下面的6幅化石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6幅畫時圖片,了解圖片里

的化石是什么?

預設:

圖片1,蕨類植物化石。

圖片2,是某種生物的腳印,屬于腳印化石。

圖片3,小昆蟲化石。

圖片4,三葉蟲化石。

圖片5,遠古時期蜻蜓的化石。

圖片6,遠古時期某種鳥類的羽毛化石。

(3)除了書上出示的這6種化石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化石。

(4)相機出示一些其他化石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辨別一下他們是什么化石。

3.剛剛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化石,還觀察了一些化石的圖片?;侨绾涡纬傻??又是如

何被發(fā)現的呢?下面我們繼續(xù)探究。

活動三:化石的形成與發(fā)現

1.出示課本30頁“化石的形成與發(fā)現”這段文字資料,學生認真閱讀這段資料,初步

了解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被發(fā)現的?

全班交流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被

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后的歲月中,生物的有機質被分解,遺體、遺物的堅硬部分和

痕跡被沉積物包裹,并被礦物化。

3.化石又是如何被發(fā)現的呢?

由于地殼運動的作用,已經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隨著巖石的侵蝕或

坍塌,化石便暴露出來。

4.出示課本30頁“動物骨骼化石的形成與發(fā)現”一組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組圖片,

并且結合化石的形成與發(fā)現的文字資料進一步體會化石是怎樣形成與發(fā)現的?

預設:

古生物死去,尸體被掩埋一一有機質被分解一一堅硬部分被沉積物包裹,被礦物化一

地殼運動,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被暴露出來。

5.教師引導:化石的形成和被發(fā)現其實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據科學家不完全統(tǒng)計,

一般化石的形成時間需要上萬年,有的甚至需要上千萬年乃至上億年。

活動4:研究古生物化學的意義

教師引導:化石的形成和被發(fā)現其實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那么我們現在去研究這些

古生物的化石又有哪些意義呢?

意義一:從化石中獲取信息

1.出示課本30頁兩種恐龍的頭骨化石圖片,提出要求:仔細觀察這兩種恐龍的頭骨化

石圖片,猜一猜哪種是食肉恐龍,哪種是食草恐龍?并說一說你的依據。

預設:

上方恐龍頭骨化石的牙齒平齊,適合切斷植物,這是食草恐龍的頭骨化石。下方恐龍頭骨

化石的牙齒尖銳鋒利,適合撕咬動物,這是食肉恐龍的頭骨化石。

2.出示課本30頁恐龍蛋化石圖片,提出要求:仔細觀察恐龍蛋化石圖片,說說你有什

么發(fā)現。

預設:

恐龍蛋圓圓的。

恐龍蛋是一窩一窩的。

恐龍蛋里有恐龍胚胎。

小恐龍出殼與小雞出殼很像。

3.出示課本31頁上面兩幅插圖,提出要求:觀察兩種恐龍的足跡化石圖片,判斷哪一

種是二足行走恐龍,哪一種是四足行走恐龍?并說一說自己的判斷依據。

預設:

左圖為二足行走恐龍的足跡化石,右圖為四足行走恐龍的足跡化石。

判斷依據是左圖上足跡基本上呈一條直線,足跡間隔較大,右圖上足跡分布比較緊密,

而且呈兩條直線。

4.教師引導:通過剛才觀察和比較三組恐龍化石圖片,想一想科學家研究化石的意義是

什么呢?

預設:

科學家研究化石,可以根據化石的形態(tài)了解古生物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繁殖后代等

各方面的信息,了解這些古生物曾經在地球上是如何生息繁衍的,從而對于我們現在生

活有所啟發(fā)。

意義二:古生物復原圖和化石圖片能告訴我們什么

1.教師引導:遠古時期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一些古生物,現在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只能通過化石圖片了解他們的樣子,并且通過化石來復原他的原來的樣貌。

2.出示課本31頁下面的4幅圖片,學生觀察這4幅圖片,了解4幅圖片上的生物分別

是什么?想一想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他們嗎?地球上是否還有與他們相似的生物呢?

預設:

這4幅圖片分別展示的是遠古時期的小盜龍、猛雞象、魚龍、大地懶四種生物。

小盜龍、猛瑪象、魚龍、大地懶都是已滅絕的生物,現在看不到它們了?,F在還生活在

地球上的與小盜龍相似的生物是鳥,與猛雞象相似的生物是大象,與魚龍相似的生物是

海豚,與大地懶相似的生物是樹懶。

3.教師引導:雖然這些東西看不見了,但是有一些我們還能看到與他們相似的生物,也

許這些相似的生物可能與這些遠古生物有一定的親戚關系,比如說馬。

4.出示課本32頁現代馬的進化過程圖片,學生觀察這組圖片,了解現代馬是怎樣進化

而來的?又是由什么馬進化而來的?

預設:

現在的馬是由始祖馬進化而來的,5,000萬年前出現了始祖馬,經過進化,到了3,500

萬年前,進化成了漸新馬,漸新馬經過2,000萬年的進化,進化成了中新馬,到了100

萬年之前,中新馬進化成了現代馬。

5.始祖馬經過近5,000萬年的進化,終于進化成了現代馬。我們從圖片可以看出現代馬

和始祖馬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大家想一想,馬在進化的過程中,發(fā)生

了怎樣的變化?

預設:

在進化過程中,馬的體形越來越大,馬的趾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始祖馬前足4趾,后足3

趾?,F代馬前后足都只有中趾著地,便于飛快奔跑。

馬在進化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很大有變化,是不是所有的生物在進化中都會有這樣大的差

別呢?

6.出示課本32頁下面的三組插圖,引導學生分別觀察這三組插圖,比較蟬螂化石與現

在的嶂螂、銀杏化石與現在的銀杏、賞(h6u)化石與現在的蜜,看一看這些生物在進化

過程中變化大嗎?

預設:

通過觀察比較,我們發(fā)現現在的蜂螂與蜂螂化石中的蜂螂、現在的銀杏與化石中的銀杏、

現在的邕(hOu)與化石中的賞外形上非常相似,沒有太大變化,雖然他們經過了千萬年的

進化,但是他們仍然保留了過去原始的特性,所以我們稱這一類動植物為“活化石”。

7.被人類稱為“活化石”的動植物除了銀杏、蜂螂、邕(hbu)之外,還有什么呢?

預設:

被人類稱為活化石的植物,除了銀杏之外,還有水杉、香果樹等等。

被人類稱為活化石的動物,除了螳螂、邕之外,還有國寶大熊貓、中華蠅等等。

教師出示水杉、香果樹、國寶大熊貓、中華鯨等生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進一

步了解這些動植物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過去原始的特性。

8.教師引導:通過剛才幾組圖片的對比,大家想一想科學家現在研究化石又有哪些意義

呢?

預設:

科學家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fā)現:有的生物滅絕了,有的生物在不斷進化發(fā)展,有的生物被

稱為活化石。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與當今生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研究化石,就可

以探究生命與生命之間、生命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化石,知道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

物或者遺跡,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化石等等。同時我們還了解了化石是怎樣形成,

又是怎樣被發(fā)現的,探討了科學家研究化石的重大意義。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更多有

關古生物化石的資料,了解更多的知識。

10.用化石做證據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用“化石證明鳥類起源于恐龍”“大陸漂移說”以及“生物進化論”等資

料,體會化石的科學價值。

2.通過探討,懂得化石為一系列的科學假說的成立提供了證據。

3.進一步體會化石研究的科學價值。

4.觀察和閱讀生命演化史示意圖,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歷史。

教學重點

通過閱讀資料、討論交流等方式體會化石的科學價值,懂得化石研究的重大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資料、交流探討等等方法體會化石的科學價值,懂得化石研究的科學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學生活動手冊、生命演化史示意圖等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化石的有關知識,請同學們回憶上一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或遺跡,如骨骼、外殼、葉子、腳印化石等。

(2)化石是如何形成并被發(fā)現的?

古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跡被泥沙掩埋起來,在泥沙中生物的有機質被分解,遺體、遺

物的堅硬部分和痕跡被沉積物包裹并被礦物化,隨著地殼的運動作用,已經形成的化石

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隨著巖石的侵蝕或坍塌,這些化石便暴露出來。

(3)我們可以從化石的研究中得到哪些信息?

我們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習性、外形特點、繁衍后代等方面的知識,可以找到現代生

物中與古生物相似的生物,可以了解現代生物是怎樣由古生物進化而來的。

2.研究化石還有哪些重大的意義呢?今天我們繼續(xù)來探討這個問題。

3.板書課題:10.用化石做證據

二、教學新課

活動一:化石的科學價值

用化石證明鳥類起源于恐龍

1.出示課本33頁中華龍鳥化石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了解中華龍鳥的外形特

點。

預設:

中華龍鳥身體體型較小,是一種小型食肉恐龍,嘴里有牙齒,尾椎很長。前肢粗短,爪鉤

銳利,后腿較長,適宜奔跑。同時,它從頭部到尾部都覆蓋著像羽毛一樣的東西。

2.中華龍鳥這樣的外形與我們現代的什么生物比較相似呢?

與現在的鳥兒比較相似。

正因為這些相似之處,因此一些科學家就提出了這樣的假設。

3.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本33頁“用化石證明鳥類起源于恐龍”的一段文字資料,初步了

解這段文字的內容。

全班交流

4.英國的博物學家赫胥黎提出了怎樣的假說?化石又為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假說的成

立提供了哪些證據?

預設:

赫胥黎提出的假說: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化石提供的證據:

恐龍化石的骨骼與火雞骨架非常相似。

古生物學家們在世界各地陸續(xù)發(fā)現了許多像鳥一樣的恐龍化石。

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遼寧等地發(fā)現了一系列帶羽毛的恐龍化石。

2.教師小結:這些化石都為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假說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用化石證明大陸漂移說

1.教師引導:化石不僅證明了鳥類起源于恐龍,還證明了“大陸漂移說”。

學生認真閱讀課本33頁“用化石證明大陸漂移說”這段文字資料,了解這段文字的內

容。

全班交流

2.大陸漂移說的觀點是什么?

大陸漂移說提出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陸連在一起,是一塊聯合大陸的假說。

3.化石又為大陸漂移說的假說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證據?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收集到一塊2.5億年前橫貫南部各大陸的相同的巖石和化石,證明

了這一假說。

20世紀60年代初,發(fā)現了另一個證據一一地殼之下緩慢移動的巖漿導致大陸板塊的移

動。

4.出示課本33頁下面的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想一想圖片上幾塊化石的發(fā)現

地分別在哪里?

預設:

全齒獸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發(fā)現。

舌羊齒化石在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極洲、澳大利亞州都有發(fā)現。

水龍獸化石在非洲、印度、南極洲都有發(fā)現。

中龍化石在南美洲、非洲都有發(fā)現。

5.這些化石的發(fā)現說明了什么?

科學家分別在印度、澳大利亞、南美洲I、非洲南部、南極洲發(fā)現了舌羊齒植物群,這些

在陸地上生長的植物不太可能跨越大洋進行遷徙。

如果我們將這幾個大陸拼接起來,可以發(fā)現這一植物群呈現出連續(xù)的帶狀分布。一些陸

生脊椎動物化石也提供了相似的證據。

說明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是一塊聯合的大陸。

用化石證明生物進化論

1.出示課本34頁英國達爾文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說一說達爾文的有關知識。

達爾文是英國的生物學家,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

2.學生自由讀一讀課本34頁“用化石證明生物進化論”這段文字資料,想一想達爾文

的進化論的觀點是什么?化石為生物進化論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證據?

預設:

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發(fā)展而來的,現存的各種生物擁有共同的祖

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而不適應者則被淘汰,這

就是自然選擇。

化石提供的證據:

1831年12月英國達爾文登上貝格爾號軍艦,開始了一次環(huán)球科學考察,在航行中,他

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標本和化石。

后來的科學家通過對不同地層生物化石的研究證實了進化論。

3.教師小結:通過以上三段文字資料的閱讀與分析交流,我們發(fā)現化石在這些科學假說

的成立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進一步說明了化石的科學作用,說明了研究化石的重要意

義。

活動二:地球生命演化史

1.教師引導:地球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數

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又從地球上消失。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地球的生命演化史。

2.出示課本34頁生命演化史示意圖,學生仔細閱讀觀察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圖,想一

想從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預設:

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38億年之久。

地球上的生命不停地發(fā)展和變化。

地球生命的演化包括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4個階段。

生命演化史上有過生命大爆發(fā),也有過生物大滅絕。

生物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進化著。

在漫長的生命演化史上,人類只占據一個非常微小的位置。

前寒武紀是自地球誕生到6億年前的這段時間。盡管早在30多億年前生物就已經出現,

但其進化卻長期停滯在很低級的階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類植物,它們留下的化石說

明的情況不多,而且保存這些化石的巖層又太多經過不同程度的變質,更使得地球的早

期歷史不易被了解

古生代意為遠古的生物時代,持續(xù)約3億年。對動物界來說,這是一個重要時期。它以

一場至今不能完全解釋清楚的進化拉開了寒武紀的序幕。寒武紀動物的活動范圍只限于

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延續(xù)下,有些動物的活動轉向干燥的陸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動物

和類似哺乳動物的動物出現,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絕滅宣告完結。

中生代是顯生宙的三個地質時代之一,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中生代

的年代為2.52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始于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結束于白堊紀-第

三紀大滅絕事件,前后橫跨1.8億年。中生代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紀:

三疊紀:2.5億年前到2億年前侏羅紀:2億年前到1.45億年前白堊紀:1.45億年前到

6600萬年前。

中生代的下界限是二疊紀一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的90%到96%的海大洋生

物,與70%的陸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嚴重的生物滅絕事件。

中生代的上界限是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猶加敦半島的??颂K魯伯撞擊

事件造成,此次滅絕事件造成當時50%物種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鳥類恐龍。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

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被分為三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第四紀??偣舶ㄆ邆€世:

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

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

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

4.教師小結:關于地球生命演化史內容非常豐富,資料眾多。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相

關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地球生命演化史的知識。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了化石的科學價值,體會到了科學家研究化石

的重大意義,懂得了化石為鳥類起源于恐龍、大陸漂移說、生物進化論等科學假說的成

立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同時我們還了解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

料,了解更多的有關化石的科學價值,了解更多的有關生命演化史的知識。

2021年新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

11.太陽系大家族

教學目標

1.知道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太陽和包括地球在內的8顆行星衛(wèi)星、眾多的小行星、

彗星、流星體和星際物質等組成了太陽系。

2.通過比較八顆行星的大小,知道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水星最小,木星最大,從由小

到大的順序排列,地球排第四。

3.比較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知道八大行星中,水星離太陽最近,其次是金星,地

球排第三,海王星離太陽最遠。

4.了解八大行星的概況,知道地球、金星、水星、火星是固態(tài)星球,而木星、土星、天

王星、海王星是氣態(tài)星球。

5.了解八大行星的發(fā)現時間以及發(fā)現的方法。

教學重點

了解太陽系的概況,探究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大小、距離太陽的遠近、組成、發(fā)現等一

些知識。

教學難點

探究太陽系的概況,了解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體積大小、距離太陽的遠近、星球組成、

星球的發(fā)現等一些知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等。

比較八大行星大小的活動材料:圓規(guī)、彩紙、剪刀、尺子等。

比較八顆行星距離太陽遠近的活動材料:紅色氣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大小不同的

球9個、卷尺、硬紙板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本35頁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初步了解這是一張宇宙的圖片。

2.出示課本35頁的一首小詩:

在地球面前,

月球很渺小。

在太陽面前,

地球很渺小。

在宇宙面前,

太陽很渺小。

浩瀚深邃的宇宙,

究竟有多少奧秘?

它等待著

探索者的足跡!

3.學生認真朗讀這首小詩,了解這首小詩的內容,想一想在這首小詩中作者提到了宇宙

中的哪些物體?體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預設:

在這首小詩中作者提到了月球、地球、太陽、宇宙等物體。展現了作者探索宇宙奧秘的

愿望和憧憬。

4.教師引導: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地球以外的空間,我們會發(fā)現宇宙的奧秘是無窮的,千

百年來,人類在這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有著怎樣的發(fā)現?又有怎樣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

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第四單元,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5.這一課,我們先來了解太陽系的概況。

6.板書課題:11.太陽系大家族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了解太陽系大家族的成員

1.出示課本36頁上面的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初步了解太陽系的樣子以及太

陽系大家族的成員。

全班交流太陽系的概況,預設:

太陽是離我們最近的恒星。

太陽系有太陽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顆行星、衛(wèi)星、眾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星際

物質等組成。

八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后的物質殘余,太陽系內已經被發(fā)現的小行星有70余萬顆,主要分

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主帶以及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上。

2.出示小行星帶以及小行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進一步了解小行星以及小行星

帶的知識。

3.出示木星以及他的衛(wèi)星圖片,引導學生了解木星的有關知識。

預設:

木星的衛(wèi)星眾多,到目前為止一共發(fā)現有79顆衛(wèi)星。

4.出示彗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彗星,初步了解彗星的一些知識。

預設:

彗星俗稱'‘掃把星"。彗星分為彗核、彗發(fā)、彗尾三部分,主要成分是冰、塵埃和較小的

巖石顆粒。當彗星接近恒星時,彗星中的冰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fā)和一條或幾

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太陽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因1705年英國天文學家

哈雷成功預言其周期是76年而得名。

5.教師出示各種有關彗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片,進一步了解彗星的外形特點。

出示整個太陽系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太陽系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太陽系的特點以及概

況。

活動二:比較八顆行星的大小

1.教師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在太陽系中,有包括地球在內的八顆行星,那么這八顆行星

大小如何呢?下面我們來看一看。

2.出示課本37頁上面的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了解這些圖片中的球體分別是

哪一顆行星?他們的大小又是怎樣的?

預設:

最大的那顆行星是木星。

周圍有光環(huán)的是土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大行星。

接下來是淡藍色的天王星和深藍色的海王星,再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地球,最后三個分別

是金星、火星,最小的是水星。

3.如果我們把地球的直徑換算成一厘米,按照這個比例,太陽系中的八顆行星的直徑分

別是多少呢?

4.出示課本37頁八顆行星的直徑資料,學生讀一讀,了解按照比例標準換算好的八顆

行星的直徑。

八顆行星的“直徑”

水星:0.38cm木星:11.20cm金星:0.95cm土星:9.45cm

地球:1.00cm天王星:4.01cm火星:0.53cm海王星:3.88cm

下面我們就按照這份數據,動手制作八顆行星的模型,比較8顆行星的大小。

5.出示課本37頁比較八顆行星大小的學生活動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初步了解比

較八顆行星大小活動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6.所需的材料:圓規(guī)、彩紙、尺子、剪刀等。

7.活動方法:

①按照八顆行星的直徑數據,用圓規(guī)在不同顏色的彩紙上畫出大小不等的圓。

②用剪刀將這些圓剪下來。

③分別在這些圓紙片上寫上八顆行星的名稱。

④將這八張圓紙片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8.學生按照方法進行活動,比較八顆行星的大小。

9.全班交流,指生在黑板上將八張圓紙片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開來,并說一說太陽

系中的八顆行星體積從小到大的順序。

預設:

八顆行星體積從小到大的順序是水星、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

星。

活動三:比較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比較了太陽系中八顆行星的大小,下面我們再來比較一下八顆行

星距離太陽的遠近。

2.提出要求:用大小不同的球分別表示太陽和八顆行星,根據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擺出

太陽系的模型。

3.出示課本37頁比較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的活動圖片,學生觀察圖片,想一想本

次活動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4.所需材料:大小不同的球、硬紙板、記號筆、卷尺等等。

5.活動方法:

①按照八顆行星的大小分別標出大小不同的球所表示的行星的名稱,并且在硬紙板上用

記號筆寫上行星的名稱,擺放在球的前面。

②根據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分別擺放八顆行星球體以及相應的名稱。

6.教師強調:因為在宇宙中八顆行星距離太陽都很遠,所以我們不能按照實際距離擺放。

我們可以以地球為標準,把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規(guī)定為一米,其他的星球按照這個標準

進行類推,測算出距離太陽的位置。

7.出示課本37頁已經測算好的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

八顆行星到太陽的“距離”

水星:0.4m木星:5.2m土星:10.0m金星:0.7m

天王星:19.6m地球:1.0m海王星:38.8m火星:1.6m

8.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到操場上按照活動方法進行活動,擺出太陽系的模型。

9.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是什么?

預設:

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10.出示太陽系的整體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片,進一步了解太陽系中八顆行星距

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

活動四:八顆行星的概況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通過活動了解了8顆行星的大小,以及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

除此之外,八顆行星還有哪些知識呢?下面我們繼續(xù)去學習。

2.出示課本38頁八顆行星概況的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并讀一讀圖片下方的文字,

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概況。

3.全班交流,預設:

八大行星根據組成物質可以分為哪幾類?

預設:

八大行星根據組成的物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固態(tài)星球,一類是氣態(tài)星球。

固態(tài)星球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氣態(tài)星球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

星。

固態(tài)行星的表面是巖石;氣態(tài)行星的表面是氣體,大氣之下可能是液體、冰層或固態(tài)的內

核。

4.八大行星各自又有哪些獨特之處?

預設:

水星的運行速度最快。

金星是夜空中最亮的行星。

火星的環(huán)境與地球最接近。

地球適合生命的生存。

木星的衛(wèi)星最多。

土星有美麗的光環(huán)。

天王星“躺”在公轉軌道上自轉。

海王星表面的藍色是甲烷氣體。

5.教師分別出示八大行星的圖片,引導學生再次觀察八大行星,了解八大行星的樣子,

體會八大行星的獨特之處。

活動五:八顆行星的發(fā)現過程

1.教師引導:我們現在很容易就能了解8顆行星的大致概況,了解它們的大小、距離太

陽的遠近等,其實人類發(fā)現八顆行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了解八顆行星的

發(fā)現過程。

2.出示課本38頁“八顆行星的發(fā)現”文字資料,學生認真讀一讀這一段文字,初步了

解八顆行星的發(fā)現歷史。

3.全班交流,八顆行星是如何被發(fā)現的?

預設:

第1階段: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觀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第2階段:1781年,英國人威廉?赫歇爾通過巨型望遠鏡發(fā)現了天王星。

第3階段:1846年,法國人勒維耶和英國人亞當斯在研究天王星軌道運行的反常現象時

各自通過獨立計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

4.出示課本38頁下面的三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片,并結合相應的文字,了

解八顆行星發(fā)現的方法。

預設: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5顆行星是古人利用普通觀測的方法發(fā)現的。

天王星是通過巨型望遠鏡發(fā)現的。

海王星是通過計算推算出來的。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學習,初步了解了太陽系大家族的成員,知道太陽系有包括地球

在內的八顆行星、衛(wèi)星、眾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星際物質組成的,同時,我們

還了解了八顆行星的大小和距離太陽的遠近,以及其他的一些概況。課后,同學們可以

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太陽系的有關知識。

12.觀察星空

教學目標

1.了解什么是星座,知道為了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全部天空劃分為88

個星座。

2.通過看星座活動,尋找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了解觀察北極星的方法。

3.通過做星座放映器活動,進一步了解有關星座的知識。

4.通過查閱資料、觀察圖片、交流討論、觀看視頻等方式,了解有關銀河系的知識。

5.知道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是人類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的愿望和興

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認識星座,了解有關星座的知識,學會尋找北極星的位置。

教學難點

1.通過看星座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尋找北極星的位置。

2.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探索宇宙的愿望和興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學生活動手冊等。

做星座放映器的材料:紙杯、黑色簽字筆、手電筒、錐子、白墻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太陽系的知識,了解了太陽系的概況。

2.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恒星,它能夠發(fā)光發(fā)熱。白天,由于太陽的關系,我

們不能看到更多的星星,到了晚上,當我們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天空中無數明亮的星星。

這些星星又是什么呢?他又有哪些奧秘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索星空的奧秘。

3.板書課題:12.觀察星空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認識星座

1.出示課本39頁上面的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初步體會夜晚天空中明亮的繁

星,學生看一看星空圖上畫出的三角形星座和房屋星座。

2.提出要求:在這張星空圖上選擇幾顆明亮的星星組成一個圖形,建立一個“我的星

座”。

3.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星空圖中選擇明亮的星星,組成一個圖形并且命名,建

立“我的星座”。

全班交流,展示學生建立的“我的星座”,并交流星座的命名。

4.教師引導:其實在我們的夜空中,天文學家已經命名了很多星座,那么什么是星座呢?

預設:

星座是一個天文學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組合。

5.天文學家為什么要建立星座?又建立了哪些星座?

預設:

為了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全部天空劃分成88個星座,建立的星座有

天鵝座、大熊座、獵戶座等。

6.出示課本39頁天鵝座、大熊座、獵戶座三個星座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觀察這

些星座,了解星座名稱和星座形狀之間的聯系。

預設:

天鵝座為北天星座之一。天鵝座的主星排列成十字形,十字的一豎是天鵝長長的脖子和

軀干,一橫為天鵝展開的雙翼。夏秋季節(jié)是觀測天鵝座的最佳時節(jié)。

大熊座是北天星座之一。在中國古代,把大熊座中的七顆亮星看作斗形,這就是我們常說

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組成大熊的尾巴。一年四季都可以見到大熊座。春季,大熊座正

在北天的高空,是觀看它全貌的最好時節(jié)。

獵戶座是赤道帶星座之一。星座主體由四顆亮星組成一個大四邊形,三顆小一點且排成

一排的亮星組成獵戶的腰帶。最佳觀測月份為1月,民間有“三星正南,就要過年”的俗

語。

7.教師相機出示一些其他的星座,引導學生再看一看,進一步了解各種各樣的星座以及

名稱。

活動二:看星座,尋找北極星

1.教師引導:天空中的星星不可計數,在眾多的星星當中,有一顆非常特殊的星星叫北

極星。

2.出示北極星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極星。

3.出示有關北極星的資料,學生讀一讀,了解北極星的有關知識。

北極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離北天極很近,差不多正對著地軸,從地球北半球上看,

它的位置幾乎不變,可以靠它來辨別方向。

4.出示課本40頁上面一幅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極星的位置,想一想怎

樣尋找北極星的位置。

5.全班交流

在這幅圖上有哪些星座?

有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

北極星在哪個星座上?

北極星在小熊星座上。

6.我們怎樣才能快速的找到北極星的位置呢?

學生讀一讀這張圖片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尋找北極星的方法。預設:

方法1:先找到小熊座,小熊座尾部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

方法2:先找到大熊座尾部的北斗七星,再把“勺口”兩顆星的連線向“勺口”方向延長

約5倍距離,那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7.除了書本上提到的兩種方法之外,你還有什么方法能夠快速的找到北極星呢?

預設:

可以利用仙后座找北極星。仙后座的五顆亮星構成一個英文字母W,在秋冬季節(jié)的星空中

很明顯。把W的外側兩邊向南延長后的交點與中央的Y星相連,再把連線向北處長約5

倍距離,此處的那顆亮星就是北極星。

8.教師出示仙后星座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利用上面所說的方法尋找北極星。

活動三:做星座放映器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了解了星座,下面我們動手來做一個星座放映器。

2.出示課本40頁做星座放映器的活動圖片,學生觀察這張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活動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紙杯、黑色簽字筆、手電筒、錐子、白墻等。

4.活動方法:

①參照某一星座圖,在紙杯底部畫出它的形狀。

②用錐子扎出這個星座。

③將手電筒伸進紙杯,把“星座”放映到白墻上。

5.教師提示:在做星座放映器之前,我們先要確定自己動手制作的星座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按照步驟制作一個星座放映器。

6.全班交流

各小組展示本小組制作的星座放映器。

將自己的星座放映到白墻上,其他同學認真觀察,想一想,猜一猜做的是什么星座,看

看猜的對不對。

請放映的小組成員相機介紹本小組所放映星座的有關知識。

活動四:認識銀河

1.教師引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又處于太陽系中,而太陽系又處在銀河系之中。

銀河系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銀河系的有關知識。

2.出示銀河系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銀河系,初步了解銀河系的大概形狀,了解銀河系

的正面?zhèn)让娴臉幼印?/p>

3.出示課本41頁有關銀河的文字資料,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資料,初步了解有關銀河

系的知識。

4.全班交流

銀河系的位置:天空斜向西南的方向。

銀河系的大?。恒y河中每一個亮點都是恒星,銀河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部分,銀河系中有

超過1,000億顆恒星,太陽只是銀河系中極其普通的一顆恒星。

人類觀測銀河的成果:銀河系和河外星系,是人類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

5.關于銀河系,你們還知道哪些知識呢?學生說一說自己了解的有關銀河系的知識。

預設:

銀河系的形狀:呈現橢圓盤型,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

銀河系的大?。恒y河系的銀盤直徑為10萬光年,中心厚度約12,000光年。太陽圍繞銀

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

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50,000億倍。

銀河系的年齡:大約在100億歲左右。

銀河系的組成:銀河系自內向外分別由銀心、銀核、銀盤、銀暈、銀冕組成。

6.再次出示有關銀河系的各種各樣的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進一步了解有關銀河系

的知識。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認識了星座,知道為了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國際天文聯合會將全

部天空劃分成88個星座。同時,我們還了解了尋找北極星的方法,制作了星座放映器,

了解了有關銀河系的知識。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有關星座的知識和

銀河系的知識。

13.沖出地球

教學目標

1.知道一開始的時候,人類只能用肉眼觀察太空,后來望遠鏡的出現,讓我們能看得更

遠。

2.知道隨著望遠鏡觀測太空的技術不斷發(fā)展,人類已經能夠看到很遠很遠的宇宙深處了。

3.了解望遠鏡的發(fā)展歷史,體會望遠鏡在人們觀測宇宙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4.了解人類沖出地球的實踐活動,進一步體會科學技術在人類探索宇宙過程中所起的作

用。

5.通過體驗地球引力的活動,懂得沖出地球就要克服地球的引力作用。

教學重點

了解望遠鏡的發(fā)展歷史以及人類沖出地球的實踐,懂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探索宇宙過程

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人類沖出地球,探索宇宙的歷程,體會科學技術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等。

體驗地球引力作用的活動材料:沙袋、小球、羽毛、紙火箭、橡皮筋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兩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太陽系和銀河系的一些知識。

2.我們人類要想沖出地球,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又該怎么做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

來探索科學技術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板書課題:13.沖出地球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了解望遠鏡的發(fā)展歷史

1.教師引導:人類一直嘗試把眼睛看向太空,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只能用肉眼觀察太空,

后來望遠鏡的出現讓我們能看得更遠。那么望遠鏡又經歷了哪些發(fā)展歷程呢?

2.出示課本42頁下面4幅圖片,學生觀察這4幅圖片并讀一讀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

望遠鏡的發(fā)展歷史。

3.全班交流,預設:

圖片1,伽利略望遠鏡是指物鏡是凸透鏡(會聚透鏡)而目鏡是凹透鏡(發(fā)散透鏡)的望遠

鏡,是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609年發(fā)明的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利用它

觀測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環(huán)形山投下的陰影,接著又發(fā)現了太陽黑子,此外還發(fā)現了木星

的4顆衛(wèi)星。

圖片2,射電望遠鏡是接收和測量天體發(fā)射的無線電波的望遠鏡,由天線和接收機組成。

射電望遠鏡使天文觀測突破了可見光的界限,擺脫了地球大氣及氣候的影響,幫助人類

獲取更多的宇宙信息。

圖片3,哈勃空間望遠鏡是安裝在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的一臺望遠鏡,由于其避開了大氣層的

干擾,對太空的觀測效果更好。

圖片4,中國天眼的正式名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英文簡稱為FAST,它是利用

中國貴州南部洼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造的。

4.望遠鏡的不斷發(fā)展對人類探索宇宙有哪些作用?

預設:

用望遠鏡觀測太空的技術不斷發(fā)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能夠看到很遠很遠的宇宙深處了。

隨著望遠鏡在各方面性能的改進和提高,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迅速推動著人

類對宇宙的探索進程。

5.教師小結:通過對望遠鏡歷史的了解,我們懂得望遠鏡的發(fā)明和改進,對于人類探索

宇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活動二:人類沖出地球的實踐

1.教師引導:人們不僅把目光投向了宇宙,不斷改進技術,使用天文望遠鏡不斷觀察宇

宙的深處。并且還進行了一系列沖出地球的實踐活動。

2.出示課本43頁萬戶和他的飛行器圖片,學生觀察這張圖片,了解我國明朝的萬戶以

及他的光輝事跡。

預設:

我國明朝的萬戶是第1個嘗試利用火箭克服地球引力飛天的人,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

價。第一幅圖描述的就是明朝的萬戶把多枚火箭綁在自己坐的椅子上作為動力裝置,雙

手各拿一只大風箏控制方向,結果點燃火箭后,他和飛行器灰飛煙滅。為了紀念萬戶,國

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huán)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命名為萬戶山。

雖然明朝的萬戶為了沖出地球的實踐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

類終于實現了沖出地球的夢想。

3.出示課本43頁中國古代火箭模型和現代火箭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兩幅圖片,懂得人

類利用火箭實現了沖出地球的夢想。

預設:

第二幅圖介紹的是后來的火龍出水火箭,它是一種二級火箭,第一級火箭是綁在火龍身

下的四支火箭,點燃后可推動火龍飛行,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藏在火龍腹內的火箭自

動引燃,這是第二級火箭,此時從火龍口里射出數支火箭,直達目標。

第三幅圖介紹現代火箭,它依靠發(fā)動機噴射工質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進,自身攜帶全

部推進劑,不依賴外界工質產生推力。

4.出示各種火箭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這些火箭圖片,懂得火箭在人類實現沖出地球

的夢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5.討論交流:明朝的萬戶嘗試沖出地球,結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今人們只有利用運

載火箭才能實現沖出地球的夢想。請同學們想一想,沖出地球主要有哪些困難呢?

預設:

沖出地球的主要困難是使物體獲得足夠大的速度,目前是靠多級火箭實現的?;鸺枰?/p>

攜帶足夠的推進劑,火箭在大氣層內高速上升時與大氣摩擦產生大量的熱量,這些都對

火箭的選材、設計、制造等提出了挑戰(zhàn)。

活動三:體驗地球的引力

1.教師引導:地球的引力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下面我們來體驗一下地球的引力。

全班交流

2.什么是地球的引力?

地球本身有相當大的質量,所以會對地球周圍的任何物體表現出引力,所有接近地球的

物體無一例外的會被地球吸引,朝向地球質量的中心。拿一個杯子舉例,地球隨時會對

杯子表現出引力,杯子也對地球表現出引力,不過地球的質量太大了,對杯子的引力相

對自身質量來說也就非常大,加速度也就比較大,所以就把杯子吸引過去了,方向就是

向著地球中心的方向,這個力就是地球引力。

3.體驗方法一

(1)出示課本43頁小朋友扔沙袋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了解體

驗地球引力的第1種方法以及所需的材料。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沙袋、小球、羽毛等等。

(3)體驗方法:將沙袋、小球、羽毛等等拋向天空,觀察這些物品運動路徑的共同點。

(4)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按照活動方法進行體驗,仔細觀察這些物品運動路徑。

全班交流

(5)指生說一說,當我們將沙袋、小球、羽毛等一些物品拋向天空的時候,這些物品

會怎樣運動呢?

這些物品先向上運動,當到達一定的高度之后就會向下運動。有時是直線下落,有時是

呈弧線下落。

(6)這個體驗活動說明了什么?

這個活動說明了地球存在的引力。

(7)教師小結:當我們將沙袋、小球、羽毛等物品拋向天空的時候,會發(fā)現最后這些

物體都會落到地球上來。

4.體驗方法二

(1)出示課本43頁的紙火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紙火箭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

解紙火箭的結構、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方法。

全班交流

(2)紙火箭的結構:紙筒、橡皮筋、紙火箭下拉的繩索。

(3)制作方法:

將一張紙卷成圓筒狀,用膠水粘好。

在紙筒口固定一根橡皮筋,橡皮筋上豎直固定一個小三角架,三腳架下方連著一根細線。

(4)使用方法:

用不同的拉力將三腳架下方連著的一根細線往下拉,然后松手。

(5)活動要求:用不同的拉力將紙火箭射向天空,觀察紙火箭飛行高度與橡皮筋彈力

大小的關系。

(6)學生分小組制作紙火箭,并且利用紙火箭體驗地球引力。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

動情況,并加以適當的指導。

全班交流

(7)指生說一說,使用不同的拉力拉動三腳架下方的一根細繩時,紙火箭射向天空的

高度有什么不一樣?

預設:拉力越大,紙火箭射向天空越高;拉力越小,紙火箭射向天空越低。

(8)紙火箭飛行高度與橡皮筋彈力大小有什么關系?

預設:拉力越大,橡皮筋彈力越大,紙火箭飛行高度越高;拉力越小,橡皮筋彈力越小,

紙火箭飛行高度越低。

(9)無論紙火箭射向天空的高度是高還是低,最終的結果都是怎樣的?

預設:紙火箭飛向空中無論是高還是低,最終都會落到地面上來。

(10)這個體驗活動說明了什么?

預設:這個體驗活動說明了地球存在引力。

5.我們怎樣克服地球的引力呢?

出示課本43頁炮彈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且讀一讀“炮彈的速度”這段文字

資料,初步了解我們怎樣克服地球的引力?

預設:

炮彈速度越快,飛行距離越遠,假如速度達到7.9千米每秒,炮彈就會繞地球飛行,這

時候就脫離了地球的引力。因此我們要想脫離地球的引力,就要提高物體的速度,把物

體的速度提高到7.9千米每秒以上。要達到這個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每次火箭

發(fā)射時都需要大量的熱量。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望遠鏡的發(fā)展歷史,知道了望遠鏡的發(fā)展在人類探索宇宙

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們還了解到人類沖出地球的實踐活動,知道我們要想實

現沖出地球的夢想,首先要克服地球的引力。課后,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了解更多的

有關地球引力方面的知識,以及人類沖突地球的實踐活動。

14.探索宇宙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向太空發(fā)射的航天器,知道航天器存在著人類對太空的無限夢想,去探索更

加遙遠的宇宙空間。

2.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的航天之旅,體會中國在航天事業(yè)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3.了解人類在探索宇宙中付出的巨大的代價,進一步體會人類探索宇宙的決心和重大意

義。

教學重點

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了解中國在航天事業(yè)中取得的巨大成成果,以及為人類探索

宇宙做出的巨大貢獻。

教學難點

了解中國在航天事業(yè)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我國為人類探索宇宙作出的巨大貢獻。

體會人類探索宇宙付出的代價以及重大意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本插圖、學生活動手冊等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引導:上一課,我們了解了人類為了沖出地球所做的努力。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進

一步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2.板書課題:14.探索宇宙

二、教學新課

活動一:了解航天器

1.出示世界上第1顆人造衛(wèi)星一一斯普特尼克1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

教師相機介紹:你們認識他嗎?這是世界上第1顆人造衛(wèi)星一一斯普特尼克1號,是由

前蘇聯火箭專家科羅廖夫利用導彈改制而成。為鋁制球體,直徑58厘米,重83.6千克,

前艇有4根鞭狀天線,內裝有科學儀器。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科努爾航天中

心發(fā)射升空,升空后發(fā)射了三個星期信號,在軌道中度過三個多月,圍繞地球轉了1400

多圈,最后墜入大氣層消失。

2.從世界上第1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開始,到現在人類已經向太空發(fā)射了多種航天器,他們

承載著人類對太空的無限夢想,去探索更加遙遠的宇宙空間。下面,讓我們來認識其中

的幾種航天器。

3.出示課本44頁幾種航天器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初步了解載人航天器、空間探測器、

登陸器等航天器。

空間探測器又稱深空探測器,是對月球和月球以遠的天體和空間進行探測的無人航天器,

按探測對象分為月球探測器、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飛出太陽系探測器等。卡西尼號對

土星進行探測,新視野號對冥王星進行探測,旅行者1號是第一個提供了木星、土星及其

各自衛(wèi)星詳細照片的探測器。空間探測器實施探測任務時,可飛經探測對象、環(huán)繞探測

對象運行或在探測對象上著陸。

4.教師小結:人類正是利用這些航天器才實現了沖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夢想。

活動二: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的航天之旅

1.教師引導:我國的航天事業(yè)起步較晚,但是在我國科學家、航天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

之下,我國的航天事業(y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世界航天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出示課本45頁東方紅1號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

解我國的第1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一一東方紅1號的有關知識。

教師講解: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1號順利升空,人們聆

聽著來自宇宙的那首《東方紅》歌曲。中國的航天事業(yè)揭開了新的一頁??墒悄莻€時候

航天對于中國人來說依然是一個遙遠的夢,但是經過航天人的不懈努力,1999年中國第

1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順利升空。

3.出示神舟-1號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

教師介紹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