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與湘語的接觸對贛語語音的影響_第1頁
移民與湘語的接觸對贛語語音的影響_第2頁
移民與湘語的接觸對贛語語音的影響_第3頁
移民與湘語的接觸對贛語語音的影響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移民與湘語的接觸對贛語語音的影響

歷史上,湖南接待了大量移民,其中包括以江西移民為例的移民。江西移民于湖南始于五代,到宋、元及明初,移民逐漸增多,形成潮流,最終形成“江西填湖廣”的局面。江西移民所帶來的方言(主要是贛語)必然和本土的方言(主要是湘語)發(fā)生長期的接觸,互相滲透,彼此影響著對方。這種影響有兩個特點:一是覆蓋面廣。江西移民的足跡遍布湖南全省,因此這種影響覆蓋全省范圍。二是影響不平衡。湖南省東部靠近江西的地帶受贛語影響大,形成贛語片;在湘語區(qū),有些湘語受贛語影響深,贛語特征明顯,有的影響相對小一些,贛語的特征不十分突出。下面以受贛語影響較深的新化湘語為個案來探討湘語與贛語接觸的情況。新化縣地處湘中腹地,資江中游,其方言屬湘語婁邵片。新化在宋朝以前未曾建縣,縣境居民多為瑤族,漢稱“長沙蠻”,隋稱“莫瑤”,唐宋稱“梅山蠻”。宋熙寧五年(1072),湖南轉(zhuǎn)運副使蔡煜開辟梅山,梅山分為兩縣,上梅為新化縣,隸屬邵州,下梅為安化縣,隸屬潭州。建縣后,境內(nèi)瑤族大都移居西北、西南一帶的崇山峻嶺之中,宋王朝詔諭江西大批移民至新化,隨后定居下來。明永樂二年(1404),又有調(diào)江西人來新化屯田之舉,有的后來即定居下來。從《新化縣志》中可以看出江西移民移居新化的情況。據(jù)縣志1900年統(tǒng)計,全縣總?cè)丝?20萬人,從江西遷來的最多。據(jù)縣內(nèi)58個姓氏的宗族家譜查證,有54個姓氏的始祖先后于五代后唐、宋、元、明等朝代從江西等地遷至新化,江西移民39戶,占移民總數(shù)的72%,其中江西泰和占12戶147。全縣共267姓,10萬人口以上的1姓,5萬至7萬的3姓,1萬至5萬的18姓,5000至1萬以下的14姓,5000以下的231姓??h志《主要姓氏源流》記載了1萬人以上共22姓的源流,有18姓來自江西,比例接近82%。其中明確記載來自江西吉州泰和縣的有10姓,且這22個大姓的前6姓均來自江西吉州泰和縣154-158。由上可以看出新化的江西移民具有下述特點:一是數(shù)量大;二是遷徙時間、地點(出發(fā)地)相對集中。因此移民方言(贛語)與新化方言長期接觸,對新化方言勢必產(chǎn)生重大影響?!缎禄h志》認為:“縣城方言,成因于古瑤語與江西話,屬老湘語,與長沙等地的湘方言相去甚遠,但同溆浦、漣源、冷水江、隆回、新邵交界之地接近。”989在最新的湘語分區(qū)中,婁邵片又分為五個小片,新化方言獨立為一個小片,原因是新化方言的某些特征在湘語中顯得很獨特,具有贛語的色彩,新化方言“是具有贛語色彩的湘方言”。贛語對新化方言的影響滲透是全方位的,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各方面,下面僅從語音的角度分析新化方言的贛語色彩。(一)變更湘語為復合語,升語以贛語為中心的基本信息(4)新化方言還具有一些其他的贛語特征,說明新化湘語受贛語影響較深,詳見下文。因此我們認為新化方言濁音送氣現(xiàn)象是贛語影響新化湘語、兩種方言的特征疊置而成的結(jié)果。(二)國際漢字分布中去聲字分布新化方言去聲不分陰陽,古濁聲母去聲字今部分念陰平,部分念去聲,念陰平的多為口語常用字。根據(jù)目前的調(diào)查,古濁聲母去聲字今白讀念陰平的現(xiàn)象在湘語中極為少見,只見于新化和冷水江(冷水江原屬新化縣),而在贛語中卻較多見,江西贛方言中去聲不分陰陽、濁聲母去聲字歸陰平的現(xiàn)象在都昌、波陽、崇仁、貴溪、鉛山、余江、寧岡等地都有分布294,在湖南洞綏片贛語中,也存在去聲不分陰陽、濁去讀陰平的現(xiàn)象。如洞口話:新化方言古濁聲母去聲字今念陰平現(xiàn)象與部分贛語相一致。(三)濁上中少數(shù)字歸陰平的現(xiàn)象新化方言上聲不分陰陽,古清上與次濁上今讀上聲,全濁上一部分仍讀上聲,一部分歸去聲,有少數(shù)全濁上聲字今白讀陰平,文讀去聲。如:有的有兩個白讀,一個讀陰平,一個讀上聲,文讀去聲。例如:新化方言濁上中少數(shù)字歸陰平的現(xiàn)象在整個湘語中都是很獨特的。濁上(包括全濁、次濁)部分字歸陰平是客贛方言的重要特點。在江西的贛語中,這種現(xiàn)象主要分布在贛東和贛中,贛北偶有所見,其中全濁上聲字讀陰平的現(xiàn)象很常見,次濁上聲字讀陰平的現(xiàn)象少一些297。湖南贛語中洞口話古全濁上聲字的分化同新化方言,讀為上聲、去聲、陰平。陰平字如:杜戶序巨拒距聚豎待蟹技巳道趙兆抱后儉簟旱限鍵像項杏錠仲輔陛罪是氏士柿造皂婦紂受漸,洞口話濁上讀陰平的字遠多于新化。新化方言濁上字讀陰平數(shù)量少,且這種現(xiàn)象極少見于其他湘語而贛語多見,應該看成是贛語的影響。(四)古入聲字類型新化方言共5個調(diào)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古入聲字今部分保留入聲,部分今讀舒聲。據(jù)陳暉的統(tǒng)計,《新化方言研究》中510個入聲字,今仍讀入聲的318個,占62%,91個舒入兩讀,占18%,101個讀如舒聲,占20%160。今讀舒聲的古入聲字,主要是派入陰平和去聲,派入其他調(diào)類的幾乎沒有。清聲母字主要讀陰平,如:搭喝接刷濕錫瞎脫眨插夾鴨殺;濁聲母字主要進入去聲,如:白碟昨術賊直葉辣莫躍熱密。新化方言入聲的這種走向在湘語中不多見,卻與某些贛語相一致。江西吉茶片贛語絕大多數(shù)方言沒有入聲,古清聲母入聲字除遂川外,今都讀陰平,古全濁聲母入聲字今大多讀去聲。湖南洞綏片贛語古入聲字的走向也大體相同,綏寧(北部)、隆回(北部)贛語保留了入聲,有一部分古入聲字派入舒聲,清入字主要歸陰平,濁入字主要歸去聲;洞口方言入聲消失,古全濁入聲字今一律讀去聲,清入、次濁入部分讀陰平,部分讀去聲。新化方言古入聲字的演變方向與上述贛語趨同,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應該是江西移民所帶來的贛語影響的結(jié)果。(五)效果比較及結(jié)果贛語洞綏片處湖南境內(nèi),包括洞口(大部分)、綏寧(北部)、隆回(北部)。與江西贛語相比較,新化方言與洞綏片贛語的相似之處更多,除前面提到的特點外,較突出的相似點還有以下兩點(下面的比較以洞口方言為例):(1)部分明母陰聲韻的常用字今讀如陽聲韻。例如:(2)影、疑母在開口洪音前讀零聲母。湘語、贛語中,影、疑母在開口洪音前今多讀聲母,而新化話與洞口話讀零聲母:盡管新化話與洞口話有一些相同的語音特點,但區(qū)別還是明顯的,如洞口話古全濁聲母今逢塞音塞擦音讀送氣清音,新化讀送氣濁音;洞口話無入聲,新化有入聲;洞口話定母的大多數(shù)字與透母的全部字聲母合流白讀為[X],新化話無此特點。從語感上看,新化話與洞口話差別大,通話有困難。新化方言的上述語音特征不見或少見于其他湘語,而在贛語中卻較為多見,因此可視為贛語帶給新化方言的接觸性成分,新化方言是帶有明顯贛語色彩的湘語。湘語與贛語接觸的個案分析表明,方言接觸造成了錯綜復雜的方言現(xiàn)象,值得深入調(diào)查研究。新化方言保留濁音符合婁邵片湘語的特征,但是送氣特征則有些獨特了。新化方言中濁音送氣現(xiàn)象是古音的保留還是贛方言的影響,值得深入探討。我們傾向于此屬贛方言的影響,理由如下:(1)如前所述,歷史上江西對新化縣移民的時間地點相對集中,移民數(shù)量大,有可能對新化固有的方言產(chǎn)生影響。可以推測,在江西移民大量進入新化之前,新化地區(qū)的方言仍然保留濁音,后來受到江西移民帶來的全濁聲母清化讀送氣音的方言影響,新化的濁音也帶上了送氣的特征。(2)新化方言古全濁聲母入聲字一律清化,今讀塞音塞擦音的,絕大多數(shù)為送氣清音,這與部分湘語一致;但古全濁聲母舒聲字也有清化送氣現(xiàn)象,如:,而新化方言新派則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塞擦音不論舒聲入聲一般讀送氣清音,如上文所舉例字全讀成同部位的送氣清音。這一現(xiàn)象更能說明贛語對新化方言的影響,在這一語音特征上,新化方言與贛語的演變方向相一致。(3)與新化相鄰的湘語點沒有讀送氣濁音的現(xiàn)象。如新邵縣古全濁聲母舒聲字今一般讀不送氣濁音;溆浦縣古全濁聲母平聲字今讀不送氣濁音,仄聲字基本清化,平、上、去聲字多讀不送氣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