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德性生活視閾下的仁愛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人際和諧思想_第1頁
個體德性生活視閾下的仁愛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人際和諧思想_第2頁
個體德性生活視閾下的仁愛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人際和諧思想_第3頁
個體德性生活視閾下的仁愛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人際和諧思想_第4頁
個體德性生活視閾下的仁愛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人際和諧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個體德性生活視閾下的仁愛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的人際和諧思想

亞里士多德對友誼進行了充分而詳細的討論。而在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著作中,只有討論到友愛時,他才把目光轉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這一點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而正是在此意義上,亞里士多德賦予了友愛更多的人際和諧的倫理思想和情感寄托。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的深入研究,來觀照我們對當前人際環(huán)境的和諧訴求,無疑會產生出有益的借鑒意義。一、第一,這是將社會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友愛,是指兄弟般的或非常親密的情感,同時也有友好親愛、友善、親切等意思。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基本規(guī)范中的團結友善,就是從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善意的意思表示出發(fā)的。而友愛作為發(fā)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情感和倫理的德性,在古希臘時期有著比現(xiàn)今寬泛得多的指稱?!皝喞锸慷嗟隆苍S也是他同時代的希臘人—使用友愛的方式太過廣泛,不僅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朋友關系,而且包括任何兩個人之間的任何相互吸引的關系,這種討論友愛的方式顯然是近代以來的人們所不熟悉的?!?這也決定了我們現(xiàn)代人的友愛與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友愛觀有著很多不盡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意涵。一方面這固然是由于古希臘的特殊時代背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們在自身的選擇和發(fā)展中,將友愛觀中一些原初的理念拋棄或遺落。我們有必要借助于亞里士多德對友愛的研究,將那些失落的友愛原初思想中合理的部分重新找回,為人際和諧思想提供新的動力和源泉。亞里士多德對于友愛的討論直接得益于柏拉圖有關友愛的闡述。柏拉圖認為真正的友愛在愛欲(柏拉圖談論的友愛更多的是指性愛)愛美善的同時還愛智。只有愛智的生活才能使人獲得幸福和諧的生活。2與柏拉圖不同的是,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友愛是一種或包含一些唯有通過活動或行動才可以實現(xiàn)的德性。友愛不論是對私人生活還是對城邦共同生活,都是每個公民所必需的德性,是把私人生活和城邦共同生活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亞里士多德在充分繼承和吸收柏拉圖關于友愛的思想的同時,認為友愛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愛,性愛只是友愛之中的特例,友愛需要與愛相區(qū)別,盡管友愛包含不同程度的愛?!耙驗橛褠郾仨毎M可能多的內容,按照希臘人的一般用法,把任何兩個人之間的任何相互吸引,從家庭中夫妻、父子、兄弟的感情關系、伙伴關系,到城邦中的一切關系,如治者與受治者的關系、公民間的商業(yè)的與非商業(yè)的關系,都包括進來。”這樣,亞里士多德將友愛的范圍大大擴展了。這本身也是當時城邦生活的要求和體現(xiàn):在古希臘城邦中,有著三種基本的共同生活方式,即家庭生活、伙伴關系和城邦公民間的關系。在這三種關系中,亞里士多德認為家庭和伙伴關系是屬于私人交往生活的,而后者則是政治共同體生活。說私人共同生活也具有政治內涵,就在于古希臘獨特的公民觀在家庭和私人交往中的顯現(xiàn)。雖然它不是很明顯,但是畢竟它主導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在這一點上,伙伴關系比家庭內部成員間的平等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針對這三種不同的生活形式,友愛可以劃分為三種主要的形式:家庭中的友愛、兄弟間的友愛、公民間的友愛。二、在德性上的相似性亞里士多德將友愛按照三種人身上所具有的可愛的東西:善、快樂和對于另外一個人的適用,來說明友愛是愛或依戀之情,是兩個人之間因任何一種可愛的東西而相互吸引和愛戀。由此按照這三種產生相互吸引的力量,亞里士多德分析了友愛的三種性質。首先,是“善的友愛”?!吧频挠褠邸笔呛虾醯滦缘恼嬲挠褠?因為在“善的友愛”中,一個人是因為對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他好,而他們自身也都是好人1。他們不是因為對方能為自己帶來感官和利益上的快樂或用處而希望他好,他們每個人也都在這種意義上令朋友愉悅。這種“利他性”的友愛,其前提是雙方都因為彼此善或者優(yōu)點而相互吸引,而非其他原因。那些因朋友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這種友愛不是出于偶性,完善的友愛是好人和在德性上相似的人之間的友愛,而德性則是一種持久的品質,它要求真正的友愛雙方的本性是相似的,而且在其他性質上也都相似:因為“總體上的善也就是總體上的快樂,這些都是最可愛的東西。所以,只有在這些朋友中間,愛與友愛才最好”。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這種友愛是需要時間的,需要在持久的交往和熟悉過程中,需要形成共同的道德和相似的認識背景。其次,其他兩種性質的友愛是快樂的友愛和實用的友愛。我們說,友愛都是因為善和快樂而發(fā)生的,并且都只在某種程度上相似。之所以有不同性質的友愛,是因為“善的友愛”是友愛雙方的本性,將一切相似性都納含在其中,而快樂的友愛和實用的友愛則只在某一點上相似,而不能在總體上達到善或者快樂。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一些人是出于有用而愛,是因為對自己有好處,那些因快樂而愛的人是為了使自己愉快。所以,建立在實用和快樂基礎上的友愛是偶性的,“一旦哪一方有所變化,這樣的友愛就容易破裂。因為,如果相互間不再使人愉悅或有用,他們也就不再互愛”(1156b18-20)。而且,無論是有用性還是快樂,都是暫時性的東西,不具有持久的性質,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鞓返挠褠酆蛯嵱玫挠褠垭m然在性質上都低于“善的友愛”,但是,相比之下,快樂的友愛的雙方相似性更多一些,且在快樂的友愛中也存在著慷慨,并且大度而不斤斤計較。在這兩者中,“快樂的友愛由于是非功利的,互愛的雙方可能變得在德性上相似而在德性上互愛”(117)。在這種情形下,快樂的友愛也就變成了德性的友愛。這與實用的友愛有著很大差異。那種基于計算的以實用性為主的朋友間的友愛一切都是暫時的,并且算計到斤兩的得與失,容易致使雙方抱怨和指責。也就是說,實用的友愛是最低級的友愛。最后,在這三種友愛中,還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只有好人之間才有友愛,壞人和壞人之間、壞人和好人之間,是否也存在著友愛?對于這個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兩個好人之間的差異小,因為他們之間的善意是相互的并且在德性上是相似的,所以好人之間的友愛是處處相似的;而對于好人和壞人之間以及壞人與壞人之間,則差異性很大。前者無需解釋,后者則只是偶性的具有與友愛相關的那些品質,他們之間的相似是來源于因快樂和有用而成為朋友這一點上的。因此,壞人之間的友愛只是偶性的。也正是基于這一比較,我們只把好人之間的那種相似的、值得欲求的友愛看作是友愛自身,是一種真正的“善的友愛”和完全意義上的友愛。三、第三,這兩個好人之間的關系不同通過以上對友愛內涵及其性質結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亞里士多德對友愛的論述體現(xiàn)出如下幾方面的特質。首先,友愛是具有相互性的。它相當于信任的交互主體性的特點。關于友愛和信任都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中這一點,已經(jīng)無須過多說明。無論是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都注意到了友愛的相互性特質。友愛是愛與回報的愛之間的情感往來,它存在于兩個至少是有生命有感覺的存在物之間。而作為知解能力最強的人,其友愛是以那種存在于心智水平的、友好的意向或善意作為起點的,這是人獨一無二的能力?!吧埔庠谕ǔ5囊饬x上只是產生于人的心智的希望另一個人好的意向,是因為它是一個選擇的目的?!?79)善意可以是單方面的,并不構成友愛,而這只是存在于希望對方好的利他行為中,即便是雙方互有善意也并不能構成友愛。只有將這種善意運用到實踐交往中,才能夠使雙方互有善意,而且能夠互知善意,只有這樣才能使雙方相互享有屬于友愛的善、感情和快樂。其次,友愛雙方具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就是雙方對彼此背景的可理解性。一方面,相似性是從友愛發(fā)生的人的德性狀態(tài)上來說的,即友愛是在一切人中間發(fā)生,還是只發(fā)生于相似的人們中間。對于這個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兩個好人之間的差異小,其品性相同的地方多,他們彼此之間總是抱有相互的善意,并且都具有德性,都能為對方全力以赴。其他情況,如好人與壞人之間,壞人與壞人之間,由于差異性大,使得他們只是偶性的具有友愛的性質,如善意和共同生活。權宜的相處一旦沒有益處,則友愛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從友愛發(fā)生的直接原因和目的上說,友愛的發(fā)生,不是過多地依靠品質,“人們在因所愛的人自身之故而希望他好時,這種善意不是給予感情而是基于一種品質。愛著朋友的人就是在愛著自身的善”(1157b31-34)。這種愛把朋友視為同一的整體,其品質在我們看來就是德性。因為在好人的友愛語境中,德性狀態(tài)的原因既是友愛持久的原因,也是直接的原因(86)。友愛在這兩種情形中的產生,就是建立在雙方可理解的背景中的一種德性狀態(tài)的寫照。我們以往認為人際交往的前提是雙方建立在一個共同的或者是起碼的“相似性”的可理解的背景之上。哈貝馬斯認為,理解的目的是實現(xiàn)某種認同,認同是雙方相互理解、共享知識,共同相互依存。這就是雙方必須在有效性要求的框架內,達成交往話語的真實性、正確性和可理解性,進而才能付諸行動。這其實就是亞里士多德強調的雙方必須是“差異性小”的現(xiàn)代理解。而友愛的真正建立,必須建立在雙方的德性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我們在交往中只要求可理解的共同背景,而忽視了雙方的德性品質:當我們不再強調人的差異性時,在相似理解背景中少了互有德性的基礎。這也是現(xiàn)今人際交往中,友愛思想不能真正貫徹和堅持的原因。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友愛思想沿襲至今,已經(jīng)在內涵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再次,友愛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對親密性的確證。這里親密應該有如下兩種意思:第一,親密是建立在雙方持久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之上的一種情感程度;第二,親密是由于在情感聯(lián)系中,情感深化后彼此相互的依存狀態(tài),它既包括相互熟知,也包括彼此能從對方的情感付出中獲得支撐。由于古希臘人在城邦共同體中對公共生活的強化和依賴,必然表現(xiàn)在對友愛中親密性的需求上:雙方互有的善意只有在親密性的基礎上才能成為友愛。所以善意必然包含親密性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有強度的,而且是有欲求的。友愛需要情感的積累,而不是偶性的情感。這種親密性的情感要付之于行動,不能只是“抱怨”。善意要經(jīng)過持續(xù)的情感交往達到親密性時,才會成為友愛。復次,友愛雙方是建立在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的。在亞里士多德討論的友愛背景中,親密的共同生活是發(fā)生在城邦共同體內部的特殊現(xiàn)象。在這種親密的交往中,人們只見可以形成感情的親密性。每個人都要過共同的生活,只有好的想法是不行的,必須親自在共同生活中進行實踐。但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與我們共同生活。只有那些與自己有親密情感的,并且每一個人對對方都是善的人,才能與之共同生活,友愛也才能實現(xiàn)。這一點需要共同生活本身和時間的檢驗。共同生活需要情感投入,而一個人的情感卻不能分屬于過多的人,這也就決定了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擁有友愛并相互分享感情和共同生活。共同生活使人們易養(yǎng)成相互熟知性和情感的親密性。在共同生活中,人際關系的和諧是先在的,是先于我們對友愛的需求而存在的。理解這一點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共同生活。在這一點上中西方有著較大的差異。共同生活在多大范圍內存在,共同生活的對象是誰,決定了我們如何去實現(xiàn)友愛。古希臘的共同生活是城邦和家庭,而城邦中的共同生活顯然要重要于家庭,傳統(tǒng)中國社會卻把共同生活中的親密性情感專屬于我們的家庭。這種共同生活情感的分屬性差異,導致了我們對共同生活乃至公共性理解的巨大差異。最后,友愛是具有德性的品質的。友愛是一種包含著多種感情的品質,準確來說,就是德性。而我們關心的是,作為德性的友愛究竟包含哪些德性和品質?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正和平等,以及與交往有關的德性,如慷慨、大方和友善等都是友愛中的德性,其中最為相關的應當是友善。他說,善意是友善的,但并不是友愛。友善是友好的善意。善意并不能成為德性,善意作為友愛的始點,如果不去實踐是不能成為友愛的,“只有善意持續(xù)下去并形成共同的道德,善意便成為真正的友愛”(1167a10-11)。似乎可以這樣認為,在善意與友善之間,當一種善意的表達通過我們的持續(xù)的行動去實踐,并且在這種持久的善意行動中貫徹著善意的相互性,那么它就可能成為一種“相互的”道德要求而存在于人際交往之中,并被我們遵循著。與此不同的是,友善不是在這種相互性的加諸善意循環(huán)的過程中演化出來德性品質。因為友善可以運用到非親密性感情的非共同生活經(jīng)歷的他者之中,“友善之舉”是單從個體的德性和品質來做出友好善意的行動。因此,友愛是兼有個體德性和相互性道德要求的統(tǒng)一,而友善只是在個體德性品質范疇中而不具有相互性,所以友善是不能等同于友愛的。四、第一,營造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論是在古希臘的特殊歷史背景中產生的。雖然其中一些思想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法理解和實現(xiàn),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繼承和找回那些屬于真正意涵上的友愛精神,用它來豐富我們人際和諧的方法和路徑。首先,友愛是將德性和幸福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東西,是共同生活的紐帶。亞里士多德對友愛的三種性質的劃分,為我們對友愛的理解與人際和諧的追求從不同層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它有利于我們全社會共同建設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在三種性質的友愛中,只有“善的友愛”才是真正的友愛,也真正體現(xiàn)了德性。因此,在三種友愛中,應大力提倡人際交往中“善的友愛”?!巴晟频挠褠凼呛萌说牡滦陨舷嗨频娜酥g的友愛”(1156b7),是他們之間主動行動而獲致的愛,也是他們在德性上相契合而導致的友愛,它因給與對方的善而使自身也獲得了最高的善。這種對于友愛精神的理解,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其境界無疑是難以企及的。但是,正是在友愛所暢行的“愛”與“被愛”間的關系中,亞里士多德關于友愛的三種性質的劃分,為我們從友愛的視角來分析人際交往以及人際和諧的訴求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思路。在關于“善的友愛”、實用的友愛和快樂的友愛中,能夠清晰地看到,我們當下的人際交往更多的還是存在于最低限閾的實用的友愛中基于計算的理性,或者是基于交往帶來的彼此了解的友愛,彼此互不嫌棄,相信對方可以給我?guī)砜鞓泛汀昂锰帯钡年P系。而那種真正的“善的友愛”其交往原則就是利他性原則,需要我們在交往中能夠秉持相互尊重和協(xié)商合作的精神,多從他人視角著想和考量,心中對“照面者”總是存有善意,并將其化為持久的行動中,只有人與人之間能夠真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其次,友愛不只是停留在對人與人一種情感狀態(tài)的描述,唯有在人際交往的主動實踐中才能獲致友愛。我們知道,友愛是一種個體德性品質。這種品質在亞里士多德這里被理解為自然情感的理智表達。而友愛是德性品質包含情感最多的一種品質。(238)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是一種包含一些唯有通過實踐才可實現(xiàn)的德性。我們今天的友愛,只是表明了某種關系狀態(tài),其中原初的實踐內涵早已經(jīng)被淡化為兩人之間的親密性的寫征。當我們說出愛時,“必定是指所說的那個人是依戀著那個事物,與它糾纏在一起,過著共同的生活的;是主動的,出于意愿的,在為那個事物做著事情,并且這樣做已經(jīng)是他(她)的習慣”。亞里士多德友愛論中強調的是,友愛更多地是在愛之中,而不是在被愛之中。無論我們對于愛與被愛如何解釋,總的來說,友愛在兩個人之間存在,無論對任何一方來說,都應是在愛之中,都應是友愛行動的主動實踐者。在我們當今的人際交往中,追求人際的和諧,就應該首先自己主動地實現(xiàn)自己或出于意愿(善意)或出于習慣的愛的行動,它并非出于偶性的實踐,而是持存在兩人相似的共同生活境遇之中。而人們之間的友愛正是在這種基于交往行動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德性品質,只有個體的人都具備這樣的德性品質,人與人之間才能真正達到和諧共處的狀態(tài)。再次,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所有友愛從來被理解為愛者與被愛物之間的某種共同的活動。這種共同活動所要求的那種建立在相互熟知性和情感的親密性基礎上的共同生活,與我們當前的公共性交往生活是不同的。我們應思考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友愛思想的背景,即對共同生活的強調和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古希臘城邦的共同生活,不僅包含了古老的氏族共同體的共同生活和城邦國家共同體的共同生活,同時還包含著家庭共同體的共同生活。而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想像在同一個家庭中共同生活的夫妻和父母子女間也需要友愛。我們往往認為家庭中只需要親情,而且親情要絕對濃于友愛之情的。亞里士多德對于友愛的相似性共同生活背景的強調,以及對雙方感情共時性的約束,一方面制約了友愛在更大空間范圍的作用,但同時也表明了兩個人友愛的建立,就是相互對于穩(wěn)定性和安全感的可以依賴的人際關系的尋求,這種親密性的熟知關系并非是非理智的人情關系,而是彼此在人格與尊嚴上的相互尊重,在彼此德性品質上的欣賞,相互按有德性的方式相處(做事情),這樣的親密感情不僅應該在家庭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和親友之間提倡,而且更應該在我們熟知的、具有深厚感情的朋友同事之間提倡和踐行,它有利于打破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