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必考熱點知識復習:20:近代中國思想解放_第1頁
2021年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必考熱點知識復習:20:近代中國思想解放_第2頁
2021年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必考熱點知識復習:20:近代中國思想解放_第3頁
2021年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必考熱點知識復習:20:近代中國思想解放_第4頁
2021年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必考熱點知識復習:20:近代中國思想解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近代中國思想解放

考點一:順乎世界之潮流(師夷長技、維新變法、民主共和)

(一)睜眼看世界

1.背景:(1)清朝國勢漸趨衰落,社會矛盾日趨尖銳。(2)讀書人

大多遠離社會現(xiàn)實。(3)統(tǒng)治者沉浸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

2.代表人物及活動: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收集有關西方

國家的信息;編譯《四洲志》、《華事夷言》等書籍。

(2)魏源:編成《海國圖志》一書;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

想;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3)徐繼畬:《瀛環(huán)志略》系統(tǒng)介紹了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政

治和風俗等情況,產(chǎn)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4)姚瑩:對中國西南各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后,寫成了《康情紀

行》一書,提醒人們注意英國對西藏的侵略野心。

(二)維新變法

1.早期維新思想: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和民族

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產(chǎn)生。

2.維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動(時間:19世紀90年代)

(1)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著孔子旗號宣揚維新變法理論

(特點:托古改制。利用孔子減少改革的阻力);借用進化論觀點論證

君主立憲制的合理性。

(2)梁啟超:指出變法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其文章有很強的鼓動

性和感染力。

(3)譚嗣同: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號召人們沖破

君主和綱常的網(wǎng)羅,同封建束縛徹底決裂。

(4)嚴復:翻譯《天演論》,指出人類社會受“物競天擇,適者生

存”的天演法則的支配。堅信“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理

論。

3.戍戌維新的意義

(1)性質:是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次愛國

運動,是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

(2)作用: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

客觀上有利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三)走向共和

1.民主共和國方案

(1)提出:1894年,孫中山明確提出“驅除勒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

合眾政府”主張。

(2)確立: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明確將?“驅除勒虜,恢復中華,

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定為政治綱領,將?“建立民國”正式確立為中

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共同奮斗的目標。

2.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zhàn)

(1)原因:革命派極力主張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民主

共和”;改良派主張維新改良。(2)時間:1905年到1907年。(3)

陣地:《民報》和《新民叢報》。

(4)內(nèi)容: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要不要改變

封建土地制度。(5)實質:圍繞三民主義展開。

(6)影響: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為民主革命的爆發(fā)做好了輿論

準備。許多知識分子投身革命事業(yè),擴大了革命的影響,壯大了革命

的陣營。

3.民主共和國方案的初步實現(xiàn):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

立。

考點二:新文化運動

(一)含義:新文化運動是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

發(fā)動的文化革命運動。它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很有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

它既是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新文化運動是反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和資

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

(二)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與興起

1.背景:(1)政治方面,在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下,反動的政治勢力妄

圖復辟帝制。(2)思想方面,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辛亥革命

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3)文化方面,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

學風氣的盛行。(4)階級基礎,接受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隊伍日

益壯大并奮起反擊。

2.興起:(1)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

(2)其他代表人物::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3)指導思想:

民主和科學。(4)運動中心:蔡元培實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辦學方針,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三)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主要內(nèi)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愚昧與專制:(1)陳獨秀指出科學與民主,

是當今人類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2)李大釗指出民與君勢

不兩立,自由與專制不能并存。(3)人們要用理性和科學的眼光去衡

量一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1)李大釗指出尊孔復古思想其實就

是帝制復活的先聲。(2)陳獨秀指出三綱五常與時代潮流不相符,與

民主共和不相容。(3)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指出封建禮教吃人的本

質。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Q)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2)

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的八項主張,要求用白話

文取代文言文。(3)陳獨秀發(fā)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舊文學,

建設新文學。

(四)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性質: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2.積極作用:(1)全面攻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統(tǒng)的權威被打倒,

為新思想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2)各種各樣的“主義”傳入中國,形

成百家爭鳴局面,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也開始在中國傳播。(3)

促進了民眾的覺醒,喚起了人們對國家政治事務的關心。(4)是一場

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觀念、文學、藝

術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5)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局限性:對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著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

式主義的偏向。

考點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

(一)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

1.背景:(1)20世紀初,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已有人開始介紹馬克

思。(2)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馬克思主義

逐步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思潮。

2.概況

(1)十月革命前:梁啟超是中國較早介紹馬克思的人,他在1902年

稱馬克思是社會主義的鼻祖。革命黨人朱執(zhí)信發(fā)表《德意志社會革命

家小傳》,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學說。一些無政府主義者

也曾經(jīng)介紹過一些馬克思的學說和思想。

(2)十月革命后: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

勝利》,號召中國人民向十月革命學習。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

義觀》系統(tǒng)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

李大釗還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分別開設了與社會主義有

關的課程,利用講壇向學生宣傳社會主義思想。

3.影響: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

(二)新思潮的競起

1.社會主義思潮

(1)無政府主義:留日、法的學生及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主張個

人的絕對自由,反對一切強權和政府,希望建立沒有任何政府的社會。

流行較早,影響較大。

(2)新村主義:留日學生及進步知識分子。極力贊揚新村里共同勞

動、相互協(xié)作、共同消費的新生活。影響較小。

(3)工讀互助團運動:北京大學學生?;孟胪ㄟ^知識分子做工和幫

助勞動者求學的辦法,來打破“勞力”與“勞心”的差別,實現(xiàn)社會

的改造。成立“工讀互助團”開始實踐。

2.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思潮

(1)實用主義:胡適。反對階級斗爭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學說,主張

社會改良和階級調和。源于美國,影響較大。

(2)基爾特社會主義:梁啟超。搞階級調和、勞資合作,反對無產(chǎn)

階級革命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源于英國,影響較大。

(三)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1.問題與主義之爭:(1)胡適發(fā)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主張社會改造應從點滴做起,反對進行全盤解決和社會革命。(2)李

大釗發(fā)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問題與主義不能分離。(3)問題

與主義的論戰(zhàn),預示著新文化運動陣營開始分裂。

2.工讀互助團的失?。海?)原因:經(jīng)濟上入不敷出和經(jīng)常出現(xiàn)意見

不合的情況。(2)影響:很多青年開始接受科學社會主義,謀求對社

會的根本改造。

3.通過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19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