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歷史·航運文課件_第1頁
洋涇歷史·航運文課件_第2頁
洋涇歷史·航運文課件_第3頁
洋涇歷史·航運文課件_第4頁
洋涇歷史·航運文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評審稿)前言“十二五”期間,洋涇社區(qū)將以“宜居益商、和諧洋涇”為主題,以浦東“二次創(chuàng)業(yè)”為契機,緊緊抓住上海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發(fā)展機遇,突出規(guī)劃引領、重點聚焦與體制功能,在更高層次上把洋涇社區(qū)打造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huán)境優(yōu)美、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洋涇地區(q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特有的航運文化是洋涇傳承文化的組成部分,由此而衍生的古鎮(zhèn)和“老街、老港、老碼頭、老建筑”都有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因此,研究與拓展航運文化,不僅關系到洋涇的經濟特色和文化形態(tài),更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需要。

前言為此,洋涇街道組織成立《洋涇歷史?航運文化調研》調研小組,主要就洋涇港、洋涇鎮(zhèn)、洋涇地區(qū)的歷史沿革、航運文化的探究和再現,進行初步調查研究。本次調研活動在洋涇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領導直接關心指導下,得到了上海海事大學管理學院指導老師張璟博士及研究生的全力支持和參與,在歷時二個月的調查研究工作中,采取檔案查詢、現場考察、資料收集、名人訪談和專題座談等形式。以嚴謹細致、科學思考、認真觀察、全面收集、善用技術的態(tài)度,最終形成調研報告。在此,衷心感謝洋涇街道各有關部門和人員以及參與本次調研活動的老洋涇人士;感謝市、區(qū)圖書館、檔案館及相關故地單位的無私貢獻和支持。洋涇歷史?航運文化調研小組

目錄

洋涇竹枝詞

前言一、歷史篇

1概述 2建制沿革 二、航運篇

1洋涇航運的起源 2港口碼頭的形成和演變 3船型與運輸格局 4洋涇航運的衍生影響 三、人文篇 1人文風俗 2教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3宗教信仰 4名人名事 四、展望篇

1洋涇歷史?航運文化的發(fā)展建議 2洋涇歷史?航運文化的展現方式 【附件】:

1、洋涇港及沿江碼頭的歷史演變的調查報告 2、洋涇地區(qū)的船廠變遷情況的調查報告 3、洋涇地區(qū)的船型特點的調查報告 4、老街、老建筑的典型介紹 5、洋涇歷史?航運文化調研方案編寫說明

歷史篇1概述

洋涇,一個古老的名字,一塊位于上海市東郊,浦東西北角的黃金寶地。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浦東開發(fā)開放以后,被列為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率先開發(fā)的范圍,從而更成為一方熱土,舉世矚目。1.1域名洋涇地區(qū)在不同的時間段有著不同的稱呼,有洋涇鎮(zhèn)、洋涇鄉(xiāng)、洋涇市和洋涇區(qū)的不同說法,它們四者關系密切,有著很大的傳承關系,歷經滄桑,鎮(zhèn)老事多。洋涇地區(qū)的名字,隨著歷史發(fā)展不斷變化,從保、圖到鄉(xiāng)、市、區(qū)、鎮(zhèn)。研究每一個地名的來歷,猶如一幅幅歷史畫面浮現在人們眼前。

洋涇鄉(xiāng)·洋涇市·洋涇區(qū)·洋涇鎮(zhèn)歷史篇

1概述

1.2氣候1.3地質地貌1.4水系2建制沿革

2.1封建時期的建制沿革

表1.1洋涇地區(qū)歷年建制歸屬表年代建制屬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府,次年改松江府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高昌鄉(xiāng)二十四保上??h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洋涇市上??h清咸豐十年(1860年)洋涇市、洋涇鄉(xiāng)上??h清同治五年(1866年)洋涇市上??h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洋涇區(qū)、洋涇鎮(zhèn)上??h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東涇鎮(zhèn)(陸行、高行、洋涇、塘橋四區(qū)合并)

上海縣民國元年(1912年)洋涇市上海市民國十六年(1927年)洋涇區(qū)上海特別市新中國(1956年)東郊區(qū)上海市新中國(1958年)紅旗人民公社浦東縣新中國(1961年)洋涇鎮(zhèn)、洋涇鄉(xiāng)川沙縣改革開放(1984年)洋涇鎮(zhèn)黃浦區(qū)改革開放(1993年)洋涇鎮(zhèn)、洋涇鄉(xiāng)浦東新區(qū)改革開放(2001年)洋涇街道浦東新區(qū)航運篇

1洋涇航運的起源1.1洋涇浜與洋涇港

1948年上海地圖的東洋涇浜,它已經在浦東南路處斷了,西邊筑了一條“東寧路”,實際上浦東過去的地名“莊家橋”(東昌路浦東南路口)就在此浜上。北洋涇路左邊河道為定水浜,現已被填沒;右邊河道為洋涇港,中間半島為兩河交匯處,航運篇1.2洋涇港的功能1.2.1洋涇港的交通功能1.2.2洋涇港的灌溉功能1.2.3洋涇港的水利功能航運篇2港口碼頭的形成和演變2.1港口碼頭的形成2.2主要港口碼頭的功能2.3主要港口碼頭的變遷2.3.1洋涇港碼頭(即三井下碼頭)2.3.2民生路碼頭(以前的“藍煙囪”碼頭)2.3.3新華碼頭航運篇

3船型與運輸格局

3.1船型概況

主要船型產生年代功能(貨物)基本概況航行區(qū)域備注舢板船清代以前為水上交通或漁業(yè)養(yǎng)殖、捕撈之用船身常漆紅色,船頭繪有兩個魚目,魚尾上翹吳淞江、黃浦江沿岸尤其是渡口處漁船——水產品加工、運輸、養(yǎng)殖、資源調查、漁業(yè)指導和訓練以及執(zhí)行漁政任務等漁船即漁業(yè)船舶,進行魚類捕撈、加工、運輸的船舶統(tǒng)稱,是捕撈和采收水生動植物的船舶,也包括現代捕撈生產的一些輔助船只。黃浦江及長江一帶漕船明清時期主要運漕糧龍口梁闊不過一丈,深不過四尺,約載正耗米五百石,加上免稅攜帶土宜六十石,重船載量不過六百石,吃水不過三尺遠涉長江及江西、湖廣一帶沙船唐代雜散貨以及一些大宗貨物等沙船的優(yōu)越性在于平底、方頭、方艄、寬、大、扁、淺。長江下游湖北、江西、安徽的江湖等木駁船清嘉慶、道光年間為各碼頭行號短途駁運貨物由龍華嘴船、灘船演變而成。方船頭、平船底,吃水淺,艙口大,船面平,專事駁貨?!竭\篇

3.2洋涇港的運輸業(yè)3.2.1洋涇經營站3.2.2各運輸隊概況及其功能3.2.2.1滬東涇運輸隊3.2.2.2洋涇港駁船運輸隊3.2.2.3洋涇港劃舢運輸隊4洋涇航運的衍生影響4.1航運文化航運篇4.1.1“腳頭”和“行口”文化

上海開埠后,一些外國侵略者駐扎于上海沿江周邊,并試圖對中國進行瘋狂侵略和虐詐,奪得資源。當時,他們選擇了上海黃浦江以及沿江一帶這塊自然條件很有利的河段,并開始建立港口碼頭,試圖在此進行通航交易,從而賺取財富,掠奪中國資源,這些形成了特有的工人搬運文化。資料來源:《上海碑刻資料選輯》。注:①力資:即裝卸搬運費。②貨幣單位為銅錢。貨物種類上力(裝貨力資)下力(卸貨力資)臺灣糖捌文拾叁文廣糖肆文柒文漳篰青糖伍文捌文漳赤白糖肆文柒文小簍青糖叁文陸文瓜子伍文陸文冰糖肆文半叁文半海參大箱肆文柒文海菜大箱捌文拾文蘇木每擔捌文拾文煙箱每擔陸文柒文什物陸文捌文廈門興化棉花包—大包柒文崇明棉花包陸文不等航運篇4.1.2民間組織4.1.2.1工會組織的建立4.1.2.2搬運辦事處的變遷發(fā)展4.1.2.3組織合作社4.1.2.4船只作價歸公4.1.3洋涇港的行規(guī)文化4.1.3.1忌諱類4.1.3.2衛(wèi)生、技術類4.2航運服務業(yè)的形成4.3群眾運動4.3.1工人運動4.3.2地下黨活動4.3.3洋涇鄉(xiāng)工會4.3.4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洋涇鄉(xiāng)委員會4.3.5洋涇鄉(xiāng)婦女聯合會4.3.6洋涇區(qū)農民協(xié)會與洋涇人民公社貧農、下中農協(xié)會人文篇

1洋涇地區(qū)的人文風俗1.1百姓風貌1.1.1衣著1.1.2發(fā)型佩飾1.1.3飲食及飲食習慣1.1.4住房1.1.5交通出行人文篇

1.1.6文娛1.1.6.1非物質遺產文化1.1.6.1.1洋涇絨繡1.1.6.1.2江南絲竹1.1.6.2打蓮花1.1.6.3唱山歌1.1.6.4吃茶1.1.6.5甩火球1.1.6.6聽書1.1.6.7放風箏1.1.6.8民間雜耍人文篇

1.1.7土特產1.1.8方言歌謠1.1.8.1方言1.1.8.2洋涇浜英語1.1.8.3歌謠:1.2風俗1.2.1婚嫁1.2.2喪葬1.2.3喜慶風俗1.2.3.1生育1.2.3.2慶壽1.2.3.3商店開張1.2.3.4造房1.2.4廟會和迎神賽會人文篇1.3老街風情1.3.1商業(yè)布局1.3.2商鋪特色1.3.3商業(yè)習俗人文篇2洋涇地區(qū)教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2.1近代教育2.2現代教育2.2.1學前教育2.2.2初等教育2.2.4中等教育2.2.5高等教育人文篇

3洋涇地區(qū)宗教信仰3.1道教3.2天主教3.3伊斯蘭教3.4佛教人文篇4洋涇地區(qū)名人名事4.1名人名事4.2傳說故事展望篇

1洋涇歷史·航運文化的品牌效應1.1打造“洋涇”品牌1.2重拾“洋涇浜”2洋涇歷史·航運文化的再現方式第一,洋涇航運文化節(jié)第二、航運文化標志性建設①航運文化博物館②航運文化墻③航運文化街④航運主題公園⑤重現沿江老碼頭遺存價值【附件1】:洋涇港及沿江碼頭歷史演變調查【附件2】:洋涇地區(qū)船廠變遷情況調查報告【附件3】:洋涇地區(qū)的船型特點的調查報告【附件4】:老街、老建筑的典型介紹【附件5】:洋涇歷史·航運文化調研方案編寫說明

1.本報告的調研組成員實地走訪了洋涇街道檔案室、浦東圖書館、楊浦區(qū)浦東檔案室、申佳船廠、滬東船廠以及相關單位等,并現場實地考察了相關故地,對周邊一些老洋涇進行了深度訪談。2.本報告的參考史料主要來源于《洋涇鄉(xiāng)志》、《川沙縣志》、《浦東老地名》、《黃浦區(qū)老地名》、《洋涇史話》、《上海港史》等。3.本報告撰寫和修訂工作的分工情況主要是:前面四篇分別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