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18課孟子兩章教案_第1頁
九下18課孟子兩章教案_第2頁
九下18課孟子兩章教案_第3頁
九下18課孟子兩章教案_第4頁
九下18課孟子兩章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8《孟子》兩章主備人:王培培教學目標1.疏通文意,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異義詞,正確辨析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論點后層層推進、逐層論證的論證方法;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正確理解并認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3.比較兩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課時安排:2課時設計建議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導入引導學生回憶《智取生辰綱》中的有關內容導入本課。自主學習1、《(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2、孟子與《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鬃拥膶O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最有影響的大師,后來將他和孔子并稱“孔孟”有“亞圣”之稱。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并借此游說齊、梁等國,曾一度為齊國客卿。當時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國強兵為能,因此視其主張為迂闊,遠離實際,不予采納,因此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講學、著述,他的學生們記他的言行,成為《孟子》七篇?!睹献印肥侨寮医浀渲髦?,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孟子散文氣勢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動性,其文章語言流暢,筆鋒犀利,論辯深刻?!睹献印贩譃槠咂?,每篇又分上下兩部分。各篇分若干章,以首章中標于篇首的開頭數(shù)字為題,標題只起區(qū)別作用,并不概括全篇內容,這與《論語》類似。全書共261章。它是先秦諸子中文學性較高的著作。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編在一起,稱為“四書”?!睹献印肺恼孪騺硪孕坜q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朗讀,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2、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大體內容。四、分析課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2、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明確: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注意下列詞語:“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五、拓展思考有人認為:戰(zhàn)爭勝負取決于戰(zhàn)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于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對于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板書設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進攻——天時不如地利論據(jù)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戰(zhàn)爭中需要“人和”域民類推固國治國需要“人和”威天下結論得道多助——天下順之失道寡助——親戚畔之第二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導入新課: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朗讀,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2、串講課文,理解文章大體內容。分析課文內容:1、請一學生示范朗讀第一段2、這段提到古代幾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六個,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為)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才能有所作為)4、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fā)明了電燈;諾貝爾發(fā)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5、文章列舉六個人的目的是什么?明確: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yè)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從而鍛練意志,增加才干。6、作者在說明了這個道理后,又從哪個方面再進行說理的?明確: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堅守法度的世族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無足以與之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入侵,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7、最后,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四、才華展示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如:(1)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2)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于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后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寫照。(3)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五、總結升華: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提示: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fā)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煉,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yōu)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煉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方能沖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斗中來。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shù)?,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六、比較,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兜玫蓝嘀У拦阎窂膽?zhàn)爭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xiàn)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磨煉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為推論到治國,最后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為一種“層進式”結構。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七、課堂小結:《〈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