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 隋朝_第1頁
中國古代史 隋朝_第2頁
中國古代史 隋朝_第3頁
中國古代史 隋朝_第4頁
中國古代史 隋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史第十章隋朝:統(tǒng)一帝國的再建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要:隋朝從581年楊堅建國到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前后僅存在37年。隋朝的歷史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從開皇元年(581年)到大業(yè)六年(610年)是隋朝的發(fā)展和強盛時期;從大業(yè)七年(611年)至大業(yè)十四年(618年)是隋朝的衰亡時期。隋文帝代周以后,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使封建國家得到振興。589年隋滅陳,從而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再建了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由于隋文帝政治經濟改革的成功,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財富有了驚人的增長,國內各族的聯系也有所加強,封建國家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富強的局面。隋朝創(chuàng)立的許多政治、經濟制度,對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唐以后歷朝的許多制度,都溯源于隋朝。隋朝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隋文帝統(tǒng)治時期社會矛盾的積累,加上隋煬帝的暴政,使隋朝的社會矛盾迅速激化,611年爆發(fā)

了王薄領導的農民起義,以后發(fā)展為全國性起義,終于在618年推翻了隋朝的統(tǒng)治。講授提綱:一、隋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二、隋初的政治與經濟三、隋朝的科技文化成就四、隋朝的民族關系五、隋朝后期的政治與社會經濟六、隋末農民大起義與隋朝的滅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東漢以后,封建割據實力伴隨著豪族地主階級的發(fā)展,一直處于不斷的增長之中,但與此同時,統(tǒng)一的大趨勢也發(fā)揮著越來越強大的作用。魏蜀吳三國鼎立結束了東漢末年(184)以來戰(zhàn)亂不止的局面,但天下趨于分裂,到西晉(265)才實現了統(tǒng)一。但西晉腐朽的統(tǒng)治,又使中國陷于分裂戰(zhàn)亂之中,這種局面一直到隋朝統(tǒng)一全國才告結束。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初年,不管封建割據實

力有多么強大,分裂情況有多么嚴重,最

終天下還是歸于統(tǒng)一,這個事實充分說明

秦漢以來,漢族已經基本上形成為一個相

當穩(wěn)定的民族共同體,政治上的割據只能

是一時的現象,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南北朝時期在北方進

行割據的,主要是北方的少數民族,以后

唐朝的藩鎮(zhèn)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北

方的少數民族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隋文帝的主要功績,在于他統(tǒng)一全國以后,實行了各種鞏固統(tǒng)一的政策措施,使長期的戰(zhàn)亂得以平息,全國安寧,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社會生產,社會因此呈現了空前的繁榮。以前秦始皇(秦朝:前221—前207)所創(chuàng)立的各項制度,為以后的朝代所沿襲,隋文帝所創(chuàng)立的一些制度,也成為以后各朝各代的借鑒。從這一點來看,秦朝和隋朝都對中國社會發(fā)展有巨大貢獻,不能因為它們統(tǒng)治時間短,后期又出現了暴政而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581年,楊堅廢掉北周靜帝,滅北周,建立隋朝。因為楊堅的父親楊忠是北周的十二大將軍之一,封隨國公,隋由隨而來。開皇九年(589年),隋軍渡過長江,滅亡了陳朝,統(tǒng)一了天下。北周滅北齊和隋朝滅陳朝,都沒有經過激烈的戰(zhàn)爭,這一方面反映了北齊和陳朝的統(tǒng)治集團十分腐敗,更為重要的是,統(tǒng)一是當時的人心所向,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已完全成熟。二、隋初的政治與經濟:(一)、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族人民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共同斗爭,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進入中原地區(qū)的各少數民族,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文化,先后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漢族同時也吸取了少數民族的長處,大大豐富了自己的經濟文化生活。在各民族大融合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隋朝,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等各方面,都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對以后的封建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1、軍事控制的加強楊堅下令恢復官員的舊姓,這也相應地改變了兵隨將姓的宗法隸屬關系。以后,楊堅又在北周府兵制的基礎上,建十二府,統(tǒng)領全部軍隊,每府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全國統(tǒng)一以后,為了加強在山東北齊舊地、江南陳朝舊地和四川地區(qū)的統(tǒng)治,楊堅在并(今太原一帶)、揚(治所江都)、荊(今湖北江陵)、益(成都一帶)設置四大總管府,派自己的兒子和親信率軍鎮(zhèn)守。北周時期,軍人獨立軍戶,攜帶家屬居住在軍坊。開皇十年五月,隋文帝頒布命令,“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tǒng)領,宜依舊式。”軍人的戶籍由州縣管理,但軍役范圍內的職責,依舊由軍府管轄。軍人的戶籍編入州縣后,他們的土地和其他農民一樣,也由國家登記。這就使地方官吏容易掌握軍人的戶口及應繳納的租稅,國家因此增加了戶口和收入,對軍人的控制也更嚴密。兵歸于農兵農合一2、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開皇元年楊堅登基不久,立即采納了大臣

崔仲方的建議,“依漢魏之舊”建立中央

機構,皇帝是最高的主宰,擁有絕對的權

力,輔佐皇帝處理全國軍政機要的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內史省是決策機關,長官叫內史令;門下省是審議機關,長官叫納言;尚書省是執(zhí)行機關,長官叫尚書令。三省長官等于以前秦漢時宰相的職務,把宰相職權一分為三,可以避免權臣專權,皇帝加強了自己的直接控制,這是中央集權制進一步發(fā)展的表現。尚書省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后改稱刑部)、度支(后改稱民

部)、工部,分管各項具體事務。楊堅建立的這種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總結了秦漢魏晉以來的統(tǒng)治經驗,發(fā)展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由幾名宰相負責軍政,確保了皇帝的統(tǒng)治權力,防止了外戚大臣專權篡位及地方勢力的分裂割據。三省六部在職權上有一定劃分,官員的品位都不高,皇帝易于控制他們。隋代文官俑隋朝初期的地方行政機構,沿用北朝時的州、

郡、縣三級制,地方上行政機構眾多,“或地

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形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楊堅按

照“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的原則,對地方行

政機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精簡整頓,把州、郡、

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

令。縣以下,五家為保,設保長;五保為閭(二十五家,在鄉(xiāng)村設里),設閭正(里正);四閭為族(一百家,鄉(xiāng)村設黨),設族正(黨長),對人民進行嚴格的控制。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節(jié)省了國家開支,也便于政令的推行。隋文帝改革行政制度的另一項重大措施,就是完全廢除了漢代以來州郡長官自辟僚佐的制度。隋文帝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權收歸吏部,全國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全部由中央任命,每年由吏部考核。還規(guī)定州縣的正官任期三年,佐官任期四年,不得連任,這樣就極大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上的控制。隋文帝登基以后,多次下令征求賢能之士。開皇七年,規(guī)定各州每年貢士三人。到了隋煬帝統(tǒng)治時期,設置進士科,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這是中國最早的科舉制度。3、《開皇律》的制定:北周后期,刑罰苛濫,加劇了社會矛盾,

楊堅上臺后,十分注重刑律的制定和施行。開皇三年,楊堅看到刑部處理的罪案竟然

多達萬件,人為“律尚嚴密,故人多陷罪?!庇谑敲诵抻喎?,制定《開皇律》十二卷,對后世封建法律有很大影響的唐律,就是在開皇律的基礎上制定的。魏晉時的法律有所謂“八議”,即《周禮》中記載的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若親貴犯罪,大者

必議,小者必赦”?!堕_皇律》完全繼承

了這些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特權的條文,規(guī)

定凡屬“八議”之列的皇親貴戚、功臣、

七品以上官員,都享有減免罪刑的特權;

九品以上官員犯罪,可以出錢贖罪。另一方面,《開皇律》又發(fā)展了《北齊律》的“重罪十條”,創(chuàng)“十惡之條”,即謀

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這些被封建統(tǒng)治

者認為是對社會和封建統(tǒng)治有巨大危害作

用的罪行。凡犯“十惡之條”,要受到最

嚴厲的處罰,雖遇赦而不免。這主要是為

了防止和鎮(zhèn)壓農民的反抗。4、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隋文帝在采取政治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還實行了搜括戶口、均田、租調、開鑿河渠等

經濟措施。隋文帝登基以后,為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和

豪強爭奪人口,于開皇五年采取了“大索貌閱”和“輸籍法”兩項措施。均田制和租調力役制隋朝政府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每丁授露田(不種樹的田)八十畝,永業(yè)田二十畝,婦女

只授露田四十畝,奴婢授田和平民相同,但人

數受限制,親王最多可以有三百奴婢授田,一

般地主限六十奴婢授田,耕牛一頭授田六十畝,限四頭。開鑿河渠: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永濟渠江南河(二)、隋朝社會經濟的發(fā)展:1、農業(yè):據記載,589年全國耕地面積僅為兩千萬頃左右,隋朝滅亡時,耕地面積將近五千六百萬頃。隋朝剛建立時,政府所掌握的戶口大約有四百

五十萬戶,經過開皇初年隋朝政府實行減輕賦

役政策、并在各地搜括戶口后,大批逃戶、隱

戶又成為國家的編戶,到開皇九年南北統(tǒng)一后,總戶口數達到了七百萬戶左右,大業(yè)二年(606年),增加到八百九十萬戶,四千六百萬人口。十七年間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九,平均年增長率為千分之十四。糧食數量更加可觀,從洛陽到長安,沿黃河和渭水兩岸的城鎮(zhèn)建立了許多糧倉,以儲存從各州征收來的大批糧食,如都城長安的太倉、洛陽的含嘉倉、洛口倉、華州的永豐倉、陜州的太原倉等。每個糧倉儲存的糧食少的有幾百萬石,多的達幾千萬石,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水平。到唐朝初年,隋朝政府有的倉庫中的糧食和絹帛還未用盡,其數量之大可想而知。2、手工業(yè):官手工業(yè)的最高主管機構是尚書省的工部,具體管理生產官府所需各項產品的機關是太府寺(隋煬帝時改置少府監(jiān)),負責長安、洛陽皇宮及官府土木工程的是將作寺(后改稱將作監(jiān))。陶瓷業(yè):紡織業(yè):造船業(yè):造橋業(yè):大約在605年前后,石匠李春、李通等人建造的趙州安濟橋,表現了卓越的技巧。這座橋長52·82米,是用巨石砌成的單孔弧形拱橋,橋洞跨度37米多,橋洞上左右兩邊各有兩

個小橋洞,不僅美觀,還減輕了橋身重量和對

橋基的壓力,有洪水時又可以增加排水量,設

計十分科學精巧。安濟橋的結構十分堅固,現

存的石橋,經過一千四百年,橋基僅下沉了五

厘米,橋面經過多次翻修,基本上保持著原狀。隋.白釉盤口瓶隋.青瓷印花罐隋.白瓷雙系雞首壺3、商業(yè):在長安、洛陽,市的管理機構叫市署,長官稱市署令,下設肆長數十人。邊境地區(qū)設有互市監(jiān),作為管理邊境貿易的機構。在市內從事工商業(yè)的人都要向官府登記,取得“市籍”,然后才可經營。南北朝時期,幣制及其混亂,各地的度量衡也不統(tǒng)一。隋朝建立后,立即鑄造新的五銖錢,重如其文。還制定了銅斗鐵尺,頒行天下,統(tǒng)一了度量衡標準。統(tǒng)一錢幣和度量衡對當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隋五銖錢三、隋朝的科技文化成就:1.音韻學陸法言于601年整理成《切韻》五卷2.醫(yī)學醫(yī)學家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四、隋朝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一)、民族關系:隋朝時期,邊疆的少數民族,在北方有強大的突厥族;在東北,有室韋和靺鞨各部落;在西北,有高昌、焉耆、龜茲、于闐等,他們和隋朝政府以及內地人民在政治經濟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隋朝和臺灣(流求)以及吐谷渾的關系朱寬(二)、與中亞交通的發(fā)展:隋煬帝時,派韋節(jié)、杜行滿等人出使西域,以后又命令大臣裴矩在今天甘肅武威、張掖設立驛館,接待西域的使節(jié)和商人,并獎勵他們吸引更多的國家派使節(jié)到中國來,因而先后有四十個國家和隋朝建立了聯系。裴矩很注意這些國家的風土人情、政治地理情況,向到隋朝來的西域商人調查了解,寫出《西域圖記》三卷(已失傳)。根據裴矩的調查,當時中國通向西域,以敦煌為總出發(fā)點,共有三條道路,北道一直通往現在的敘利亞一帶,中道通往現在的伊朗,南道通往現在的印度北部。很顯然,這比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有了更大的發(fā)展。五、隋朝后期的政治與經濟:(一)、隋文帝時期階級矛盾的積累:1、均田制下的土地兼并:2、階級矛盾的積累: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二)、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1、對人民的殘暴統(tǒng)治:天下死于役而家傷于財福手福足2、對社會經濟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六、隋末農民大起義與隋朝滅亡:(一)、大起義的爆發(fā):大業(yè)七年,正當隋煬帝準備對高麗的戰(zhàn)爭時,山東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山東章丘境內)第一個舉起了起義的旗幟,從此引發(fā)了一場滅亡隋朝的大起義。(二)、隋末農民戰(zhàn)爭的經過:1、隋末農民戰(zhàn)爭的第一個階段(611-613)這一階段從大業(yè)七年長白山起義爆發(fā)到大業(yè)九年楊玄感起兵反隋,農民起義主要集中在山東地區(qū)。在隋末農民戰(zhàn)爭的第一個階段,由于起義的范圍不夠廣泛,起義隊伍又比較分散,因此他們的活動區(qū)主要在鄉(xiāng)村。對于一些縣城,只能是“觀其無備,攻而陷之”,隨即放棄。因此對隋朝的統(tǒng)治還沒有形成巨大的威脅,隋煬帝這時也在集中全力進行對高麗的戰(zhàn)爭,除下令地方官吏追捕起義農民以外,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大業(yè)九年楊玄感起兵反隋,東都洛陽被圍,結果隋軍主力從高麗潰退,這就在隋朝統(tǒng)治的堡壘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從而為全國農民起義的普遍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隋末農民戰(zhàn)爭由此進入了第二階段。2、隋末農民戰(zhàn)爭的第二個階段(613-616)隋末農民戰(zhàn)爭第二階段的重要特點是:農

民起義從局部地區(qū)迅速發(fā)展成為全國規(guī)模

的大起義,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

域甚至嶺南地區(qū),全國到處都爆發(fā)了農民

起義。農民起義軍由分散作戰(zhàn)發(fā)展到聯合

作戰(zhàn),他們不僅攻城殺官,而且稱王稱帝,充分顯示出了推翻隋朝統(tǒng)治的決心和勇氣。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殺之隋煬帝逃離洛陽,說明隋朝的統(tǒng)治已經開始瓦解,波瀾壯闊的隋末農民戰(zhàn)爭進入了第三階段。3、隋末農民戰(zhàn)爭的第三個階段(616-618)大業(yè)十二年以后,遍布全國的農民起義軍,逐漸匯合成為幾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建立

了短暫的農民政權,成為最后推翻隋朝統(tǒng)

治的起義中心。這幾支強大的起義軍分別

是翟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