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tài)灰階超聲造影和增強c在肝癌射頻消融術中的對比研究_第1頁
動態(tài)灰階超聲造影和增強c在肝癌射頻消融術中的對比研究_第2頁
動態(tài)灰階超聲造影和增強c在肝癌射頻消融術中的對比研究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態(tài)灰階超聲造影和增強c在肝癌射頻消融術中的對比研究

目前,除了手術切除外,還采用了微波、高頻和氨刀等局部癌癥治療方法。如何正確判斷微創(chuàng)治療后靶區(qū)病灶的壞死部位和范圍、內部血流情況,是客觀評價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增強CT被認為是評價肝癌消融療效的金標準,超聲造影和增強CT的共同之處是顯示腫瘤內的血流情況。本研究選取69個進行射頻治療的(RFA)肝癌病灶,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超聲造影和增強CT檢查,以探討二者在術前瘤體大小測值、病灶數(shù)量和術后療效評估、發(fā)現(xiàn)新生病灶等方面的價值。超聲造影和增強ct診斷肺癌滅活的敏感性比較本組54例為2004年4月至2005年8月本院住院患者,男42例,女12例,年齡34~76歲,平均55歲。54例患者69個病灶(原發(fā)性肝癌49個病灶,轉移性肝癌20個病灶)均經(jīng)病理及臨床資料證實。采用百勝TechnosDU8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及實時諧波成像技術(CnTI),探頭型號CA431,頻率2.5~5.0MHz。應用意大利Bracco公司超聲造影劑SonoVue。經(jīng)肘部淺靜脈快速注入人體,對檢查過程進行內存和錄像。腫瘤消融治療前后,分別行常規(guī)彩超和超聲造影檢查,觀察病灶數(shù)量、大小、邊界、回聲及造影劑灌注情況等,評價RFA療效。在首次RFA治療后10min,超聲造影顯示肝癌病灶局部有異常增強者,針對造影增強部位,再次行RFA,并于治療后10min超聲造影,病灶各期均無增強而結束該次治療。1個月后復查,發(fā)現(xiàn)消融灶有局部增強者,針對腫瘤增強區(qū)域進行穿刺活檢,以明確療效;并與1個月內的增強CT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造影前后分別測量病灶最大直徑。于門脈相、實質相掃查全肝,了解有無細小病灶或新生病灶。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做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做組間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以RFA治療后1個月,消融灶各期均無增強作為腫瘤完全滅活的依據(jù)(圖1),則超聲造影和增強CT診斷肝癌滅活的敏感性分別為96.8%(60/62)、96.7%(58/60);以動脈期腫瘤病灶內有增強提示腫瘤殘留,則超聲造影和增強CT診斷肝癌滅活的特異性分別為85.7%(6/7)、83.3%(5/6);兩者評價肝癌消融后療效的準確性分別為95.7%(66/69)、95.5%(63/66)。2種方法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χ2檢驗,P>0.05)。在首次RFA治療后10min超聲造影顯示:7例10個肝癌病灶局部有異常增強,針對造影增強部位,再次行RFA,并于治療后10min超聲造影,病灶各期均無增強而結束該次治療。1個月后復查,4例7個病灶于動脈期有增強,穿刺活檢后6例證實為腫瘤殘留,1例為炎細胞浸潤(圖2)。常規(guī)彩色多普勒超聲未發(fā)現(xiàn)1例患者病灶內有血流信號。增強CT有1例病灶無增強。RFA治療的69個病灶的最大直徑:常規(guī)超聲測值為(42.6±20.3)mm,超聲造影測值(46.1±21.4)mm,增強CT測值(45.2±21.1)mm,前者與后兩者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后兩者無顯著差異(P>0.05)。54例患者常規(guī)超聲共檢出58個病灶,超聲造影共檢出69個病灶,發(fā)現(xiàn)新生病灶11個,5個病灶直徑<1cm,增強CT共檢出66個病灶,3個小于1cm的病灶未觀察到。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公認以增強CT掃描顯示無強化作為判斷熱療后腫瘤完全壞死的重要指標。增強CT顯示無強化,其病理基礎為腫瘤凝固性壞死無血供。超聲造影技術能敏感地顯示肝癌治療后殘存腫瘤內細小的血流信號,達到了與增強CT相同的診斷價值,因此可以作為判斷殘癌和腫瘤復發(fā)的指標。本研究超聲造影和增強CT診斷肝癌滅活的敏感性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超聲造影顯示的62個無強化的消融灶,2個病灶消融術后1個月,AFP始終增高,超聲造影及增強CT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新生病灶,臨床考慮可能原病灶仍有存活,故再次行RFA治療,術后1周,AFP下降,說明治療灶完全壞死?;胤臨FA治療前超聲造影錄像,發(fā)現(xiàn)這2例病灶均為周邊環(huán)行增強的少血供類型。因此超聲造影對富血供型肝癌RFA治療后是否有存活較敏感,對少血供型肝癌療效的判斷存在困難,術前超聲造影檢查以明確腫瘤的血供特點,對指導臨床治療以及療效的評估比較重要。另外值得說明的是,超聲造影可以準確引導電極放置在殘余腫瘤部位,進行定位治療,并對腫瘤治療后即刻療效進行判斷,這是增強CT無法做到的。評價肝癌滅活的特異性比較:即判斷肝癌有存活的敏感性比較,二者差別無顯著性意義。本組7例術后1個月行超聲造影檢查,于動脈期病灶周邊部、局部分別有強化,6例經(jīng)穿刺病理及臨床資料證實為腫瘤存活,1例為治療后凝固區(qū)周邊的環(huán)行強化,穿刺后病理報:周圍組織充血、炎細胞浸潤和壞死組織。有文獻報道,肝癌RFA治療后壞死灶周邊部的環(huán)狀增強和殘余癌有區(qū)別,鑒別要點為凝固區(qū)周邊的環(huán)行強化薄而均勻,包繞整個治療區(qū)域,在門脈期、實質期仍為高密度或等密度;而術后殘余腫瘤則表現(xiàn)為局灶的、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結節(jié)狀強化,在門脈期和實質期密度下降,呈低密度改變。我們的體會是,對于壞死灶周邊部的強化,應采用多種指標特別是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以降低假陽性的發(fā)生率。超聲造影和增強CT評價肝癌消融后療效的準確性比較,分別為95.7%(66/69)、95.5%(63/66),二者差別無顯著性意義。與文獻報道一致。本組也進行了彩色多普勒、超聲造影和增強CT在測量病灶最大徑方面的比較,結果顯示前者與后兩者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后兩者無顯著差異(P>0.05)。羅葆明等對66例行手術和RFA治療的肝癌患者進行常規(guī)超聲、超聲造影和手術測值的比較,結果顯示,超聲造影測值與手術標本測值無顯著差異,而常規(guī)超聲與超聲造影測值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意義。這就提示超聲造影較常規(guī)超聲更能準確地反映病灶的實際大小,有助于術前明確RFA對病灶的消融范圍,指導臨床治療,以期達到最好的療效。在檢出病灶方面比較,超聲造影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超聲,尤其是對直徑1cm以下的小病灶較敏感,RFA治療前行超聲造影檢查,對明確病灶數(shù)量、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增強CT對直徑1cm以下的小病灶容易漏診,一可能是由于腫瘤血管細小、CT強化不明顯所致;二可能由于患者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