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劉勰與《文心雕龍》報告_第1頁
淺讀劉勰與《文心雕龍》報告_第2頁
淺讀劉勰與《文心雕龍》報告_第3頁
淺讀劉勰與《文心雕龍》報告_第4頁
淺讀劉勰與《文心雕龍》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4淺讀劉勰與《文心雕龍》報告前言:中國古代文學有兩大顯學,一個是紅學,一個是龍學。我們知道:《紅樓夢》講“情”,《文心雕龍》講“理”;紅學研究曹雪芹,龍學研究劉勰。曹雪芹和劉勰,他倆有著相似的出身,人生也都比較凄涼,曹雪芹“舉家食粥”,劉勰“家貧不娶”。然而,他們兩位可能做夢都想不到:自己留下的著作,竟成了不少后人的飯碗和知本。在我們中國,還有國外,很多人都以研究《紅樓夢》和《文心雕龍》謀生并以此為榮?!段男牡颀垺肥且徊靠涨敖^后的文藝理論巨著。至今中外文藝理論界還沒有哪一部著作可以與之媲美。它全面總結和闡釋了文學原理、文體、創(chuàng)作、批評等問題,“體大而慮周”,論述精辟,是中國文藝批評最權威的典范論著。目前,專事研究其理論體系的“龍學”正日益興盛。劉勰生平:可慨!范文瀾先生的《文心雕龍注》在《序志》篇的注釋里面談及劉勰生平的時候曾說到這么一句話: 所惜本傳簡略,文集亡逸,如此賢哲,竟不能確知其生卒,可慨也已。就是說劉勰的傳記非常簡略,令人不由得感慨系之。周振甫所著《文心雕龍今譯》一書在開頭部分全文收錄了《梁書·劉勰傳》,他寫道:那么偉大的一位文論家,僅有400多字的傳記,何等的單薄??![1]而且,他本有的傳行于世的文集在唐初就已經(jīng)不幸遺失了,現(xiàn)在我們僅知道他的《文心雕龍》和兩篇有關佛教的論文,即《滅惑論》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像這么偉大的圣賢之人,我們現(xiàn)在卻不能確切地知道她的生平,而只能根據(jù)已有的材料進行推斷,不能不讓人深感遺憾和惋惜.青年時代——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梁書·劉勰傳》云: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祖靈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騎校尉。 勰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婚娶,依沙門僧祐,與之居處,積十余年,遂博通經(jīng)論,因區(qū)別部類,錄而序之。今定林寺經(jīng)藏,勰所定也。劉勰的祖父靈真,與劉宋時代的雍州刺史劉秀之是兄弟,劉靈真的生平無可考,其子劉尚,即是劉勰的父親。曾為越騎校尉,倘據(jù)《顏氏家訓·涉務》篇所言“南渡士族至八九世末有刀田,悉資俸祿而食”之語,則這“越騎校尉”亦似是食祿用的虛銜,所以劉勰這一系應算是京口劉氏一族中較為落寞的一家。[2]這里說他“早孤”,是說他尚未成年,劉尚便已亡故了。劉尚掛個虛銜,多少還有俸祿可支,及其死后,生活便發(fā)生了問題。但劉勰不謀別的出路,獨找定林寺的和尚僧祐投靠,這里面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此“家貧不婚娶”五字,須分開來看:如果是無力婚娶,可能是為著家貧;如果是不愿婚娶,便不是僅為著家貧而已。以劉氏家世,縱因貧困不能與當代顯貴的子女結親,但以一個篤志好學的士人,應該不難求得淑女,而其問題也許在于劉勰個性本即無意成家。 楊明照先生認為劉勰“不婚娶”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家境的艱難,而是由于劉勰信佛,楊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龍校注拾遺》一書中指出: 然則舍人之不婚娶者,必別有故,一言以蔽之,曰信佛。[3]這種分析也是頗有些道理的,楊先生說劉勰年輕的時候固然窮苦,但是他一進入梁代就開始做官了,雖然此時已年過四十,但還是可以娶媳婦的呀,高既不成,低亦可就吧!那他為什么不婚娶呢?這恐怕就與劉勰信佛不無關系了。 范文瀾先生認為劉勰不結婚的原因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孝”,劉勰的父親早逝,母親也在他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去世了。按照古禮,劉勰需要丁憂三年,三年過后就二十三四了。正值此時,定林寺的著名佛學大師僧祐開始傳法講佛,招募弟子。劉勰便在母親的孝期結束后進了定林寺去投靠僧祐,成了高僧的得力助手,劉勰在定林寺里面一待就是十多年,既然在定林寺里面,那當然就不能結婚啦。等他從定林寺出來的時候,已經(jīng)三十多歲。之后,因夜夢孔子,他決定寫作《文心雕龍》,并因此又耗費了四年的時間,待到三十七八歲,劉勰的《文心雕龍》倒是寫就了,但他卻把最佳擇偶時間錯過了,打了一輩子的光棍! 劉勰為什么要“依沙門僧祐“呢?南朝的寺廟對于當時的劉勰至少可以解決三大問題:一是溫飽問題,二是讀書問題,三是就業(yè)問題。劉勰到定林寺依投僧祐,可以避租課避徭役,有飯吃有衣穿有房子住,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更為重要的是,定林寺有相當多的藏書可供劉勰借閱,有很多學問滿腹的高僧和同門可資請教與切磋。此外,南朝從皇帝到王公大臣,從文士到武將,信佛者眾多,達官貴人、鴻儒俊彥經(jīng)常出入寺廟,出身寒門又胸懷大志的劉勰當然希望能在定林寺結識達官顯貴,為自己日后的仕途做好鋪墊,打下基礎。他在《程器》篇的結論說: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發(fā)揮事業(yè),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質,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 騁績。若此文人,應《梓材》之士矣。從中可知他雖寄于僧家,若有機緣仍要進入仕途。負書候車——干之于車前,狀若貨鬻者在中國文學史上,“負書候車”是個很有名的典故,講的就是劉勰?!读簳③膫鳌吩疲? 初,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論古今文體,引而次之……既成,未為時流所稱。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約。約時貴盛,無由自達,乃負其書,候約出,干之 于車前,狀若貨鬻者。約便命取讀,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幾案。劉勰寫就《文心雕龍》之后,并沒有被當時的名流看重和稱道,仍然是個無名之輩,泯然于大眾之中。大家知道,西晉有位才華橫溢的大文學家叫做左思,出身寒門,詩寫得很棒,就是湮沒無聞,不為人知。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窘境,左思就去請當時的權貴和名流皇甫謐為自己歷時十載創(chuàng)作的《三都賦》作了篇序。美文加上名人推介,使得《三都賦》即刻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轟動,一時間“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左思也就借助于皇甫謐而一舉成名,成為當時文壇上的一顆新星。劉勰對這一文壇掌故自然爛熟。大概受到了“洛陽紙貴”的啟發(fā),為了謀取一定的功名和地位,劉勰決定用《文心雕龍》作為敲門磚來求得梁武帝的開國元勛、當時的文壇領袖沈約的賞識和提拔??墒?,當時的沈約位高權重,不是一般人想見就能見到的,更何況劉勰還是一介寒士,根本就沒有資格去拜會沈約。南朝中興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劉勰將《文心雕龍》的書稿裝在一個布袋子里面,自己就背著這個袋子,守候在沈府的大門口,沈約出來后,他便不失時機地攔車求見,向沈約推薦自己的著作,整個看著就像一個書商販子搞推銷似的。沈約把書帶回閱讀后,為之贊不絕口,《文心雕龍》成了沈約的案頭常備書?!段男牡颀垺泛芸炝鱾鏖_來,劉勰也因受到沈約的器重而聲名鵲起,他的人生開始出現(xiàn)轉機。梁天監(jiān)元年(公元502年),劉勰被朝廷啟用,授予奉朝請等職務,后來又在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東宮擔任了東宮通事舍人,與昭明太子結為忘年之交,參與了《昭明文選》的編選工作。我們通過《梁書·劉勰傳》來看看他的任職簡歷:天監(jiān)初,起家奉朝請、中軍臨川王宏引兼記室,遷車騎倉曹參軍。出為太末令,政有清績。除仁威南康王記室,兼東宮通事舍人。時七廟饗薦已用蔬果,而二郊農(nóng)社猶有犧牲。勰乃表言二郊宜與七廟同改,詔付尚書議,依勰所陳。遷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學,深愛接之。暮年時期——燔鬢發(fā)自誓,未期而卒天監(jiān)十七年(公元518年)五月,劉勰的恩師僧祐在建初寺去世,享年七十四歲,僧祐的弟子正度為他立碑頌德,劉勰則因為善為文章,“長于佛理”而接下了撰制碑文的重任?!读簳③膫鳌吩疲? 然勰為文長于佛理,京師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有敕與慧震沙門于定林寺撰經(jīng)證,功畢,遂啟求出家,先燔鬢發(fā)以自誓,敕許之。乃于寺變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僧祐去世以后,皇帝下令讓劉勰回到定林寺和慧震和尚一塊編撰佛經(jīng)。這樣,劉勰再次來到定林寺,花了兩年的時間去整理佛經(jīng),事成之后,劉勰主動地請求皇帝允許他出家,而且,在皇帝還沒批準的時候,他自己就先燒去鬢發(fā),發(fā)誓出家。后來,皇帝同意了,于是劉勰便在定林寺變服為僧,改名叫做慧地,皈依佛門不到一年就辭別人世了!總的來說,劉勰的一生都是很孤獨很寂寞的,李建中教授認為劉勰是生活在三個世界里的:文的世界、儒的世界和佛的世界。[4]年輕的劉勰在寒冷的定林寺里面,暮鼓晨鐘,青燈古卷,筆耕不輟,辛辛苦苦了三四年寫成的《文心雕龍》卻很久不被世人看重,他在文的世界里很孤獨;后來,好不容易因為《文心雕龍》寫得好,受到沈約的器重而出來做官,在仕途上前前后后奮斗了二十來年,雖“政有清績”,卻懷才不遇,難于躋身高位,儒的世界里他很寂寞;在佛的世界里就更加孤寂了,劉勰始于沙門,終于沙門,晚年削發(fā)為僧,皈依佛門,最后在定林寺孤寂地死去,終年約56歲。時代背景 劉勰著述《文心雕龍》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他生活在一個社會思想極為開放,文學創(chuàng)作極為繁榮的時代。東漢以后,中國進入了歷史上空前的大分裂、大動亂、大融合的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矛盾尖銳復雜,兩漢“獨尊儒術”的思想受到極大的沖擊。佛教開始傳人并很快盛行,道家思想以蓬勃之勢復蘇,“談玄”和向大自然尋求生命真諦的思想成為席卷全國的社會思潮。哲學邏輯思想的大解放對文學產(chǎn)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文人們沖破了儒家倡導的“原道、征圣、宗經(jīng)”的文學觀的束縛,拋開漢儒死守章句、圖解經(jīng)義的作法,大膽地抒寫情性,反映現(xiàn)實,歌詠自然。自三曹等百余名作家的積極寫作,開創(chuàng)了“彬彬之盛,大備于時”的建安文學之后,一直到南北朝,詩文創(chuàng)作長盛不衰。這時期,朝廷也開始承認文學的獨立地位,封建帝王和大批士族官僚也加入了創(chuàng)作的行列。魏文帝曹丕就是大家熟知的文學家,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而且還寫出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典論·論文》。宋文帝時設置了專門的文學機構“文學館”,與原有的儒、道、史三館并列。宋明帝時設總明觀,分為儒、道、文、史、陰陽五部。由于幾代帝王的愛好和提倡,南朝連初識字的兒童都拼命地做起詩來。士族文人中甚至出現(xiàn)了“家家有制,人人有集”的盛況。

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大量作品的產(chǎn)生,不免出現(xiàn)了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這就需要文學批評去進行鑒賞和甄別,來指導創(chuàng)作和引導閱讀。一些知識分子就著手品評詩文的工作,大量文藝批評論著應運而生。然而,由于此時舊的文學觀剛剛被打破,新的文學理論體系還沒有建立,在當時的文藝批評中,雖然也有《文章流別論》這樣的佳作,但更多的評論著作則沒有準則,只是各隨好惡地任意立論,造成文學批評中的高下顛倒,黑白不分的混亂狀況。為了澄清當時文學批評中的混亂局面,使文學批評真正起到指導創(chuàng)作、引導閱讀的作用,社會迫切需要“批評的批評”——科學的、權威性的文藝理論體系的產(chǎn)生。三、《文心雕龍》的主導思想劉勰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同時也吸收了道家思想,魏晉玄學、佛家思想。文師周禮 《原道》篇指出:“道沿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眲③陌讶寮业慕?jīng)典當作文章的典范,所以他認為討論文學首先要向儒家圣人學習。儒家的經(jīng)典在劉勰思想中有什么地位?劉勰又是怎樣把自己的儒家理想和論文結合起來的?首先看《序志》篇第二自然段:予生七齡,乃夢彩云若錦,則攀而采之。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 隨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難見哉,乃小子之垂夢歟!自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他七歲時“夢彩云若錦,則攀而采之”。一個七歲的小孩,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憧憬,用通俗的話說:前程似錦。對年幼的劉勰來講,似錦的前程是什么樣的呢?是去做官,是成為一個大文人,還是做和尚最后達到主持的地位?這些都不清楚,像一張沒顯影的底片,很模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樣的。因此就需要第二個夢,這就是劉勰“齒在逾立”所做的夢。“齒在逾立,則嘗夜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劉勰年過三十的時候,夢見自己拿著紅顏色的禮器,跟隨孔子向南去?!暗┒?,乃怡然而喜?!钡诙煸绯啃褋?,非常高興。為什么高興呢?“大哉!圣人之難見哉,乃小子之垂夢歟!”多么偉大啊,圣人是很難見到的啊,孔子居然給我這樣一個小人物托夢。這樣,年輕的劉勰,在定林寺辛苦工作了十多年卻還沒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劉勰,突然有了一種使命感。就像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通過這個夢,劉勰有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人指出這是劉勰用的一個典故,什么典故呢?就是孔子晚年“不復夢周公”,孔子晚年再也夢不到周公了,覺得非常悲哀,認為“道將喪”,可見他年輕的時候是經(jīng)常夢到周公的。年輕的孔子經(jīng)常夢見周公,自覺地意識到復興周文化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劉勰用這個典故,表明自己對于文化傳承的使命??傊?,第一個夢是年幼的劉勰對前途的一種朦朧的憧憬,第二個夢就是把這種朦朧的憧憬具體化,也就是他要追隨孔子,成為孔子的信徒,成為儒家的信徒。夢見孔子,實際上代表劉勰對文化身份的自我確認。年輕的劉勰,他的文化身份、人格理想、人生設計,就是要成為孔子的追隨者,用自己的一生來弘揚儒家文化。 弘揚儒家文化有注經(jīng)和論文兩個途徑,劉勰對此有一個分析和判斷。《序志》篇云: 敷贊圣旨,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 之用,實經(jīng)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 明,詳其本源,莫非經(jīng)典。而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蓋《周書》論辭,貴乎體要,尼父陳訓,惡乎異端,辭訓之奧,宜體于要。于是搦筆和墨,乃始論文。馬、鄭就是馬融、鄭弦,作為一個孔子的信徒,去闡釋圣人的宗旨,最好的方法就是注經(jīng),可是注經(jīng)這種事情,馬、鄭等經(jīng)學家已經(jīng)做到極致了。對劉勰來說,就算有深刻的見解,在注經(jīng)上也不能夠自成一家,于是他舍棄了注經(jīng)而選擇了論文。他在《程器》篇中說“君子藏器,待時而動”,“擒文必在維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表現(xiàn)出儒家積極入世的渴望。他所謂“原道征圣宗經(jīng)”,尤其是文章應宗法《五經(jīng)》,必須為政治服務,更與荀子以來的儒家文學思想一脈相承,明顯表現(xiàn)出儒家的文學功利觀。(二)道法自然“道”的屬性就是自然,遵循宇宙萬物運行的自然性,是道家哲學的本質特征,所以,凡道家皆崇尚“自然”。劉勰《文心雕龍》貫穿全書的根本精神就是“文道自然論”。這是他通過“原道”把自然界“文”的產(chǎn)生規(guī)律引出來并應用于人文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結論,也是他設《原道》篇的目的所在?!对馈菲疲骸靶纳粤ⅲ粤⒍拿?,自然之道也?!边@是他的文學本質論。 “自然”之性就是天性。《文心雕龍》推崇自然之道,以自然為其美學原則?!段男牡颀垺肥褂谩白匀弧币辉~,全書可見九次。如《原道》篇中“自然之道”、“蓋自然耳”;《明詩》篇中“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誄碑》篇中“察其為才,自然至矣”;《體性》篇中“豈非自然之恒資”;《定勢》篇中“自然之趨”、“自然之勢”;《麗辭》篇中“自然成對”;《隱秀》篇中“自然會妙”等等。(三)術兼佛玄劉勰生活在一個崇尚佛的時代,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是很信佛的。我們知道杜牧有兩句很有名的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劉勰對佛學的研究,現(xiàn)在能夠看到的,一是《梁書·劉勰傳》里面記載的,他有很多佛學的書寫:“勰為文長于佛理,京師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請勰制文?!倍乾F(xiàn)在流傳下來的署名劉勰的佛學文本,一個是《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這是劉勰所作的一個碑文,建安王叫蕭偉,是梁代的皇室,剡山是一個地名。第二個文本是《滅惑論》,滅和惑都是佛教的專用術語。 關于佛學對《文心雕龍》的影響,有兩位龍學家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一個是楊明照先生,他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他在《文心雕龍校注拾遺》里說:“《文心》全書,雖不關佛理,然其文理密察,組織嚴謹,似又與之相關?!毕旅嫖覀兛纯础段男牡颀垺返睦碚摻Y構是怎樣受佛教影響,做到“文理密察,組織嚴謹”的。一個佛學的經(jīng)典大體上有三個要素:界品、問論,論末附偈。[5]界品就是門類、種類。佛學經(jīng)典的界品在劉勰的《文心雕龍》里面顯示為文體論。第六篇《明詩》到第二十五篇《書記》全部是文體論,相當于佛學的界品。問論就是在一問一答的辯難之中來彰明佛理,特別是禪宗,善于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段男牡颀垺返诙渡袼肌芬韵?,都類似于佛教的問論。佛學著作有論末附偈,劉知幾《史通-論贊》里講:“篇終有贊,始釋氏演法,義盡而宣以偈言?!痹诿恳黄暮竺嬗幸粋€“贊”,這個“贊”是偈語,也就是佛理詩,佛教著作的篇終有一個偈語形式的贊,這就是劉勰的“贊曰”的來源。前有界品,中有問論,而且每一篇都有贊即偈語,這就是佛學經(jīng)典的組織方式。 另一個是饒宗頤先生,對于《文心雕龍》的佛學理想,他提出了兩個論據(jù),一個是“文心”是來自佛教的,佛教常常用“心”來做書名,在佛教里,“心”就是要解、精要的意思。饒宗頤先生的第二個論據(jù)是,劉勰實際上是用佛家的邏輯來支配、組織他的文學材料的,用佛學的方法來表達他的文學見解。佛教里面有一個方法,叫帶數(shù)釋。佛教的一些關鍵詞都是一個數(shù)詞后面跟一個名詞,如三世、三界、三法、三寶、三藏、四諦、五蘊、八戒、六十四戒、三百六十六戒等等。在《文心雕龍》里有很多內(nèi)容是用這種方式表達的,如《體性》篇:若總其歸途,則數(shù)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衛(wèi)晉玄學有三期:王弼、何晏的正始玄學,嵇康、阮籍的竹林玄學,郭象的元康玄學?!叭敝坏摹吨芤住?,成為劉勰的重要思想資源,大到《文心雕龍》篇目的設置,小到具體問題的討論,都可以看出劉勰深受《周易》的影響?!段男牡颀垺肺迨恰按笱苤當?shù)”,大衍之數(shù)就是來自《周易》的,準確地說是王弼注釋《周易》里面提出的一個數(shù)字?!吨芤住匪阖缘臅r候用蓍草,蓍草正好是五十根,拿一根不用的放在旁邊,剩四十九根,然后把四十九根任意分成兩撥,一撥奇數(shù),一撥偶數(shù),不用的那一根是無用之大用,這就是劉勰結構《文心雕龍》的思路?!段男牡颀垺肺迨杏幸黄缎蛑尽?,《序志》既不是創(chuàng)作論,也不是鑒賞論,又不是總論,但它是一個提綱絜領的東西,是關于《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作動機、總體結構、寫作背景以及選題理由的敘述,有點像我們畢業(yè)論文的開題報告。四、《文心雕龍》概貌簡介 《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藝原理性的理論專著,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一塊不朽的豐碑?!段男牡颀垺愤@個書名的含義是,“文心”指寫文章的用心,“雕龍”是指要把文章寫得如雕繪龍紋一樣精美。全書37000多字,分為50篇。今本的《文心雕龍》分10卷,上下兩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贊。從論述的內(nèi)容上劃分,大致上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經(jīng)》、《正緯》、《辯騷》五篇,是作者自稱的“文之樞紐”,也就是本書的總論,主要闡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學批評體系的根本原則?!对馈菲岢鰧懽髯罡镜氖且憩F(xiàn)“自然之道”,也就是說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由事物的本質意義出發(fā),不能以文害志,以文害物。劉勰這樣強調“道”,也是為了反對六朝文學創(chuàng)作中過分雕琢而違反自然美的不良傾向。《征圣》和《宗經(jīng)》二篇是以儒家經(jīng)典為基礎,概括了寫文章要“銜華佩實”的基本原則。

第二部分是文體論。包括《明詩》、《樂府》、《詮賦》、《頌贊》、《祝盟》、《銘箴》、《諱碑》、《哀吊》、《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論說》、《招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20篇。這部分從“原始本末”、“釋名章義”、“選文定篇”和“敷理舉統(tǒng)”四個方面,論述了35種文體的源流和特征,將文章分為“文”和“筆”兩大類,解釋其文體名稱和意義,并列舉以往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評論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種文體的特征和寫作要領。這一部分是從感性材料上進行分析,為后文進一步進行理論闡述打下了基礎。

第三部分是創(chuàng)作論。包括《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镕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煉字》、《隱秀》、《指瑕》、《養(yǎng)氣》、《附會》、《總述》、《事類》19篇。這之后的《時序》和《物色》兩篇雖然包含了文藝批評的內(nèi)容,但也有關于創(chuàng)作的論述。這21篇是作者所稱“割情辭采”的內(nèi)容,是對總論中提出的“銜華佩實”的文學總體要求的具體論述。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文學的構思、藝術風格、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文學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生活的關系、文學的繼承與革新、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的藝術技巧(如聲律、比興、夸張等藝術手法的應用)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論述。這—部分是《文心雕龍》對文學創(chuàng)作指導意義最大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是文藝批評論。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篇、其中《知音》是專門論述文藝批評方法論的,指出批評的方法是要通過作品的文辭來考查其表達的思想感情,以探求文章所用的體裁、文辭、結構等是否能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恫怕浴泛汀冻唐鳌穬善撌隽俗骷业奈牟藕推返?,討論創(chuàng)作主體(作家)與其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之間的關系,即我們今天所說的主體批評。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交代寫作動機和目的的篇目.篇中還概括了全書內(nèi)容和寫作時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類似于“跋”。五、《文心雕龍》中的重要論題(一)文學史觀《時序》集中地反映了劉勰的文學史觀,它在論述文學的發(fā)展歷史時,提出了著名的“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的觀點,認為文學的發(fā)展同社會政治的變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劉勰在歷數(shù)各個時代的文學特點時,首先揭示政治和社會的原因。如論建安文學,《時序》云:自獻帝播遷,文學蓬轉,建安之末,區(qū)宇方輯。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辭賦;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 蒸。仲宣委質于漢南,孔璋歸命于河北,偉長從宦于青土,公干徇質于海隅;德璉 綜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樂。文蔚、休伯之儔,于叔、德祖之侶,傲雅觴豆 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 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這段敘述自漢獻帝迄于曹魏之亡,前后不及七十年,而“建安”、“正始”是文學史上很響亮的年號,都包括于此時。他說:自從漢獻帝被董卓挾持的團團轉,而文學之士亦跟著分散漂流,直至建安之末,曹操打倒了董卓、袁紹、公孫瓚,北方的局面稍得統(tǒng)一。曹操以丞相自進為魏王,他本人愛好樂府詩歌,大兒子曹丕既取得太子的名位,于弄槍使棒之外還寫得一手好文章,尤其是他的弟弟,陳思王曹植,詞采華茂,粲溢古今,更難得的是,他們懂得優(yōu)待各地有名的才俊,因此他們身邊多的是好作家。接下來他講到了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一個不漏,他用很大篇幅來講曹魏,一直講到明帝曹睿。 其次,它也注意到了時代思想對文風的影響,如論晉代文風:自中朝貴玄,江左稱盛,因談馀氣,流成文體。是以世極迍邅,而辭意夷泰, 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故知文變?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原始以要終,雖百世可知也。指出清淡士風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自西晉王衍之流,崇尚玄淡,逃到江南之后,北風益盛,因清言的風氣,特別形成一種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文章,所以世事愈是濁亂而他們的語言卻愈超脫,作詩必以《老子》的宗旨為依歸,作賦則無異于《莊子》一書的注解。另外,統(tǒng)治者的愛好倡導對文學創(chuàng)作起的作用,劉勰也十分重視,他以漢魏為例,漢代他講到漢武帝,因為在漢代真正看重文化的是漢武帝,“孝武崇儒,潤色鴻業(yè)”,這個時代發(fā)達,文學昌盛。如枚乘、朱敷衍、公孫弘、倪寬、朱買臣、司馬相如、司馬遷等等一大批如雷貫耳的文人的出現(xiàn),就是因為生活在漢武帝這個重文的時代文章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 在《情采》篇中,他大力提倡“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強調文學創(chuàng)作要以“述志為本”,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表達思想感情。作品中,內(nèi)容是第一位的,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但是根據(jù)“自然之道”的原則,又要“言必有采”。他認為思想意義必須通過形、聲、情三者的中介,才能酣暢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他指出: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文之本源也。形象地闡明了形式由內(nèi)容必然轉化而來,又將內(nèi)容包涵在內(nèi)的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關系。

(三)藝術構思論構思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劉勰把藝術構思分為形象映照和想象虛構兩個階段。在《神思》中,他形象地描繪了藝術構思從觀察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物交融的全過程:“物以貌求,心以理應”,事物以其形貌影響到作者,作者心理上得到感悟,于是便“神與物游”。這種心與物的結合,并不只局限于直觀的、現(xiàn)實的、被動的反映,而是經(jīng)過提煉加工,得到理性的內(nèi)涵。然后作家還要聯(lián)想,既可以“思接千載”、又可以“視通萬里”,把眼前的事物、悟出的理性與聯(lián)想到的事物融合后,再“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把那些本來比較抽象的思想、意義融入到現(xiàn)實與聯(lián)想融合而成的物象之中,完成藝術創(chuàng)作。作品的風格論 《體性》、《風骨》等篇,論述了文學風格問題。在《體性》篇中,劉勰指明文學作品風格的形式與作家氣質有密切的關系,《體性》開篇這樣說:夫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nèi)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 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qū)云譎,文苑波 詭者矣。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 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劉勰認為,才華的平庸與杰出,氣質的剛健與柔弱,學識的淺薄與湛深,習慣的雅鄭與邪僻,既由先天的性情決定,也有后天熏陶而成。每個作家的“才、氣、學、習”不同,形成了風格的千差萬別,猶如天上行云、海上波濤,千變?nèi)f化,所謂“各師其心,其異如面”。才、氣是先天的,但因各人稟賦不同而異;學、習是后天的,但受到作家自己努力的制約和他生活的環(huán)境的影響。每個人的天資稟賦無法以人力改變,但劉勰認為后天的“學”、“習”,即學識、修養(yǎng)、習尚對作家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甚至有極大作用的: 夫才由天資,學慎始習,斫梓染絲,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難可翻移。不好的木材和生絲卻可以做出漂亮器具,染織成美麗的彩綢,相反質地很好的木材和生絲,也可能做出劣等的器具,染織成難看的綢緞。劉勰更重視后天的學習,把這放到了突出的位置。這樣看來,風格的形成既取決于先天的“才”、“氣”,又取決于后天的“學”、“習”。 當然,每個作家的才、氣、學、習四方面并不平均,有的人先天的因素多一些,而有的人后天的因素更起作用。各人的風格千差萬別,但劉勰把它歸為八種類型,即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他還對每種類型的特點作了說明:典雅者,熔式經(jīng)誥,方軌儒門者也;遠奧者,馥采曲文,經(jīng)理玄宗者也;精約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繁縟者,博喻 釀采,煒燁枝派者也;壯麗者,高論宏裁,卓爍異采者也;新奇者,擯古競今,危 側趣詭者也;輕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八種風格中,兩兩相對。典雅與新奇相反,遠奧和顯附不同,繁縟和精約有異,壯麗和輕靡相別。劉勰列舉了12位作家,概括了他們的風格特征及其才、氣、學、習的關系: 是以賈生俊發(fā),故文潔而體清;長卿傲誕,故理侈而辭溢;子云沈寂,故志隱 而味深;子政簡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堅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慮周 而藻密;仲宣躁銳,故穎出而才果;公干氣褊,故言壯而情駭;嗣宗俶儻,故響逸而調遠;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安仁輕敏,故鋒發(fā)而韻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辭隱。觸類以推,表里必符,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劉勰并沒有把這些作家的風格簡單地歸入八體中的某一類,而認為每個作家的風格都兼有幾種基本風格的特色,八種風格交互結合,錯綜變化,產(chǎn)生無窮無盡的種種不同風格。(五)作家作品論劉勰評論作家作品,全書隨處可見,如上編后20篇文體論,幾乎篇篇都有對作家作品的評論。《時序》也評論了很多作家作品,但主要是概述文學發(fā)展的歷史,專論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程器》與《才略》兩篇。 劉勰的作家論,既重道德人格,也重作家才華,最好是德才并茂,總的來說,與儒家傳統(tǒng)看法是一致的?!冻唐鳌分姓f:是以君子藏器,待時而動。發(fā)揮事業(yè),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質,豫章其干;攡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 時以騁績。 若此文人,應《梓材》之士矣。認為理想的文人,應具備良好的才德,等待適當時機,做一番事業(yè)。因此應注意自身修養(yǎng),以求于內(nèi)充實才德,于外散發(fā)華彩。寫作必須有助于軍政大事,出仕就要成為國家棟梁。仕途不暢時保全自己的品德而從事寫作,仕途順利就馳騁才華建功立業(yè)。他對歷史上許多著名作家也指出了做人方面的毛病,譬如說到司馬相如偷情而受賄,楊雄貪酒而失算,班固諂媚竇憲而作威作福,王粲不夠莊嚴急于做官等。但對攻擊文人,一概加以否定也是不滿的。劉勰認為,品德高尚的作家不少,有像屈原、賈誼忠君愛國的,有像鄒陽、枚乘機敏警覺的,有像黃香至孝的,有像徐干安于貧賤的,怎么能一概而論文人無行呢?他認為對作家求全責備是錯誤的:蓋人稟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難以求備。然將相以位隆特達,文士以職 卑多誚,此江河所以騰涌,涓流所以寸折者也。名之抑揚,既其然矣,位之通塞,亦有以焉。 人具有各種才能,各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除非是圣賢,否則不能求全責備。但將相因地位高即使有缺點也被人原諒,作家因地位低即使有才能也常被指責。所以大江大河能洶涌奔騰而暢通無阻,小溝小水則千曲百折而障礙重重。人的名譽大小,固然如此,職位的高低,也是有原因的。劉勰在《程器》篇中論作家主張道德文章并重,才德并茂。但在《才略》中具體評論作家時,卻主要強調才氣;評論作品,也更多地注重文采。 《才略》對先秦到魏晉的作家及所說“九代之文”進行評論,論及的作家近百人,作品則既有文學作品,又有非文學作品。所論作家,在“論文敘筆”的各篇,大都分別論述過,本篇概括評論,簡明扼要。話雖不多,但都能概括作家的主要成就、基本特點和重要得失,應該說評論基本是客觀公允正確的。但對幾位重要作家如曹操、陶淵明竟一字不提,尤其是陶淵明,全書從未提到,這是令人遺憾的。但由此正可看出劉勰在本篇論作家作品時,是以才氣和文采作為批評標準。曹操、陶淵明的詩,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陶淵明的詩,懷抱曠達,形象鮮明,但二人都因詩歌語言樸素,缺乏辭藻美麗、對偶工整、音調和諧等等語言的“麗”,都未論及。這是劉勰評論作家作品的局限,這種局限顯然是南朝文學多崇尚華美的影響所致。文學鑒賞批評論劉勰的文學鑒賞批評論,主要是集中在《知音》篇,其中關于文學鑒賞批評的特點、方法、態(tài)度、基本原理等等問題,都有較為深入的論述,但此篇對文學鑒賞批評的核心問題即文學鑒賞批評的標準并未提及,而是在《宗經(jīng)》篇中提出了文學鑒賞批評的標準:故文能宗經(jīng),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 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意思是感情深摯而不虛假,風貌清朗而不繁雜,紀事信實而不荒誕,思想正直而不回曲,體制要約而不蕪雜,文采美麗而不淫濫。六條標準大致可這么劃分:情深、事信、義貞是思想內(nèi)容方面的標準;風清、體約、文麗是藝術方面的標準。如果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都達到這六條標準,作品就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盡管文學批評的標準是文學批評的核心,但并不等于有了文學批評標準,文學批評就一定能沿著正確的軌道進行,因為“知音難逢”。劉勰在《知音》篇中,論述了文學鑒賞批評需要內(nèi)行即“知音”,以及文學鑒賞批評如何才能正確公允的問題。 在《知音》篇中,劉勰一開頭就感嘆“知音其難哉”,難就難在“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音”確實難以知曉,批評的內(nèi)行實在難碰到,碰到知音,千百年中或許會有次把。 知音難逢,在于品評者沒有個正確的態(tài)度。他們有的“貴古賤今”,有的“崇己抑人”,有的“信偽迷真”?!百F古賤今”當然包括“貴遠賤近”,一個講空間一個講時間,如秦始皇、漢武帝。當韓非子的《儲說》剛傳出,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剛寫成,秦皇漢武恨不能立刻和他們相見,但后來相見了,結果是韓非下獄,司馬相如受冷落。“崇己抑人”如班固、曹植。班固傅毅二人作品差不多,班固卻譏笑傅毅,說他下起筆來就沒完沒了;曹植評論作家,曾極力貶低陳琳。但丁敬禮請他修改文章,他就贊嘆丁敬禮說話得體,這種情況正如曹丕說的“文人相輕”。還有一種態(tài)度也不正確,即“信偽迷真”,譬如樓護,一個不學無術的人,竟荒唐地要評論文章了,說什么“司馬遷著書,曾請教東方朔”。 音實難知,有主客觀兩個原因。客觀說,是“文情難鑒”,例如:然魯臣以麟為麏,楚人以雉為鳳,魏民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形器易征,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魯國官吏竟把麒麟當作獐子,楚國人竟把野雞當成鳳凰,魏國人把美玉當做怪石,宋國人又把燕國的碎石誤為寶玉。這些不難考察的具體東西居然錯誤如此,何況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本來就不易看清楚,誰又能說容易分辨優(yōu)劣? 主觀上說,是“知多偏好,人莫圓該”,品評者大多各有偏好,識別能力也不全面,例如:慷慨者逆聲而擊節(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性情慷慨的人遇到激昂的神調就擊節(jié)贊賞,喜歡含蓄的人讀到細密的作品就格外高興,有點小聰敏的人看到靡麗的文章就歡欣雀躍,喜歡獵奇的人聽到離奇古怪的言談就聳起耳朵聽。這樣“各執(zhí)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各拿自己片面的理解來衡量各種各樣的文章,怎么談得上“知音”。 知音難,但“音”并非不可知,除了要克服文人相輕的毛病,端正好批評的態(tài)度外,只要能理解文學批評的特點、規(guī)律,加強品評者的修養(yǎng),掌握文學批評的正確方法,還是可以解決好“文情難鑒”這一問題的。 文學鑒賞批評的特點、規(guī)律與文學創(chuàng)作是不同的: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熬Y文”即創(chuàng)作,“觀文”即品評。[6]文學創(chuàng)作是作家內(nèi)心有所動然后再表現(xiàn)在文辭中,而文學批評卻是沿著作品的文辭去探求作者內(nèi)心的情思,正如從水流追溯其源頭,即使文章情思幽深也可以使之顯露。前者從思想感情到文辭形式,后者從文辭形式到思想感情,二者過程恰好相反,所以鑒賞批評必須緊緊抓住文辭形式。由此,他提出了“六觀”: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岳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行,則優(yōu)劣見矣。所謂“六觀”。第一看作品體裁,第二看作品的遣詞造句,第三看作品對前人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第四看作品中表現(xiàn)的不同手法,第五看作品中用典的意義,第六看作品音韻是否和諧協(xié)調。這六個方面,基本都屬于作品的文辭形式,品評文學作品,就要掌握好從文辭形式入手進而探求作品思想感情這個方法,從六個方面考察作品,作品的優(yōu)劣高下就可以看出來了。 而掌握文學批評的特點、基本規(guī)律,態(tài)度端正,依照六條標準,運用正確的方法從六個方面考察作品,都離不開品評者,因此劉勰特別強調品評者的修養(yǎng)。對品評者他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物先博觀”,二是“無私”“不偏”。因為“

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要獲得全面的高明的品評能力,只能“物先博觀”。只有大量閱讀研究各種文學作品,認真掌握了全面評論作品的規(guī)律、特點和方法,才能對作品進行正確的評價。此外,只有在權衡輕重時沒有私心,在進行褒貶時沒有偏向,然后才能像天平一樣公平地衡量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像明鏡般照見作品藝術價值的高低。 《知音》結尾時還提到兩個重要的見解,尤其值得注意,一是“鑒奧”“見異”,二是“玩繹方美”。劉勰說:“見異唯知音耳”,能看到作品獨特的美的人,只有“知音”,這話反過來說,在品評作品時,批評家應對作品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泛泛而論,不能算是知音。如何才能“鑒奧”“見異”,劉勰指出要“玩繹方美”,對文學作品要慢慢玩賞,細細體味,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 劉勰的文學批評論,在《文心雕龍》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它對文學批評的基本規(guī)律、特點,批評者的態(tài)度、修養(yǎng),批評的標準、方法等等都作了系統(tǒng)的,全面的論述,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文學批評論,從而把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推向了一個高峰。在他之前達到這個高峰的人沒有,在他之后達到這個高峰的人也少見。他的文學批評論,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里程碑!六、《文心雕龍》研究現(xiàn)狀 在引言里講過,中國古代文學有兩大顯學,一門是紅學,一門式龍學。20世紀以來的《文心雕龍》研究領域里面集中了很多國內(nèi)一流的大師,這里著重介紹四個,即黃侃、范文瀾、楊明照和王元化,他們只是眾多龍學大師里面有代表性的幾位。黃札范注黃札就是指黃侃先生的《文心雕龍札記》,這本書實際上是黃侃先生1914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的講義。它的貢獻就突出地表現(xiàn)在它是20世紀中國新龍學的開端。所謂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