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死亡賠償研究_第1頁
侵權死亡賠償研究_第2頁
侵權死亡賠償研究_第3頁
侵權死亡賠償研究_第4頁
侵權死亡賠償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侵權死亡賠償研究(上)張新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教授上傳時間:2009-1-12瀏覽次數:4651字體大?。捍笾行£P鍵詞:死亡/侵權責任/賠償制度/“物質生活水平維持說”內容提要:已成為社會熱門話題的侵權死亡賠償,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與合理的制度構建。作者認為,侵權責任法無法也沒有必要對死者或者死亡本身進行救濟;作為民事責任方式的賠償,只能是對死者近親屬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救濟,在制度上則體現為對死者近親屬相關財產損失賠償、精神損害賠償以及對被撫養(yǎng)人合理生活費的賠償和死亡賠償金?!熬S持被撫養(yǎng)人或者近親屬一定的物質生活水平(物質生活水平維持說)”,是作者提出的修正“撫養(yǎng)喪失說”和“繼承喪失說”的一種理論主張,構成本文論證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和死亡賠償金的理論基礎。引言

近年來,侵權死亡賠償問題或者說通過民事侵權責任中的損害賠償方式對加害人之侵權行為或準侵權行為致人死亡(以下簡稱“侵權致人死亡”)的損害后果予以救濟的問題,已經成為法律界乃至公眾輿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巴瑑r”或“同命不同價”的議論甚囂塵上,樸素的公平正義觀與消滅或縮小城鄉(xiāng)差別的美好理念相結合,把這一需要嚴肅科學論證的課題推向社會輿論乃至國家政治前臺,激發(fā)出太多的情緒化議論。筆者以為,以填補損害為主要功能的侵權責任法,只能通過損害賠償的方式對與死者有密切關系的生者予以救濟,以使其遭受的相關財產損失或未來可得的財產利益損失得到填補、痛苦的心靈得到撫慰,并使其在失去親人后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合理的維持。侵權死亡賠償的金錢不是用來與人的生命進行交換或者對生命權的喪失進行填補的。生命本無價,也就不存在“同命同價”或者“同命不同價”的問題。損害賠償,包括對受害人一方相關財產損失的賠償、對死者近親屬精神損害的賠償和對被撫養(yǎng)人撫養(yǎng)費的賠償及死亡賠償金,都不過是用來填補近親屬的財產損失或撫慰其精神損害的。

廣義的侵權死亡賠償包括對受害人一方相關財產損失的賠償、對死者近親屬精神損害、對死者被撫養(yǎng)人撫養(yǎng)費的賠償和死亡賠償金;狹義的侵權死亡賠償,則僅指死亡賠償金。為了全面地討論這一問題,特別是考慮到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與死亡賠償金以及死亡賠償金與撫養(yǎng)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本文將從廣義的角度全面研討侵權死亡賠償問題。作者試圖在對我國現行侵權死亡賠償規(guī)定進行梳理和比較法分析的基礎上揭示出侵權死亡賠償的法理依據,并進而界定侵權死亡賠償的范圍與標準,以期為目前的司法實踐和起草中的侵權責任法提供某些建設性的意見。當然,作為對相關社會輿論的回應,作者也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向關注這一問題的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素材、思路和方案。文章僅涉及侵權死亡賠償的一般性問題,未能對無過錯責任案件中的死亡賠償等特殊問題進行討論。

一、我國的現行規(guī)定及評述

(一)現行規(guī)定

現行法律、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關于侵權死亡賠償的主要規(guī)定\o""\o"轉到底部注釋[1]"[1]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司法解釋名稱及條文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相關財產損失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備注《民法通則》第119條無規(guī)定無規(guī)定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無具體標準有規(guī)定1.對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賠償金均無規(guī)定。2.相關財產損失的賠償與撫養(yǎng)費可兼得。3.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秶屹r償法》第27條死亡賠償金(及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無規(guī)定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有明確的計算標準。有規(guī)定1.死亡賠償金或可理解為對死亡的精神損害賠償金,二者不可兼得。2.撫養(yǎng)費可兼得。3.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產品質量法》第41-44條死亡賠償金;標準無明確規(guī)定無明確規(guī)定,但是第44條中的“其他重大損失”可解釋為精神損害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無具體標準有規(guī)定1.死亡賠償金與“其他重大損失”的賠償金是相容的,可兼得。2.撫養(yǎng)費可兼得。3.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41-42條死亡賠償金:標準無明確規(guī)定無規(guī)定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無具體標準有規(guī)定撫養(yǎng)費可與其他損失的賠償金一起兼得?!夺t(y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0條無規(guī)定精神損害撫慰金:按照醫(yī)療事故發(fā)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費計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賠償年限最長不超過6年。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有明確的計算標準有規(guī)定1.或可將精神損害撫慰金理解為死亡賠償金,二者不可兼得。2.撫養(yǎng)費可兼得?!豆kU條例》第29-43條死亡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48個月至60個月的統(tǒng)籌地區(qū)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無規(guī)定喪葬補助金、醫(yī)療費等,均有明確的計算標準有規(guī)定(供養(yǎng)親屬撫恤金)1.或可將死亡補助金理解為精神損害賠償金,二者不可兼得。2.撫養(yǎng)費可兼得?!秶鴥群娇者\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guī)定》(第3條第1項)對每名旅客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40萬元無規(guī)定無規(guī)定無規(guī)定1.概括賠償,不單獨賠償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金、相關財產損失及撫養(yǎng)費。2.旅客自行向保險公司投保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保險的,此項保險金額的給付,不免除或者減少承運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惰F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2007年國務院令第501號)第33條對每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為人民幣15萬元無規(guī)定無規(guī)定無規(guī)定概括賠償,不單獨賠償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金、相關財產損失及撫養(yǎng)費。《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guī)定》(國務院1979年批轉)第6條無規(guī)定由鐵路給予一次性撫恤費,其標準參照《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責任限額1500元醫(yī)療費、火葬費或埋葬費、住院期間伙食費由鐵路負擔無規(guī)定1.一次性撫恤費或可理解為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不可兼得。2.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國務院令第89號,已經失效)第36-39條死亡補償費:按照交通事故發(fā)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補償十年。對不滿十六周歲的,年齡每小一歲減少一年;對七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最低均不少于五年。無規(guī)定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有明確的計算標準有規(guī)定1.或可將死亡補償費理解為精神損害賠償金,二者不可兼得。2.死亡補償費與撫養(yǎng)費可以兼得。3.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法釋[2001]3號第4條)死亡補償費:按照當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補償二十年。對七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少計一年,但補償年限最低不少于十年。無規(guī)定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有明確的計算標準有規(guī)定1.或可將死亡補償費理解為精神損害賠償金,二者不可兼得。2.死亡賠償費與撫養(yǎng)費可以兼得。3.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第9條)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以下方式: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無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等同于死亡的精神損害撫慰金,二者不可兼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第17-30條)死亡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賠償權利人舉證證明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受訴法院所在地標準的,殘疾賠償金或者死亡賠償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的相關標準計算。精神損害賠償(無計算標準,指向法釋[2001]7號)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有明確的標準有規(guī)定1.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賠償金可以兼得。2.死亡賠償金與撫養(yǎng)費可以兼得。3.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guī)定(試行)》(法發(fā)[1992]16號第3-4條)侵權死亡賠償范圍和計算公式收入損失:是指根據死者生前的綜合收入水平計算的收入損失。收入損失=(年收入-年個人生活費)×死亡時起至退休的年數+退休收入×10死者年個人生活費占年收入的25%-30%。有規(guī)定:安撫費,是指對死者遺屬的精神損失所給予的補償。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有明確的計算標準無規(guī)定1.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為每人80萬元人民幣。2.無撫養(yǎng)費賠償。3.相關財產損失予以賠償。(二)現行規(guī)定的發(fā)展軌跡、穩(wěn)定趨勢與問題1.制度沿三條途徑同時發(fā)展又互有沖突

(1)法律

《民法通則》對侵權死亡這一損害后果沒有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也沒有規(guī)定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但在第119條對相關財產損失(喪葬費、死亡前發(fā)生的醫(yī)療費等)、被扶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之賠償做出了規(guī)定。后來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對侵權死亡賠償做出了規(guī)定,但是未對計算標準做出規(guī)定?!秶屹r償法》對死亡賠償金及其計算標準做出了規(guī)定,但僅適用于國家賠償的案件??傮w觀察,法律確認了對侵權致人死亡案件中“相關財產損失”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被扶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之損害賠償請求權。而對于死亡賠償金和相關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之規(guī)定則處于制度建設初期。

(2)行政法規(guī)

1991年頒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是第一次較全面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及其計算標準的行政法規(guī)。此后的《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沿著這一思路繼續(xù)前行,規(guī)定了死亡案件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豆kU條例》仍然沿用“死亡補助金”的名稱。盡管在計算標準上有較大差異,在行政法規(guī)領域對死亡賠償金的態(tài)度始終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將死亡賠償金界定為有限的財產損失之賠償,賠償的標準與死者的年齡和人群類別、事故發(fā)生地居民的收入狀況相聯(lián)系,這時的死亡賠償金請求權是獨立于被扶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之賠償請求權的,而且也為另一個獨立的請求權即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之行使留下了空間;二是將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撫慰金”相混淆,但是其計算標準更接近于財產性質的死亡賠償金,這就封殺了死者近親屬另行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的路徑。

(3)司法解釋

依據《民法通則》第119條、第120條等條文的規(guī)定和立法精神,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對人身損害賠償制度尤其是一般人身損害賠償標準的建立做出了一系列規(guī)定。重要的有法釋[2001]3號、法釋[2001]7號和法釋[2003]20號。這些司法解釋與民法通則和有關單行法律(國家賠償法除外)的規(guī)定并無沖突,但是與行政法規(guī)尤其是已經廢止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仍然有效的《醫(y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規(guī)定的賠償項目和計算標準有較大的差異。如果將法釋[2001]3號和法釋[2003]20號結合起來適用,則在一個侵權致死案件中,可能存在四項賠償:(1)精神損害賠償;(2)相關財產損失賠償;(3)被撫養(yǎng)人必要生活費的賠償;(4)死亡賠償金。當然,只有當存在被撫養(yǎng)人而且死者在死亡前對其提供扶養(yǎng)的情況下,第(3)項請求權才能成立;而第(3)項請求權與第(4)項請求權的關系,根據法釋[2003]20號規(guī)定二者可以并存。

2.幾個穩(wěn)定趨勢逐步形成

(1)多數情況下,被撫養(yǎng)人對扶養(yǎng)費享有獨立于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相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采取的這樣的立場。\o""\o"轉到底部注釋[2]"[2]因此,被撫養(yǎng)人的生活費賠償請求權不是依附于死亡賠償金的“純粹經濟損失”\o""\o"轉到底部注釋[3]"[3]或者“邊際損失”,而是被扶養(yǎng)人的一項獨立的法定財產損失。被撫養(yǎng)人享有獨立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2)多數情形下,因侵權死亡而引起的相關財產損失(喪葬費、醫(yī)療費等)均可獲賠??傮w來看,對于這些財產損失的賠償,范圍在不斷擴大、計算標準更趨于人性化或者說更為合理。

(3)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的關系逐步明晰。稍早的司法解釋將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與死亡賠償金相混淆,甚至將死亡賠償金包含在精神損害賠償之內。一些學者也曾支持這樣的主張。但是,晚近的司法解釋將死亡賠償金與精神損害賠償區(qū)別開來,確定為分別獨立的損害賠償項目。\o""\o"轉到底部注釋[4]"[4]

(4)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主要依據如下客觀因素:a.受害人死亡時的年齡;b.死者所屬的人群類型;c.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d.賠償權利人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

3.現行規(guī)定存在的問題

(1)體系混亂。侵權死亡賠償本是一項獨立的制度,但現在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司法解釋三種調整規(guī)范,且紛繁復雜、不成體系,其混亂程度在現行法律規(guī)范中極為突出,亟待統(tǒng)一。

(2)內部互相矛盾。作為基本法的《民法通則》第119條明顯遺漏了財產損害的部分內容和精神損害賠償;此后頒布的《產品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賠償法》等單行法,本意可能是彌補《民法通則》的不足,但內部又不一致。《產品責任法》賠償的是“死亡撫恤金”、《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國家賠償法》賠償的項目卻是“死亡賠償金”;行政法規(guī)直接違背法律的規(guī)定,且多有保護部門利益之嫌,例如《醫(yī)療事故處理辦法》僅規(guī)定了一個上限8000元下限3000元的“一次性經濟賠償”;司法解釋發(fā)展跨度過大,前后僅相隔數月出臺的兩個司法解釋,對人身損害賠償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規(guī)定。\o""\o"轉到底部注釋[5]"[5]

(3)賠償項目名稱、計算標準不一致。在賠償項目名稱方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稱為“死亡補償費”;《產品質量法》中稱為“撫恤金”;《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數個司法解釋又稱之為“死亡賠償金”。在計算標準方面,首先,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的計算標準不一致。\o""\o"轉到底部注釋[6]"[6]其次,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也不一致。\o""\o"轉到底部注釋[7]"[7]略作歸納,我國死亡賠償金制度發(fā)展過程中出現過的計算標準有:地區(qū)年平均生活費、城鎮(zhèn)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及一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等等。再次,不同行業(yè)領域自創(chuàng)賠償標準,計算標準不統(tǒng)一。例如,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鐵路旅客傷害賠償以及航空運輸人身損害賠償暫行規(guī)定等三個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中,對人身損害賠償的標準即作了不同的規(guī)定。

(4)賠償范圍不一致?!睹穹ㄍ▌t》第119條明列的賠償項目僅有“其他財產損失”和“撫養(yǎng)費”,對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賠償均未作明確規(guī)定。此后關于侵權死亡賠償的范圍逐步擴大。將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作為一項獨立的損害賠償,理論和實務界較少爭議,在國外立法中也存在較多類似的先例。\o""\o"轉到底部注釋[8]"[8]在死亡賠償金之外,對受害人一方實際發(fā)生的醫(y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殘疾器具費、喪葬費等財產損失的賠償甚或對未來將要發(fā)生的繼續(xù)治療費予以賠償,屬于對財產損害的賠償,也不存在原則性的爭議。所需完善的是范圍和標準的進一步統(tǒng)一與協(xié)調。

(5)死亡賠償金作為侵權死亡賠償制度的核心內容,其性質、權利主體、計算標準諸多方面均存在不同認識。例如對于死亡賠償金性質的認識前后就有變化:[2001]7號將死亡賠償金納入“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范圍;法釋[2003]20號則將死亡賠償金確定為財產性質的損害賠償。\o""\o"轉到底部注釋[9]"[9]這也許與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頒布的另一項司法解釋(法釋[2002]17號)所引發(fā)的問題有關。對死亡賠償金性質認識的搖擺不定和司法解釋之間的前后矛盾,導致理解和執(zhí)法上的困難。

正是因為現行侵權死亡賠償制度存在上述方面的問題,使得司法實踐陷入困境,導致類似的案件或者在構成要件上競合的案件因適用不同規(guī)定而出現完全不同的審判后果。尤其是當法釋[2003]20號在計算死亡賠償金數額時引入“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導致輿論界和社會公眾的許多誤解和批評,使得“同命不同價”成為當下一個社會熱點問題,甚至帶有部分政治色彩。筆者認為,上述問題均應在進一步完善侵權死亡賠償的立法中予以解決,但當下亟待解決的是一總一分兩個突出問題:總的問題是侵權死亡賠償的范圍;分的問題是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權利主體及計算標準。本文核心正在于此。注釋:

[\o"轉到正文注源[1]"1]本表系作者根據有關規(guī)定整理而成,有簡化。如需引用,請查對原文。

[\o"轉到正文注源[2]"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guī)定(試行)》及國務院《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guī)定》、《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除外。這三種人身損害賠償都涉及到高度危險作業(yè),采用概括性的最高限額賠償,有法理依據。

[\o"轉到正文注源[3]"3]關于“純粹經濟損失”,參見張新寶:《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頁以下。

[\o"轉到正文注源[4]"4]參見法釋[2003]20號第17、18、29條。

[\o"轉到正文注源[5]"5]參見法釋[2001]3號與法釋[2001]7號。

[\o"轉到正文注源[6]"6]在關于貫徹《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中,其數額是“根據實際數額確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guī)定的則是按照“交通事故發(fā)生地居民生活困難補助標準”計算;法釋[2001]3號規(guī)定的是按照“當地居民基本生活費標準”計算;如此等等。

[\o"轉到正文注源[7]"7]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37條第8項規(guī)定“死亡補償費按照交通事故發(fā)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國家賠償法》第27條第2款規(guī)定的“死亡賠償金不超過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倍?!?;法釋[2001]3號第4條第8項規(guī)定“死亡補償費按照當地平均生活費計算?!保环ㄡ孾2003]20號第29條規(guī)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

[\o"轉到正文注源[8]"8]《荷蘭民法典》第108條及《俄羅斯民法典》第1088條均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

[\o"轉到正文注源[9]"9]黃松有:《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新聞發(fā)布會上的講話》,《人民法院報》2003年12月30日。二、侵權死亡賠償的若干法理討論

(一)侵權死亡賠償制度的沿革與趨勢

1.原始社會“報復為主、賠償為輔”的團體救濟模式

在原始社會,人們處理侵害生命事件往往選擇同態(tài)復仇的方式。這項制度的特征是:第一,侵害生命的后果具有團體性和公共性。社會將之視為對部落氏族或親屬團體整體利益的損害,\o""\o"轉到底部注釋[1]"[1]不是被害人和加害人個體間的線性關系。第二,死亡救濟制度的目的是維護部落氏族或親屬團體的完整性、血統(tǒng)的純粹性和不可侵犯性,而不是對某個被害人及其遺屬的獨立保護。第三,“報復為主、賠償為輔”。死者遺屬會得到部分物質補償,但僅是一種輔助性的緩和措施。需要說明的是,在某些部落,殺人者對被害人的遺孀和孩子負擔撫養(yǎng)義務的雛形已經出現。\o""\o"轉到底部注釋[2]"[2]

2.古代法“刑事罰金和民事賠償”的混同模式

最早關于侵權死亡賠償的成文法是《漢謨拉比法典》,該法典的規(guī)定多數具有刑事處罰性和懲罰性。\o""\o"轉到底部注釋[3]"[3]此后的羅馬法對死亡科以罰金,罰金是否屬于民事賠償金難以準確界定。\o""\o"轉到底部注釋[4]"[4]古代法中,對侵害生命??铺幍牧P金性質不明。

3.近代法制“扶養(yǎng)喪失說”與“繼承喪失說”模式

私法領域內死亡救濟制度興起,一是因為社會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風險日益增加,刑法較為單一的懲罰功能難以控制這一社會風險;二是金錢賠償制度逐漸發(fā)揮了較大的矯正社會不公的作用。近代法制關于侵權死亡賠償主要出現了“扶養(yǎng)喪失說”與“繼承喪失說”兩種救濟模式。

扶養(yǎng)喪失說認為,因受害人死亡而遭受財產損害的是其生前負有扶養(yǎng)義務的人,由于受害人死亡導致其生前依法定扶養(yǎng)義務供給生活費的被扶養(yǎng)人因此喪失了生活的來源,這種損害應當由賠償義務人加以賠償。賠償義務人賠償的范圍就是被扶養(yǎng)人在受害人生前獲得的或者有權獲得的自己的扶養(yǎng)費的份額。至于因受害人的死亡而導致對受害人享有法定繼承權的那些人從受害人處將來所繼承財產減少的損失,則不屬于賠償之列。目前采取此種觀點的有德國、英國、美國大多數州、俄羅斯聯(lián)邦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典”。例如,依據英國1976年《致命事故法案(theFatalAccidentsAct1976)》第1A條的規(guī)定,因不法侵害行為而死亡的受害人的配偶與未滿18歲的單身子女的父母(如果該子女為私生子的話則僅為母親)有權獲得死亡賠償金(Bereavementdamages)。該賠償金的數額是固定的,目前的數額為7500英鎊。只有上議院的大法官(LordChancellor)有權對該金額進行調整。再如,按照美國一些州的《不當死亡法(wrongfuldeathstatute)》,受害人的配偶、子女或父母有權就因受害人的死者而遭受的財產損害要求被告予以賠償。目前美國大多數州采取的計算方法為“幸存者的損失(loss-to-the-survivors)”,即被扶養(yǎng)人有權就受害人生前對其所在的家庭提供的經濟支持獲得賠償。\o""\o"轉到底部注釋[5]"[5]我國的《民法通則》受到該學說的影響。

繼承喪失說認為,受害人倘若沒有遭受侵害,在未來將不斷獲得收入,而這些收入本來是可以作為受害人的財產為其法定繼承人所繼承的,因加害人的侵害行為導致受害人死亡從而使得這些未來可以獲得的收入完全喪失,以致受害人的法定繼承人在將來所能夠繼承的財產也減少了。因此,依據繼承喪失說,賠償義務人應當賠償的是因受害人死亡而喪失的未來可得利益。美國少數州、日本采取此種學說。一些學者認為,我國新近諸多關于侵權死亡賠償的規(guī)定采納了該學說。例如,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損害賠償的具體規(guī)定(試行)》以及法釋(2003)20號就是采取的“繼承喪失說”。\o""\o"轉到底部注釋[6]"[6]

4.現代法制的發(fā)展趨勢

侵權死亡賠償的現代立法,\o""\o"轉到底部注釋[7]"[7]表現出如下趨勢:(1)權利主體逐漸明確為“與死者有著物質和精神聯(lián)系的人”,而且針對不同類別的賠償確定不同權利主體;(2)從財產損害和非財產損害兩個方面進行規(guī)制;(3)盡管在少數國家法制中出現了關于生命的生物上損害賠償的判例,但生命本身的不可賠償性依然占據絕對主流地位;\o""\o"轉到底部注釋[8]"[8](4)近親屬的精神損害可獲得賠償成為主流;(5)被撫養(yǎng)人的扶養(yǎng)利益損失逐漸獨立,獲得單獨的請求權基礎。

(二)生命權的本質及私法對死亡救濟的有限性

生命,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起點,不可替代與再生。正因如此,現代社會始終堅守“生命不可剝奪”的底線。\o""\o"轉到底部注釋[9]"[9]因為生命至高無上,在法律上,無法找到生命的替代物。生命本無價是毫無爭議的。但生命是脆弱的,違背正常社會秩序終止生命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作為管理者的國家,又必須矯正非正常死亡中的不公,以維系整個人類社會的繼續(xù)生存發(fā)展,于是,作為現代社會調整社會關系規(guī)范的現代法律,不得不擔負起這一職責。關于法律對非正常死亡的調整,應當清楚地看到如下三點:

第一,法律對死亡能否通過私法救濟并不一定持肯定態(tài)度。對于死亡的救濟,經歷了由復仇到刑事罰金,然后到民事賠償的發(fā)展過程。特別是自古羅馬法以來,刑事罰金與民事賠償長期混同,無法區(qū)分出支付的死亡替代物中哪一部分是賠償的損失,哪一部分是懲罰性質。\o""\o"轉到底部注釋[10]"[10]

第二,公法為主、私法為輔是現代法制對死亡賠償的調整模式。社會個體對他人的生命,負有公法和私法上的雙重義務,而且公法上的義務更為重要。一直以來都是公法對侵權死亡事件擔負主要的調整任務,私法救濟的產生,是隨著近現代金錢賠償的功能日益增強而逐漸獨立的。因此,對于死亡,應有公私法共同調整的整體思維。對私法自身救濟方式的局限性要有清楚的認識,僅將死亡限于私法領域內討論,僅著眼于私法領域而得出“撞傷不如撞死”的結論,是過度夸大了私法的調整功效。采用公私法共同調整的整體思維,自然不會有“撞傷不如撞死”的謬論。承認民法對生命權救濟的局限性,是對生命權的清醒認識,也是人類自身互相尊重的理性態(tài)度。私法對死亡為什么敬畏?因為人類社會到現在為止,在很大程度上都沒有超出初民社會的基本范疇,創(chuàng)造出私法,并不代表創(chuàng)造出了全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在私法領域內部,也必須認清生命權“無法自行救濟”的權利特性。生命權在本質上是個體維持自身生存和繼續(xù)發(fā)展的自由,權利人可以自力或借助公力請求排除對生命的妨害。有學者提出了生命維護權的概念以替代傳統(tǒng)的生命權,并主張“對喪失之補償問題采財產權和社會化的血緣關系保護說”。\o""\o"轉到底部注釋[11]"[11]因為生命的喪失必然伴隨著權利主體人格消亡,所以權利人除能維系生命延續(xù)外,無法在生命滅失后自行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私法上的權利義務及責任,均是以私人存在為前提?;诖耍袑W者稱生命權是“空權利”,生命權問題是民法中的“死穴”,\o""\o"轉到底部注釋[12]"[12]有人可能會認為法律粗暴的置死者、置生命于不顧,但是,面對已喪失的生命,醫(yī)學無能為力,科技無能為力,況法律道義乎?斯人已逝,私法奈何?生死相隔,并非損害賠償所能填充。對侵權死亡提供人類自身能夠預見的、有限的損害賠償制度,是一種務實的態(tài)度。

(三)侵權死亡賠償的請求權主體與賠償范圍

因受到侵權而死亡,需要用侵權責任法的損害賠償制度予以救濟,這是共識。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1)誰是受害人,或者說法律對哪些人予以救濟(賠償請求權人);(2)受害人遭受了哪些損害,或者說法律對哪些損害予以賠償(可救濟損害的范圍)。

1.侵權死亡賠償的請求權主體

人不管什么原因死亡,就不再有什么權益,法律無法也沒有必要對其予以損害賠償的救濟。所以,侵權死亡賠償不是救濟死者的,而是對與死者有關聯(lián)的生者予以救濟。無論賠與不賠、賠多賠少,對死者已經毫無意義,但是對生者則利益重大;當然,對于加害人或者準侵權行為人(賠償義務人)也同樣意義重大。

死者不再是民法上的人,不可能再享有民法上的權利和承擔民法上的義務。也許在財產性損失的賠償方面,某些國家的法律或者某些理論采用似是而非的“擬制”學說,將近親屬獲得財產損失的賠償之權利附會為取得“遺產”一類的權利。\o""\o"轉到底部注釋[13]"[13]但是,無論怎么說,受害人(死者)喪失生命的損害是無法救濟的,也是無法由他人繼承的。人既然已經死亡,其已然無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也包括不能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在請求侵權死亡賠償的案件中,死者已經不能作為原告對其失去生命的“損害”提出賠償請求,也不存在可以繼承或代位行使的此等損害賠償請求權。\o""\o"轉到底部注釋[14]"[14]所以,在請求侵權死亡賠償案件中,就死亡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言,死者已經無任何法律上的主體地位。其死亡,不過是引起近親屬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一個法律事實。

近親屬之所以成為侵權死亡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是因為近親屬與死者之間往往具有經濟上的牽連和情感上的依賴,親人的受害死亡給他們帶來了一系列損害:為受害親人支出救治費用和喪葬費用,為照顧親人發(fā)生誤工等“純粹經濟損失”;因親人離世導致扶養(yǎng)的喪失或物質生活水平的降低;因親人不幸罹難而產生精神痛苦,他們經歷了人生親人生離死別這一最大的痛苦。以上請求權是他們自身受害而應當享有的權利,而不是依賴死者受害而繼承的一種損害賠償請求權。概括來講,近親屬遭受的損害是自己的損害,近親屬獨立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法律設定侵權死亡損害賠償制度,救濟的也是近親屬的財產和精神利益。

在我國,作為請求權主體的“近親屬”是一個由司法解釋確認的概念,也是一個外延甚寬泛的概念:配偶、父母、子女為近親屬,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屬于近親屬的范疇。\o""\o"轉到底部注釋[15]"[15]但它排除了近親屬之外的任何人包括與死者生前長期固定共同生活的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對于“近親屬”的概念和范圍似乎不宜過分僵化地理解,與死者生前長期固定共同生活的人盡管不是法律規(guī)定的“配偶”或者父母、子女(或養(yǎng)父母、養(yǎng)子女)等,但是在事實上形成了與死者十分密切的共同經濟關系和精神依賴關系,似可以認定為死者生前的共同生活成員、家庭成員,進而擴展解釋為“近親屬”。對此,西方國家的法律和理論已經有一些嘗試,其經驗可資借鑒。\o""\o"轉到底部注釋[16]"[16]

2.侵權死亡案件的賠償范圍

在死亡發(fā)生的一瞬間,受害人生命即結束,他不再是民法上的人,不再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侵權死亡賠償之所以具有民法上的意義,是在于與死亡有特別密切關系者遭受了財產和非財產損失:首先,死亡前后可能發(fā)生一系列相關財產損失,主要有死亡前發(fā)生的相關醫(yī)療和護理等費用、死亡前的誤工收入損失、死亡后的喪葬費以及死亡前后發(fā)生的交通費等?!睹穹ㄍ▌t》創(chuàng)設了“相關財產損失”對該類損害予以歸納。其次,死亡會導致一系列的可得利益損失。受害人死亡會導致與死者有財產關系的人發(fā)生不利的變化:與死者有密切關系的生者喪失了未來可得利益,該類損失不限于撫養(yǎng)利益,也不限于未來可以繼承的遺產。這部分損失在我國侵權法上逐漸被“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和“死亡賠償金”所涵蓋;再次,死者近親屬會出現精神痛苦。

因此,侵權死亡賠償的主要范圍是與死亡有特別密切關系者遭受的財產和非財產損失。自《民法通則》發(fā)端的我國現行侵權責任法規(guī)則,上述損失被歸結為三大類損害予以救濟。即是:相關財產損失之賠償、精神損害賠償、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與死亡賠償金賠償。

三、對受害人一方相關財產損失的賠償

(一)受害人一方相關財產損失的概念和內容

“受害人一方相關財產損失”,是指在侵權死亡前后發(fā)生的與死亡具有密切關聯(lián)的實際財產損失。這種財產損失具有如下特征:(1)其發(fā)生與加害行為或者準侵權行為導致的死亡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加害行為或者準侵權行為是導致這種財產損失發(fā)生的原因;(2)在性質上,這樣的財產損失為已有財產權益的實際損失,而不是未來可得財產利益的損失,因而可以對其進行較為精確的計算;(3)在類型上,主要有喪葬費、死亡前發(fā)生的醫(yī)療費、護理費、伙食補助及營養(yǎng)費、誤工費、住宿費等費用以及死亡前后發(fā)生的相關交通費(包括死者近親屬辦理喪事發(fā)生的交通費)。

對于相關財產損失進行救濟,其所遵循的是項目法定與實際損害賠償(或者說賠償實際損失)相結合的原則,此舉明確了賠償范圍又統(tǒng)一了標準,可以實現對受害方相關財產損失的完全填補。法釋[2003]20號對相關財產損失的賠償項目和標準做出了規(guī)定:(1)醫(yī)療費用:按照實際支出計算;(2)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或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業(yè)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乘以誤工時間計算;(3)護理費:參照誤工費或參照當地護工標準,按護理時間確定;(4)交通費:按照實際發(fā)生費用計算;(5)住院伙食補助費: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準予以確定;(6)不能住院的住宿費和伙食費:按照實際發(fā)生數額其合理部分予以賠償;(7)營養(yǎng)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y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8)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對以上相關財產損失,司法解釋實行全部賠償項目法定,但在計算標準上,有按照法定計算標準的(如住院伙食補助費、喪葬費),有按照實際損失數額進行計算的(如醫(yī)療費用、誤工費、交通費、護理費等等)。所以,相關財產損失的救濟在堅持項目法定前提下,有法定計算標準的適用法定計算標準;沒有法定計算標準的,按照實際損失的金錢進行計算。這類財產損失的賠償標準目前很少爭議。對該類損失,有以下問題需要說明:

上述費用中,有些費用并不是必然發(fā)生的。一般而言,必然發(fā)生的是喪葬費;而醫(yī)療費等一系列費用是或然性費用,存在于非立即死亡的情形。喪葬費的賠償是符合民族心理和個人情感的,\o""\o"轉到底部注釋[17]"[17]該項損害賠償是對一種社會經驗法則的遵從。\o""\o"轉到底部注釋[18]"[18]除喪葬費之外的或然性費用,因多發(fā)于非立即死亡的情形,且法律規(guī)定的賠償項目及計算標準多與侵害健康權相似,因此,一種觀點對上述賠償是對健康權還是對生命權的賠償提出了質疑。\o""\o"轉到底部注釋[19]"[19]筆者認為,從侵害生命的自然過程分析,侵害健康權是包含于侵害生命權之內的,因此,侵害生命權的賠償的制度設計類似于侵害健康權,是符合立法科學性的。從某種意義上看,日本學者提出的“極限概念說”有一定合理性。\o""\o"轉到底部注釋[20]"[20]

(二)構建法定直接請求權的必要性

侵害生命事件多為突發(fā),在侵害致死整個過程中,眾多的社會第三人參與其中,在實踐中,實際費用的支付情況非常復雜。以最為常見的醫(yī)療費為例,就有可能出現如下幾種情形:一是受害人自己支出;二是親友支出;三是醫(yī)院墊付;四是社會第三人如路人、鄰居等支付;五是侵權人先行支付。實踐中“醫(yī)療費誰來賠償”也一度成為社會突出問題。這一社會問題一方面是因加害人道德水平低下而逃逸造成,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度設計上沒有兼顧費用實際支付人權益也是重要的原因。

法律制度層面的問題是,能否賦予費用實際支付人法定請求權,直接向加害人提出侵權損害賠償。以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一般認為第三人與加害人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關系,在這些國家的法制里,第三人不得依據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向加害人主張權利,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前提。在這種法制看來,第三人因無因管理的規(guī)定可以向被害人財產的繼承人請求償還其所支付的醫(yī)療費,被害人財產繼承人則可以直接依據侵權行為之規(guī)定直接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這些均屬傳統(tǒng)民法的規(guī)定。

但是,在實踐中學界馬上認識到醫(yī)療費實際支付人僅依無因管理而享有請求權,存在極大的不合理性,如果支付醫(yī)療費的是與被害人有法定撫養(yǎng)義務關系的人時,法定撫養(yǎng)義務人支付醫(yī)療費,是在履行法定義務,不構成無因管理。但親人之間支付醫(yī)療費乃是人之常情,第三人能獲得賠償而親人反而不能依據無因管理獲得救濟,實在有違法理人情。因此,學者對法定撫養(yǎng)義務人支付醫(yī)療費的法律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先后創(chuàng)設了代位說、不當得利說、不真正連帶說等一系列推理復雜,先創(chuàng)設后又被推翻的諸多學說。\o""\o"轉到底部注釋[21]"[21]直到最后,所有的法律分析推理又回到起點,不得不“坦然承認法律有時而窮,須藉助法理解決之”,最終賦予法定撫養(yǎng)義務人直接向加害人請求賠償其所支出醫(yī)療費之法律規(guī)范基礎。\o""\o"轉到底部注釋[22]"[22]

在大陸法系,尤其是德國和臺灣地區(qū)遇到的困窘,表面看來只在特殊情況下(即醫(yī)療費由受害人的法定撫養(yǎng)義務人支付時)才存在,實則是這項法制在源頭上就存在弊端。賦予醫(yī)療費實際支付人直接的法定請求權規(guī)范基礎,有以下制度優(yōu)勢:首先,從訴訟效率角度而言,可以避免實際支付人、死者繼承人與加害人三者之間關系復雜交錯而導致求償過程效率低下;其次,從司法實務角度而言,實際支付人對費用的發(fā)生最為了解,由其承擔舉證責任是查明案件客觀事實的必然選擇。我國現行侵權法也正在選擇這一制度設計,這一規(guī)范已經被學界普遍接受。\o""\o"轉到底部注釋[23]"[23]

構建法定直接請求權的同時,兩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討論:第一個問題是實際支付者法定直接請求權與其原享有的對死者繼承人無因管理請求權的關系。筆者認為兩個請求權應當是并存關系,其中任何一個請求權的行使,將導致另一請求權消滅。如果侵害人逃逸或暫時無法確定,實際支付人可以行使無因管理請求權求償。如果實際支付人選擇對侵害人提起直接法定請求權,即使獲得的賠償因法定的限制(如關于喪葬費的限制)而僅獲得部分救濟,也不得再次提起無因管理之訴;第二個問題是實際支付人法定直接請求權與死者繼承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關系。因兩者均指向侵害人,所以應有何者在先的秩序問題。筆者認為應當是實際支付人法定直接請求權在先,原因有二:首先,在財產已經減損的情況下,實際支付人提起訴訟求償的動力充足,同時也是多發(fā)的;其次,只有實際支付人能夠提供客觀證據證明實際費用數額,由其作為原告是符合訴訟規(guī)律的。當然,在實際支付人沒有提起訴訟或怠于起訴時,死者繼承人可以直接向侵害人提起訴訟,法院應追加實際支付人為第三人并案審理。注釋:

[\o"轉到正文注源[1]"1][美]孟羅·斯密:《歐陸法律發(fā)達史》,姚梅鎮(zhèn)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8頁。

[\o"轉到正文注源[2]"2][美]霍貝爾:《初民的法律:法的動態(tài)比較研究》,周勇譯、羅致平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頁。

[\o"轉到正文注源[3]"3]參見《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編委會:《漢謨拉比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o"轉到正文注源[4]"4]麻昌華:《侵權行為法地位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頁。

[\o"轉到正文注源[5]"5]JohnF.O’Connell,RemediesinaNutshell,WestPublishingCo.,2nd.,ed.1982,at207.

[\o"轉到正文注源[6]"6]參見黃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65頁以下。

[\o"轉到正文注源[7]"7]參見《荷蘭民法典》第108條、《俄羅斯民法典》第1088條、《瑞士債務法》第45條、《歐洲侵權行為法草案》第5條。

[\o"轉到正文注源[8]"8][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著:《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卷),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8頁。

[\o"轉到正文注源[9]"9]《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規(guī)定“人人固有的生命權應受法律保護,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p>

[\o"轉到正文注源[10]"10]麻昌華:《侵權行為法地位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頁。

[\o"轉到正文注源[11]"11]翟濱:《生命權內容和地位之檢討》,《法學》2003年第3期。

[\o"轉到正文注源[12]"12]馮愷:《生命損害賠償請求權理論再思考》,《政法論叢》2004年第2期。

[\o"轉到正文注源[13]"13]關于這一學說的介紹,參見張新寶:《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頁。

[\o"轉到正文注源[14]"14]法釋〔2003〕20號第18條第2款規(guī)定:“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本驼埱笏劳龅木駬p害賠償而言,并不存在死者“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情形。

[\o"轉到正文注源[15]"15]參見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條、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之五、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條等。

[\o"轉到正文注源[16]"16]如,歐洲理事會(CouncilofEurope)1975年3月14日通過的《身體損害或者死亡情形下的損害賠償》第75-7號決議,侵權致死精神損害的請求權人均不限于我國司法解釋中所列的近親屬,還包括關系密切的未婚妻(夫)和同居者等,而且近親屬中關系較為疏遠者可以被排除。

[\o"轉到正文注源[17]"1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85頁。

[\o"轉到正文注源[18]"18]對該筆費用持否定說的國家也不少,有的國家立法明確對喪葬費不予賠償。參見[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卷),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頁。

[\o"轉到正文注源[19]"19]馮愷:《生命損害賠償請求權理論再思考》,《政法論叢》2004年第2期。

[\o"轉到正文注源[20]"20]該說認為生命權乃身體權之一部,生命侵害為無限大的身體傷害,是身體傷害的極度概念,生命侵害的損害賠償應視同于身體侵害之賠償。轉引自孫鵬:《生命的價值——日本死亡損害賠償的判例與學說》,《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7月總第81期。相關內容也見于敏:《日本侵權行為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頁以下。

[\o"轉到正文注源[21]"21]在臺灣地區(qū),其法院一度通過案例認為第三人可以代被害人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1978年度第14次民庭庭推會決議),但學者對此持否定觀點,認為此處的代位理據不足。參見王澤鑒:《為被害人支出醫(yī)療費、無因管理及代位》,《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頁。

[\o"轉到正文注源[22]"22]王澤鑒:《法定撫養(yǎng)義務人為被害人支出醫(yī)藥費之求償關系》,《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頁。

[\o"轉到正文注源[23]"23]《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第1565條第2款規(guī)定:“支付死者喪葬費的人有權請求加害人賠償合理的喪葬費用?!彼?、對死者近親屬精神損害之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

(一)近親屬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

1.近親屬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

侵權死亡賠償制度的目標不在于救濟死者,而是對與死者有關聯(lián)的生者因死亡事實造成的精神損害和物質生活條件的減少予以救濟。因侵權行為發(fā)生受害人直接死亡,近親屬享有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系繼承自死者,還是其所固有在各國法上經歷了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最終各國均朝著“繼承否定說”的立場前行,逐步認可系近親屬固有而非繼承自死者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o""\o"轉到底部注釋[1]"[1]“繼承否定說”堅持了精神損害賠償“人身專屬性”,解決了繼承說下與近現代民法主體理論可能出現的矛盾。同時,認可系近親屬固有請求權,權利人的范圍比繼承人范圍小,符合精神損害的主要功能:針對親人去世引起的精神痛苦予以救濟。精神損害賠償金是極為有限的資源,應給予受到損害和影響最大的近親屬。精神損害賠償具有制裁性和填補性,但從近親屬角度來考慮,更有對近親屬精神的撫慰性。由于親人的亡故,近親屬經受生離死別的痛苦歷程,他們因此而遭受精神損害。基于這樣的認識,就必然得出一個結論:死者的近親屬自己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當然,侵權死亡案件樣態(tài)并非完全一致:有些受害者直接死亡(瞬時死亡或時間之短在侵權法上無意義),有些受害者往往經過一段時間痛苦折磨后不幸死去。對于死者非即時死亡的情形下,是否認可死者“間隙”內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及允許近親屬加以繼承是頗有爭議的問題。受害人在遭受加害人一方的侵害,經過一段痛苦的經歷(包括搶救等醫(yī)療過程)后未能從死神的魔掌中掙脫出來,最終死亡。受害人在這一時間階段里的痛苦和疼痛并非不可證明,其真實性可以通過未亡者的間接證明、常識推斷和專家證言等得到證實。但對于客觀的損害是否應當承認死者在死亡間隙中享有獨立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目前存在“救濟肯定說”(如美國\o""\o"轉到底部注釋[2]"[2])與“救濟否定說”(如瑞士債法典第47條)兩種對立觀點。作者認為后一思路更為合理:精神損害賠償應支付給受害者本人方能體現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價值。受害人事后死亡將喪失撫慰的目標,因而其請求權應隨主體資格的消滅一并消滅,近親屬自然不能“繼承”行使這種請求權。并且,承認死者產生間隙內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并允許近親屬繼承,還會帶來與近親屬固有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并立,請求權體系如此復雜有無意義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承認死者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對于賠償數額的提高并不像設想的那么明顯。\o""\o"轉到底部注釋[3]"[3]當然,如果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已經得到賠償義務人承諾、法院受理,精神損害賠償數額已確定或處于確定過程中,即可以作為金錢債權成為繼承的對象。我國法釋[2003]20號第18條第2款即作如是規(guī)定,死者生前存在感知死亡的精神痛苦,在極為有限條件下才享有獨立的請求權。該條款在起草時參照了原《德國民法典》第847條(現第253條第2款)及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195條第2項的規(guī)定,比較合理。

2.近親屬共享的請求權

在我國,近親屬范圍比較廣。在侵權死亡的案件中,如此多的近親屬,是分別享有自己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還是共享一個統(tǒng)一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呢?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獨立的,每個人的精神利益也是相對獨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每一個近親屬都應享有此等分別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如果從案件的整體性來考慮,從加害人的賠償義務來考慮,似乎將此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界定為一個由近親屬共享的請求權為宜:由近親屬共享一個統(tǒng)一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對于案件的處理較為方便,對于加害人而言其賠償義務也相對確定,不會因為近親屬人數的不同而導致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巨大差別?;谶@樣的認識,我們認為:(1)在請求侵權死亡精神損害賠償的案件中,近親屬應當作為一個整體主張統(tǒng)一的精神損害賠償;(2)原則上,不因為近親屬人數多寡而影響一個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

3.精神損害賠償金在近親屬間的分配

在侵權死亡案件中,近親屬獲得的精神損害賠償金如何分配,作者以為以下規(guī)則可供參考:(1)近親屬協(xié)議分配。這體現了民法的自愿原則,如果近親屬能夠對此進行協(xié)商達成分配協(xié)議,則應聽任意思自治,無需行使公權力加以干預。(2)配偶和親等較近者優(yōu)先。近親屬與死者關系不同,配偶和與死者親等近者獲得精神損害賠償金,與死者親等遠者不獲得精神損害賠償金。質言之,配偶、子女、父母獲得精神損害賠償金,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兄弟姐妹不獲得精神損害賠償金。\o""\o"轉到底部注釋[4]"[4]

(二)全民大體相當的賠償數額的構建

在討論侵權死亡賠償時,我們應當對時下甚囂塵上的一個觀念予以批判:其從“人生來就是平等的”出發(fā),主張死亡賠償金應當是一樣的。這樣的認識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它認為各種侵權死亡賠償是對“命價”的賠償,殊不知生命無價,侵權責任法救濟的不是死者的生命,而是生者精神和財產方面的損害。但僅就死亡導致的單純精神損害賠償而言,作者認為在標準上具有更多的統(tǒng)一性或者說賠償數額的平等性:我們不能認為死者因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死亡前的收入狀況、城鎮(zhèn)或者農村居民身份等存在差別,導致其近親屬的精神損害程度不同。只能得出這樣的假定:任何人由于加害行為或者準侵權行為而死亡,給其近親屬造成的精神損害是基本相同的,因此相關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也應當是大致相當的。在目前情況下,10萬元左右的死亡精神損害賠償額度是比較適合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的。當然,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qū)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也是必要的。\o""\o"轉到底部注釋[5]"[5]

確定一個全民大體相當的精神損害賠償數額,除全民對其親人遇害死亡原本就有巨大的幾乎等量的精神痛苦外,還有如下重大意義:首先,在道德層面上,它是對“同命不同價”的正面回應,到目前為止該項賠償是少數可以有力回應“同命同賠”的規(guī)則;其次,在侵權死亡賠償制度范圍內,確立一個數額較大的精神損害賠償,可以減小財產損失存在的巨大差異,矯正重財產損害輕精神損害賠償的錯誤傾向,還侵權死亡賠償以本來面貌;再次,肅清侵權死亡賠償領域的各種不同意見,構建一個簡潔有效的賠償制度;\o""\o"轉到底部注釋[6]"[6]最后,在精神損害賠償內部,該數額將很可能成為其他各類精神損害賠償的參照。

五、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與死亡賠償金

(一)被撫養(yǎng)人生活費

根據《民法通則》第119條,“死者生前扶養(yǎng)的人必要的生活費”首次成為我國侵權法上一項獨立的請求權規(guī)范。\o""\o"轉到底部注釋[7]"[7]但該條所規(guī)定的生活費的賠償為是死者生前扶養(yǎng)的人“必要的”生活費,顯然貫徹了“扶養(yǎng)喪失說”,被扶養(yǎng)人所獲賠償僅為受害人死亡產生的“逸失利益”損失的一部分,用于滿足個人基本生存需求。《民法通則》僅僅對被扶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做出規(guī)定而沒有規(guī)定其他“逸失利益”損失賠償(用于提高生活水平,滿足個人和家庭進一步的發(fā)展),對于因侵權死亡而導致家庭的整體收入減少,物質生活水平下降,不能被納入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而獲賠。這在當時社會經濟條件下基本是合理的,因為其時絕大多數人對家庭最大的經濟貢獻或者近親屬可期待的經濟利益,莫過于必要的生活費。依據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的司法解釋,被扶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用之標準,“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實踐中,有的法院參考或比照國務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中規(guī)定的標準,即當地居民困難生活補助標準;有的法院按照當地居民平均生活費標準;還有的法院按照當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標準,等等。說明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的賠償基本被限定為“救濟水平”。但是,今天的社會情況已大為不同:一個家庭的三、四個成員可能都有收入而相互不扶養(yǎng);一個作為主要收入者的家庭成員除了給被扶養(yǎng)人提供“必要的生活費”外,還承擔著更多的經濟使命,如供按揭、供成年子女上大學等。因此,僅僅賠償“被撫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顯然不合理,需要借助新的賠償項目給受害人一方提供更公平的救濟。

(二)死亡賠償金

1.死亡賠償金設置意旨與性質

侵權致人死亡,在財產損害方面來說會給受害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共同體造成財產損失。因為近親屬被認為與死者是“經濟性同一體”或“錢包共同”關系,因婚姻(尤其是法定共同財產制下)或者扶養(yǎng)關系能夠合法取得直接受害人正常生存情況下個人消費部分以外的全部收入。侵權事故導致受害人提前死亡,而使這部分應得利益逸失,對此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對于這部分“收入損失”的賠償有“撫養(yǎng)喪失說”與“繼承喪失說”兩種立場。依據扶養(yǎng)喪失說,可以較為準確地確定該部分收入損失的數額,但是缺點在于判給受害方數額較低。我國《民法通則》采取了這種做法,將該部分收入損失僅僅等同于被扶養(yǎng)人必要生活費。依據繼承喪失說的優(yōu)點在于判給受害人近親屬的死亡賠償金數額較多,對賠償權利人的保護更為周到,但缺點在于:首先,繼承喪失說中的推測性成分太重(死者生存年限、收入水平、有無遺囑和遺贈等等);其次,在受害人為卑親屬而由尊親屬繼承的場合,因卑親屬的未來能夠生存的期限長于尊親屬,因此該部分收入損失就要比尊親屬作為受害人的時候多,顯然不合理。通過分析可知,單純按照哪種學說界定該部分收入損失均有一定偏頗性。筆者認為,吸收兩種學說的長處,構建近親屬“一定物質生活水平維持說”更為合理。根據該說,侵權死亡產生的“逸失利益”財產損失的賠償旨在維持被扶養(yǎng)人和近親屬一定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不僅僅限于被扶養(yǎng)人必要的生活費。一方面,該說突破了“扶養(yǎng)喪失說”所確定的較低的生活維持水平,對于賠償數額增加以維持更高生活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其摒棄了“繼承喪失說”推導過程中的過度推測,簡便而直接地切入價值主題,明確宣稱死亡賠償的目標即是維持死者近親屬因親人去世可能降低的一定生活水平,而不是獲得遺產,賠償數額雖與死者生前收入狀況有關,但并不必然。在所維持的“一定水平”之確定上,有三種可供方案選擇:維持案件發(fā)生前物質生活水平;維持當地社會一般物質生活水平;維持當地救濟水平。三種物質生活水平之維持或者說三種死亡賠償金標準值適用,更有利弊。“案件發(fā)生前物質水平”看似最為公平,但受害人生前收入水平的極高與過低兩個極端情況下數額懸殊,導致主觀計算兩極分化,社會效果未必好;“當地救濟水平”忽視我國多年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于受害一方過于苛刻,所以筆者認為可以考慮排除兩極分化,將“一定物質生活水平”確定為被扶養(yǎng)人和近親屬當地社會一般物質生活水平較為合理。

為維持當地社會一般物質水平,“死者生前扶養(yǎng)的人生活費”賠償項目主要起到基本保障的作用。對死者生前撫養(yǎng)的人之未來生活費予以賠償(補償),一般不考慮死者生前的收入狀況而是考慮被撫養(yǎng)人的年齡、當地居民的平均生活狀況等。這種救濟與其說是以填補損害為目的不如說是以兼顧社會一般正義為目的,給予被撫養(yǎng)人達到或者基本達到當地平均生活水平的救濟。該項請求權的獨立,體現了法律對被撫養(yǎng)人利益尤為重視,體現了法律對生者基本生存權的保護。但是,在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項目之外,還必須構建新的財產性賠償項目實現對死者近親屬生活適當高于“保障水平”從而達到當地社會一般物質生活水平的權利之保護——死亡賠償金。

2.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

綜觀各國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情況,大致有三種模式:(1)完全以死者生前的收入狀況為依據,按照其可能掙取收入的年限與其年收入之乘積減去其自身可能的生活費用,得出侵權死亡賠償的數額。這是完全個別化的死亡賠償金模式。(2)完全不考慮死者生前的收入情況,而是按照全社會統(tǒng)一的標準計算死亡賠償金。這是完全社會化的死亡賠償金模式。(3)將死者歸入一定類別的社會成員類型,按照這類社會成員的收入情況并結合死者的年齡等因素確定死亡賠償金。這是類型化的死亡賠償金模式。這三種死亡賠償金模式各有顯著的優(yōu)點和缺點,法釋[2003]20號采用了類型化的死亡賠償金模式:將死者歸類于城鎮(zhèn)居民或者農村居民,以受訴法院所在地(或者賠償權利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o""\o"轉到底部注釋[8]"[8]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標準,計算20年的死亡賠償金(死者為60歲以上者有特別的減扣規(guī)則)。

司法解釋確定的這種“城鄉(xiāng)二元”模式,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甚或批評。有人認為這樣的模式違反了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平等原則,有人認為這是在人為地擴大城鄉(xiāng)差距。筆者認為,該計算模式存在的問題不是所謂“同命不同價”的問題,不存在違反平等原則的問題。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死亡賠償金的功能:它是用來維持死者近親屬未來一定水平的物質生活的,由于其生活、居住的環(huán)境不一樣,維持同樣水平的日常物質生活,在不同的地區(qū)、在城鎮(zhèn)或農村所需要的金錢數量很可能是不一樣的。不考慮死者生前的收入狀況,不考慮近親屬未來的生活環(huán)境,判決賠償同等數額的死亡賠償金,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更不公平。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多數致人死亡的侵權案件中,加害人與死者及其近親屬的物質生活條件具有同質性。如果不考慮到這一點,片面追求高額的死亡賠償金,對于加害人來說可能是不公平的,對于社會來說也是難以承受的。鑒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在法釋[2003]20號制定過程中,曾向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財政部、國家統(tǒng)計局等相關單位征求意見或直接磋商,\o""\o"轉到底部注釋[9]"[9]最終基本上按照“城鄉(xiāng)二元”模式規(guī)定了死亡賠償金的計算標準。

“城鄉(xiāng)二元”模式的主要弊端是過于簡單化,確有不合理之處;\o""\o"轉到底部注釋[10]"[10]另一方面,該模式又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城鄉(xiāng)差異是無需爭議的國情,雖然我們正在努力消除,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它仍將存在,應當承認,城鄉(xiāng)二元標準計算得出的結果到目前為止最為接近實際損失,而且方法簡單易行。從樸實的情感出發(fā)同情受害人并主張“同命同價”的死亡賠償金,表面看來是“公平”的,實際上則可能不公平。平均主義從來都不可能帶來真正的公平。當我們從法律制度和司法層面討論侵權死亡賠償的公平問題時,至少需要從受害人、加害人以及社會這三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考慮,做出妥當的選擇。這里的“社會”并非抽象不可把握,而是雙方當事人所處的各種經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的總和。

“城鄉(xiāng)二元”模式需要改進,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應逐步過渡到有限的個別化死亡賠償金模式。在個別化的財產損害賠償模式下,賠償的數額主要取決于死者的個人因素。這些個人因素包括:(1)受害人死亡時的年齡;(2)受害人死亡前的收入情況;(3)死者的家庭經濟狀況(對于未成年人死亡之情形此點更為重要);(4)受害人可能的發(fā)展前景。對死亡后果予以個別化的財產損害賠償方式,其要點在于充分考慮到受害人(死者)生前的賺取收入的能力和未來發(fā)展的潛能。人的生命是平等的,也是無價的,但是過去和將來任何人掙錢的能力各不相同。死亡賠償金不是對生命本身的賠償,而是對死者掙錢能力的賠償。由此得出的死亡賠償金數額更為公平。在這一思路下,無需對死者生前實際撫養(yǎng)或依法應當撫養(yǎng)的被撫養(yǎng)人的撫養(yǎng)費予以賠償。但是這一思路也存在缺陷:(1)個別死者生前收入特別高或者可預期的收入特別高,如果進行這樣的賠償,加害人一方的賠償負擔過于沉重;(2)某些受害人生前并無收入,有的甚至不存在可預期的掙錢的能力。對此等受害人的近親屬如何支付死亡賠償金,在理論和實踐操作上都有困難。因此,筆者主張,對于生前收入或者可預期收入過高者,死亡賠償金數額應當予以一定限制;對于沒有收入但是有勞動能力或潛在勞動能力者,可以比照相當人群的收入和潛在收入確定死亡賠償金的數額;對于無勞動能力也沒有可預期的勞動能力者死亡的,可以確定一個最低死亡賠償金數額。

我們需要做的是部分修正該模式。目前社會人口流動性劇增,單純用戶籍所在地來判斷是不妥當的。在適用法釋[2003]20號時,更應當考慮死者生前的實際就業(yè)、生活和居住地情況,同時考慮受害人(死者的近親屬)的實際生活、居所情況,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一些戶口雖然仍然在農村,但是較長時間在城鎮(zhèn)就業(yè)、居住的人,因他人侵權而死亡,應適用城鎮(zhèn)居民的標準確定死亡賠償金。為此,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曾針對下級法院請示做出復函認為,死者在城市經商、居住,其經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來源地為城市,有關損害賠償費用應當根據當地城鎮(zhèn)居民的相關標準計算。\o""\o"轉到底部注釋[11]"[11]司法實踐中部分法院也已經參照做出判決。\o""\o"轉到底部注釋[12]"[12]

(三)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與死亡賠償金的關系

“扶養(yǎng)喪失說”和“繼承喪失說”二者在立法上的關系,應當表現為相互排斥,采取繼承喪失說的立法例均不再規(guī)定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通過借鑒吸收兩種學說的優(yōu)點,我們構建的死者近親屬“一定物質生活水平維持說”則超越了兩者的對立,近親屬因親人死亡產生的未來利益損失應當得到賠償,以維持其在親人去世后的一定物質生活水平。該部分未來利益損失既包括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也包括死亡賠償金。其中,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目標在于被扶養(yǎng)人的基本的生存保障,而死亡賠償金則在進一步提高被扶養(yǎng)人生活水平的同時,更滿足家庭或“經濟同一體”成員一定生活水平的維持。

法釋[2003]20號對賠償內容進行了分解,同時規(guī)定了兩個賠償項目。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按照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準計算(在統(tǒng)計上約相當于人均工資的1/3),體現了對死者生前扶養(yǎng)的人基本生存權的保障;死亡賠償金則按照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計算(按人均年收入除以大約的平均負擔系數1.5計算,代表的約是人均年收入的2/3),體現了對原家庭成員的社會一般物質生活水平的維持。由此,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和死亡賠償金二者相加約等于但不超過“年收入損失”。\o""\o"轉到底部注釋[13]"[13]筆者認為,“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和“死亡賠償金”雖然都是為了維持近親屬的一定物質生活水平,但功能有異,利益保護的層次和側重點也不同,可以實現二者并存。

(四)近親屬獲得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基礎

現行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均未對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基礎及主體范圍做出規(guī)定,但我們從死亡賠償金的性質界定和與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的關系中可以推導出,死亡賠償金請求權應當是死者近親屬的固有請求權。死亡賠償金應當是“生存者(死者近親屬、法定繼承人)的損失”。死者的近親屬自己有權(而不是從死者那里繼承來的權利)請求財產性質的死亡賠償金。

死者近親屬享有直接的死亡賠償金的請求權,這種請求權也是近親屬共享的請求權,他們構成連帶債權關系。基于這種認識,作者認為:(1)死亡賠償金按定型化賠償原則確定后應歸受害人的相關近親屬共同共有,而不是按份共有;(2)不能因近親屬人數多寡而影響一個案件中的死亡賠償金數額;(3)一個或部分請求權人明確表示放棄權利,死亡賠償金仍應按法定數額給付,不應對賠償數額產生影響。

近親屬獲得的死亡賠償金如何分配,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做出規(guī)定。作者認為可以適用如下規(guī)則:(1)近親屬協(xié)議優(yōu)先。這體現了意思自治,近親屬達成的協(xié)議可以排除下一原則的適用。(2)在與死者共同生活的近親屬成員之間進行分配。死亡賠償金的分配并非完全按照遺產的法定繼承順序,因為死亡賠償金的主旨在于受害人侵權致死后維持其近親屬一定的物質生活水平。因親人死亡生存與發(fā)展受影響最大的應當是原來的“經濟同一體”的成員,這些近親屬因與死者共同生活,經濟聯(lián)系最為密切,生活水平受到影響的主要是他們。所以,與精神損害賠償金的分配原則不同,死亡賠償金應當只在與死者生前共同生活的近親屬主要是配偶、未成年子女等之間進行分配,以體現“維持近親屬一定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旨趣。

結語

通過以上研究討論,作者嘗試提出如下結論和建議:

1.生命權具有至高無上性,生命被侵害理應得到救濟。但對生命的救濟不能只委諸私法,公法為主、私法為輔是現代法制對死亡的調整模式,私法對生命權的救濟具有有限性。生命一旦被剝奪,私法只能通過其特有的金錢賠償方式加以救濟,且生命權具有“無法自行救濟”的權利特性,其實最終獲得賠償的應當是因死亡事件受到不利影響的相關權利人(主要是近親屬)。侵權死亡的事實,僅僅是權利人產生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事實。

2.死者因侵權致死后不可能再享有民法上權利和承擔民法上的義務,包括不能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在請求侵權死亡賠償的案件中,死者已經不能作為原告對其失去生命的“損害”提出賠償請求,也不存在可以繼承或代位行使的此等損害賠償請求權。近親屬應當成為侵權死亡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主體。因為近親屬與死者之間往往具有經濟上的牽連和情感上的依賴,親人的受害死亡給他們帶來了一系列損害:相關財產損失、精神損害和維持一定物質生活水平的“逸失利益”的喪失(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和死亡賠償金),以上構成侵權死亡賠償的賠償范圍。

3.對于死者侵權死亡前后發(fā)生的“相關財產損失”,我國采取的是賠償項目法定與實際損失賠償相結合的原則,理論界和立法例基本不存在爭議,但在請求權上宜構建法定直接請求權,賦予實際支出人直接向賠償義務人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