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國論》檢測卷()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B/37/wKhkGWWtpVGASTzpAAJ0hf64p7Q814.jpg)
![16.2《六國論》檢測卷()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B/37/wKhkGWWtpVGASTzpAAJ0hf64p7Q8142.jpg)
![16.2《六國論》檢測卷()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B/37/wKhkGWWtpVGASTzpAAJ0hf64p7Q8143.jpg)
![16.2《六國論》檢測卷()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B/37/wKhkGWWtpVGASTzpAAJ0hf64p7Q8144.jpg)
![16.2《六國論》檢測卷()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B/37/wKhkGWWtpVGASTzpAAJ0hf64p7Q814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16.2《六國論》檢測卷()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16.2《六國論》檢測卷
一、選擇類
1.對下列句中“以”字的意義,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舉以予人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A.①②④/③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
2.下列加點詞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③至于顛覆,理固宜然④可謂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寢⑥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⑦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B.不賂者以賂者喪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C.此言得之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D.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對下列名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完:保全。
B.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判斷。
C.暴秦之欲無厭厭:滿足。
D.始速禍焉速:招致。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蛄鶉c秦皆諸侯,其勢弱于泰,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選自蘇洵《六國論》,有刪改)
材料二: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蘇轍《六國論》,有刪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自謀。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故隳名城殺豪杰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選自蘇軾《六國論》,有刪改)
5.下面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病的一項是()
A.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B.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C.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D.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下正確的一項是()
A.“世家”,《史記》記載諸侯王的傳記?!傲鶉兰摇?,即六國諸侯王的傳記。
B.“山東”,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地理區(qū)域名,當(dāng)時秦人稱崤山、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
C.“速”文中指迅速,與蘇洵的《六國論》中“始速禍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這樣,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宗明義,起筆即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先用雙重否定,既而又自為設(shè)問,從而使這一論斷更加嚴謹周密。
B.材料二結(jié)尾對六國的貪利忘義、不顧大局終取滅亡提出尖銳批評,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對強大秦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表示了憤怒指責(zé)。
C.蘇軾認為六國之君對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輕,然而當(dāng)時百姓無一人造反,是因為百姓中的俊杰多數(shù)成為賓客,各有職分。
D.蘇軾寫《六國論》的目的,意在提醒統(tǒng)治者要依據(jù)當(dāng)時的社會實際來制定選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優(yōu)秀杰出的人參與到對社會的治理中來。
8.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2)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一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節(jié)選自蘇洵《六國論》
二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節(jié)選自蘇轍《六國論》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C.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D.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10.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國,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韓、魏、楚、趙、燕五個諸侯國,后來相繼被秦國所滅。
B.嬴,中國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和趙國的國姓,文中特指秦國。
C.“愛其地”意思是愛惜自己的土地,“愛”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钡摹皭邸焙x相同。
D.“因得以”意思是“于是能夠”,“因”與《鴻門宴》中“因擊沛公于坐”的“因”含義不同。
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指出,雖然齊國沒有賄賂秦國,卻不知道聯(lián)合他國,只與秦國交好,以致最后孤掌難鳴。
B.蘇洵說“弊在賂秦”,主要是說韓、魏,韓、魏之所以“賂秦”,是因為與秦接壤,“為積威之所劫”,如果各國照蘇轍說的“厚韓親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梢姼缸佣说幕玖鍪墙咏?。
C.蘇轍指出,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四國可以通過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使秦國無所作為。
D.蘇轍認為,四國只注重自己休養(yǎng)生息,并不能真正幫助韓、魏兩國,最終導(dǎo)致六國先后滅亡。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3)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閱讀《六國論》(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骸傲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p>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13.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正確的的一項是()
A.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決定
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速:招致
C.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向:以前
D.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當(dāng):當(dāng)……時候
14.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暴秦之欲無厭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舉匏尊以相屬
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
D.趙嘗五戰(zhàn)于秦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1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以“抱薪救火”為例證,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dǎo)致滅亡的嚴重后果。
B.選文以齊、燕、趙三國的滅亡,具體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
C.選文體現(xiàn)了蘇洵文風(fēng)特點:行文縱橫恣肆,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xiàn)力。
D.選文采用對比論證及事實論證的方法,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1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節(jié)選自蘇洵《六國論》)
(二)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說趙王曰:“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敵國之強弱,內(nèi)度其士卒之眾寡、賢與不肖,不待兩軍相當(dāng),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見于胸中矣,豈掩于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國并力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見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見臣于秦。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橫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成。與秦成則高臺榭,美宮室,聽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軒懸,后有長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與其憂。是故橫人日夜務(wù)以秦權(quán)恐猲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計之也?!?/p>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二》)
17.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余三項不一致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zhàn)于秦《六國論》
B.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C.見臣于秦
D.雖董之以嚴刑《諫太宗十思疏》
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
B.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
C.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
D.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
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祖父,先人祖輩、父輩?!跋取笔菍θナ赖淖痖L的敬稱。如“先父”是兒女稱自己已過世的父親;“先夫”是妻子稱已死的丈夫。
B.荊卿即荊軻。卿,古代對人的敬稱;或君王稱親近的大臣為“卿”,如“愛卿”;還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間非常親昵的稱呼。
C.合從,亦作“合縱”,指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聯(lián)合拒秦的外交策略。六國結(jié)盟為南北向的聯(lián)合,稱“連橫”;六國分別與秦國結(jié)盟為東西向的聯(lián)合,稱“合縱”。
D.軒懸,懸鐘磬奏樂時,只在東、北、西三面懸掛,闕開南面不懸。
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2)是故橫人日夜務(wù)以秦權(quán)恐猲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計之也。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六國論
(北宋)蘇洵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④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2)始速禍焉
2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與今義相同的一組是()
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②可謂智力孤危
③至于顛覆,理固宜然④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⑤金塊珠礫,棄擲邐迤⑥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⑦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⑧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A.①②⑧B.②③⑦C.③④⑥D(zhuǎn).④⑤⑧
23.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賂秦而力虧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
B.破滅之道也又試之雞
C.其勢弱于秦多于在庾之粟粒
D.不賂者以賂者喪以有尺寸之地
24.請比較蘇洵《六國論》與杜牧《阿房宮賦》的不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節(jié)選自蘇洵《六國論》)
文本二: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dāng)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胼手眠足、暴骸中野,以終刈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節(jié)選自李楨《六國論》)
2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六國A皆欲為B秦之所為C而D秦獨E為之F而遂焉G者H所謂I得天助云爾。
2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號老泉,著有《嘉祐集》。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稱“三蘇”,有詩贊曰:“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p>
B.文本一的語言頗有特色,句子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對偶句、設(shè)問句,比喻句,豐富多彩,交相輝映。
C.文本二中的“縱約”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種外交策略,由蘇秦提出,是指六國分別與秦國結(jié)盟為東西向的聯(lián)合。
D.文本一中“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以”和文本二中“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的“以”意思不同。
27.下列對兩則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六國論》第一段直截了當(dāng)提出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毕确穸ǘ罂隙?,從正反兩面作判斷,以加強語言力量。
B.蘇洵的《六國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來闡述觀點;李楨的《六國論》主要運用了概括性的事例來論證,無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手法。
C.蘇洵的《六國論》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觀點;李楨的《六國論》在開頭引述宋二蘇的觀點作為發(fā)端,認為二者都是厚六國而薄秦的偏頗之論。
D.李楨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tǒng)天下,除了其本身實力比較強以外,還有擁有有利的地理和得天助兩個重要的因素。
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2)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29.蘇洵和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意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仁宗)慶歷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書請和時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厭之乃密詔龐籍招納之籍遣李文貴還以通意,元昊聞之大喜,仍使文貴至延州議和,然猶倔強不肯削僭號,且云:“如日方中,止可順天西行,安可逆天東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請。詔籍復(fù)書許之。元昊知朝廷許和有緒,乃遣其六宅使賀從勖與文貴至延州上書,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籍送使者闕下。
夏四月癸卯,賀從勖至京師,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許冊封元昊為夏國主,歲賜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則是謂契丹無敵于天下矣。須令稱臣,乃可許和?!辈滔逡嘌裕骸霸蛔苑Q兀卒,既又譯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賜之詔而亦曰吾祖,是何等語邪!不可許其請?!钡劢圆宦?。時元昊倚契丹,邀索無厭,晏殊等厭兵,將一切從之。韓琦力陳其不便,帝嘉納之。良佐至夏州,元昊亦遣嘉鼎聿舍、張延壽等來議和及歲幣。
四年五月,元昊復(fù)遣使上誓表,乞畫番、漢所居中為界,于內(nèi)聽筑城堡;凡歲賜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乞如常數(shù);乞頒誓詔,世世遵守,永以為好。帝遣使賜元昊詔,從之。十二月,遣尚書員外郎張子奭充冊禮使,冊元昊為夏國主。仍賜對衣、黃金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金涂銀印,文曰:“夏國主印?!奔s稱臣,奉正朔;許自置官屬;使至其國,相見用賓客禮;置榷場于保安軍及高平砦;命國子博士高良夫等會夏人畫疆界。然朝廷使往,止留館宥州,終不復(fù)至興、靈,而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
(選自《宋史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刪節(jié))
材料二: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節(jié)選自蘇洵《六國論》)
3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元昊上書A請和B時C西鄙用兵D日久E帝心F厭之G乃密詔H龐籍I招納之
3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闕,本指建在宮殿門前兩邊的大型建筑物。后轉(zhuǎn)指帝王的住所,即宮殿。“闕下”就是宮闕之下,帝王所居的宮殿之下,這里借指京城。
B.癸卯,干支紀日。干支紀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記錄日序的方法。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jié)束,六十天為一周,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記錄。
C.厭,這里是“厭惡、討厭”的意思,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晉何厭之有”中的“厭”意義不相同。
D.六國,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六國與秦國并稱為戰(zhàn)國七雄。
32.下列對材料一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昊派人到延州議和,卻不肯放棄帝號,并出言不遜。在之后的延州上書中,他雖然認宋皇帝為長輩,但卻自稱“兀卒”,有故意侮辱大宋之嫌。
B.在談判議和的過程中,宋臣們的態(tài)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人主張對西夏要強硬;晏殊、韓琦等人主張滿足西夏的一切請求。
C.宋和夏達成了議和協(xié)定: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宋每年賜給夏大量銀、綺、絹、茶,設(shè)置邊境交易場所,劃定雙方邊界等。
D.夏雖表面向宋稱臣,奉宋為正統(tǒng),但在夏國國內(nèi),元昊卻依舊自稱為帝。宋每次派使者前往,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進不了興州、靈州。
3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日方中,止可順天西行,安可逆天東下?
(2)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34.材料一“慶歷和議”是中國有名的歷史事件,可視為蘇洵寫《六國論》的背景之一。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內(nèi)容,簡述材料二的寫作意圖。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1]
諫太宗十思疏(節(jié)選)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忱,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材料2]
六國論(節(jié)選)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35.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雖董之以嚴刑()(2)暴霜露,斬荊棘()
36.下列各組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臣聞求木之長者奉之彌繁
B.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秦兵又至矣
C.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舉以予人
D.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7.把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38.材料1與材料2在論證上有什么異同?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分析。
根據(jù)《六國論》第3段,完成題目。
(原文略)
3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人未嘗賂秦未嘗:不曾
B.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是故:因此
C.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不免:赦免不了
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革滅:消滅
40.說“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的根據(jù)是什么?選出全能說明這一原因的一項()。
①齊人勿附于秦
②斯用兵之效
③李牧連卻之
④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⑤智力孤危
⑥三國各愛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⑥
41.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認為齊國的失敗是因為“與嬴而不助五國”。
B.申明了燕趙“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終”的后果。
C.假設(shè)齊、燕、趙“反其道而行之”,滅亡與否就無法估計了。
D.總結(jié)齊、燕、趙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賄賂秦國。
42.將以下句子解釋成現(xiàn)代漢語。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選自蘇洵《六國論》)
(二)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蘇轍《六國論》)
4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B.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C.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D.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
44.下列對古代文化常識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卑己尊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代表示尊稱的詞語很多,如卿,燕人稱荊軻為荊卿;如子,鄭伯說“吾不能早用子”;如君,燭之武曰“君知其難也”;如豎子,亞父曰“豎子不足與謀”,此外還有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大人、兄臺……
B.“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薄昂幽稀⒑颖薄笔侵浮包S河以北、黃河以南”?!芭婀蹶P(guān)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薄瓣P(guān)中”是指“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
C.先:已經(jīng)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D.《鴻門宴》中描述宴席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反映了項羽的傲慢無禮、目中無人。
45.比較蘇洵與蘇轍的《六國論》,對兩篇文章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蘇洵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賂秦;蘇轍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梢姼缸佣说挠^點不盡相同。
B.兩文都把六國分為兩類國家,并稱贊其中的一類,抨擊其中的另一類。
C.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zhuǎn)向論策,為六國設(shè)想出總體策略。蘇轍就史論史,結(jié)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蘇洵文章在于借議論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是放棄斗爭、屈從暴秦這一事實,以表述他關(guān)懷時務(wù)彈劾當(dāng)局的高尚情懷;而蘇轍則立足六國“不知天下之勢”這一點,從戰(zhàn)略進行理路詳明的辯論,意見扼要而中肯。
46.翻譯下列句子。
(1)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2)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47.蘇轍的《六國論》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提出的主張是什么?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六國論》(節(jié)選)
蘇軾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shè)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學(xué),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節(jié)選自《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
《六國論》(節(jié)選)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節(jié)選自《欒城集》)
《六國論》(節(jié)選)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
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節(jié)選自《嘉佑集·權(quán)書》)
4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B.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C.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D.六國之君/慮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
4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郡縣,根據(jù)“漢以后出于郡縣”可知,郡縣制始于漢朝,中國從此進入了封建時代。
B.山東,山東在古文中常常指的是崤山以東而非現(xiàn)在所說的太行山以東的山東省。
C.“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王之蔽甚矣”的“蔽”并不相同。
D.故事,舊事、先例,即先前的事情,古文中常常還有“舊的制度”的意思。
5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將人才分為“智、勇、辯、力”四類,認為這些人需要役使別人來奉養(yǎng)自己。
B.蘇轍讀《世家》得出的結(jié)論是當(dāng)時的謀臣不懂天下形勢、貪圖微利、目光短淺。
C.蘇轍認為六國本該團結(jié)一致、同仇敵愾共同抗秦,但事實卻是齊、楚、燕、趙四國把韓、魏交給了秦國,自己在東邊休息。
D.蘇洵的《六國論》開宗明義又首尾呼應(yīng),全文緊緊圍繞“弊在賂秦”展開說理,并給北宋朝廷提出“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議。
5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2)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
52.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對六國滅亡原因的態(tài)度各有側(cè)重,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六國論(節(jié)選)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p>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④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⑤……
5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破滅之道也(規(guī)律)②率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戰(zhàn)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們的)
⑤則勝負之?dāng)?shù)(次數(shù),數(shù)量)⑥洎牧以讒誅(及,等到)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54.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賂秦而力虧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B.暴秦之欲無厭可以盡豫游之樂
C.秦以攻取之外百姓皆以王為愛
D.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55.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和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A.思厥先祖父B.秦人不暇自哀
C.可謂智力孤危D.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56.下列句子不是被動句的一項是()
A.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B.戍卒叫,函谷舉
C.終必不蒙見察D.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57.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內(nèi)容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先從不賂秦的國家和賂秦的國家兩個方面來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從而間接而含蓄地地提出中心論點。
B.通過諸侯割地賂秦而造成雙方土地消長的鮮明對比,證明了“賂”的損失遠遠超過戰(zhàn)爭的損失。
C.割地賂秦不但不可能換來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長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實力,造成顛覆的下場。
D.第二段段尾運用引證法強有力地證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和根本錯誤。既對上文進行了補充說明,又很好地收束了上文。
58.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p>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p>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節(jié)選自《嘉祐集》)
材料二:
六國論
李楨
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dāng)是時,山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p>
(節(jié)選自《六國論》)
材料三:
六國論
蘇軾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v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節(jié)選自《東坡七集》)
59.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親附
B.始速禍焉速:加速
C.未可專以罪秦也罪:歸罪
D.則民靖矣靖:安定
60.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全部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度義而后動。義:正義。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與:親近,親附
B.①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古代重量名,極言其細微。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風(fēng)景
C.①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互:相互,率:全都、一概②后秦趙者再,李牧連卻之再:再次
D.①輦來于秦輦:乘輦車②鉤心斗角鉤心:指各種建筑物都與中心區(qū)相連
6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全部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端章甫,愿為小相焉端章甫:穿禮服、戴禮帽愿:愿意
B.永保無疆之休休:喜慶、福祿、美善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以為:以之為,把……作為度:計劃
C.與反覆不宜鹵莽反覆:反反復(fù)復(fù)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同:認同
D.其實百倍其實:實際上、事實上;實在,確實以地事秦事:侍奉
62.對文中加點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古代中央政權(quán)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tǒng)稱,源自分封制,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
B.六國,即山東六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中,秦國與其他六國以崤山為界,除了秦國在崤山以西,其余的均在崤山以東。
C.百姓,戰(zhàn)國之前是對有一定社會性地位的貴族的統(tǒng)稱,之后是對平民的通稱,現(xiàn)在沿用此含義,也稱“老百姓”。
D.客,特指官僚貴族家中豢養(yǎng)的幫閑或幫忙的人。養(yǎng)客之風(fēng)最盛行是在戰(zhàn)國,戰(zhàn)國四公子就以養(yǎng)門客而著稱。
6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B.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D.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6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②向之食于四公子之徒者,皆安歸哉?
三、非選擇類
65.翻譯下列句子。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參考解析:
1.D
2.C
3.B
4.B
5.C6.C7.B8.(1)如果憑著這樣大的國家,卻降低身份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2)因而不曾不責(zé)怪那些當(dāng)時的謀臣,他們考慮禍患不周密(或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形勢。
9.D10.C11.D12.(1)(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2)任由弱小的韓、魏去抵抗如狼似虎的強大秦國,那他們(韓魏)怎么能不屈服并歸降秦國呢?
(3)又想到君實很看重我,在書信往來上不應(yīng)該粗疏草率,所以現(xiàn)在詳細地說出我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qū)捤∥野伞?/p>
13.D14.C15.B16.況且,燕國與趙國處在秦國逐漸征伐(天下)將近結(jié)束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單了,作戰(zhàn)失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17.B18.B19.C20.(1)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
(2)因此主張連橫的人每日每夜致力于拿秦國的權(quán)勢來恐嚇諸侯,來求得向秦國割地。希望大王仔細考慮這件事。
21.(1)結(jié)交,親附(2)招致22.D23.C24.(1)《六國論》思路:文章重在思辨論證。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jù),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shè)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阿房宮賦》思路:文章在鋪敘的基礎(chǔ)上展開議論。運用典型化的藝術(shù)手法,在不長的篇幅中,將阿房宮宮殿建筑之恢宏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養(yǎng)老服務(wù)業(yè)委托貸款協(xié)議
- 自愿合伙經(jīng)營合同書(33篇)
- 2025屆柳州市高三語文下學(xué)期開學(xué)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5萬噸年鋰電池物理法循環(huán)再生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立項備案
- 2024-2025學(xué)年安徽省滁州市定遠英華中學(xué)高二上學(xué)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 2025年企業(yè)租賃辦公地點合同標準格式
- 2025年移動支付行業(yè)策劃發(fā)展聯(lián)盟合作協(xié)議模板
- 2025年化妝專業(yè)學(xué)員培訓(xùn)協(xié)議
- 2025年腳踏自行車及其零件項目提案報告模板
- 2025年制造業(yè)轉(zhuǎn)讓合同范文
- 電流互感器試驗報告
- 蔣中一動態(tài)最優(yōu)化基礎(chǔ)
-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全日制專業(yè)學(xué)位研究生實踐單位意見反饋表
- 付款申請英文模板
- 七年級英語閱讀理解10篇(附答案解析)
- 抖音來客本地生活服務(wù)酒旅商家代運營策劃方案
- 鉆芯法樁基檢測報告
- 無線網(wǎng)網(wǎng)絡(luò)安全應(yīng)急預(yù)案
- 國籍狀況聲明書【模板】
- 常用保潔綠化人員勞動合同范本5篇
- 新高考高一英語時文閱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