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步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1_第1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步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1_第2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步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1_第3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步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1_第4頁
《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步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步練習(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8.《中國建筑的特征》同步練習(文字版|含答案)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大約在進入氏族社會以后,人們開始營造房屋,這一時期的房屋是一些半地穴式的建筑。西周時期,房屋建筑技術已有相當的水平。當時貴族居住的房屋形式大抵是:前有堂,后有室,中間有過廊;室的左右為房,互相對稱,布置得十分整齊。堂是行禮的地方,室是住人的地方。室的門在東南叫“戶",窗子在西南叫“牖”,室的西南角也就是“牖下",為尊者居住的地方,稱作“奧”,西北角是光線射入的地方,叫作“屋漏",東北角用來儲藏食品,叫作“宦”。西周時期已經有用瓦作屋頂的了,不過多數房屋都是用茅草蓋頂的。墻是用板筑的。所謂板筑就是用兩塊木板相夾,中間的寬度就是墻的厚度,里面裝滿泥土,用杵搗緊,等泥土干了以后拆去木板,就成了一道墻。

(摘編自宜林《先秦時代的住房》)

材料二:

梁思成先生在形容木構系統(tǒng)時用了“獨特純粹"一詞,這怎么理解呢?

無論宮殿,民居,還是高塔,廟宇,中國的古建筑都是木構建筑,材料是非常純粹的。

那為什么說“獨特”?中國是一個等級禮制社會,衣食住行都有等級。當宮殿和民居都用了同樣的結構系統(tǒng),如何區(qū)別等級呢?于是,中國建筑中最獨特、最根本的特征——斗拱就出現了。

斗拱起著承挑屋檐的結構作用,由斗、拱、昂等構件通過榫卯拼搭而成。斗拱具有復雜的組合形式,如果僅從結構作用上考慮,沒有必要做出斗拱這樣復雜的構件。斗拱的出現,其實是文化的體現,是等級社會標示身份的需要。

(摘編自徐怡濤《中國古建筑的獨特性》)

材料三:

在整個建筑中,屋頂造型最為突出,其中廡殿,歇山都是大屋頂,顯得穩(wěn)重。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組合在一起,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的美感。中國古代建筑裝飾形式豐富多彩。彩繪具有裝飾、標志,象征等多方面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元素,可以防潮、防風化、防蟲蛀。我國古代建筑無論從都城規(guī)整化,還是宮殿組群的組織性,抑或是佛寺格調的華麗,甚至陵墓的依山營造,氣勢磅礴上來看,都體現了內質外美的特點,非常強調整體的和諧與美感,完美體現了中國的審美觀。

(摘編自徐磊《淺析中國古代建筑形式中蘊含的藝術性》)

材料四:

建筑是人類在一定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用以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其最初的建造目的是保護人們免受惡劣天氣或其他環(huán)境條件的不利影響。因此,建筑對于氣候變化,特別是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是非常敏感的。

研究發(fā)現,過去千年以來,中國古代先民為更好地適應當時、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不斷調整建筑屋頂坡度,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百年尺度的降雪變化,維持建筑安全并減少維修成本。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氣候變化的適應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部分建筑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

(摘編自《中國古建筑屋頂坡度“記載"千年氣候變化》)

1.下列各圖中能夠體現斗拱建筑特點的一項是()

A.B.

C.D.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氏族社會時期的半地穴式房屋特點是,在地上挖坑穴,穴壁即墻壁,靠穴壁立起木柱,在木柱上搭蓋起屋頂。

B.《燭之武退秦師》中“朝濟而夕設版焉”的“版"就是材料一中所說筑墻用的木板;用木板相夾填土夯實的筑墻方式叫板筑。

C.斗拱之所以具有復雜的組合形式,是因為它在功能上要承挑起屋檐,在文化上它要標識社會地位之高和身份等級之尊。

D.建筑的初衷是保護人民不受惡劣天氣或其他環(huán)境條件的不利影響,因此說建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具有敏感性。

3.我國古代建筑的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中國古建筑是“凝固的古典音樂”,飛檐斗拱的亭臺樓宇、恢弘壯麗的宮殿建筑、詩意的園林以及古樸的民居……這些分散各地的各式古建筑,共同演奏了這支氣勢磅礴的樂曲。結合材料內容,談談我們應當如何欣賞古代建筑?分析他們有怎樣的特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建筑但凡能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則必然有其深厚的社會文化根源,既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產生,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消亡。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無論是精英文化的諸子百家還是作為民俗文化的民間信仰和風俗,大多可以歸納到“以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會分工不發(fā)達、生產過程周而復始的農業(yè)文明的范疇之中。建筑,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在許多方面表露出與之相應的特征。

農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特征漸漸形成了一種求真務實的群體趨向。農人在農耕活動中認識到“利無幸至,力不虛擲"的真理。

這種實用理性的務實精神,在建筑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其一是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裝飾。

中國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備的木框架結構的技術體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的表達與傳遞。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關系非常清楚。不僅如此,有些看似裝飾物的構件,也有其結構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為了解決立面構圖問題而發(fā)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于一種構造上的需要演化而來的。在中國古典建筑中,純粹裝飾的構件是很少的。構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構造的情況下,加以有節(jié)制的裝飾完成的。適用則可,絕不無謂添加。

其二是以人體尺度為出發(fā)點,不求高大永恒。

中國古典建筑體系一直堅持著有節(jié)制的人本主義建造原則。無論什么類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樣超尺度的東西。中國建筑的龐大,是通過小尺度單位的“院”不斷有規(guī)律地衍生而產生的。這種設計取向,正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實用理性思想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特點,迥異于西方在神學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審美方面,中國建筑給人設定的路徑決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個個院落為中心對建筑進行審視的。故而在建筑設計中,匠師們僅就院中視野所及進行仔細推敲,而對目光不及的側面則徹底不管,任其質樸平淡,從而形成了立面構圖的“場景式"特征。步移景異,則是以面為單位在變,而不是如西方的以體為單位進行。

農業(yè)社會人們滿足于維持簡單再生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因而社會運行緩慢,大體呈靜定狀態(tài)。這樣的環(huán)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識。好常惡變,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則是一種求“久”的觀念。反映在民間則是對器具追求“經久耐用",對統(tǒng)治方式希望穩(wěn)定守常,對家族祈求延綿永久。傳統(tǒng)的中國式房屋設計原則就采用“通用式”設計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經久耐用和廣泛造應性便成為其追求的目標。

建筑則一方面推行靈活多變的“通用”設計原則,另一方面則漸漸形成成熟的“標準化"建造方式。中國傳統(tǒng)建筑體系的框架結構和標準化則滿足了這種恒久與變異的社會心理的要求。

“中庸”是中國人的基本精神之一?!爸杏?即適用而經久不渝。這一點實際是與“恒久意識”相通的,進而演繹為不偏不倚、允當適度之意。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是追求執(zhí)兩端而用中的溫順謙和的君子之風。所謂“君子訥于言",施之于建筑,則表現為不求外顯而求內涵的特點。可以認為,君子之建筑亦是“訥于言”的。中國建筑往往把精華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則只是質樸的墻。

(摘編自趙勁松《從中國文化特征看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意念》)

材料二:

中國建筑的演變與中國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觀念緊密相連。

中國文化的“人—建筑—宇宙"的統(tǒng)一的觀念與儀式相關聯并體現在儀式之中,又特別體現在儀式的地點上。在遠古,天象觀察最主要的方式是立“中”。農業(yè)社會,太陽的重要性突出,與太陽相關的“立桿測影"才在“中”上占有了相當的地位。立桿又是人的社會文化行為,立桿就意味著在圖騰(神、帝、祖)的名義下,人們有了本質,有了中心。地上的立中同時也是天上的立中,天上地下在“中"里得到了合一。因此,對于遠古文化來說,儀式地點是以“中桿”為本質的。以空地為儀式地點,那么,空地中的中桿是核心;以廟堂為地點,廟堂上的中桿是核心;以祭壇高臺為地點,壇臺上的中桿是核心。

一切重要的事務在神圣的桿柱下進行,具有一種神的公正性。這也是全氏族的心理之“中"。在同一的旗幟下,為同一族。因此,一切事都應該“中”,一切事能夠“中"。

從理論上,何為“中”?在滿足一些感性條件(如從山中之高山,無山的平原中的高臺)和觀念條件(用儀式確信它為宇宙中心)之后,基本上就是以兩重因素來擇“中"的,一是哲學上的容納萬有的原則,一是現實中的“政治—地理”的原則。因此,中國建筑的演進,就是以“中"為內容的儀式地點及其美學形式的演進。

空地上的圖騰柱(桿)應該是最早的儀式地點,它與天空有一種最直接的聯系,這又是一種最自然的形式。而在這種空地形式的天人對話中,空的意義顯得特別的豐富和深遠?!翱铡弊鳛橐粋€指導性原則也存在于壇臺和廟堂之中,并且構成了中國壇臺和屋廟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而且也作為一個核心的理念存在于中國建筑之中,使中國建筑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文化建筑的特色。

臺與壇都有直接面對天空的建筑形式,從而可以歸為一類,從類型學上都起源于對空地的精致化加工。但一方面大概是由于臺的相對靈活性,臺是中國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從歷史資料和考古發(fā)現看,臺在上古皆累土而成。其特點,一是高,二是臺上無頂。臺,可以說是中桿的一種主要功能——通天以獲得天命——的發(fā)展形式。臺高,直接從平地拔起,沖向上蒼。它的聳立外形和意義指向透出一種神圣化的存在和象征。臺無頂而空,以建筑的形式明確了與神交往的功能:人之登臺而獲得神性或神之降臨而賜神性與人?!暗桥_為帝"也成為上古神話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臺的功能是與天上的神交往,與神交往的目的是取得地上“為帝”的合法性,將政治上的王位爭奪涂上神圣的天命色彩。臺之形,其上四面皆空,在與神交往中,培養(yǎng)、構成了中國人觀察和思維的邏輯理路和審美視線:仰觀俯察,遠近游目。站在臺上,仰可觀天,俯可觀地。既可觸發(fā)一種深邃的宇宙人生意識,也可產生一種人在天地中的親和感受。

不從建筑的類型學,而從建筑演化的邏輯史看,臺,從伏羲的“仰觀俯察"開始居于建筑的中心,到三皇五帝時爭帝者們紛紛“登臺為帝”最為輝煌,然后就退居文化的次要位置了。在立“中"的天人宇宙里,是由廟屋形式發(fā)展而來的宮殿成了遠古社會從原始到理性的發(fā)展終端。

但廟屋與空地和臺又是不一樣的,它在成為“中”的同時,又成了人的居所。而一旦居住在“中"里,身上就一直閃耀著神的光芒。廟堂中心,一方面使人更增加了神性,另一方面使神更增加了人性;一方面人神化,另一方面神人化。所以在以后的演進中,人間的王終于成了與天同一的“帝”。這就是要把廟堂神化,使整個廟堂成為宇宙的象征。廟屋的演化終端是帝王的宮殿,皇宮當然仍有著宇宙象征形式,但這種形式顯示著天子之威。

(摘編自張法《中國古代建筑的演變及其文化意義》)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深厚的社會文化根源使建筑能成為完善的體系,而建筑作為社會文化的載體,又表露出與之相應的特征。

B.中國建筑的匠師們以院落為中心對建筑進行審視,并僅就院中視野所及進行仔細推敲,對目光不及的側面則徹底不管。

C.中國建筑以“中"為內容的儀式地點及其美學形式的演進,表明了中國建筑的演變是由“人—建筑—宇宙”的中國文化觀念決定的。

D.“中桿"的主要功能是通天以獲得天命,天上地下在“中”里得到了合一,因此在中國文化里,儀式地點是以“廟堂"為核心的。

5.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庭院深深深幾許”,可以看出這體現了君子建筑“訥于言"的理念,是“中庸”思想不注重強烈的自我表現而重內涵在建筑上的體現。

B.姜齋村落遺址的居住區(qū)以組為單位,每組都以一棟大房子為核心,其他較小的房子環(huán)繞中間的空地,人們在圖騰桿下集合、議事、斷決、誓師,可以推斷這是以空地為儀式地點的“中"。

C.從女媧有“璜臺”,黃帝有“軒轅臺",到周欲滅商,文王就要建造靈臺,可以說明“登臺為帝”是為了獲得在地上“為帝"的合法性,并涂上了神圣的天命色彩。

D.清朝的帝王們居住于紫禁城,太和殿是重大朝典之地,養(yǎng)心殿是辦公之地,乾清宮是就寢之地,可以說明立“中”在人天宇宙里回歸到了理性,帝王不再神化,而是走向人性的體現。

6.下列各項建筑設計意念不能體現材料一內容的一項是()

A.江南傳統(tǒng)民居中有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馬頭墻翹首長空、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因高出屋面,在房屋密集的村落有著防火、防風的作用。

B.蘇州園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常園中有園,園中有院,布局精巧緊湊,采用縮景的手法,在小園中也讓人體會到變化的美感,給人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

C.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采用了可拆裝的木隔扇門窗,不僅分割了空間環(huán)境,而且起到了調節(jié)空氣光照的作用;建筑底層都有架空,有小溪流過,便于大氣流動,并且有江南的韻味。

D.福建客家的土樓,可以宗族議事、婚喪喜慶、會客、宴會、演戲等;樓樓有門坪,既可作為休閑場地,又可晾曬農作物。

7.根據材料二,梳理中國古代建筑的演變流程。

8.根據以上材料簡析中國古代建筑設計意念及演變流程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個別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個主要部分構成:下部的臺基、中間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狀伸展的屋頂。在平面布置上,中國所稱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這種建筑物以及一些聯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廈、廂、耳、過廳等等,圍繞著一個或若干個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這種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齊對稱,構成顯著的軸線。這同一原則,也常應用在城市規(guī)劃上。

(節(jié)選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庭院是千百年來中國建筑的主要表現形式,這種房屋圍合的內向封閉而又溫馨舒適的院落空間,成為中國人最為普遍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建筑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圍合,指的不僅僅是物理的保護,而且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東西,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而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宿感。圍合也必然形成大間距,既保證了居民私密空間的距離,又掃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閉感覺,促成空氣流通,營造了良好的局部氣候條件。

(節(jié)選自栤清婉兒《中國徽派建筑的“八大”元素》)

材料三

中國傳統(tǒng)建筑院落的形式結構,蟄伏著儒家思想的靈魂。而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禮"。“禮者,天地之序也?!比寮也坏珡娬{禮,而且重視“樂",主張“禮樂”并舉。體現在建筑上,“禮樂"秩序要求建筑空間寄寓倫理,利用差序格局來分尊卑關系,方位上講究主從關系。建筑圍合的“院”是“樂"的藝術升華。這里,建筑是“禮”,庭院是“樂",二者相得益彰。

(節(jié)選自《淺析中國傳統(tǒng)建筑院落的意蘊》)

9.下列對三則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一“所”房子由庭院或天井、主體建筑物及一些聯系性建筑物構成。

B.中國庭院的布局無不講究左右對稱,追求以房屋圍合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

C.中國庭院式的建筑保證了居民私密空間的距離,給居民以安全感和歸宿感。

D.中國的院落講究實用功能,也蘊含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文化內涵。

10.在庭院建筑中,“儒家思想的靈魂"體現在哪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二、選擇題組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漢代,舞蹈、雜技等藝術十分發(fā)達,以至于繪畫、雕刻也無一表現一種飛舞的狀態(tài)。圖案畫的組成部分常常由云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這種飛動之美,成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很多文章描寫當時的宮殿建筑________,看來似乎只是夸張,只是幻想,其實不然。我們現在從地下墳墓中發(fā)掘出來實物材料,看到那些顏色華美的古代建筑的點綴品,說明古代文獻中的描寫是有現實根據的,離現實并不是那么遙遠。

東漢王延壽有一篇《魯靈光殿賦》,這篇賦告訴我們,這座殿內部的裝飾,有許多飛動的動物形象:有飛騰的龍,有憤怒的奔獸,有紅顏色的鳥雀,有張著翅膀的鳳凰,有轉來轉去的蛇,有伸著頸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著橡在互相追逐的猴,還有一只黑色的熊,背著一個東西,蹬在那里,吐著舌頭……各種動物造型栩栩如生。

()。中國建筑特有的“飛檐”,就是起這種作用,屋頂上部________高聳,檐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建筑物美麗的冠冕。本來建筑物是以靜態(tài)而存在的,而這種反宇飛檐的_________,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翩翩欲飛,顯得輕盈俏麗,可謂________。

1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中國漢代,舞蹈、雜技等藝術十分發(fā)達,以至于繪畫、雕刻也無一不表現一種飛舞的狀態(tài)。圖案畫的組成部分常常由云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要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

B.中國漢代,舞蹈、雜技等藝術十分發(fā)達,以至于繪畫、雕刻也無一不呈現一種飛舞的狀態(tài)。圖案畫的組成部分常常由云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要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

C.中國漢代,舞蹈、雜技等藝術十分發(fā)達,以至于繪畫、雕刻也無一呈現一種飛舞的狀態(tài)。圖案畫常常由云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要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

D.中國漢代,舞蹈、雜技等藝術十分發(fā)達,以至于繪畫、雕刻也無一不呈現一種飛舞的狀態(tài)。圖案畫常常由云彩、雷紋和翻騰的龍構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壯的動物,還要加上兩個能飛的翅膀。

1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美輪美奐昂然獨樹一幟巧奪天工

B.雍容華貴巍然獨樹一幟鬼斧神工

C.美輪美奐巍然匠心獨運鬼斧神工

D.雍容華貴昂然匠心獨運巧奪天工

1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不但是整個建筑形象,就是建筑內部的裝飾,也著重表現一種動態(tài)

B.不但是建筑內部的裝飾,就是整個建筑形象,也著重表現一種動態(tài)

C.著重表現一種動態(tài)的不但是整個建筑形象,就是建筑內部的裝飾

D.著重表現一種動態(tài)的不但是建筑內部的裝飾,就是整個建筑形象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紀錄片《冰峰168小時》是根據1988年出版的喬·辛普森的同名回憶錄改編的。它藝術地再現了兩名英國登山者在嚴寒冰峰的極限條件下與死神抗爭,用堅毅走出了絕境,演繹了__________的生命體驗。

喬·辛普森在登頂返回時,不慎跌下陡坡,摔斷了右腿。下面是萬丈深淵,向上卻無法攀爬。他的同伴西蒙用救生繩緊緊拉住他,在暴風雪中隨他一起下滑。不幸的是喬又滑落進了一個狹窄的冰縫中,動彈不得,懸崖上的西蒙則懸在他的頭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維系兩人生命的繩子已不堪重負,嚴寒幾乎把兩人凍僵,兩人隨時都有跌下山谷的危險。__________的西蒙只好絕望地割斷繩索,自己攀上陡壁,回到了營地。幾天后,他看到拖著傷腿回來的喬……蘇格蘭登山協會的所有人__________地指責西蒙割斷繩索的行為,西蒙__________,陷入了自責與被指責的痛苦境地。但喬始終在公開場合替自己的搭檔辯解:“他當時割斷繩索是唯一的選擇,否則我們兩個都有凍死在山上的可能,換了我也會這樣做。"

這是一部關于拯救與救贖的電影。人通常決定不了自己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決定自己()。喬·辛普森就是這樣。

14.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它藝術地再現了兩名英國登山者在極限條件下,在嚴寒冰峰中與死神抗爭,用堅毅走出了死亡絕境。

B.它藝術地再現了兩名英國登山者的故事,在嚴寒冰峰的極限條件下,與死神抗爭,用堅毅走出絕境。

C.它藝術地再現了兩名英國登山者的故事,在嚴寒冰峰的極限條件下與死神抗爭,用堅毅走出絕境的經歷。

D.它藝術地再現了兩名英國登山者在冰峰嚴寒的極限條件下與死神抗爭,用堅毅走出了絕境的故事。

15.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驚心動魄萬般無奈異口同聲百口莫辯

B.驚心動魄萬念俱滅異口同聲理屈詞窮

C.蕩氣回腸萬般無奈千夫所指理屈詞窮

D.蕩氣回腸萬念俱滅千夫所指百口莫辯

16.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生命的強度,心靈的溫度B.生命的寬度,心靈的硬度

C.生命的強度,心靈的硬度D.生命的寬度,心靈的溫度

傳統(tǒng)藏品和數字藏品的唯一不同是,前者鎖在保險柜里,后者則在網絡賬號里。傳統(tǒng)意義上收藏,都是實物形態(tài)的,珠玉寶器、簡牘書卷,通過觸感的,來提供一種占有滿足。數字藏品一切都是虛擬的,說是一個藏品,其實是收藏了一段代碼。

數字藏品會避免一些傳統(tǒng)藏品的遺憾,比如不會有那么多毀損,蟲蛀、風化等這些收藏大敵將。當然,這不代表數字藏品就更耐久,一個技術性的變化,可能就會導致藏品消失。小說《三體》里未來人類選擇留下文明的形式依然是石刻,這是個有啟發(fā)的假設??峙聸]有哪個數字載體可以超過物質留存,人們怎么可能指望的互聯網出現“??菔癄€”的故事?

對數字藏品看不懂,這是正常的。如果和畫壁畫的上古人類說,有一天畫可以畫在紙上、隨身帶走,他們也一定會。數字藏品的真正價值在未來,擁有了數字藏品,就擁有了通往未來收藏世界的船票。當然,作為新生事物,數字藏品可能會出現許多令人堪憂的狀況,提升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17.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實實在在蕩然無存千變萬化瞠目結舌

B.千真萬確渙然冰釋變幻莫測瞠目結舌

C.千真萬確蕩然無存千變萬化張口結舌

D.實實在在渙然冰釋變幻莫測張口結舌

18.下列各項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一項是()

A.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齊桓晉文之事》)

B.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雷雨》)

C.我們就必需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詞匯”,否則我們是不可能寫出一篇中國“文章"的。(《中國建筑的特征》)

D.“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說木葉》)

19.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作為新生事物,數字藏品可能會出現許多令人擔憂的狀況,增加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B.數字藏品作為新生事物,可能會出現許多令人堪憂的狀況,提高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C.作為新生事物,數字藏品可能會出現許多堪憂的狀況,提高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D.作為新生事物的數字藏品,可能會出現許多令人堪憂的狀況,增加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三、語言表達

20.選詞填空或判斷正誤。

(1)隨著考古的不斷推進,南越王墓里的印章與封泥、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磚瓦等,都引起了南越王博物館館長的極大興趣。(發(fā)掘·挖掘)

(2)春風像清潔工人,用一把神奇的掃把掃除灰塵,把城市得漂漂亮亮、干干凈凈。(裝飾·妝飾)

(3)不少單位對市政府關于為山區(qū)孩子捐獻電腦設備的號召,及時做出了積極_________________。(反映·反應)

(4)要用心揣摩教育規(guī)律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授課,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四、選擇題

21.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使用不當的一句是()

A.曾幾何時,人們?yōu)榍嗌倌隉嶂杂谶^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看美國影片、日韓劇而焦慮;甲申年的春節(jié),人們欣喜地看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佳節(jié)的魅力,正在世界各地煥發(fā)異彩。

B.接到群眾報案,干警們迅速趕到現場,在出租車上發(fā)現了一張身份證,他們按圖索驥找到了肇事者。

C.每逢節(jié)假日,一些商家打著“買一贈一”的旗號欺騙消費者,他們或是買手表送表帶,或是買音箱送話筒,把原本一起銷售的物品故意拆開“送",這種拉大旗作虎皮的做法,使消費者上當受騙。

D.有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