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1頁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2頁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3頁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4頁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7月14日09:00~11:30

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測試

語文試卷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每小題選出解析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解析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解析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測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滿分150分,測試用時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如此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基于事物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產生新事物的力量?!拔┚┮唬蕡?zhí)厥中”,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并使之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共同”與“同”內涵有別。“共同”是多因素的“和”的化合,而“同”只是單一事物的疊加?!昂蛯嵣铮瑒t不繼”。和而不同,才能萬物并育、大道并行。

“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特質,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fā)展?!昂汀钡姆绞剑且环譃槎A上的合二為一,和而不同基礎上的求同存異,良性競爭基礎上的奮進創(chuàng)新,我為人人基礎上的人人為我?!昂汀钡恼軐W,是“會通”,既有包容,更有擇優(yōu);既有融合,更有貫通;既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是一以貫之、食而化之、從善如流、美而趨之。“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和而不同乃萬物之道。

和而不同這個哲學概念十分深刻又隨處可見?!熬又芏槐龋∪吮榷恢?。”古寫的篆文“比”字,象形兩個人完全一樣,只跟與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不是君子。中華文化是君子文化,提倡“君子坦蕩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人類現代化呼喚的時代精神,可以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這種重鑄,既應該突出主導、主流,也應該強調和諧、合作,應該“和而不同”,避免“同則不繼”;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F實往往是“江南三月,雜花生樹”,并非誰最美,誰就居于“至善至美”之不二法門;并非誰最“精”,其他的就皆在“去粗”之列;并非誰最有影響,誰就不斷膨脹,甚至走向極端;并非誰最霸道,誰就可以確立和裁定“基于規(guī)則的世界秩序”的“規(guī)則”。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新時代對人本主義的呼喚,需要對傳統(tǒng)人本精神的繼承吸收,發(fā)揚其積極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義多強調作為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雖然催生了迅猛發(fā)展的經濟,但也造就了極端膨脹的個人。當西方文明以霸權的形式推行其價值觀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社會的關系;當傳統(tǒng)的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當西方文明過分強調物質、商業(yè)和市場利益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新型關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復興;這種新型關系的旗幟,就是新人文主義;這種新型關系的哲學,就是和而不同。

(摘編自葉小文《和而不同: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蘊》)

材料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胸懷天下”“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并將其作為一種深厚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基因賡續(xù)傳承,與時俱進。《尚書·堯典》所載,堯治理國家時,“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對內“以親九族”,對外“協和萬邦”。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存斗爭中,養(yǎng)成了以和為貴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經過賢者智者的總結,創(chuàng)造出協和萬邦的理念和政策。

“協者,和合而服也?!币院秃系男膽B(tài)和原則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可以相敬相安;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和諧順暢;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循變協時,與時俱進;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左傳·隱公六年》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p>

協和萬邦所體現的和合文化,是由一系列文化因子如親、敬、柔、善、中、德、仁、愛所構成的。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將“貴和”與“尚中”密切聯系。“德不孤,必有鄰”里所謂的“鄰”,不只是比鄰而居,更是指向地緣政治上的安撫遠人的相鄰之國。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孔子關于“和而不同”的論斷是和合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熬雍投煌∪送缓汀?,和而不同論,不僅揭示了和合文化的本質,而且展示了協和萬邦的外交活動所應遵循的原則與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

自古迄今,國際關系都是最為復雜的關系,不是一廂情愿的“和”所能解決的。但是中國的古圣先賢提出的“協和萬邦”,表現了解決矛盾、貫徹合作的政策導向和基本原則,是主動示好與尋求契合的善意,它為人類和平相處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撐和道義上的驅動,也凝聚了對于世界秩序前景的共同認識。

(摘編自張晉藩《“胸懷天下”“協和萬邦”的歷史與法文化解讀》)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天下為公等思想體現著中國人民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這些觀念是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起來的。

B.多因素的“和”的化合是“共同”,單一事物的疊加是“同”。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并到達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

C.當今世界,時代呼喚和諧、合作,不是誰最霸道,誰就可以確立和裁定“基于規(guī)則的世界秩序”的“規(guī)則”。

D.西方文明以霸權的形式推行其價值觀,過分強調物質、商業(yè)和市場利益,已不能推動經濟發(fā)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和”有互相包容、求同存異等特質,有以對話求理解等途徑,有一分為二基礎上的合二為一等方式。

B.文中以“比”字的篆文為例,論證“和而不同”的哲學概念雖然十分深刻,但還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

C.人類現代化呼喚的時代精神,只有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才能得以重鑄。

D.“德不孤,必有鄰”里所謂的“鄰”,不是比鄰而居,而是地緣政治上的安撫遠人的相鄰之國。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季氏將伐顓臾》:“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B.《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對商湯伐桀、武王誅紂態(tài)度是“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C.《莊子·內篇·齊物論》中有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p>

D.《淮南子》:“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

4.費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請談談這16個字在材料一中的體現。

5.對于世界秩序,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貢獻了怎樣的智慧?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鼓書藝人(節(jié)選)

老舍

寶慶唱的是壓軸戲。

他的桌圍子是紅嗶嘰的,沒繡花,用黑緞子貼了三個大字:方寶慶。桌圍子剛一綁上,園子后面的門就開了,人開始往外涌。一聽過那個穿高跟鞋的娘們,誰還要再聽一個男人家唱?只有少數人沒走,他們也膩歪了,不過總得有點禮貌。

門簾一掀,汽燈的亮光,照得寶慶那油光锃亮的禿腦門,閃出綠幽幽的光。他走上臺來的工夫,對觀眾的掌聲,不斷報以微笑,同時不住地點著頭,他穿著一件寬大的海藍色綢長衫,千層底的黑緞子鞋。他上場時總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著地走向鼓架,聽眾好奇地瞧著,他才不在乎那些棄他而去的人呢,那不過是些無知的人,他對自己的玩藝兒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兒會欣賞他的演唱。走幾個年青人沒什么要緊。他們到書場里來,也不過就為的是看看女角兒。

他的鼓點很簡單,跟秀蓮敲得相仿。不過他敲得重點兒,從鼓中間敲出洪亮悅耳的鼓點來。他的眼睛盯著鼓面,有板有眼地敲著。鼓到了他手里,就變得十分馴服。他的鼓點支配著小劉的弦子,他這時已經彈得十分和諧動聽。

唱完小段,寶慶說了兩句,感謝聽眾光臨指教。今兒是開鑼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他說,要不了幾天,就能把場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這番話說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時候,本來已經準備好了的話,一下子又說不上來了。他一結巴,就笑起來,聽眾也就原諒了他。他們衷心地鼓掌,叫他看著高興。

他介紹了他要說的節(jié)目——三國故事《長坂坡》。他還沒開口,聽眾就鴉雀無聲了。他們感覺得出來,他是個角兒,像那么回子事。寶慶忽然換了一副神態(tài)。他表情肅穆,雙眉緊蹙,兩眼望著鼓中間。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爭,黎民涂炭血飛紅……”聽眾都出了神,肅然凝聽,大氣兒也不敢出。寶慶的聲音如波濤洶涌,渾厚有力,每一個字兒都充滿激情。他緩緩地唱,韻味無窮。忽而柔情萬縷,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輕快,每個字都恰到好處。

寶慶的表演,把說、唱、做配合得盡善盡美。他邊做邊唱:“忠義名標千古重,壯哉身死一毛輕。”他也能凄婉悲慟,摧人肺腑:“糜夫人懷抱幼主,凄風殘月把淚灑……”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來才能這樣地扣人心弦。

寶慶一邊唱,一邊做。他的鼓楗子是根會變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舉著,是把明晃晃的寶劍;豎拿著,是支閃閃發(fā)光的丈八長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軍萬馬大戰(zhàn)方酣。他一彎腰,就算走出了門;一抬腳,又上了馬。

秀蓮和琴珠唱的時候,也帶做功。可是,秀蓮沒有寶慶那樣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過了頭。寶慶的技藝最老練。他的手勢不光是有助于說明情節(jié),而且還加強了音樂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擊,弦子打住了,全場一片寂靜,他一口氣像說話似的說上十幾句韻白。再猛擊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彈了起來。

這段書說的是糜夫人自盡,趙子龍懷抱阿斗,殺出重圍。他唱書的時候,聽眾都覺得聽見了雜沓的馬蹄聲和追兵廝殺時的喊叫。

最后,寶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忠義勇敢的趙子龍名垂千古。他說這段書的時候,時而激昂慷慨,時而纏綿悱惻,那一份愛國的心勁兒,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進了下場門。演出結束,一片叫好聲,掌聲雷動。

寶慶擦著腦門上的汗珠,走到臺前來謝幕。又是一片叫好聲。他說了點什么,可是聽不見。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謝謝諸位!謝謝諸位!”他笑容滿面,不住地道謝?!懊鲀阂姡≌埗喽喙忸?,玩藝兒還多著呢!務請光臨指教。”說著話,他抻了抻海藍的綢大褂兒,褂子已被汗?jié)裢?,緊緊地貼在脊梁骨上了。

(有刪改)

文本二:

在小說《鼓書藝人》中,老舍從主人公方寶慶一家離開武漢赴重慶的船上寫起,到1945年秋抗戰(zhàn)勝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別重慶、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寫了七年,幾乎像編年史一般寫了他們這些年的遭遇。王瑤先生曾經評價老舍先生說:“我們在老舍先生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見了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觀描寫下,奔涌著或迷惘、憂郁,或憤激、愛戀的情感。他的藝術世界是一個主客觀交融的世界。”方寶慶一家的遭遇,某種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實經歷。1938年7月,武漢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倉皇流亡重慶,一路歷經坎坷。在重慶期間,老舍和著名鼓書藝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來往頗多,他們便是方寶慶父女的原型。

(摘編自韓宇瑄《論〈鼓書藝人〉在老舍創(chuàng)作道路中的“變軌”意義》)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方寶慶的登臺亮相與《紅樓夢》中王熙鳳初次出場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B.演出一開始,就有人向外涌;結束后現場一片叫好、掌聲雷動。前后形成對比,突出方寶慶以精湛、投入表演,徹底征服了觀眾。

C.在文中以聽眾反應襯托說書人技藝精湛,這與白居易《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的表現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D.老舍是運用語言的大師,他通過動作化、個性化的語言,長短、整散結合的句式,將方寶慶的表演描繪得精彩紛呈。

7.下列關于文中畫橫線部分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方寶慶運用鼓楗子這個“道具”極為嫻熟,揮灑自如,這為他的說書表演增色不少。

B.“平舉”“豎拿”“一晃”這些舞臺動作導致寶慶汗流浹背,主要體現了他的敬業(yè)精神。

C.方寶慶表演時將“鼓楗子”舞作“寶劍”“丈八長矛”狀,契合了說書的情節(jié)內容。

D.“他一彎腰,就算走出了門”中的“算”有“當作”之意,體現了舞臺動作的虛擬性。

8.小說中方寶慶表演《長坂坡》部分,如何表現方寶慶精湛的表演技藝?請結合文本分析。

9.文藝評論中有一個觀點“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請結合兩個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貞觀元年,閏三月,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

貞觀四年,七月,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wèi)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雖復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p>

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賜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又曰:“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qū)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yè)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有改動)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自今詔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應D執(zhí)奏E毋得阿F從G不H盡己意。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更,文中指輪流,與《庖丁解牛》中“良庖歲更刀”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陽偏西的時候。“昃”與成語“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相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與《促織》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羅致、招致之意。與《過秦論》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從工匠對良弓的解釋中認識到了自己對良弓認識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對國家事務認識的不足,從而加大了問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與隋文帝在治國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用人方面:隋文帝雖然勤勉,但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則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C.唐太宗將修身治國之道,總結為十二篇文章,這是他一生統(tǒng)治一個泱泱大國的切身體會,他將其賜予太子,要求太子不要避諱,遵照執(zhí)行。

D.唐太宗告誡太子要多學習以前賢明的君主,并且設身處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誡太子戒奢為善,謹慎治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

14.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闭埥Y合材料,具體說說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興八首·其七①

杜甫

昆明池②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①為杜甫在夔州北望長安而作。②昆明池:當年漢武帝為拓疆訓練水師而鑿。池中有石刻的織女、牽牛和鯨魚像。③菰米:一種草本植物,生淺水中,葉似蘆葦,根莖可食。秋天結實,皮黑褐色,狀如米,故稱菰米,又名雕胡米。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由昆明池想到漢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當今國勢,撫今追昔,不勝感慨。

B.頷聯寫月夜下織女有機絲在杼,鱗甲耀動于秋風之中,體現出一派太平安樂氣象。

C.詩人遠望長安卻只見連天關塞,唯有鳥道可通,與“西當太白有鳥道”異曲同工。

D.本詩把夔州與長安、漢帝與唐皇聚攏于一處,形成包舉宇內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6.整首詩無一語及情而又無處不在寫情,請結合全詩具體賞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懷坦白。

(2)在《陳情表》中,面對太守和刺史的舉薦,李密的回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鵑”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往往與悲苦的思想感情聯系在一起,如李商隱的“______________”,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竹簡、扇子、竹傘……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種器物。日前,中國針對_____①_____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問題,向世界發(fā)起“以竹代塑”倡議。小到一次性的飲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裝、建筑、運輸、化工等眾多領域,竹制品正在成為替代塑料制品的環(huán)保選擇。

能一舉成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這些特點_____②_____,生長快,分布廣泛,規(guī)??捎^,具備獨特的物理力學特性,減碳固碳能力也遠超普通林木。雖然竹制品的生產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認可度還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為塑料替代品的首選。工業(yè)制造“保駕護航”、科技創(chuàng)新點“竹”成金與市場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動環(huán)保產業(yè)的發(fā)展,助力“以飲代塑”的真正實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也在中國被譽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來,中國人始終對竹子_____③_____。而“以竹代塑”為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懷增添了新的價值。不僅這種價值包含了促進動能轉換、技術更迭、消費升級的智慧,用情懷助推鄉(xiāng)村振興、打造美麗鄉(xiāng)村,這種擔當還能夠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開辟環(huán)保新賽道,中國提出好“竹”意。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表述有特色,請簡要賞析。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梢陨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①。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國家整體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離不開青年群體提高本領、創(chuàng)新有為,發(fā)揮國家發(fā)展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②,青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共同富裕要求新時代青年踐行初心使命,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以自身的勤勞智慧更多惠及民生福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新時代青年在享受優(yōu)越物質條件的同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青年是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和引領者,是發(fā)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的人才庫。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青年既胸懷祖國,③,日益成為溝通中外的友好使者,成為人類和平發(fā)展的推動者與捍衛(wèi)者。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新時代中國青年應當將推進自身作為“人”的現代化與投身國家現代化事業(yè)結合起來,在為社會貢獻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造就適應國家現代化的精神品格與人格特質。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年選擇》)

21.下列句子中畫橫線部分的引號與文中畫橫線處的“人”的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中國作協“揚帆計劃”將建立文學譯者資源庫,以推動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落地。

B.量子密鑰分發(fā)基于量子不可測量性、不可克隆性,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鎖”。

C.在古代,孔子所崇尚的“禮”,就是要求人們規(guī)范行為,做一個立志修養(yǎng)品德的人。

D.新征程沒有捷徑可循,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

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3年,在線票務平臺數據顯示,寺廟相關景區(qū)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310%;2月以來預訂寺廟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相關監(jiān)測數據也顯示,2019年“寺廟”在社交平臺上還處于籍籍無名的狀態(tài),4年時間過去,如今的搜索量增長了368倍。北京雍和宮限流了,杭州靈隱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購了,西安廣仁寺門口排出了一公里長隊……

“年輕人的寺廟熱”逐漸成為一種新時代的社會現象,不少媒體調侃年輕人在“上班”與“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與“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更有甚者認為,“年輕人讓風氣逐漸垮掉”。也有人對此表示理解。

對年輕人“寺廟游”現象,你有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針對這一現象,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學校和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月14日09:00~11:30

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測試

語文試卷解析解答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每小題選出解析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解析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解析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3.測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滿分150分,測試用時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如此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就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基于事物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產生新事物的力量。“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并使之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肮餐迸c“同”內涵有別?!肮餐笔嵌嘁蛩氐摹昂汀钡幕希巴敝皇菃我皇挛锏寞B加。“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和而不同,才能萬物并育、大道并行。

“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特質,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fā)展。“和”的方式,是一分為二基礎上的合二為一,和而不同基礎上的求同存異,良性競爭基礎上的奮進創(chuàng)新,我為人人基礎上的人人為我。“和”的哲學,是“會通”,既有包容,更有擇優(yōu);既有融合,更有貫通;既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是一以貫之、食而化之、從善如流、美而趨之?!拔迳惠x,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和而不同乃萬物之道。

和而不同這個哲學概念十分深刻又隨處可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惫艑懙淖摹氨取弊郑笮蝺蓚€人完全一樣,只跟與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不是君子。中華文化是君子文化,提倡“君子坦蕩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人類現代化呼喚的時代精神,可以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這種重鑄,既應該突出主導、主流,也應該強調和諧、合作,應該“和而不同”,避免“同則不繼”;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F實往往是“江南三月,雜花生樹”,并非誰最美,誰就居于“至善至美”之不二法門;并非誰最“精”,其他的就皆在“去粗”之列;并非誰最有影響,誰就不斷膨脹,甚至走向極端;并非誰最霸道,誰就可以確立和裁定“基于規(guī)則的世界秩序”的“規(guī)則”。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新時代對人本主義的呼喚,需要對傳統(tǒng)人本精神的繼承吸收,發(fā)揚其積極成果,又革故鼎新。西方近代人本主義多強調作為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雖然催生了迅猛發(fā)展的經濟,但也造就了極端膨脹的個人。當西方文明以霸權的形式推行其價值觀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社會的關系;當傳統(tǒng)的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自然的關系;當西方文明過分強調物質、商業(yè)和市場利益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新型關系的潮流,就是新文明復興;這種新型關系的旗幟,就是新人文主義;這種新型關系的哲學,就是和而不同。

(摘編自葉小文《和而不同:天下大道的文化底蘊》)

材料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胸懷天下”“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并將其作為一種深厚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基因賡續(xù)傳承,與時俱進?!渡袝虻洹匪d,堯治理國家時,“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對內“以親九族”,對外“協和萬邦”。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存斗爭中,養(yǎng)成了以和為貴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經過賢者智者的總結,創(chuàng)造出協和萬邦的理念和政策。

“協者,和合而服也。”以和合的心態(tài)和原則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可以相敬相安;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和諧順暢;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循變協時,與時俱進;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蹲髠鳌る[公六年》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協和萬邦所體現的和合文化,是由一系列文化因子如親、敬、柔、善、中、德、仁、愛所構成的。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強調“禮之用,和為貴”,將“貴和”與“尚中”密切聯系?!暗虏还拢赜朽彙崩锼^的“鄰”,不只是比鄰而居,更是指向地緣政治上的安撫遠人的相鄰之國。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孔子關于“和而不同”的論斷是和合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論,不僅揭示了和合文化的本質,而且展示了協和萬邦的外交活動所應遵循的原則與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

自古迄今,國際關系都是最為復雜的關系,不是一廂情愿的“和”所能解決的。但是中國的古圣先賢提出的“協和萬邦”,表現了解決矛盾、貫徹合作的政策導向和基本原則,是主動示好與尋求契合的善意,它為人類和平相處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撐和道義上的驅動,也凝聚了對于世界秩序前景的共同認識。

(摘編自張晉藩《“胸懷天下”“協和萬邦”的歷史與法文化解讀》)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天下為公等思想體現著中國人民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這些觀念是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起來的。

B.多因素的“和”的化合是“共同”,單一事物的疊加是“同”。將不同的東西加以調和并到達平衡,才能致“和”而“共同”。

C.當今世界,時代呼喚和諧、合作,不是誰最霸道,誰就可以確立和裁定“基于規(guī)則的世界秩序”的“規(guī)則”。

D.西方文明以霸權的形式推行其價值觀,過分強調物質、商業(yè)和市場利益,已不能推動經濟發(fā)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和”有互相包容、求同存異等特質,有以對話求理解等途徑,有一分為二基礎上的合二為一等方式。

B.文中以“比”字的篆文為例,論證“和而不同”的哲學概念雖然十分深刻,但還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

C.人類現代化呼喚的時代精神,只有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才能得以重鑄。

D.“德不孤,必有鄰”里所謂的“鄰”,不是比鄰而居,而是地緣政治上的安撫遠人的相鄰之國。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季氏將伐顓臾》:“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p>

B.《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對商湯伐桀、武王誅紂態(tài)度是“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C.《莊子·內篇·齊物論》中有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D.《淮南子》:“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p>

4.費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請談談這16個字在材料一中的體現。

5.對于世界秩序,中國傳統(tǒng)文化貢獻了怎樣的智慧?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

1D2.A3.D

4.①“各美其美”首先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各有其特點,各有其美。②“美人之美”進而倡導各主體包括個人、國家、文化等的相互承認、相互尊重。③“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更進一步指出要求同存異,互相借鑒學習,美而趨之,共生共長,達成大同。

5.①以和為貴的民族精神,創(chuàng)造出“胸懷天下”“協和萬邦”的理念和政策;②用和合的心態(tài)和原則處理人與人的、人與社會的、人與自然的、國與國的關系;③為解決矛盾、貫徹合作的政策提供導向和基本原則,即主動示好與尋求契合的善意。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

D.“西方文明……已不能推動經濟發(fā)展”于文無據,原文說的是“當西方文明以霸權的形式推行其價值觀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社會的關系……當西方文明過分強調物質、商業(yè)和市場利益的時候,我們需要新型的人與人的關系”,并沒有提及其已不能推動經濟發(fā)展。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做出合理推斷的能力。

B.“論證‘和而不同’的哲學概念雖然十分深刻,但還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錯,材料一以“比”字的篆文為例,從反面論證“和而不同”這個哲學概念十分深刻,中國文化應是君子文化。

C.“只有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才能得以重鑄”錯。原文“人類現代化呼喚的時代精神,可以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

D.“不是比鄰而居,而是地緣政治上的安撫遠人的相鄰之國”錯。原文“不只是比鄰而居,更是指向地緣政治上的安撫遠人的相鄰之國”。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講的是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和合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A.側重孔子反對禍起蕭墻、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思想,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

B.側重孟子反對非正義的戰(zhàn)爭,擁護正義戰(zhàn)爭,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

C.體現施之以德,海外賓服的協和萬邦的思想,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

D.側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

故選C。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涵的能力。

①根據“和而不同,基于事物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產生新事物的力量”可知,“各美其美”首先承認事物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各有其特點,各有其美。

②根據“‘和’的特質,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可知,“美人之美”進而倡導各主體包括個人、國家、文化等的相互承認、相互尊重。

③根據“‘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fā)展。‘和’的方式,是一分為二基礎上的合二為一,和而不同基礎上的求同存異,良性競爭基礎上的奮進創(chuàng)新,我為人人基礎上的人人為我”可知,“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更進一步指出要求同存異,互相借鑒學習,美而趨之,共生共長,達成大同。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據第一段“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存斗爭中,養(yǎng)成了以和為貴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經過賢者智者的總結,創(chuàng)造出協和萬邦的理念和政策”可知①;

(2)根據第二段“以和合的心態(tài)和原則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可以相敬相安;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和諧順暢;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按照自然的規(guī)律,循變協時,與時俱進;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蹲髠麟[公六年》說:‘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可知②;

(3)根據“中國的古圣先賢提出的‘協和萬邦’,表現了解決矛盾、貫徹合作的政策導向和基本原則,是主動示好與尋求契合的善意”可知③。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鼓書藝人(節(jié)選)

老舍

寶慶唱的是壓軸戲。

他的桌圍子是紅嗶嘰的,沒繡花,用黑緞子貼了三個大字:方寶慶。桌圍子剛一綁上,園子后面的門就開了,人開始往外涌。一聽過那個穿高跟鞋的娘們,誰還要再聽一個男人家唱?只有少數人沒走,他們也膩歪了,不過總得有點禮貌。

門簾一掀,汽燈的亮光,照得寶慶那油光锃亮的禿腦門,閃出綠幽幽的光。他走上臺來的工夫,對觀眾的掌聲,不斷報以微笑,同時不住地點著頭,他穿著一件寬大的海藍色綢長衫,千層底的黑緞子鞋。他上場時總是穿得恰如其分。

他沉著地走向鼓架,聽眾好奇地瞧著,他才不在乎那些棄他而去的人呢,那不過是些無知的人,他對自己的玩藝兒是有把握的。那些熟座兒會欣賞他的演唱。走幾個年青人沒什么要緊。他們到書場里來,也不過就為的是看看女角兒。

他的鼓點很簡單,跟秀蓮敲得相仿。不過他敲得重點兒,從鼓中間敲出洪亮悅耳的鼓點來。他的眼睛盯著鼓面,有板有眼地敲著。鼓到了他手里,就變得十分馴服。他的鼓點支配著小劉的弦子,他這時已經彈得十分和諧動聽。

唱完小段,寶慶說了兩句,感謝聽眾光臨指教。今兒是開鑼第一天,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他說,要不了幾天,就能把場子收拾利落了。他本想把這番話說得又流利又大方,可是到了時候,本來已經準備好了的話,一下子又說不上來了。他一結巴,就笑起來,聽眾也就原諒了他。他們衷心地鼓掌,叫他看著高興。

他介紹了他要說的節(jié)目——三國故事《長坂坡》。他還沒開口,聽眾就鴉雀無聲了。他們感覺得出來,他是個角兒,像那么回子事。寶慶忽然換了一副神態(tài)。他表情肅穆,雙眉緊蹙,兩眼望著鼓中間。

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古道荒山苦相爭,黎民涂炭血飛紅……”聽眾都出了神,肅然凝聽,大氣兒也不敢出。寶慶的聲音如波濤洶涌,渾厚有力,每一個字兒都充滿激情。他緩緩地唱,韻味無窮。忽而柔情萬縷,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輕快,每個字都恰到好處。

寶慶的表演,把說、唱、做配合得盡善盡美。他邊做邊唱:“忠義名標千古重,壯哉身死一毛輕。”他也能凄婉悲慟,摧人肺腑:“糜夫人懷抱幼主,凄風殘月把淚灑……”只有功夫到家的人,唱起來才能這樣地扣人心弦。

寶慶一邊唱,一邊做。他的鼓楗子是根會變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平舉著,是把明晃晃的寶劍;豎拿著,是支閃閃發(fā)光的丈八長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軍萬馬大戰(zhàn)方酣。他一彎腰,就算走出了門;一抬腳,又上了馬。

秀蓮和琴珠唱的時候,也帶做功??墒牵闵彌]有寶慶那樣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過了頭。寶慶的技藝最老練。他的手勢不光是有助于說明情節(jié),而且還加強了音樂的效果。

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擊,弦子打住了,全場一片寂靜,他一口氣像說話似的說上十幾句韻白。再猛擊一下鼓,弦子又有板有眼地彈了起來。

這段書說的是糜夫人自盡,趙子龍懷抱阿斗,殺出重圍。他唱書的時候,聽眾都覺得聽見了雜沓的馬蹄聲和追兵廝殺時的喊叫。

最后,寶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忠義勇敢的趙子龍名垂千古。他說這段書的時候,時而激昂慷慨,時而纏綿悱惻,那一份愛國的心勁兒,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然后,他一躬到地,走進了下場門。演出結束,一片叫好聲,掌聲雷動。

寶慶擦著腦門上的汗珠,走到臺前來謝幕。又是一片叫好聲。他說了點什么,可是聽不見。大家都叫:“好哇!好哇!”

“謝謝諸位!謝謝諸位!”他笑容滿面,不住地道謝。“明兒見!請多多光顧,玩藝兒還多著呢!務請光臨指教?!闭f著話,他抻了抻海藍的綢大褂兒,褂子已被汗?jié)裢福o緊地貼在脊梁骨上了。

(有刪改)

文本二:

在小說《鼓書藝人》中,老舍從主人公方寶慶一家離開武漢赴重慶的船上寫起,到1945年秋抗戰(zhàn)勝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別重慶、乘船返回“下江”止,一共寫了七年,幾乎像編年史一般寫了他們這些年的遭遇。王瑤先生曾經評價老舍先生說:“我們在老舍先生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看見了本人。在外部世界的客觀描寫下,奔涌著或迷惘、憂郁,或憤激、愛戀的情感。他的藝術世界是一個主客觀交融的世界。”方寶慶一家的遭遇,某種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實經歷。1938年7月,武漢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倉皇流亡重慶,一路歷經坎坷。在重慶期間,老舍和著名鼓書藝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來往頗多,他們便是方寶慶父女的原型。

(摘編自韓宇瑄《論〈鼓書藝人〉在老舍創(chuàng)作道路中的“變軌”意義》)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方寶慶的登臺亮相與《紅樓夢》中王熙鳳初次出場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B.演出一開始,就有人向外涌;結束后現場一片叫好、掌聲雷動。前后形成對比,突出方寶慶以精湛、投入的表演,徹底征服了觀眾。

C.在文中以聽眾的反應襯托說書人技藝精湛,這與白居易《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的表現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D.老舍是運用語言的大師,他通過動作化、個性化的語言,長短、整散結合的句式,將方寶慶的表演描繪得精彩紛呈。

7.下列關于文中畫橫線部分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方寶慶運用鼓楗子這個“道具”極為嫻熟,揮灑自如,這為他的說書表演增色不少。

B.“平舉”“豎拿”“一晃”這些舞臺動作導致寶慶汗流浹背,主要體現了他的敬業(yè)精神。

C.方寶慶表演時將“鼓楗子”舞作“寶劍”“丈八長矛”狀,契合了說書的情節(jié)內容。

D.“他一彎腰,就算走出了門”中的“算”有“當作”之意,體現了舞臺動作的虛擬性。

8.小說中方寶慶表演《長坂坡》部分,如何表現方寶慶精湛的表演技藝?請結合文本分析。

9.文藝評論中有一個觀點“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請結合兩個文本談談你的看法。

6.A7.B

8.①側面烘托:聽眾的反應,表現方寶慶表演技藝精湛。表演前,他還沒開口,聽眾鴉雀無聲;表演過程中,聽眾肅然凝聽,大氣兒也不敢出;演出結束,一片叫好聲,掌聲雷動。②正面描寫:表演前方寶慶表情肅穆,雙眉緊蹙,兩眼望著鼓中間。表演過程中聲音如波濤洶涌,忽而柔情萬縷,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輕快,情感凄婉悲慟;嫻熟運用鼓楗子這個“道具”。③對比:秀蓮沒有寶慶那樣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過了頭,突出寶慶的技藝最老練。

9.①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礎,藝術借助提煉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寄托情感,深化主題;②老舍所描繪的“鼓書藝人”方寶慶、說書曲目及演出場景都有生活藍本,是其真實生活體驗與感受的藝術表述,方家的遭遇某種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實經歷;③老舍在塑造方寶慶、描繪其說書表演中,時時處處傾注著對民間藝人的禮贊,蘊含著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深沉的愛國情感。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

A.“與《紅樓夢》中王熙鳳初次出場的方式相似,都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錯誤。原文“門簾一掀,汽燈的亮光,照得寶慶那油光锃亮的禿腦門,閃出綠幽幽的光。他走上臺來的工夫”,先寫方寶慶出場,再寫他唱,與《紅樓夢》中王熙鳳初次出場的方式不同。

故選A。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jié)的作用、賞析語言的能力。

B.“體現了他的敬業(yè)精神”錯,“平舉著,是把明晃晃的寶劍;豎拿著,是支閃閃發(fā)光的丈八長矛;在空中一晃,就是千軍萬馬大戰(zhàn)方酣。他一彎腰,就算走出了門;一抬腳,又上了馬”體現他的表演藝術精湛。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人物描寫手法的能力。

從“他還沒開口,聽眾就鴉雀無聲了。他們感覺得出來,他是個角兒”“聽眾都出了神,肅然凝聽,大氣兒也不敢出”“猛的,他在鼓上用力一擊,弦子打住了,全場一片寂靜”“演出結束,一片叫好聲,掌聲雷動”可見,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他還沒開口,就“震住”了觀眾,讓他們鴉雀無聲;當他開始唱時,聽眾們屏氣凝神;唱完后掌聲雷動,以聽眾們的反應來表現他表演的精湛。

從“寶慶忽然換了一副神態(tài)。他表情肅穆,雙眉緊蹙,兩眼望著鼓中間”“他以高昂的唱腔,迸出了第一句……聲音如波濤洶涌,渾厚有力,每一個字兒都充滿激情。他緩緩地唱,韻味無窮。忽而柔情萬縷,忽而慷慨激昂,忽而低沉,忽而輕快,每個字都恰到好處”“寶慶一邊唱,一邊做。他的鼓楗子是根會變化的魔棍,演什么就是什么……他的手勢不光是有助于說明情節(jié),而且還加強了音樂的效果”中可見,正面直接描寫了寶慶的表演,從神態(tài)、聲音的變化,“做”的鼓楗子、手勢的熟練和藝術效果來體現出他技藝的精湛。

從“秀蓮和琴珠唱的時候,也帶做功??墒?,秀蓮沒有寶慶那樣善于表演,琴珠又往往過了頭。寶慶的技藝最老練”中可見,運用了對比手法,把寶慶和秀蓮、琴珠的做功進行對比,突出了寶慶技藝的老練動人。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體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指藝術來源于生活實際,但是藝術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對生活中的事件、人物等進行高度凝練的在創(chuàng)作,用來寄托作家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表述有深度的主題。

從文本二來看,老舍在創(chuàng)作《鼓書藝人》時,很顯然是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如“方寶慶一家的遭遇,某種程度上是老舍先生的真實經歷。1938年7月,武漢告急,老舍一行乘一艘破船倉皇流亡重慶,一路歷經坎坷”,而主人公方寶慶,則來源于“老舍和著名鼓書藝人富少舫、富淑媛父女來往頗多”,他所描繪的這位“鼓書藝人”人物形象、表演場景,都有真實的生活的影子,是他真實的感受和體驗。

而老舍在塑造主人公和描述場景時,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如“他上場時總是穿得恰如其分”“他對自己的玩藝兒是有把握的”“寶慶的表演,把說、唱、做配合得盡善盡美”等,流露出對這位民間藝人由衷的欣賞與稱贊;“寶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忠義勇敢的趙子龍名垂千古。他說這段書的時候,時而激昂慷慨,時而纏綿悱惻,那一份愛國的心勁兒,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結合“老舍從主人公方寶慶一家離開武漢赴重慶的船上寫起,到1945年秋抗戰(zhàn)勝利之后,方家一家人又告別重慶、乘船返回‘下江’止”的時代背景可見,小說中也蘊含著對社會現實的關切和深沉的愛國情感。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貞觀元年,閏三月,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fā)矢不直?!奘煎幌蛘弑嬷淳?。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

貞觀四年,七月,上問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文帝勤于為治,每臨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衛(wèi)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厚,亦勵精之主也?!鄙显唬骸肮闷湟?,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則照有不通,喜察則多疑于物,事皆自決,不任群臣。天下至廣,一日萬機,雖復勞神苦形,豈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p>

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賜太子,曰《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庇衷唬骸叭戤敻蠊胖芡跻詾閹?,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為下。吾居位已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qū)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yè)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固多愧矣。汝無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貴,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保。且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刹幌г?!可不慎哉!”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有改動)

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解析標號涂黑。

自今詔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應D執(zhí)奏E毋得阿F從G不H盡己意。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更,文中指輪流,與《庖丁解?!分小傲尖覛q更刀”的“更”字意思不同。

B.日昃,指太陽偏西的時候?!瓣尽迸c成語“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相同。

C.中,文中指合乎、符合。與《促織》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

D.致,文中是羅致、招致之意。與《過秦論》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從工匠對良弓的解釋中認識到了自己對良弓認識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對國家事務認識的不足,從而加大了問政于臣的力度。

B.唐太宗與隋文帝在治國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用人方面:隋文帝雖然勤勉,但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則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C.唐太宗將修身治國之道,總結為十二篇文章,這是他一生統(tǒng)治一個泱泱大國的切身體會,他將其賜予太子,要求太子不要避諱,遵照執(zhí)行。

D.唐太宗告誡太子要多學習以前賢明的君主,并且設身處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誡太子戒奢為善,謹慎治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決受成,雖有愆違,莫敢諫爭,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汝當更求古之哲王以為師,如吾,不足法也。

14.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闭埥Y合材料,具體說說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國的?

10.CEG11.D12.C

13.(1)群臣已經知道主上的意見,便只有無條件接受(只有選取、接受主上既定的意見),即使主上出現過失,也沒人敢爭辯諫議,這就是隋朝第二代就滅亡的原因。

(2)你應當再尋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為老師,像我這樣,就不值得學習了。

14.①關注民生,大濟蒼生;②選賢任能,賞罰分明;③竭力為善,戒驕惰、去奢縱。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今后詔書下達有不當之處,都應該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夠阿附曲從,不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詔敕行下”是主謂短語,即“詔書下達”,中間不應斷開;“者”表停頓,其后應斷開;

“應”為“應該”之意,其后從正反兩方面闡述做法,“應”做與“不應做”,“毋得”后所接是不應做的內容,故應在其前的“奏”字后應斷開;

“阿從”為“阿附曲從”之意,中間不應斷開;“不”修飾“盡己意”,歸于下句,故“從”字后應斷開。

最終斷為: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

故選CEG。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之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輪流;換。句意: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住宿。/好的廚師每年更換刀。

B.正確。兩個“昃”都是指太陽偏西的時候,意思相同?!瓣臼诚隆?,舊時稱頌帝王勤于政事的套話,太陽偏西時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

C.正確,都是“符合”。句意:難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領?/(蟋蟀)又弱又小不符合款式。

D.“意思不同”錯誤,都是“羅致、招致”。句意:犬馬鷹隼無論多遠也要羅致來。/來招致天下有才能的人。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C.“要求太子不要避諱”理解錯誤,文中“不諱”是死亡的婉辭。選項曲解文意。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已經;“取決受成”,無條件接受;“愆違”,過失;“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判斷句。

(2)“以為”,把……作為;“如”,像;“足”,值得;“法”,效法、學習。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

根據第一段“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見,問以民間疾苦及政事得失”,他認識到自己對于治理天下的事務不能盡知,便多次接見官員,詢問民間疾苦政事得失,可見他關注民生,大濟蒼生。

根據第二段“朕則不然。擇天下賢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關由宰相,審熟便安,然后奏聞。有功則賞,有罪則刑,誰敢不竭心力以修職業(yè),何憂天下之不治乎”“自今詔敕行下有未便者,皆應執(zhí)奏,毋得阿從,不盡己意”,他選擇賢才做官,賞罰分明,鼓勵官員進諫,可見他選賢任能,賞罰分明。

根據第三段他勸誡太子“竭力為善,則國家僅安;驕惰奢縱,則一身不?!刹幌г?!可不慎哉”可見,他竭力為善,戒驕惰、去奢縱。

參考譯文:

貞觀元年,閏三月,唐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愛弓箭,得到了十幾張優(yōu)良的弓,自認為沒有比這些弓更好的了。近來把它們拿給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說‘都不是好木材’。我追問他原因,工匠說:‘木頭中心不筆直,那么木頭的紋理都不正,(造出來的)弓雖然有勁,但射出去的箭卻不會直?!也琶靼滓郧皩谋鎰e不夠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對它的認識還不能全面,更何況天下的事務,怎么能全部通曉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在中書內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請召見,詢問民間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

貞觀四年,七月,太宗問房玄齡、蕭瑀道:“隋文帝作為一代君主怎么樣?”回答說:“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監(jiān)朝聽政,有時要到日落西山時,五品以上官員,圍坐論事,衛(wèi)士不能下崗,傳遞而食。雖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稱為勵精圖治的君主?!碧谡f:“你們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賢明而喜歡苛察,不賢明則察事不能都通達,苛察則對事物多有疑心,萬事皆自行決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萬機,雖傷身勞神,難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領!群臣已經知道主上的意見,便只有無條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現過失,也沒人敢爭辯諫議,這就是隋朝第二代就滅亡的原因。朕則不是這樣。選拔天下賢能之士,分別充任文武百官,讓他們考慮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處,深思熟慮,然后上奏到朕這里。有功則行賞,有罪即處罰,誰還敢不盡心竭力而各司職守,何必擔憂天下不安定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詔書下達有不當之處,都應該持章表上奏(君主),不能夠阿附曲從,不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太宗自己作了《帝范》(帝王的規(guī)范)共十二篇賜給太子(作為教材),這部書分《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部分;并且對太子說:“我要教你的修身治國之道,全部在這書中。我一旦去世,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可交代你的了?!边€說:“你應當再尋求古代有思想的圣君作為老師,像我這樣,就不值得學習了??傊x擇學習的榜樣(老師)要是高級,一般只能學到中級;選擇學習榜樣(老師)要是中級,差不多也能學到下級。我即位以來,過失之處不少,錦繡珠玉不斷于身前,又不停地修筑宮室臺榭,犬馬鷹隼無論多遠也要羅致來,游幸四方,使各地供給煩勞。這些都是我的大過失,千萬不要認為正確而效法。回顧起來我普濟蒼生效益多;創(chuàng)建大唐基業(yè)功勞大。好處多損害少,所以百姓沒有怨言;功勞大過失小,所以王業(yè)穩(wěn)固。然而若是要求盡善盡美,實在是多有慚愧。你沒有我這些功勞勤苦,而承繼我的富貴,竭力行善舉,則國家僅得安定;如果驕奢懶惰,則自身都難保。而且成功來之不易,敗亡卻可迅速招致,是指國家而言;失去容易得之較難,是指皇位。能不珍惜嗎!能不謹慎嗎!”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秋興八首·其七①

杜甫

昆明池②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①為杜甫在夔州北望長安而作。②昆明池:當年漢武帝為拓疆訓練水師而鑿。池中有石刻的織女、牽牛和鯨魚像。③菰米:一種草本植物,生淺水中,葉似蘆葦,根莖可食。秋天結實,皮黑褐色,狀如米,故稱菰米,又名雕胡米。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由昆明池想到漢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當今國勢,撫今追昔,不勝感慨。

B.頷聯寫月夜下織女有機絲在杼,鱗甲耀動于秋風之中,體現出一派太平安樂氣象。

C.詩人遠望長安卻只見連天關塞,唯有鳥道可通,與“西當太白有鳥道”異曲同工。

D.本詩把夔州與長安、漢帝與唐皇聚攏于一處,形成包舉宇內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6.整首詩無一語及情而又無處不在寫情,請結合全詩具體賞析。

15.B16.①首聯、頷聯由昆明池聯想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用昆明池中的石人石像的蕭瑟冷落暗示了動蕩不安的現實,表述對盛世的緬懷及對當今國勢衰微的感傷。

②頸聯菰米不收而任其漂浮,蓮房不采而任其墜落,足見兵戈亂離之狀及詩人漂泊零落之苦。

③尾聯以“漁翁”自況,表述詩人壯志未酬和孤單渺小的惆悵。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B.“體現出一派太平安樂氣象”分析錯誤。昆明池中有東西相望的織女、牽牛兩石像,又有石刻鯨魚,織女星夜出,故織女機絲沐于夜月之中,但一“虛”字見出昆明池之寥落荒涼,牽牛、織女之景無人玩賞而為徒然。秋風拂過石鯨,似乎石鯨有知,亦為亂離感慨而激動得鱗甲都在秋風中動起來。詩句彌漫著一種物是人非的意韻,并非太平安樂氣象。

故選B。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詩歌首聯表明昆明池鑿自漢代最鼎盛的時期。詩人緬懷古人時,當時漢武帝的十萬旌旗好像還在眼中閃現。借漢喻唐,是唐詩中最常見的手法。除了昆明池鑿自漢代這一事實外,詩中寫的漢武帝時國力之強大,武功之赫赫,也似乎是象征著唐代開元盛況。唐玄宗當年也曾在昆明池置戰(zhàn)船,煊赫一時,而今安在?頷聯寫昆明池的景觀。從漢武帝到今,織女的機杼空對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月,而池畔石鯨的鱗甲曾在無數個風雨之秋中掀動……這兩句寫的時間是從漢到唐昆明池經過的一段興亡交替的歷程。石人石像的蕭瑟冷落象征著唐王朝的衰敗。在詩人筆下,這些石刻都被賦予了一種生命力,石女有情,仿佛都在為唐王朝的興亡而哀嘆,表述了詩人對唐朝盛世的緬懷,以及對當今國力衰微的感傷。

頸聯里的“菰米”“蓮花”,到了秋天,都要零落的。在深秋之際,想象著戰(zhàn)亂后昆明池里的水生植物,不禁想到它們在這一季節(jié)中不免凋零的命運;這既是寫昆明池的秋天,也是唐王朝命運的秋天和心中的秋天的象征,詩人正如那菰米蓮蓬一般飄零落魄,何其孤苦。菰米蓮蓬可食而無人采摘,也側面反映出百姓們因戰(zhàn)爭流離失所,無暇顧及生計的亂離狀態(tài)。

尾聯兩句從想象中的長安回到現實中來,更見現實之冷酷無情。詩人思念著長安故都的昆明池,眼望著面前的茫茫巫山,重重關塞,其中只有一條盤空的鳥道,迢遞無盡,而今天自己又成了江湖滿地中漂泊的一個漁翁,天涯路遠,兼之干戈阻絕,何時才是歸期?“一漁翁”寫出詩人在重重關塞與茫茫江湖之中難以伸展志向的孤獨渺小,流露出無限悵惘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懷坦白。

(2)在《陳情表》中,面對太守和刺史的舉薦,李密的回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鵑”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往往與悲苦的思想感情聯系在一起,如李商隱的“______________”,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

①.孤光自照②.肝肺皆冰雪③.臣以供養(yǎng)無主④.辭不赴命⑤.望帝春心托杜鵑⑥.杜鵑啼血猿哀鳴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肝肺、辭、猿。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竹簡、扇子、竹傘……竹子常被加工制作成各種器物。日前,中國針對_____①_____的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問題,向世界發(fā)起“以竹代塑”倡議。小到一次性的飲料吸管,大到排水管道,在包裝、建筑、運輸、化工等眾多領域,竹制品正在成為替代塑料制品的環(huán)保選擇。

能一舉成為塑料替代品,竹子的這些特點_____②_____,生長快,分布廣泛,規(guī)??捎^,具備獨特的物理力學特性,減碳固碳能力也遠超普通林木。雖然竹制品的生產量逐年增加,但“以竹代塑”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認可度還有待提高,竹制品尚未成為塑料替代品的首選。工業(yè)制造“保駕護航”、科技創(chuàng)新點“竹”成金與市場政策的“有形之手”推動環(huán)保產業(yè)的發(fā)展,助力“以飲代塑”的真正實現。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也在中國被譽為“四君子”之一,千百年來,中國人始終對竹子_____③_____。而“以竹代塑”為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自然情懷增添了新的價值。不僅這種價值包含了促進動能轉換、技術更迭、消費升級的智慧,用情懷助推鄉(xiāng)村振興、打造美麗鄉(xiāng)村,這種擔當還能夠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開辟環(huán)保新賽道,中國提出好“竹”意。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表述有特色,請簡要賞析。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述準確流暢??梢陨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18.(1)迫在眉睫

(2)功不可沒

(3)情有獨鐘

19.“保駕護航”運用了比擬,點“竹”成金化用了“點石成金”,“有形之手”運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工業(yè)制造,科技創(chuàng)新、市場政策在環(huán)保產業(yè)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多用四字詞語,使句子整齊美觀。

20.這種價值不僅包含了促進動能轉換、技術更達、消費升級的智慧,還有助推鄉(xiāng)村振興、打造美麗鄉(xiāng)村的情懷,更有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擔當。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語境說的是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問題很急迫,已經逼近到人們的眼前,故選用“迫在眉睫”。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急迫得就像逼近了眉毛和睫毛一樣。

第二處,語境說的是因竹子生長快,分布廣泛,規(guī)??捎^,具備獨特的物理力學特性,減碳固碳能力也遠超普通林木等特點,它一舉成為塑料替代品可謂是功勞極大,故選用“功不可沒”。

功不可沒:功勞極大,不可抹滅。

第三處,語境說的是中國人始終對竹子感情很深,故選用“情有獨鐘”。

情有獨鐘:意思是是指對某人或某件事特別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述特色的能力。

“工業(yè)制造‘保駕護航’”中的“保駕護航”運用了比擬修辭手法,“科技創(chuàng)新點‘竹’成金”化用了神仙故事“點石成金”,“市場政策的‘有形之手’”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結合“推動環(huán)保產業(yè)的發(fā)展,助力‘以飲代塑’的真正實現”分析,以上多種手法運用,形象地表現了工業(yè)制造,科技創(chuàng)新、市場政策在環(huán)保產業(yè)發(fā)展方面的作用。

“保駕護航”“點‘竹’成金”“有形之手”,多用四字詞語,使句子整齊美觀。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不僅這種價值……”語序不當,應改為“這種價值不僅……”;

“用情懷助推鄉(xiāng)村振興、打造美麗鄉(xiāng)村”不合邏輯、搭配不當,應改為“還有助推鄉(xiāng)村振興、打造美麗鄉(xiāng)村的情懷”;

“這種擔當還能夠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搭配不當,應改為“更有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擔當”。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①。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國家整體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離不開青年群體提高本領、創(chuàng)新有為,發(fā)揮國家發(fā)展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是②,青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共同富裕要求新時代青年踐行初心使命,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以自身的勤勞智慧更多惠及民生福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新時代青年在享受優(yōu)越物質條件的同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青年是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和引領者,是發(fā)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的人才庫。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青年既胸懷祖國,③,日益成為溝通中外的友好使者,成為人類和平發(fā)展的推動者與捍衛(wèi)者。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新時代中國青年應當將推進自身作為“人”的現代化與投身國家現代化事業(yè)結合起來,在為社會貢獻價值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造就適應國家現代化的精神品格與人格特質。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年選擇》)

21.下列句子中畫橫線部分的引號與文中畫橫線處的“人”的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中國作協“揚帆計劃”將建立文學譯者資源庫,以推動中國文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