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數(shù)學-集合中的新概念問題2論文-新人教A版必修1_第1頁
2024高中數(shù)學-集合中的新概念問題2論文-新人教A版必修1_第2頁
2024高中數(shù)學-集合中的新概念問題2論文-新人教A版必修1_第3頁
2024高中數(shù)學-集合中的新概念問題2論文-新人教A版必修1_第4頁
2024高中數(shù)學-集合中的新概念問題2論文-新人教A版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高中數(shù)學-集合中的新概念問題2論文-新人教A版必修1集合中的創(chuàng)新型問題集合是整個高中數(shù)學最基礎的知識點之一,集合中的創(chuàng)新型問題也成了高考熱點;以集合內容為背景即時設計一個陌生的問題情景,給出一個新的概念、運算、法則,要求學生在理解新概念、新運算、新法則的基礎上去解決問題,此類題的關鍵是理解新定義、新運算、新法則等。新定義類:例1設A是整數(shù)集的一個非空子集,對于k∈A,如果且那么k是A的一個“孤立元”,給定S={1,2,3,4,5,6,7,8}由S中的3個元素構成的所有集合中不含“孤立元”的集合共有幾個,并一一列舉出來,分析:理解新定義“孤立元”就是一個元素沒有相鄰元素,而無“孤立元”是指每一個元素都有相鄰元素。解:依題意得,“孤立元”K必須是沒有與K相鄰的元素,因而無“孤立元”是指在集合中有與K相鄰的元素,故符合題意的集合為:{1,2,3},{2,3,4}{3,4,5},{4,5,6},{5,6,7},{6,7,8}共6個。評注:此題關鍵是理解新定義“孤立元”,從中找到做題突破口。練習:1.若對某集合中的任意兩個元素進行某種運算,運算結果仍在此集合中則稱此集合對該運算是封閉的,集合M由正整數(shù)的平方組成,即M={1,4,9,16,25……},那么M對下列運算封閉的是()(A)加法(B)減法(C)乘法(D)除法2.若對任意a∈M,都有-a∈M,就稱集合M(M≠)是一個“對稱集合”,已知集合U=R,A={x︱x<-1},B={x︱x≤1},則下列集合是“對稱集合”的是()(A)AB(B)AB(C)(D)MM-PMM-PP例2,設M,P是兩個非空集合,定義M與P的差集為:M-P={x︱x∈M且xP}則M-(M-P)=____(A)P(B)M(C)MP(D)MP分析:這是集合創(chuàng)新題,“M-P”是同學們在中學不曾學過的一種集合運算,應緊扣集合中元素的屬性來解題。解:剖析理解新運算差集M-P={x︱x∈M且xP},即元素屬于被減集合而不屬于減集合,結合維恩圖可知M-(M-P)所指應為兩集合的公共部分,即MP,所以選C評注:此題易錯選A,因為M-(M-P)可去括號化簡得P,錯誤原因就是對差集運算定義理解不足。練習:1.(2010年廣東(文))在集合{a,b,c,d}上定義兩種運算和如下abcdaabcdbbbbbccbcbddbbdabcdaaaaababcdcaccadadad那么d(ac)=()(A).a(B).b(C).c(D).d2.定義集合A與B的運算:A⊙B={x|x∈A,或x∈B,且x},已知集合A={1,2,3,4},B={3,4,5,6,7},則(A⊙B)⊙B為()(A){1,2,3,4,5,6,7}(B){1,2,3,4}(C){1,2}(D){3,4,5,6,7}新法則類:例3.若集合A1,A2滿足A1∪A2=A,則稱(A1,A2)為集合A的一種分拆,并規(guī)定:當且僅當A1=A2時,(A1,A2)與(A2,A1)為集合的同一種分拆,則集合A={a1,a2,a3}的不同分拆種數(shù)是()(A)27(B)26(C)9(D)8分析:要理解拆分法則,并注意當且僅當A1=A2時,(A1,A2)與(A2,A1)為集合的同一種分拆的細節(jié)問題。解:考慮元素a1有3種情形:①a1∈A1,a1A2,②a1A1,a1∈A2,③a1∈A1,a1∈A2同理,元素a2,a3也都有3種情況,故共有3×3×3=27種不同分拆種數(shù)。評注:本題考查了閱讀和理解能力,關鍵是對新法則分拆的理解,并注意其細節(jié)規(guī)定問題。練習:1.設數(shù)集M={X︱m≤X≤m},N={X︱n-≤X≤n},且M,N都是集合{x|0≤x≤1}的子集,如果把b-a叫做集合{x|a≤x≤b}的“長度”,那么集合M∩N的“長度”的最小值是()(A)(B)(C)(D)2.設I={1,2,3,4},A與B是I的子集,若A∩B={1,3},則稱(A,B)為一個“理想配集”.那么符合此條件的“理想配集”的個數(shù)是(規(guī)定(A,B)與(B,A)是兩個不同的“理想配集”)()(A)4(B)8(C)9(D)16“直線與平面”錯解點擊在“直線與平面”內容中,為了研究直線與直線之間,直線與平面之間,平面與平面之間的各種關系,引進了一些基本概念和數(shù)學方法,例如“異面直線”,“直線與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概念,反證法、同一法等方法,對于這類特定的概念理解不準確,對這些方法的掌握存在某些缺陷,解題時就容易出錯.下面通過幾例,對產生錯誤的解法進行分析,研究糾正錯誤的方法,從中吸取有益的教訓,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題能力.例1證明;斜線上任意一點在平面上的射影,一定在斜線的射影上.錯解如圖,對于平面,直線AB是垂線,垂足B是點A的射影;直線AC是斜線,C是斜足,直線BC是斜線AC的射影.在AC上任取一點P,過P作PO⊥交BC于O,∴點P在平面上的射影在BC上.點擊這樣的證明似乎有點道理,事實上這些點也是在這條斜線在該平面的射影上,但仔細分析,這些點在這條斜線在該平面的射影上的理論根據(jù)不足,過點P作PO⊥交BC于O,恰恰是本題要證明的.是一種易犯的邏輯錯誤,許多同學在解題中往往錯而不覺,對此應引起警覺.正解AC是平面的斜線,點C是斜足,AB⊥,點B是垂足.則BC是AC在平面上的射影.在AC上任取一點P,過點P作PO⊥,垂足為O.∴AB⊥,∴PO∥AB,∵點P在A、B、C三點確定的平面上,因此,PO平面ABC,∴O∈BC.例2已知、是兩個不重合的平面,①若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則平面∥平面;②若平面內不共線的三個點到平面的距離相等,則平面∥平面;③a、b是平面內的兩條直線,且a∥,b∥,則平面∥平面;以上正確命題的個數(shù)為().(A)O個(B)1個(C)2個(D)3個錯解三個命題都正確,選(D).點擊產生錯誤的原因是對問題不能全面的分析,缺乏把握空間元素位置關系的能力,不是用特殊代替一般,就是用一般統(tǒng)蓋“特殊”.如判斷①、②是真命題,只是考慮了圖1與圖2的情況,而忽略了圖3與圖4的情況.(1)(2)(3)(4)而判斷③是真命題,則是對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平行于另一個平面,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沒有真正理解,用任意兩條直線代替了定理中的特指條件“兩條相交直線”.正解因為三個命題都不正確,所以選(A).例3如圖E1、E2、F1、F2、G1、G2、H1、H2分別是空間四邊形ABCD的邊AB、BC、CD、DA上的三等分點,求證:E1H1,與F1G2是異面直線.錯證1(直接法)①連BD,由題設=,=,∴E1H1與BD不平行,設其交點為P,則P∈BD.∵==,則F1G2∥BD,∴PF1G2.②又E1P平面BCD,且E1∈E1P,∴E1平面BCD.故平面BCD內一點P與平面BCD外一點E1的連線E1P(即E1H1)與平面BCD內不過P點的直線F1G1是異面直線.錯證2(反證法)設E1H1與F1G2不是異面直線,則E1H與F1G相交或E1H1∥F1G2.①設E1H1∩F1G2=P,∵E1H平面ABD,F(xiàn)1G平面CBD,則E1H1與F1G2的公共點P應在平面ABD與平面CBD的交線BD上,則F1G2∩BD=P,這與F1G2∥BD(∵△CBD中,==)矛盾,∴E1H1與F1G2不相交.②設E1H1∥F1G2,∵F1G2∥BD,由公理4知E1H1∥BD,這與E1H1BD=P(∵在△ABD中,=,=,∴E1H1與BD不平行,必相交于一點P)矛盾,∴E1H1與F1G2不平行.綜合(1)、(2)知E1H1與F1G2是異面直線.點擊采用證法1時,有些同學往往忽略強調點P在平面CBD上但不在直線F1G2上,且點E1在直線E1P上但不在平面CBD上,只證E1H1與F1G2無公共點的一面,而忽視它們不在同一平面上,便得出E1H1與F1G2是異面直線的結論,這是對其判定定理的片面理解,因而是錯誤的.在采用證法2時,易犯的錯誤也是不全面,只排除了E1H1與F1G2不可能相交而忽略了還應排除它們平行的可能.因此,一定要深刻理解異面直線的定義,克服證題中的片面性.例4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求它的對角線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錯解連結A1C交BD1于E,則∠D1EA為BD1與平面A1B1CD所成角.設正方體的邊長為a.則A1E=D1E=a.又A1D1=a,在△A1ED1中,由余弦定理得cos∠A1ED1====∴∠A1ED1=arccos,即BD1與平面A1B1CD所成角為arccos.點擊以上證法的錯誤在于,∠A1ED1不是直線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條斜線與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銳角,叫做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所成的角,本題中D1A1不垂直于平面A1B1CD,所以A1E不是D1E在平面A1B1CD內的射影.正是對“直線在平面內的射影”這個概念理解不清,導致了以上錯誤,所以在解此類題時,一定要先找出斜足,再作出垂足,垂足與斜足連線才得射影.正解∵A1B1⊥平面A1ADD1,又A1B1平面A1B1CD∴平面A1ADD1⊥平面A1B1CD.連結AD1交A1D于O,則D1O⊥A1D,∴D1O⊥平面A1B1CD.連A1C交BD1于E,連OE,則OE為D1E在平面A1B1CD內的射影,∴∠D1EO為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設正方體的邊長為a,則D1O=a,OE=AB=a,在RtD1OE中,tan∠D1EO==,∴∠D1E0=aretan,即BD1與平面A1B1CD所成的角為arctan.例5已知,AB是半徑為R的⊙O的直徑,0C⊥AB,P、Q是圓上兩點,且∠AOP=300,∠COQ=450,沿OC折疊使半圓面成一直二面角(如圖),求P、Q兩點間的距離.錯解在平面AOC內,過點P作PD⊥OC于D,∵平面AOC⊥平面BOC,則PD⊥平面BOC,連結DQ,∴DQ平面BOC,∠PDQ是直二面角A—O—CB的平面角,∴∠PDQ=900.∵∠AOP=300,∴∠POD=600.在Rt△POD中,PD=Rsin600=R,在Rt△DOQ中,DQ=Rsin450=R,∴在Rt△PDQ中,PQ===,即P、Q兩點間的距離是.點擊此證法的錯誤在于對二面角的平面角理解有誤.判定一個角是否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頂點在棱上;②角的兩邊分別在兩個半平面內;③這兩條射線都必須垂直于棱.誤解中忽視了條件③中的“都”字,事實上,DQ與OC不垂直,這再次提醒我們必須搞清空間每個元素的確切含義,概念一定要清楚,解題過程中要嚴格按定義要求落實,不能隨心所欲.正解同錯解,得PD=R.又0D=R.在△0DQ中,由余弦定理得DQ2=0D2+0Q2一20D·OQcos450==R2在Rt△PDQ中,由勾股定理,得PQ===.故P、Q兩點之間的距離為.變化率與導數(shù)學習解讀導數(shù)概念的學習因其抽象性歷來成為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但由于它是推導導數(shù)運算法則與導數(shù)公式的最基本依據(jù),是進一步學習導數(shù)知識的基礎,因而成為本部分內容學習的重點。下面就導數(shù)的學習加以闡述。導數(shù)的概念:一般地,函數(shù)y=f(x)在處的瞬時變化率是,我們稱它為函數(shù)y=f(x)在處的導數(shù),記作或,即。一、概念要點解讀1.概念的本身給出了求函數(shù)y=f(x)在處的導數(shù)的步驟,即由導數(shù)定義求導數(shù)時,須嚴格按以下三個步驟進行:(1)求函數(shù)的增量; (2)求平均變化率;(3)取極限,得導數(shù)。以上步驟可簡單歸結為:一差、二比、三取極限。2.對導數(shù)的定義,我們還應注意以下三點:(1)△x是自變量x在處的增量(或改變量).其值可正可負,但不為零。(2)注意定義式中△x的三統(tǒng)一,即分子、分母及極限符號下的三處應一致例1.若的值為()A-3B-6C-9D-12解析:故答案選D。點評:本題是關于應用導數(shù)的定義來解決的一個題目,旨在考查對定義的理解,特別要注意的是在運用定義解答的過程中△x的三統(tǒng)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