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考點突破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考點突破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考點突破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考點突破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考點突破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時空演進階段特征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社會(距今約170萬年至約公元前2070年)(1)政治上: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原始社會晚期盛行禪讓制(2)經濟上:生產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出現(xiàn)中華文明的奠基——夏、商、西周(約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從內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2)經濟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經營方式;青銅鑄造業(yè)發(fā)達;實行“工商食官”(3)文化上:從“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社會大變動和轉型時期——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1)政治上:王室衰微,戰(zhàn)爭不斷;奴隸制度走向崩潰,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2)經濟上:鐵犁和牛耕出現(xiàn);封建生產關系確立;小農經濟逐漸形成(3)民族關系上:華夏族逐漸形成,各民族交融進程加快,奠定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4)文化上: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被打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1)政治上: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確立,郡縣制成為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加強了中央集權(2)經濟上:以農業(yè)為主導的封建經濟獲得發(fā)展,黃河流域(北方地區(qū))是經濟中心;絲綢之路開通,溝通了中外貿易往來(3)民族關系上: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4)文化上:從奉行法家思想到尊崇儒術,儒學獨尊地位確立;科技成就領先世界內容索引010203強基礎

學考回歸教材研考點

主題精準突破練經典

素養(yǎng)強化提升課程標準凝練要點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回歸教材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舊石器時代(1)概念:指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生活:漁獵和采集,群居生活,學會用火。(3)古人類:元謀人和

。

打制北京人2.新石器時代(1)概念:指以

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

(2)生活: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yè)①(農業(yè)的出現(xiàn),不但為人類提供了比較穩(wěn)定的食物來源,而且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文明的出現(xiàn),即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xiàn)),飼養(yǎng)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漸穩(wěn)定②。(3)特點:分布廣泛,奠定了

的發(fā)展基礎。

(4)文化遺存磨制多元一體3.原始社會組織(1)階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2)母系氏族社會:出現(xiàn)于舊石器時代晚期,生產力十分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會①社會分化:貧富分化與

開始出現(xiàn)。

②組織結構: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lián)盟。③階級誕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xiàn)權貴階層。不平等4.部落聯(lián)盟

學考轉換?回歸教材①鏈高考——原始農業(yè)誕生的意義(2020上海卷,1)涉考原始農業(yè)生產提供了可以持續(xù)供給的食物來源,這意味著當時的經濟生活已經得到基本滿足,當食物有了剩余,就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于是人民開始建立

②鏈高考——原始村落修建取決于生產力(2022海南卷,1)涉考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船型屋的建造方式,反映了當時海南黎族先民的經濟落后,筑房材料多就地取材,說明黎族先民船型屋的建造取決于

。

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③析概念——“石器時代”石器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xiàn)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xiàn)。石器時代只是一個時間區(qū)段概念,石器時代并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④補教材——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明曙光(1)社會組織內部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2)某些掌握政權、軍權或宗教權的“王”已經出現(xiàn)。(3)遺址中城墻、圍壕和祭祀遺跡的出現(xiàn),表明專供統(tǒng)治者居住的,作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功能的城邑已經出現(xiàn)。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1.夏朝(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

建立夏朝。

(2)世襲制:啟繼位,

代替了禪讓制。

(3)國家管理(4)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fā)現(xiàn)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①。[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jù)法,即紙上之材料(傳世文獻)與地下之新材料(考古發(fā)掘),相互印證,證明為信史]禹世襲制間接2.商朝

湯3.西周

犬戎洛邑4.商周的社會經濟

青銅學考轉換?回歸教材①鏈高考——探索“夏墟”的存在(2021福建卷,1)涉考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文獻與實物互補的

。

②鏈高考——分封制拓展疆域、傳播文明的作用(2021廣東卷,1)涉考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黃河流域出土長江流域風格的青銅器,可推知西周時期實行

推動了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必要性分封制③補教材——商周政體下的君主權力商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其中的原始民主傳統(tǒng)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

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④析概念——商周之變⑤補教材——國野制(1)“國”,亦稱“鄉(xiāng)”,一般來說,是奴隸主貴族的政治中心和軍事?lián)c,住在國中的人稱“國人”。(2)“野”,亦稱“遂”,即國以外的廣大地區(qū),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以耕種公田的方式為國家貢獻勞役。⑥補教材——商周的宗法分封體制主題突破主題一多元性與統(tǒng)一性——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主旨精要:早期中華文明擁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綿長的歷史記憶。早期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存在“多支”文化系統(tǒng)以及北方模式、中原模式、東方模式等多種子模式,最終演化成以黃河—長江—西遼河流域為主體、以黃河中游(或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的“一體”文化格局。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為華夏族的形成和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史料探究視角1

從時空觀念探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材料一

我國六大考古學文化區(qū)系示意圖①

——摘編自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其中,地處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qū)是部落遷徙、分合、沖突的最為集中、最為突出的地區(qū),是中華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區(qū)②?!幾酝跫曳兜取洞髮W中國史》讀史①體現(xiàn)了遺址分布區(qū)域的廣泛性②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qū)成為文明核心區(qū)域【思考】閱讀材料,指出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體現(xiàn)出的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答案

從時間上看,本土化。我國是人類文明發(fā)祥地之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空間上看,多元化。黃河、長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視角2

從考古遺址認識早期區(qū)域文明的發(fā)展材料

圖1和圖2分別是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和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圖1

三星堆出土的陶盉和銅牌

圖2

二里頭出土的陶盉和銅牌

讀史

從形狀上看兩地出土文物極為相似從材質上看都是陶質和銅質材料【思考】根據(jù)兩地考古出土的文物,概括這一時期文明發(fā)展的特點。答案

早期區(qū)域文明間存在一定的交流。史觀史論1.唯物史觀——生產力與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關系

2.唯物史觀——原始農業(yè)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

3.歷史價值觀——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1)多元一體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縱觀中華文明形成的整個過程,各主要文化區(qū)整體上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多元并進的局面,并形成以中原地區(qū)為中心的多元一體化格局。(2)兼收并蓄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各主要史前文化區(qū)之間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長處,這是各地區(qū)文明化進程加速的重要原因,這種開放性對中華文明的形成產生重要促進作用。(3)延綿不斷是中華文明區(qū)別于其他文明的典型特征。在中華文明內部,主導文化對其他文化兼收并蓄,不斷豐富中華文明內涵,促進各地區(qū)一體化進程發(fā)展和文化認同感增強;在與周邊地區(qū)文明的交流和碰撞中,中華文明同樣兼收并蓄、取長補短、與時俱進。主題二化家為國、親貴合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特征主旨精要:中國早期國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庭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貴族和平民是社會兩大基本對立的階級。中國早期國家生產力水平尚屬低下,生產工具仍主要是木石工具,思想上呈現(xiàn)出較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民本思想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史料探究視角1早期國家史學研究的主要路徑材料

這部中國史的著眼點在社會組織的變遷,思想和文物的創(chuàng)辟,以及偉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這些項目要到有文字記錄傳后的時代才可得確考①……本書即以商朝為出發(fā)點,然后回顧其前有傳說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關于夏朝的一切傳說和追記中②,我們(所)能抽出比較可信的事實?!幾詮埵a麟《中國史綱》讀史

①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代②是先民們對上古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記述【思考】根據(jù)材料,分析《中國史綱》不以夏朝作為“出發(fā)點”的原因。指出探索夏朝歷史奧秘應遵循的主要路徑,并分析其原因。答案

原因:該書側重的項目需要確考的文字記錄;夏朝歷史缺乏當時的文字記錄。路徑:考古發(fā)掘。原因:神話傳說、文字記載無法定論。視角2

商周時期國家治理的影響材料

與商王朝相比,西周的統(tǒng)治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古人喜歡用“周公制禮作樂”來表述……其三,政治疆域和文化影響區(qū)域大大拓展,這與“分封制”的大規(guī)模推行密切相關。可以說,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摘編自劉芃、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思考】根據(jù)上述材料,圍繞“分封制的影響”,建立史料與史論之間的聯(lián)系。史論轉化史料史論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①②有利于周朝政治疆域的擴展和周文化的傳播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③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了“家國一體”的政治制度政治疆域和文化影響區(qū)域大大拓展,這與“分封制”的大規(guī)模推行密切相關神權與王權相結合,人文精神崛起史觀史論1.歷史解釋——認識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2.治國理念——從“事鬼敬神”到“敬德保民”(1)轉變原因: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民眾的強大力量,得出“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教化思想。(2)主要內涵:“敬德保民”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到“宜民宜人”,形成既要對民寬厚、惠民保民,又要慎重刑罰,才能使政權得到鞏固,確保國家安定的民本主義思想體系。這種思想不僅是周人對殷人“尚鬼”思想的一種反叛,而且是巫史文化由盛而衰、中國自然宗教向倫理宗教轉型的理論基石。(3)歷史影響:西周提出“明德、敬德、保民”的人文教化思想,以及在人文教育中,重視在倫理方面加強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約束的教化主張,成為幾千年來中國文化人文教育的基礎,對中國人文教育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3.歷史價值觀——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傳承

素養(yǎng)提升練?高考真題命題點1從史料實證角度考查私有制的產生1.(2023山東卷,1)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xiàn)證據(jù)的是(

)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一語點撥:原始社會私有財產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是產品有了剩余,開始進行產品交換。私有財產出現(xiàn),貧富分化加劇,逐漸產生了階級。C解析

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極不發(fā)達,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過著集體生活,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結合“單人墓”“百余件”等內容可知,單人墓葬中的隨葬品是墓主人生前的個人財產,屬于私有財產,故選C項;“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僅能夠說明該遺址出現(xiàn)了制陶手工業(yè),并且選項中也沒有明確說明該陶器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排除A項;“多人合葬墓”說明此時期還過著集體生活,這與私有財產出現(xiàn)的條件不一致,排除B項;“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僅能夠說明制陶工藝比較精湛,這與出現(xiàn)私有財產無關,排除D項。命題點2從唯物史觀角度考查古代象形文字2.(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chuàng)字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chuàng)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chuàng)制可反映當時(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zhèn)涞臅嬎囆g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一語點撥:原始農業(yè)的特征是使用簡陋的木、骨、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實行以簡單協(xié)作為主的集體勞動。D解析

從圖表信息看,“農”字的創(chuàng)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可見“農”字的創(chuàng)制可反映當時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故選D項。天人合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農”字的創(chuàng)制無法體現(xiàn)這一觀念,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xiàn)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排除B項;“農”字的創(chuàng)制與書畫藝術無關,排除C項。命題點3以飲酒器“爵”考查“五等爵”制3.(2021湖北卷,1)右圖是爵,通常被認為是飲酒器,也是飲酒禮上尊卑關系的象征,進而被用來代表品位序列。大約從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漸趨成熟。這反映了(

)A.冶煉技術的提高

B.鑄造工藝的完善C.等級制度的發(fā)展

D.宗法體系的崩潰C解題思維

命題點4從時空觀念角度考查商、西周的青銅器鑄造4.(2022全國乙卷,24)據(jù)上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A.推動了南北農業(yè)經濟進步B.依賴大規(guī)模商業(yè)活動開展C.反映了南北方聯(lián)系的加強D.緣于統(tǒng)治區(qū)域擴大到江南一語點撥:商周政治中心位于黃河流域,說明青銅器的鑄造和使用主要在黃河流域,而青銅鑄造的原料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C解析

根據(jù)題干地圖,可知商、西周時期的政治中心和西周主要諸侯國集中在北方,而重要銅礦則在南方。青銅器鑄造涉及將南方的銅運到北方,反映了南北方聯(lián)系的加強,C項正確;材料不涉及農業(yè),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商業(yè)活動的情況,排除B項;青銅器鑄造得益于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組織能力以及鑄造技術,統(tǒng)治區(qū)域擴大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押?經典模擬預測點1從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的角度考查大汶口文化1.(2023山東淄博三模)山東莒縣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了高柄杯一類飲酒器具,達663件之多,這約占整個遺址出土文物總數(shù)的45%。由此推斷,當時該地(

)A.制陶技術得到普及B.私有制度已經出現(xiàn)C.階級對立日益明顯D.糧食產量有所增加D解析

據(jù)題干可知,在山東莒縣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數(shù)量較多的飲酒器具,結合所學可知,釀酒的重要原料是糧食,據(jù)此推斷出當時該地的糧食產量有所增加,故選D項;在題干中并沒有述及這些飲酒器具是陶器,排除A項;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在大汶口文化時期,私有制已經出現(xiàn),但是題干中并沒有述及諸多飲酒器具屬于個人所有,排除B項;材料與階級對立無關,排除C項。預測點2二里頭文化遺址蘊含的“中國”概念2.(2023湖南雅禮中學模擬)有學者認為,華夏王朝文明的開啟就在二里頭時代,二里頭是最早的“中國”,它在內部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向四周發(fā)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單元和文化屏障的強力沖擊波。顯然,更大范圍的這種文化的遠播,不是靠軍事推進和暴力輸出,而是憑借其軟實力的巨大張力。該學者意在說明(

)A.二里頭時代是華夏文明的最早形成期B.中國王朝不借助于武力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