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講1耕細作的古代農業(yè)經濟課件高三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8/1B/wKhkFmYjWjiADxrOAAJKHkTpIho712.jpg)
![第8講1耕細作的古代農業(yè)經濟課件高三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8/1B/wKhkFmYjWjiADxrOAAJKHkTpIho7122.jpg)
![第8講1耕細作的古代農業(yè)經濟課件高三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8/1B/wKhkFmYjWjiADxrOAAJKHkTpIho7123.jpg)
![第8講1耕細作的古代農業(yè)經濟課件高三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8/1B/wKhkFmYjWjiADxrOAAJKHkTpIho7124.jpg)
![第8講1耕細作的古代農業(yè)經濟課件高三歷史二輪專題復習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08/1B/wKhkFmYjWjiADxrOAAJKHkTpIho712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講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yè)經濟2024屆高考二輪專題復習發(fā)展階段耕作方式變化農具的變化原始階段刀耕火種石、骨、木商周時期石器鋤耕(耜耕)石、骨、木;青銅農具(少)春秋戰(zhàn)國鐵犁牛耕(發(fā)達地區(qū))鐵制農具(發(fā)達地區(qū))漢代牛耕普及全國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鐵犁牛耕曲轅犁一、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一)耕作方式:刀耕火種→鐵犁牛耕(主要方式)耕作技術的進步(二)水利設施建設(1)上古時代:大禹治水反映了先民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2)春秋戰(zhàn)國:興修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3)西漢時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政府經常組織大規(guī)模的治河工程。(4)興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區(qū)的坎兒井。(三)生產經驗總結——農學著作《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生產技術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構成要素以家庭為單位,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男耕女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作用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精耕細作的主要推動力(四)經營方式(小農經濟)千耦其耘→個體農耕⑴構成小農經濟的幾大要素。⑵小農經濟的特點。⑶小農經濟在中國歷史的地位和作用。特點1.分散性2.保守性3.脆弱性4.頑強性(五)物種交流1.概況:⑴漢代:西域傳入,如葡萄、胡蘿卜、胡蘿卜、胡椒、葡萄、核桃、哈密瓜、西瓜、番石榴⑵秦漢:棉花⑶北宋:占城稻⑷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⑸小麥和水稻等物種在美洲的推廣,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2.物種交流的特點⑴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范圍不斷擴大,速度越來越快,交流全球化。⑵物種交流的種類越來越多,而且是雙向的,中國為物種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⑶新物種的推廣速度和影響程度,取決于物種的差異性和氣候條件,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⑷物種交流加速了生產的專業(yè)化和商業(yè)化,從而推動了貿易發(fā)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成為了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⑸對于文明落后地區(qū)而言,物種交流沖擊了該地區(qū)舊有的社會結構,客觀上有利于文明的進步3.促進物種交流的原因:⑴政府重視,積極引進和推廣⑵為了解決或緩解糧食危機問題⑶為了豐富食物結構,提高生活質量⑷交通道路的暢通、地區(qū)交流的增強4.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⑴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如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來源,豐富了中國的糧食種類,擴大了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等。⑵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改變了歐洲人的食物結構;小麥在北美的推廣,豐富了當地人的飲食種類。⑶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fā)展:北美地區(qū)的水稻絕大部分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在中國,玉米、馬鈴薯、甘薯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盈余投入市場銷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⑷新物種對當地環(huán)境產生影響:食草的馬牛羊來到美洲,繁殖數量超出土地承載能力;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中國引進推廣玉米、甘薯等,使荒山、丘陵、灘涂、沙地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水土流失視角1物種交流的階段性特點材料一兩宋時期,水稻的種植在淮河、黃河流域推廣,這里的人們也比較多地吃上了稻米。宋高宗時,北方人大量南遷,他們愛吃面食,麥價上漲,釀酒和馬料也需要麥子,這些因素刺激了人們對麥的種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種上麥子。此外,丘陵、山地還種上了北方傳入的粟、豆等。北宋從印度洋半島引進稱作“西天綠豆”的優(yōu)良綠豆品種,原產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較多栽種,并傳入南方。兩宋時期,還培育出豆芽和韭黃。
——常建華《社會生活的歷史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宋時期物種交流的特點。(1)南北物種交融;南方逐步形成稻麥兼種、水陸互補的作物體系;外來物種的引進;新物種的培育。
材料二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改變的不僅僅是地理版圖,更有人們的餐桌。美洲的煙草、東非的咖啡、中國的茶葉以及印度的糖。在此之前,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消費品,而在此之后,它們被送到世界各地。機器化生產和標準化的推行,使這些物品經過擴大再生產后重新出現在了它們的原產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態(tài),它們統(tǒng)統(tǒng)被飾以知名商標和發(fā)達地區(qū)的文明氣息,以一種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們原來的生產者,從立頓茶葉、箭牌糖果、美國煙草到后來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隨著全球化的進展,從1800到2000年,這一征服全球消費者口味的爭奪戰(zhàn)幾乎無往不利?!恫皝淼氖⒀?全球化如何重塑我們的口味》(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兩宋時期的物種交流相比近現代全球物種交流的不同之處。(2)不同:交流品種增多;交流范圍擴大;經濟作物交流為主;
對原物品進行機器化生產和標準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裝。視角2物種交流的全面認識材料三當今世界,更快、更頻繁的交通和旅行持續(xù)推動著物種交流。昆蟲、種子和細菌被帶到世界各地;水生物種在世界港口間自由穿梭,如:斑馬貝從里海遷移到了北美的各大湖泊河流之中,在那里定居并大量繁殖,使政府不得不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進行治理。許多政府努力試圖把雜草、害蟲和細菌拒于國門之外,但它們的所有成就都是暫時性的,會隨著入侵物種的下次光臨而前功盡棄。還有些政府會優(yōu)先考慮其他事情而不會為生物入侵擔憂。因此,生物全球化這一長期的過程將會,而且是不可避免地持續(xù)下去。(3)據以上材料回答,談談你對物種交流和物種入侵的認識。(3)物種交流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交流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它會使世界各地的物種越來越多樣,豐富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促進了社會分工和經濟發(fā)展,增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另一方面,因各國各地區(qū)的原有的生物自成體系,如果引入不當就會出現物種入侵,破壞當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災難性后果。所以,物種的引進應由政府主導,做好風險評估,在保障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科學引入,避免出現生態(tài)危機。同時應加強相應的知識普及,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加強檢疫,防止無意引進的物種等。(2018·全國Ⅱ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xiāng),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齊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yōu)質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fā)現,在美國干旱地區(qū)推廣種植,至1910年,美國已經擁有280多個大豆品種。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fā)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yè)、輕工業(yè)及醫(yī)藥工業(yè)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廣泛種植,美洲的農田和中國人的餐桌發(fā)生了緊密聯系?!幾詣⒄竦取丁耙粠б宦贰币曈蛳略耘啻蠖沟钠鹪春蛡鞑ァ?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答案:(1)特點:我國人民最早培育、馴化;種植范圍從中原推廣到南方,開發(fā)出各種豆制品;農書對勞動人民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推廣,政府推動。作用:民眾重要的食物來源,使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合理化;推動了中國農業(yè)的發(fā)展,備荒物資。(2)原因: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大豆是一種優(yōu)良作物品種,適宜種植;科學技術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fā)。(3)意義: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深化理解』
(一)傳統(tǒng)農耕文化的精耕細作1.形成原因⑴是由我國特定的自然條件決定的。我國土壤和氣候的特性以及頻頻發(fā)生的水旱災害使大面積粗放經營難以建立,只有小面積的精耕細作才能比較有效地減輕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⑵是解決人口與土地尖銳矛盾的需要?!叭硕嗟厣佟钡那闆r要求農民的生產經營必須以增加單位面積的勞動投入等手段進行精耕細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單位產量。⑶與土地制度密切相關。戰(zhàn)國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自耕農人身相對自由,經營比較自主,他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精耕細作的方法,爭取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品,以解決一家數口的生計問題。⑷是多元交匯體系的產物。各地區(qū)各民族人民豐富的農業(yè)實踐,他們之間農業(yè)文化的交流和融匯,為精耕細作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礎。⑸農業(yè)灌溉技術的不斷優(yōu)化奠定基礎。從水利工程看,都江堰、鄭國渠、白渠、龍首渠等工程興建;從灌溉工具看,翻車、筒車、高轉筒車、風力水車等在農業(yè)生產中應用。⑺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⑻生產組織的小型化⑼政府的重視和推廣2.發(fā)展歷程
⑴萌芽于夏商周時期。
⑵戰(zhàn)國、秦漢、魏晉是技術成型期。
⑶隋唐、宋元是擴展期。
⑷明清是深入發(fā)展期。⑹是我國勞動人民農業(yè)生產實踐經驗的升華。如形成并成熟于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旱地“耕—耙—耢—壓—鋤”防旱保墑耕作體系,形成于宋代的南方耕、耙、耖、耘、耥相結合的水田耕作技術,形成傳統(tǒng)農業(yè)精耕細作技術體系。3.評價⑴積極:中國農耕文化中“精耕細作”的生產觀提高了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農業(yè)環(huán)境和土地生產力,伴隨著精耕細作的出現是農耕生產工具的進步,人類對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能力得到加強。⑵局限:精耕細作中與灌溉農業(yè)相聯系的過度灌溉造成水資源過度浪費、土地鹽堿化和深挖土地造成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古代農耕經濟發(fā)展的原因、表現和影響1.原因:⑴政治因素:制度、政策以及社會秩序⑵生產工具的發(fā)明與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⑶生產經驗的積累⑷水利設施的建設⑸勞動力因素:人數、態(tài)度。⑹高產農作物的引進⑺耕地面積的增加2.表現;⑴糧食總產量的提高、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⑵生產工具的發(fā)明與改進、生產技術的提高⑶生產經驗的積累⑷水利設施的建設⑸人口數量的增加⑹高產農作物的引進⑺耕地面積的增加3.影響:⑴政治上,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⑵經濟上,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和發(fā)展提供條件。⑶文化上,為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提供物質條件。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tài)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yè)資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影響了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及資本轉化的進程經濟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場的發(fā)育,加之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思想觀念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tǒng)治者始終對工商業(yè)采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yè)。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束縛了人們思想,影響了科技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科技沒有實現向近代科技的轉變?!艄糯袊r耕經濟向近代化轉變的制約因素1.唐朝時期,中國社會家庭結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前期主要以小戶家庭為主,后期則出現了大量的聯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數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下列各項與這種變化最相關的是(
)A.儒家倫理的影響 B.科舉制度創(chuàng)新C.賦稅制度的變革 D.小農經濟瓦解C二、區(qū)域經濟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區(qū)域經濟是指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原因,在特定區(qū)域內所生產的產品,經營模式和地方特色基本相同的經濟。
經濟重心是指經濟、技術最發(fā)達,對國家提供主要財政支持的地區(qū)。在中國古代,衡量一個地區(qū)是不是經濟重心,最重要的是看該地區(qū)糧食產量和人力資源是不是在全國名列前茅,其次是看該地區(qū)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是否發(fā)達。——農耕經濟重心.概念解析(一)四大經濟區(qū)域經濟區(qū)地理位置特點形成原因山東黃河流域—魯冀豫(崤函分界)農業(yè)區(qū),經濟實力較強(山東最發(fā)達),是全國經濟重心。自然條件優(yōu)越人煙稠密開發(fā)較早山西黃河流域—關中河西、巴蜀江南長江以南原始森林覆蓋經濟實力較弱開發(fā)時間較晚地勢復雜氣候炎熱潮濕人口稀少生產技術落后龍門碣石以北山東、山西以北(塞內、塞外)畜牧區(qū)或半農半牧區(qū);農耕與畜牧經濟類型之間長期對峙交流,互補互利。經濟實力十分有限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一)四大經濟區(qū)域特點:呈現多樣性和經濟實力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二、全國卷之非選擇題衡量標準:2020年高考歷史專題復習課件: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共19張PPT)2020年高考歷史專題復習課件: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共19張PPT)概念闡釋:經濟重心:是指經濟、技術最發(fā)達,對國家提供主要財政支持的地區(qū)。⑴看該地區(qū)的糧食產量和人力資源是不是在全國名列前茅;⑵看該地區(qū)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是否發(fā)達。⑶貢賦在國家財政收入中是否占絕大多數比例。(二)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二)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1.原因⑴自然條件:江南地區(qū)自然條件優(yōu)越: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地廣人稀、水資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⑵政局:北方戰(zhàn)亂頻繁,南方相對穩(wěn)定,為江南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穩(wěn)定的環(huán)境。⑶勞力: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增加了大量勞動力,并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⑷政策:南方統(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重視發(fā)展經濟,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⑸農作物:新的農作物在江南引種,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發(fā)展。⑹商業(yè):海外貿易的發(fā)展,促進了江南商品經濟的繁榮。⑺江南地區(qū)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⑻政治中心的南移。2.過程:①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開始得到開發(fā)。②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南朝末年開始追趕北方,南北方經濟趨于平衡。③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fā)展,南北幾無差距。④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fā)展,超過北方。⑤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fā)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3.表現:①南方戶口超過北方,戶口分布重心的南移。②南方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全面超過北方。③南方地區(qū)在國家財政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3.特征
⑴經濟重心的南移伴隨著北方人民的南遷。⑵南移趨勢往往在地方割據、政局動蕩、戰(zhàn)亂時較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4.影響⑴對經濟布局的影響。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縮小,南北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共同促進我國古代經濟的發(fā)展。⑵對我國交通貿易的影響。由于經濟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發(fā)展,海上交通和運輸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運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促進了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和政治交流。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的轉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重心由北向南遷移,而經濟重心的南移又反過來促進了北方人民進一步南遷。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⑷人才教育: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⑸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重心南移,導致南方某些地區(qū)的過度開發(fā),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三、中國古代的人口問題(一)古代的人口調查1.秦朝:首次全國性人口調查完成(可惜沒流傳下來)
2.漢朝:⑴西漢(公元2年):戶口數是現存最早的全國性人口數。⑵東漢:細致的人口調查(案比)
3.隋朝:“輸籍法”、“大索貌閱”。4.唐朝:戶籍登記制度與貌定5.明朝:戶貼與黃冊制度6.清朝:有戶口登記向人口普查的過渡◆史料研讀:“大索貌閱”史料一自南北朝以來,戶口隱漏日趨嚴重,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在北方,規(guī)定未婚只繳半租。有的地方戶籍上都不見有妻子的登錄。有的豪強大族,一戶之內有數十家,人數多達數萬,國家賦稅收入因此銳減。史料二“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奸偽,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guī)免租賦。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隱。于是進帳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妒池浿尽に鍟肥妨先逦牡蹖⒈背木锖妥庹{制略作改動,推行到全國,授田普遍不足。接著,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了大規(guī)模的”大索貌閱”,挨家挨戶地檢查戶口。為了更好地與之配合,實行“輸籍之法”,即由政府提前定好賦稅徭役數目(低于地主所收的稅役)及早頒布天下,使豪強地主的附屬戶看到作國家的編民更好,自動脫離豪強地主,成為國家的納稅戶。思考:隋朝推行“大索貌閱”的原因、影響?!羲宄菩小按笏髅查啞钡脑颌拍媳背詠?,農民隱漏戶口現象日趨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⑵許多士族豪門控制的依附民,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⑶為了查實應納稅和負擔徭役的人口,增加封建國家的賦稅收人,●“大索貌閱”的影響1.積極:⑴增加了國家增加了國家勞動力和賦稅收入。⑵打擊了豪強地主,加強了中央集權。⑶減輕了民眾的賦稅負擔,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⑷嚴格控制人民,鞏固封建統(tǒng)治。⑸有利于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2.局限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⑵授田不足,政府編百姓入戶籍,以此增收賦稅,加派徭役,導致矛盾激化、為隋朝的短祚埋下隱患(民怨鼎沸是必然的)(二)中國古代人口的變化趨勢1.秦朝:約2000萬。2.西漢末年:5059萬,約占世界人口的1/5。3.此后至康熙初年:人口一般都約6000萬。(兩宋、明代中期曾達到1億)4.康熙初年到鴉片戰(zhàn)爭~~人口快速發(fā)展時期。
(1684年1億;1762年2億;1790年3億;1834年超4億。)人口數量的不確切性統(tǒng)計地域不全面統(tǒng)計角度不同隱匿、漏報現象嚴重遺失、損毀統(tǒng)計技術歷史時期人口數量的史料來源正史《地理志》典章制度的專著地方志家譜(二)中國古代人口的變化趨勢中國古代人口出現怎樣的變化趨勢?⑴總人口數不斷增加⑵區(qū)域人口分布呈現“南增北減”趨勢北人南遷由黃河流域遷向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如西晉末年北方人民南遷和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邊疆移民政府組織軍民遷移,從事戍守、開發(fā)、屯田等。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區(qū)。華人外流我國古代出現的到海外謀生、居住現象,形成華人外流。如鄭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外族內流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qū)居住。(三)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開發(fā)型交融型移植型交融型1.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流向人口遷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qū)之間的空間移動,這種移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改變。概念解析時期遷徙狀況秦朝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漢朝向北方移民屯田,前119年,一次就移民70余萬;東漢初,南匈奴內遷,逐漸漢化魏晉3—6世紀,匈奴、羯、氐、羌、鮮卑等族遷徙到中原;北方人民大批南下唐朝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南移,歸附唐朝。9世紀,回鶻政權瓦解,除一部分遷入內地與漢人融合外,大部分西遷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宋朝北宋滅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元朝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明清至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廣東、福建一帶的民眾為謀生,前往東南亞,甚至遠到印度洋一帶,史稱“下南洋”。政治因素鞏固邊防、開墾荒地、限制富豪、文明開化等政治需要成為促成移民的因素環(huán)境因素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嚴重頻發(fā)之地的人民向社會穩(wěn)定、生產發(fā)展之地遷移是歷史上的一種常態(tài)經濟因素落后生產方式下的人民向擁有先進生產方式的地區(qū)遷移2.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①天災;②戰(zhàn)亂;③政策;④封建剝削(地租、高利貸等)⑤謀生:⑥人口壓力;⑦文明吸引力。材料東漢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南遷正對應著公元前1000年至500年的寒冷時期;南宋時期游牧民族南遷正對應著公元1100年至1200年左右的寒冷期;元未明初的人口遷移對應著1400年到1900年寒冷期。每一次游牧民族遷到中原王朝,往往帶到著黃河流域人口遷至更南方??梢姎夂蜃冞w導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然災害的頻繁發(fā)生和北方草原生存環(huán)境的不斷惡化。游牧民族無法繼續(xù)在草原繼續(xù)生活下去,就被迫要向別處遷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設計院科技發(fā)展的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
- 二零二五年度山地休閑度假村租賃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務公寓租賃預付款合同
- 2025年度高新技術企業(yè)稅務優(yōu)惠政策應用合同
- 職場培訓中的問題導向式探究教學方法
- 二零二五年度知識產權侵權責任認定及賠償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物業(yè)人員雇用及智慧社區(qū)建設合同
- 2025年度門面房屋租賃合同(含租賃保證金退還規(guī)則)
- 綜合類商業(yè)險在家庭的定位及配置策略
- 計算機實驗室應急技術的研究與運用
- 房地產調控政策解讀
- 產前診斷室護理工作總結
- 2024-2025學年八年級數學人教版上冊寒假作業(yè)(綜合復習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AP內容介紹》課件
- 醫(yī)生定期考核簡易程序述職報告范文(10篇)
- 安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
-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點解讀
- 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課件
- 2024年社會工作者(中級)-社會綜合能力考試歷年真題可打印
- 《處理人際關系》課件
- 五年級行程問題應用題100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