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案_第1頁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案_第2頁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案_第3頁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案_第4頁
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教案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huán)、大氣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2、生物循環(huán):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并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huán)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lián)系起來。3、生物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產物,又是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3)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1、生產功能:指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wěn)定的能力。(大氣本身不具備減緩co2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通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1、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時刻在演化(氣候變化、地貌變化)2、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fā)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fā)展變化著。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要素的演化。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改變。(破壞森林與植樹種草引發(fā)不同的環(huán)境效應)2、在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類活動比較容易導致生物發(fā)生變化。(2010·浙江文綜調研一)早第三紀,中國副熱帶地區(qū)氣候干燥,形成沿緯向分布的紅色碎屑巖系。由于印度板塊向北的漂移與擠壓,青藏高原隆起,改變了區(qū)域大氣環(huán)流格局。讀圖完成1~2題。1.西北地區(qū)在早第三紀所處的溫度帶和緯度分別是(D)A.溫帶,35°N~45°NB.熱帶,5°N~15°NC.寒帶,35°N~55°ND.亞熱帶,25°N~35°N2.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區(qū)域的氣候變化正確的是(D)A.柴達木盆地變冷、變濕B.四川盆地變暖、變干C.青藏高原以東地區(qū)變冷、變濕D.塔里木盆地變冷、變干解析結合題干和圖示材料可以知道,西北地區(qū)在早第三紀所處的溫度帶是亞熱帶,緯度位置在25°N~35°N之間。由于印度板塊向北的漂移與擠壓,青藏高原隆起,使得塔里木盆地變冷、變干。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一、空間尺度劃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異:溫度帶分異和海陸分異2、區(qū)域性的地域分異: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二、自然帶1.概念:陸地上不同的地區(qū),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對應了與之統(tǒng)一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2。自然帶的劃分(北半球為例)利用氣候圖對照分析自然帶的分布。熱帶雨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熱帶草原帶(薩瓦納帶)(南北緯10°—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中西部)熱帶荒漠帶(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中西部)熱帶季雨林帶(北緯10°—25°之間的亞洲大陸東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和40°—60°之間的大陸西部)亞寒帶針葉林帶(北緯50°—70°之間)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苔原帶、冰原帶(2010·江蘇通州調研)下圖是“理想大陸自然帶(局部)演變趨勢圖”,讀圖完成3~4題。3.在T1時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雙選)(AC)A.自然帶①—②—③與自然帶⑤—⑥—⑦體現的分異規(guī)律在我國都很典型B.①和④自然帶類型相同是因為氣候類型相同C.⑥自然帶的東側分布緯度比西側低,與西側沿海有暖流經過有關D.②③④的自然帶形成主要與水分條件有關,與溫度條件無關解析我國自然帶的分布既有南北方向的更替,也有東西方向的更替;⑤⑥自然帶在西側分布緯度較高,主要是受暖流的影響;自然帶①屬溫帶海洋性氣候,④屬溫帶季風氣候;自然帶的形成與水熱條件都有關系。4.在T2時期,下列敘述可信的是(雙選)(BC)A.喜馬拉雅山的雪線將降低B.我國華北平原會變得更干旱C.俄羅斯海運條件將得到很大改善D.天然橡膠種植的緯度將進一步降低解析T2時期反映了氣候變暖對自然帶分布的影響。三、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緯度地帶性)這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包括低緯和高緯地區(qū)橫穿整個大陸的地帶,以及中緯度在一定范圍內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帶。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經度地帶性)這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qū)表現較為明顯。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響,從沿海到內陸,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guī)律變化。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隨著海拔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規(guī)律。山地垂直帶是在水平地帶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山麓與水平帶一致,垂直帶譜與其所在緯度向較高緯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帶譜相似。垂直地域分異與山地所在緯度、高度密切相關,即山地所在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帶數目越多,垂直帶譜越完整。5.(2009·遼寧鞍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我國部分區(qū)域圖材料二我國部分山地自然帶及植被分布示意圖(1)材料一中A是阿爾泰山(山脈),B是陰山(山脈),C是太行山(山脈),D是秦嶺(山脈)。(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別屬于材料一圖中的四座山脈,那么①可能屬B山脈;②可能屬D山脈;③可能屬A山脈;④可能屬C山脈。(填字母)(3)①山地中M處植被可能是(C)A.常綠闊葉林B.高山草原C.針闊混交林D.落葉闊葉林(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廣泛的主要原因是南坡降水豐富,②~④中森林分布狀況與此原因相同的還有③④。(5)②山地南北坡基帶存在差異,原因是南北坡基帶所處氣候類型不同(南北坡基帶熱量條件不同)。(6)②→④→①基帶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影響因素是熱量,三地基帶變化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7)④→①→③基帶也有區(qū)別,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三地基帶變化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解析第(1)題,根據A、B、C、D山脈的位置判斷。第(2)題,根據各山地自然帶判斷所屬山脈。第(3)題,①是陰山,基帶為溫帶草原帶,M帶之上為針葉林,故M帶應為針闊葉混交林帶。第(4)題,①③④兩側自然帶分布不同主要都與降水因素有關。第(5)題,②是秦嶺,南北兩側的氣候類型不同,故南北坡基帶不同。第(6)(7)題,由于基帶為當地自然帶,故②→④→①基帶變化體現了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④→①→③基帶變化體現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本章重難點1、如何認識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1)所謂整體性,就是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它有兩種表現:①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的關聯(lián)性。環(huán)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各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fā)展變化的。②陸地環(huán)境各要素的制約性。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變化,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2)所謂地域差異,是指不同地區(qū)由于環(huán)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單位。①由于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勻,形成與緯線大體平行的熱量帶。②受大氣環(huán)流和行星風系、海陸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響,不同的地域單位分別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寬度的、呈條帶狀分布的自然帶,顯示出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環(huán)境有相似的,而絕沒有相同的。2、如何認識自然帶分布的規(guī)律(1)由赤道向兩極的分異在低緯和高緯表現明顯。低緯地區(qū):自然帶由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過渡高緯地區(qū):自然帶由亞寒帶針葉林帶→苔原帶→冰原帶過渡(2)由沿海向內陸的干濕度地帶性在大陸中緯度表現明顯大陸西岸大陸內部大陸東部受西風控制深居內陸,離海較遠受季風影響降水量較多水分趨于減少降水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帶性①垂直地帶性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規(guī)律相似于從赤道向兩極的變化規(guī)律②山麓帶基本上與當地自然帶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帶譜的多少與山地所處的地理緯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關④中低緯度高海拔山脈表現最明顯分布規(guī)律概念及特點成因主要分布地區(qū)舉例水平地帶性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與緯線大體平行伸展呈條帶狀緯度高低引起的熱量差異,水分亦有影響低緯和北半球的高緯地區(qū)非洲沿東經200從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帶的變化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各自然帶沿著從濱海向內陸方向更替,并大致與經線平行呈條帶狀距海遠近引起的水分差異,也受一定的溫度影響中緯度地區(qū)北美大陸部從大陸濱海地區(qū)向內陸方向自然帶的更替垂直地帶性各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垂直分布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熱狀況的垂直差異海拔較高的山地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課后強化訓練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4分)(2009·天津文綜)讀“某外流湖自然消亡過程示意圖”,回答1~2題。1.該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據圖可以確定的是()A.地殼上升B.水源減少C.氣候變干D.物質沉積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區(qū)自然景觀的變化,這反映了自然環(huán)境的()A.整體性B.差異性C.穩(wěn)定性D.脆弱性解析第1題,從湖泊消亡過程圖中可以看出,從第1幅圖到第3幅圖,湖泊周圍的植被明顯減少,受其影響,水土流失可能會加?。粡牡?幅圖到第3幅圖,湖泊深度越來越淺,直到消亡。第2題,湖泊消亡引起湖區(qū)自然景觀的變化體現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地理環(huán)境的某一要素發(fā)生變化,其他要素也會發(fā)生變化,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答案1.D2.A(2010·鹽城二調)讀漫畫“把云留住”,完成3~4題。3.與該漫畫主題最貼切的環(huán)境問題是()A.土地鹽堿化B.大氣污染C.森林破壞D.溫室效應4.此圖體現了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A.整體性B.差異性C.開放性D.同一性解析第3題,漫畫反映的主題是植被破壞導致區(qū)域內涵養(yǎng)水源能力下降,氣候變干,土地沙化更加嚴重。第4題,圖中反映了植被破壞會引起降水減少、土地沙化、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體現了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特點,即“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答案3.C4.A(2010·蘇北四市二聯(lián)考)下圖是“某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演變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5.引起圖中地理環(huán)境演變的原因是(雙選)()A.大氣環(huán)流B.海陸位置C.地殼運動D.地形的變化6.圖示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過程主要體現了(雙選)()A.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B.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C.地理要素的聯(lián)系性D.地理要素的獨立性解析第5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區(qū)域的大氣環(huán)流(常年盛行風向)、海陸位置都沒有發(fā)生變化,排除AB選項;而地勢卻在逐漸升高,說明地殼在運動,故正確選項為CD。第6題,從演變過程看,該區(qū)域的地形發(fā)生了變化,其他要素也跟著出現相應的變化,如植被(森林減少,草地、荒漠出現)、降水(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形成雨影區(qū))等,說明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也充分說明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故正確選項為BC。答案5.CD6.BC(2010·紹興期末)下圖為“亞洲東部某區(qū)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7~8題。7.圖示自然帶的分布主要體現了()A.緯度地域分異規(guī)律B.經度地域分異規(guī)律C.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D.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8.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緯度較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太陽輻射D.大氣環(huán)流解析第7題,圖中區(qū)域自然帶的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主要體現了緯度地域分異規(guī)律。第8題,圖示區(qū)域位于中高緯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島寒流影響,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偏低。答案7.A8.B(2009·江蘇地理)下圖是一張反映“滴水葉尖”現象的照片。據此回答9~10題。9.該現象常年出現在()A.溫帶落葉闊葉林B.熱帶草原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D.熱帶雨林10.該現象在我國較普遍出現于()A.天山天池湖濱B.西雙版納瀾滄江畔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邊解析“滴水葉尖”一個考生陌生的植物學名詞出現在地理高考卷中,屬于新情境,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地理知識和能力,此題不屬于難題。第9題,題干描述中“常年”給了考生適當的提醒。各選項中,只有D選項符合“常年”多雨的特征,由此可以排除A、B、C選項。第10題,熱帶雨林“在我國較普遍出現”的地區(qū)只能是西雙版納瀾滄江畔。答案9.D10.B下圖分別是“東歐和北亞的植被與農業(yè)帶分布示意圖”及“東歐和北亞地區(qū)簡圖”。讀圖回答11~13題。11.①圖中植被和農業(yè)帶的分布體現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是()A.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D.非地帶性規(guī)律12.①圖中植被和農業(yè)帶的分布與②圖中甲、乙、丙、丁四線段所經地區(qū)一致的是()A.甲B.乙C.丙D.丁13.①圖中草原帶形成的原因是()A.受到夏季風的影響較為濕潤B.受到西風的影響較為濕潤C.冬季風從北冰洋帶來豐富的水汽D.多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較為豐富解析第11題,①圖中植被和農業(yè)帶的分布是熱量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的結果,體現了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第12題,丁表示的是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甲、乙、丙表示的都是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但能體現①圖中沙漠、草原帶的只有乙。第13題,①圖中草原帶位于里海沿岸,西風帶來的水汽較多。答案11.A12.B13.B(2009·福建質檢)新疆西北部山地地勢較低,有幾個缺口。某中學研究性學習小組將搜集到的東西走向的天山某山峰(部分)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異圖作為探究學習天山南北坡垂直帶譜差異及其原因的材料。據此及所學的知識回答14~15題。14.以下選項可以作為判斷天山北坡證據的有()①山地荒漠帶的分布面積更小②山地荒漠草原帶分布的上限更高③山地草原帶分布面積更大④森林帶分布面積更大⑤高山草甸帶分布的上限更高⑥雪線更高A.①②③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15.推測出影響該山峰南北坡垂直帶譜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A.熱量B.降水C.光照D.放牧解析第14題,新疆西北部山地有缺口,大西洋水汽能夠深入,天山北坡降水條件明顯好于南坡,故北坡雪線較低,草場面積、森林面積都較大。第15題,降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植被的生長與分布狀態(tài)。答案14.C15.B16.(2009·廣州調研)下圖中,a圖為“某大陸局部地區(qū)自然帶現狀圖”,b圖是“該地區(qū)未來可能出現的自然帶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有(雙選)()A.該局部地區(qū)可能在亞歐大陸B(tài).該局部地區(qū)可能在南美大陸C.與a圖到b圖的變化相吻合的是海平面上升D.與a圖到b圖的變化相吻合的是阿爾卑斯山雪線降低解析對照兩圖可發(fā)現該地未來自然帶向北變遷,推測其原因應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到那時阿爾卑斯山的雪線會因溫度升高、冰雪消融而上升。答案AC二、綜合題(共36分)17.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數百萬年來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隆起過程與環(huán)境變遷等進行了多年科學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許多最新進展。讀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相關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材料一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西風帶情況變化示意圖材料二青藏高原隆起前后的大氣環(huán)流和高原季風剖面示意圖(1)分析圖甲,青藏高原隆起前夏季和冬季西風帶的位置的不同之處是,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圖乙,A、B之間的風帶名稱是。(3)青藏高原隆起對我國和亞洲地區(qū)產生許多方面的影響。根據題目材料和下面的關聯(lián)示意圖,從備選項目中找出對應圖中①②③④的內容。①,②,③,④。A.阻擋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濕氣流深入B.中亞和西亞粉塵東輸,沉積形成高原C.改變海陸分布和亞歐大陸輪廓D.東亞和南亞地區(qū)形成季風區(qū)(4)青藏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