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異化的哲學探析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E/2A/wKhkFmZUr8mAU_3NAAC8ly8L3OI914.jpg)
![建筑異化的哲學探析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E/2A/wKhkFmZUr8mAU_3NAAC8ly8L3OI9142.jpg)
![建筑異化的哲學探析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E/2A/wKhkFmZUr8mAU_3NAAC8ly8L3OI9143.jpg)
![建筑異化的哲學探析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E/2A/wKhkFmZUr8mAU_3NAAC8ly8L3OI9144.jpg)
![建筑異化的哲學探析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2E/2A/wKhkFmZUr8mAU_3NAAC8ly8L3OI91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企業(yè)管理}建筑異化的哲學探析分類號 密級 UDC 編號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題目 建筑異化的哲學探析:一個關于人類生活方式的思考 學院(所、中心)人文學院 專業(yè)名稱 科學技術哲學 研究生姓名 程瑞來 學號1200901192導師姓名 李本書 職稱副教授 20125月扉頁:
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論文是我個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對本文的研究做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了謝意。研究生簽名: 日 期: 論文使用和授權說明論文。(保密的論文在解密后應遵循此規(guī)定)研究生簽名: 導師簽名: 日 期: …………………本人及導師同意將學位論文提交至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進行電子和網(wǎng)絡出版,并編入CNKI系列數(shù)據(jù)庫,傳播本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關權益。研究生簽名: 導師簽名: 日 期: 摘要當前,建筑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科學、技術、人文、自然、歷史等多方面內容,已經(jīng)成為各種復雜關系的矛盾體?!爱惢弊鳛橐粋€哲學詞匯,有讓渡、疏遠、脫離、差異、精神錯亂等意。馬克思前期認為異化是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的分離,即人失去了自己的類本質。這里所說的人的“類本質”,是一種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類本質,即自由、自覺的勞動。在這里,我們使用馬克思1845種力量驅使著人,統(tǒng)治著人、成為與人對立的一種外在力量。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建筑異化的探析必然涉及建筑本身和建筑活動兩個方面。本文將建筑異化從人類生活方式的角度考慮,從自然、社會、人三個層面進行探析。從對建筑史的角并對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嚴重的威脅。此外,本文對建筑設計的“偽藝術”追求和建筑的極端商品化表現(xiàn)展開了批評。針對上述現(xiàn)象,文章從勞動、商品、科學、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入手,分析了建筑異化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在對各種建筑思潮批判的同時,文章認為不公正的市場化運作和建筑共同體讓建筑異化現(xiàn)象愈演愈烈。最后,作者以馬克思關于異化的理論為基礎,認為建筑異化作為一種正常的歷史現(xiàn)象,有其存在的社會歷史原因。人類的建筑觀的通約性是建筑異化消亡的重要條件。文章以海德格爾的棲居理論為邏輯終點,呼吁建筑回歸到詩意居住的本質上來。關鍵詞:建筑;異化;工具理性;建筑共同體;通約性;棲居AbstractCurrently,thebuildingasacross-discipline,involvingscience,technology,culture,nature,history,andotheraspectsofcontent,havebecomethecontradictorybodyofcomplexsocialrelations.“Alienation”asaconcept,notonlyhave differentmeaningsinthehistoryofphilosophy,anditsmeaningisdifferentinthedifferentstagesofthedevelopmentofMarxistthought.HereweuseformulationsofMarxonalienationafter1845,namely:Oftheirownactivitiesonpeoplebecomeanalien,andthepowerofhisopposition.Thisforceandactiveproductsbecometherule,withpeopleoftheoppositeofasocialforce.We'regoingtoanalysisalienationofbuildingsfromnatural,socialandhuman.Atthesametime,weneedtodeepenandextendtheconcept.Thisarticleconsidersthatbuildingalienationturntothematerialistic,spiritual,marketinganddigitalonthewhole.Thisarticlebelievethatalienationofbuildingsdestroyedpeople'swayoflife,cutoffthehistoricalcontext,andthreattothenaturalenvironment.Whilecriticizedthe"pseudo-artbuilding"andthecommercializationofresidential,wetriedtoanalyzethecausesofalienationofbuildingsfromlabor,commod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market,andsoon.Wecriticizearchitectsandbelievethattheunfairmarketrelationsandthebuildingcommunityaretheleadingcauseofalienationofbuilding.Finally,webelievethatthealienationofbuildingisanormalphenomenonofthehistoryandtherearemanyofthesameontheviewofhumanaboutarchitecture.OnthebasisofHeidegger'sanalysisofthedwelling,wecalluponthearchitecturereturntothepoeticnatureoftheliving.Keywords:BuildingAlienation;Buildingcommunity;Commensuration;Dwelling;目錄第一章引論:關于建筑異化 1一、問題提出 1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2三、文章的寫作思路 5四、建筑異化的研究意義 6第二章何謂建筑異化 6一、建筑的界定 7二、建筑異化的概念 8三、建筑異化的詮釋 10第三章建筑異化的四個極端方向 11一、建筑異化的物質化方向 11二、建筑異化的精神化方向 12三、建筑異化的市場化方向 13四、建筑異化的數(shù)字化方向 15第四章當前建筑異化的主要表現(xiàn) 16一、對原有生活方式的破壞 16二、建筑歷史厚重感的缺失 17三、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對立 19四、建筑的“偽藝術”追求 20五、建筑的極端商品化 21第五章 建筑異化的原因分析 23一、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看建筑異化 23二、一個STS的視角 24三、建筑思潮的泛濫 25四、不公正的市場化運作 27五、建筑共同體的影響 28第六章建筑異化的消亡 29一、正確認識建筑異化 29二、人類建筑觀的通約性 30三、給建筑脫去多余的“外衣” 32四、讓建筑回歸“詩意居住”的本質 33總結 36參考文獻 38致謝 39第一章 引論:關于建筑異化一、問題的提出西方認為建筑是一部石頭的史書,是凝固的樂章。盡管世界建筑形態(tài)千差萬別,但其總體發(fā)展軌跡并非無跡可尋。從建筑史的角度出發(fā),建筑最初僅僅承擔著人類的居住需求,后來卻不約而同的走向了高大和堅固,滿足了人們的安全需求。在此期間,宮殿和教堂給建筑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寄托著人類的某些情感和精神追求。而當前建筑又成為人們投資理財?shù)墓ぞ撸優(yōu)榇碳そ?jīng)濟的一大產(chǎn)業(yè)。所以,建筑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所可供居住的房子,它在古代扮演著戰(zhàn)爭中的保護工具,并逐漸成為一個可以放置精神的場所或者一種身份的象征,而現(xiàn)在又成了市場經(jīng)濟中的不動產(chǎn)。同時,近年來數(shù)字化的圖書館、交易所、網(wǎng)店不斷涌現(xiàn),代替了許多實體建筑,不少人鼓吹人的生活就是一臺電腦和一間房子,傳統(tǒng)的建筑要素遭到漠視。建筑已經(jīng)越來越不注重傳統(tǒng)的居住問題,而是越來越多的涉及自身以外的事情。從建筑史的角度,我們不禁要問:建筑到底怎么了?工業(yè)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樓房逐漸流行起來,已形成席卷全球之勢。當今建筑界一邊是建筑師在世界范圍內揮毫潑墨的展示自己的藝術個性,千奇百怪的建筑高聳入云;另一邊是建筑活動引起的資源和能源枯竭,還有徹夜的機器轟鳴。城市化在過去是一個自然的形成過程,而在今天我們可以憑借科學技術的力量做到“點地成樓”、“點村成城”。在鄉(xiāng)村,大批農(nóng)民被迫放棄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他們拋棄了牛、羊、狗等牲畜,快速的加入到了工業(yè)化和信息化社會。建筑成了發(fā)展經(jīng)濟的手段,越來越多的人被迫脫離了土地,由此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同樣,在城市人更是被“束之高閣”。人們通常為了幾十個平方的建筑面積耗盡了一生的積蓄,甚至負債累累。在此意義上,建筑與人本末倒置,人又成為建筑發(fā)展或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一環(huán),并且逐漸的為建筑所奴役。同時,在建筑業(yè)如火如荼發(fā)展的今天,全球機械轟鳴,資源、能源在不斷的消耗,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人們如癡如醉的被束縛在建筑活動中,建筑帶來的自然和社會問題日益嚴峻。所以,建筑和建筑活動已經(jīng)成為一種影響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外在力量,我們把這種建筑與人和自然對立的現(xiàn)象稱為建筑異化。那么,建筑異化因何產(chǎn)生?它又有哪些表現(xiàn)呢?花源”和西方的“烏托邦”都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人類對自然和諧生活的向往和自由而滿足居住狀態(tài)的追求。古時的田園生活和今天的別墅生活有很多相通之處,人從未放棄對一種天人合一的家園追求。這就是建筑異化消除的潛在動力,也是本文的落腳點。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CNKI檢索,建筑異化的相關研究較少,可供參考的資料不多。但早在——談建筑藝術的異化現(xiàn)象》文章,將“異化”解釋為“發(fā)展變化”,即從一種東西變?yōu)榱硪环N東西的意思。而手法主義的①2005年4月同濟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王珂發(fā)表了《移民城市中建筑形態(tài)的異化》一文,文章以移民為線索,通過對上海歷史建筑的研究,論述了由移民所引起的建筑異化過程,嘗試解釋移民城市中的一些建筑現(xiàn)象,指出正是建筑形態(tài)的異化,使上海建筑在多元化的過程中更加復雜與豐富。①2011年6《西雙版納竹樓建筑異化問題與對策》的文章,作者認為西雙版納的竹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干欄式建筑。面對傣族居民紛紛建蓋起了鋼筋混凝土的現(xiàn)代“洋樓”,傳①菲利普·德里歐:《手法主義與現(xiàn)代派建筑——談建筑藝術的異化現(xiàn)象》,羅征啟譯,世界建筑,1981年第3期,頁。①王珂:《移民城市中建筑形態(tài)的異化》,山西建筑,2005年第7期,第11-12頁。統(tǒng)的傣家竹樓正被新式的建筑所吞噬的現(xiàn)狀,作者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西雙版①上述關于建筑異化問題的研究,涉及建筑設計手法、形態(tài)、材料的變化,更多的強調目前,盡管建筑異化的整體研究較少,但與建筑有關的建筑材料異化、建筑空間異化、建筑師的異化、科學的異化、技術的異化等方面的研究內容卻有卷可查。1999年王振宇以《技術的異化——當代日本建筑的技術表現(xiàn)》為題,將建筑與技術置于社會大環(huán)境下,就當時日本建筑師對建筑技術的理解作為技術異化的根源,突出了建筑師對技術的使用給建筑帶來的影響。①200128日,中國建設報指出要關注建筑師的異化,文章批評了國內建筑師照抄照搬歐美建筑設計的現(xiàn)象,強調建筑要立足國情,保持本土特色。20057月,范路發(fā)表的《自然然石材、粘土磚瓦、水泥(混凝土)、玻璃、鋼材等主要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建筑材料的制造過程,探討了現(xiàn)代建筑材料制造過程同現(xiàn)代主義建筑及其文化的聯(lián)系。文章認為現(xiàn)代建材制造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人類對自然的不斷異化過程,使用現(xiàn)代建材的現(xiàn)代建筑則在更大尺度上異化了自然,對自然的異化是現(xiàn)代主義建筑文化問題的③例如王科奇的《建筑倫理價值觀的擴展——批判的環(huán)境倫理觀》、鄧慧秀的《建筑倫理功能的探析》、瞿劍的《現(xiàn)代城市建筑批判》等。這些文章雖然沒有提及①黎玲花,林幼斌:《西雙版納竹樓建筑異化問題與對策》,商業(yè)文化,2011年,第316頁。①王振宇:《技術的異化——當代日本建筑的技術表現(xiàn)》,華中建筑,19991期,70頁。③范路:《自然的異化:現(xiàn)代建材制造與現(xiàn)代建筑》,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7295建筑異化,但都從不同側面對建筑和城市展開了批評,對本文的寫作有較強的借鑒意義。此外,將建筑和城市從整體把握的研究主要有錢學森關于建筑科學的理論和吳良鏞的《廣義建筑學》。他們對建筑學與社會學、經(jīng)濟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進行了重要的探索,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在國外,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筑?居?典范,其中“四重整體”的提法反映出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入思考,而對黑森林小屋生活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對當時城市生活方式的不認同。這些內容同樣對本文的寫作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樣,國外建筑異化的提法也很少,學者們大多關注的是政治異化、經(jīng)濟異化、市場異化等,而且異化問題的關注度也在逐漸降低。但國外建筑科學和建筑倫理研究是較多的。工業(yè)革命以來,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首先出現(xiàn)在西方,并且西方有城邦社會的傳統(tǒng),所以西方對建筑的研究起步較早。在兩千多年前奧古斯都時代由維特魯威(Vitruvii)到今天唯一的最完備的西方古典建筑典籍。該書論述范圍廣泛,涉及城市規(guī)劃、更要重視德。這些內容對后世建筑科學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進入近代社會后,西方傳統(tǒng)的建筑思想受到?jīng)_擊。在大機器生產(chǎn)階段,有人認為“建筑是機器”或者“建筑是空間”。二戰(zhàn)后,“國際式”的方盒子風靡全球,現(xiàn)代主義建筑思想受到普遍歡迎。1966和矛盾性》一書中,提出了一套反傳統(tǒng)的建筑理論和主張,影響了年輕的建筑系學生,引起了世界性的震動和響應。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想的興起,西方出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新現(xiàn)代主義、新理性主義、解構主義、新地域主義、高技派等建筑思潮,大批建筑師從不同的立場和視角描繪著未來的世界藍圖。此外,西方關于建筑的城市化研究是一個熱點,馬克思主義城市研究更是其中的一個亮點,具有明顯的批判性。這些內容對本文的寫作有一定的啟發(fā)。早期馬克思城市學者的代表有卡斯特爾斯、列斐伏爾、瓊?洛基肯、弗蘭克?斯拉馬切等。大衛(wèi)?哈維的《社會正義與城市》(1973)被稱為城市地理學領域“馬克思主義學派第一部主要英語著作”。從20世紀70年中期到80年代末,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已經(jīng)滲透到城市科學、城市社會學、城市經(jīng)濟、城市地理、城市規(guī)劃等領域,主要代表有梅西和米根的《產(chǎn)業(yè)重組地理學》(1979)、B.B.哈里森的《資本與社區(qū):私人投資減縮的原因與后果》(1980)、AA.梅特卡夫的《貧民區(qū)城市:大眾失業(yè)經(jīng)濟學》(1981)等。這一時期的研究主題仍是資金競爭機制與城市發(fā)展的關系。2080了探討與總結。但許多學者仍堅持政治經(jīng)濟學、階級或沖突等觀點對城市建筑進行研究,不過他們不著意突出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立場”立場,在理論、方法和課題方面也更加多樣化。這一時期的代表著作包括:哈維的《后現(xiàn)代性的條件》(1989)、沙倫?朱肯的《后現(xiàn)代城市景觀:文化與權利》(1992)、馬克?戈特迪娜的《新城市社會學》(1994)、喬?R?費金的《新城市理論》(1998)等。①注意到人居環(huán)境的惡化,但關于建筑異化的提法和整體性研究較少。文本的寫作□尹國鈞:《后現(xiàn)代城市:重組建筑》,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50-53頁。突出的恰是建筑與人和自然的對立性,并且將建筑異化從自然、社會、人三個層面進行探析,希望能深化和擴展人們對建筑異化的認識。三、文章的主要寫作思路建筑異化有著較大的研究范疇,作為一種“變化”或“變異”,我們可以從建筑的人三個層面探析建筑異化現(xiàn)象,并從整體中找出了建筑異化的四個極端方向。同時,文章聯(lián)系當前建筑異化的主要表現(xiàn),深刻剖析了建筑異化產(chǎn)生的原因。建筑異化是對人而言的,它本是人的物質力量的外在化,是人身心的庇護所,而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建筑與人日益疏遠和對立的現(xiàn)象,建筑已經(jīng)成為與人異己的存在。文章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二是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最后,文章寄希望于人類建筑觀的通約性,呼吁建筑回歸到“詩意居住”的本質上來。全文的寫作思路具體如下:第一章作為文章的引論,從歷史主義角度提出了建筑異化的問題,對國內外的研究現(xiàn)狀作了簡要說明,介紹了本文的主要寫作思路,并指出了建筑異化問題研究的重要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第二章是何謂建筑異化。文章首先對研究對象“建筑”作出了界定,在對“異化”概念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建筑異化的定義,并對建筑異化兩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詮釋。市場化和數(shù)字化,分析了上述四個極端方向的主要表現(xiàn)及其原因,呼吁人類社會正確的建筑觀的出現(xiàn)。第四章討論的是當前建筑異化的主要表現(xiàn)。從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兩個方面思同時造成了能源、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文章還批評了當前建筑的“偽藝術”追求和極端商品化等主要表現(xiàn)。第五章是對建筑異化的原因分析。文章從馬克思關于勞動和商品問題入手,STS當前建筑異化的主要表現(xiàn),本文認為不公平的市場化運作和建筑共同體的作用是當今建筑異化的重要原因。第六章是建筑異化的認識與消亡?;谝陨戏治觯恼掠懻摿笋R克思關于異化消亡的問題,抓住人類認識的自主和自覺性,最后文章寄希望于人類建筑觀的通約性,主張為建筑脫去多余的“外衣”,讓建筑回歸海德格爾意義上“詩意居住”的本質上來。最后,文章的總結再一次梳理了全文的主要思想,對有關問題進一步作出了解釋和說明。四、建筑異化的研究意義本文將建筑異化問題的研究,從人類生活方式的角度進行思考,并從人、社會和自然三個層面進行探析,涉及哲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生態(tài)學等內容,是一種交叉性的研究,是一次對建筑史的總體把握,同時也是對建筑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思考。當今建筑林立,大有占滿地球表面之勢。同時,建筑活動對資源和能建筑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引發(fā)了社會關系的變化,帶來了較多的社會問題。今天的建筑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它已經(jīng)異化為一種與人對立的力量,所以對建筑異化的研究不僅關系到人類個體的身心健康,同時也關系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建筑異化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第二章何謂建筑異化建筑是一個大概念,住宅、工廠、寺院、水塔等人造物都是建筑。從廣義上講公園、廣場,甚至道路都可以稱之為建筑;而狹義的建筑僅指人們的住房。所但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所以,我們也應當對建筑異化作一個合理的詮釋。一、建筑的界定派別?!憋@然,梁思成先生認為最初的建筑是由人的實際需要引起的,并且受自然“其結構之系統(tǒng),及形成之派別,乃其材料環(huán)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倫、伊琴、美洲及中國諸系,莫不各自在其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①。這表明,人類最初的古建筑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在形式和材料上也各有特色。這些建筑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并且能夠反映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社會文化面貌。所以,建筑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無怪乎雨果將其稱為一①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3頁。部“石頭的史書”。時至今日,要對建筑下一個全面而又讓人滿意的定義仍然是困難的。從材料來講,建筑是人們用土、石、木、鋼、玻璃、蘆葦、塑料、冰塊等一切可以利用窯洞、體育館、水塔、寺廟等。廣義上講,景觀和園林作為人造物也屬于建筑。簡而言之,建筑就是人造物。但這樣的定義是沒有表情的,缺乏生動性。建筑不僅應該包括文化性、歷史性等人文特點,而且還要有地域性等自然特點,所以試圖用一句話或一個概念來表述一個問題是困難的。革命導師毛澤東有一段著名的講話:“我們討論問題,應當從實際出發(fā),不是從定義出發(fā)?!R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fā),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fā),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雹偎?,我們談的建筑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沒有必要陷入形而上學的深淵。事實上,建筑不僅是一個存在物,也是一個過程。英國學者比爾?希利爾認為,“從物質的形式而言,我們覺察到了建筑這類事物是系統(tǒng)地存在的。從建成的情況而言,我們可以判斷不僅僅任何房屋都試圖成為建筑,而且如果我們傾向于認為它是建筑,那么它就更可能是一棟建筑。我們現(xiàn)在可以發(fā)現(xiàn)為什么定義建筑會如此之難。這是因為定義建筑是通過抽象且普遍性的思維去掌握建筑中不可言的直覺內涵,同時也是一種有意識的心智活動,以及我們在事物中理解到的屬性?!雹僖簿褪强梢钥吹靡姷膶嵨铮绶课?、宮殿等;第二,建筑是一個建造的過程,主要指人的一項實踐活動;第三,建筑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可以解釋為人們思維中①轉引自張欽楠,張祖剛:《現(xiàn)代中國文脈下的建筑理論》,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年,29頁。①[英]比爾?希利爾:《空間是機器—建筑組構理論》,楊滔等譯,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版,第22頁。的工程,如社會系統(tǒng)、自然系統(tǒng)等。對建筑異化的研究一方面涉及建筑本身,同時還不可避免的談及建筑過程,這是由異化的概念所決定的,同時也是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上文中提及的水塔、體育館、寺廟等建筑,從海德格爾意義上講,它們是一個整體的抽象的建筑概念。它不僅包括建筑本身,還包含建筑活動的過程,最后還要落腳于對建筑的認識。所以這里講的建筑是與人類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人造物,不特指建筑的某一具體形態(tài),但仍然可以借用現(xiàn)實中的具體建筑物來思考。二、建筑異化的概念建筑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含著科學、技術、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所以,建筑不僅是一個工程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上世紀末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將建筑科學納入他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整體構想中,使其成為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并列的第十一大科學部門,足見建筑研究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他認為,“建筑哲學是建筑科學技術大系統(tǒng)中的帶頭學科,是建筑科學技術體系中最高哲學概括和最高臺階?!雹亠@然,建筑需要哲學層面的概括、總結,乃至批判。事實上,建筑異化產(chǎn)生已久,但建筑異化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我們雖然可以講述建筑如何讓我們不安和不適,而對建筑異化的概念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爱惢弊鳛檎軐W的熱門詞匯,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等人對此都有自己的理解,由此引發(fā)的勞動異化、商品異化、宗教異化等概念我們也并不陌生,而關于建筑異化的提法卻很少?!爱惢背鲎岳∥腶lienation,有讓渡、疏遠、脫離、差①轉引自張欽楠,張祖剛:《現(xiàn)代中國文脈下的建筑理論》,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8,第27頁。社會沉淪、冷漠無情、精神頹廢、喪失個性、寂寞孤獨、無信仰、遺棄、無行為即主體視自己為客體,異化為自己的對立面。費爾巴哈則把異化用于解釋宗教起源問題,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在1843~1844年間,馬克思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來理解異化的,他認為異化是人的存在與人的本質的分離,即人失去了自己的類本質。這里所說的人的“類本質”,是一種抽象的理想化的人的類本質,即自由、自覺的勞動。而1845年以后,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異化是個人力量由于社會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是人的生產(chǎn)及其產(chǎn)品反過來統(tǒng)治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后來,經(jīng)驗實證主義則把異化視為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問題,席曼(MelvinSeeman)認為異化是個人情感的總和,分別表現(xiàn)為權利喪失、意義喪失、標準喪失、價值梳離以及自我疏遠。①一般認為,異化主要是指主體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yōu)橥庠诘漠惣旱牧α哭D過來反對自身。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fā)展,只能片面發(fā)展,甚至畸形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異化問題已從經(jīng)濟、政治領域擴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學、技術、文藝等整個文化思想領域。目前,異化問題的研究有兩個傾向:一是簡單的強調事物的變化。即當某事物和之前不同則稱之為異化。二是突出異化過程中的對立性。一方面強調事物發(fā)生了變化,另一方面突出變化過程中與己、與人的對立性。顯然,后者對異化的理解更加深刻。①郭沖辰:《技術異化論》,東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7-32頁。那么,對建筑而言,我們認為應該滿足三個條件才可以稱之為異化:第一,必須是人類的活動或產(chǎn)品引起的現(xiàn)象;第二,已經(jīng)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產(chǎn)生活,表現(xiàn)出建筑與人對立性;第三,該事物較以前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對“異化”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在這里我們采用馬克思后期關于異化的提法,即:異化是個人力量由于社會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是人的生產(chǎn)及其產(chǎn)品反過來統(tǒng)治人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我們可以將建筑異化理解為人在營造建筑物的過程中,該過程及其產(chǎn)品反過來統(tǒng)治人,進而讓建筑異于其本質的現(xiàn)象。在此意義上,建筑異化的研究必然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筑本身,二是建筑過程。建筑與建筑過程聯(lián)接著人、自然和社會,而自然和社會問題又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我們可以將建筑異化的認識深化和擴展為:建筑及其建造過程與人、自然和社會的對立。三、建筑異化的詮釋詮釋應當有一個文本,這樣一個“何謂沒有異化的建筑”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沒有異化的建筑,或者說建筑應該是怎樣的呢?很多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都對此進行了構建,如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原始社會、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拉的太陽城、莫里斯的烏有鄉(xiāng)、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培根的新大西島等;同樣在中國有老子的“小國寡民”、孔子的“大同社會”、陶淵明的“桃花源”、康有為的“大同世界”等。①他們有的描繪的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有的也詳細描寫城市和建筑的具體情況。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描述建筑有濃厚的人文或自然特點,居住在理想園或烏托邦里的人不但自由而且滿足。這些設想來自于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反思和批①陳喆:《建筑倫理學概論》,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年,73頁。評,如恩斯特?布洛赫在《烏托邦精神》中所言:烏托邦“預示著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克服了現(xiàn)有弊病的世界而去奮斗?!雹俣硐胫械慕ㄖ拇_是一個集人文和自然于一身,能夠帶給人幸福感的家園。它不僅是一個物質家園,還是一個精神家園,同時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這就是一個藍圖,也是一個文本。那么,沒有異化的建筑或理想中的建筑難道僅僅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之中嗎?我們認為人類的最初的建筑或原始建筑是不存在建筑異化現(xiàn)象的,是理想建筑的雛形,具備沒有異化的建筑的某些特征,但同樣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時間段。這些建筑講究天人合一,注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同時又能很好的滿足人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居住功能在這些建筑中始終處于首要地位。在此之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建筑使人安居的基本功能逐漸被隱藏起來。建筑變成了與人對抗的武器,一種身份的象征,一個投資盈利的工具,等等。同時,人類無休止的建筑活動不斷的向大自然掠奪資源,嚴重的威脅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在這里,我們將建筑活動過程中造成的影響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然和社會問題統(tǒng)稱為建筑異化現(xiàn)象。建筑異化主要體現(xiàn)在建筑畸形發(fā)展,使人幸福感喪失,具體表現(xiàn)等等。在這里,建筑異化的主體是人,建筑作為人的產(chǎn)品,建筑活動作為人的生第三章 建筑異化的四個極端方向192366背后,對這些建筑因素的極端追求恰恰讓建筑成為一種與人對立的外在力量。一、建筑異化的物質化方向在建筑的筑造過程中,刻意突出建筑的物質屬性,無限的向自然和社會掠奪在古希臘時期,為了在外敵入侵時占據(jù)有利地勢,人們建造雅典衛(wèi)城,他們選擇城里的制高點建筑城堡。同樣,在我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少諸侯國為了軍事防便成了長城。建筑在戰(zhàn)爭的影響下走向了高而大,成為與人對抗的力量。顯然,在建筑功能異化的同時,建筑形象、空間、材料、技術都發(fā)生了改變。這種軍事防御性需求在封建王朝表現(xiàn)尤為明顯。隨著建筑的不斷增高,建筑原始的居住功能開始改變,建筑與人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一時期建筑與人的對立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建筑開始限制人的自由,成為統(tǒng)治人的工具;二是建筑變成了戰(zhàn)爭的武器。之所以將其物質化作為建筑異化的一個方向,是因為建筑原有的居住功能發(fā)生大規(guī)模改變,建筑逐漸走向物質化,追求高大堅固,浪費了大量的自然和社會資源。草、木、泥土等自然材料受到冷落,原本的自然民居已經(jīng)走向衰落。建筑已經(jīng)不僅僅是以前可以遮風避雨的場所,而表現(xiàn)出一種保護和對抗的外在力量。建筑的高大和堅固成了社會的普遍需求,世界迅速磚石化。這時西方出現(xiàn)了城堡式建筑,東方出現(xiàn)了高大堅固的城墻。在此階段,由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建筑的物質性需求被擺在突出的位置,而后來這一需求卻逐漸被扭曲。裝備。建筑從一開始就帶有物質屬性,但人們對建筑物質化的極端追求反而限制了也承認建筑高大而堅固背后的原因,但對建筑物質化的畸形需求最終不能成為人二、建筑異化的精神化方向宮殿和教堂是早期建筑異化的精神化方向的代表。宗教產(chǎn)生后,由于人類對神靈的敬畏,世界上產(chǎn)生了大批的寺院和教堂。這些建筑滿足了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尊卑意識的介入讓建筑變得宏偉壯觀。教堂是神住的地方,寺院是佛在的地方,人們把精心設計的建筑留給了神靈。在自我意識的膨脹下,宮殿、莊園等象征身份的建筑滿足了少數(shù)人受尊重的需要。西方的教堂,東方的寺院,無論在建筑規(guī)模上,還是裝飾設計上,都是區(qū)別于一般的民居,并且逐漸影響到主流建筑的發(fā)展。對神靈的精神信仰使得人類創(chuàng)造出許多建筑手法,佛教、基督教和伊斯但由此帶來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建筑成了一個放置精神的場所,成為區(qū)分人的高低貴賤的標志。從此,統(tǒng)治階級和社會名流紛紛大興土木,修建自己的宮殿、府邸、墓穴,奢華成為一種時尚。如果說建筑的物質化發(fā)展方向是出于人類自我保護的需要,那么現(xiàn)在的大興土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種精神追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可以反映出南朝統(tǒng)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大量寺廟的歷史事實。據(jù)《南史·郭祖深傳》的描述:“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不如說跪拜的是建筑。雖然建筑異化的精神化方向讓人找到了精神家園,促進了星高管炫富的資本。建筑開始逐漸失去“家”的精神本質。所以,建筑異化的精神化方向表現(xiàn)為人對建筑精神方面的極端追求。在此意義上,建筑從精神層面上統(tǒng)治著人、奴役著人,成為一種與人對立的力量。這種畸形的精神追求,讓建筑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統(tǒng)治的工具,建筑被異化為“非建筑”。三、建筑異化的市場化方向當建筑和市場聯(lián)系在一起,它的異化是登峰造極的。古代雖然就存在房屋買賣,但都是小范圍,小規(guī)模的。建筑的迅速市場化是近現(xiàn)代的事情,它又和城市化聯(lián)系在一起。人口的聚居產(chǎn)生了城市,城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而城市樓房的出現(xiàn)卻讓世界建筑逐漸走向了“一”。建筑的上下層結構不是新鮮的事物,但樓房在全球的推廣可謂勢如破竹。這種上下層結構的建筑,在過去一方面是為了防潮,另一方面是方便儲存糧食。工業(yè)革命以來,為了便于工人生產(chǎn)生活,樓房多被當作職工宿舍,最初它只是作為工人休息的場所,而不是一個可以娶妻生子的住宅。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用地緊張,樓房受到官方推崇,單位房和小區(qū)房迅速興起。往日的宿舍成了住宅,人們開始接受這一事實,樓房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商品。樓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束縛的人的某些自由,引發(fā)了廣泛的關于生活方式的大討論。同時,大規(guī)模的樓房和廠房建設帶來許多資源能源問題,以及一系列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西方甚至出現(xiàn)了反城市化運動,但這一切仍不能阻擋世界經(jīng)濟的洪流。在這種背景下,建筑的市場化悄然興起。市場是一把雙刃劍,在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同時,它使建筑異化日益嚴重。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高密度、大批量的小戶型社區(qū)應運而生。上千戶的小戶型疊壓在一起,滋生出許多社會問題,如社會治安、鄰里關系、交通管理等。這樣的建筑讓人時刻產(chǎn)生出一種壓抑感,而開發(fā)商則在這種建筑上賺取巨額的收益。在市場經(jīng)濟中,建筑的一切文化、藝術等宣傳都是銷售的道具;歐羅巴、北美草原、地中海、新中式、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等風格都是招搖撞騙的幌子。“開發(fā)商不會為城市建筑的未來作深入思考,政府推行住讓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難戶去住政府投資的廉租房。但是,由于政策漏洞和監(jiān)管不力,開發(fā)商打著經(jīng)濟適用房的幌子通過政策傾斜漁商品房之利。在政府無心的推動下,理論上所有人都被推到商品房市場里,形成了徹底的賣方市場?!雹贊鷮W以及政治哲學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實上統(tǒng)治世界者,就只是這些思想而已。許多實行者自以為不受任何學理之影響,往往當了某個已故經(jīng)濟學家之奴隸。狂人執(zhí)政,自以為得天啟示,實則其狂想之來,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個學人。我很確信,既得利益之勢力,未免被人過分夸大,實在遠不如思想之逐漸侵蝕力之大?!雹僮詮氖袌鲞@只“無形的手”被人們發(fā)現(xiàn)以后,市場經(jīng)濟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殊不知,市場對建筑的沖擊是巨大的,我們將在下文中討論不公平的市場化運作和建筑的極端商品化等與建筑異化市場化有關的內容。四、建筑異化的數(shù)字化方向參考尹國鈞:《后現(xiàn)代城市:重組建筑》,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126頁。轉引自楊通進:《生態(tài)二十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頁。工業(yè)革命以來,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或多或少影響到建筑和城市的發(fā)展。電影的發(fā)明讓電影院這一類型的建筑登上了歷史舞臺,火車的使用則帶來了火車站的誕生,而汽車的普及則改變了延續(xù)千年的城市形態(tài)。同樣,電梯技術的日趨完善,使高層和超高層建筑成為可能。而在數(shù)字化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電子公民。簡言之,數(shù)字化本質上就是基于數(shù)字媒介的信息處理技術。我們通常把數(shù)字技術稱作為信息技術。當前,店鋪、游戲室、圖書館、銀行、交易所、電影不僅節(jié)約了資金,更方便了讀者通過電腦檢索和閱讀書籍。難道建筑真的要化有形為無形?在數(shù)字化的世界里,我們必須思考空間與反空間、物質與反物質、集中與分裂、同步與異步、觀看與參與、相鄰與互聯(lián)等問題。對此,米切爾風趣地指出:“也許,當身體的界限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邊界變得不那么明晰的時候,哲學不得不把靈魂/肉體問題作為靈魂/網(wǎng)絡問題加以重新概念化。”①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們對數(shù)字化并不陌生。就建筑的數(shù)字化而言,有一些問題已經(jīng)很清晰了。第一,人離不開現(xiàn)實中建筑。雖然通過網(wǎng)絡技術我們的思想第二,建筑的數(shù)字化代替的只是為人類“棲居”服務的部分建筑。圖書館、游戲室、交易所等都是為人類生產(chǎn)生活而服務的場所,所以從海德格爾意義上講,當前數(shù)字化的建筑不過是為人類“棲居”服務而已。第三,數(shù)字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如今,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很多方面都可①威廉·J·米切爾:《比特之域:空間·場所·信息高速公路》,范海燕,胡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年,12-19頁。以通過數(shù)字化來實現(xiàn)。數(shù)字化用于建筑設計就是一項先進的技術。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BLM)(CAD但是數(shù)字化的思想在影響著建筑的發(fā)展。當前,不少人認為我們的生活就是一間房屋和一臺電腦。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人們往往忽略了前者,而更關注后者。因為人們工作、學習、娛樂的很多內容都可以在電腦上實現(xiàn),可以在數(shù)字化的網(wǎng)絡世界里找到想要的感覺,于是建筑越來越高,傳統(tǒng)的建筑因素被忽視,人的現(xiàn)實節(jié)約了大量的建筑資源;另一方面,極端的數(shù)字化又漠視了我們的現(xiàn)實感受,企圖讓人的精神和肉體相分離。顯然,人可以在數(shù)字化的世界了工作,卻不可能在數(shù)字化的世界里生存。如果有一天人類的精神和肉體真的分離了,那肉體還是需要有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家。的一個方向,旨在呼吁人們有一個正確的建筑觀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章當前建筑異化的主要表現(xiàn)建筑異化作為一個深化和擴展的概念,它主要表現(xiàn)在與自然、社會、人三個層面的對立。建筑異化破壞了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割斷了歷史文脈,由此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同時,建筑活動對自然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日益嚴重,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逐漸惡化。顯然,當今建筑異化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自然問題。那么,我們接下來將要對建筑異化的主要表現(xiàn)進行分析。一、對原有生活方式的破壞·吉迪恩(SigfriedGiedion和建筑》中認為建筑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對于我們時代而言是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①的歷史性,并且能夠反映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的基本狀況。例如,我們看到堅固的城堡,自然可以想到當時的戰(zhàn)爭;看到高大華麗的教堂,就可以推測出人們的宗教信仰;而看到今天的高樓大廈,則能感受到市場經(jīng)濟的脈搏。在此意義上,建筑異化可以通過建筑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進行解讀。Pruitt-Igoe公共住屋工程是為了改善中心城市面貌和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的公屋計劃之一,是二戰(zhàn)后美國清理貧民窟和城市更新的3311層高、包括2870個單元的住宅樓群充滿了危險。較高的犯罪率和日益惡化的生活環(huán)境讓當局不得不將其拆毀,這種人為的給他人安排生活方式的做法宣告破產(chǎn)。同樣,在中國的某些地方出現(xiàn)了“點村成城”的現(xiàn)象,這給當?shù)剞r(nóng)民帶來很多生產(chǎn)生活上的問題。大量田地被廠房占用后,農(nóng)業(yè)用具閑置起來了;在幾十平方米的住宅中,家禽牲畜無法飼養(yǎng)了;不少老人為了節(jié)約水費,甚至挑水上樓;民風民俗等社會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住戶只能在小區(qū)內燒紙祭天地,導致不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另外,由于村民們的生活習慣一時無法改變,在高密度的小區(qū)房里大家的摩擦不斷增多,“在現(xiàn)代社會每一個公民都有決定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建筑師可以給人們設計房①轉引自[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倫理功能》,申嘉、陳朝暉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2頁。子,但不能代替人們設計生活?!雹偃说男腋8腥笔?,讓建筑成為與人對立的外在力量。此外,人類的生活方式通常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所以建筑異化在破壞人類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破壞著一種傳統(tǒng)文化。例如,筵席制度是中國建筑和傳統(tǒng)而日本卻很好的保持了這一傳統(tǒng)。①同樣,在我國東北農(nóng)村有“炕文化”,它是當?shù)馗鞣N供熱方式的介入讓炕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也許將來的某一天“炕文化”會像“席居文化”一樣在中國歷史上慢慢消失。顯然,建筑師設計的設計的不僅僅是建筑,同樣他們設計的也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講,建筑師和政府管理者對建筑異化有著直接的責任。二、建筑歷史厚重感的缺失建筑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有文化沉淀的人造物。建筑的歷史厚重感是建筑的靈魂。文脈(context)一詞的漢譯曾經(jīng)有不少爭論。作為特定的“環(huán)境”或“背景”,它有來龍五脈的意思。這種建筑的來龍去脈有其歷史文化性,更多的表現(xiàn)為一種歷史厚重感,而建筑的歷史厚重感是建筑帶給人的一種觸動。以大學為例,往往會提及與建筑有關的人和事。文脈作為人感覺上的東西,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需要時間的沉淀,而不是簡單的植入。所以,在建筑設計上繼承傳統(tǒng)是可取,但刻意仿古是無文脈可言的。當今的“快餐建筑”注重經(jīng)濟和功能,快拆快建的惡性①陳喆:《建筑倫理學概論》,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年,124頁。①張良皋:《匠學七說》,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年,3頁。精神,讓建筑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籠子。海德格爾在《筑·居·思》一文中講:“惟當我們能夠棲居時,我們才能筑造”。在此,我們可以理解為:只有當我們認識到生存的意義和建筑作為存在物的意義一間老房子埋藏著祖孫三代人的記憶,那里是一個無拘束的空間,有觸動我們的親情;一所學校牽動著幾代人的心,那里經(jīng)歷著來來往往的故事,有觸動我們的友情。而這一切都是“快餐建筑”無法給予的。難道建筑經(jīng)濟真的能讓人找到幸福感嗎?“舊時的蘇州印象是小橋流水,宜人的尺度,樸素的水鄉(xiāng),永遠地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幾十年后再返蘇州已是面目全非,其在向上海、深圳看齊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還引進了新加坡的工業(yè)園,……大色塊,大空間,大手筆……建筑師肯定沒有對蘇州舊地情感的投入,追求的時髦置二千五百年的歷史而不顧。時髦只是暫時的,現(xiàn)代的年輕人已經(jīng)失去了尋找古老蘇州的感覺,未來的年輕人又會怎樣的呢?”①所以建筑帶給人的不是瞬間的感覺,而是人的內心某些永恒的東西。當前建筑歷史厚重感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一方面,建筑活動被局限為一種經(jīng)濟活動,人的情感和價值被忽視,房屋被認為是裝人的工具?,F(xiàn)在我們討論一項建筑工程,談得較多的是能否拉動經(jīng)濟增長和帶動就業(yè)等外在問題,而住房使用者的感受通常被忽視,歷史文脈更是無從談起。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對舊建筑的嚴重破壞,導致新建筑的設計失去了歷史根基。近年來,國內長沙古城墻被拆、梁思成故居被拆……古建筑在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進程中倒下,歷史只能在廢墟中裸奔。荊其敏,張麗安:《情感建筑》,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79頁。題上政府的責任最大。們下一章探討的重點。三、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的對立一是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二是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研究表明,在歐洲建活動引起的環(huán)境負擔占總環(huán)境負擔的15%~45%,制造和運輸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占總能耗的1建筑的運行,這些能源大部分來源于日益減少、不可再生的石油,這種能源消費模式已不可能長久維持。從世界范圍看,整個建筑活動所消耗的能源占總能耗的50%,占自然資源總消耗量的40%;建筑活動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大約一半的溫建筑活動造成的廢棄物占人類產(chǎn)生的垃圾總量的40%。①據(jù)2010年4月6日中國日①冷雨寒:《建筑外圍護結構》,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北京:2005年,253-253頁。報報道,中國每年消耗全球一半產(chǎn)量的鋼鐵和水泥用于建筑業(yè),而建筑物的平均壽命只有35年,每年將產(chǎn)生數(shù)以億噸計的建筑垃圾。而英國建筑平均壽命達132年,美國也達到了74年。與現(xiàn)代人相比,古人在處理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時則是小心翼翼。張良皋先生認為巢居、穴居、廬居是中國建筑的三原色。這三種傳統(tǒng)建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干欄占天不占地,窯洞占“地”不占“面”,帳幕占地但不永久化?!雹龠@足見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他們不是要征服和控制自然,而是在利用自然。中國“原始”的建筑方式一不永久性的占據(jù)地面,二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三建筑材料能夠迅速的回回自然。張良皋先生以石窟畫像石為據(jù),他認為中國人對付石頭的本領并不亞于任何民族,而中國的砌磚工藝在秦漢時期已經(jīng)完全成熟。由此,他進一步得出“中國很晚才磚石化,顯然不是資源問題、技術問題、經(jīng)濟問題……而是文化心態(tài)使然?!雹诿鎸κ澜缃ㄖI(yè)的瘋狂,張先生認為,人類建筑占地的總趨勢如果聽之任之,不加以限制,遲早會占滿全球。今天,我們有必要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做一個認真的思考,敬重土地、敬畏自然不只是一種良知,更是一種美德。正像美國環(huán)境保護主義的領軍人物萊斯特?布朗(LesterBrown)所認為的那樣:“要想使環(huán)境在將來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我們就必須調整全球經(jīng)濟格局,改變人類的再生產(chǎn)行為,并且對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作一次劇烈的變革?!雹邸拔覀儾灰^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的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薄拔尧購埩几?《匠學七說》,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北京:2002年,48頁。①張良皋:《匠學七說》,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北京:2002年,67頁。①李本書:《善待自然:少數(shù)民族倫理的生態(tài)意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第94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tǒng)治,是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雹佻F(xiàn)代建筑引起的資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已經(jīng)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或許建筑師應該從少一些機器的轟鳴和林立的煙筒。四、建筑的“偽藝術”追求一直以來,建筑和藝術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黑格爾認為“建筑是象征藝術”,謝林認為“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曾幾何時,建筑變成了藝術。當今建筑是建筑設計者(甚至可以稱為建筑藝術家)的樂園,二戰(zhàn)至今短短幾十年,國外建筑界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新現(xiàn)代主義、新理性主義、解構主義、新地域主義、高技派等建筑思潮,你方未罷,我方登場。各種建筑風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也被帶到國內,整個世界仿佛成了設計者的天堂。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建筑能否成為一件藝術品?對此,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張曉洪曾撰文《從“建筑藝術”質疑建筑是藝術—建筑、藝術的本質特征和建筑審美特征探討》,對藝術和建筑的本質及其特征作了分析比較。文章認為審美是藝術的根本特征,屬于精神領略、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且具有較強的主觀自由意志性;而建筑具有實用功能主導性、地域環(huán)境性、社會功利性等特點,而且具有較強的技術特征。所以,建筑雖然具有藝術性和審美價值,但建筑不是藝術。建筑的實用功能主導性決定了它不是藝術或純藝術,最多只能稱準藝術。如它要成為藝術只能是被“異化”了的建筑,失去了它本①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17-518頁。身原有實用功能主導性,而藝術審美上升為主導的“建筑”。①所以,對建筑而言,我們要突出的是它的居住功能,而非審美的藝術特征。今天的建筑能夠折騰整個世界,無非得益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物理學??茖W技術成了藝術的手段?;仡櫄v史,能載入歷史的建筑,不是變了法的折騰,而是源于社會的真正需要。同樣,藝術品的價值在于它的稀缺性、代表性、歷史性等。而當今的許多建筑師將只有自己能看懂的幾何圖形堆積到房頂上、廣場中、將沒有靈魂的籠子推銷出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注意力營銷。在這里,純粹為了經(jīng)濟利益而設計的行為,我們稱之為“偽藝術”。這些現(xiàn)象反映了建筑師的浮躁,同那些企圖一夜成名的建筑藝術家們只能成為歷史的反面教材?!昂翢o疑問,人們在承認工程思維也具有‘藝術性’時是不能把它和藝術家藝術思維的‘藝術性’思維混為一談的?!雹偈绞且陨顬榍疤岬?,真實性的偉力就是美?!苯ㄖ枰囆g,但建筑不應完全成為一件藝術品。藝術是人類源于生活的高尚追求,當建筑藝術真的關注生活而非憑空想象時,建筑美就自然產(chǎn)生了。五、建筑的極端商品化爭取代了中世紀的各種規(guī)章條例。一方面,允許競爭意味著社會體制逐漸鼓勵人張曉洪:《從“建筑藝術”質疑建筑是藝術—建筑、藝術的本質特征和建筑審美特征探討》,華中建筑,2002年第5期,42-44頁。段瑞鈺,汪應洛,李伯聰:《工程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頁。們自由地選擇生活方式、自由地追求財富、在更大的范圍里自由流動,這就是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人的解放;另一方面,自由競爭帶來了增長,增長的觀念充斥于整個社會,由此人們需要更有利于精心自由選擇和財富積累的社會運行機制。①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建筑作為人類生產(chǎn)活動的成果,將其視為商品無可厚非。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jīng)濟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許多人對市場經(jīng)濟迷信起來,認為市場經(jīng)濟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殊不知,市場經(jīng)濟有其自發(fā)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弱點和缺陷,如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現(xiàn)象,利益早已成為一切經(jīng)濟活那對建筑將是致命的打擊。盡管房屋買賣在過去就已經(jīng)存在,但今天的房地產(chǎn)業(yè)無論在規(guī)模上,還是在范圍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因此,建筑的商品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不少商販四處囤積房產(chǎn),以便謀取利益,建筑成了投資的工具。為了謀取經(jīng)濟利益,在開發(fā)商的推動下全球范圍機械轟鳴,塵土遍第一,為了節(jié)約成本,建筑工程存在偷工減料現(xiàn)象,形成許多安全隱患,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第二,為了尋求更多的經(jīng)濟利益,建筑樓層不斷增高,帶來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如城市水源、電源、交通、治安等問題;第三,人為的建筑也日益影響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一種商品,大量的建筑庫存隨時有布滿地球表面的危險;二是建筑活動對自然資源永無止境的掠奪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可持續(xù)劉大椿:《從中心到邊緣:科學、哲學、人文之反思》,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頁。天大樓的出現(xiàn)就不足為奇了。“住房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只要他是一個人,不管他是否有能力買房,社會都必須提供房子給他居住。在這里,商品等價交換并不適用。住房、教育、醫(yī)療這些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有社會福利的成分,在此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公平和正義?!敝档靡惶岬氖?,挪威政府國家住宅銀行規(guī)定:“所有公民都應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并擁有一套合適的住房。”國家住宅銀行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廣大普通公民的住宅問題。按照國外的經(jīng)驗,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或者稱為公共住宅)大約要5060%。換句話說,在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中,將有一半以上的人要得到政府政策是或資金上的幫助。①過分的強這是當今建筑異化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同時也是建筑異化的重要原因。第五章建筑異化的原因分析異化是一個大的哲學課題,許多哲學家都對此有過精彩的論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建筑異化的時間可以追溯到私有制的產(chǎn)生。而海德格爾把異化看作失去個性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盡管異化從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解釋,但異化對人的個性壓抑、精神和身體的對抗仍然是討論的主題。異化隨著季元振:《建筑是什么—關于當今中國建筑的思考》,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164頁。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較多領域。建筑異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們接下來試圖從勞動、商品、科學、技術、市場、建筑共同體等方面對其進行探析。一、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看建筑異化不少人將異化解釋為變化,沒有抓住異化概念中“對立、疏遠”的核心意義。而馬克思是從勞動和商品的角度闡述異化現(xiàn)象的,他認為私有制既是人的異化的結果又是人的異化的原因,他認為人的生存困境是一種人被原本屬于人的東西或人的創(chuàng)造物所控制的非人狀態(tài)。從建筑問題來講,這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建筑營造過程中對人的控制,“勞動過程不屬于勞動者而是屬于另一個人面性,使勞動者片面發(fā)展。因此,勞動者只是由于外在的壓力(謀生的需要)而勞動,他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要外在壓力一解除,他就會逃避勞動”,這也是勞動異化的表現(xiàn)。當前無休止的建筑活動,束縛著數(shù)以萬計的人們,建筑首要問題不是使人安居,而是追逐剩余價值的最大化。這是勞動過程與人的對立性。二是建筑作為商品對人的控制。在這里,異化表現(xiàn)為“個人力量由于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xiàn)象”,也就是人們的社會關系表現(xiàn)為物的關系,人的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物統(tǒng)治著人。①而現(xiàn)實生活中,人成為“房奴”就是被物統(tǒng)治的重要表現(xiàn)。無怪乎海德格爾認為“人變成了被用于高級目的的材料”。②角度出發(fā),他找到了異化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在建筑異化的探析中,我們強調建筑王金福:《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異化問題》,江蘇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第90頁。郭沖辰:《技術異化論》,東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說明,所以對建筑異化原因的追問也是多方面的。二、一個STS的視角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因的一個較好視角。工業(yè)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不少人認為科學技術是萬能的,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們越來越關心手段與目標之間的關系,把技術效果當作為判斷技術價值的唯一標準。在他們看來,觀念、思維和真理都是人類適應環(huán)境的工具而已。我們將這種帶有極端功利性而不涉及人類道德價值的思想和行為稱為工具理性,也叫技術理性。工具理性將科學和技術視為一種實現(xiàn)目標的工具,而將價值判斷丟棄到一邊。自牛頓力學體系建立以來,建筑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茖W理論為建筑設計提供指導,同樣科學的異化也成為建筑異化的重要原因。科學是人對客觀實在的認識,而當這種認識成為一種知識的時候,它需要理性精神、實證精神、分析精神、開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的質疑。所以與其說科學是一種知識,不如將科學視為一種精神。當今建筑設計者和建筑投資者以科學理論為工具,片面追求建筑的藝術特色和經(jīng)濟利益,不顧自然和人文等因素,為所欲為,將建筑作為人類挑戰(zhàn)自然的見證??茖W成為萬能工具,而科學精神卻蕩然無存。在技術活動中,技術反客為主,人成為技術的奴隸。在建筑實踐活動中,技術將人牢牢的控制在機器旁,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成了技術的工具,“人變成了被用于高級目的的材科學的創(chuàng)造活動?,F(xiàn)在不是這樣,技術越發(fā)達,人類越忙。”①質上是人靠自己不能主宰的某種東西。在他看來,框架支配著一切,意思是:“人的本質被一種力量框住了,被它要求著、挑戰(zhàn)著。這股力量在技術的本質中顯示出來,人自己無法控制它?!雹偃找媾蛎?。就建筑而言,不少開發(fā)商片面的追求經(jīng)濟利益,不考慮建筑的價值,他們以科學技術為工具,極大的加速了建筑異化的進程。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建筑樓層的不斷增高。以人類現(xiàn)有的科學技術水平,我們無法預知建筑樓層的極限,但我們誰不也不會愿意安居在幾千米的高空。一方面,開發(fā)商往往以節(jié)約城市面積為借口,不斷的將建筑推向高空。技術只是他們賺錢的工具,而建筑的價值和建筑的使用者的感受通常被忽視。另一方面,不少政客的形象工程同樣是將建筑推高。為了引起外界的注意,他們不再像過去一樣去做一些修橋或修路的民生工作,而熱衷于建筑高度的排名。第二,建筑質量通常被忽視。在工具理性思想的支配下,為了節(jié)約建筑成本,許多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例如,上世紀末預制板的大規(guī)模使用,當自然災害發(fā)生時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受到了巨大損失。據(jù)了解,目前我國六層以上的預制板房數(shù)量還有很多,而這些建筑只使用了十幾年。如果將這些建筑拆除,那么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但如果繼續(xù)使用這些建筑,它又存在很多安全隱患。所以,技術考慮的不僅僅是經(jīng)濟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技術使用過程中人的問題,還有自然的問題。對建筑而言,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建筑關心的不再是人們的安居問題,而是能否謀取更大更多的利益。同樣,不少建筑師以科學和技術為工具,處心積慮①吳國盛:《技術哲學講演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72頁。[德]馬丁·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郜元寶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第146頁。的為自己設計著,企圖一夜之間轟動世界。今天的世界到處矗立著千奇百怪的建筑,不是為了經(jīng)濟利益,就是為了自我表現(xiàn),有誰真正的關心人們的居住問題?所以,建筑的異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人類工具理性的膨脹。少一點功利追求,多一點價值判斷,人們的生活會更好。三、建筑思潮的泛濫馬克思說:“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jīng)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jīng)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了,即已經(jīng)觀念地存在著了。他不僅使自然物發(fā)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guī)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雹俦举|。建筑師在建筑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樣建筑是對建筑異化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建筑異化現(xiàn)象在現(xiàn)當代表現(xiàn)的最為嚴重,我們接下來將從當代建筑思潮和流派入手,分析建筑師在建筑異化中的作用?,F(xiàn)代建筑運動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其倡導的功能理性主義、解構理性主義、經(jīng)濟理性主義滿足了一戰(zhàn)后的重建要求。而這種建筑風格的單調乏味和人文因素的缺失為后來的大潰敗埋下了伏筆。在“國際式”(Inernationale)之后,世界范圍內出現(xiàn)了后現(xiàn)代主義、新現(xiàn)代主義、新理性主義、解構主義、新地域主當代建筑思潮評介》的文章,對上述各種建筑主義做了正反兩個方面的分析。各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頁。各種建筑主義的泛濫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今建筑師在科學理論和技術的支持下,建筑設計仿佛可以為所欲為。從各種建筑思潮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建筑師有著強烈的個人表現(xiàn)欲,甚至表現(xiàn)出一種極端狹隘的個人主義,完全置自然、社會、人文于不顧。目前,建筑師有三個方面的傾向,一是美學至上,將建筑視為一件藝術品;二是技術至上,試圖挑戰(zhàn)技術的極限;三是經(jīng)濟至上,追求建筑經(jīng)濟利益的最大化。這三種傾向讓世界面目全非,導致全球高樓林立,經(jīng)濟沸騰。建筑大師吳良205“從本質上講,建筑觀決定著建筑師的品質。”他指出,“建筑師必須面向社會,去了解社會的真正需要”。對建筑師按照開發(fā)商的要求設計豪宅的問題,吳良鏞教授認為建筑師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仔細研究,綜合多方面的因素為他們建造出既經(jīng)濟又實用的住宅?!敖ㄖ熞ㄟ^聚居、地區(qū)文化、科技經(jīng)濟、藝術、政策法規(guī)、教育以至哲學方法等來論建筑,從而將對建筑功能的研究一步一步地從房屋引向街道,從街道再到城鎮(zhèn)最后到更為廣闊的綜合性的城市與區(qū)域規(guī)劃?!痹谒磥恚敖ㄖ煈撌撬茉烊祟惌h(huán)境發(fā)展的、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參與者多種矛盾的統(tǒng)籌者和科學真理的探索者?!彼?、不公平的市場化運作容為“他為別人的存在和別人為他的存在”。①的力量在總體上應該是平衡的。平等、自愿都是市場經(jīng)濟下的交易原則,但目前的建筑市場存在著許多問題。建筑市場中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買方和賣方在數(shù)量上有較大的差距。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自建房屋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少了。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建筑營造和建筑買賣的市場。通過幾輪競爭,每個國家或地區(qū)出現(xiàn)了實力雄厚的建筑集團。這些建筑集團通常是建筑銷售一條龍,只是屬于不同的部門。顯然,賣方只是該區(qū)域的幾個集團,而買方卻是周圍成千上萬的居民。這也是房地產(chǎn)成為暴利行業(yè)的主要原因。第二,買方的選擇權是有限的。買方的人數(shù)是賣方的上萬倍,甚至幾十萬倍,這使得供求關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供求關系的失衡讓買方喪失了房屋的選擇權。由于賣方數(shù)量少,他們大多串通在一起,在建筑價格、設計等方面都有很多共識,買方卻孤立無援。第三,買方的“不情愿性”?,F(xiàn)實中,不少人甘愿付出全部的積蓄,甚至貸款也要購買自己不喜歡的“空中樓閣”。買方為了生存通常會背負巨額的貸款,挑選一套不滿意的房子入住。買賣雙方的妥協(xié)是市場中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但當它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時,這個市場就是有問題的。他們通常形成“建筑共同體”,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分析的問題。五、建筑共同體的影響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到科學共同體的概念。它是遵守同一科學規(guī)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頁。同建筑觀的人組成。建筑共同體的內核由存在利益輸送關系的人組成,是建筑共同體最穩(wěn)定的部分。通常一項建筑活動的開始都是領導決策、建筑師設計、開放商投資、學者宣傳,而建筑完工后領導有了政績,建筑師揚了名,開發(fā)商賺了錢,學者得到了重視。這樣的利益鏈甚至是赤裸裸的,已經(jīng)成為市場經(jīng)濟中的毒瘤。所以,建筑共同體已經(jīng)成為當今建筑異化的重要原因,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建筑共同體掌握著建筑輿論權。對一項建筑工程來講,通常是建筑師規(guī)劃,專家學者論證,領導拍板,然后是投資興建。當然這其中的先后順序不是固定的。建筑對于領導是一項政績,對于學者是專項課題,對于投資商是一筆大買賣。在媒體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下,任何一項建筑工程的宣傳都可以是普天蓋地。領導、學者、開發(fā)商隨時都是報紙和熒幕的焦點,他們往往大談特談該項目的賣點,是社會的意見在建筑共同體中,領導、學者、開發(fā)商都有自己的利益點。領導者要在任期留下在這個利益鏈中,他們有自己的默契。建筑共同體以利益為中心,通常忽略建筑使用者的需求,讓建筑與人的關系越來越遠。事實上,涉及建筑異化的人和事歸根結底是一個建筑認識論的問題?!罢軐W可這才是無與倫比的??!”①到的?,F(xiàn)在看來,建筑異化何止是建筑師的浮躁,更是整個社會建筑觀的浮躁。第六章 建筑異化的消亡在對建筑異化的表現(xiàn)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后,我們有必要對當前的建筑異化作一個清醒的認識。面對建筑異化,我們認為人類的建筑觀是有其通約性的,例如對安居的需要、對自然的熱愛、對歷史文化的追求等。事實上,建筑之所以異化為“非建筑”,是因為長期以來建筑背負了太多?,F(xiàn)在是該將建筑的這些外衣脫掉,讓建筑回歸“詩意居住”本質的時候了。在此,海德格爾對建筑的哲學反思值得我們思考。一、正確認識建筑異化現(xiàn)象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講,建筑異化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由來已久。如果從人類產(chǎn)生私有制算起,可以說異化一直在我們身邊。在科學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當前對建筑異化的科學理性認識就顯得非常有必要。關于異化,馬克思認為,隨著異化的發(fā)展,“在它本身的基礎上,人們試圖消除它”。②異化的發(fā)展必然會提出消滅異化的任務,是因為異化本身的歷史作用是維特魯威著:《建筑十書》,高履泰譯,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1年版,第8頁。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7頁。雙重的。異化一方面使個體獨立,另一方面又使每個人都全面地依賴于異己的社會關系;一方面?zhèn)€體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另一方面?zhèn)€體之間有著更多大的不平等和不自由;一方面它使個體的能力獲得發(fā)展,另一方面又使人處于一種片面的、畸形的發(fā)展中;一方面它發(fā)展了社會生產(chǎn)力,另一方面又使人服從于物的統(tǒng)治;一方面它使社會聯(lián)系獲得了廣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它又使這種社會聯(lián)系成為對人來說的一種異己的力量。異化的這種歷史作用表明:異化只具有暫時的歷史必然性,不具有永恒的歷史必然性。它雖是人類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必要階段,但不是其理想狀態(tài)和頂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異化的不合理的一面必然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的阻礙,所以異化的發(fā)展本身必然會提出消滅異化的任務?!皬臍v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來看,異化只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人的一種存在的狀態(tài),對異化的評價不能以抽象的人的本性為根據(jù),而只能以現(xiàn)實歷史條件為根據(jù)。假如現(xiàn)實歷史條件決定了人只能是這樣,假如這個現(xiàn)實歷史條件表現(xiàn)了歷史的進步,那么,由此必然產(chǎn)生的異化,也就具有了歷史進步意義。假如產(chǎn)生異化的歷史條件表現(xiàn)了歷史的退步,或表現(xiàn)為一種陳舊的關系,那么,由此產(chǎn)生的異化就是一種消極的歷史現(xiàn)象?!雹偎?,對建筑異化的看法要一分為二,在各種矛盾中找出建筑的發(fā)展出路。第一,盡管建筑異化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但是我們的自由選擇權依然存在。當前,建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問題,不少人選擇了妥協(xié)。他們甘愿蝸居在幾十個平方的高樓,遠離大自然的懷抱,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在并不滿意的房子里艱難地生活著。而另外一些人則退出了這個不公平的經(jīng)濟游戲,他們像海德格爾一樣“還鄉(xiāng)”,①王金福:《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異化問題》,江蘇社會科學,19922期,93頁。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人類建筑觀的通約性。二、人類建筑觀的通約性建筑自誕生以來,其形式是“多”,而不是“一”,世界建筑總會表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東西,在文章的第三章我們對此有過論述。這些建筑現(xiàn)象和人的需求是分不開的,例如人類對建筑堅固性的需求,對建筑寄托的某些情感等。那么,人的建筑需求都是相同的嗎?顯然不是,在過去因為不同地域自然條件的差異,造成建筑形式的千差萬別;而在今天,建筑雖然有科學技術的支撐,但人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對建筑同樣有不同的需求。盡管有這么多的不同,但人類的建筑觀總會表現(xiàn)出某些相通的東西。它們不是相同的建筑觀點,而是一種內在的需求和潛在的意識。在這里,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人類建筑觀的通約性?!巴s”一詞出自數(shù)學中分數(shù)加減運算時的“通分”與“約分”。即用求“最小公倍數(shù)”的方法先使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shù)實現(xiàn)“通分”,然后進行計算。最后,用求“最大德的“不可通約性”概念為科學哲學界所熟知。而我們在此處用“通約性”一詞旨在強調人類的建筑觀有著普遍的內在需求和潛在意識。在此意義上,人類建筑觀的通約性表現(xiàn)為建筑觀的共識。這種通約性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居住是建筑的基本功能。在這個觀點上是達成一致后,那么建筑的結構、質量、價格等問題,都應當建筑不是居住的籠子,它同時承載著人文和歷史。建筑記錄著歷史,寄托著人的情感。通常老房子里珍藏著我們童年的記憶,而學校等公共建筑里則沉淀著許多人年輕時的夢。這些情感是時間賦予建筑的,所以建筑里居住的不僅是人,還有人的情感。在此意義上,建筑的開工和拆遷都要最大限度的考慮到人們的感受。第三,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從古時的田園生活到今天的別墅區(qū),人們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住宅的追求。這種理想的住宅追求,同樣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但隨著城市化的進展,我們的生活離自然越來越遠。城市建筑的周圍是人工栽培的草地和樹木,我們知道水來自自來水公司,但看不到水庫;我們知道電來自發(fā)電廠,但發(fā)電廠在山的那一邊。人們蜷縮在幾十個平方的住宅內,與大自然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nit2 My schoolbag (Part C)(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四年級上冊
- Unit 1 Life Choices Lesson 3 Your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說課稿-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北師大版(2019)必修第一冊
- 2025宅基地的買賣合同協(xié)議書
- 2024六年級英語上冊 Unit 3 My weekend plan課時3 Let's try Let's talk說課稿 人教PEP
- 2024-2025學年高中數(shù)學 開學第一周 第一章 集合與函數(shù)概念 1.1.1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第一課時 集合的含義說課稿 新人教A版必修1
- 26手術臺就是陣地 (說課稿)-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2025冷庫銷售合同范本
- 影視企業(yè)簽訂業(yè)績承諾協(xié)議的財務風險控制研究
- Unit 1 Let's be friends!(說課稿)-2024-2025學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水景池維修施工方案
- 電纜銷售年終工作總結與計劃
- (完整)三年級數(shù)學口算題300道(直接打印)
- TB 10012-2019 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
- 新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全冊知識點(背誦用)
- 【良心出品】架空輸電線路巡視內容
- 10000以內加減法混合豎式題
- 2024年新華文軒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菊衅腹P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課件:曝光三要素
- 春節(jié)文化研究手冊
- 《智能物聯(lián)網(wǎng)導論》AIoT導論-第4章課件
- 小學綜合實踐《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說課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