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第二輪復(fù)習(xí):《經(jīng)典常談》《尚書》閱讀與練習(xí)_第1頁
2023年安徽省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第二輪復(fù)習(xí):《經(jīng)典常談》《尚書》閱讀與練習(xí)_第2頁
2023年安徽省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第二輪復(fù)習(xí):《經(jīng)典常談》《尚書》閱讀與練習(xí)_第3頁
2023年安徽省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第二輪復(fù)習(xí):《經(jīng)典常談》《尚書》閱讀與練習(xí)_第4頁
2023年安徽省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第二輪復(fù)習(xí):《經(jīng)典常談》《尚書》閱讀與練習(x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3年安徽省中考語文總復(fù)習(xí)第二輪復(fù)習(xí)

《經(jīng)典常談》名著閱讀與練習(xí)

04《尚書》第三

【內(nèi)容梗概】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內(nèi)容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

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guān)軍事的叫“誓”。其主要思

想是“鬼治主義”,就是遇到臣民不聽話的時候,只要抬出上天和先祖來,自然一

切解決。在儒家所傳的五經(jīng)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因秦始皇

焚書坑儒、書法沿革等歷史原因,在西漢時期流傳著《今文尚書》、《古文尚書》

兩個版本,也造就了西漢《尚書》“古今之爭”這一經(jīng)學(xué)大史跡。之后一番戰(zhàn)亂《古

文尚書》便失傳了,但三國時期出了一位孔安國又偽造了一部《古文尚書》,冒

名頂替一千年直到清初才被人們徹底識破。

《尚書》記事比較是間接的,記言比較是直接的。中國的記言文發(fā)展于記事文之

先。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不多。兩周金文也多以記言為主。

《尚書》稱為經(jīng),始于《荀子》,到漢代普遍。所謂“微言大義”,其實就是各自

的歷史哲學(xué)和政治哲學(xué)。

古文派不重哲學(xué)而重歷史,負保存和傳布文獻的責(zé)任,所留心的是章句、訓(xùn)詁、

典禮、名物之間。

東漢初,杜林在西川的漆書《古文尚書》一卷,經(jīng)賈逵、馬融、鄭玄作注,《古

文尚書》才顯于世。張霸作《古文尚書百二篇》偽書。

三國時王肅偽作《孔子家語》《孔叢子》及孔安國《古文尚書》,并帶著孔安國

的傳,用力闡明儒家的“德治主義”。與《尚書》原有“鬼治主義”相沖突。東晉梅

賾獻于元帝。偽《古文尚書》孔傳和馬鄭注的尚書并行。唐孔穎達編《五經(jīng)正義》,

《尚書正義》便用偽《古文尚書》。

南宋吳棫、朱子,元代吳澄,明代梅鷟,清閻若璩、惠棟、丁晏證偽。

【古文今讀】

很多人都說《尚書》佶屈聱牙,這部典籍究竟講了什么?

據(jù)國際《尚書》學(xué)會會長錢宗武介紹,《尚書》記載著堯舜禹、夏商周的重要歷

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智慧。按照時間順序一共分為四部分:《虞書》、《夏

書》、《商書》和《周書》,共五十八篇?!肮糯踝鍪裁词?,必定有史官記

載。一個史官專門記錄君王講的話,另一個專門記君王的行動,這些材料編纂起

來,就編了《尚書》?!?/p>

《尚書》是怎樣一部書?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列為重要核心

儒家經(jīng)典之一,歷代儒家研習(xí)之基本書籍,“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

傳統(tǒng)《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是上古文化《三墳五典》

遺留著作。

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jīng)洞被王道士發(fā)現(xiàn),內(nèi)藏典籍萬卷。這些典籍穿越千

年,重回世人面前。清朝末年,部分經(jīng)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dāng)時最早的

傳世文本也在其中。如今,敦煌藏經(jīng)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

部分,世代傳承?!渡袝肥俏覈钤绲囊徊繗v史文獻匯編,也是最早的一部歷

史典籍。

其“典”、“漠”、“訓(xùn)”、“告”、“誓”、“命”六體,有的是講演辭,有的是命令、宣言,

有的是談話記錄。《尚書》記事的內(nèi)容,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

的秦穆公。

《尚書》按時代先后,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共

100篇。古人“尚”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上古時,史為記事之官,書為

史官所記之史,由于這部書所記載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書》。《尚書》

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

之《尚書》?!保ㄍ醭洹墩摵狻ふf篇》)

關(guān)于《尚書》的編纂者,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司馬遷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編

纂的。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承上啟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禮、樂廢,《詩》

《書》缺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列國之后回到魯國,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編訂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上面,還為《尚書》寫了序。司

馬遷說,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

事。”(《史記·孔子世家》)因此,《尚書》被儒家列為經(jīng)典之一。

孔子收徒講學(xué)時,還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他認為這六種教材,可以使人“溫

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

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保ā抖Y

記·經(jīng)解》)這說明了“六經(jīng)”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

漢武帝時,魯共王劉余為了擴大自己的宮殿范圍,拆毀了孔子的舊宅,并從孔宅

墻壁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用蝌蚪文字(漢以前的大篆或瘤文)寫成的竹簡,為古文《尚

書》。當(dāng)時的學(xué)者孔安國(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書》互相校讀

了一遍,多出了16篇。這部古文《尚書》一直沒有被漢朝所重視,也沒有列于

學(xué)官,又沒有人傳授。到王莽時才把這部古文《尚書》列于學(xué)官。到東漢時,才

逐漸盛行,當(dāng)時的大學(xué)者馬融、鄭玄等人并為它作注釋,于是才盛行于世。但它

與今文《尚書》相比較,還是不如今文《尚書》被人重視。后來,它就逐漸散失

了。

東晉元帝(司馬睿)時,豫章內(nèi)史梅曾經(jīng)向朝廷獻上25篇的古文《尚書》(它

與漢代的古文《尚書》也不同),還有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東晉政府把它

列于學(xué)官,影響較大,在社會上流傳了很長的時間。到唐朝貞觀五年(631),唐太

宗命令修撰群經(jīng)正義,孔穎達作《尚書正義》和陸德明寫《經(jīng)典釋文》時,都是

根據(jù)梅所獻的這個本子。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標準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

中,廣為流行。

由于漢朝時從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書》早已散失,東晉梅的古文《尚書》

雖被認為是偽書,但它仍被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中,廣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

我們今天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梅氏所獻的古文

《尚書》的合編本,共58篇,即《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

篇、《周書》三十二篇?!渡袝窞槲覀冄芯课覈忌鐣┢诤拖纳讨芘`社

會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如《堯典》記載著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反映

了原始公社制度權(quán)位繼承情況?!队碡暋肥俏覈钤绲臍v史地理文獻。《盤庚》

記述商朝遷都情況。

《尚書》是難讀的。司馬遷寫《史記》時,采用了《尚書》的材料,或錄全文,

或取部分文字,但他運用了“以訓(xùn)話代經(jīng)文”的原則,把《尚書》的原文翻譯了一

遍,使先秦的古書,變成為漢代通行的語言文字。例如《尚書·堯典》中有“欽若

昊天”的話,《史記·五帝本紀》便寫為“敬順昊天”。又如《堯典》中的“馨子”,

《五帝本紀》中改作“盲者”。所以我們可以把《尚書》和《史記》中的《五帝本

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等對照來讀。

【原文呈現(xiàn)】

《尚書》第三

《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所謂記言,其實也是記事,不過是一種特別

的方式罷了。記事比較的是間接的,記言比較的是直接的。記言大部分照說的話

寫下了,雖然也須略加剪裁,但是盡可以不必多費心思。記事需要化自稱為他稱,

剪裁也難,費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國的記言文是在記事文之先發(fā)展的。商代甲骨卜辭大部分是些問句,記事的話

不多見。兩周金文也還多以記言為主。直到戰(zhàn)國時代,記事文才有了長足的進展。

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說出的、寫下的都可以叫作“辭”。卜辭我們稱為“辭”,

《尚書》的大部分其實也是“辭”。我們相信這些辭都是當(dāng)時的“雅言”①,就是當(dāng)

時的官話或普通話。但傳到后世,這種官話或普通話卻變成了詰屈聱牙的古語了。

《尚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

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數(shù),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

戰(zhàn)國末年人的制作,應(yīng)該分別的看。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后人便用“誓”、

“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guān)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話

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并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②的。這些辭有的是

當(dāng)代史官所記,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記;當(dāng)代史官也許根據(jù)新聞,后代史官便只能

根據(jù)傳聞了。這些辭原來似乎只是說的話,并非寫出的文告;史官紀錄,意在存

作檔案,備后來查考之用。這種古代的檔案,想來很多,留下來的卻很少。漢代

傳有《書序》,來歷不詳,也許是周、秦間人所作。有人說,孔子刪《書》為百

篇,每篇有序,說明作意。這卻缺乏可信的證據(jù)??鬃咏虒W(xué)生的典籍里有《書》,

倒是真的。那時代的《書》是個什么樣子,已經(jīng)無從知道?!皶痹羌o錄的意思

③;大約那所謂“書”只是指當(dāng)時留存著的一些古代的檔案而言;那些檔案恐怕

還是一件件的,并未結(jié)集成書。成書也許是在漢人手里。那時候這些檔案留存著

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漢人便將它們編輯起來,改稱《尚書》?!吧小保?/p>

“上”也;《尚書》據(jù)說就是“上古帝王的書”④?!皶鄙霞右弧吧小弊?,無疑的是表

示著尊信的意味。至于《書》稱為“經(jīng)”,始于《荀子》⑤;不過也是到漢代才

普遍罷了。

儒家所傳的五經(jīng)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秦始皇燒天下詩書及

諸侯史記,并禁止民間私藏一切書。到漢惠帝時,才開了書禁;文帝接著更鼓勵

人民獻書。書才漸漸見得著了。那時傳《尚書》的只有一個濟南伏生⑥。伏生

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詔燒詩書的時候,他將《書》藏在墻壁里。后來兵亂,他流

亡在外。漢定天下,才回家;檢查所藏的《書》,已失去數(shù)十篇,剩下的只二十

九篇了。他就守著這一些,私自教授于齊、魯之間。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

他入朝。那時他已九十多歲,不能遠行到京師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錯來從他學(xué)。

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書》流傳開來。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

“古文”寫的,還是用秦篆寫的,不得而知;他的學(xué)生卻只用當(dāng)時的隸書鈔錄流布。

這就是東漢以來所謂《今尚書》或《今文尚書》。漢武帝提倡儒學(xué)。立五經(jīng)博士;

宣帝時每經(jīng)又都分家數(shù)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

有所謂“師法”或“家法”,從學(xué)者必須嚴守。這時候經(jīng)學(xué)已成利祿的途徑,治經(jīng)學(xué)

的自然就多起來了?!渡袝芬擦⑾職W陽(和伯)、大小夏侯(夏侯勝、夏侯建)

三博士,卻都是伏生一派分出來的。當(dāng)時去伏生已久,傳經(jīng)的儒者為使人尊信的

緣故,竟有硬說《尚書》完整無缺的。他們說,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

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嗎⑦!這二十九篇,東漢經(jīng)學(xué)大師馬融、鄭

玄都給作過注;可是那些注現(xiàn)在差不多亡失干凈了。

漢景帝時,魯恭王為了擴展自己的宮殿,去拆毀孔子的舊宅,在墻壁里得著“古

文”經(jīng)傳數(shù)十篇,其中有《書》。這些經(jīng)傳都是用“古文”寫的;所謂“古文”,其實

只是晚周民間別體字。那時恭王肅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將這些書都交還

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國的。安國加以整理,發(fā)見其中的《書》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

這稱為《古文尚書》。武帝時,安國將這部書獻上去。因為語言和字體的兩重困

難,一時竟無人能通讀那些“逸書”,所以便一直壓在皇家圖書館里。成帝時,劉

向、劉歆父子先后領(lǐng)?;始也貢⑾蜷_始用《古文尚書》校勘今文本子,校出

今文脫簡及異文各若干。哀帝時,劉歆想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

及《古文尚書》立博士;這些都是所謂“古文”經(jīng)典。當(dāng)時的五經(jīng)博士不以為然,

劉歆寫了長信和他們爭辯⑧。這便是后來所謂今古之爭。

今古文字之爭是西漢經(jīng)學(xué)一大史跡。所爭的雖然只在幾種經(jīng)書,他們卻以為關(guān)系

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暗馈逼鋵嵰彩腔献?,骨子里所爭的還在祿位

與聲勢;當(dāng)時今古文派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不過兩派的學(xué)風(fēng)確也有不同處。大

致今文派繼承先秦諸子的風(fēng)氣,“思以其道易天下”⑨,所以主張通經(jīng)致用。他

們解經(jīng),只重微言大義;而所謂微言大義,其實只是他們自己的歷史哲學(xué)和政治

哲學(xué)。古文派不重哲學(xué)而重歷史,他們要負起保存和傳布文獻的責(zé)任;所留心的

是在章句、訓(xùn)詁、典禮、名物之間。他們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

到了東漢,書籍流傳漸多,民間私學(xué)日盛。私學(xué)壓倒了官學(xué),古文經(jīng)學(xué)壓倒了今

文經(jīng)學(xué);學(xué)者也以兼通為貴,不再專主一家。但是這時候“古文”經(jīng)典中《逸禮》

即《禮》古經(jīng)已經(jīng)亡佚,《尚書》之學(xué),也不昌盛。

東漢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非常寶愛,流離

兵亂中,老是隨身帶著。他是怕“《古文尚書》學(xué)”會絕傳,所以這般珍惜。當(dāng)時

經(jīng)師賈逵、馬融、鄭玄都給那一卷《古文尚書》作注,從此《古文尚書》才顯于

世⑩。原來“《古文尚書》學(xué)”直到賈逵才直正開始;從前是沒有什么師說的。

而杜林所得只一卷,決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學(xué)者竟愛重到那般地步。大約孔安國

獻的那部《古文尚書》,一直埋沒在皇家圖書館里,民間也始終沒有盛行,經(jīng)過

西漢末年的兵亂,便無聲無息的亡佚了罷。杜林的那一卷,雖經(jīng)諸大師作注,卻

也沒傳到后世;這許又是三國兵亂的緣故?!豆盼纳袝返倪\氣真夠壞的,不但

沒有能夠露頭角,還一而再的遭到了些冒名頂替的事兒。這在西漢就有。漢成帝

時,因孔安國所獻的《古文尚書》無人通曉,下詔征求能夠通曉的人。東萊有個

張霸,不知孔壁的書還在,便根據(jù)《書序》,將伏生二十九篇分為數(shù)十,作為中

段,又采《左氏傳》及《書序》所說,補作首尾,共成《古文尚書百二篇》。每

篇都很簡短,文意又淺陋。他將這偽書獻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圖書館藏著的孔壁

《尚書》對看,滿不是的。成帝便將張霸下在獄里,卻還存著他的書,并且聽它

流傳世間。后來張霸的再傳弟子樊並謀反,朝廷才將那書毀廢;這第一部偽《古

文尚書》就從此失傳了。

到了三國末年,魏國出了個王肅,是個博學(xué)而有野心的人。他偽作了《孔子家語》、

《孔叢子》⑾,又偽作了一部孔安國的《古文尚書》,還帶著孔安國的傳。他是

個聰明人,偽造這部《古文尚書》孔傳,是很費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輯群籍中所

引“逸書”,以及歷代嘉言,改頭換面,巧為聯(lián)綴,成功了這部書。他是參照漢儒

的成法,先將伏生二十九篇分割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⑿,

以合于東漢儒者如桓譚、班固所記的《古文尚書》篇數(shù)。所增各篇,用力闡明儒

家的“德治主義”,滿紙都是仁義道德的格言。這是漢武帝罷黜百家,專崇儒學(xué)以

來的正統(tǒng)思想,所謂大經(jīng)、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來儒者所口誦心維的

“十六字心傳”⒀,正是他偽作的《大禹謨》里,便見出這部偽書影響之大。其實

《尚書》里的主要思想,該是“鬼治主義”,像《盤庚》等篇所表現(xiàn)的?!霸瓉砦?/p>

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約束。逢到臣民不聽

話的時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來,自然一切解決?!边@叫做“鬼治主義”?!拔髦?/p>

以后,因疆域的開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開。自孔子以至荀卿、

韓非,他們的政治學(xué)說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擴張得極大。

他們覺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誠信的感應(yīng);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風(fēng)從,用不

到威力和鬼神的壓迫?!边@叫作“德治主義”⒁??垂糯臋n案,包含著“鬼治主義”

思想的,自然比包含著“德治主義”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肅的時代早已是“德

治主義”的時代;他的偽書所以專從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詞旨坦明,

毫無詰屈聱牙之處,卻不免露出了馬腳。

晉武帝時候,孔安國的《古文尚書》曾立過博士⒂;這《古文尚書》大概就是王

肅偽造的。王肅是武帝的外祖父,當(dāng)時即使有懷疑的人,也不敢說話??墒呛髞?/p>

經(jīng)過懷帝永嘉之亂,這部偽書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東晉元帝時,豫章內(nèi)史

梅賾發(fā)現(xiàn)了它,便拿來獻到朝廷上去。這時候偽《古文尚書》孔傳便和馬、鄭注

的《尚書》并行起來了。大約北方的學(xué)者還是信馬、鄭的多,南方的學(xué)者才是信

偽孔的多。等到隋統(tǒng)一了天下,南學(xué)壓倒北學(xué),馬、鄭《尚書》,習(xí)者漸少。唐

太宗時,因章句繁雜,詔令孔穎達等編撰《五經(jīng)正義》;高宗永徽四年(西元

653年),頒行天下,考試必用此本?!墩x》居了標準的官書,經(jīng)學(xué)從此大統(tǒng)

一。那《尚書正義》便用的偽《古文尚書》孔傳。偽孔定于一尊,馬、鄭便更沒

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殘缺了,宋以來差不多就算亡了。偽《古文尚書》

孔傳如此這般冒名頂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時候。

這一千年中間,卻也有懷疑偽《古文尚書》孔傳的人。南宋的吳棫首先發(fā)難。他

有《書裨傳》十三卷⒃,可惜不傳了。朱子因孔安國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

順易讀,也覺得可疑⒄。但是他們似乎都還沒有去找出確切的證據(jù)。至少朱子還

不免疑信參半;他還采取偽《大禹謨》里“人心”、“道心”的話解釋四書,建立道

統(tǒng)呢。元代的吳澄才斷然的將伏生今文從偽古文分出;他的《尚書纂言》只注解

今文,將偽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書考異》,更力排偽孔,并找出了相當(dāng)?shù)?/p>

證據(jù)。但是嚴密鉤稽決疑定讞的人,還得等待清代的學(xué)者。這里該提出三個可尊

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第二是惠棟,著《古文

尚書考》;兩書辯析詳明,證據(jù)確鑿,教偽孔體無完膚,真相畢露。但將作偽的

罪名加在梅賾頭上,還不免未達一間。第三是清中葉的丁晏,著《尚書馀論》,

才將真正的罪人王肅指出。千年公案,從此可以定論。這以后等著動手的,便是

搜輯漢人的伏生《尚書》說和馬、鄭注。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績也斐然可觀;

不過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殘守缺的工作罷了。伏生《尚書》從千年迷霧中重露

出真面目,清代諸大師的的勞績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還該分

別的看。照近人的意見,《周書》大都是當(dāng)時史官所記,只有一、二篇像是戰(zhàn)國

時人托古之作。《商書》究竟是當(dāng)時史官所記,還是周史官追記,尚在然疑之間。

《虞、夏書》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許是后代史官追記

的。這么著,《今文尚書》里便也有了真?zhèn)沃至恕?/p>

注釋:

①“雅言”見《論語·述而》

②《說文》言部:“謨,議謀也”。

③《說文》書部:“書,著也?!?/p>

④《論衡·正說篇》。

⑤《勸學(xué)篇》。

⑥裴骃《史記集解》引張晏曰:“伏生名勝,《伏氏碑》云?!?/p>

⑦《論衡·正說篇》

⑧《漢書》本傳。

⑨語見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言公》上。

⑩《后漢書·楊倫傳》。

⑾《家語》托名孔安國,《孔叢子》托名孔鮒。

⑿桓譚《新論》作五十八,《漢書·藝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⒀見真德秀《大學(xué)衍義》。所謂十六字是:“人心惟危,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執(zhí)厥中?!痹趥巍洞笥碇儭防?,是舜對禹的話。

⒁以上引顧頡剛《盤庚中篇今譯》(《古史辯》第二冊)。

⒂《晉書·荀崧傳》。

⒃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四。

⒄見《朱子語類》七十八。[參考資料]王先謙《尚書孔傳參正序例》及卷三十

六《偽孔安國序》。顧頡剛《論今文尚書著作時代書》(《古史辯》第一冊)。

【隨文練習(xí)】

根據(jù)原文填空

1.記事比較的是間接的,記言比較的是的。

2.今古文之爭的實質(zhì)即“”

3.“道”其實也是幌子,骨子里所爭的還在祿位與聲勢,當(dāng)時今古文派在這一點上

是的。

4.張霸,東漢大臣。字,蜀郡成都(今成都)人。七歲能通讀《春秋》,后拜

樊鰷為師,博通五經(jīng)。東漢和帝永元中任會稽太守,重用有真才實學(xué)之士,興辦

教育,培養(yǎng)人才,使會稽地區(qū)大治,“百姓歌詠之”。

4.堯舜十六字心傳,又名中華心法。內(nèi)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執(zhí)厥中?!边@十六個字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出自古文《尚

書·大禹謨》。

這十六個字源于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dāng)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

候,所托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

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

5.第一是清初的閻若璩,著《》;第二是惠棟,著《古文尚書考》,兩書辨析

詳明,證據(jù)確鑿,教偽孔體無完膚,真相畢露,但將作偽的罪名加在梅賾頭上,

還不免未達一間;第三是清中葉的丁晏,著《尚書余論》,才將真正的罪人王肅

指出。千年公案,從此可以定論。

6.《尚書》是中國最古的_____的歷史。

7.記事比較的是_____的,記言比較的是_____的。

8.《尚書》包括_____________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

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話。

9.第一是清初的閻若璩,著《___________》;第二是惠棟,著《古文尚書考》,

兩書辨析詳明,證據(jù)確鑿,教偽孔體無完膚,真相畢露,但將作偽的罪名加在梅

賾頭上,還不免未達一間;第三是清中葉的丁晏,著《尚書余論》,才將真正的

罪人王肅指出。千年公案,從此可以定論。

【參考答案】1.直接

2.利祿之爭

3.一致

4.伯饒

5.古文尚書疏證

6、記言

7、間接直接

8、虞、夏、商、周

9、古文尚書疏證

【變式練習(xí)】

選擇正確的答案

1.(2022春·山東濱州·七年級統(tǒng)考期中)下列關(guān)于文體或文學(xué)常識的表述,不

正確的一項是()

A.《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著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戲劇

《茶館》《龍須溝》等。

B.《論語》與《大學(xué)》《中庸》《尚書》合稱為“四書”。

C.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xué)家和民族主義者,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亞

洲人。

D.《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詠雪》《陳

太丘與友期行》分別出自《言語》篇和《方正》篇。

【答案】B

【詳解】考查對文體和文學(xué)常識的識記。

B.有誤,“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的合稱;故選B。

2.(2022春·山東濱州·八年級統(tǒng)考期末)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四大書院中位于長沙的是岳麓書院,四大名樓中位于武漢的是黃鶴樓。

B.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曾寫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佳句,表達了中秋

佳節(jié)的美好祝愿。

C.“四書”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

《禮記》《易經(jīng)》《春秋》。

D.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賞花燈、猜燈謎等。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文學(xué)常識的積累。

D.“賞花燈、猜燈謎”是元宵節(jié)的習(xí)俗,不是“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故選D。

二、(2020春·廣東茂名·九年級統(tǒng)考期中)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香港大學(xué)?;丈乡澘讨懊鞯赂裎铩彼膫€字。明德,意為美德,語出《尚書君陳》:

“黍稷非馨,明德為馨。”對于“格物致知”的解釋,從宋儒起,一直眾說紛紜,清

末則有人將科學(xué)技術(shù)一類統(tǒng)稱為“格致之學(xué)”,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學(xué)技術(shù)和

人文精神確實不可偏廢。屬于尖端科學(xué)的核能,能造福人類,也能毀滅世界;同

是電腦高手,有的在不斷的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添磚加瓦,有的則成為制造麻煩的

“黑客”。正如,發(fā)明了羅盤,知識變成看風(fēng)水;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括上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內(nèi)容不超過15個字。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仿照劃線句子,續(xù)寫句子。

【答案】(1)科學(xué)技術(shù)和人文精神不可偏廢。

(2)例:發(fā)明了指南針,指向變成侵略。

【詳解】(1)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nèi)容。結(jié)合中心句“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學(xué)

技術(shù)和人文精神確實不可偏廢”可概括為:科學(xué)技術(shù)和人文精神不可偏廢。

(2)本題考查仿寫句子。圍繞“有的則成為制造麻煩的‘黑客’”,用“發(fā)明了……,……

變成……”仿寫即可。示例,發(fā)明了印刷術(shù),讀書變成了物力耗費。

三、《尚書》中的名言翻譯與賞析

1.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虞書·大禹謨》)

翻譯:

2.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尚書·虞書·大禹謨》)

翻譯:

3.(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

塞,強而義。(《尚書·虞書·皋陶謨》)

翻譯:

4.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翻譯:

5.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尚書·商書·咸有一德》)

翻譯:

6.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尚書·商書·盤庚上》)

【注釋】綱:網(wǎng)上的大結(jié)。

翻譯:

7.無恥過,作非。(《尚書·商書·說命中》)

翻譯:

8.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尚書·周書·泰誓下》)

翻譯:

9.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尚書·周書·武成》)

翻譯:

10.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尚書·周書·洪范》)

翻譯:

11.若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誥》)

翻譯:

12.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尚書·周書·康誥》)

翻譯:

13.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尚書·周書·君奭》)

翻譯:

【參考答案】1.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虛謹慎會受到補益。這就是“天道”。

【賞析】“滿招損,謙受益”,《周易·上經(jīng)·謙》“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

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边@就是說,天的法則,滿盈了便要使之虧損,使謙虛增

益;地的法則,改變滿盈的狀態(tài),使其流入謙卑的狀況;人的法則,厭惡滿盈,

喜好謙虛。這是講天、地、人都尚謙而惡盈,盈必招損,謙必受益的道理?!皾M

招損,謙受益”,這就是自然界的法則,是“時乃天道”。

2.人心危險,道心衰微。只有用精純和專一,才能真切地在內(nèi)心里守住道心,區(qū)

分開人心。

【賞析】人心指其發(fā)于形氣者而言,道心指其發(fā)于義理者而言。人心易私難公,

故危險;道心難明而易昧,故隱微。但是,人心和道心可以互相轉(zhuǎn)化,只要人一

心向善,追求美德,愛好義理,普通人之心可向最高的道心轉(zhuǎn)變。但是若喪德失

善,有道心之人也會變得和普通人一樣,只有用精純、專一和誠實,才能守住兩

者的界限,使自己永葆道心。

3.(九德就是)態(tài)度豁達,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謹慎;性情溫和,又有主見;行

為謙遜而又嚴肅認真;雖有才干,但辦事不馬虎疏忽;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又

不為紛雜的意見所迷惑,而能剛毅果斷;行為正直而態(tài)度溫和;做事能從大處著

眼又能從小處入手;剛正而不魯莽;勇敢而又善良。

【賞析】皋陶認為君子要具有九種品德,即豁達而又謹慎,溫和而有主見,謙遜

而又嚴肅,才華橫溢而認真,從善如流而又不迷惑,正直而溫文,辦事能從大處

著眼又能從小處入手,剛正不魯莽,勇敢且善良。

4.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了,國家才會安寧。

【賞析】當(dāng)時夏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貪于逸樂,不理政事,百姓背叛了他,他被

羿所逐,不得返國。他的五個弟弟埋怨太康,述說其祖父大禹的訓(xùn)誡而作歌,名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意思,是說人君應(yīng)當(dāng)固民以安國。反之,

民不固,國將不安。

5.任用官吏,只能任用德才兼?zhèn)涞娜?;國君左右的大臣及親信隨從,也只能是這

樣的人。

【賞析】這是商朝名相伊尹還政于商代第二任帝王太甲,將要告老還鄉(xiāng)時,向太

甲提出的告誡。他說,政府官員,只有德才兼?zhèn)涞娜朔娇扇斡?,不是德才兼?zhèn)涞?/p>

人絕不能任用。而左右大臣及親信隨從,必是忠良之人,不是忠良之人,不可在

王左右。

6.譬如把網(wǎng)結(jié)在綱上,有條理而不至于紊亂。

【賞析】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注意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和重點,抓住

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能只注意那些無關(guān)緊要的次要方面和事物的表象。只有“提綱

挈領(lǐng)”,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主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7.不要羞于認錯而文過飾非。

【賞析】這是商朝名相傅說向商高宗武丁進諫時說的話。意為不要像小人那樣,

有了過失,不敢承認,還要用一些虛假漂亮的言詞來掩飾,這就會鑄成更大的錯。

一個人承不承認錯誤,也需要有道德上的勇氣。有了錯誤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

不敢面對錯誤和改正錯誤。

8.培植美好的德行,務(wù)求滋長;鏟除邪惡,務(wù)求除根。

【賞析】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群體中,“除惡務(wù)盡”,這雖是美好的目標,但只要有

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善有惡,要從根本上全部除掉惡人,很難辦到。但“除惡

務(wù)本”,即逐漸削弱產(chǎn)生邪惡的根基,讓邪惡勢力不能形成大的氣候,這一點只

要努力,應(yīng)該說是可以做到的。

9.(武王伐商歸來)于是停止戰(zhàn)備,施行文教,把戰(zhàn)馬放歸到華山之陽,把牛放

回到桃林之野。

【賞析】武王討伐商紂王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11世紀。據(jù)《尚書·周書·武成》載,

是從一月出發(fā),四月歸來,戰(zhàn)爭歷時三個月左右。一場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只經(jīng)歷三

個月左右,嚴格說不算長,但戰(zhàn)爭是無比殘酷的。同書記載:“(紂之)前徒倒

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辫普撸匚淦饕?。戰(zhàn)死者的鮮血之多,可以使杵

都漂浮起來,其慘烈可想而知。據(jù)史書記載,周武王是仁者之君,他發(fā)動伐紂之

戰(zhàn),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但戰(zhàn)爭之慘烈,他也是目睹了的,所以能偃武修

文,以示天下將不再有戰(zhàn)爭。

10.態(tài)度要恭敬,說話要合乎道理,觀察要清楚明白,聽取意見要聰敏,思考問

題要通達。

【賞析】這是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九種治國大法,即“洪范九疇”中的第三種,叫

做“敬用五事”,即容貌、言語、觀察、傾聽、思考。這五個方面都屬于執(zhí)政者在

修身及處理國事方面應(yīng)注意之處,要謹慎地對待,才能有好的效果。

11.應(yīng)當(dāng)像愛護嬰兒一樣(愛護你的臣民,使其都能安康)。

【賞析】周成王時,周公平息了殷遺民的叛亂,成王年幼,周公便代行天子之權(quán),

封成王叔父康叔去管轄殷之遺民。這是周公代成王對康叔所作的詔誥?!叭舯3?/p>

子”,這是儒家從民本思想出發(fā)引用得較多的話。意為國君對待自己的人民,要

像愛護嬰幼兒一樣,精心料理,要使之安定、康樂,而不要剝奪他們的衣食,使

之啼饑號寒。

12.民怨的可怕不在大,也不在小。(如果認真對待,民怨雖大也不可怕;如果

不認真對待,民怨雖小也是可怕的。)

【賞析】民眾的思想是統(tǒng)治者決策的重要參考,善于治理國家的人,能及時了解

民情、體察民意,制定的政策能很好地反映百姓的想法。他既引導(dǎo)百姓又順從百

姓,不會也不愿跟老百姓對著干。政策失當(dāng),出現(xiàn)百姓的抱怨時,他能認真對待,

仔細調(diào)查,適時做出調(diào)整,積極化解民眾的怨聲。而不擅長治理國家的人當(dāng)政,

則一意孤行、唯我獨尊,對民眾不聞不問,也不能了解民眾的疾苦,不知道國計

民生的艱難。這樣的人治理國家,即使民眾怨聲載道,他也只知道閉門造車地制

定或執(zhí)行政策導(dǎo)致國家覆亡。

13.上天不可以一直相信依賴,我們只有努力發(fā)揚文王的光榮傳統(tǒng),使之長久地

保持下去,上天才不會舍棄文王所受的大命(即政權(quán))。

【賞析】周朝在承繼“天命”接替商朝后,王朝上下一致在思考如何把政權(quán)很好地

延續(xù)。周公跟召公的這次談話也不例外,他再次提出如何對待天命和德行的問題,

即對待天和民的關(guān)系。周公從殷商的滅亡入手分析,一方面看到了天威難測,但

更注意到天的不可相信,明白了守業(yè)的艱難。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百姓在王朝更

替中的關(guān)鍵作用,極力強調(diào)人為。這樣,周公就把著眼點從“天”轉(zhuǎn)到了“人”上。

重要的是修養(yǎng)仁德,推行德政,廣播善行,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四.(2022·山東泰安·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尚書》有言“惟精惟一”,就是告誠人們把心思定下來,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到極

致,像庖丁解牛,梓慶削木。

怎樣才能做到“惟精惟一”?《傳習(xí)錄》中王陽明弟子問。

王陽明答:“‘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并非在‘惟精’之外又有

一個‘惟一’‘精’的部首為‘米’就以米來作比吧,要使米純凈潔白,這便是‘惟一’的意

思。如果沒有春簸篩揀這些‘惟精’的工夫,米就不可能純凈潔白。春簸篩揀是‘惟

精’的工夫,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讓米純凈潔白。”

以上材料引發(fā)你怎樣的感悟與聯(lián)想?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

自行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