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100篇(66-70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100篇(66-70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100篇(66-70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100篇(66-70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新高考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100篇(66-70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年新高考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100篇精選(66-70)

第六十六篇龐統(tǒng)傳

龐統(tǒng)

龐統(tǒng)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tǒng)弱冠往見徽徽采

桑于樹上坐統(tǒng)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后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于長養(yǎng)。領(lǐng)南郡太守。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

從事,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zhèn)荊州,統(tǒng)隨從入蜀。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tǒng)進策日:“今因此會,便可執(zhí)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

一州也。"先主日:“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先主當為璋北征

漢中,統(tǒng)復(fù)說日:"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yù)備,大軍卒

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jù)守關(guān)頭,聞數(shù)有箋諫

璋,使發(fā)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并使裝束,外

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zhí)之,進取

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沉吟不去,

將致大困,不可久矣?!毕戎魅黄渲杏?,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于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tǒng)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tǒng)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歡,

非仁者之兵也?!毕戎髯?,怒日:“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

出!“于是統(tǒng)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tǒng)復(fù)故位,初不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目:

“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tǒng)對日:"君臣俱失?!毕戎鞔笮?,宴樂如初。

進圍雒縣,統(tǒng)率眾攻戰(zhàn),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追賜統(tǒng)

爵關(guān)內(nèi)侯,謚日靖侯。

(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陰選精兵,晝夜兼道陰:暗地里

B.大軍卒至,一舉便定卒:通"猝",突然

C.聞數(shù)有箋諫璋數(shù):多次

D.統(tǒng)復(fù)故位,初不顧謝謝:推辭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

B.又喜將軍之去

將軍因此執(zhí)之

C.遂與亮并為軍師中郎將

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

D.此上計也

非仁者之兵也

3.下列各句,都能表現(xiàn)龐統(tǒng)足智多謀的一組是

①性好人倫,勤于長養(yǎng)②今因此會,便可執(zhí)之

③退還白帝,連引荊州④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⑤陰選精兵,晝夜兼道⑥將軍因此執(zhí)之,進取其兵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龐統(tǒng)年少時老實憨鈍,20歲時去拜見司馬徽,司馬徽說龐統(tǒng)應(yīng)該是南州讀書人中最好

的,于是他漸漸出了名。

B.龐統(tǒng)足智多謀,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氣給了劉備上中下三條策

略,任由其選擇。

C.楊懷、高沛是劉璋的著名將領(lǐng),倚仗自己兵強馬壯,又占據(jù)著重要關(guān)隘,曾多次寫信

勸諫劉璋攻打荊州。

D.龐統(tǒng)憨厚耿直,即使是劉備說得不對,他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來,事后仍然堅持原則,

絕不向劉備道歉。

5.斷句和翻譯。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tǒng)弱冠往見徽

徽采桑于樹上坐統(tǒng)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

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今因此會,便可執(zhí)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十六篇龐統(tǒng)傳

(-)1.D.W:認錯,道歉,謝罪。(文言文一詞多義現(xiàn)象比較普遍,應(yīng)多掌握常見實

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思,尤其是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常用實詞。)2.D.均為語氣助詞,

表判斷。(A.前"而":連詞,表承接,就;后"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去葭B.前"之J

助詞,取消主謂語的獨立性;后"之":代詞,他們。C.前"為":動詞,擔任;后"為":

介詞,替??忌铚蚀_掌握考綱要求的18個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熟記課文經(jīng)

典例句,并形成熟練的遷移能力。)3.B.(一般運用排除法。①龐統(tǒng)生性注重倫理關(guān)

系,勤懇奉養(yǎng)父母,屬于品行端正。④劉備痛惜流涕是因為龐統(tǒng)為國捐軀,英年早逝。)4.

C."曾多次寫信勸諫劉璋攻打荊州〃錯,原意是多次寫信勸劉璋打發(fā)劉備回荊州。(本選

項故意歪曲了"使發(fā)遣將軍還荊州"的意思。解題時應(yīng)反復(fù)推敲原文,不要曲解原

意。)5.(1)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tǒng)弱冠往見徽/徽采桑于樹

上/坐統(tǒng)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在疏通文意

的基礎(chǔ)上,主要運用一些語言標志來幫助斷句。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賓語,如"潁川"、

"統(tǒng)"、"夜"、"之"、"冠冕"等,還有一處頂真修辭,也可作斷句的標志。)①現(xiàn)在趁會

面的機會,就可以擒住劉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②劉備覺得他的中策不

錯,就殺了楊懷、高沛,進軍成都,經(jīng)過的地方都攻打了下來。

【參考譯文】

龐統(tǒng)字士元,是襄陽人。他年少時老實憨鈍,沒有人了解他。潁川人司馬徽高雅,有能

鑒定人才的名聲。龐統(tǒng)20歲時前去拜見司馬徽,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讓龐統(tǒng)坐在樹

下,兩人一起談?wù)?,從白天一直談到夜間。司馬徽非常驚異,說龐統(tǒng)應(yīng)該是南州讀書人

中最好的,龐統(tǒng)于是漸漸出了名。

后來南州郡任命他為功曹。龐統(tǒng)生性注重倫理關(guān)系,勤懇奉養(yǎng)父母。龐統(tǒng))擔任南郡太

守。劉備會見他并和他長談,非常器重他,任命他為治中從事,他就和諸葛亮共同擔任

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留守荊州,龐統(tǒng)隨劉備進入蜀地。

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陵會面,龐統(tǒng)獻策說:“現(xiàn)在趁會面的機會,就把劉璋擒住,那

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劉備說:“剛來到別人的境內(nèi),還沒有恩情信義,不能這

樣做?!眲㈣盎氐匠啥己螅瑒湟鎰㈣巴闭饔憹h中,龐統(tǒng)又勸他說:“暗地選拔精兵,

日夜兼程,直接偷襲成都,劉璋不會打仗,平時又沒有防備,我們的大軍突然到達,一

舉就能拿下益州,這是上策。楊懷、高沛,是劉璋的名將,各自憑借精兵,鎮(zhèn)守關(guān)隘,

聽說多次寫信勸劉璋,讓劉璋打發(fā)您回荊州。您還沒到成都前,派人告訴他們,就說荊

州有緊急情況,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點行裝,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樣子;楊懷、高

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高興(見到)您離開,估計定會帶少量騎兵來見您,您趁機

把他們拿住,進而收降他們的軍隊,就進軍成都,這是中策。撤退到白帝城,和荊州連

成一線,慢慢的謀劃攻打益州,這是下策。如果猶豫不決,就會引來大禍,不能長期這

樣?!眲溆X得他的中策不錯,就殺了楊懷、高沛,進軍成都,經(jīng)過的地方都攻打了下

來。

在涪陵集會,置酒作樂,劉備對龐統(tǒng)說:"今天的集會,真是高興啊。"龐統(tǒng)說:"征伐

別人的國家卻以此為樂,這不是仁義之人的軍隊?!眲浜茸砹?,大怒說:“武王伐紂,

又歌又舞,他不是仁者嗎?你的話不對,趕緊出去!”于是龐統(tǒng)起身告退。劉備不久就

后悔了,請他回來。龐統(tǒng)回到他的酒席,一點也沒有謝罪的意思,依然吃喝如故。劉備

問龐統(tǒng):“剛才的話,是誰不對?”龐統(tǒng)回答說:"我們君臣兩個都有不對?!眲浯笮Γ?/p>

酒宴又回到原來的歡樂氣氛。

劉備進軍圍攻雒縣,龐統(tǒng)率部隊攻城,被飛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歲。劉備非常悲

痛惋惜,一說起來就流淚。追賜龐統(tǒng)為關(guān)內(nèi)侯,謚號叫靖侯。

第六十七篇宣子索環(huán)

韓宣子①有環(huán),其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chǎn)②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

不知。"子大叔、子羽謂子產(chǎn)日:“韓子亦無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晉國、韓子,不可

偷也。若屬有讒人,交斗其間,鬼神而助之,以興其兇怒,悔之何及?吾子何愛于一環(huán),

其以取憎于大國也?盍求而與之?”

子產(chǎn)曰:"吾非偷晉而有貳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

立而無令名之患。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③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國之人,

令于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為罪滋大。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

何厭之有?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若韓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貪淫甚矣,獨非罪乎?

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之?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銳乎?”

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表n子請諸子產(chǎn)日:"昔起請夫環(huán),

執(zhí)政弗義,弗敢復(fù)也。今買諸商人,商人曰,必以聞,,敢以為請?!?/p>

子產(chǎn)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麓

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爾有利市寶賄,

我勿與知。,恃此質(zhì)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

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

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p>

韓子辭玉日:“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p>

(節(jié)選自《左傳?昭公十六年》)

【注】①韓宣子:即韓起,晉國大夫,充赴鄭國的使臣。②子產(chǎn):名公孫僑,鄭國上

卿。③字:大國對小國的安撫救助。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宣子謁諸鄭伯謁:拜見

B.若屬有讒人,交斗其間屬:恰巧

C.吾非偷晉而有貳心偷:茍且

D.一共一否,為罪滋大滋:生長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①鬼神而助之

②盍求而與之

①是以弗與,忠信故也

②執(zhí)政弗義,弗敢復(fù)也

①將何以給之

②無禮以斥之

①世有盟誓,以相信也

②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3.下列各句,全都是子產(chǎn)認為不給宣子環(huán)的原因的一組是

①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

②晉國、韓子,不可偷也

③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

④吾又失位,韓子成貪

⑤執(zhí)政弗義,弗敢復(fù)也

⑥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③④⑥D(zhuǎn).④⑤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國處于大國晉國的威勢之下,執(zhí)政的子產(chǎn)審時度勢與之周旋,以維護鄭國的尊嚴。

B.面對晉國國君的貪求,子產(chǎn)不顧大臣反對,敢于堅持己見,其外交策略有利于鄭國。

C.韓宣子出使鄭國,多方謀求玉環(huán)成雙,此舉無禮于鄭國,遭到理所當然的婉拒。

D.鄭國國君與商人“世有盟約",他們有穩(wěn)定的主仆關(guān)系,商人對國君必須信守忠誠。

5.斷句和翻譯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

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

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銳乎?

譯文:

②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

譯文:

第六十七篇宣子索環(huán)

(一)1.B(語境推敲法。A謁:請求C偷:輕視D滋:更加)2.D(比較區(qū)分法。A

項都是連詞,①表假設(shè),②表承接。B項都是語氣助詞,①表判斷,②表肯定。C項

①②都是代詞,均代大國。D項①是介詞,表憑借②是連詞,表時間延伸)3.C

(排除法。①是子產(chǎn)的借口,②是子大叔、子羽的勸言;⑤是韓宣子所為)4.B(對

照原文法。貪求玉環(huán)的是晉國使臣韓宣子)。5.(1)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

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令而共無藝/

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原文標點: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

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

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2)①

譯文:況且我們因為玉環(huán)買來罪過,不也太細小不值嗎?

②譯文: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強迫你買賣,沒有人乞求強取。

【參考譯文】

韓宣子有一只玉環(huán),其中另一只在鄭國商人手里。宣子向鄭定公請求得到那只玉環(huán),子

產(chǎn)不同意給,說:“(這)不是官府庫存的器物,我們國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對子

產(chǎn)說:“韓宣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我們)對晉國也不能懷有貳心。晉國與韓宣子,

(我們都)不能薄待。如果恰好有說壞話的人在兩國之間挑撥,鬼神如果再幫他,從而

激起晉國發(fā)怒,后悔怎么來得及?您為什么吝惜一只玉環(huán),用它招來大國的憎恨呢?何

不找來給他呢?”

子產(chǎn)說:“我不是薄待晉國而有二心,而是要始終侍奉晉國,因此不給他,是講忠信的

緣故啊。我聽說君子并不擔心沒有人給自己送財物,而擔心身居高位卻沒有好的名聲。

我又聽說治理國家,不是憂慮能否侍奉大國安撫小國,而是擔憂沒有禮儀來安定它的地

位。那些大國的人,對小國下命令,如果(他們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那將用什么來

供給他們?有時供給,有時不供給,造成罪過更加大。對大國的要求,不按照禮義來指

責他們,他們哪里會有滿足的時候?我們將要做他們的邊境城邑,那就失去了作為一個

國家的地位。如果韓宣子奉命出使來求取玉環(huán),他就太貪婪邪惡了,難道這不是罪過嗎?

拿出一只玉環(huán)而引起兩種罪過,我們還會失去諸侯地位,韓宣子成為貪婪之人,哪能采

取這種做法呢?況且我們因為玉環(huán)買罪,不是太細小不值嗎?"

韓宣子向商人購買玉環(huán),已經(jīng)做成買賣了,商人說:“一定要告訴執(zhí)政大夫子產(chǎn)?!表n宣

子向子產(chǎn)請求說:“前些日子我請求得到那只玉環(huán),執(zhí)政認為不符合道義,我就不敢再

請求了。現(xiàn)在,從商人那里買到了,商人說‘一定要讓你知道‘,謹以此作為請求。〃

子產(chǎn)回答說:“從前我們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從周地遷移出來的。共同協(xié)作來清除這

塊土地,砍去野草雜木,一道居住在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憑借這互相信賴。(盟

誓)說:,你不要背叛我,我不強迫你買賣,沒有人乞求強取。你有賺錢的買賣和珍貴的

寶物,我不會干預(yù)過問。,依靠這個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到今天。現(xiàn)在您帶著

友好來到我們國家,卻告訴我們強奪商人的東西,這是教我們背棄盟誓呀,恐怕不可以

吧!您得到玉環(huán)卻失信諸侯,是一定不會做的。如果大國命令要(我們)供給沒有限度,

鄭國,雖是邊遠小國,也是不會做的。我如果獻上玉環(huán),不知道有什么好處,謹敢私下

告訴您。”

韓宣子退回玉環(huán),說:“我韓起雖然不聰明,豈敢為求取玉環(huán)而招致兩項罪過?謹請退

回它?!?/p>

第六十八篇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薜①,蕊叢叢以百數(shù)。主人異目視之為

損重贊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shù)木移其位讓焉原錦張

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

墻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歸其原,數(shù)日亦死。

客過而尤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

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

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

日:‘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

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fù)其處,以其猶奇于新也。當其

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后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fù)故花之

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

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

主人不能答,請具硯削牘,記之以自警焉。

(選自袁枚《小倉山房文集》)

【注】①鄂:通"萼",花蕾。W:音wmi,繁盛。

1.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過而尤之曰過:經(jīng)過

B.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讓:移走

C.子既貌取以為良既:既然

D.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賤:輕視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①主人漸其故花

②以其猶奇于新也

①且嫌庭之空也

②牡丹之來也

①花之怨以死也誠宜

②宜黜汝舊,以讓吾新

①不自怒而怒花

②性果而識暗也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主人對新買牡丹做法的一組是

①賽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

②歸其原,數(shù)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時

④一月之間,忽予忽奪

⑤新者雖來,舊者不讓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4.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移植花木不宜在冬季,可主人卻在冬季買了牡丹種在庭院里,導(dǎo)致其花期紊亂,不

足一個月就死去了。

B.主人認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還是原有的牡丹

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處。

C.客人認為如果主人處理得當,舊牡丹雖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舊牡丹死了,主

人不責怪自己反而怪怒舊牡丹,是錯上加錯。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會中人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評了封建統(tǒng)治者僅憑自

己的喜怒而對人才生殺予奪的社會現(xiàn)實。

5.句和翻譯。

(1)用"/"給下列文段斷句。

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贊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shù)木移其

位讓焉球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

之山再移之墻立枯死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譯文:

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譯文:

第六十八篇山之叟

(二)1.A(語境推敲法。過:拜訪)2.B(比較區(qū)分法。A都是代詞,分別是"那些""它

們"。B都是助詞,均為取獨。C連詞,分別表修飾、表目的。D連詞,分別表轉(zhuǎn)折、表

并列)3.C(排除法。②⑤句不是對新牡丹的做法)4.D(對照原文法。A項文中

說“遷而移之,在冬非春"。B項原文是"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

開花,主人就感覺還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項文中主人對舊牡丹始終沒

有"怨〃。)5.(1)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費/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shù)木/

移其位讓焉/幕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

之墻/立枯死(原文標點: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費。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

舊有數(shù)木,移其位讓焉。幕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

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墻,立枯死。)(2)①譯文:您沒見過那些善于種花的人嗎?適

宜在山上長的就種在山上,適宜在庭院中長的就栽在庭院。②譯文:既不懂生物的習

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高興了就抬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

【參考譯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條繁茂,花苞蒸簇數(shù)以百

計。主人對它另眼相看,出高價買了下來。怕栽在別處與這株牡丹不相稱,庭院中原有

幾株牡丹,特地移到別處,把地方讓出來。上面用錦帳遮蓋,晚上點上燭火,客人來了,

(主人)常指著它感到自豪。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幾

株牡丹。于是主人憤憤地將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墻邊,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對不

起原有的那幾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將原來的牡丹移回原處,沒過幾天,也枯死

了。

來訪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沒見過那些善于種花的人嗎?適宜在山上長的就種在山上,

適宜在庭院中長的就栽在庭院。如果遷移它,應(yīng)該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

兩全其美。您既然根據(jù)外貌認為那些牡丹是良種,一見不如原來想的那樣,立即粗暴地

摧殘損害他們,移栽不按時節(jié),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當然。天底下荊棘、藜刺之類的東

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沒有辦法因為生氣而統(tǒng)統(tǒng)把它們遷走。牡丹來時,并不曾自己說:

’應(yīng)該看重我的身價,應(yīng)該把我栽在庭院中,應(yīng)鏟除你原有的舊花,來讓給我這新來的花。,

一個月中,忽而珍視它,忽而貶抑它,都是您一個人所為。不怪自己卻怪花,這就錯了!

庭中舊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貴,你仍然把它們移回原處,以為它們比新買的好。(如

果當初)新的牡丹雖然買來,舊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較它們開的花哪一個更好,然后再

移栽,就都不會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習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高

興了就抬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主人如此喜怒無常,花的性命也就送掉了。既然這樣,

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輕視他物,性情專斷而見識短淺,自以為是而不和他人商

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會有花木了!”

主人聽了無以對答,于是準備下筆墨紙硯,記下這件事情來警戒自己。

第六十九篇蔡邕傳

蔡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邕性篤孝,母親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jié)變,未嘗解襟帶,

不寢寐者七旬。少博學,好辭章、數(shù)術(shù)、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fā)遣。邕不

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閑居玩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班固之徒

設(shè)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助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建寧三年,召拜郎中,

校書東觀。遷議郎。邕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后學。熹平四年,

乃與楊賜等奏求正定《六經(jīng)》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丹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

外。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

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xiāng)侯。董卓賓客議欲尊卓比太公,稱

尚父。卓謀之于邕,邕曰:"太公輔周,受命翦商,故特為其號。今明公威德,誠為巍

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關(guān)東平定,車駕還返舊京,然后議之?!弊繌钠?/p>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于色。允勃然叱之日:“董卓國之

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jié)!今天誅有罪,而反相

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陳辭謝,乞歌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

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xù)成后史,

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不納。邕遂死獄中,

時年六十一??N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

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

(節(jié)選自《后漢書?蔡邕列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鞋其是而矯其非避:正確

B.受命翦商翦:消滅

C.即收付廷尉治罪收:逮捕

D.士大夫多矜救之矜:同情

2.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卓從其言

故特為其號

B.而懷其私遇

皆畫像而頌焉

C.乃斟酌群言

邕乃自書丹于碑

D.楊雄、班固之徒

董卓國之大賊

3.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邕"曠世逸才"一組是()

①好辭章、數(shù)術(shù)、天文

②閑居玩古,不交當世

③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

④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⑤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

⑥乞暮首刖足,繼成漢史

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蔡邕的母親曾經(jīng)臥病三年,蔡邕除了在夏冬二季換換衣服,平常不脫衣服,也沒躺

下睡過覺,堅持七十多天,說明他生性非常孝順。

B.蔡邕親自用朱砂把經(jīng)文寫在石碑上,讓石工雕刻。前來觀看和摹寫的人很多,說明

蔡邕的書法在當時也很有名氣。

C.董卓被殺,蔡邕深為嘆息。盡管他認為董卓是國家的叛賊,幾乎推翻了漢朝,但他

認為與董卓私人恩情也不可忘記。

D.蔡邕才能出眾,知道漢世的許多事情。他曾經(jīng)乞晾首刖足,繼成漢史,可惜由于王

允的一念之差,蔡邕冤死獄中。但他的忠孝和才華卻青史留名。

5.斷句和翻譯

(1)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文段斷句。

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班固之徒設(shè)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疑其是

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2)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譯文:

②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

譯文:

第六十九篇蔡邕傳

(一)1.A(魅,這里當作動詞用,”肯定......正確"。)2.C(A.其,前者代指蔡邕,

譯為"他的",后者代指太公,譯為“這個";B.而,前者表示轉(zhuǎn)折,去L后者表遞進,并

且;C.乃,兩者都表示"于是,就"的意思;D.之,前者表示“這樣,這一類",后者譯為

"的)3.C(②表示蔡邕性格愛好。③和④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蔡邕的才能;⑤說的

是蔡邕對董卓的勸告。⑥表明了蔡邕想接受刑罰,繼續(xù)完成漢史的心愿。排除②⑤⑥,

選C。)4.C("盡管他認為董卓是國家的叛賊”,原文無出處。"董卓是國家的叛賊"

是王允的說法。)5.(1)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班固之徒設(shè)疑以自通/乃斟酌群

言/鞋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原文標點如下:感東方朔《客難》及楊

雄、班固之徒設(shè)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魅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2)①現(xiàn)在上天殺死這有罪的人,你卻反而悲痛他,難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惡嗎?(翻

譯注意點:天,上天。不可和“今天〃混同。其他關(guān)鍵詞:相,單向指代。為逆:一同作

惡。)②而且他忠孝一向著名,他并沒有犯什么罪名,殺掉他恐怕會使眾人失望吧?

(翻譯注意點:素,一向;坐,犯……罪;無乃:恐怕……吧。)

【參考譯文】

蔡邕字伯喈,是陳留圉地人。他生性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曾經(jīng)臥病三年,蔡邕除了在夏

冬二季換換衣服,平常不脫衣服,也沒躺下睡過覺,堅持七十多天。少年時博學多才,

善于寫文章、研究算術(shù)和天文,彈得一手好琴。

桓帝時,中常侍徐璜等五侯專權(quán)肆行,他們聽說蔡邕善于彈琴,于是奏明皇帝,命令陳

留太守督促蔡邕進京,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師,托詞生病回到家鄉(xiāng)。他在家閑居,沉迷

于古代文化,不和世人交往。他有感于東方朔的《客難》以及楊雄、班固等人自問自答

的文章形式,于是對以上諸人的言論,加以審視,他們說的對的就采納,他們說的錯的

就加以糾正,著作《釋誨》一文,以此來自戒自勵。建寧三年,被召任命郎中,在東觀

??眻D書。后來又升為議郎。蔡邕認為,經(jīng)典圖籍距圣人的年代久遠,文字多有錯誤,

淺俗的學者據(jù)以穿鑿附會,貽誤后來的求學者。熹平四年,他就與楊賜等上奏請求訂正

《六經(jīng)》文字。漢靈帝批準了他們的奏章,蔡邕于是親自用朱砂把經(jīng)文寫在石碑上,讓

石工雕刻,立在太學門外。晚生后學都據(jù)此來改正經(jīng)書中的錯誤。那些前來觀看和摹寫

的人很多,常常每天有千余輛車子,把大街小巷都塞滿了。

初平元年,任左中郎將,隨獻帝遷都到長安,封為高陽鄉(xiāng)侯。董卓的門客想尊崇董卓比

于姜太公,號稱尚父。董卓為此與蔡邕商議,蔡邕說:"姜太公輔佐周朝,受命消滅商

朝,所以才特別給他這樣的名號。現(xiàn)在您的權(quán)威和盛德,誠然很高,但是和姜太公相比,

我認為現(xiàn)在還不能這么做。應(yīng)等到關(guān)東地方平定了,皇帝從長安遷回舊都洛陽,然后再

說。”董卓聽從了他的意見。

等到董卓被殺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無意中談起此事,深為嘆息,面部表情

也表現(xiàn)出來。王允勃然大怒,斥責說:"董卓是國家的叛賊,幾乎推翻了漢朝。作為國

家的臣子,應(yīng)該同仇敵性,但你卻念念不忘他對你的私人恩情,忘記了大節(jié)!現(xiàn)在上天

殺死這有罪的人,你卻反而悲痛他,難道不是和董卓一同作惡嗎?〃立刻逮捕蔡邕,將

他交給廷尉治罪。蔡邕訴說表示謝罪,請求在自己額上刺字,砍去雙腳,能夠?qū)h史接

著寫完。士大夫大都同情相救蔡邕,但沒有成功。太尉馬日^騎馬趕來對王允說:“伯

喈具有絕代的出眾才能,知道許多漢世的事情,將要完成后漢史,成為一代大典。而且

他忠孝一向著名,他并沒有犯什么罪名,殺掉他恐怕會使眾人失望吧?”王允沒有采納,

蔡邕最后死在獄中,終年六十一歲。士大夫和儒者沒有不流淚的。北海人鄭玄聽說以后

嘆息說:“有關(guān)漢代的史事,再找誰請教呢?"兗州、陳留一帶的人都畫了蔡邕的像而贊

頌他。

第七十篇呂后本紀

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生孝惠帝、女魯元太后。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

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

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guān)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

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shù)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長樂宮,

太子襲號為帝。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使者三反,

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

并誅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詔。”呂后大怒,乃使人召趙相。趙相征至長

安,乃使人復(fù)召趙王。王來,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趙王霸上,與入宮,

自挾與趙王起居飲食。太后欲殺之,不得間。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趙王少,不

能蚤起。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鴆飲之。犁明,孝惠還,趙王已死。于是乃徙淮陽王友

為趙王。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烽耳飲瘠藥使居廁中命日"人彘"居數(shù)日乃召孝惠帝觀

"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余不能起。使人請?zhí)笕眨骸按?/p>

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fā)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強為侍中,年十五,

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弓獸目:“帝

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chǎn)、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

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強計。太后說,其哭乃哀。

呂氏權(quán)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

太后。

(《史記?呂太后本紀》)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微時妃也微:指地位微賤

B.高帝屬臣趙王屬:托付

C.號令一出太后一:大都

D.太后欲殺之,不得間間:機會

2.從文言句式角度看,下面哪一句和其他三句不同類?()

A.欲立其子代太子

B.趙相徵至長安

C.欲召趙王并誅之

D.將兵居南北軍

3.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呂后"殘忍奸詐”一組是()

①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②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趙王

③常留守,希見上,益疏

④太后聞其獨居,使人持酰飲之

⑤發(fā)喪,太后哭,泣不下

⑥元年,號令一出太后

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祖死,呂后以惠帝年少,便策劃誅殺諸舊臣,從中取得實際政權(quán)。

B.趙王如意立為趙王以后,好幾次差點取代了太子,靠著大臣們的辯爭,加上留侯張

良的計謀,太子才得以沒被廢黜。

C.呂后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使她變啞,并置之廁中,名為"人彘"。

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