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2024年七年級語文下冊課內文言文總復習_第1頁
部編2024年七年級語文下冊課內文言文總復習_第2頁
部編2024年七年級語文下冊課內文言文總復習_第3頁
部編2024年七年級語文下冊課內文言文總復習_第4頁
部編2024年七年級語文下冊課內文言文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課內文言文總復習

£3第4課孫權勸學

一、全文講解篇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這本書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撰

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

1、勸學,勸告,激勵學習。文題點明白文章所寫的故事的主要內容。

2、本文僅區(qū)區(qū)129字,以“勸學”為中心事務綻開描寫,寫呂蒙在孫權勸告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

就有驚人的進步的故事,點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3、寫作思路:孫權勸學一一呂蒙就學一一魯肅贊學

4、人物性格:孫權(嚴格要求下屬、諄諄教導)、呂蒙(知錯就改,虛心好學)、魯肅(敬才愛才)

5、文章留意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shù)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

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行

不學”;繼而現(xiàn)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

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切、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不由自

主的贊美,可見魯肅非常驚異的神態(tài),以他眼中呂蒙改變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xiàn)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

難以置信的驚人進步。須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

的進步的確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美的奇妙接應。''三日"

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非常驚異、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

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看法,表明自己才略進步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仔細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

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相互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告

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非常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7、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8、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

折服而愿與之身教,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同道合。這最終的一筆,是魯肅“與蒙爭論”的余韻,進一步

從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進步。

9、啟示:人只要肯讀書,就會有所進步(開卷有益)

10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說明)(1)成語:吳下阿蒙。意思是:指沒有學問的人。

(2)成語:士別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觀點來評判人或事物,必須要有發(fā)展的戰(zhàn)略眼光

二、重點復習篇

(一)通假字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可譯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為“我”。治,探討)

(二)詞的積累蒙乃始就學(乃,于是,就。就,靠近)

①重點詞語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至D

卿今當涂掌事(卿,古代君對臣或摯友之間的愛稱。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

當涂,當?shù)?,當權?/p>

擦擦眼)

但當涉竄(但,只。涉獵,粗略的閱讀)

大兄何加事之晚乎(見事,認清事物。乎,啊,表示

創(chuàng)目相待(擦)

感嘆語氣)

肅遂拜蒙母(于是,就)②一詞多義

當:1.拳涂掌事(與“涂”連用譯為“當?shù)溃敊唷保?.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2.但m涉獵(應當)③古今異義

見:1.用往事耳(動詞,知道)但當涉獵(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

2.如漁人,乃大驚(動詞,望見)孤豈欲卿淚經為博士邪(古義:探討。今義:治理。)

3.大兄何加事之晚乎(動詞,認清,識別)見彳豐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若:1.孰著孤(動詞,比得上)及魯肅迎尋陽(古義:至U。今義:經過。)

2.仿佛若有光(介詞,似乎)(三)句式積累

1.省略句:“肅遂拜蒙母”中,“拜”后省略介詞“于”,

之:1.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可補充為“肅遂拜于蒙母”。

不譯)

2.倒裝句:①“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何見事”

.于廳室之東北角(助詞,的)

2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乃:1.乃不知有漢(竟)②“蒙辭以軍中多務”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蒙

2.蒙乃始就學(于是,就)以軍中多務辭”。

為: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動詞,做)

(四)朗讀課文,留意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所表示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網(wǎng)!表反問語氣,嗎2但當涉獵,見往事回。表限止語氣,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陰!表感嘆語氣,啊

(五)說明成語]吳下阿蒙:人沒有學問,現(xiàn)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

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六)問答題

1魯肅“大驚”與“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表現(xiàn)了什么神態(tài)?表現(xiàn)非常驚異的神態(tài)與不由自主的贊美。

2呂蒙的答話以“士別三日”“刮目相待”顯示出他怎樣的神態(tài)?既顯示了他頗為自得的神態(tài),又奇妙地接應

了魯肅的贊美,表現(xiàn)出一種當之無愧的坦然看法。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情孫權勸學與魯肅與蒙論議后贊美非復吳下阿蒙兩件事。

4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孫權最終成功地勸呂蒙學習。

5課文怎樣表現(xiàn)呂蒙的學習效果的?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論議來表現(xiàn)的。

6孫權如何勸呂蒙學習的?⑴交代呂蒙的身份“卿今當涂掌事,不行不學”說明學習的必要性⑵用限止語氣“孤

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來克服呂蒙畏難的心理⑶現(xiàn)身說法“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書,

自以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7呂蒙讀書后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表現(xiàn)的?“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的所

見所語來寫。

8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舌U目相待“?因為狀況是在不斷的改變,人也在不斷的改變,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9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同道合,從

側面表現(xiàn)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進步。

10本文通過什么方法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文章留意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

寥數(shù)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tài)和心理。

11有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好處,它能概括本文的內容,這個成語是開卷有益

12文中的“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是孫權入情入理現(xiàn)身說法地勸呂蒙學習,

而“蒙乃始就學”說明呂蒙是一個一點就破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魯肅贊美

呂蒙學有成效的話,這是一種側面描寫的手法。

13孫權勸呂蒙學習,為呂蒙確定的學習目的是什么?學習方法是什么?見往事耳但當涉獵

14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這個過程給你什么啟發(fā)?啟示:人只要肯讀書,就會有所進步(開卷有益)

望詩句是:愿馳千里足,送兒還家鄉(xiāng)。

口第8課木蘭詩

一、全文講解篇

詩歌對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還鄉(xiāng)、家人團聚的內容寫得具體。對出征前的打算及十年的征戰(zhàn)

內容則寫得簡略。這樣處理詳略,不只為了求得行文的改變,使結構疏密有致,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

以細膩的心理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其次段中對木蘭心理刻畫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辭爺娘去,暮宿

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

鳴啾啾。”這段描寫展示了木蘭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木蘭那少年纏綿的情懷。思念之情與愛國之情交織

在一起,刻畫出木蘭毅然離家保國,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剛毅的性格。

用詞精當。如木蘭辭官還鄉(xiāng),同親人合家團聚一節(jié),文中用一系列動詞:“開”、“坐”、“脫”、“著”、

“理”、“鐵”,含蓄地展示了木蘭此時的心理一一急于復原女兒裝,表現(xiàn)了木蘭對和平生活的憧憬和歸來后

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畫出了木蘭天真活潑、淳樸可愛的性格。

二、重點復習篇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機杼zhii可k?汗hdn鞍鞫jidn轡p?i頭濺jidn濺啾逆啾柝tub

2.說明下面加點的詞語。(1)木蘭當戶織當:對著。(2)惟聞女嘆息惟:只。(3)愿為市鞍馬市:買。(4)

賞賜百千強強:有余。(5)出郭相扶將郭:外城。(6)著我舊時裳著:穿。(7)雙兔傍地走傍:靠近,

貼近。(8)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只。(9)萬里赴戎機戎機:斗爭。(10)旦辭爺娘去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對鏡帖花黃帖通貼,貼上

二、重點句子

1.用原文填空。(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鞫,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3)木蘭替父從軍的緣由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4)表現(xiàn)將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5)表明木蘭功勞之大、賞賜之多的句子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聽不見爹娘呼喊女兒的聲音,

只聽見燕山胡人戰(zhàn)馬的嘶鳴聲。點撥:重點理解“但”“聞”“濺濺”等詞語。(2)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不遠萬里,奔赴戰(zhàn)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點撥:重點理解“戎機”“度”等詞

語。(3)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雌雄兩兔一起并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點撥:重點理解“傍地走”“安”等詞語。(4)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珊箚柲咎m想要什么,木蘭回答

不想做官。點撥:重點理解“問所欲”“不用”等詞語。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學問清單

《木蘭詩》選自宋代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貼”,“火”通“伙”

?修辭手法:頂針、互文、對偶、反復(P68練習二、三)

重點難點句子

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解析:這一句寫木蘭停機嘆息,設置了懸念,使讀

者產生疑問,自然引出下文?!安宦劇薄拔┞劇眱删鋵ε肌?/p>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解析:反復寫“無所思”、“無所憶”,反映了

木蘭從軍前困難的心理活動及肅穆仔細的看法?!芭唷眱删涫菑晚尘洹晚撑c疊句的區(qū)分是,復沓可以更換少

數(shù)詞語,而疊句的詞語完全相同。“女亦”兩句,以及“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兩節(jié)八句,也是

復沓。

3.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

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解析:一方面寫征途的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大刀闊斧地表現(xiàn)出出

征健兒的豪邁氣概;一方面以宿營地的空寂荒蕪的夜景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細針密線地刻畫年輕女子的

細膩情懷,從而揭示誕生活的隧然改變在木蘭性格中引起的特別沖突。這兩句寫出了兒女情深和英雄氣概。

4.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解析:這句話緊承第三自然段,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形象

的概括,表明馳抵戰(zhàn)場。也把行文引到描寫戰(zhàn)場上的生活和戰(zhàn)斗上來,在詩篇前后段落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5.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解析:此六句寫

了家人的不同舉動,符合每個人的身份、性格、年齡特點,描寫出家中的快樂氣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

切意味。

重點段落

對最終一自然段的理解.解析:最終一自然段是個生動的比方,以此比方表現(xiàn)木蘭的機靈聰慧,和伙伴們的驚

異;也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贊頌之詞。此外,以雄兔雌兔比方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語言運用的特點。

疑難解惑

1.如何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解析:木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個少女,又是一

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在國家須要的時候,她自告奮勇,馳騁沙場,立下豐功偉績;成功歸來以后又謝絕高

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理責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蘭的

形象,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勤勞、和善、機靈、英勇剛毅淳樸的優(yōu)秀品質。

2.作者為什么對《木蘭詩》進行這樣的繁簡處理?解析:這首詩所要突出的正是木蘭孝敬父母、勇于擔當

重任的性格,所以對殘酷的斗爭一筆帶過,而對能夠反映美妙心靈的內容則不惜筆墨。另外,這種繁簡支

配似乎還隱含了作者對美妙生活的憧憬祝愿,對斗爭的冷淡和遠離。

??《木蘭詩》(南北朝樂府北方民歌)

1.《木蘭詩》中寫木蘭從軍的緣由是的詩句是: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2.《木蘭詩》中面對可汗大點兵,木蘭作出的確定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今替爺征。

3.《木蘭詩》中寫木蘭出征前驚慌打算的句子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鞫,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4.《木蘭詩》中寫木蘭奔赴前線思念親人的句子是: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

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5.《木蘭詩》中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這兩句詩,通過環(huán)境描寫,渲染出十年軍旅生活悲壯.嚴酷

的氣氛,烘托出木蘭英勇、堅毅的性格。

6.《木蘭詩》中描寫木蘭戰(zhàn)功顯赫的句子是: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7.《木蘭詩》中從“歸來見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蘭希望過什么樣的生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

足,送兒還家鄉(xiāng)。

8.《木蘭詩》中概括木蘭十年征戰(zhàn)生活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9.出自《木蘭詩》的成語“撲朔迷離”比方事情錯綜困難,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話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

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蘭詩》中描寫邊塞軍營夜景,借星夜哨兵為戰(zhàn)場上的木蘭做了一幅剪影式勾畫的詩句是: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

11.《木蘭詩》中描寫木蘭萬里迢迢,奔赴戰(zhàn)場的詩句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12.《木蘭詩》中與成語“撲朔迷離”有關且用生動而通俗的比方,道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

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蘭詩》中說明斗爭曠日長久,戰(zhàn)斗激烈且概括了木蘭多年征戰(zhàn)經驗的名句是: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14.《木蘭詩》中表現(xiàn)木蘭凱旋而歸后的劇烈愿望詩句是:愿馳千里足,送兒還家鄉(xiāng)。

還家鄉(xiāng)。

。第12課賣油翁

一、《賣油翁》作者: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時期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

家是: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二、1、重點字詞:自矜:自夸。矜,夸耀。釋擔:放下?lián)印a?,放下。睨:斜著眼睛看。發(fā)矢:放箭。

矢,箭。但微頷之:只是微微地點點頭。但,只是。頷,點頭。但手熟爾:不過手法嫻熟罷了。爾,罷了。忿然:

憤怒的樣子。爾安敢輕吾射:你怎么敢輕視我的射技?爾,你。輕,輕視。以我酌油知之:憑我倒油(的閱歷)

懂得這個道理。乃取一葫蘆置于地:就取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以錢覆其口:用一枚銅

錢蓋住葫蘆的口。以,用。覆,蓋。徐以杓酌油瀝之:漸漸地用勺子倒油(通過銅錢方孔)注到葫蘆里。徐,漸

漸地。杓,現(xiàn)在寫作“勺”。瀝,注入。因:接著??得C笑而遣之:陳堯咨笑著將他(賣油翁)打發(fā)走了。

2、通假字:但手熟爾:同“耳”,罷了。

3、一詞多義:但微頷之(代詞,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一狀況)

之<以我酌油知之(代詞,指射箭也是憑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瀝之(代詞,指葫蘆)

、笑而遣之(代詞,指賣油翁)

丁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代詞,代陳堯咨)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詞,憑)

-七以錢覆其口(代詞,代葫蘆)

以錢覆其口(介詞,用)

射,嘗射于家圃(動詞,射箭)但手熟爾耳”,罷了)

一,吾射不亦精乎(名詞,射箭的技藝)

爾安敢輕吾射(代詞,你)

「釋擔而立(連詞,表順承)

W自錢孔入,而錢不濕(連詞,表轉折)

[康肅笑而遣之(連詞,表修飾)

4、古今異義:但手熟爾(古義:只,不過;今義:表示轉折的連詞)

爾安敢輕吾射(古義:怎么;今義:平安,平安)

三、文章主旨:本文通過陳堯咨與賣油翁間的問答小故事,告知人們“熟能生巧”的道理,告誡人們“尺有

所短,寸有所長”,即使有特長也沒有傲慢自滿的必要。

★文章結構:

耨一段開端:善射、以此自矜但微頷之

賣油翁「發(fā)展:吾射不亦精乎?但手熟爾熟能

其次同高潮:忿然

酌油知之生巧

I結局:笑而遣之

惟手熟爾

四、思索與練習:

(1)陳堯咨對待賣油翁的看法前后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緣由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改變的緣由,是他看到了賣油翁的技術很純熟,卻并不“以此自矜”,相識

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藝是無止境的。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別指代什么?1、忽啼求之:指代書寫工具。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指代方

仲永寫的詩。3、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指代陳堯咨射箭。4、康肅笑而遣之:指代賣油翁。

五、簡答題:

1、課文中的兩個人物,哪一個是主要人物?為什么?

賣油翁。因為故事的目的是通過賣油翁對酌油的技巧的說明來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意近即可)

2、描述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這兩段文字,哪一段寫得比較具體,哪一段寫得比較簡略,這是為什么?

答:寫賣油翁瀝油一段具體,為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藝制服對方的形象;略寫陳堯咨的射技,只

用“十中八九”略寫,對他恃技驕橫則較詳,便于突出各自性格,突出文章中心。

3、“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睂⒕渲小绊睋Q成“看”“望”“觀”等詞可以嗎?為什么?

不行?!绊北硎拘毖劭?,不以為然的意思,表現(xiàn)出賣油翁對陳堯咨的射藝并不在意。其他詞,表達不出這

種含義。

4、概括出陳堯咨和賣油翁的性格特點:堯咨因善射而自以為是,傲慢自大,目空一切;賣油翁身懷絕技,

但含而不露,而又虛心謹慎。

5、文中哪兩個字表現(xiàn)了賣油翁對陳堯咨箭術的看法?睨、頷

哪些詞句表現(xiàn)了陳堯咨的高傲無禮?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爾安敢輕吾射。

6、這篇短文說明白什么道理?

答:本文通過康肅公“善射”和賣油翁“酌油”兩件小事,說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7、出現(xiàn)在本文中的成語是:熟能生巧

六、拓展題:讀了課文,你認為一個人應當如何看待自己的特長?又如何看待他人的特長?

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己有特長也不應當傲慢自滿;他人有特長,應向其學習,做到“擇其善者

而從之”。

由第16課陋室銘

匕基礎學問

令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詩人。世稱劉來賓。有《劉

禹錫集》。

2.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形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

般都是用韻的。

令文言詞語

【名】出名,聞名?!眷`】靈異?!舅埂窟@?!镜萝埃▁in)】品德高尚。馨,香氣。【鴻儒(ni)】

博學的人。鴻,大。儒,舊指讀書人?!景锥 科矫?。這里指沒有什么學問的人?!菊{】調弄?!舅?/p>

琴】不加裝飾的琴。素,樸實,不加裝飾?!窘鸾洝恐阜鸾?。【絲竹】琴瑟、簫管等樂器。這里指

奏樂的聲音。絲,弦樂器。竹,管樂器。【案牘(du)】官府的公文。案,文書,案卷。牘,公文。

【勞形】使身體勞累。形,形體,身體。

匕理解探究

1.統(tǒng)領全篇并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方,又是事物的類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火”的性

質。

3.文章的點題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從居室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

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寫陋室環(huán)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語句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由此可知其環(huán)境特點是:

安靜雅致。

—6.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由此可知室主子也是一位

鴻儒。用一成語概括室中情景:談笑自若。

7.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語句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從前兩句正面實寫的句子可知室主子高雅脫俗的情致;從后兩句反面虛寫可知室主子不受世俗羈絆

之情。

8.以古代名賢自況的語句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子也具

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理想,進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

“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p>

10.本文通過描寫陋室,表達室主子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1.《陋室銘》和《愛蓮說》都采納了托物言志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方陋室,

引出主旨?!暗萝啊绷⒁庳灤┤?。

12.寫出文中的駢句,散句。

駢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

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龍”比方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詞語是:德馨。

14.本文寫陋室,卻沒有一個表現(xiàn)“陋”字,請用四個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已遷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質條件的好壞,而是精神世界的純凈與充溢。他們鄙棄功名利

祿,不趨炎附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保持著堅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覺其陋。

2.作者做此銘主要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情操,也流露出諷刺現(xiàn)實的意味。你能看出當時的現(xiàn)實是

怎樣的嗎?

官僚士大夫階層思想庸俗、頹廢,居豪宅,尋快樂。

3.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主動的還是消極的?

從本文表達的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來看,作者的思想是主動的;從他獨善其身,

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來,使自己與污濁的社會隔離開來等做法來看,又是消極的。(也可有自己

的看法)

2.人人都有居室,你寵愛的居室是什么樣的?請描繪出來,并說明你寵愛的緣由。(略)

ca第16課愛蓮說

&基礎學問

B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北宋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謚號。

B文言詞語

?常規(guī)詞語

【蕃(fdn)】多?!惊殹績H?!臼ⅰ看笠?guī)模?!居琛课?。【染】沾染?!惧肯礈??!厩鍧i】

水清而有微波,這里指清水?!狙科炼欢饲f。【植】立?!疽C(xiQ)玩】玩弄。褻,

親近而不莊重?!局^】認為?!倦[逸】隱居的人?!揪印科返赂呱械娜??!觉r】少?!疽恕?/p>

應當?!颈姟慷?。

?詞類活用

【蔓】生枝蔓。【枝】張枝節(jié)。【亭亭】屹立的樣子。

憶閱讀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給予蓮以美妙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

情操?

從環(huán)境習性、體態(tài)香氣、清高氣質等方面,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明哲保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的情操。

2.“陶后鮮有聞”中的“陶”指誰?文中的“鮮”與哪個詞語構成反義詞?

指陶淵明。文中與“鮮”構成反義詞的是:眾(蕃)。

3.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行?

鄙棄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風,明哲保身,保持堅貞的氣節(jié)和高尚的品德。

6.“予獨愛蓮”中的“獨”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看法?

遺世獨立,決不同流合污的看法。

7.“可遠觀而不行褻玩焉”表現(xiàn)了蓮花什么特點?

莊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貪圖名利、追求富貴的世風,表明自己明哲保身的品行。

9.作者不愿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么?

在污濁的世間,堅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蓮自況,表現(xiàn)了他明哲保身的生活看法,委婉地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11.文中的蓮花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明哲保身、保持堅貞氣節(jié)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寫蓮表明自己明哲保身的生活看法,寫菊表明自己不愿隱逸的生活看法,寫牡丹表明自己

對追逐名利世風鄙棄的生活看法o

13.“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人太多。

14.怎樣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嘆?

表明自己的人生看法:既不想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

的世間獨立不移,恒久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語句回答。

1)蓮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妙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隨俗浮沉,又莊重、質樸,不孤高自許、嘩眾取寵(或

表現(xiàn)蓮的高潔,概括不慕名利、明哲保身的名貴品德和堅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3)高度概括蓮名貴品質的句子(點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或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因而美名遠揚的句子

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5)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莊重的儀態(tài),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

不行褻玩焉。

6)“世人甚愛牡丹”,這是因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予獨愛蓮”的根本緣由是:

蓮,花之君子者也。

16.請在文中找出一句駢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17.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本文用菊花和牡丹來襯托蓮,其中菊花屬于正襯,牡丹屬于反襯。

亡遷移拓展

1.細細考慮,“菊之愛”可以有兩重含義:①做一個避世的隱士;②像陶淵明那樣保持獨立的人格。

你贊成哪一種說法?談談看法。(自圓其說既可。)

如:贊成兩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塵之埃當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

染”境界更高。

2.魯迅有詩:“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問濂溪稱凈植,英隨殘葉墜寒塘?!边@首

詩稱頌的是哪一種花?

蓮花。

3.寵愛哪一種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現(xiàn)。你寵愛哪一種花?說明寵愛的緣由(包含駢句)。

梅花。它頂風冒雪,“凌寒獨自開”。(傲雪盛開人皆頌,迎寒綻放世堪揚。)

蒲公英花?;ǘ潆m小,卻遍布各地,有極強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葉瘦能醫(yī)疾。)

菊花。在萬花紛謝之時獨自開放,決不同流合污,且不畏寒冷,堅毅不屈。(百花凋謝始露面,

孑身盛開也吐香。)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

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觀點。人的思想受環(huán)境的影響,“孟母擇鄰”說的即是這個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頤的觀點。只要人保持堅貞的操守,明哲保身,即使處于污濁的環(huán)境中也能

不受其影響。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

請描繪出來,并說明你寵愛的緣由。(略)

口第24課河中石獸

匕基礎學問

?文學常識

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進士。清代聞名學者,生性詼諧風趣,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

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

要》,在書目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閱微草堂筆記》是紀的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說,全書主要記敘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關于考據(jù)

的文字,另外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在書中也有記述。《四庫全書》:分古今圖書為經、史、子、集四檔。

【原文注釋】

①滄州南,一寺臨【臨:靠近。】河干(gdn)【干:岸邊?!浚介T【山門:寺廟的大門】圮(pi)【圮:

倒塌?!坑诤?,二石獸并【并: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閱【閱:經驗】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

于水中,竟不行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ao)【棹:船槳。這里作動詞用,劃船?!繑?shù)小舟,曳(y?)鐵鈿(pd),

尋十余里,無跡。

②一講學家設帳【設帳:講學,教書?!克轮?,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究:推究?!课锢怼疚锢恚菏挛?/p>

的道理。】,是【是:這】非木柿(企i)【木柿:木片。】,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去:離開】?乃石性堅重,沙性

松浮,湮(yan)【湮:埋沒?!坑谏成?,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顛:同"癲",瘋狂。】乎?”眾服

為確論。

③一老河兵【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蓋:原來是。

發(fā)語詞,連接上句或上段,表緣由】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ni?)

【嚙:本意是“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可碁榭惭ā究惭ǎ嚎佣础?,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

穴中。如是【如是:像這樣】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己【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

之地中,不更顛乎?”

④如【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yi)斷【臆

斷:主觀推斷】歟(yii)?

【參考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里,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了河里。經驗十多年,

和尚們募集資金重修寺廟,在河中找尋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

幾只小船,拉著鐵耙,找尋了十多里,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里講學,聽了這件事訕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

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找尋石獸,不

是瘋了嗎?"大家都信服地認為他的話是精當準確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訕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shù)胶拥纳嫌握覍?。因為石頭的

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肯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

形成坑穴,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里。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

不停地轉動,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找尋石獸,原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找尋它們,不是更瘋

狂嗎?”

人們依據(jù)他的話去找尋,果真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對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莫非可以依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推斷嗎?

【重點詞句】

1.古今異義并:古義:一起二石獸并沉焉。今義:并列。閱:古義:經驗閱十余。今義:閱讀。是:

古義:代詞這是非木柿。今義:推斷詞是。蓋:古義:發(fā)語詞蓋石性堅重。今義:有遮擋作用的

器物。但:古義:只但知其一。今義:表轉折但是,去隊

2.一詞多義去:豈能為暴漲攜之去。離去、西蜀之去南海。距離。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必于石下迎

水處嚙沙為坎穴。成為'橘生于淮南則為橘。是'為其來也。在。

3.詞性活用。棹:名詞用為動詞,劃船。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4.漢字通假。①“顛”同“癲”,瘋。②鈿:同“耙”,整地的農具

5.注音:圮pi;曳y。;棹zhdo;柿f?i;湮ydn;溯sti。

6、句式(1)被動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可譯為“被”)

(2.)倒裝句當求之于上流(狀語后置,狀語“于上流”放在動詞“求”的后面)

(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

【課文理解】

1.文章分層:第一層(1):交待石獸沉入河中的地點和兩種找尋方法

其次層(2-3):另兩種不同的找尋方法

第三層(4):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jù)理臆斷”,深化主題

2.四種找尋方法:找尋經過人物找尋的地點結果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第一種僧原地水中不行得

其次種僧順流而下無跡

其次種: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第三種講學家原地沙下失敗

第三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視了流水第四種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數(shù)里外

第四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精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相互

關系

3.中心思想:

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結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yi)斷【臆斷:主觀推斷】

歟(y①?

⑵主題概括:很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困難的緣由,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依據(jù)自己的一知半

解就依據(jù)常情作出主觀的推斷,否則會得不償失。

4.相識不同的緣由及性格分析:

寺僧:按一般的思維模式和慣例,認為水的流淌會把石獸帶到下游。(“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可見其毅

力堅決但閱歷不足)

講學家:自認為“究物理”,以“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的理論學問推斷石獸在原地“漸沉漸深”了。(“笑

日”“爾輩不能究物理”足顯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輕視他人)

老河兵:常年在河邊勞動,了解水、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