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天津市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天津市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天津市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天津市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天津市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匯編文言文閱讀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書吳潘二子事(清)顧炎武蘇之吳江有吳炎、潘檉章二子,皆高才。當國變后,年皆二十以上,并棄其諸生,以詩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傳也,當成一代史書,以繼遷、固之后?!庇谑琴彽谩秾嶄洝?,復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懷紙吮筆,早夜矻矻①。其所手書,盈床滿篋,而其才足以發(fā)之。及數(shù)年而有聞,予乃亟與之交。會湖州莊氏難作。莊名廷鑨,目雙盲,不甚通曉古今。以史遷有“左丘失明,乃著《國語》”之說,奮欲著書。廷鑨招致賓客,日夜編輯為《明書》,書冗雜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吳、潘盛名,引以為重,列諸參閱姓名中。書凡百余帙,頗有忌諱語,本前人詆斥之辭未經(jīng)刪削者。莊氏既巨富,浙人得其書,往往持而恐嚇之,得所欲以去。歸安令吳之榮者,以贓系獄,遇赦得出。有吏教之買此書,恐嚇莊氏。莊氏欲應之,或曰:“踵此而來,盡子之財不足以給,不如以一訟絕之?!彼熘x之榮。之榮告諸大吏,大吏右莊氏,不直之榮。之榮入京師,摘忌諱語,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執(zhí)莊生之父及其兄廷鉞及弟侄等,并列名于書者十八人,皆論死。其刻書鬻書,并知府、推官之不發(fā)覺者,亦坐之。發(fā)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沒其家產(chǎn)。所殺七十余人,而吳、潘二子與其難。當鞫訊時,或有改辭以求脫者。吳子獨慷慨大罵,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罵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篤厚,以古人自處,則兩人同也。予之適越過潘子時,余甥徐公肅新狀元及第。潘子規(guī)余慎,無以甥貴稍貶其節(jié),余謝不敢。二子少余十余歲,而予視為畏友,以此也。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學,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于難。二子所著書若干卷,未脫稿,又假予所蓄書千余卷,盡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學篤行而不傳于后也,故書之。且其人實史才,非莊生者流也。【注】①矻矻:kū,勤勞不懈的樣子。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予乃亟與之交亟:多次。B.遂謝之榮謝:感謝C.之適越過潘子時過:拜訪D.予薄其人不學,竟去?。嚎床黄?.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以繼遷、固之后作《師說》以貽之B.無以甥貴稍貶其節(jié)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C.盡子之財不足以給蚓無爪牙之利D.而予視為畏友項王按劍而跽曰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10.下列四組中,全部屬于“莊氏難作”的原因的一組是()(3分)①復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②書凡百余帙,頗有忌諱語③浙人得其書,往往持而恐嚇之④摘忌諱語,密奏之⑤四大臣大怒⑥所殺七十余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11.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A.吳炎、潘檉章兩個人有才華而又有氣節(jié),明亡后他們放棄了科舉之路,以寫作詩文而自豪自娛。B.吳炎、潘檉章認為只有寫出一代史書才能流傳后世,因此參與編輯莊廷鑨的《明書》。C.潘檉章被捕后沒有像吳炎那樣慷慨陳詞,痛罵不絕,主要是因為擔心連累母親。D.作者詳敘吳炎、潘檉章兩人蒙難原因和經(jīng)過,寫清朝統(tǒng)治者借“明史”案對江南文士血腥鎮(zhèn)壓,企圖以此來消滅反清意識,文中所說潘檉章和吳炎便是其中的犧牲者。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其所手書,盈床滿篋,而其才足以發(fā)之。(2)其刻書鬻書,并知府、推官之不發(fā)覺者,亦坐之。13.作者對同樣是寫史書者的吳炎、潘檉章二子和莊廷鑨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3分)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刑賞忠厚之至論[宋]蘇軾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chuàng)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于虞、夏、商、周之書。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秱鳌吩唬骸百p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碑攬蛑畷r,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zhí)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奔榷唬骸霸囍 焙螆蛑宦牳尢罩畾⑷?,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圣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眴韬?,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于爵祿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于刀鋸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于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狈蚓又褋y,豈有異術(shù)哉?制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注】蘇軾引用《詩經(jīng)》的句子,意謂君子如果喜納賢人之言,怒責饞人之言,則亂事庶幾可止。祉:喜歡。遄:疾速。已:停止。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又從而哀矜懲創(chuàng)之矜:憐憫,同情B.堯曰“宥之”

宥:寬恕C.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勝:盡,完D.而爵祿不足以勸也

勸:勸說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當堯之時,皋陶為士

竟為秦所滅B.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句讀之不知C.而從四岳之用鯀也而憂其瓠落無所容D.賞之過乎仁相與枕藉乎舟中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A.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B.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C.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D.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10.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作者觀點的一項是()(3分)①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②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③不可!鯀方命圮族④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⑤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⑥制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周道衰落之后,穆王還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訴呂侯,孔子對此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B.作者認為“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所以施行刑罰的時候就不能夠使用刀鋸。C.本文旁征博引,末段引用“君子如祉”“君子如怒”等語句,非常具有說服力。D.本文文辭簡練而又平易曉暢,中心突出,層次清晰,論證分析縝密,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政論文。12.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然則圣人之意,蓋亦可見矣。(2)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于刀鋸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鋸之所不及也。(3)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13.作者認為怎樣實施刑賞才能達到“忠厚之至”?請用自己的話概述。(3分)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李)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當戶有遺腹子名陵。陵既壯,選為建章監(jiān),監(jiān)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wèi)胡。數(shù)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于祁連天山,而天子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且引且戰(zhàn),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節(jié)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刪改)文本二: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當,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入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zhuǎn)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初,上遣貳師大軍出,令陵為助兵,及陵與單于相值,而貳師功少。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為陵游說,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乃遣使勞賜陵余軍得脫者。陵在匈奴歲余,上遣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鄙下劊谑亲辶昙?,母弟妻子皆伏誅。(節(jié)選自《漢書·李陵傳》,有刪改)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出居延北可千余里可:大約B.且引且戰(zhàn),連斗八日引:引領(lǐng)C.抑數(shù)萬之師抑:抵擋D.上以遷誣罔,欲沮貳師沮:詆毀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C.身雖陷敗齊國雖褊小D.令陵為助兵吾屬今為之虜矣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wèi)胡B.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wèi)胡C.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wèi)胡D.嘗深入匈奴二千余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wèi)胡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郎,漢代專指皇帝的侍從官。依漢朝制度,凡職位在兩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舉子弟一人做郎官。B.天漢,漢武帝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名號,中國古代紀年法只有年號和干支兩種。C.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歷算、編纂史書等事務。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做太史令,故《史記》中自稱太史公。D.北首,頭朝北。古禮,人死入葬,尸體頭朝北,故北首為死人之象。文中有抱著必死決心的意思。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李陵是名將李廣之孫,勇猛善射、愛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視。然而李陵降胡之后,李陵家不僅被夷滅,名聲也從此被毀。B.貳師將軍率大軍出擊匈奴時,武帝派李陵率領(lǐng)軍隊深入匈奴腹地。李陵率軍轉(zhuǎn)戰(zhàn)千里,陷入匈奴重圍,終因寡不敵眾,最終兵敗降胡。C.李陵兵敗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紛紛將過錯都推到了李陵身上,這時,司馬遷主動站了出來,義正辭嚴地在武帝面前為李陵作辯護。D.后來,武帝對當時沒有及時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勞賞賜李陵軍中逃回的士兵,之后又派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迎接李陵。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2)今舉事一不當,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誠可痛也!13.司馬遷在皇帝面前為李陵講情時提出了哪些理由?請簡要說明。(3分)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常為后人道。然管仲死,堅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于亂。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矣乎?桓公聲不絕于耳,色不絕于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宋·蘇洵《管仲論》有刪節(jié))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保ā墩撜Z·憲問》)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訖簡公,齊無寧歲訖:直到B.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遂:滿足C.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縶:束縛D.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微:微小8.下列各句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而曰管仲,何則?泣下沾襟,何其衰也B.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古之學者必有師C.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且臣少仕偽朝D.徒以有仲焉耳以其無禮于晉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A.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B.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C.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D.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數(shù)/而去之耶10.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屬于蘇洵批評管仲的一組()(3分)①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②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③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④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⑤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⑥仲可謂不知本者矣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1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A.蘇洵認為齊國的安定強盛是由于鮑叔,而齊國的禍亂卻是由于管仲。B.管仲病危,桓公問其丞相人選,管仲推薦了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C.蘇洵認為,真正賢者將死之時,不會悲痛自己離世,而會憂慮國家安危。D.蘇洵的《管仲論》章句騰挪多變,起伏照應,極富雄辯恣肆的特點。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常為后人道。(2)彼管仲者,何以死哉?13.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蘇洵和孔子對管仲評價的不同之處。(3分)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水木清華亭記【元】宋本至治三年,予過期,周君景春語予:“吾白馬湖園田,予嘗觴其會心亭者,吾歲再三至,至輒留數(shù)十日。雖頗野逸,吾猶以近城郭,過客夥;往往聞官府里巷事為可厭。別買小山敖山驛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遠,非親戚敵人來候,終歲無通刺者。其奇勝岑蔚,視白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臨觀。徘徊忘歸,暮就宿亭中。既別君以北,懷其境,必形思夢,數(shù)數(shù)念君,為能自適。蓋親大林丘山者,莫樵牧農(nóng)夫若。然其目不知書詩,昧道理,勞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業(yè),雖日涉,只見其苦。嘗試問之,將悼其生之在野,又烏知愜心目高深耶?知者獨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適者,詎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茍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詫九族儕類,西東馳騖無已時,其鄉(xiāng)有十年、廿年不至者,況良田美池?否則暫至,集農(nóng)夫耕獲,校斗斛詐欺,不得自休息,窮日疲極而睡,旦復乘車騎馬還市中,自適之樂奪矣。君爵祿不入心,又不肯自嬰世故,聞人爭競是非,遠避如不及。至山中,納履策杖,翛然往來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談或略具酒茗資笑樂。于是山林可愛而遠者,若皆效奇以出,不為外奪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則其園田詎皆無奇?是非君擅有斯樂不讓,人不即之耳。予雖知,亦無田不能自還。今茲日戴星入曹局治文書往往不遑食暮歸脫冠帶昏然就枕當是時思自適周氏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賢君,又恨樵牧農(nóng)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記,諾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師,復以君意趣。亨歸,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華”而記之。所買山在郡北,未至里許,即行田間,踸蹲塍畛上。若緣山,實小卓,墮而上平。稚杉數(shù)十章,秀竦可愛。前臨溪,闊四五尺,夾溪苗松無數(shù)若發(fā)。水泚然歷沙石灣磴,瀏瀏有聲。又前,則田疇迤邐。亭半出溪上,三楹,頗加黝堊,敞潔以雅。亭右山麓,青筏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號“龍?zhí)丁?,山中人傳龍嘗起于是,樛條灌肆繞之,水凈淥,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彌望,勢皆走亭。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禮部郎中宋本記。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然甚目不知書詩,昧道理昧:不了解B.將悼其生之在野悼:悲傷C.又不肯自嬰世故嬰:糾纏D.復以君意趣趣:趣味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莫樵牧農(nóng)夫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B.窮日疲極而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不為外奪故也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D.山中人傳龍嘗起于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A.今茲日戴星入曹局/治文書/往往不遑/食暮/歸脫冠帶/昏然就枕/當是時/思自適/周氏亭中邈不可得B.今茲日戴星入/曹局治文書/往往不遑食/暮歸脫冠帶/昏然就枕/當是時/思自適周氏亭中/邈不可得C.今茲日戴星入曹局/治文書/往往不遑食/暮歸/脫冠帶/昏然就枕/當是時/思自適周氏亭中/邈不可得D.今茲日戴星入/曹局治文書/往往不遑/食暮/歸脫冠帶/昏然就枕/當是時/思自適/周氏亭中邈不可得10.下列對文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A.至治,是年號:“至治三年”采用年號紀年的方法。《蘭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蘇武傳》中的“始元六年”以及《左傳·僖公三十年》中的“僖公三十年”等都采用了這種紀年法。B.書詩,本指《尚書》與《詩經(jīng)》,本文“然其目不知書詩”中的“書詩”,與《孔雀東南飛》“十六誦詩書”中的“詩書”含義相同,都泛指書籍。C.斗斛,是兩種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薄,與《阿房宮賦》“奈何取之盡錙銖”中的“錙銖”含義大致相同。D.文中的“京師”,指都城;與之類似,南宋詩人陸游“誰令騎馬客京華”(《臨安春雨初霽》)一句中的“京華”指南宋都城臨安。1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分)A.周景春起初有白馬湖園田,后來因為離城太近,行人太多,常聽到世俗之事,心生厭煩,于是另尋他處以閑居。B.作者為了贊揚周景春的田園生活,分別用樵牧農(nóng)夫及其他擁有田園的士大夫與之對比,主題鮮明突出。C.作者曾答應為周景春新田園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過去還未兌現(xiàn),又遇景春之子來,于是回憶當年游覽之景,將亭子取名為“水木清華”。D.作者羨慕周景春的閑適生活,在為其亭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買了一座山,暢游其間,頗自適。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適者,詎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2)是非君擅有斯樂不讓,人不即之耳。13.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概括作者寫此文的原由。(3分)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初,太子承乾喜聲色及吹獵,所為奢靡。畏上知之,對宮臣常論忠孝,或至于涕泣;退歸宮中,則與群小相褻狎。宮臣有欲諫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輒迎拜,斂容危坐,引咎自責,言辭辯給,宮臣拜答不暇。宮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時論初皆稱賢。太子作八尺銅爐、六隔大鼎,募亡奴盜民間馬牛,親臨烹煮,與所幸廝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語及其服飾,選左右貌類突厥者五人為一落,辮發(fā)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shè)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嘗謂左右曰:“我試作可汗死,汝曹效其喪儀。”因僵臥于地,眾悉號哭,跨馬環(huán)走,臨其身,剺面。良久,太子嘆起,曰:“一朝有天下,當帥數(shù)萬騎獵于金城西,然后解發(fā)為突厥,委身思摩,若當一設(shè),不居人后矣?!弊笫佑谥緦幱沂涌追f達數(shù)諫太子上嘉之賜二人金帛以風勵太子仍遷志寧為詹事。志寧與左庶子張玄素數(shù)上書切諫,太子陰使人殺之,不果。漢王元昌所為多不法,上數(shù)譴責之,由是怨望。太子與之親善,朝夕同游戲,分左右為二隊,太子與元昌各統(tǒng)其一,被氈甲,操竹矟,布陳大呼交戰(zhàn),擊刺流血,以為娛樂。有不用命者,披樹撾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萬人營,與漢王分將,觀其戰(zhàn)斗,豈不樂哉!”又曰:“我為天子,極情縱欲,有諫者輒殺之,不過殺數(shù)百人,眾自定矣?!笔吣晗乃脑赂剿罚谢献?,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鞠之。反形已具,上謂侍臣曰:“將何以處承乾?”群臣莫敢對。通事舍人來濟進曰:“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鄙蠌闹R矣?,詔廢太子為庶人。上欲免漢王元昌死,群臣固爭,乃賜自盡于家?!顿Y治通鑒·唐紀十二》材料二貞觀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寧,以太子承乾廣造宮室,奢侈過度,耽好聲樂,上書諫曰:臣聞克儉節(jié)用,實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譏;峻宇雕墻,《夏書》以之作誡。昔趙盾匡晉,呂望師周,或勸之以節(jié)財,或諫之以厚斂。莫不盡忠以佐國,竭誠以奉君,欲使茂實播于無窮,英聲被乎物聽。咸著簡策,用為美談。且今所居東宮,隋日營建,睹之者尚譏其侈,見之者猶嘆甚華。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財帛日費,土木不停,窮斤斧之工,極磨礱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內(nèi),比者曾無復監(jiān)。此等或兄犯國章,或弟罹王法,往來御苑,出入禁鬧,鉗鑿緣其身,槌杵在其手。監(jiān)門本防非慮,宿衛(wèi)以備不虞,直長既自不知,千牛又復不見。爪牙在外,廝役在內(nèi),所司何以自安,臣下豈容無懼?承乾覽書不悅?!敦懹^政要·規(guī)諫太子》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汝曹效其喪儀效:模仿B.太子陰使人殺之陰:暗中C.窮斤斧之工窮:窮盡D.比者曾無復監(jiān)比:等到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宮臣有欲諫者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B.斂羊而烹之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C.明日于苑中置萬人營不拘于時D.以太子承乾廣造宮室但以劉日薄西山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A.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數(shù)諫太子/上嘉之/賜二人金帛以風勵太子/仍遷志寧為詹事B.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數(shù)諫/太子上嘉之/賜二人金帛以風勵/太子仍遷志寧為詹事C.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數(shù)諫太子/上嘉之/賜二人金帛以風勵/太子仍遷志寧/為詹事D.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數(shù)諫太子/上嘉之/賜二人金帛以風勵/太子仍遷志寧為詹事10.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3分)A.文中“可汗”指突厥人等蒙古游牧民族的首領(lǐng),而《蘇武傳》中“單于”則指匈奴人首領(lǐng)。B.文中“朔”指農(nóng)歷每月初一,《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晦”指的是農(nóng)歷每月十五。C.文中“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也指百姓。在古代庶人的去世可以被稱作死。D.文中“東宮”指太子居住的宮殿,與《陳情表》中“當侍東宮”的“東宮”意思不同。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子李承乾很虛偽。表面上常與宮臣論述忠孝,有時還會流淚,暗地里卻喜歡聲色要獵,還文過飾非,導致那些想勸諫的人叩拜答對不暇。B.太子李承乾行為乖張荒唐。他喜歡突厥語和突厥服飾,有時會讓身邊人裝扮成突厥人一起玩樂。更有甚者,他竟自導自演裝死之戲,要求眾人模仿突厥人的喪禮,圍繞其身邊嚎哭,并騎馬環(huán)繞,用刀劃面,以示哀悼。C.太子李承乾生性殘忍無情。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于禁苑中設(shè)置萬人的大營房,和漢王分別統(tǒng)領(lǐng)一隊,觀看他們刺殺爭斗,甚至殺死了勸諫的大臣幾百人。D.在處理太子李承乾謀反事件上,唐太宗展現(xiàn)了公正無私的態(tài)度,他敕令大臣與有關(guān)部門共同審理此案,一旦謀反事實查清,便征求大臣們的處理意見。1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莫不盡忠以佐國,竭誠以奉君,欲使茂實播于無窮,英聲被乎物聽。(2)爪牙在外,廝役在內(nèi),所司何以自安,臣下豈容無懼?13.請闡述于志寧向李承乾提出不要過度修建宮殿的原因是什么?(3分)答案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一)【答案】7.B8.A9.D10.C11.B12.(1)他們親手所寫的書稿,堆滿了床裝滿了書箱,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2)那些刻書、賣書的人,以及沒有發(fā)覺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牽連定了罪。13.作者對吳炎、潘檉章二子充滿贊揚、敬佩和同情、懷念之情,稱他們“高才”“畏友”,而對莊則充滿鄙薄之情,稱之為“不甚通曉古今”“不學”?!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B.謝:拒絕。句意:于是拒絕了之榮的要求。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連詞,表目的,來。句意:來繼承司馬遷、班固的事業(yè)。/寫作了這篇《師說》來贈送給他。B.代詞,指自己/語氣詞,還是。句意:不要因為外甥顯貴而降低自己的氣節(jié)。/用混亂代替整齊,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C.結(jié)構(gòu)助詞,的/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就是把您的財產(chǎn)都用盡,也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D.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修飾。句意:我卻把他們視為我所敬畏的朋友。/項王按著劍直起上身說。故選A。【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廷鑨死后,他的父親胤城流著淚說:“我的三個兒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兒子死了沒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應當先刻他的書,然后再為他安排繼承人?!庇谑菚靡愿队⌒惺馈!巴㈣x死”主謂結(jié)構(gòu),“其父”是下句主語,其前斷開,排除AC;“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主謂賓齊全,其后斷開;“仲子”是“死無后”的主語,不能斷開,排除B。故選D?!?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扒f氏難作”,指的是莊氏的禍難發(fā)生。①說的是吳炎、潘檉章二人,與莊氏無關(guān);③說的是浙人獲得滿足未告發(fā)莊氏;⑥是結(jié)果。排除①③⑥。故選C?!?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參與編輯莊廷鑨的《明書》”錯,原文“慕吳、潘盛名,引以為重,列諸參閱姓名中”,可見吳炎、潘檉章并未參與《明書》的編輯,而是被列入校閱者的名單之中。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手”,親手;“盈”,滿;“發(fā)”,發(fā)揮。(2)“鬻”,賣;“坐”,因……而犯罪;“推官之不發(fā)覺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不發(fā)覺推官”。【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第一段“蘇之吳江有吳炎、潘檉章二子,皆高才”“及數(shù)年而有聞,予乃亟與之交”“其平居孝友篤厚,以古人自處,則兩人同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吳炎、潘檉章二子充滿贊揚之情;由“而予視為畏友”可以看出作者對吳炎、潘檉章二子充滿敬佩之情;“予不忍二子之好學篤行而不傳于后也,故書之”可以看出作者對吳炎、潘檉章二子充滿懷念之情。這些情感集中體現(xiàn)在他稱他們是“高才”“畏友”上。而對莊廷鑨,從原文第二段“莊名廷鑨,目雙盲,不甚通曉古今”和最后一段“予薄其人不學”可以看出作者對其則充滿鄙薄之情,稱之為“不甚通曉古今”“不學”。參考譯文:江蘇吳江有吳炎和潘檉章兩人,他們都是優(yōu)秀人才。明朝滅亡后,他們年紀都已二十多歲了,他們一起放棄了科舉之路,以寫作詩文自豪。不久他們說:“這還不足以留傳后世,應當寫出一代史書,來繼承司馬遷、班固的事業(yè)?!庇谑撬麄冑I來《實錄》,又廣泛搜集人們所收藏的文集奏疏,埋頭寫作,起早熬夜,辛勞不已。他們親手所寫的書稿,堆滿了床,裝滿了書箱,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等到幾年后就有了名聲,我于是多次和他們交往。適逢湖州莊氏的禍難發(fā)生。莊氏名叫廷鑨,雙目失明,不怎么通曉古今。因為司馬遷有“左丘失明,乃著《國語》”的話,便想發(fā)奮著書。廷鑨,招來賓客,日夜忙碌,編輯成《明書》。廷鑨死后,他的父親胤城流著淚說:“我的三個兒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兒子死了沒有后嗣,我痛惜他的志向,應當先刻他的書,然后再為他安排繼承人。”于是書得以付印行世。因為仰慕吳、潘的盛名,想借他們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們列入校閱者的姓名之中。書共有一百多卷,其中很有一些忌諱的話,本來都是前人詆毀之辭而未經(jīng)刪除的。莊氏既然是巨富,浙江人得到他的書,常常拿著書去恐嚇他,索取想要的財物后才離開。歸安縣令吳之榮,因為貪贓枉法被捕入獄,后來遇到赦免才被放出。有一官吏教他買了此書,前去恐嚇莊氏。莊氏想答應他的要求,有人向莊氏說:“如果一個接著一個來,就是把您的財產(chǎn)都用盡,也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不如通過辨明是非來拒絕他?!庇谑蔷芙^了之榮的要求。之榮向大官告發(fā)這件事,可大官卻袒護莊氏,不認為之榮有理。之榮到了京師,把書中有關(guān)的忌諱語摘錄下來向朝廷密奏,四大臣非常生氣,派遣官吏到杭州,逮捕了莊廷鑨的父親和其兄廷鉞以及弟侄等,還有在書上列名的十八個人,全部都被判死罪。那些刻書、賣書的人,以及沒有發(fā)覺的知府、推官,也都受牽連定了罪。還挖開廷鑨的墳墓,焚燒了他的尸骨,登記沒收了莊氏的家產(chǎn)。被殺的有七十多人,吳、潘二人也同時遇難。在審訊時,有人改變言辭要求寬恕解脫,吳炎獨慷慨陳辭,痛罵不絕,官吏不能忍受,對他拳打腳踢,直至打倒在地。潘檉章因為擔心連累母親,不罵也不申辯。吳、潘二人平時對父母孝敬,對朋友友愛,感情真誠厚道,以古人為榜樣,從這方面看,那么他們二人是相同的。我前往越州拜訪潘君時,我的外甥徐公肅新考中了狀元,潘君勸我一定小心謹慎,不要因為外甥顯貴而降低自己的氣節(jié),我很感激他,表示不敢這樣。兩君都比我小十幾歲,我卻把他們視為我所敬畏的朋友,正因如此,當莊廷鑨編書時,他囑咐門客邀請我到了他家一次。我看不起此人不學無術(shù),最終離開了他家,因此書中沒有列上我的名字,使我幸免于難。兩君所著的書有若干卷,尚未脫稿,又向我借所藏的書一千多卷,全部丟失。我不忍心讓兩君喜好學習、身體力行的美德不得流傳后世,因此把他們的事跡寫下來。并且他們確實是史學家的人才,不是莊廷鑨一類的人。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二)【答案】7.D8.C9.A10.C11.B12.(1)既然這樣,那么圣人的心意,大概從這里可以看出來了。(2)用刀鋸處罰人,這樣處罰的威力只對受到這種刑罰的人起作用,對不受到這種刑罰的人不起作用。(3)根據(jù)它的褒貶原則來制定賞罰制度,這也是忠厚到了極點?。?3.當賞罰有疑問時,就以仁愛之心對待。罪行輕重有可疑時,寧可從輕處置;功勞大小有疑處,寧可從重獎賞?!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勸:勉勵、獎賞。句意:不能都用爵位俸祿來獎賞。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動詞,擔任。/介詞,表被動,被。句意:堯當政時,皋陶擔任掌管刑法的官。/(楚國)最終被秦國消滅了。B.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句意:為什么堯不聽從皋陶處死犯人的主張。/不了解斷句。C.連詞,都表轉(zhuǎn)折,但是。句意:卻聽從四岳任用鯀的建議呢。/卻擔憂它寬大而沒有什么可以承受的東西。D.介詞,相當于“于”,引出賓語,不譯。/相當于“于”,在。句意:賞就過于仁慈了。/我與同伴在船里互相枕著墊著睡去。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賞賜超出了仁慈的界限,還算得上是一個君子;懲罰超過了道義的標準,那就會成為一個殘忍的人。所以仁慈的界限可以超出,道義的標準則不能超過?!昂酢毕喈斢诮樵~“于”,引出其后對象“仁”“義”,故應是“過乎仁”“過乎義”,要在“仁”“義”后斷開,排除BD;“仁可過也”和“義不可過也”對稱,“可”“不可”修飾其后的“過”,表示判定,中間不能斷開,故應斷句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排除C。故選A。【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觀點的能力。題干要求的是“作者的觀點”,①是周穆王的做法;③是唐堯說的話。排除有①③的選項。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所以施行刑罰的時候就不能夠使用刀鋸”錯。原文是“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蘇軾的意思是古人明白用刀鋸懲罰的效果并不好,因此主張“刑賞忠厚”,并不是“施行刑罰的時候就不能夠使用刀鋸”。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然則”,如此,那么;“蓋”,表推測,大概。(2)“刑之以刀鋸”,狀語后置句;“刑”,處罰;“是”,這樣。(3)“因”,根據(jù);“至”,到達極點;“亦……也”,判斷句?!?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文中說到“《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可概括出,當賞罰有疑問時,就以仁愛之心對待;“《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據(jù)此概括出,罪行輕重有可疑時,寧可從輕處置;功勞大小有疑處,寧可從重獎賞。參考譯文: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他們是多么地深愛著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擔憂,而且用君子長者的態(tài)度來對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獎賞他之余,又用歌曲贊美他,為他有一個好開始而高興,并勉勵他堅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處罰他之余,又哀憐同情他,希望他拋棄錯誤而開始新生。歡喜和憂傷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聲音,見于虞、夏、商、周的歷史書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繼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開始衰落。然而穆王還是吩咐大臣呂侯,告誡他使用“祥刑”。他說的話憂愁卻不悲傷,威嚴卻不憤怒,慈愛而能決斷,有哀憐無罪者的好心腸。因此,孔子把這篇《呂刑》選進《尚書》里?!秱鳌分姓f,“獎賞時如有可疑者應該照樣留在應賞之列,為的是推廣恩澤;處罰時遇有可疑者則從應罰之列除去,為的是謹慎地使用刑法?!眻虍斦r,皋陶擔任掌管刑法的官。要處死一個人,皋陶三次說當殺,堯帝卻一連三次說應當寬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執(zhí)法堅決,而贊美帝堯用刑寬大。四岳建議:“鯀可以任用。”堯說:“不可!鯀違抗命令,毀謗同族。”過后,他還是說:“試用一下吧。”為什么堯不聽從皋陶處死犯人的主張,卻聽從四岳任用鯀的建議呢?那么圣人的心意,從這里可以看出來了?!渡袝氛f:“罪行輕重有可疑時,寧可從輕處置;功勞大小有疑處,寧可從重獎賞。與其錯殺無辜的人,寧可犯執(zhí)法失誤的過失。”唉!這句話完全表現(xiàn)出忠厚之意。可以賞也可以不賞時,賞就過于仁慈了;可以罰也可以不罰時,罰就超出義法了。過于仁慈,還不失為一個君子;超出義法,就流為殘忍之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過,義法是不可超過的。古人獎賞不用爵位和俸祿,刑罰不用刀鋸。用爵位、俸祿行賞,只對能得到爵位、俸祿的人起作用,不能影響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祿的人。用刀鋸處罰人,這樣處罰的威力只對受這種刑罰的人起作用,對不受這種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賞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祿來獎賞;也知道天下的罪惡是罰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鋸來制裁。所以當賞罰有疑問時,就以仁愛之心對待。用君子長者的寬厚仁慈對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繼回到君子長者的忠厚仁愛之道上來,所以說這就是賞罰忠厚到了極點??!《詩經(jīng)》說:“君子如果高興納諫,禍亂就會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讒言,禍亂也會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禍亂,難道有異術(shù)嗎?他不過是適時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離仁慈寬大的原則罷了?!洞呵铩返拇罅x是,立法貴嚴,責人貴寬。根據(jù)它的褒貶原則來制定賞罰制度,這也是忠厚之至啊!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三)【答案】7.B8.C9.C10.B11.C12.①單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聽說過李陵家的名聲,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顯貴。②現(xiàn)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與妻子兒女臣子隨便捏造誣陷他,實在令人痛心。13.①李陵常常為了國家而奮不顧身;

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卻重創(chuàng)敵軍,古代名將不過如此;

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為了日后報答漢朝?!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B.不正確。引:退卻。句意:李陵軍邊退邊戰(zhàn),接連戰(zhàn)斗了八天C.正確。句意:抵擋數(shù)萬的敵軍。D.正確。句意:皇上便以司馬遷誣蔑、詆毀貳師。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文虛詞含義的能力。A.不同。以:用;/在。句意:而單于用八萬大軍包圍截擊李陵的軍隊。/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B.不同。而:連詞,表轉(zhuǎn)折;/連詞,表遞進。句意:但他們殺傷匈奴也有一萬多人。/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和反省。C.相同。雖:雖然。句意:李陵雖然兵敗被俘。/齊國雖然狹小。D.不同。為:做;/被。句意:讓李陵做協(xié)助之兵。/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nèi)兩千多里,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遇見敵人就回來了。后被封為騎都尉,統(tǒng)率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練射箭,屯駐在那里防備匈奴?!岸в嗬铩弊鳌吧钊搿钡难a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無所見虜”為“還”的原因,中間不可斷開,排除D。故選C?!?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B.“中國古代紀年法只有年號和干支兩種”錯誤,中國古代紀年法共有四種,除年號、干支紀年外,還有王公年次紀年和年號干支兼用法。故選B?!?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司馬遷主動站了出來”錯誤,文為“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是漢武帝詢問司馬遷,不是司馬遷主動站出來。故選C?!?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之后;“素”,平素;“妻”,以女嫁人;“貴”,使動,使……顯貴。(2)“不當”,不成功;“全”,保全;“媒孽”,捏造誣陷;“誠”,實在?!?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①從“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一句,聯(lián)系“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余人”,可以概括出:李陵常常為了國家而奮不顧身。②從“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入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聯(lián)系二三段的戰(zhàn)績及失敗的原因,可以看出司馬遷認為李陵并非因為個人能力不足或不想打勝仗而投降,恰恰相反,他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非常勇猛,足以與古今名將媲美,最終有此下場實在不是他的原因,故可概括出: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卻重創(chuàng)敵軍,古代名將不過如此。③從“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可以概括出:李并非真降,只是為了日后報答漢朝。參考譯文:文本一:李廣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當戶、李椒、李敢,都是皇帝的侍從官。當戶有個遺腹子名叫李陵。李陵到壯年以后,被選任為建章營的監(jiān)督官,監(jiān)管所有騎兵。他善于射箭,愛護士兵。天子認為李家世代為將,因而讓李陵率領(lǐng)八百騎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nèi)兩千多里,穿過居延海,觀察地形,沒有遇見敵人就回來了。后被封為騎都尉,統(tǒng)率丹陽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張掖教練射箭,屯駐在那里防備匈奴。幾年后,天漢二年秋天,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lǐng)三萬騎兵在祁連山進攻匈奴右賢王,武帝派李陵率領(lǐng)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約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讓他們專門去對付貳師將軍。李陵已到預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單于用八萬大軍包圍截擊李陵的軍隊。李陵軍隊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們殺傷匈奴也有一萬多人。李陵軍邊退邊戰(zhàn),接連戰(zhàn)斗了八天,往回走到離居延海還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攔堵住狹窄的山谷,截斷了他們的歸路。李陵軍隊缺乏糧食,救兵也不到,敵人加緊進攻,并勸誘李陵投降。李陵說:“我沒臉面去回報陛下了?!庇谑蔷屯督盗诵倥斡诘玫嚼盍曛?,因平素就聽說過李陵家的名聲,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使他顯貴。漢朝知道后,就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兒全家。從此以后,李家名聲敗落,隴西一帶的曾為李氏門下賓客的人都以此為恥辱。(節(jié)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有刪改)文本二:群臣都歸罪于李陵,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極力為李陵辯護說:“李陵孝順父母,對待將士注重信義,常常能奮不顧身以赴國家急難。正是他平時積累的美德,有國士的風度。現(xiàn)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只知保全自己性命與妻子兒女的臣子隨便捏造誣陷他,實在令人痛心。況且李陵帶領(lǐng)不滿五千人的步卒,深入匈奴腹地,抵擋數(shù)萬的敵軍,打得匈奴救死扶傷都忙不過來,調(diào)動全國所有能舉箭引弓的人一起圍攻他。李陵轉(zhuǎn)戰(zhàn)搏斗了上千里,弓箭用盡,道路受阻,戰(zhàn)士們拉著空弓,冒著刀鋒,依然向北與敵人死戰(zhàn),能夠得到部下這樣拼死效力,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雖然兵敗被俘,然而他對敵人的打擊也足以名揚于天下。李陵沒有自殺,是想尋求機會報效國家?!碑敵?,皇上派貳師將軍出征,讓李陵做協(xié)助之兵,到李陵與單于遭遇,貳師戰(zhàn)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馬遷誣蔑、詆毀貳師,為李陵游說開脫罪名,判處他腐刑。過了很久,漢武帝才對原先讓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于是派使臣去慰勞賞賜逃回來的李陵余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多,皇上派遣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迎接李陵。公孫敖軍無功而回,說:“捕到的俘虜說,李陵教單于用兵以防備漢軍,因此臣無所獲?!被噬下牭綀蟾?,于是將李陵家滅族,母弟、妻子皆被殺。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四)【答案】7.D8.B9.B10.C11.B12.(1)管仲做丞相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驅(qū)逐夷、狄等異族,到死時都(致力于)使齊國富強,常被后人稱道。(2)那管仲,怎么可以沒有推薦賢明的人代替自己就死了呢?13.蘇洵著重論述管仲在政治上的失誤,認為他不能從根本上著眼,批評他在位時沒有安排好接班人,由于管仲臨終未能“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導致齊桓公去世后,齊國大亂??鬃诱J為,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有以死守節(jié),反過來輔助桓公,雖喪失了小節(jié)小信,但堅守的是為國為民的大義?!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微:如果沒有。句意: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為什么/多么。句意:而是管仲,為什么呢?/眼淚沾濕衣襟的可憐地步,多么衰敗差勁啊。B.都是代詞,……的人。句意: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人。/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C.將要/況且。句意: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況且我年輕時曾在蜀漢做過官。D.介詞,由于/連詞,因為。句意:只是由于管仲在。/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即使桓公幸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人,但其余的這類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嗎?“仲”作“聽”的賓語,“聽仲”不能斷開,排除AC;“仲能……耶”整個句子為反問句,中間用“而”連接,句意緊密,不宜斷開,排除D。故選B?!?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說管仲的功績;②“功業(yè)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是在講道理,也暗含贊美鮑叔的意思;⑤說當初桓公沒重用三人是由于管仲,此處不是批評。排除以上三項。故選C。【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管仲推薦了豎刁、易牙、開方三個人”錯誤,原文有“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管仲說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沒有推薦三人。故選B。【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相”,輔佐;“霸”,稱霸;“攘”,驅(qū)逐;“為后人道”,被動句,“為”表被動。(2)“彼”,那;“何以”,表反問,怎么?!?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據(jù)“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可知,蘇洵認為他在位時沒有安排好接班人,由于管仲臨終未能“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導致齊桓公去世后,齊國大亂。文“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jié),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梢姡鬃釉u價一個人仁德不仁德,主要看他是守小節(jié)還是守大節(jié)。主要看他對社會的價值和貢獻大小,這就是觀其大德。據(jù)此看出,孔子認為齊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有以死守節(jié),反過來輔助桓公,雖喪失了小節(jié)小信,但堅守的是為國為民的大義。參考譯文:管仲做丞相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驅(qū)逐夷、狄等異族,到死時都(致力于)使齊國富強,常被后人稱道。管仲死后,豎刁、易牙、開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宮廷內(nèi)亂,(五位公子爭搶君位)此禍蔓延,直到齊簡公,齊國無一年安寧。功業(yè)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由一定的因素引起;禍亂的產(chǎn)生,不是發(fā)生于作亂之時,也必有根源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認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鮑叔。至于齊國的禍亂,我不認為是豎刁、易牙、開方(所致),而是管仲。為什么呢?回頭看來,使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桓公問及丞相人選。此時,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三人不講人情,不能親近罷了。唉,管仲以為桓公真的能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桓公相處多年了,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桓公是個音樂不停歇于耳、美色離不開眼的人。如無此三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住桓公嗎?齊國不怕有這三人,而是怕無管仲。有管仲在,那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少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桓公幸而聽了管仲的話,殺了這三人,但其余的這類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著眼的人啊。如果桓公問詢時,推薦天下賢人來代替自己,那么管仲雖死,齊國卻不能說沒有管仲了。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說也可明白??!蕭何臨死時,推薦了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就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也會因一個人而滅亡。賢能的人不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一定要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沒有推薦賢明的人代替自己就死了呢?(宋·蘇洵《管仲論》有刪節(jié))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笨鬃诱f:“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fā),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jié),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五)【答案】7.D8.D9.C10.A11.D12.(1)有良田美池可以去的士大夫,難道只有您,然而不如你的常常很多呀。(2)這不是您獨攬這種樂趣不讓與他人,是他人沒有趕上您而已。13.①表達對山中環(huán)境、生活以及周景春的思念之情。②表達對周景春不念功名利祿,獨享山林樂趣的敬佩之情。③交代“我”為亭子命名為“水木清華”的原因及過程?!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D.“趣”,通“促”,催促。句意:又用你的心意來催促我。故選D。【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句中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比得上/像。句意:沒有能比的上樵夫和放牧的了。/像我這樣的人,可以保住民生的安危嗎?B.表承接/表修飾。句意:整天疲勞,然后倒頭大睡。/我關(guān)著窗子住在里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jù)腳步聲辨別是誰。C.介詞,表被動/動詞,認為。句意:這就是這里不被外來的人拋棄的原因吧。/這只是滅亡了的秦朝的繼續(xù)罷了,我私下以為大王不應該采取這種做法。D.都是介詞,從。句意:山中人傳說有龍曾經(jīng)從這里興起。/靛青是從蓼藍草里提煉出來的,卻比蓼藍草還要青。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現(xiàn)在我早早地回到曹局批閱文書,常常沒時間吃飯,傍晚才回去,脫了衣帽就憂傷的入睡。在這個時候,想到自己到了周景春的亭子里,感覺遠得不可以得到。“曹局”作“入”的賓語,“入曹局”都是動賓結(jié)構(gòu),中間不斷開,其后應斷開,排除BD;“往往不遑”作狀語,“食”作謂語,意思完整,可獨立成句,“暮歸”作時間狀語,前后應斷開,排除A。故選C。【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僖公三十年”錯誤?!百夜辍睂儆谕豕甏渭o年法,而不是帝王年號紀年法。B.正確。句意:然而那些不讀書的人。/十六歲就能誦讀詩書。C.正確。句意:斤斤計較故意欺詐。/為什么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干凈。D.正確。句意:后來你的兒子鼎亨到京師游玩。/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故選A?!?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自己也另在郡北買了一座山”錯誤。根據(jù)原文,不是作者自己買的山,而是作者回想朋友周景春的亭子周圍的景色。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適”,去;“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適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有良田美池可以適士大夫”;“詎”,豈、難道。(2)“是”,這;“擅”,獨攬、專占;“不即”,比不上、沒有趕上?!?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原文“既別君以北,懷其境,必形思夢,數(shù)數(shù)念君,為能自適”,作者離開周景春后,常常懷念那里的環(huán)境,并常常做夢夢到他,很是想念??梢姡瑢χ芫按旱乃寄钪槭亲髡叽宋牡脑芍?。原文“君爵祿不入心,又不肯自嬰世故……至山中,納履策杖,翛然往來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談或略具酒茗資笑樂”,周景春不關(guān)心功名利祿,又不肯被世俗人情習慣纏繞,;到了山中,周景春無拘無束地在山林里來往,遇到農(nóng)夫和道人,就坐下來談天或者簡單的準備些酒和茶水來助興??梢姡瑢χ芫按翰荒罟γ?,獨享山林樂趣的敬佩之情是作者寫此文的另一原由。原文“初君求名亭以記,諾之……其子鼎亨游京師,復以君意趣。亨歸,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華’而記之”,周景春當初向作者求取亭子的名字來記住它,但沒有結(jié)果;后來他的兒子又用他的心意來催促我,我通過想我在亭子中所走過的、看到的,給它命名??梢姡淮拔摇睘橥ぷ用麨椤八厩迦A”的原因及過程是作者寫此文的第三個原因。參考譯文:水木清華亭記【元】宋本到了至治三年,我守孝期滿,周景春對我說:“我有個白馬湖園田,我曾經(jīng)在那里的會心亭里喝酒,一年要去三次,到那就會留下住十幾日才離開。那里雖然純樸閑適,我還是認為它靠近城里,那里有很多的過客;每每聽到官府和街坊里的俗事就覺得討厭。另外在山的旁邊買了一座小山,在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距離城里有六十多里遠,不是親戚朋友不會招待,一年到頭都沒有人來送名貼。它景色優(yōu)美草木茂密,比白馬湖不止(美)十倍百倍?!庇谑俏揖秃退煌巴^賞。流連忘返,傍晚就留宿在亭子中。離開他到了北方以后,常常懷念那里的環(huán)境,常常做夢夢到,很是想念周景春,不能自拔。大概能親自到大山林里的人,沒有能比的上樵夫和放牧的了。然而那些不讀書的人,他們不懂得道理,只知道拿著農(nóng)具干活,手上磨出了老趼,來登上山林工作,雖然每天都能上山,但是只見到了它的勞苦。我曾經(jīng)問過他們,他們只知哀悼自己出生在山野里,又那里知道我們羨慕他們內(nèi)心滿足目光高遠呢?知道這個道理的只有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去的士大夫,難道只有您,然而不如你的常常很多呀。假如那些有名的士大夫,都不甘心在眾人中沉浮,一定會振奮自拔使自己變得自豪,來求取一點功名,使家族親戚和同輩的人感到詫異,東西奔走沒有停止的時候,十年、二十年不回自己的家鄉(xiāng),更何況有良田美池呢?否則就暫時到村子里,召集農(nóng)夫校對耕種與收獲的情況,斤斤計較故意欺詐,不得休息,整天疲勞,然后倒頭大睡,第二天一早就乘車回到城市中了,失去了自得其樂的樂趣。你不關(guān)心功名利祿,又不肯被世俗人情習慣纏繞,聽到人們爭論是非,遠遠的躲避如恐不夠遠。到了山中,就穿著草鞋拄著木杖,無拘無束地在山林里來往。遇到農(nóng)夫和道人,就坐下來談天或者簡單的準備些酒和茶水來助興。這時候山林的可愛和適合玩耍,就都像這樣被表現(xiàn)出來,這就是這里不被外來的人拋棄的原因吧。其他的士大夫如果能夠效仿你,那么還有哪里的田園不奇特呢?這不是您獨攬這種樂趣不讓與他人,是他人沒有趕上您而已。我雖然知道,但沒有田地不能回去享受?,F(xiàn)在我早早地回到曹局批閱文書,常常沒時間吃飯,傍晚才回去,脫了衣帽就憂傷的入睡。在這個時候,想到自己到了周景春的亭子里,感覺遠得不可以得到。已經(jīng)是賢明的人了,又遺憾樵夫、放牧的農(nóng)夫的傷心在田野里。當初你向我求取亭子的名字來記住它,我同意了,三年過去了,沒有結(jié)果。后來你的兒子鼎亨到京師游玩,又用你的心意來催促我。鼎亨回去以后,我就想我在亭子中所走過的、看到的,給它命名為“水木清華亭”來記住它。你買的一座山在郡北,沒有多遠就到了,在田間行走,在田間的小路上跳躍。像沿著山前行,實際上是小山丘,從下往上越來越來平坦。十幾棵的小樹木,挺拔秀麗非常可愛。前臨小溪,又四五尺寬,小溪兩部很多的苖松剛發(fā)芽。溪水清澈沙石灣磴歷歷可見,水流有聲。又往前走,田地曲折連綿。亭子約一半高出溪水之上,又三個柱子,都涂以黑色和白色,寬敞整潔淡雅。亭子右邊的山腳下,青色的竹子,紅色的酸棗樹,在里面要慢慢的行走。到了一個深潭,叫“龍?zhí)丁?,山中人傳說有龍曾經(jīng)在這里興起,樛條灌木肆意纏繞,水很清澈,無論是雨季還是旱季,潭水都不曾增加和消減。山后泊船旁,高山巨水充滿視野,走勢都圍繞著亭子。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禮部郎中宋本記錄。2024年高考語文考前終極押題模擬卷(六)【答案】7.D8.D9.A10.B11.C12.(1)沒有人不竭盡忠誠輔佐國家,為君分憂,希望使盛美的功業(yè)流傳無盡,美好的名聲廣播天下。(2)武官們在宮外,奴隸們在宮內(nèi),負責禁衛(wèi)的部門怎么能夠安心,又怎么不讓我感到恐懼憂慮呢?13.①克制節(jié)儉,是弘揚德性的根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