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歷史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_第1頁
安徽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歷史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_第2頁
安徽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歷史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_第3頁
安徽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歷史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_第4頁
安徽省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歷史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部分學校高三開學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金文族徽是商代以來的家族組織名號,常見于商周青銅器。西周時,殷商遺民在被分封給各諸侯國時仍可以運用原有的族徽,今考古發(fā)掘證明一個叫冉族的殷商遺民的金文族徽在河南洛陽,陜西長安、寶雞、鳳翔,山東臨朐,湖北荊州等地均有較多數(shù)量的出土。據(jù)此可知,西周時期()A.華夏族群認同意識有所增加B.分封減弱了殷商大族的勢力C.青銅器制作的地域特色顯明D.宗法制鞏固了周王室的統(tǒng)治2.表1為“西南夷局部地區(qū)(今貴州省)墓葬出土的中原鐵器數(shù)量統(tǒng)計概況”。這說明這一時期()表1A.個體勞作方式在邊疆漸漸確立B.南方絲路助推冶鐵技術的傳播C.中原文化呈現(xiàn)出較強的包涵性D.西南夷的生產力水平有所提升3.有學者認為,曹魏時期起先推行的戶調制來源于漢代推行的口賦、算賦制度。它一改口賦、算賦按人頭征收貨幣的方式,而是將民戶按資產分為九等,以戶為單位征收絹編等實物。曹魏的戶調制()A.減輕了國家對個人人身的支配B.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變更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D.保障了小農的生產時間4.遼圣宗于1007年營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節(jié)路振在《乘軺錄》中記載遼中京“幅員三十里”,王曾則記述該城方圓“四里許”。1956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對遼中京遺址進行了勘探和試掘,結果證明該城周長約一萬五千米。這說明()A實物史料價值低于文獻史料B.文獻史料難以還原歷史的真相C.考古發(fā)覺可以驗證文獻史料D.記錄者的立場影響歷史的記述5.據(jù)圖1可知,中國古代的法律建設()圖1中國傳統(tǒng)王朝法律沿革簡圖A.有效地維護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B.體現(xiàn)了文明在傳承中發(fā)展的規(guī)律C.推動了民族之問同等關系的實現(xiàn)D.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倫理的影響6.主管天文歷法的清湖飲天監(jiān)監(jiān)正楊光先(1597—1669年)在其所著《中星說》中指出:一切關于天文歷法的學問在堯舜時代已經完備,自那時以來,有遵守四千年而莫之或議?!坝衷唬骸翱鬃又猿蔀椤疅o以復加’的圣人,‘以其祖述堯舜也’?!边@反映出A.天朝上國的社會心理B.西學東漸動力的缺乏C.經世致用恩想的盛行D.思想觀念取向的保守7.表2為1919年3月到1923年,北京高校平民教化講演團的宣講狀況。這些宜講()表2A.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B.推動了民族主義的高漲C.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D.加速了革命性質的轉變8.1927年5月中共安徽省臨時委員會在武漢成立,1927年8月初遷至蕪湖,隨即領導了桐城、潛山、南陵、泗縣、東流、至德、郎溪等地的多起農夫暴動,到1928年底,安徽農夫運動漸漸復原和發(fā)展起來。安徽農夫運動的復原與發(fā)展主要得益于()A.共產國際的指導B.國民革命運動的勝利開展C.八七會議的推動D.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的指引9.陜甘寧邊區(qū)除政府干脆經營工業(yè)外,還推行了新的工業(yè)經營政策,如定邊新塞工廠、靖邊毛織工廠、鹽池元華工廠等工廠,在1943年的擴大投資中,公家投資占擴大資金總額的72.73%。當?shù)厣倘伺c其他群體的投資則占擴大資金總額的27.27%。這一新政()A.有利于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fā)展B.抵制了官僚資本的擴張C.踐行了“三三制”的基本原則D.調動了民眾抗戰(zhàn)的熱忱10.1960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指出:“要探討手工業(yè)合作社的合并、升級,哪些是符合題要的,是合理的;哪些是公社工廠的生產可以代替的,哪些是不能代替,須要退回來;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要做深化了解、全面分析、通盤考慮。”由此可知,李富春主見()A.主動推動人民公社化運動B.削減手工業(yè)的公有制成分C.立足實際適時調整生產關系D.全面貫徹過渡時期的總路途11.波斯帝國君主像蘇美爾國王一樣,不斷強調他作為“天下四方之王”的地位,并且通過多種途徑,把自身裝扮成“天下四方第一公正與宏大之人”。波斯君主的做法旨在()A.傳承西亞的政治體制B.宣揚君權神授的理念C.建設公正的社會秩序D.保持帝國的統(tǒng)--完整12.百年斗爭結束(1453年)后,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tǒng),加強了王權。15世紀,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王國則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的領導下實現(xiàn)了集權統(tǒng)治。這反映出()A.王權擺脫了教會的影響B(tài).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漸漸奠定C.斗爭促進國際體系建立D.近代國家利益至上觀念的加強13.意大利哲學家特勒肖(1508—1588年),發(fā)展了古希臘伊奧尼亞派的學說,認為世界上存在著統(tǒng)一的物質,它是由內在沖突,即冷與熱構成的;熱生于太陽,冷則生于地球,因這兩極沖突的斗爭,而生出四種自然現(xiàn)象:空氣、火、水和土地。特勒肖的學說()A.高揚了人的主體地位B.催生了天文學的革命C.引發(fā)了歐洲宗教改革D.沖擊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14.據(jù)表3,與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相比土耳其革命的特點是()表3A.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影響B(tài).反封建旗幟更突出C.走上了政黨政治的道路D.以無產階級為主體15.有學者認為,雅爾塔體系建立后,在歐洲,美國讓英國、法國、德國等國與蘇聯(lián)相互爭奪,相互牽制,自己則以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維護者自居。在亞洲,則讓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與中國、蘇聯(lián)相互對峙、抗衡,其邏輯與美國在歐洲的作為如出-轍。該學者意在強調()A.美國借助冷戰(zhàn)維系其霸權地位B.歐亞大陸成為世界地緣政治的中心C.冷戰(zhàn)確定程度上利于世界和平B.中國在兩極對抗中處于中立的地位16.1973年爆發(fā)的石油危機使IMF多數(shù)會員國的國際收支失衡。1978年《牙買加協(xié)定》正式生效,規(guī)定實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儲備貨幣和浮動匯率制度,同時提高IMF特殊提款權的國際儲備地位,會員國可以運用特殊提款權進行貸款和將之作為償還貸款的擔保。隨后,牙買加體系得以確立。牙買加體系的建立A導致了世界銀行功能發(fā)生明顯變更B.鞏固了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C.推動了世界貨幣體系的多元化發(fā)展D.加深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滯脹”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1700—1780年間到達美洲的英國移民中就有70%來自于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qū),與此同時,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qū)的移民從頂峰時的35萬降至不足10萬。北美獨立斗爭前夕,只有不到20%的男性移民被稱為“勞工”,而69%則是“技師”和服務性行業(yè)人員。大批有一技之長的英格蘭或蘇格蘭城市貧民移居海外,對他們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無望中的躲避,而是追逐中的機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與17世紀的契約工人不同,從事商業(yè)和貿易的男性很明顯占多數(shù)。尤其是176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來自上層社會和中產階級的年輕人移民來到殖民地,從事商業(yè)活動或是在軍隊和當?shù)卣兄\職。——摘編自張亞東《試論18世紀英國的海外移民》材料二鄭和下西洋后,“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若鶩”,出現(xiàn)了大批國人移民定居東南亞的現(xiàn)象。鴉片斗爭后,農夫起義不斷,統(tǒng)治階級往往對參與抗拒斗爭的農夫進行殘酷報復,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大批逃往南洋。突如其來的社會經濟變遷又造成了一大批失業(yè)者,他們?yōu)榱损B(yǎng)家糊口,紛紛下南洋以求發(fā)展。列強通過招工販子許諾各種利益誘騙出國華工簽訂契約,更有甚者不惜動用綁架方式獲得華工。半個世紀里,就有約200萬華工被誘騙至東南亞地區(qū)進行苦力勞動?!幾郧f國土《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1)依據(jù)材料一,概述18世紀英國人移民北美的變更,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其影響。(12分)(2)依據(jù)材料一、二,指出與18世紀英國人移民北美相比,19世紀中后期華人移民東南亞的特點,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當時華人移民東南亞的緣由。(13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龐氏家訓》由明朝中后期廣東南海人龐尚鵬所著。主要內容包括“務本業(yè)”“考歲用”“遵禮度”“禁奢侈”“嚴約來”“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終用歌謠形式編寫“訓蒙歌”和“女誡”部分并予以專列。《龐氏家訓》甫一問世,其“遵禮度”一款即有四條“已入鄉(xiāng)約通行”。以下為《龐氏家訓》部分內容的摘錄:請選擇《龐氏家訓》中的某章內容或多章內容,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學問,自擬論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jù),論證充分,邏輯清楚。)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1979年,全國城鎮(zhèn)待業(yè)人員接近2000萬人,這是建國以來待業(yè)人數(shù)及其占人口比重數(shù)額的最高峰。4月,北京市制定了《關于改革招工方法的規(guī)定》。7月,全市實行招工考試,在傳統(tǒng)的“統(tǒng)包統(tǒng)配”支配方式上打開了一道缺口。此后,北京市又發(fā)布了《關于招收退休、退職工人子女工作中幾個詳細問題處理看法的通知》等文件,實行新的退休、退職條例后,北京市1979年全年有21萬名職工退休、退職,這一年通過退休頂替的方式安置了3.4萬人,占已安置待業(yè)青年總數(shù)的9%。在就業(yè)、生活服務等各方面的壓力下,黨和政府大力發(fā)展集體經濟。從1979年4月起,九個月安置了18700多人參與各種不同的生產服務合作社。對于有城鎮(zhèn)正式戶口的待業(yè)青年和退休職工申請個體經濟開業(yè)時,簡化手續(xù),并主動供應幫助。1983年個體戶從業(yè)人數(shù)相較于1982年增長了3.3倍。北京市勞動服務公司會同有關部門,對待業(yè)青年進行就業(yè)前技術培訓,安置時擇優(yōu)錄用。這些新就業(yè)人員多集中在商業(yè)、服務業(yè)等第三產業(yè),“大批事無人干”“大批人無事干”的問題得到緩解?!幾詣⒙丁陡母镩_放初期北京解決失業(yè)問題之探析》(1)依據(jù)材料,概括20世紀70年頭末至80年頭初期北京市解決青年失業(yè)問題的主要舉措。(7分)(2)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20世紀70年頭末80年頭初期北京市解決青年失業(yè)相關舉措的主動作用。(8分)2025屆高三開年考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題號12345678答案BDACBDAC題號910111213141516答案ACDBDBAC1.B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同一個殷商大族的族徽分布在不同的地域,而且這些地域距離較遠,這說明西周分封時,殷商大族被分割遷移到各地,從而減弱了其勢力,故選B項。材料不涉及族群認同意識,解除A項;材料主旨并非青銅器制作的地域特色,解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制與周王室統(tǒng)治的關系,解除D項。2.D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戰(zhàn)國晚期到西漢中后期,以貴州為代表的西南夷地區(qū)運用了越來越多的中原鐵器,特殊是農具的增加,這說明當時中原地區(qū)的農耕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傳入到當?shù)?,從而提升了當?shù)氐纳a力水平,故選D項。材料看不出個體勞作方式,更看不出“確立”,解除A項;這是中原鐵器傳入西南夷,而不是冶鐵技術,解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原鐵器的傳播,而非外來技術和文化在中原地區(qū)的傳播與接受,解除C項。3.A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戶調制重在以戶為征收依據(jù)而非個人人身,這使得政府對個人人身的限制有所減輕,故選A項。征收實物是對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衰落的應對之舉,無法得出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論,B項錯誤;兩稅法才真正變更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C項表述與史實不符;后期的租庸調制中的以庸代役保障了小農的生產時間,材料中并未涉及勞動者的時間問題,D項錯誤。4.C依據(jù)材料“路振說,遼中京‘幅員三十里’,王曾則說,方圓‘四里許’”等,可得出北宋文獻對于中京大定府的方圓大小記載不一樣,有沖突之處,1956年,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對遼中京遺址進行了勘探和試掘,結果證明該城周長約一萬五千米,由此可知路振的記載更可信,這說明考古發(fā)覺可以驗證文獻史料記載的正確與否,故選C項。實物史料和文獻史料的價值并無凹凸之分,解除A項;B項表述過于確定化;材料主旨并非個人立場的差異對歷史記述的影響,解除D項。5.B依據(jù)簡圖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古代中國法律后代對前代進行傳承,在此基礎上發(fā)展,法律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故選B項。中國歷史中除了大一統(tǒng)外,還有分裂時期,只是以大一統(tǒng)為主,而且只憑法律的沿革,不足以得出大一統(tǒng)格局,解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解除C項;儒家倫理的法律化是中國古代法律進程中呈現(xiàn)的重要特點,但圖示材料不能體現(xiàn)儒家倫理對法律的影響,D項解除。6.D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楊光先認為“一切關于天文歷法的學問在堯舜時代已經完備”,這說明他的思想取向保守,故選D項。天朝上國的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對外來事務的看法上,材料并未涉及,解除A項;材料中以楊光先為代表的思想未涉及西學東漸,解除B項;經世致用強調學以致用,材料未涉及,解除C項。7.A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北京高校平民教化講演團宣講涉及的領域包括衛(wèi)生常識、自然科學學問和家庭、婦女、兒童教化等方面,這些宣講內容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故選A項。從宣講主題無法得出民族主義高漲的信息,解除B項;材料中無法得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信息,解除C項;五四運動即標記著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使民主革命性質發(fā)生轉變,與材料時間不符,解除D項。8.C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安徽臨時省委領導農夫暴動武裝抗拒國民黨反動派的統(tǒng)治受到了當時八七會議的推動,故選C項。材料無法說明共產國際的指導,解除A項;當時國民革命已經失敗,解除B項;工農武裝割據(jù)思想的確立是在1928年井岡山革命依據(jù)地建立后,無法說明1927年安徽革命的發(fā)展狀況,解除D項。9.A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43年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當年的擴大投資,政府、商人、其他群眾都有參與,這體現(xiàn)了各種經濟成分的并存,有利于發(fā)展新民主主義經濟,故選A項。官僚資本是在國統(tǒng)區(qū),這是在陜甘寧邊區(qū),解除B項;“三三制”是政治合作的原則,解除C項;材料的主旨是調動有產者投資主動性,發(fā)展生產,D項錯誤。10.C1960年處于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依據(jù)材料可知,李富春副總理指出的是手工業(yè)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合作化程度,結合時間可知,這是對當時的“左”傾錯誤進行訂正,要求立足實際適時調整生產關系,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對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糾偏,而非主動推動,解除A項;材料強調的公社工廠和手工業(yè)合作社之間的關系,而非削減公有制成分,解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11.D波斯帝國統(tǒng)治面積特殊廣袤,強調“天下四方之王”“天下四方第一公正與宏大之人”,有助于塑造自身作為新舊統(tǒng)治區(qū)人民的代表,從而保持帝國的統(tǒng)一與完整,故選D項。傳承西亞的傳統(tǒng)政治體制是形式,不是意圖,解除A項;材料不涉及神權,解除B項;建設公正同等的社會秩序不是意圖,是自我裝扮,解除C項。12.B依據(jù)材料“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tǒng)一,加強了王權”“西班牙王國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的集權統(tǒng)治下”可得出王權有所加強,這為后來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確定的基礎,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王權和教權關系的問題,A項解除;材料主旨在于王權的加強和王權國家的發(fā)展,解除C項;材料未體現(xiàn)出國家利益至上,解除D項。13.D基督教主見上帝(神)創(chuàng)建萬物,而特勒肖認為世界存在著統(tǒng)一的物質,這就否定了基督教神學觀,沖擊了當時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即基督教神學,故選D項。材料看不出人的主體性,只能得出世界的物質性,解除A項;哥白尼開啟了天文學革命,解除B項;1517年起先的歐洲宗教改革是從德國起先的,解除C項。14.B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與印度相比,土耳其重點反對本土的封建統(tǒng)治,反封建旗幟更突出,故選B項。二者都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都出現(xiàn)了政黨,A、C項解除;二者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運動,D項解除。15.A“在歐洲,美國讓”“在亞洲,則讓”,可知美國推動一些國家與蘇聯(lián)等國抗衡即冷戰(zhàn),自己則站在后面,這樣就使得美國與蘇聯(lián)、中國、英國等國顯得不是同一個級別的國家,從而凸顯自己高于其他國家的“平衡者、和平自由的維護者”地位,該學者意在強調美國借助冷戰(zhàn)維系其霸權地位,故選A項。材料能夠看出歐亞大陸成為世界地緣政治的斗爭中心,但并非作者要強調的內容,作者要強調的是美國的“超然”地位,解除B項;材料看不出冷戰(zhàn)對“世界和平”的影響,解除C項;材料未提及中國的中立地位,且該表述與史實不符,解除D項。16.C依據(jù)材料“實行美元、日元等多元化儲備貨幣和浮動匯率制度”,同時特殊提款權作用的增加,推動世界貨幣體系的多元化發(fā)展,故選C項。這與世界銀行的功能沒有關系,解除A項;開放匯率制就是由于美元勢力衰退后的產物,解除B項;牙買加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國際金融的穩(wěn)定,浮動匯率制的實行,使得各國可以依據(jù)自身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實行靈敏的貨幣政策,這些都為資本主義國家緩解“滯脹”供應了條件,因此“加深”一說難以確定,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25分)(1)變更: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qū)移民銳減,而愛爾蘭和蘇格蘭人驟增(移民主要來源地變更);移民中擁有技術、確定社會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體構成的變更);移民從事職業(yè)的變更,多數(shù)人不再從事契約勞工的工作(移民職業(yè)的變更)。(1點2分,2點4分,任答2點即可,共4分)影響:為移民找到了新的生活與發(fā)展空間;推動北美地區(qū)的開發(fā);有利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促進了商業(yè)貿易;促進北美地區(qū)文化的多元化;促進了北美殖民地的治理水平。(1點2分,4點8分,任答4點即可,共8分)(2)特點:規(guī)模大;持續(xù)時間長;移民方式多樣;主要從事苦力勞動等。(1點2分,3點6分,任答3點即可,共6分)緣由:鴉片斗爭后,清政府被迫允許華工出國;農夫起義失敗后,為了躲避清政府的鎮(zhèn)壓;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大量失業(yè)人口形成;國人移民東南亞有歷史傳統(tǒng);華人的家族聚居投親傳統(tǒng);西方殖民者對勞工的渴求。(1點2分,2點4分,3點6分,4點7分,任答4點即可,共7分)18.(12分)參考示例1論題:儒家思想深化社會生活。(2分)明代中后期中國的商品經濟有所發(fā)展,社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