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云南省騰沖一中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云南省騰沖一中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云南省騰沖一中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云南省騰沖一中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云南省騰沖一中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云南省騰沖一中高三考前熱身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反映了英國不同時期工業(yè)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況(單位:%)。表中信息表明A.亞非拉地區(qū)經濟水平大大提高B.英國在歐洲的產品銷售額下降C.亞非拉地區(qū)殖民化程度逐漸加深D.英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2.“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边@些論述表明,元朝的行省制①代表中央分馭地方②具有僧俗并用、軍民通攝的特點③以中央集權否定了地方分權④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和朝延派出機構的兩重性質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3.有人形象地說南京既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也是中國近代史的終點。下列能夠佐證這種說法的兩個歷史事件是()①在南京江面簽訂了《南京條約》②洪秀全在南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③孫中山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④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政府“總統(tǒng)府”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4.清朝咸豐年間《夷場行》中寫道:“人間何地無滄桑,平填黃浦成夷場;高高下下噓蜃氣,十十五五羅蜂房;青紅黃綠辯旗色,規(guī)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強A.強迫開放通商口岸B.割占香港C.攫取領事裁判權D.強建租界5.2013年9月11日,中國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tǒng)阿坦巴耶夫舉行會談,宣布將中吉關系提升為戰(zhàn)略伙伴關系,這也實現(xiàn)了中國和中亞國家的全面戰(zhàn)略升級。這一外交成果是①中國國力持續(xù)增強的表現(xiàn)②是一種新型區(qū)域合作模式③有助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④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產生的重要影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20世紀90年代,不僅世界各國的關稅稅率出現(xiàn)了持續(xù)下降,而且前東歐各國家也相繼融人到全球貿易體系之中。這一-現(xiàn)象表明A.貿易保護主義被放棄 B.關貿總協(xié)定顯現(xiàn)成效C.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加速 D.世界市場統(tǒng)一體形成7.史學家傅斯年說:“我們存而不補,這是我們對于材料的態(tài)度;我們證而不疏,這是我們處理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內使他發(fā)現(xiàn)無遺,材料之外我們一點也不越過去說。”他的觀點是A.不應該補全材料 B.不應該解釋史料C.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 D.應堅持過去之說8.20世紀70年代初,國家批準“四三方案”(因計劃用外匯43億美元),從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引進先進成套技術設備,興建了二十多個大型工業(yè)項目,至1982年全部投產,成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該材料主要表明A.對外開放的步伐大大加快 B.拉開中國與西方往來序幕C.外交環(huán)境影響經濟的發(fā)展 D.“左”傾錯誤得到徹底糾正9.陳獨秀認為:“三綱之名詞,雖不見經,其學說實質是孔教之本意”;有學者認為“雖不見經”,但見于“子”,在《韓非子·忠孝》一篇中說過這樣一種說法:“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這說明A.“三綱”之說來源于法家學派 B.陳獨秀對孔教理解偏頗C.漢代儒學吸收了其他學派思想 D.儒家與法家同源10.1792年,英特使馬戛爾尼來華。他曾邀請清軍將領??蛋矙z閱英國使團衛(wèi)隊演習新式武器操練,福康安說:“看亦可,不看亦可。這火器操作,諒來沒有什么稀奇!”??蛋驳脑捳Z反映出A.清朝統(tǒng)治階層對西洋武器非常熟悉B.??蛋矊ξ餮笪淦鞯南冗M認識不夠C.當時清王朝統(tǒng)治階層自大的心態(tài)D.清王朝統(tǒng)治階層不了解世界變化11.貝多芬說過:“我一生熱愛自由,超過愛其它的一切”。他曾將《第三交響曲》題獻給拿破侖,但后來憤而撕掉了總譜題贈的那一頁,并在樂譜的開端寫上“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的英雄交響曲”,導致貝多芬態(tài)度改變的原因是拿破侖A.發(fā)動霧月政變 B.稱帝 C.遠征俄國 D.兵敗滑鐵盧12.從文明形態(tài)和政權形式來考量,古代東西方類似于中國的有A.古代印度 B.古埃及 C.古希臘 D.古代兩河流域的城邦13.請看如圖報影,下列項中對該報章內容解讀正確的是A.確立了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B.接受《共同綱領》為新中國的施政綱領C.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D.籌建新中國是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重要任務14.以下是有關西方人文精神內涵的部分示意圖。決定該內涵發(fā)展的因素是A.人的社會地位得以提高 B.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化程度C.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D.思想解放運動的發(fā)展狀況15.“把統(tǒng)治權看做只是一種代辦權,從而證明把人民的合法權利歸還給擁有最高權力的人民這種革命是正當?shù)摹薄T撚^點見于A.《社會契約論》B.《論法的精神》C.《理想國》D.《純粹理性批判》16.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既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又任用酷吏開邊興利,還借助“深酷用法者”摧毀太子的守文集團。面對民眾的反抗運動,漢武帝晚年悔過,下輪臺罪已詔,改弦更張、與民休息,避免“亡秦之禍”。據(jù)此可知A.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已經融合 B.漢代以法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C.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銳 D.漢武帝采用多種思想維護統(tǒng)治17.楊村戰(zhàn)役之后,因為遭到聶士成軍隊的頑強抵抗,有西方記者認為“這場戰(zhàn)爭已經無法取得勝利”。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描述天津戰(zhàn)役時寫到:“整整五個小時聯(lián)軍都被中國人的炮火壓在泥里動彈不得”?!斑@場戰(zhàn)爭”A.進一步破壞中國領土主權完整B.迫使清政府允許其在華投資設廠C.將戰(zhàn)火從廣東擴大到了華北地區(qū)D.使列強獲得武裝控制京津的特權18.《雅典的勝利》中寫到:多達兩萬名雅典公民,可以拿到國家發(fā)放的不同形式的津貼。約占雅典公民人口的1/2,甚至更多。這有利于A.改變雅典公民參政的政治結構 B.提高雅典公民的文化素質C.實現(xiàn)雅典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 D.消除雅典公民之間的矛盾19.宋朝三司與宰相的職權關系頗為復雜,一方面三司作為宰相領導下的中央財務職官系統(tǒng),在財務行政中須報請宰相決策,另一方面,三司又可通過多種渠道,不經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三司在政務運行中的地位表明A.政出多門使決策的效率降低 B.中樞機構職能劃分得以理順C.君主力圖強化對政務的掌控 D.官僚機構人浮于事現(xiàn)象嚴重20.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而開展的最重要的外交活動是A.宣布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B.中蘇建交和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C.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21.從南宋樓臻《耕織圖》始,我國歷史上先后創(chuàng)繪了幾十套體系化的耕織圖,而它們基本上又是以“江南”為具體描繪區(qū)域的(如圖)。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A.統(tǒng)治者重視教化勸農 B.經濟文化格局的影響C.政治中心的逐漸南移 D.汀南耕作技術最發(fā)達22.在中國古代,相權下移不是單純的權力轉移,而是財政、軍事兩大部門事務增加和職掌的擴大,在行政系統(tǒng)中越來越處于突出的地位,到宋代終于獨立出來,形成了中書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并存的體制。行政系統(tǒng)權力(行政權)擴大的結果是需要宰相決定的事情只剩下了軍國大事、高級官吏任免和突發(fā)事件,而這些都需要經過皇帝批準,宰相逐漸變得多余。這一論述指出了A.三省體制出現(xiàn)的合理性 B.宰相制度產生演變的過程C.元朝相權專權的必然性 D.明朝中樞機構變異的原因23.周初分封的諸侯國中,齊、魯、燕在下圖中的正確位置分別是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⑥ D.②③①24.《禮記·坊記》記載:“夫禮者,……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彼?,周公制定禮樂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發(fā)展文化教育事業(yè) B.嚴格宗法制度C.打擊舊貴族勢力 D.激發(fā)認同,維護社會秩序25.從18世紀起,歐洲主要國家因為“紡織機器、采礦、煉鐵設備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發(fā)明”,所以“19世紀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產生各種新問題”。這段論述從“因為”到“所以”之間,至少增加哪一段論述才能使前后因果關系完整?A.馬克思階級斗爭理論的影響B(tài).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興起C.傳統(tǒng)精密制造業(yè)吸引投資意愿D.新型工廠制產生26.董仲舒稱:“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边@反映出董仲舒A.為封建專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繼承發(fā)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D.將“無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27.1958年《人民日報》發(fā)表題為《大規(guī)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論,由此,一個聲勢浩大的“采風運動”在全國迅速掀起來。下列民歌不屬于這一時期的是A.玉米稻子密又濃,鋪天蓋地不透風,就是衛(wèi)星掉下來,也要彈回半空中B.揮舞鋼釬當紅筆,豪情更比鋼水急,滿天鋼花滿天詩,獻給領袖毛主席C.吃飯不要錢,想了幾千年,如今實現(xiàn)了,快活似神仙D.(鳳陽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著十塊頭,又娶媳婦又蓋樓28.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進程如表可以說明當時中國A.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高速發(fā)展 B.對外開放面臨強大的阻力C.經濟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前進 D.經濟體制改革中爭議很少29.2017年,全國財政支出首次突破20萬億元,其中教育支出30259億、社保和就業(yè)支出24812億元、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14600億元,成為“前三甲”。材料旨在說明A.經濟發(fā)展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 B.公民的權利得到法律的保障C.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增強 D.國家大力推行科教興國戰(zhàn)略30.“舉秀才,不識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該材料反映的選官制度是A.世官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南京條約》陰影下的中國以下為《南京條約》部分條文:九、凡系中國人,前在英人所據(jù)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俟候英國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謄錄天下,恩準全然免罪;且凡系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jiān)禁受難者,亦加恩釋放。十、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頒發(fā)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又議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后,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十一、議定英國住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稟明字樣為著。問題(1)《南京條約》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簽訂的?(2)依據(jù)上述材料,概括《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3)你如何評價《中英南京條約》?3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圖書出版史上的全盛時期。除了以出版經、史、子、集為大宗的官府刻書取得長足發(fā)展外,滿足大眾文化類出版物消費的民間刻書業(yè)也快速發(fā)展。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蘇州等成為當時的印刷出版中心,但未形成自己的行會和獨立職業(yè)。當時的出版業(yè)以手工雕版印刷為大宗,期間雜以木、銅、鉛、泥等各種活字印刷方式。明清書坊主已經具有明確的圖書銷售意識,常見促銷手段有巧立書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畫、化用評點、美化裝幀等,這對后世圖書出版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幾岳铦沙?、溫娟《明清圖書出版特征及促銷藝術》(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我國出版業(yè)的特點,并簡析其影響。材料二15世紀以后,歐洲出版業(yè)迎來了輝煌開端。1440—1450年,德國古登堡發(fā)明了包括木制轉輪式印刷機的一整套印刷工藝;1464年,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械印刷廠。同時隨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社會世俗化程度的加深,歐洲圖書種類明顯增加,內容涉及自然科學、醫(yī)學及其他人文學科。16世紀開始,歐洲已開始出現(xiàn)從印刷業(yè)中分離出來的出版社和圖書貿易商,繼而出現(xiàn)出版、印刷、銷售的三大專業(yè)分工,逐漸形成產業(yè)化生產。1709年,英國以“安娜女王法”的形式首次確認出版物的專有權歸作者所有,此后逐步形成現(xiàn)代版權制度。——摘編自王昭啟《明清時期中國未能最早形成出版產業(yè)化的原因》(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中西方出版業(yè)發(fā)展的不同走向,并簡析其成因及啟示。33.(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李仁孝(1124年—1193年),即西夏仁宗,十六歲即位。在位期間采取附金和宋之策,穩(wěn)定外部環(huán)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推廣教育,實行科舉。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并刻印佛經多種。1170年,處死權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國的陰謀。此后,李仁孝對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zhàn)斗力減弱,西夏晚期的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國家于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但總的來說,他統(tǒng)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zhàn)爭甚少,因此李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羨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西夏文化臻于鼎盛,為黨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幾园讐垡椭骶帯吨袊ㄊ贰罚?)根據(jù)材料,概括李仁孝改革的主要特點。(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李仁孝改革的影響。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

圖表反映出亞非拉地區(qū)在英國工業(yè)制成品出口量的地域分布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斷增加,并不能反映該地區(qū)的工業(yè)水平提高,故A項錯誤。英國在歐洲的產品銷售比重下降不等于銷售額下降,排除B;圖表中亞非拉地區(qū)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表明英國對于該地區(qū)的工業(yè)制成品出口不斷增加,經濟侵略程度和殖民化程度加深,故C項正確。圖表中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出世界各地占英國工業(yè)制成品出口量的百分比,并不能反映英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故D錯誤。2、C【解析】

“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表明行省代表中央分馭地方,①正確;“行中書省……掌國庶務,統(tǒng)郡縣,鎮(zhèn)邊鄙,與都省為表里?!闭f明行省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和朝延派出機構的兩重性質,④正確;故選C;材料沒有體現(xiàn)僧俗并用的信息,排除②;行省制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③錯誤;②③錯誤,故排除ABD。3、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調動知識與運用知識能力。1842《南京條約》的簽訂是中國屈辱近代史的起點,1949年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中國近代史由此結束。故①④符合題意,②③時間不符合。所以本題正確答案是D??键c: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南京條約》;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國運動·《天朝田畝制度》;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辛亥運動·中華民國成立;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渡江戰(zhàn)役。4、D【解析】

注意《夷場行》中的關鍵信息,“黃浦成夷場”即中國的黃浦成了外國的地盤;“羅蜂房”即西方式建筑等。由上判斷是揭露了列強強建租界的侵略行為,D正確;材料不是說明列強強迫開放通商口岸,A錯誤;材料中也沒有說明香港被割占的信息,B錯誤;攫取領事裁判權也不符合材料的信息,C錯誤。5、A【解析】試題分析:題中所引材料,實際上述是“上合組織”框架內的合作,①②③三項符合“上合組織”建立和發(fā)展的原因、性質及影響的表述;④是中國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的影響,與“上合組織”無關??键c:現(xiàn)代中國的對外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lián)合國和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上海合作組織。6、C【解析】

世界各國降低關稅稅率和東歐國家加入全球貿易體系,反映了世界各國聯(lián)系加強的深度和廣度,從而表明了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加速,故C正確;材料信息并沒有說明貿易保護主義被放棄,而且至今--些國家仍在推行貿易保護,排除A;關貿總協(xié)定主要針對參與國,東歐國家并非此協(xié)定的參與國家,不能說明其成效,排除B;材料現(xiàn)象只能說明世界市場的擴大,而不是統(tǒng)一體的形成,且至今也沒有形成統(tǒng)--體,排除D。故選C。7、C【解析】

材料“我們存而不補,這是我們對于材料的態(tài)度;我們證而不疏,這是我們處理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內使他發(fā)現(xiàn)無遺,材料之外我們一點也不越過去說?!睆娬{的是論從史出的觀點,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故C項正確。8、C【解析】

20世紀70年代初,中美關系緩和,中日建交,因此中國能夠利用外匯從美日等國購進成套技術設備,說明外交環(huán)境影響經濟發(fā)展,C正確;對外開放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施的,排除A;“序幕”不符合史實,1964年中法建交,排除B;D中“徹底”表述絕對,20世紀70年代初“文革”尚未結束,排除。9、C【解析】

由“三綱之名詞,雖不見經,其學說實質是孔教之本意”“雖不見經”,但見于“子”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可知,漢代儒學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學派思想,故C正確;“三綱”之說吸收了法家等其他學派思想,并非“來源于”,排除A;陳獨秀對孔教理解正確,B錯誤;材料無法體現(xiàn)儒家與法家同源,排除D。10、C【解析】

依據(jù)材料中??蛋矊τ谖餮蠡鹌鞯牟恍家活?,體現(xiàn)出清朝統(tǒng)治者的盲目自大的心態(tài),故C正確;當時的清朝統(tǒng)治者對西洋武器并不熟悉,排除A;材料不是說明??蛋矊ξ餮笪淦鞯南冗M認識不夠,根本就不想認識,排除B;清王朝統(tǒng)治階層不了解世界變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故選C。11、B【解析】

霧月政變后拿破侖推翻了督政府,組建了執(zhí)政府,沉重打擊了法國的封建勢力,并在歐洲范圍內決定性的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對法國的反撲,貝多芬也因此為拿破侖譜曲。所以霧月政變不是貝多芬對拿破侖態(tài)度改變的原因,故排除A項;拿破侖確立獨裁統(tǒng)治后最終復辟帝制稱帝,由此導致了貝多芬對他態(tài)度的轉變,故選B項;遠征俄國和兵敗滑鐵盧都是拿破侖稱帝以后,與題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D項。12、B【解析】

試題分析:中國古代的文明形態(tài)是農業(yè)文明而且是綿延持久的,政權形式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CD不是中央集權國家,可以排除掉,古埃及是綿延持久的文明傳統(tǒng),尼羅河流域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有利于古埃及國家的統(tǒng)一和長期延續(xù),發(fā)源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有大河文明的特色,與中國相似。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與中國不同,同樣排除掉。故B正確。考點:人類的文明形態(tài)?古埃及文明【詳解】13、D【解析】

“中國人民政協(xié)開幕”“共同綱領”“制定國旗國徽”表明該報說的是籌建新中國是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的重要任務,故D正確;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A是1954年一屆人大,排除;B不符合題意,排除;C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點睛】本題考查第一屆政協(xié)會議,解題的關鍵是“中國人民政協(xié)開幕”“共同綱領”“制定國旗國徽”。14、C【解析】

據(jù)圖可知,人文精神的內涵要求越來越高,體現(xiàn)了人在社會中的價值越來越高。而人的價值需求主要取決于該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故答案為C項。A項是對人文精神的變相重復,不是其決定因素,排除;BD兩項是影響人文精神內涵的重要因素,不是決定性因素,排除。15、A【解析】

材料強調在統(tǒng)治者和人民之間形成了一種契約關系。結合所學可知,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倡導人民主權,主張以暴力革命,推翻專制政權,符合題意,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主要論述了三權分立的學說;C選項錯誤,柏拉圖的《理想國》主要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并未提出材料觀點;D選項錯誤,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并未提出材料中觀點。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6、D【解析】

據(jù)材料可知,漢武帝利用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來解決不同的社會問題,故體現(xiàn)出漢武帝利用多種的思想維護統(tǒng)治,故選D項;A項說法明顯不符合史實,排除;漢代儒法并用,并非用法家思想為指導思想,排除B;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17、D【解析】

“俄國記者揚切韋茨基描述天津戰(zhàn)役時寫到”表明此次戰(zhàn)役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進一步破壞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故A項錯誤;迫使清政府允許其在華投資設廠,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故B項錯誤;將戰(zhàn)火從廣東擴大到了華北地區(qū)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故C項錯誤;使列強獲得武裝控制京津的特權的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故D項正確?!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從“楊村戰(zhàn)役”“聶士成軍隊”以及俄國記者,可知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18、A【解析】

材料信息是,伯利克里的津貼制度促使“約占雅典公民人口的1/2,甚至更多”的公民積極參政,這就使大量平民參與到政權中來,從而有利于改變雅典公民參政的政治結構,故A正確;津貼制度和雅典公民的文化素質無關,故B錯誤;這一制度不能實現(xiàn)雅典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故C錯誤;這也無法消除雅典公民之間的矛盾,故D錯誤。19、C【解析】

三司“在財務行政中須報請宰相決策……又可通過多種渠道,不經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可知三司的運行表明君主力圖強化對政務的掌控,加強君權,C正確;直接奉旨行事有利于決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三司在財務行政中須報請宰相決策,但是又可以直接奉旨行事,這說明當時中樞機構職能劃分并不明確,排除B;D與題無關,排除。20、B【解析】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打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孤立,新中國旗幟鮮明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為此中國與蘇聯(lián)建立外交關系,并且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故B項符合題意;宣布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是中國的外交原則,不是打破帝國主義孤立中國的外交活動,排除A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提出的外交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但也不是打破帝國主義孤立中國的外交活動,排除C項;參加萬隆會議在中蘇建交之后,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B。21、B【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方的農業(yè)更發(fā)達,藝術創(chuàng)作更活躍,體現(xiàn)此時期江南地區(qū)為我國的經濟、文化重心,故B正確;耕織圖可能為私人作品,不一定代表統(tǒng)治者意志,且統(tǒng)治者重視教化勸農應是全國范圍內的政策,不會導致南北發(fā)展的差異,排除A;元明清時期我國都城為北京地區(qū),并非在南方,政治中心逐漸南移的說法錯誤,排除C;材料不涉及各地的耕作技術對比,“最發(fā)達”說法錯誤,排除D。故選B。22、D【解析】

材料是,宋代以來,隨著相權的逐步分散,丞相一職在政府中的法定權力越來越少,而且不能獨立決策,“宰相逐漸變得多余”。這也就為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提供了依據(jù),因此材料指出了明朝中樞機構變異的原因,故D項正確;三省體制在魏晉時期已經出現(xiàn),排除A項;材料敘述了相權走向消亡的過程,排除B項;元朝相權專權和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23、D【解析】

西周建立后,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稱為“封邦建國”.功臣姜尚被封為齊侯,都營丘②,建齊國;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魯,都城曲阜③;封宗室召公于燕,都城在“薊”(今北京)①,故D項符合.24、D【解析】

材料中文字說明周公制定禮樂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這樣更有利于西周政權的統(tǒng)治,D正確;ABC三項表述不符合題意,排除。25、D【解析】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新型工廠產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各種破產農民和其他人口紛紛集中到工廠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由此造成了19世紀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的現(xiàn)象,故選D項;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期,與題意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并不是導致人口集中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勞動力的集中,而不是對資本的吸引,故排除C項。26、C【解析】

根據(jù)“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可知,天為民而立君主,君主應當使民安樂,體現(xiàn)民本思想,故C正確;材料強調以民為本的思想,無法體現(xiàn)“專制”,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排除B;材料體現(xiàn)民本思想,無法體現(xiàn)“無為”思想,排除D。27、D【解析】

1958年的采風運動與當時大躍進的社會氛圍有關,選項D反映了鳳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事情,符合題意;選項A、B、C是大躍進時期社會氛圍的反映,不符合題意,排除。28、C【解析】

依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從起初少數(shù)農民自發(fā)實行包產到戶,到中共中央不斷商討摸索,再到最終得到肯定并大規(guī)模實行,這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前進,因此C選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xiàn)高速發(fā)展和開放的內容,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對外開放的內容,B選項錯誤;D選項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選C。29、A【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我國醫(yī)療教育和就業(yè)在財政支出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這反映了政府服務型職能的特點,即經濟發(fā)展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故A正確;材料體現(xiàn)不出法律保障,故B錯誤;材料看不出市場的作用,故C錯誤;社保就業(yè)和醫(yī)療體現(xiàn)不出科教興國,故D錯誤。30、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古文的意思是:選出來的秀才,卻不認識字,選出來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樣),卻讓自己的老父親一個人居住。自稱寒素清白一塵不染的人,卻是濁如泥污的偽善者,那些居于大宅高堂的所謂良將,卻是膽小如雞的怕死鬼。說明了漢代初期實行的察舉制此時已經出現(xiàn)了嚴重的弊端,并未真正選拔出德才兼?zhèn)涞墓賳T。故選B項??键c: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希望獲得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實行封建專制統(tǒng)治,閉關鎖國。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虎門硝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fā)動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2)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島;廢除公行壟斷貿易制度;賠款2100萬銀元;協(xié)定關稅;兩國官員平等往來等。(3)本題采用分層評分法,按以下5個遞進的層次評分。評分參考:第一層次:前結構:沒有形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與問題無關或同義反復。第二層次:單點結構:找到一個線索或材料即得出結論。第三層次:多點結構:使用多個線索或材料,進行單一維度地解釋。第四層次:關聯(lián)結構:能在多個線索或材料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并對此作出解釋。第五層次:抽象拓展結構:能夠擴展材料本身的意義,并進行更為抽象的提煉和概括。參考觀點:《南京條約》使中國主權淪喪,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嚴重。同時,客觀上也使中國被迫融入世界,走上近代化之路?!窘馕觥?/p>

(1)本問根據(jù)所學知識即可回答,得出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希望獲得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實行封建專制統(tǒng)治,閉關鎖國。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林則徐虎門硝煙。英國以此為借口發(fā)動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2)本問考查知識點的記憶,可直接背誦得出內容是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島;廢除公行壟斷貿易制度;賠款2100萬銀元;協(xié)定關稅;兩國官員平等往來等。(3)本題是開放性試題,可多角度地進行評價??蓮摹赌暇l約》對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的消極影響的角度評論。也可從迫使中國社會轉型的角度進行評價。也可運用近代化史觀、全球史觀、革命史觀等多元史觀對《南京條約》進行評價,言之有理即可。32、(1)特點:出版主體多元;出現(xiàn)行業(yè)中心;以手工技術為主;講究促銷藝術。影響: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滿足市民生活需求;催生小說興盛;對后世有借鑒意義。(2)不同走向:中國出版業(yè)仍處于傳統(tǒng)階段,西方出版業(yè)已向近代化轉型;中國出版業(yè)未形成產業(yè)化,西方出版業(y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