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六國論》(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六國論》(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六國論》(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六國論》(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知識梳理(統(tǒng)編版)《六國論》(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年高考語文課內(nèi)文言文

挖空、知識梳理與過關(guān)訓(xùn)練

專題"六國論

01廉室利練

(第1段)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聿()

日:六國耳()喪,孚■([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毒(1失強援,不能獨串()。

故曰:弊在賂秦也。

(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茜蕓()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不在

戰(zhàn)矣。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

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無限(),奉之即()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列()矣。至十

()顛段(),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領(lǐng))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p>

此言得Y1之。

(第3段)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

免矣。燕趙之君,舉()有遠略,能守其土,冬()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

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舉()i^()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

李牧連卻()之。祖()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

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叵瘢ǎ┤龂鲪燮涞兀R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教(3存亡之理(3當(dāng)()與秦相萼(3或未為()

量。

(第4段)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

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

于亡。⑷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第5段)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夢(八茍

()以天下之大,下()而?。ǎ┝鶉仆鲋晔拢ǎ?是又在六國下矣。

【答案】

第一段①有人②相繼③全都,一概④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⑤

保全

第二段①它的實際數(shù)量②本來③同“庵”,滿足④更加⑤決定,確定⑥以至,

以至于⑦滅亡⑧侍奉⑨如同,好像⑩適宜,得當(dāng)

第三段①起初②堅持正義③方,才④招致⑤使......退卻⑥及,等到⑦智慧

和力量⑧假使⑨天數(shù)、命運⑩天數(shù)、命運?通“倘”,假使,如果?較量?輕易

第四段①服侍,侍奉②禮待

第五段①勢力,力量②態(tài)勢③如果④降低身份⑤跟隨⑥舊事

翻譯畫線句

①六國滅亡,并不是因為兵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虧損了

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得分點:兵、弊、道)

②想一想他們的祖輩父輩,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猾

分點:厥、祖父、暴)

③齊國不曾賄賂秦國,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它親附秦國而不幫助其

他五國。(得分點:遷滅、與)

④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為積久的威勢所脅迫?。。ǖ梅贮c:積威、劫,“使”后省略“之”,

被動句)

02和敘機雙

一、通假字

八暴/通“曝”,暴露,冒著,霜露,斬荊棘

八暴秦之欲無厭人通“通滿足]

2、為國者,無[通“毋”,不要/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3、當(dāng)[通“倘”,如果]與秦相較

二、古今異義

/、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陀的實際數(shù)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輩和父輩],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這樣以后〕得一夕安寢。

4、至于(以致、以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5、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智謀和力量]孤危,

6、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事,前例,.是又在六國下矣

7、而猶有可以何以憑借]不賂而勝之之勢.

8、后秦擊趙者再(兩次]

三、詞類活用

1、賂秦而力虧[使……虧損,使動用法],破滅之道也。

2、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形作動,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盤]則獲邑,太[形作名,大的地盤/則得城

4、至于顛覆,理(名作狀,按道理1固宜然.

5、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名作動,堅持正義/不賂秦

6、是故燕雖小國而后,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之后/亡,

7、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使動,使......退卻,擊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終「形作動,堅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動,侍奉/秦之心,禮「名作動,禮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10、旦削月「名作狀,一天天,一月月]害U,以趨于亡

四、一詞多義:

為:八至丹以荊卿為,作為]計,始速[招致/禍焉。

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成為/郡

3、有如此之勢,而為「介詞,被/秦人積威之所劫

4、為胎理/國者,無使為「介詞,被]積威之所劫哉!

以:/、不賂者以[介詞,因為/賂者喪

2、秦以[介詞用/攻戰(zhàn)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薄詞,才,表結(jié)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詞,拿]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5、洎牧以「因為,介詞7讒誅,邯鄲為郡,

6、以,介詞,把/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介詞用/事[侍奉/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害U,以俵結(jié)果連詞,相當(dāng)于“而”,以致]趨于亡。

8、茍以[介詞,憑著/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而:/、賂秦而,因而,連詞]力虧,破滅之道也。

2、戰(zhàn)敗而/因果連詞/亡,誠不得已

3、起視四境,而「轉(zhuǎn)折連詞,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戰(zhàn)而「轉(zhuǎn)折連詞,但是]強弱勝負已判矣。

5、是故燕雖小國而「轉(zhuǎn)折連詞,卻]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敗而「并列連詞]三勝。

7、惜其用武而[轉(zhuǎn)折連詞,卻/不終也。

8、有如此之勢,而(轉(zhuǎn)折連詞,卻/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9、其勢弱于秦,而,轉(zhuǎn)折連詞,可是/猶有可以不賂而俵轉(zhuǎn)折的連詞/勝之之勢。

10、茍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連詞/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其:/、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代詞,代燕趙之君]土。

2、惜其「代詞,它,代趙國/用武而不終也.

3、向使三國各愛其(代詞,自己的/地。

4、其[代詞,代六國]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之:八子孫視之/代詞,它,代土地]不甚惜,舉以予人.

2、則吾恐秦人食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代詞,代秦國/之/助詞,的/勢。

4、茍以天下之「定語后置的標志/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或:八或,代詞,有的人]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2、當(dāng)與秦相較或[或許,副詞/未易量。

與:/、與人動詞,親附,親近]嬴而不助五國也。

2、當(dāng)與[介詞,,跟,和凄相較,或未易量。

亡:/、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所亡(喪失,丟失,動詞)者

2、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灰亡,動詞)。

向”、向(先前,以前)使三國各愛其地

2、并力西向(朝著,動詞)

猶:/、以地事秦,猶(動詞,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將猶(副詞,還)在

始:/、燕趙之君,始(起初,副詞)有遠略

2、始(才,副詞)速禍焉

終:/、終(終于,副詞)繼五國遷滅

2、惜其用武而不終(堅持到底,動詞)也

兵:/、斯用兵(軍事行動,名詞)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詞).不利

3、起視四境,而秦兵(軍隊,名詞)又至矣.

得:八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獲得)城

2、此言得(適宜、得當(dāng),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八被動句: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近劫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近劫哉!

洎牧以讒迭

2、判斷句:六國破滅,韭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較秦之(受賂)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斬荊棘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人

(諸侯)奉之彌繁,(秦國)侵之愈急

4、狀語后置句:趙嘗五戰(zhàn)于秦(趙嘗于秦五戰(zhàn))

5、定語后置句:茍以天下之大

03口桌利傣||

一、選擇題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一致的一項是()

4思厥先祖暴霜露,斬荊棘

B.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C.棄擲通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情

D.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笫百倍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能力。

4“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

區(qū)“氣候”,古義:天氣冷暖。今義:一定地區(qū)里經(jīng)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

C“甚惜”,很珍惜。古今義相同。

D“其實”,古義:實際上。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而含轉(zhuǎn)折)。

故選C。

2.從文言句式看,與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4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C.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D.茍以天下之大。

【答案】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動句,誅,被誅殺。翻譯為: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殺,邯鄲就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郡。

4被動句,“為……所”表被動。

B.判斷句,“……也”表判斷。

C.狀語后置句,“趙嘗五戰(zhàn)于秦”即“趙嘗于秦五戰(zhàn)”。

D.定語后置句,“茍以天下之大”即“茍以大天下”。

故選4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不正確的一項是()

①破滅之道也(規(guī)律)②率賂秦耶(全都)

③困不在戰(zhàn)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們的)

⑤諸侯之所亡(滅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

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答案】4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①“道”,原因。句意:這就是六國破滅的原因。

③“固”,本來。句意:本來就不在于戰(zhàn)爭。

⑤“亡”,喪失,失去。句意: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

故選4

4.下列句子中重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率:全都,一概

B.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彌:更加

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確定,斷定

D.此言得之得:得到

【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按搜缘弥币馑际恰斑@話對了“得”,適宜,得當(dāng)。

故選。。

5.下列各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盤盤焉,困困焉繩立遠視,而望幸焉

B.后人哀之而不鑒之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C.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4“焉”,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句末語氣詞,不譯。

A“而”都是轉(zhuǎn)折連詞,卻。

C“之”,代詞,指秦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D“則”,副詞,就。/連詞,那么。

故選8。

6.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洎牧以讒誅B.暴秦之欲無厭

C.奉之彌繁D.則勝負之?dāng)?shù)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判斷文言文中通假字能力?!巴佟本褪恰巴ㄓ?、借代”,即用讀音相

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

字來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種情況:同音替代、

音近替代、形近替代。找出通假字并解釋,其實就是寫出本字并解釋。這就要求考生能根據(jù)語

境和自己知識儲備判斷出通假字,并寫出本字進行解釋。所以考生對于常用的通假字要能夠識

記,并理解其意思,平時也要多記誦。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項”,

8項,“厭”通“庵”,滿足。其他三項都沒有通假字。

故選B。

7.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4至于顛覆,理固宜然B.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可謂智力孤危D.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答案】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實詞中古今異義詞理解判斷能力。所謂古今異義詞,指形式上

與現(xiàn)代漢語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異義詞往往是雙音節(jié)詞,所以看到這種詞,就要仔細區(qū)分,

一般可以用逐字組詞的方式來區(qū)分,因為古漢語主要是單音節(jié)詞。古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

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即古今異義。這類詞語在閱讀文言文時要加以注意,平時注意多積累。

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

/項,顛覆:古義今義均為:推翻、摧毀;

8項,其實:古義,它的實際數(shù)目。今義,實際上;

C項,智力:古義,智謀和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

題的能力;

。項,故事:古義,前例,舊事。今義,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強

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

故選4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4.六國耳喪互:相繼

B.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從:跟隨

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到矣判:判斷

D.終繼五國迂滅遷:改變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含義能力。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一定要結(jié)合所要理

解的文言文詞語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體語境進行。本題要求選出“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

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C項,“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的意思是“。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

清楚楚了”,所以“判”的意思是“清清楚楚,決定”。

故選C。

9.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4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完:保全,形容詞用作動詞

B.奉之彌繁,攻之愈急彌:更加

C.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速:快速

D.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動劫:脅迫,挾持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詞語含義能力。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一定要結(jié)合所要理

解的文言文詞語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體語境進行。本題要求選出“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

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C項,“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

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所以“速”的意思是“招致,

故選Co

10.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4思啾先祖父厥:其,他們的,泛指六國的。

8.勝負之?dāng)?shù)數(shù):次數(shù)。

C.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到矣判:決定,確定。

。思厥先祖父先:對已去世尊長的敬稱。

【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把握文言實詞的能力。學(xué)生應(yīng)明確實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

在平時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隨時總結(jié),不斷積累。具體解題時,應(yīng)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分析

詞義。

8項,“勝負之?dāng)?shù)”意思是:那么勝負存亡的命運。數(shù):天數(shù),命運。

故選8。

H.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4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②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B.①至丹以荊卿為計②洎牧以讒誅

C.①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②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

D.①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②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答案】c

【詳解】此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的能力。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xué)生掌握古文中

部分虛詞的含義及用法,由于受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虛詞的意思和用法靈活多變,理解起來有一

定的難度。因此,解答時,需要在疏通文意、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理解。

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要注意積累,加強記憶。

本題:

/項,"于",介詞,和,同/介詞,比。

3項,“以”,介詞,用/介詞,因為。

C項,"而",連詞,表承接。

。項,"與",介詞,跟/連詞,和,同。

故選C。

1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4李牧連卻之B.以地事秦

C.能守其土,義不賂秦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答案】4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把握文言文詞類活用的能力。在古代漢語里,常見的活用類型有: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對于詞類活用,平時復(fù)習(xí)要學(xué)會歸類。

/項,去卜使動用法,使……退卻;

2項,事:名詞作動詞,侍奉;

C項,義:名詞做動詞,堅守正義;

。項,禮:名詞做動詞,對待。

故選4

【點睛】辨別詞類活用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劃出來,然后看成分

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4吸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當(dāng)與秦相較,吸未易量

B.賂秦池力虧,破滅之道也與贏面不助五國也

C.至于顛覆,理囿宜然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囿不在戰(zhàn)矣

D.茍以天下之大洎牧以讒誅

【答案】。

【詳解】此題考查文言虛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yīng)明確題干的要求,

如本題“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這是考查虛詞的用法,然后根據(jù)

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

/項,代詞,有人福U詞,也許。

3項,連詞,表因果/連詞,表轉(zhuǎn)折,去|3。

C項,都是副詞,均為“本來”的意思。

。項,介詞,憑借/介詞,因為。

故選C。

【點睛】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體解答時要根據(jù)它在句

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同時還需做好課內(nèi)知識的遷移。平時學(xué)生中要注意積累虛詞的用法

和意義。

14.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4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判:斷定

8.思政先祖父厥:相當(dāng)于“其”

C.洎牧以讒誅洎:及,等到

D.不能獨完完:完全

【答案】D

【詳解】此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文中重點詞語意義的能力。文言詞語,包括實詞和虛詞兩類。

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居多??疾榈脑~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

等。當(dāng)然仍以課文下面的注解為主。學(xué)習(xí)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

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

。項,句意為:不能單獨保全。完:形容詞作動詞,完好保全。

故選。。

【點睛】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xué)習(xí)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jié)合句子的上下

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二、情景默寫

乃.根據(jù)課文默寫古詩文。

(/)蘇洵《六國論》評論六國敗亡的歷史,提出“六國破滅,,戰(zhàn)不善,

的精辟論點。

(2)《六國論》中蘇洵認為“不賂者以賂者喪”是因為:,o

(3)《六國論》中,蘇洵認為,齊國沒有賄賂秦國,結(jié)果“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非兵不利弊在賂秦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終繼五國遷滅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弊”“遷”“嬴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蘇洵《六國論》一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

(2)蘇洵在《六國論》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六國子孫割地之輕率的句子是

(3)蘇洵在《六國論》中引用古人的話,用比喻表明割地賂秦必然招致滅亡的句子是

【答案】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舉以予人如棄草

芥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芥”“猶”“薪

17.六國論

(/)在《六國論》中,“________,”兩句,說明了賄賂秦國而導(dǎo)致六國滅亡的原因。

(2)在《六國論》中,“_______”交代了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卻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

而滅亡;“_______”則交代了六國向秦割地求和的結(jié)果。

(3)蘇洵的《六國論》觀點鮮明,論據(jù)充足,論證方法豐富多樣,其中使用了比喻論證來指

出賂秦的諸侯國的國君對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

(4)在《六國論》中,齊國不曾割地求和,卻也隨著五國滅亡的原因是“”;而燕國

雖小卻最后滅亡的原因是“________

(5)在《六國論》中,先指出齊國因與秦交好卻不幫助五國而滅亡,隨后又說明燕國后滅亡

原因的句子:"________,,?!?/p>

(6)在《六國論》中,蘇洵對治理國家的人提出的建議是“________

(7)在《六國論》中,蘇洵以古鑒今,其中“________,,"三句,告誡宋

朝統(tǒng)治階級不要以賄賂的方式謀得一時之安。

【答案】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

矣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與贏而不助五國也斯用兵之

效也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茍以

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詳解】本題考查學(xué)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題默寫需要注意以下字詞書寫:賂、予、芥、贏、效、略、義、劫、茍、矣。

三、文言文閱讀

(2023春?陜西寶雞?高二校考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文)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日:六國互喪,爭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

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

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尊先祖父,

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

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乙文)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

魏以撰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

也。當(dāng)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

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存。未必不復(fù)增一

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

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

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脫手服足、暴骸中野,以終刈①于虐乎?

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日:“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

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很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殺戮。

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4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湎秦獨為之淅遂焉者/所

謂得天助云爾。

B.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他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

謂得天助云爾。

C.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他秦獨為之的遂焉者/所

謂得天助云爾。

D.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

謂得天助云爾。

19.下列選項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4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率:都

3.思厥先祖父厥:相當(dāng)于“其”,他們

C.而又得天助焉。焉:怎么,表反問

D.而彼不用也彼:他們

20.下列對甲乙兩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4蘇洵《六國論》第一節(jié)直截了當(dāng)提出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先否定而后肯定,從正反兩面作判斷,以加強語言力量。

B.蘇洵的《六國論》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來闡述觀點;李楨的《六國論》主要

運用了概括性的事例來論證,無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手法。

C.蘇洵的《六國論》開門見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觀點;李楨的《六國論》在開頭引述宋二蘇

的觀點作為發(fā)端,認為二者都是厚六國二薄秦的偏頗之論。

D.李楨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tǒng)天下,除了其本身實力比較強以外,還有擁有有利的地

理和得天助兩個重要的因素。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22.從文中看,蘇洵和李楨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

【答案】aA19.C20.B21.(/)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

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

(2)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22.蘇洵的觀點:

六國割地賂秦,自己削弱了國力,導(dǎo)致滅亡。

李楨的觀點:六國互相爭斗,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解析】18.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

而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

“所以”,譯為“……的原因”,不能單獨成句,排除BC;

“而遂焉者”中,“而”為連詞,表并列,應(yīng)用在句首,在“而”前斷開,排除。。

故選

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4正確。句意:六國接連滅亡,都是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嗎?

A正確。句意:想到他們的祖輩父輩。

C錯誤。焉,句末語氣詞。句意: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

D正確。句意:而他們都不采納。

故選C。

20.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區(qū)“李楨的《六國論》主要運用了概括性的事例來論證,無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手法”錯誤。

由“當(dāng)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

視秦?zé)o異也”可知,李楨的《六國論》有對比論證的運用。

故選8。

2人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厭”,通“庵”,滿足;“彌”,更加;“愈”,更加。

(2)“以”,據(jù);“為”,做;“所為”,所做的事;“專”,只是;“以”,因為。

2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篩選和概括的能力。

蘇洵的觀點:由“弊在賂秦”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可知,割地的國家賂秦,

自己削弱了國力,不割地的國家,因沒有強大的后援滅亡,所以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割地

賄賂秦國。

李楨的觀點:由“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

用也,可慨也夫!”可知,六國失敗的原因是,不行仁政,自取滅亡。

參考譯文:

(甲文)蘇洵《六國論》(節(jié)選)

六國的滅亡,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

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

有人會問:“六國接連滅亡,都是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

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所

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在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市。

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zhàn)敗

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當(dāng)然不在于

戰(zhàn)爭。想到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

土地卻不很愛惜,全把他送給別人,好像拋棄(不值錢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

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

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

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分得清清楚楚了。

終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

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對了。

(乙文)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

的。(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

(一起)抵抗秦國(的重要):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就)可

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嗎?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

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

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xí)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

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連年不絕。假使以前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那樣有利),

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dāng)中的一國也可以像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

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

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

的嚴重;到戰(zhàn)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jīng))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上天很愛人民??!

難道它能使六七個君王,臨駕于人民之上,天天驅(qū)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小腿

暴露在外,而最終被虐殺嗎?它一定不想這樣?。∫虼饲貒粯O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

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迅速滅亡。

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六國,

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里是他們沒

有辦法??!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

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可嘆??!

(2023春?四川南充?高一統(tǒng)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宋仁宗)慶歷三年正月春癸巳,元昊上書請和時西鄙用兵日久帝心厭之乃密詔龐籍招納

之籍遣李文貴還以通意,元昊聞之大喜,仍使文貴至延州議和,然猶倔強不肯削僭號,且云:

“如日方中,止可順天西行,安可逆天東下?”籍以其言未服.乃令自請。詔籍復(fù)書許之。元昊

知朝廷許和有緒,乃遣其六宅使賀從勖與文貴至延州上書,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上書父大

宋皇帝”。籍送使者「下。

夏四月娶孫賀從勖至京師,帝命著作佐郎邵良佐如夏州,許冊封元昊為夏國主,歲賜絹

十萬匹,茶三萬斤。富弼言:“元昊臣契丹而不臣我朝,則是謂契丹無敵于天下矣。須令稱臣,

乃可許和。”蔡襄亦言:“元昊自稱兀卒,既又譯為吾祖,特以侮慢朝廷。使朝廷賜之詔而亦日

吾祖,是何等語邪!不可許其請。”帝皆不聽。時元昊倚契丹,邀索無序,晏殊等厭兵,將一

切從之。韓琦力陳其不便,帝嘉納之。良佐至夏州,元昊亦遣嘉鼎聿舍、張延壽等來議和及歲

幣。

四年五月,元昊復(fù)遣使上誓表,乞畫番、漢所居中為界,于內(nèi)聽筑城堡;凡歲賜銀、綺、

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乞如常數(shù);乞頒誓詔,世世遵守,永以為好。帝遣使賜元昊詔,從之。

十二月,遣尚書員外郎張子夷充冊禮使,冊元昊為夏國主。仍賜對衣、黃金帶、銀鞍勒馬、銀

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金涂銀印,文日:“夏國主印?!奔s稱臣,奉正朔;許自置官屬;

使至其國,相見用賓客禮;置榷場于保安軍及高平若;命國子博士高良夫等會夏人畫疆界。然

朝廷使往,止留館宥州,終不復(fù)至興、靈,而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

(選自《宋史通鑒紀事本末卷三十?夏元昊拒命》,有刪節(jié))

材料二: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

積威之所劫哉!

夫卞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

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節(jié)選自蘇洵《六國論》)

23.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元昊上書4請和8時C西鄙用兵。日久E帝心尸厭之G乃密詔H龐籍/招納之

2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4闕,本指建在宮殿門前兩邊的大型建筑物。后轉(zhuǎn)指帝王的住所,即宮殿?!瓣I下”就是宮

闕之下,帝王所居的宮殿之下,這里借指京城。

B.癸卯,干支紀日。干支紀日法是使用天干地支相配記錄日序的方法。從甲子開始到癸亥

結(jié)束,六十天為一周,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記錄。

C.厭,這里是“厭惡、討厭”的意思,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晉何厭之有”中的“厭”意義不

相同。

D.六國,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六國與秦國并稱為

戰(zhàn)國七雄。

25.下列對材料一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4元昊派人到延州議和,卻不肯放棄帝號,并出言不遜。在之后的延州上書中,他雖然認

宋皇帝為長輩,但卻自稱“兀卒”,有故意侮辱大宋之嫌。

B.在談判議和的過程中,宋臣們的態(tài)度不一致:富弼、蔡襄等人主張對西夏要強硬;晏殊、

韓琦等人主張滿足西夏的一切請求。

C.宋和夏達成了議和協(xié)定: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宋每年賜給夏大量銀、綺、絹、茶,設(shè)

置邊境交易場所,劃定雙方邊界等。

D.夏雖表面向宋稱臣,奉宋為正統(tǒng),但在夏國國內(nèi),元昊卻依舊自稱為帝。宋每次派使

者前往,夏都在宥州接待,宋使者根本進不了興州、靈州。

2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日方中,止可順天西行,安可逆天東下?

(2)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27.材料一“慶歷和議”是中國有名的歷史事件,可視為蘇洵寫《六國論》的背景之一。請結(jié)合

兩則材料內(nèi)容,簡述材料二的寫作意圖。

【答案】23.BEG24.C25.B26.(7)答案示例:猶如太陽正當(dāng)中午,只可以順

應(yīng)天道自然向西移行,怎么可以違背天道自然從東落下?

(2)答案示例:如果憑著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降低身份)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先例、

舊例、舊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27.①委婉表達對北宋統(tǒng)治者采取的外交政策的不

認可。

②借古諷今,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采取妥協(xié)茍安的外交政策。(或“不要被敵國威勢脅迫而一

味地屈膝求和?!?

③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應(yīng)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xùn),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解析】23.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元昊上書請和,當(dāng)時西部邊防用兵的時間長了,仁宗心里厭戰(zhàn),便密詔龐籍招納元昊。

“請和”為“上書”的內(nèi)容,內(nèi)容緊湊,中間不能斷開,應(yīng)從“請和”后面斷開,故選圣

“時'’是"西鄙用兵”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日久”是指用兵的時間,應(yīng)從“日久”之后斷開,故

選E;

“帝心厭之”中“帝”是“心”的定語,“厭之”是謂語和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故選G。

故選BEG。

24.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的能

力。

C“厭惡、討厭”“意義不相同”錯誤,兩個“厭”意義相同,皆為“滿足”之意。句意:所求沒有滿

足。/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

故選Co

2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區(qū)“晏殊、韓琦等人主張滿足西夏的一切請求”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材料一第二段“韓琦力陳其不

便”可知,韓琦盡力陳述滿足西夏所有請求會大不利于宋。

故選8。

2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方”,正當(dāng);“止”,只;“西行”,向西移行;“安”,怎么;“逆”,違背;“東下”,從東落

下。

(2)“茍”,如果;“以”,憑借;第二個“下”,降低身份;“故事”,舊事,先例。

2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分析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

①根據(jù)材料一最后一段“十二月,遣尚書員外郎張子爽充冊禮使,冊元昊為夏國主。仍賜對衣、

黃金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金涂銀印,文曰:“夏國主印?!奔s稱臣,

奉正朔;許自置官屬;使至其國,相見用賓客禮;置榷場于保安軍及高平碧;命國子博士高良

夫等會夏人畫疆界。然朝廷使往,止留館宥州,終不復(fù)至興、靈,而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和

材料二“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

得下咽也”可知,蘇洵不贊同宋朝的妥協(xié)議和,蘇洵寫《六國論》委婉表達對北宋統(tǒng)治者采取

的外交政策的不認可。

②根據(jù)材料二“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可知,蘇洵寫《六

國論》借古諷今,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采取妥協(xié)茍安的外交政策。

③根據(jù)材料二“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可知,蘇洵寫《六國

論》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應(yīng)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xùn),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宋仁宗慶歷三年正月癸巳日,元昊上書請和,當(dāng)時西部邊防用兵的時間長了,仁宗心里厭

戰(zhàn),便密詔龐籍招納元昊。龐籍將李文貴(先前詐降被扣的西夏人)遣送回西夏來通達這一意

圖,元昊聽了之后大喜,仍然派李文貴到延州議和,然而還是態(tài)度倔強,不肯削去帝號,并且

說:“猶如太陽正當(dāng)中午,只可以順應(yīng)天道自然向西移行,怎么可以違背天道自然從東落下?”

龐籍因李文貴的言論尚未順服,便令他自己請和。(朝延)詔令龐籍復(fù)書西夏答應(yīng)議和,元昊

聞知朝廷允許議和一事已有頭緒,便派他的六宅使賀從勖與李文貴至延州上書,自稱“男邦泥

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饼嫾褪拐叩骄煛?/p>

夏四月癸卯日,賀從勖來到京師。仁宗命著作郎邵良佐到夏州與西夏議和,允許冊封元昊

為夏國主,每年賜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富弼說:“元昊臣屬契丹而不臣屬我朝,這是說契丹

無敵于天下。應(yīng)當(dāng)使他稱臣,才能許可議和?!辈滔逡舱f:“元昊自稱'兀卒',即又可以譯為‘吾

祖',特意以此來侮辱輕慢朝廷,假使朝廷所賜的詔書中也說‘吾祖’,這竟是些什么話!不可以

允許他們的請求。”仁宗一律不聽。當(dāng)時,元昊依仗契丹,所求沒有滿足。晏殊等人厭惡用兵,

一切聽從契丹的請求,韓琦盡力陳述這樣做是不利的,仁宗贊許并采納了韓琦的建議。

四年五月,元昊又派遣使者上呈誓表,請求(在邊境上)劃定番、漢雜居地區(qū)的中間為界,

界內(nèi)聽任各自修筑減堡;每年所賜的銀、綺、絹、茶總數(shù)是二十五萬五千,請定為每年賜予的

常數(shù);請求頒發(fā)誓言詔書,想以此來世代遵守,永遠結(jié)為友好。仁宗派使者賜予元昊詔書,聽

從元昊的請求。十二月,派遣尚書郎張子夷充任冊禮使,冊封元昊為夏國主。仍賜給對衣、黃

金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金涂銀印,印文是“夏國主印?!奔s定稱臣,

奉宋朝的正朔;允許夏國主自己設(shè)置官屬;宋使到達夏國,相見時用賓客的禮節(jié);在保安軍及

高平巖設(shè)置邊境交易場所;命國子博士高良夫等人會同夏人劃定邊界。然而朝廷使者前往西夏,

只能在宥州停留接受夏的接待,始終不到興、靈二州,而元昊在其國中稱帝依然如此。

材料二:

唉?。ㄈ绻鶉T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

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

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每日每月割讓土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

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zhàn)勝它的優(yōu)勢。

如果憑著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三,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

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域,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

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蘇洵《六國論》)

材料二: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撰秦。秦人不敢逾

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

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

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

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靖保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

不悲哉!

(蘇轍《六國論》)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靡衣玉食,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