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世界古代史 專題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世界古代史 專題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世界古代史 專題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世界古代史 專題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世界古代史 專題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5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世界古代史專題測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當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最有可能呈現(xiàn)的是()圖1A.農業(yè)起源地及其農作物外傳B.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資本流動C.工業(yè)革命后商品原料的交換D.經濟全球化下勞動力的轉移2.埃及古王國時期的《哈德杰夫教諭》中有這樣的描述:“為你自己去尋找灌溉良好的土地……去耕種,去打魚,去狩獵。在你的田地中為他選擇一塊每年灌溉良好的土地,它讓你受益,甚至于你的兒子,愛護他,甚至于你的繼承人。材料表明()A.埃及古王國時期人地矛盾尖銳B.古埃及人重視對土地的經營C.小農經濟是古埃及的經濟基礎D.統(tǒng)治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3.酒神節(jié)是雅典最重要的節(jié)慶之一、經常在城邦標志性建筑之一的狄奧尼索斯大劇場舉辦。節(jié)日來臨時,雅典公民幾乎全部出動,十將軍們會在戲劇開演前行祭酒禮,城邦要員集體也須出席酒神節(jié)戲劇公演活動。酒神節(jié)的舉辦()A.旨在強化城邦的共同體意識B.助長了雅典城邦奢侈享樂之風C.得益于雅典人文精神的覺醒D.提高了雅典城邦的地位和名望4.古波斯的浮雕帶有兩河流域特別是亞述雕刻藝術的明顯印跡,波斯人還采用埃及的圓柱和柱廊結構,以替代美索不達米亞建筑中慣用的拱門和圓頂;許多希臘工匠參與了波斯王宮的建造,其宗教雕塑盡顯希臘風采,以至于形成了所謂的“前希臘化藝術”。材料表明()A.亞歷山大東征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B.帝國崛起對西亞文明帶來的破壞C.古代波斯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D.希臘人在波斯帝國擔任重要職務5.公元367年,羅馬政府立法限制占地規(guī)模。前167年,又取消了羅馬公民的財產稅。公元前123年,推出了低價糧措施。這反映了()A.貴族與平民利益的協(xié)調B.帝國注重利用法律維系統(tǒng)治C.羅馬民主政治不斷完善D.羅馬奴隸社會地位得到改善6.荷蘭學者赫伊津哈在《中世紀的秋天》中寫到:“在中世紀嘈雜的繁忙生活中,有一個聲音總是壓倒一切的,這就是鐘聲……在日常生活中,鐘聲就像關懷人的、善良的精靈,總是以熟悉的聲音宣告悲傷或喜悅、平靜或焦躁、集會或告誡?!边@反映了中世紀西歐()A.基督教會推動了社會文化發(fā)展B.封建領主權力不斷擴大C.莊園農奴制下的生活單調乏味D.宗教倫理具有雙重作用7.中世紀歐洲城市大多都有城墻、塔樓、城門等防御工事。圖2為地中海地區(qū)佛羅倫薩城市防御工事圖。該圖從側面反映了()圖2A.工商業(yè)經濟快速發(fā)展B.軍事防御功能的強化C.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D.城市以同心圓式擴張8.據學者特雷德戈爾德估算,拜占庭帝國在七世紀初的人口為1700萬人,在8世紀80年代只有700萬人,至1025年則增加到1200萬人。而根據學者斯塔薩克布魯斯統(tǒng)計,拜占庭帝國在7至8世紀雖然失去了“帝國糧倉”埃及,但史料中僅出現(xiàn)了31次饑荒或糧食短缺,與之相比,這種情形在4—6世紀的拜占庭帝國則出現(xiàn)了103次。材料可以用來說明()A.相互矛盾的史料可信度不高B.連年的征服戰(zhàn)爭嚴重消耗帝國資源C.年代久遠導致真相無從考證D.銳減的人口未對既有資源帶來壓力9.10世紀前后,大食和唐文獻均載有一個情節(jié)相似的商人與鯨魚故事,古羅馬史籍也有相似記載,古印度同樣有一些情節(jié)相近的佛本生故事。商人與鯨魚故事的源頭在印度,原型是商人與摩竭魚佛本生故事。從商人與鯨魚故事的流傳可以看出()A.古印度文化是商人傳說的源頭B.佛教文化對外傳播的基本路徑C.海上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互動D.唐朝與大食有直接的官方往來10.在古代印度,婆羅門教認為神是世界的主宰,人可以通過祭祀向神祈福。釋迦牟尼則認識到世間一切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人應該依靠自己的覺悟來求福。這反映了古代印度()A.人與自然關系上的精神覺醒B.婆羅門教義不斷豐富與發(fā)展C.政權逐漸擺脫了神權的控制D.種姓制度理論的思辨化趨勢11.646年開始,日本政府把原先的氏族變?yōu)槭酪u貴族,選調其中那些社會等級最高的人出任比較重要的職位;同時把全國劃分為66“國”,向每一“國”委派一名“國司”及其輔助官員。該舉措()A.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B.埋下戰(zhàn)國割據的隱患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管理D.助推武士階層的崛起12.表1是古代東亞地區(qū)使臣往來統(tǒng)計表。這表明,在明代()表1(→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來中日使臣往來朝日使臣往來中國→朝鮮朝鮮→中國中國→日本日本→中國朝鮮→日本日本→朝鮮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共計1343年年平均次數(shù)0.130.650.0030.050.010.02明代161129916372270共計277年年平均次數(shù)0.64.60.060.130.080.25A.中國是東亞國際秩序穩(wěn)定的核心力量B.儒家文化有利于東亞國際秩序的穩(wěn)定C.東亞地區(qū)政治一體化的趨勢有所加強D.東亞國家間的平等友好關系更加密切13.南非班圖人有編筐匠、木匠、鐵匠、陶工等,這些工匠“每一個人生產為了自己,同時也為其他的部落成員,陶工給予編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縫把縫制好的皮口袋供給鐵匠而得到鐵刀”。這反映了當時班圖人()A.重視手工業(yè)技術的革新B.工匠生產服務于國內市場C.注重發(fā)展環(huán)印度洋貿易D.手工業(yè)生產呈現(xiàn)商品化趨勢14.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傳統(tǒng)法庭在庭審時,訴訟當事人除列舉事實外,還可廣泛援引諺語,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殺死它”“到癩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貶身份”等,善用諺語的一方往往更占優(yōu)勢。有學者認為,當?shù)刂V語的效力相當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據此可知()A.文化傳統(tǒng)影響司法實踐B.風俗習慣奠定立法基礎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進步D.遵循先例成為審判原則15.安第斯砷銅技術區(qū)和玻利維亞—智利—秘魯邊境到阿根廷西北高地的南安第斯青銅技術區(qū)。中、北安第斯還大量使用“塔巴嘎”之類的合金,發(fā)明了相應的表面富金銀化處理技術。這些考古成果()A.表明安第斯一帶曾廣泛使用青銅器B.表明古代美洲的冶金技術領先世界C.有助于研究南美洲文明的發(fā)展過程D.證明南美洲獨立發(fā)展出了冶金技術16.有學者指出,在印加帝國時期,私人交換規(guī)模有限,交換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換。有些物品雖能傳到較遠地方,但傳遞方式是一個又一個相鄰部落互相滲透的,而不是商人渠道。這可用于說明,在印加帝國時期()A.道路交通遭到破壞B.內部統(tǒng)治秩序紊亂C.商品經濟較為落后D.社會階層流動頻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真正的歷史學是從修昔底德的著作開始的”。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統(tǒng)治下的“黃金時代”。其代表作《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嚴格地按照編年體記事。約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說辭,其中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在著作中引用伯里克利的話說:“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勞動成果”,力圖站在世俗的立場上總結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及其教訓。他將自己參與過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作為寫作的唯一主題,“對于戰(zhàn)爭中所發(fā)生的事情,我的原則是不記載從碰巧在場的人那里獲得的情況,甚至不憑借我本人的印象;我所記載的,要么是我親歷的,要么是我從他人那里獲悉,但我盡最大可能一一準確核實過了的”。雖身為雅典人,但對這場戰(zhàn)爭的敘述卻是以一種旁觀者的態(tài)度來記述的,并非偏袒雅典。——摘編自李永明《從<考古學>篇看修昔底德的歷史思想>》等材料二“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是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初衷。其成書于趙宋政權內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轉折關頭。司馬光為編寫《資治通鑒》,設定了極其嚴苛的三道編撰程序。第一道是編“叢目”,就是按照年月日的時間順序排出史料索引。有學者研究指出,三百多萬字的《通鑒》是從六七千萬字的正史、雜史中精心淘煉出來的,而且《資治通鑒》中所引用的許多史書現(xiàn)在早已失傳。第二道工序叫做寫“長編”。長編可看作一種史書體裁,寫作原則是“寧失于繁,無失于略”。按照這個要求,修書者必須詳細閱讀各種史料,一旦出現(xiàn)記載不一致的情況,還要認真考異(分析史料),并詳細注明是否采信的理由。最后一道工序是定稿。這項工作主要由司馬光自己完成,他要在“長編”的基礎上考訂史實、刪繁去冗,同時還要統(tǒng)一語言風格和全書整體邏輯。為編寫《資治通鑒》,司馬光等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這樣的工作,如果沒有一種偉大的自我犧牲精神,無論如何是辦不到的?!幾灾芗端纬M行時》(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與《資治通鑒》的史學特點。(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與《資治通鑒》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共同的歷史價值。(10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公元1世紀后期,羅馬帝國將原由元老院管理的元老院省以谷物形式上繳的賦稅改為由元首支配,它們主要被用于為平民提供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不久,帝國還加強了對競技運動的管理,平民也能在競技娛樂中獲得精神上的慰藉。這一時期,羅馬重建了克勞狄神廟,修復了馬爾采魯斯劇場與卡皮托神廟。據統(tǒng)計,僅圖密善在位時期(81—96年)新建的大型建筑就達21座,修復的大型建筑有25座,完成了其父兄在位時動工興建的3座大型建筑。雖然當時的羅馬人已經發(fā)明了新的建筑技術,可以減少人工的使用并降低成本,但是羅馬皇帝仍盡量多地使用人工的力量。這一時期,平民從元首的福利政策中獲益,喪失了參與政治的興趣,成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擁護者。材料二在中世紀早期的西歐城市中,行會所奉行的契約性生產和逆市場主義經營保障了城市絕大多數(shù)工商業(yè)者的生存?,F(xiàn)代意義上的民生含義包含了生存和發(fā)展兩大方面,在生產力還比較落后的中世紀西歐,生存是民生問題的主要方面。行會管制小商品生產與經營是為了保障城市工商業(yè)者的普遍生存,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因素,而救助行會內部的窮人與不幸者也是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業(yè)者的生存,是民生保障的次要因素?!陨喜牧暇幾远〗ǘā段鞣絿疑鐣U现贫仁贰返龋?)根據材料一,指出羅馬帝國的主要治國之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行會對中世紀早期西歐城市民生的影響。(4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漢字最早于公元前3世紀初的彌生時代初期傳播到日本,《古事記》和《萬葉集》記載的傳說都采取了借漢字發(fā)音書寫日語的形式。在漢字傳入日本的最初500年間,都是以漢語文言文書寫的《三字經》《千字文》《四書》《五經》等書作為教科書學習漢字漢文。公元3—4世紀,漢字在日本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普及。公元5—6世紀,中國儒教和佛教傳入日本,進一步促進了漢字的傳播。公元7—8世紀,隨著唐朝的漢音傳播到日本,漢字在日本成為了公用文字,漢音漢文處于日本語言的最高地位。漢字進入日本時,由于中國語言和日本語言并不一致,人們使用語言很不方便。因此,日本人在先學習和掌握漢字的意思和規(guī)律后,用漢字來記錄本民族的語言,出現(xiàn)了書面語和口語相互脫離的現(xiàn)象。日本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采用漢字給日語注音的方法,于7世紀左右創(chuàng)造了“萬葉假名”,自此日本從無文字時代過渡到了有文字時代。此后,又對“萬葉假名”進行簡化和改造,把楷書簡化改造成草書,又把草書簡化改造成假名。日本在創(chuàng)造假名的基礎上,又創(chuàng)造了“和國字”。中國漢字傳入日本多為古漢語中的漢字,日本文字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漢字,其基本筆畫仍然是漢字的偏旁?,F(xiàn)代日語是由漢字和假名組合而成的,具有獨特的文字結構。——摘編自全炳善《韓國和日本的文字系統(tǒng)階段性變異研究——基于漢字傳播視角》(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漢字在日本傳播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漢字的傳播在日本文字系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5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召開的一次“近東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會上提出的關于文明的三條標準,分別是城市、文字和要有復雜的禮儀建筑。由于古代遺留的信息很少,傳統(tǒng)意義認為只要有兩條標準就夠了,而在兩條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有了文字再有其他的一種,就可以認為是文明社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團隊通過對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提出“三要素”并非絕對標準,并結合中國的考古發(fā)現(xiàn)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一是生產發(fā)展,人口增加,出現(xiàn)城市;二是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xiàn)階級;三是出現(xiàn)王權和國家。這一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chuàng)性貢獻?!鶕跷 犊脊艑嵶C中華文明五千年》等整理材料反映了中外學者對古文明標準的不同觀點,請結合中外文明古國的相關史實,談談你對文明標準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參考答案1、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答案ABACADADCA題號111213141516答案CADACC1.【答案】A【解析】據圖示可知,該圖涉及亞洲、非洲、美洲及歐洲地區(qū)物種交換的路徑信息,主要中心地在東亞和西亞,說明反映的是農業(yè)起源地與農作物外傳的相關內容,故選A項;新航路開辟后的資本流動的方向后是從歐洲流向亞非拉地區(qū),這與圖示中箭頭所體現(xiàn)的起源地和目的地的方向不符,排除B項;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發(fā)生于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其核心地帶在英國,不符合圖示信息,排除C項;經濟全球化下勞動力的轉移主要是從相對落后的亞非拉地區(qū)向歐美先進的工業(yè)國轉移,與圖示中的路徑方向不符,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據材料“尋找灌溉良好的土地”、“去耕種……”、“它讓你受益”等,可知古埃及人重視對土地的經營,B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不出人地矛盾尖銳,A項錯誤;C項體現(xiàn)不出材料主旨意思;材料體現(xiàn)不出統(tǒng)治者是否重農抑商,D項錯誤。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酒神節(jié)是雅典最重要的節(jié)慶之一……雅典公民幾乎全部出動”,可知雅典通過組織酒神節(jié)要求公民積極參與城邦公共節(jié)慶,目的在于培育公民的城邦意識,有利于維護城邦管理,故選A項;材料中的酒神節(jié)是雅典公民參與的組織化的城邦公共節(jié)慶,并非奢侈享樂之風,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通過酒神節(jié)凝聚公民的集體意識,沒有體現(xiàn)雅典人文精神的覺醒,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酒神節(jié)提高了雅典城邦的地位和名望,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古波斯建筑受兩河流域、埃及和希臘的影響,因此古代波斯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C項正確。從材料信息推測不出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在亞歷山大東征后,A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古代波斯對西亞文明的繼承發(fā)展,C項錯誤;希臘工匠參與了波斯王宮的建造,不等于希臘人擔任了波斯帝國的重要職務,D項排除。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限制占地規(guī)模”、“取消羅馬公民的財產稅”、“低價糧措施”,可知羅馬征服的這些政策側重保護平民的利益;結合羅馬的擴張史可知,這些政策是為了通過協(xié)調貴族和平民的利益,緩和公民之間的矛盾,故選A。羅馬帝國建立于公元前27年,B項錯誤;這些政策的本質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C項“民主”說法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奴隸,D項錯誤。6.【答案】D【解析】赫伊津哈在《中世紀的秋天》提到的鐘聲,反映了中世紀西歐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鐘聲不僅僅是報時的工具,它還承載著宗教儀式和社區(qū)活動的信號,如宣告悲傷或喜悅、平靜或焦躁、機會或告誡。這表明宗教在中世紀西歐社會中具有精神指導和社會整合的雙重作用,故選D項;材料中只提到鐘聲的功能,不能直接代表整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封建領主權力的相關描述,此項與材料不相關,B項錯誤;材料也沒有明確說明莊園的生活,材料總“悲傷或喜悅、平靜或焦躁、機會或告誡”也也選項中“單調乏味”不相符,C項排除。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地中海地區(qū)佛羅倫薩城市防御工事圖”“12世紀的防御工事”“14世紀的防御工事”等可知,14世紀的防御工事變大了很多,反映出城市的活動范擴大了,側面體現(xiàn)出從12世紀到14世紀中古西歐城市經濟即工商業(yè)經濟發(fā)展較為迅速,故選A項。圖片只能看出防御工事“范圍”擴大,無法體現(xiàn)出軍事防御功能的強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不出城市的“自治”,排除C項。根據設問“側面反映了,“城市以同心圓式擴張”是直觀的體現(xiàn)在圖片中,故D項不符合設問要求。8.【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在7至8世紀,帝國在經歷疆域和糧食資源銳減的同時,蒙受的人口損失也很嚴重,以至于帝國現(xiàn)有的人口并沒有對既有資源帶來壓力,D項正確。兩位學者是從不同視角進行史學研究,而多種史料互證有助于豐富歷史認識,A項和C項錯誤;材料不足以說明戰(zhàn)爭對資源的消耗,排除B項。9.【答案】C【解析】材料顯示情節(jié)相似的商人與鯨魚故事在唐、大食、古羅馬流傳,而故事源頭在印度,印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不同文明之間得到交流,C項正確。材料設問強調的是商人與鯨魚故事的“流傳”,而不是強調故事的“源頭”,A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所涉及的“大食”、“古羅馬等,不屬于佛教傳播基本路徑范圍,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xiàn)“官方往來”,排除D項。10.【答案】A【解析】由“人可以通過祭祀向神祈?!?、“人應該依靠自己的覺悟來求?!薄ⅰ笆篱g一切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等可得,古代印度無論是婆羅門教還是佛教都關注人的作用和能動性,意味著提倡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覺醒,故選A項;題干僅提到了婆羅門教的主張,并未體現(xiàn)“不斷豐富與發(fā)展”,且B項只是題干的部分內容,排除B項;題干是有關古代印度宗教方面的主張,并未提到政權問題,且政權擺脫神權控制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也沒法體現(xiàn)“逐漸”,所以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題目主旨是關于古代印度宗教的主張,并未提到種姓制度理論的特點,D項不符合題目主旨,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據材料大意可知,日本將氏族變?yōu)槭酪u貴族,選用其中等級較高的人擔任政府官員,并將全國分成若干行政區(qū)域,派遣官員進行管理,結合所學,646年日本開始“大化改新”,把原來占有土地和部民、獨立性很強的各級氏姓貴族改組為律令制國家的官僚,在地方設置各級機構,派官員管理,把地方置于中央控制之下,這些措施削弱了地方力量,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管理,故選C項;題干中未提及土地制度改革,結合所學,大化改新中將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這并不能直接促進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排除A項;結合所學,日本戰(zhàn)國割據局面主要是和中央政府權力的衰落、地方上的混亂與大名崛起等因素有關,體現(xiàn)中央集權遭到破壞,材料所述為中央集權強化,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武士階層的崛起主要是因為土地兼并,莊園興起,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體現(xiàn)中央集權遭到破壞,材料所述為中央集權強化,排除D項。12.【答案】A【解析】根據表格可知,明朝之前朝鮮、日本向中國出使使臣次數(shù)較多,明朝時期朝鮮、日本向中國出使使臣的數(shù)量仍然占重要地位,說明自漢朝到明朝時期,東亞國家向中國出使使臣的次數(shù)遠多于中國向東亞國家出使使臣的次數(shù),結合所學可知,漢朝到明朝時期由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水平較高,吸引了周邊國家出使中國,中國同東亞國家確立“封貢體系”,從而形成了東亞地區(qū)傳統(tǒng)的國際秩序,而中國由于其較高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水平,成為東亞國際秩序的核心,故選A項;儒家文化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思想,在維護中國秩序安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B選項中有利于東亞國際秩序穩(wěn)定的說法錯誤,排除B項;古代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和中國確立了傳統(tǒng)的“封貢體系”,歷史上日本和朝鮮也都曾派使臣到中國學習中國的制度、文化等,仿照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國家,而政治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多個政治單位為加強彼此間的合作與聯(lián)系,組合成一個協(xié)調的整體,而中國、日本、朝鮮都是獨立的國家,未組成一個協(xié)調的整體,故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古代中國同日本和朝鮮確立了“封貢體系”,朝鮮、日本接受中國的冊封,而中國則以天朝上國自居,故平等友好交往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1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陶工給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縫把縫制好的皮口袋供給鐵匠而得到鐵刀”可知,南非班圖人手工業(yè)相互交換現(xiàn)象比較常見,說明當時班圖人手工業(yè)生產呈現(xiàn)商品化趨勢,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圖人手工業(yè)交換現(xiàn)象,未涉及手工業(yè)技術的革新,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業(yè)產品的交換,無法說明其服務于國內市場,排除B項;材料中的手工業(yè)產品只是相互交換,并不是用于印度洋貿易,排除C項。14.【答案】A【解析】據材料“廣泛援引諺語……善用諺語的一方往往更占優(yōu)勢”可知當?shù)胤ㄍピ谕彆r通過援引當?shù)刂V語用于訴訟審判,諺語甚至具有了部分法律效力,這說明當?shù)氐奈幕瘋鹘y(tǒng)對司法審判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故選A項;材料只是強調諺語對司法審判具有較強的影響力,這屬于司法實踐的范疇,與立法過程無關,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諺語對當?shù)厮痉▽徟羞^程存在較大影響,而不是法律自身的進步,實際上這是法制不健全的體現(xiàn),排除C項;“訴訟當事人除列舉事實外”說明當?shù)胤ㄍ徟谐耸艿街V語影響,還需要立足事實,諺語和先例并非是當?shù)厮痉▽徟械闹饕瓌t,排除D項。15.【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考古研究表明,安第斯美洲存在著兩個冶金技術中心,從中可以了解到該地區(qū)的冶金技術,并且可以認識到該地區(qū)的冶金技術在文明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故選C。材料說明的是安第斯美洲的兩個冶金技術中心的相關情況,并不能推知安第斯一帶青銅器的使用情況,A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美洲冶金技術水平與其他地區(qū)的對比,故無法得知古代美洲的冶金技術領先世界,B項錯誤;材料中雖涉及到了砷銅技術、青銅技術以及表面富金銀化處理技術,但還不足以追溯到冶銅技術的源頭,不足以說明完整的冶銅技術發(fā)展過程(自然銅—紅銅—砷銅—青銅),因此材料中的考古發(fā)現(xiàn)還不能充分認定南美洲獨立發(fā)展出了冶金技術。16.【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印加帝國內部的私人交換少且規(guī)模有限,商品傳播方式較為落后,說明當?shù)厣唐方洕l(fā)展較為遲緩,故選C項;印加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tǒng),僅憑材料信息,得不出“破壞”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印加帝國內部的物品流通方式較為落后,與統(tǒng)治秩序的混亂無關,排除B項;社會階層流動指從一個階層流動到另一個階層,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2、非選擇題17.【答案】(1)《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史料充實;辨異存真;善于敘事;追求真理(任兩點2分)?!顿Y治通鑒》:考核史料;分析事件因果;客觀理性;強烈的政治性目的(任兩點2分)。(2)《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歷史背景:雅典民主政治發(fā)達;社會經濟空前發(fā)展(奴隸制工商業(yè)發(fā)展);文化繁榮(人文主義起源發(fā)展)。(任兩點4分)《資治通鑒》歷史背景: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財政困難,土地兼并嚴重;邊防形勢嚴峻。(任兩點4分)共同價值:都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都按編年記事,對后世的歷史編纂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史書編纂的經典之作;都追求歷史史實的真實性,促進了歷史研究的科學化和專業(yè)化。(任一點2分)【解析】(1)《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的特點,據材料一“嚴格地按照編年體記事”、“約有四分之一篇幅是演說辭”并結合所學,可得史料充實;據材料一“他將自己參與過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作為寫作的唯一主題”、“要么是我親歷的……準確核實過了的”,可得辨異存真;據材料一“但對這場戰(zhàn)爭的敘述卻是以一種旁觀者的態(tài)度來記述的”并結合所學,可得善于敘事;據材料一“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勞動成果”、“力圖站在世俗的立場上總結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及其教訓”、“雖身為雅典人……并非偏袒雅典”,可得追求真理。《資治通鑒》的特點,據材料二“修書者必須詳細閱讀各種史料……還要認真考異(分析史料)”,可得考核史料;據材料二“同時還要統(tǒng)一語言風格和全書整體邏輯”并結合所學,可得分析事件因果;據材料二“設定了極其嚴苛的三道編撰程序”并結合所學,可得客觀理性;據材料二“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可得強烈的政治性目的。(2)第一小問歷史背景,關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據材料一“修昔底德出生在雅典伯利克里統(tǒng)治下的‘黃金時代’”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從政治上(雅典民主政治發(fā)達);經濟上(社會經濟空前發(fā)展或奴隸制工商業(yè)發(fā)展)、文化上(文化繁或人文主義起源發(fā)展)等方面思考和組織答案。關于《資治通鑒》,據材料二“其成書于趙宋政權內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轉折關頭”并結合所學知識,注意從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財政困難、邊防形勢嚴峻等方面思考和組織答案。第二小問共同價值,注意從整體上把握兩則材料信息,把握到共同方面,如史料價值(詳實的歷史資料)、對后世編纂學的影響(編年記事)、研究方法(追求歷史史實的真實性)等。18.【答案】(1)治國之策:擴大元首的財稅支配權;提高羅馬平民生活保障水平;推動平民對娛樂活動的參與;興辦工程,維持并擴大帝國對奴隸(人工)的需求。(4分,答出兩點即可)影響: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強化了皇帝的權威(強化了羅馬平民對帝國政體的認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加重了對奴隸階級的剝削。(4分,答出兩點即可)(2)評析:發(fā)揮了保護城市工商業(yè)者的主體作用(填補了政府和教會在民生領域的缺位);形成了限制工商業(yè)者惡性競爭的機制;有助于保障城市基礎產業(yè)的完整性;(2分,答出一點即可)救助對象主要限于行會成員,范圍狹小;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勉強保障受助者的生存;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城市經濟發(fā)展。(2分,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小問治國之策,據材料一中羅馬帝國將原由元老院管理的元老院省以谷物形式上繳的賦稅“改為由元首支配”得出擴大元首的財稅支配權;據材料一上繳的賦稅“主要被用于為平民提供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得出提高羅馬平民生活保障水平;據材料一“帝國還加強了對競技運動的管理,平民也能在競技娛樂中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得出推動平民對娛樂活動的參與;據材料一“新建的大型建筑就達21座,修復的大型建筑有25座”“羅馬皇帝仍盡量多地使用人工的力量”得出興辦工程,維持并擴大帝國對奴隸(人工)的需求。第二小問影響,從對社會、皇帝、經濟、奴隸等角度來分析得出對社會—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對皇帝—強化了皇帝的權威(強化了羅馬平民對帝國政體的認同);對經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對奴隸—加重了對奴隸階級的剝削。(2)首先要明確影響要一分為二地分析,即認識到其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積極影響,據材料二“行會所奉行的契約性生產和逆市場主義經營保障了城市絕大多數(shù)工商業(yè)者的生存”并結合選必一第18課所學“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得出發(fā)揮了保護城市工商業(yè)者的主體作用(填補了政府和教會在民生領域的缺位);據材料二“逆市場主義經營”“行會管制小商品生產與經營”得出形成了限制工商業(yè)者惡性競爭的機制;據材料二“保障城市工商業(yè)者的普遍生存,是民生保障的主要因素”得出有助于保障城市基礎產業(yè)的完整性。消極影響,據材料二“救助行會內部的窮人與不幸者也是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業(yè)者的生存”得出救助對象主要限于行會成員,范圍狹??;據材料二“在生產力還比較落后的中世紀西歐,生存是民生問題的主要方面”“救助行會內部的窮人與不幸者也是為了保障城市特殊工商業(yè)者的生存,是民生保障的次要因素”得出由于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勉強保障受助者的生存;據材料二“行會管制小商品生產與經營是為了保障城市工商業(yè)者的普遍生存”得出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城市經濟發(fā)展。19.【答案】(1)中日兩國相鄰的地理位置,便利了漢字的傳播;古代日本社會對先進中國文化的推崇,漢字成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日本在相當長時間內處于無文字時期,只能以漢字作為記錄的工具;儒學和佛教文化傳入日本,推動漢字的傳播;(每點2分,任意3點6分)(2)漢字在為日本的無文字時代,起到了標記日本民族語言的作用;有利于日本古代文獻資料的傳承;促進了日本書面語言的創(chuàng)制和發(fā)展;促進日語書法藝術的發(fā)展進步;有利于日本文字歷史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