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耳針技術(shù)_第1頁
中醫(yī)耳針技術(shù)_第2頁
中醫(yī)耳針技術(shù)_第3頁
中醫(yī)耳針技術(shù)_第4頁
中醫(yī)耳針技術(sh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耳針技術(shù)

耳針技術(shù)是用特定針具或丸狀物在耳郭相應穴位實施刺激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技

術(shù)。本技術(shù)依據(jù)中醫(yī)學中耳郭與人體各部存在著一定聯(lián)系的理論,以及望耳的形態(tài)、色澤

可以輔助診斷疾病等原理,通過刺激耳部穴位來防治疾病。其治療范圍較廣,臨床上常用

于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亂性病癥。

一、常用針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針具

常用的針具包括15mm短柄亳針、圖釘形揪針及王不留行、萊服子等丸狀物。

(二)選穴方法

1.根據(jù)所患疾病部位選穴:如胃痛選胃穴,肺病選肺穴,肩痛選肩穴等。

2.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選穴:如皮膚病選肺穴,是根據(jù)“肺主皮毛”的理論;耳鳴選腎穴,

是因“腎開竅于耳”;偏頭痛選膽穴,是因膽經(jīng)循行“上抵頭角”循行于側(cè)頭;目赤腫痛

選肝穴,是因“肝開竅于目”等。

3.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選穴:如月經(jīng)不調(diào)選內(nèi)分泌,失眠選神門,心律失常選心穴,高

血壓病選降壓溝等。

4.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選穴:如目赤腫痛用耳尖穴等。

在耳穴上確定穴位或?qū)ふ曳磻c后常規(guī)消毒。根據(jù)需要選用15mm短柄亳針或用特定之

圖釘形揪針。進針時以左手固定耳郭,右手進針,進針深度以穿破軟骨但不透過對側(cè)皮膚

為度,留針15?30分鐘。出針后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孔,防止出血。必要時再涂以乙醇或

碘伏,預防感染。揪針則需外敷膠布,留針1?2天。如采用耳穴壓丸法,則用一手固定耳

郭,另一手用鍛子夾取耳穴壓丸貼片貼壓于耳穴并適度按揉,根據(jù)病情囑患者定時按揉。

宜留置2?4天。

二、常見疾病的耳針治療技術(shù)

痛經(jīng)(原發(fā)性痛經(jīng))

凡于月經(jīng)期間或前、后發(fā)生在下腹部的疼痛及不適,以致影響正常生活或工作者稱為

痛經(jīng)。多由情志不調(diào),氣滯血瘀:或外感寒濕之邪客于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或肝腎不足,

精血虧虛,胞宮失養(yǎng)所致。本病依據(jù)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

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通調(diào)沖任,活血止痛。

【操作方法】選用短柄亳針或圖釘形揪針,刺子宮、腎、屏間、卵巢耳區(qū)穴位。短柄毫

針留針30分鐘,撒針留針1?2天。每周2次,1月為一療程。

三、禁忌癥

1.有習慣性流產(chǎn)史的孕婦。

2.年老體弱、嚴重貧血、過度疲勞者。

3.耳局部皮膚破潰、感染者。

四、注意事項

1.耳針治療疼痛類疾病及功能紊亂性疾病通常作為輔助技術(shù),臨床上須根據(jù)病情與各

??浦委煼椒ㄏ嘟Y(jié)合,以防延誤病情。

2.嚴格消毒,預防感染。耳郭凍傷或有炎癥的部位禁針。若見針眼發(fā)紅、耳部脹痛,

應及時用2%碘酒涂擦,或口服消炎藥。

3.耳針亦可發(fā)生暈針,需注意預防處理。

4.對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的病人,進針后待耳郭充血發(fā)熱后,宜囑其適當活動患部,

或在患部按摩、加灸等,可增加療效。

穴位注射技術(shù)

穴位注射技術(shù)是將小劑量中西藥物注入穴內(nèi)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操作技術(shù).本技術(shù)

通過藥物在穴位的吸收過程中產(chǎn)生對穴位的刺激,利用藥物與腌穴的雙重作用來達到

治療疾病的目的。本方法適用于多種慢性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常用器具及藥物

1.常用器具

根據(jù)后用藥物的劑量大小及針刺的穴位選用不同型號的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和針頭。常用

針頭為4?6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及封閉用長針頭。

2.常用藥物

根據(jù)臨床需要通常使用以下幾類藥物:(1)中草藥注射劑:如復方當歸注射液、丹參

注射液等中藥注射液。(2)維生素注射劑:如維生素瓦、維生素氏、維生素氏2注射液等。

(3)其他常用藥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多

數(shù)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可考慮作小劑量穴位注射。

(二)基本操作方法

根據(jù)所選穴位及用藥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注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無痛

快速進針法將針刺入皮下組織,然后緩慢推進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

抽一下,如無問血,即可將藥物推入.

1.操作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藥液:慢性病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輕輕推入;急性病

體強者可■用強刺激,快速將藥液推入。如需注入較多藥液時,可將注射針由深部逐步提出到

淺層,邊退邊推藥,或?qū)⒆⑸溽樃鼡Q幾個方向注射藥液。

2.注射角度與深度

根據(jù)穴位所在部位與病變的不同要求,決定針刺角度及深度。同一穴位可從不同的角度

刺入。也可按病情需要決定注射深淺度,如三叉神經(jīng)痛于面部有觸痛點,可在皮內(nèi)注射成一

“皮丘”;腰肌勞損多在深部,注射時宜適當深刺等。

3.藥物劑量

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zhì)和濃度。頭面部和耳穴等處用藥量較

小,每個穴位一次注入藥量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豐厚處用藥量較大,每個穴

位一次注入藥量為1?5ml;刺激性較小的藥物,如葡葡糖、生理鹽水等用量較大,如軟組

織勞損時,局部注射福萄糖液可用10?20nli以上,而刺激性較大的藥物(如乙靜)以及特

異性藥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較小,即所謂小劑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為常規(guī)

用量的1/10?1/3。中藥注射液的常用量為1?2ml。

4.療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應強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療程根

據(jù)病情確定,一般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宜間隔5?7天。

二、禁忌癥

1.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

2.孕婦下腹部及腰般部不宜此法。

3.穴位局部感染或有較嚴重皮膚病者局部穴位不用。

4.診斷尚不清的意識障礙患者。

5.對某種藥物過敏者,禁用該藥。

三、注意事項

1.治療前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以消除患者顧慮。

2.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個穴位換一個針頭,如因消毒不嚴而引

起局部反應、發(fā)熱等,應及時處理。

3.操作前應熟悉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使用劑量、配伍禁忌、不良反應和過敏反應等。

不良反應較嚴重的藥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較強的藥物,應謹慎使用。

4.切勿將藥物注入關(guān)節(jié)腔、脊髓腔和血管內(nèi)。注射時如回抽有血,必須避開血管后再注

射。

5.在神經(jīng)干旁注射時,必須避開神經(jīng)干,或淺刺以不達神經(jīng)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經(jīng)干較

淺,可超過神經(jīng)干之深度,以避開神經(jīng)干。如針尖觸到神經(jīng)干,患者有觸電感,就須退針,

改換角度,避開神經(jīng)干后再注射,以免損傷神經(jīng),帶來不良后果。

6.頸項、胸背部注射時,不宜過深,防止刺傷內(nèi)臟。

7.兒童、老人注射部位不宜過多,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以免暈針。孕婦的下腹、腰舐

部和三陰交、合谷等孕婦禁針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

8.藥物使用前應注意藥物的有效期,并注意檢查藥液有無沉淀變質(zhì)等情況,如已變質(zhì)即

應停止使用。

9.下腹部臉穴進行穴位注射前,應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傷膀胱。需要多次注射時,穴位

應輪流使用,一般每穴連續(xù)注射不超過2?3次。

10.注射藥物時如果發(fā)生劇痛或其他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注并注怠觀察病情變化。

拔罐(留罐、閃罐、走罐)技術(shù)

拔罐技術(shù)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內(nèi)負壓,使罐吸附于腌穴

或相應體表部位,使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古稱角法,又稱吸

筒法。常用于感冒、不寐、肩凝癥、腰痛病、項痹病等疾病。

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

(-)常用器具

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氣罐等。

(二)拔罐的方法

1.火罐法

(1)閃火法:以持針器或血管鉗夾住95%的乙醇棉球,一手持點火工具,一手持罐,

罐口朝下,點燃后將火迅速深入罐內(nèi)旋轉(zhuǎn)一周退出,迅速將罐扣在選定部位。

特別提示:囑患者保持體位相對固定;保證罐口光滑無破損;拔罐時要防止點燃后乙醇

下滴燙傷皮膚:點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較長時間停留于罐口及罐內(nèi),以免將火罐燒熱燙傷皮

膚。

(2)投火法:用乙醉棉球或紙片,點燃后投入罐內(nèi),迅速將火罐吸拔在選定部位。

特別提示:因罐內(nèi)有燃燒物質(zhì),火球落下易燙傷皮膚,故只適宜身體側(cè)面橫拔。

(3)貼棉法:用1?2cm大小乙醇棉片,貼在罐內(nèi)壁的中下段或罐底,點燃后,將火

罐迅速吸拔在選定部位上。

提別提示:棉花浸乙醇不宜過多,以免燙傷皮膚。

2.煮罐法

此法一般使用竹罐,將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藥液中,煮沸1?2分鐘,用鑲子夾住罐底,

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熱按在皮膚上。所用藥液,可根據(jù)病情決定。

3.抽氣罐法

用抽氣罐置于選定部位上,抽出空氣,使其產(chǎn)生負壓而吸于體表。

(三)拔罐法的操作

1.留罐:又稱坐罐,即拔罐后將火罐吸拔留置于施術(shù)部位10?15分鐘,然后將罐起下。

適應癥:此法適用于臨床大部分病癥,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特別提示:兒童拔罐力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在肌肉薄弱處拔罐或吸拔力較強時,

則留罐時間不宜過長。

2.走罐;又稱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層潤滑劑,將罐吸拔于皮膚上,再以手

握住罐底,稍傾斜罐體,向前后推拉,或作環(huán)形旋轉(zhuǎn)運動,如此反復數(shù)次,至皮膚潮紅、深

紅或起瘍點為止。

適應癥:急性熱病或深部組織氣血瘀滯之疼痛、外感風寒、神經(jīng)痛、風濕痹痛及較大范

圍疼痛等。

特別提示:選用口徑較大、罐壁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術(shù)部位應面積寬大、肌肉豐厚,

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3.閃耀:以閃火法或抽氣法使罐吸附于皮膚后,又立即取下,如此反復操作,直至皮

膚潮紅發(fā)熱的拔罐方法,以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

適應癥:感冒、皮膚麻木、面部病癥、中風后遺癥或虛弱病癥。

特別提示:操作手法純熟,動作輕、快、準;至少選擇3個口徑相同的火罐輪換使用,

以免罐口燒熱燙傷皮膚。

(四)起罐方法

起罐時,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邊輕輕按壓,使空氣進入罐內(nèi),順勢將罐取下。不可

硬行上提或旋轉(zhuǎn)提拔。

二、禁忌癥

1.精神過于緊張、醉酒、過饑、過飽、過勞、抽搐不合作名。

2.重度心臟病、呼吸衰竭、皮膚局部潰爛或高度過敏、活動性肺結(jié)核、全身消瘦以致皮

膚失去彈性、全身高度浮腫者及惡性腫瘤患者。

3.有出血性疾病者。

4.妊娠婦女腹部,腰箴部及五官部位、前后二陰等,面部及兒童禁用重手法。

5.局部有疝疾?。ㄈ缒氿?、腹壁疝、腹股溝疝等)、靜脈曲張、癌腫等。

三、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發(fā)較多的部位均不適

宜。

2.拔罐時要根據(jù)不同部位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拔罐的吸附力度應視病情而定,身體強壯

者力量可稍大,年老體弱及兒童力量應小。

3.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患者如有不適感應立即取罐;嚴重者可讓患者

平臥,保暖并飲熱水或糖水,還可揉內(nèi)關(guān)、合谷、太陽、足三里等穴。

4.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水泡勿需處理,僅

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

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5.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高熱抽搐者和孕婦的腹部、腰箴部位不宜拔罐。

6.拔罐時應注意防火。

雷火灸技術(shù)

雷火灸是由多種中藥配制結(jié)合灸具使用的一種灸法,能充分發(fā)揮出藥力峻、火力猛(溫

度達2409)、炙療面廣、滲透力強的特點,有較強的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消腫止癰、扶

正驅(qū)邪的作用,常用于失眠、青少年近視眼、干眼癥、過敏性鼻炎、咽炎、盆腔炎、痛經(jīng)、

各種痛癥、皮膚病、肥胖癥等的治療。

一、基本操作方法

1.雀啄灸法(見圖1):雷火灸火頭對準應灸部位或穴位,火頭距離皮膚1?2cm,形如

雞啄米、雀啄食,為瀉法。

2.小回旋灸法(見圖2):雷火灸火頭對準應灸的部位或穴位,根據(jù)病情需要,火頭距離

皮膚1?5cm,做固定的圓弧形旋轉(zhuǎn),旋轉(zhuǎn)直徑1?3cm。

3.螺旋灸法(見圖3):雷火灸火頭對準應灸部位中心點,一般火頭距離皮膚2?3cm,

做順時針方向、螺旋式旋轉(zhuǎn),旋轉(zhuǎn)直徑1?5cm。

趙時碧,重慶市中醫(yī)骨科醫(yī)院,

4.橫行灸法(見圖4):雷火灸火頭懸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據(jù)病情需要,火頭距離皮膚1?

5cm,灸時左右擺動,擺幅為5?6cm。

5.縱行灸法(見圖5):雷火灸火頭懸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據(jù)病情需要,火頭距離皮膚1?

5cm,灸時火頭沿人體縱軸上下移動。

6.斜行灸法(見圖6):雷火灸火頭懸至病灶部位之上,根據(jù)病情需要,火頭距離皮膚1?

5cm,火頭斜行移動,此方法常用于治療鼻炎等病癥。

7.擺陣法:用單、雙孔或多孔斗式溫灸盒(見圖7),根據(jù)患者不同病情在患者身體部位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斗式溫灸盒平形、斜形或丁字形擺出橫陣、豎陣、斜陣、丁字陣等。

二、禁忌癥

眼外傷、青光眼、眼底出血、發(fā)熱、腦血管病急性期、高血壓危象及早孕等患者禁用。

三、注意事項

1.用灸時,火頭應與皮膚保持適當距離,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切忌火頭接觸皮膚,以免

燙傷。如有皮膚燙灼傷,應對癥處理。

2.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用火安全,避免火災發(fā)生。

3.治療后2小時內(nèi)勿擦洗灸療部位,否則影響療效。

穴位敷貼技術(shù)

穴位敷貼技術(shù)是將藥物制成一定劑型敷貼到人體穴位,通過刺激穴位,激發(fā)經(jīng)氣,發(fā)揮

治療作用。常用于軟組織損傷等疼痛疾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慢性

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等婦科疾病的治療。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常用藥物選擇

臨床有效的方劑,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為穴位貼敷用藥防治相應疾病。但與內(nèi)服藥物

相比,穴位貼敷用藥還有以下特點:

1.通經(jīng)走竄、開竅活絡類藥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細辛、白芷等。此類藥物

具有芳香通絡作用,能夠率領(lǐng)群藥開結(jié)行滯,直達病所,拔病外出。但此類藥物易耗傷人體

氣血,不宜過量使用。

2.刺激發(fā)泡類藥物:如白芥子、斑螯、毛蔗、蒜泥、生姜、甘遂等。此類藥物對皮膚具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膚充血、起泡,能夠較好地發(fā)揮刺激腌穴作用,以達到調(diào)節(jié)

經(jīng)絡臟腑功能的效果。

3.氣味俱厚類:如生半夏、附子、川烏、草烏、巴豆、生南星等。此類藥物氣味俱厚,

藥力峻猛,有時甚至選用力猛有毒的藥物。這類藥物在臨床應用時,應注意掌握用量及貼敷

時間,不宜用量過大,貼敷時間也不宜過

(二)賦型劑的選擇

賦形劑能夠幫助藥物的附著,促進藥物的滲透吸收,因此,賦形劑選用適當與否,直接

關(guān)系到保健治療的效果。現(xiàn)代穴位貼敷中主要常用賦型劑為:水、鹽水、白酒或黃酒、醋、

生姜汁、蒜泥、蜂蜜、雞蛋清、凡士林等。此外,還可針對病情應用藥物的浸劑作賦形劑。

1.水:可將藥粉調(diào)為散劑、糊劑、餅劑等,既能使貼敷的藥物保持一定的濕度,又有利

于藥物附著和滲透。

2.鹽水:性味成寒,能軟堅散結(jié)、清熱、涼血、解毒、防腐,并能矯昧。

3.酒:性大熱、味甘、辛。能活血通絡,祛風散寒,行藥勢,矯味矯臭。用酒調(diào)和貼敷

藥,則可?起到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等作用,促使藥物更好地滲透吸收以發(fā)揮作用。

4.醋:性味酸苦、溫。具有引藥入肝、理氣、止血、行水、消腫、解毒、散淤止痛、矯

味矯臭作用。應用醋調(diào)和貼敷藥,可起解毒、化瘀、斂瘡等作用。

5.生姜汁:性味辛、溫。升腌發(fā)散而走表,能發(fā)表,散寒,溫中,止嘔,開痰,解毒。

6.蒜汁:性溫味辛。能行滯氣,暖脾胃,消癥積,解毒,殺蟲。

7.蜂蜜;性涼味甘,具有促法藥物吸收的作用,有“天然吸收劑”之稱,不易蒸發(fā),能

使藥物保持一定濕度,對皮膚無刺激性,具有緩急止痛,解毒化瘀,收斂生肌功效。

8.雞蛋清:能清熱解毒,含蛋白質(zhì)和凝膠,能增強藥物的粘附性,可使藥物釋放加快,

但容易干縮和變質(zhì)。

9.凡士林:醫(yī)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狀,主要用于醫(yī)藥上配制各種軟膏、眼膏的基質(zhì),還

可用于皮膚保護油膏。凡士林粘稠度適宜,穿透性較好,能促進藥物的滲透,可與藥粉調(diào)和

為軟膏外敷。

10.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調(diào)和貼敷藥,能增強藥物的粘附性,可澗膚生肌。

11.透皮劑:透皮劑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制劑,可增加皮膚通透性,促進藥物透皮吸收,

增強貼敷藥物的作用。目前臨床常用的透皮劑為氮酮為無色至微黃透明油狀液體,性質(zhì)穩(wěn)定、

無毒、無味、無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當高,是目前理想的促透劑之一。

(三)劑型的選擇

目前臨床常見的穴位貼敷劑型有:散劑、糊劑、餅劑、丸劑、錠劑、軟膏劑、硬膏劑、

橡膠膏劑、涂膜劑、貼膏劑、藥袋、磁片等。

1.散劑:是將藥物研為極細粉末,過80?100目篩,混合均勻后,用水調(diào)和成團,根據(jù)

具體需要,涂在不同大小的膠布面上,直接貼敷于穴位上。此方法制作簡便,可根據(jù)病情變

化隨時增減藥味和藥量,儲存方便,臨床應用較廣泛。也可將藥末直接撒布在普通青藥中間

貼于穴位上。

2.糊劑:將粉碎過篩的藥末,加入酒、醋、姜汁、雞蛋清、水等賦形劑調(diào)為糊狀,敷貼

于穴位上,外用紗布、膠布固定。糊劑可使藥物緩慢釋放,延長藥物作用的時間,緩和藥物

毒性。

3.餅劑:將藥物粉碎研細過篩后,加入適量面粉等粘合劑攪拌均勻,壓制成小餅狀,可

入籠蒸熟,并貼敷于穴位上。有些藥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搗戌餅狀貼敷。使用量應

根據(jù)疾病輕重和穴位的部位而定。

4.丸劑:將藥物粉碎過細篩后,拌和適當?shù)恼澈齽┲瞥?,便于應用?/p>

5.錠劑:將藥物研碎過篩后,加水或面糊等賦形劑適量,制成錠形,晾干,臨床使用時

加水或醋磨糊,涂敷于穴位上??蓽p少配制過程的麻煩,方便儲存,適應于慢性疾病的保健。

6.軟膏劑:將藥物粉碎過細篩或經(jīng)提取濃縮后的浸膏,加入適宜的基質(zhì)調(diào)勻并熬成膏狀,

使用時攤貼于穴位上。本劑型的滲透性較強,藥物釋放得慢,具有粘著性和擴展性。

7.硬膏劑:將藥物放入麻油或豆油內(nèi)浸泡1?2日,將油放鍋內(nèi)加熱,炸枯后過濾,藥

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時,加入鉛丹或廣月,攤涂于厚紙、布等材料中央做成固體育劑。使用時

可直接貼用或加熱后貼于穴位。本劑型作用持久,保存方便。

8.橡膠膏劑:是以橡膠為基質(zhì)的含藥硬膏劑,粘著力好,成品穩(wěn)定性高,使用方便。但

制備工藝較復雜,成本也較高。

9.涂膜劑:是利用現(xiàn)代工藝以高分子聚合物為成膜材料,制成的含藥涂膜劑,為一種新

穎的骨架型經(jīng)皮給藥,使用時涂于皮膚特定穴位上。

10.貼膏劑: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質(zhì)而制成,具有藥物容量高、劑量準確,透皮性、貼

敷性、保濕性好,貼著舒適,不污染衣物等特點,是具有發(fā)展前景的外用中藥新劑型。

11.藥袋:將應用藥物粉碎過細篩后,放入布袋,混以水、醋、酒或其它賦型劑,放籠

上蒸熱后,乘熱放于貼敷穴位上,冷后更換。

12.磁片:將磁片制成不同大小,面積應根據(jù)保健目的和穴位的部位而定,使用時,根

據(jù)需要貼敷于相應穴位。

(四)穴位選擇

穴位貼敷技術(shù)的穴位選擇與針灸技術(shù)基本一致,也是以臟腑經(jīng)絡學說為基礎,根據(jù)不同

的保健需求和病證、穴位的特性,通過辨體、辨病和辨證,合理選取相關(guān)穴位,組成處方進

行應用。實際操作時,可單選,亦可合選,需要靈活掌握,力求少而精。

1.局部取穴:可以采用疾病部位或者臨近的穴位。

2.循經(jīng)遠取:一般根據(jù)中醫(yī)經(jīng)絡循行線路選取遠離病變部位的穴位。

3.經(jīng)驗選穴:多根據(jù)臨床醫(yī)生和保健師的經(jīng)驗選取穴位,如吳茱萸貼敷涌泉穴調(diào)理小兒

流涎;威靈仙貼敷身柱穴調(diào)治百日咳等。

(五)貼敷方法

1.體位選擇:應用穴位貼敷法行保健時,應根據(jù)所選穴位,采取適當體位,使藥物能敷

貼穩(wěn)妥。

2.貼敷局部皮膚的準備:貼敷部位(穴位)要按照常規(guī)消毒。因為皮膚受藥物刺激會產(chǎn)

生發(fā)紅、水皰和破損,容易發(fā)生感染。貼藥前,定準穴位后,通常用溫水將局部洗凈,或用

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藥。

3.貼敷藥物的固定:為了保證藥物療效的發(fā)揮,對于所敷之藥,無論是糊劑、音劑或搗

爛的鮮品,均應將其很好地固定,以防止藥物移動或脫落。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膠布固定,

也可先將紗布或油紙覆蓋其上,再用膠布固定。若貼敷在頭面部,外加繃帶固定特別重要,

還可防止藥物掉入眼內(nèi),避免發(fā)生意外。目前有專供貼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

方便。如需換藥,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溫水或各種植物油,或有蠟油輕輕揩去粘在皮膚上的藥

物,擦干后再敷藥。

(六)貼敷時間

貼敷時間多依據(jù)選用的藥物、體質(zhì)情況而定,以貼敷者能夠耐受為度。對于老年、小兒、

體質(zhì)偏虛者貼敷時間可以適當縮短。貼敷期間出現(xiàn)皮膚過敏,難以耐受的搔癢、疼痛感覺者

應該立即終止貼敷。

二、常見疾病的穴位敷貼技術(shù)

痛經(jīng)

痛經(jīng)是指婦女在月經(jīng)前后或經(jīng)期,出現(xiàn)下腹部及腰舐部劇烈疼痛:嚴重是伴有惡心、嘔

吐、腹瀉,甚至暈厥。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因多因情志不舒,或經(jīng)期受寒,以致經(jīng)血滯于胞宮,

或體質(zhì)素弱,氣血不足,沖任失調(diào),胞宮失養(yǎng)而成。本病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

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行氣活血,溫經(jīng)散寒。

【敷貼驗方】

1.臍痛舒

組成:山楂100g,葛根浸膏10g,甘草浸育5g,白芍150g。

制法:上藥烘干研粉,再加乳香、沒藥浸液70ml,烘干,另加入雞血藤揮發(fā)油4ml,冰

片少許拌勻即成。

用法:取0.2g,用醋或黃酒調(diào)成糊狀,敷于臍處。月經(jīng)來潮前2天應用,或初感疼痛

是應用。

2,痛經(jīng)膏

組成:當歸50g、吳茱萸50g、乳香50g、沒藥50g、肉桂50g、細辛50g,樟腦3g。

制法:先將當歸、吳茱萸、肉桂、細辛共水煎2次,將煎液合并濃縮成糊狀,混入95%

乙醇浸泡過的乳香、沒藥浸泡液中,烘干后研細末,加樟腦和勻備用。

用法:于經(jīng)前3天去藥粉3g,用黃酒數(shù)滴拌成漿糊狀,外敷于臍上,膠布固定。藥干

后調(diào)換1次。經(jīng)行3天后取下藥物。每天1次。

3.十四痛經(jīng)音

組成:益母草30g、丹參30g、桃仁30g、紅花30g、牡丹皮30g、木通30g、當歸30g、川

茸30g、木香30g、香附30g、小茴香30g、蒲公英30g,延胡索15g、冰片2g。

制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取藥末6g,用米醋調(diào)為稀糊狀,敷于肚臍與關(guān)元穴上,上蓋紗布,膠布固定。

若寒氣甚者,可加用熱水袋熨之,每次15?30分鐘,每日熨2次。每日換藥1次,一個月

經(jīng)周期用5次。

三、禁忌癥

1.貼敷局部皮膚有創(chuàng)傷、潰瘍、感染或有較嚴重的皮膚病者,應禁止貼敷。

2.顏面五官部位,慎用貼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進行發(fā)泡,避免發(fā)泡遺留瘢痕,

影響容貌或活動功能。

3.孕婦腹部、腰舐部以及某些可促進子宮收縮的穴位,如合谷、三陰交等,應禁止貼敷,

有些藥物如麝香等孕婦禁用,以免引進流產(chǎn)。

4.糖尿病、血液病、發(fā)熱、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慎用。

5.艾滋病、結(jié)核病或其它傳染病者慎用。

四、注意事項

1.貼敷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2.貼敷藥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3.對膠布過敏省,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4.小兒皮膚嬌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貼敷時間也不宜太長。

5.對于殘留在皮膚的藥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五、施術(shù)后可能出現(xiàn)的異常情況及處理措施

貼敷后局部皮膚可出現(xiàn)潮紅、輕微紅腫、小水泡、微癢、燒灼感、色素沉著等情況,均

為藥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處理,但應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

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癢藥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若出現(xiàn)情況以下異常情

況,應及時進行處理。

1.貼敷藥物后,局部出現(xiàn)熱、涼、麻、癢或輕度疼痛屬正?,F(xiàn)象,如貼敷處有燒灼或針

刺樣劇痛,難以忍受時,可提前揭去藥物,及時終止貼敷。

2.皮膚過敏可外涂抗過敏藥膏,若出現(xiàn)范圍較大、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水泡、瘙癢現(xiàn)

象,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癥處理。出現(xiàn)全身性皮膚過敏癥狀者,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處理。

3.皮膚出現(xiàn)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甲紫(龍膽紫)溶液,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較大者,可

先用消毒針從水泡下端挑破,排盡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泡液,然后涂以龍膽紫溶液

收斂,破潰水泡處也可涂以消炎軟音,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染。如果水泡體積巨大,

或水泡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xiàn)皮膚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xiàn)象,應到專業(yè)醫(yī)院對癥

治療。

中藥熏蒸技術(shù)

中藥熏蒸技術(shù)是借用中藥熱力及藥理作用熏蒸患處的一種外治技術(shù)。以中藥蒸氣為載

體,輔于溫度,濕度,力度的作用,促進同部的血液及淋巴的循環(huán),有利于同部水腫及炎癥

的吸收,消除局部肌纖維的緊張和痙攣。臨床廣泛應用于風濕免疫性疾病、骨傷科、婦科、

皮膚科及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治療當中。

一、基本操作方法

1.煙氣熏法:利用所取藥物,或研粗末,置于火盆或火桶中;或用紙片,將藥末攤于紙

上并卷成香煙狀,點燃熄滅后而產(chǎn)生的煙氣,對準某一特定部位進行反亞熏療,以達到治療

作用。也可用于室內(nèi)的消毒滅菌,以預防疾病為目的。

2.蒸汽熏法:利用所取藥物加清水煎煮后所產(chǎn)生的蒸汽熏蒸某一特定部位。操作方法:

①.取用一種特殊容器,將所用藥物置于容器中加清水煎煮后,即對準患處或治療部位,邊

煮邊熏;②.取出藥液,倒入盆內(nèi),再趁熱熏蒸。

3.現(xiàn)代“汽霧透皮”技術(shù):應用現(xiàn)代電子技術(shù)生產(chǎn)出的汽霧透皮設備,可進行全身、四

肢及局部的汽霧給藥,具有操作簡便,保證藥物的濃度和溫度的穩(wěn)定等優(yōu)點。

4.給藥溫度及時間:一般將蒸汽溫度控制在45℃左右,每次熏蒸時間設定為30分鐘左

右。另有研究證實:較高的熏蒸溫度可以明顯提高即時的止痛效果及遠期治療效果。但要注

意,部分敏感部位不耐受高溫,此時要注意降低蒸汽溫度在人體體溫上下。所以,臨床應用

時,應視具體情況調(diào)節(jié)蒸汽溫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

【特別提示】高血壓、心臟病重癥患者慎用,如出現(xiàn)頭暈、胸悶、呼吸困難等情況后立

即停用。

二、常見疾病的熏洗治療

婦人腹痛(盆腔炎)

以女性下腹部墜脹疼痛,伴有白帶量明顯增多,可為膿性,有臭味,也可以呈血性,月

經(jīng)紊亂等為主要癥狀。是指女性生殖道及子宮周圍的結(jié)締組織和盆腔腹膜的炎性反應,可分

為慢性盆腔炎和急性盆腔炎。多因濕濁熱毒蓄積下焦,氣血壅滯所致,為婦科常見病、多發(fā)

病。本病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3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祛濕消推L

【組方】雞血藤20g、三棱20g、莪術(shù)20g,川楝子10g、荔枝核10g、透骨草10g、魚

腥草10g,紅花10g、桂枝10g、小茴香10g、白芷15g、香附15g、元胡15go

【操作步驟】將中藥加清水4000ml,煎煮沸后5?10分鐘,仍在原煎藥容器上,趁熱

熏蒸腹部,并以文火維持藥液沸斶,使蒸汽持續(xù)而均勻。每次熏30分鐘,每日2次,1個

月為1個療程。

三、禁忌癥

1.急性傳染病、嚴重心臟病、嚴重高血壓病等,均忌用全身熏蒸。

2.危重外科疾病,嚴重化膿感染疾病,需要進行搶救者,忌用熏蒸。

3.慢性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嚴重肢體缺血,發(fā)生肢體干性壞疽者,禁止使用中高溫(超

過38度)熏蒸。

4.婦女妊娠和月經(jīng)期間,均不宜進行熏蒸。

5.飽食、饑餓,以及過度疲勞時,均不宜熏蒸。

6.飯前飯后半小時內(nèi),不宜蒸汽熏蒸。

7.有過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

四、注意事項

1.熏蒸前飲淡鹽水200ml,避免出汗過多引起脫水。

2.冬季熏蒸時,應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風,熏蒸后拭干身體,避免汗出當風,引起感冒。

3.在全身熏蒸過程中,如患者感到頭暈不適,應停止熏蒸,臥床休息。

4.藥湯溫度要適宜,不可太熱,以免燙傷皮膚。如果熏蒸時間較久,須持續(xù)加熱,要注

意避免燙傷,并做好防火措施,7能收到安全良好的治療效果。

5.患者每次使用過的熏蒸床以500mg/L含氯消毒溶液擦拭,熏蒸鍋定時用0.5%過氧乙

酸溶液噴灑消毒,熏蒸室每晚紫外線照射1小時,防止交叉感染?;颊咚帽粏位蛎肀粦?/p>

獨立使用,每天更換。

6.如熏蒸無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則應停止熏蒸,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中藥灌腸技術(shù)

中藥灌腸技術(shù)是將中藥藥液自肛門灌入直腸及結(jié)腸,使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活

血化瘀等作用的藥液保留于腸道內(nèi),通過局部和全身作用達到治療目的,對黏液、膿血便,

腹痛,腹瀉及里急后重,便秘等癥狀療效較好。

一、常用藥物及器具

(-)常用藥物

1.黏液、膿血便

黃連15g、黃柏15g、馬齒寬10g、白頭翁10g、五倍子10g、地榆炭30g,加水500ml,

濃煎至100mL保留灌腸。

出血多者:敗醬草10g、蒲公英10g、地榆炭10g、槐花炭10g.仙鶴草10g、訶子10g,

加水500ml,濃煎取100ml,保留灌腸。

2.腹瀉伴里急后重

白術(shù)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