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獻學課件_第1頁
中國文獻學課件_第2頁
中國文獻學課件_第3頁
中國文獻學課件_第4頁
中國文獻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文獻學主講人:趙元第一章緒論第一節(jié)文獻學研究的范圍和任務一、文獻的含義:“文獻”一詞始見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也?!睗h、宋學者加注釋時,把“文”解為“文章”,“獻”解為“賢人”,即博聞多識,熟悉掌故的人。宋元之際馬端臨,名其著作曰《文獻通考》,他說:“凡敘事,則本之經(jīng)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怪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保ā段墨I通考.總序》)司馬遷寫《史記》,一方面要“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另一方面,又做了大量實地的調(diào)查工作,所謂“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為撰寫《史記》作了大量實地調(diào)查的工作。在《史記》中,可隨時看到司馬遷“探訪耆舊”的痕跡。比如《淮陰侯列傳》“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魏世家》:“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酈生陸賈列傳》:“平原君子與余善,是以得具論之?!钡鹊取,F(xiàn)代“文獻”的定義:“文獻是記載有知識的一切載體”(見1985年1月31日國家標準局《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匯》)根據(jù)這一定義,文獻不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的圖書資料,而且還包括博物館、聲像館及至家庭私人所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shù)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載體。二、何謂文獻學文獻學,以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為對象的學科,就是文獻學?!拔墨I學”一詞,是近代出現(xiàn)的。梁啟超將廣義歷史學解釋為“文獻學”,見于1942年成書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書中說:“廣義的史學,即文獻學?!钡谝徊恳浴拔墨I學”命名并對“文獻學”以此作定義界說的是鄭鶴聲、鄭鶴春的《中國文獻學概要》(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在《例言》中援引馬端臨《文獻通考》關(guān)于“文獻”的釋義后說:結(jié)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三、文獻學研究的范圍及任務:文獻學研究的范圍涉及到各式各樣包羅古今的文獻。從時代上說有古代文獻、近代文獻、現(xiàn)代文獻、當代文獻。從科學上則又有語言文獻、文學文獻、歷史文獻、哲學文獻、醫(yī)學文獻、法律文獻、經(jīng)濟文獻、宗教文獻、科技文獻等等。從文獻族群看,則又可分出土文獻、敦煌文獻、地方文獻等等。文獻學的任務,張舜徽先生的《中國文獻學》做了很精當?shù)母攀?,即“對那些保存下來了的和已?jīng)發(fā)現(xiàn)了的圖書、資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簡、帛書),進行整理、編纂、注釋工作,使雜亂的資料條理化、系統(tǒng)化,古奧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進一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條別源流,甄論得失,替研究工作者們提供方便,節(jié)省時間,在研究、整理歷史文獻方面,作出有益的貢獻,這是文獻學的基本要求和任務?!钡诙?jié)文獻的載體文獻的載體,就是記錄文獻的物質(zhì)材料。我國在紙發(fā)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文獻載體(1)甲骨:龜甲獸骨的總稱。龜甲多用腹甲,少數(shù)也用背甲,獸骨多用牛胛骨,少數(shù)也用其它動物如鹿、豬等的骨,故合稱甲骨。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文獻載體,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其上刀刻的文字稱甲骨文,是殷商時代貴族占卜吉兇禍福的卜辭。(2)金石:是指以青銅器和石塊為文獻的載體,也是鐘鼎和豐碑的總稱。在商代至秦漢的青銅器上面鑄上或刻上的文字,稱為“金文”,又稱“鐘鼎文”。傳世的器物數(shù)量很多,大體可分為禮器、樂器、兵器、食器等。秦以后,普遍以石刻代替金刻?!笆奈摹笔乾F(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巡行各地??淌浌?。共刻了嶧山、泰山、芝罘、東觀等七塊刻石。東漢靈帝“熹平石經(jīng)”、三國齊王曹芳“正始石經(jīng)”、唐文宗“開成石經(jīng)”(現(xiàn)存西安碑林)。(3)簡牘簡牘,即竹(或木)簡與木版的合稱。古代把書寫的狹長竹片,稱作“簡”,把木版稱為“牘”或“版”。版牘呈四方形,亦稱“方”。把諸簡編連在一起稱“冊”,是編連諸簡的象形字?!皟浴蓖ú?,亦稱“策”。古人常說的“簡牘”、“方策”就是指寫在竹片木版上的書籍。(4)縑帛縑帛,絲織品的總稱。古代的絲織品作為文獻的載體,一般稱為帛書。絲織品又稱素、繒、縑,故亦可稱之為“素書”、“繒書”、“縑書”。還可簡稱為“素”和“縑帛”。帛書的產(chǎn)生大概在春秋簡牘行時,已開始用絲織品寫文章。因簡牘笨重,保存、攜帶、閱讀都不方便,于是在使用簡牘的同時,出現(xiàn)了縑帛。(5)紙張紙張,作為一種價廉易得的書寫材料,是較為理想的文獻載體。(6)膠片與磁帶膠片,感光材料的總稱。膠片的構(gòu)造,主要有片基和感光層兩部分。磁帶,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帶上,涂敷一層粉狀磁性材料制成。磁帶可以用來記錄聲音、圖像、數(shù)據(jù)或其它電信號,免去文字印刷和書寫,是一種記錄和貯存文獻的最新載體。第三節(jié)文獻內(nèi)容方面的體裁古代文獻從內(nèi)容體裁上,大致可分為:著作、編述、抄纂三大類。

一、著作。所謂“著作”,按照古代的要求,是專就創(chuàng)造性的寫作說的。無論它的內(nèi)容,是抒情、是紀實、還是說理,但由于它們同有一個條件,便是這些內(nèi)容,都是前人沒有說過或記載過的,第一次在這部書內(nèi)出現(xiàn),這才算是“著作”。簡言之,凡是前無所承,而是個人的創(chuàng)造才稱作“作”、“著作”。二、編述。所謂“編述”,是在許多可以憑藉的資料的基礎(chǔ)上,加以提煉制作的功夫,用新的義例,改編為另一種形式的書籍出現(xiàn)。僅管那里面的內(nèi)容,不是作者的創(chuàng)造而是從別的書內(nèi)取來的;但是經(jīng)過了細密的剪裁、镕鑄,把舊材料變成更適用的東西,這便是“編述”。簡言之,編述就是集合各種文獻資料,重新加以編排整理,“述而不作”,稱為“述”,也稱“編述”。三、抄纂。將過去繁多復雜的材料,加以排比,撮錄,分門別類地用一種新的體式出現(xiàn),為抄纂。

第四節(jié)編纂形式的體裁一、總集總集,指多位作家詩文詞曲之匯集。其單收一人之作者為別集??偧蓡问找环N文體,亦可兼收多種文體,亦可兼收歷代。二、別集匯集個人多種文體作品為一書,稱為別集,與總集相對而言。多數(shù)別集都是匯集文學作品,有的別集則還包括論說、奏議、序跋、書信、語錄、傳記等,內(nèi)容較為寬泛。三、類書是指匯抄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詩賦文章、儷詞駢語,按照類別或韻部編排,以供檢索的書。四、叢書匯集多種單獨著作,匯編成一套大書,冠以總名編成的書,稱為叢書。又稱匯刻、合刻、叢刻、叢刊、叢擱、叢編、類編、全書等。

叢書,叢字具有總括、聚集之意。叢書所收的著作,多的有幾千種,少的只有幾種。

第五節(jié)古代文獻的散亡

一、文獻的散佚:(一)有形的摧毀:(1)秦始皇焚書(2)王莽之亂(3)董卓之亂(4)八王之亂(5)侯景之亂與周師入郢(6)宇文化及兵變(7)安史之亂(8)黃巢之亂(9)靖康之變(10)紹定之禍(11)乾隆年間的編《四庫全書》(12)鴉片戰(zhàn)爭以后(13)日本侵華戰(zhàn)爭期間(14)十年浩劫(二)無形之摧毀(1)重德輕藝(2)以新掩舊(3)重視文詞,鄙棄樸學(4)因人廢言(5)秘不示人(三)現(xiàn)存文獻的類別和數(shù)量:

(1)經(jīng)部文獻

(2)史部文獻(3)子部文獻(4)集部文獻(5)現(xiàn)存歷史文獻的數(shù)量:

參考書目: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中州書畫社)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齊魯書社)張家璠《中國歷史文獻學》(廣西師大出版社)洪湛侯《中國文獻學新編》(杭大出版社)楊燕起等《中國歷史文獻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一章歷史文獻的產(chǎn)生與聚散第一節(jié)歷史文獻的產(chǎn)生、形體及內(nèi)容性質(zhì)的分類一、歷史文獻的產(chǎn)生: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典籍當推《尚書》。該書保存了世界是最早的歷史文獻。其中《虞書》、《夏書》是春秋戰(zhàn)國時人根據(jù)相傳舊說綜合整理而成。《商書》5篇,其中除《湯誓》被認為是后人追記的以外,其它都是原始的檔案文獻。《盤庚》三篇,寫作時間最久,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距今已有3700多年歷史。《尚書·多士》“維殷先人,有典有冊”。說明商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典冊。

二、記錄文獻的載體:在我國紙張尚未發(fā)明之前,各國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書寫材料,比如印度人用棕櫚葉抄寫佛經(jīng),巴比倫人用泥板,埃及人用紙草,小亞細亞人用羊皮。我國在紙發(fā)明之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文獻載體(1)甲骨:龜甲獸骨的總稱。上面刻的文字稱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辭”。(2)金石:“金文”指商代至秦漢時期青銅器上面鑄上或刻上的文字,又稱“鐘鼎文”。秦以后,普遍以石刻代替金刻?!笆奈摹笔乾F(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巡行各地??淌浌?。共刻了嶧山、泰山、芝罘、東觀等七塊刻石。東漢靈帝“熹平石經(jīng)”、三國齊王曹芳“正始石經(jīng)”、唐文宗“開成石經(jīng)”(現(xiàn)存西安碑林)。(3)簡牘:古代以木為牘,以竹為簡,合稱簡牘。居延漢簡、云夢秦簡、銀雀山漢簡等。(4)縑帛:在竹簡盛行之時,縑帛已用于寫書。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30多種12萬字的帛書。其中有《老子》、《經(jīng)法〉、《稱〉、《道原〉、《周易》、《戰(zhàn)國策〉等。還繪有導引圖、地圖、駐軍土、街坊圖等。紙:紙字本義,是指漂洗蠶繭時附于篋上的絮渣?!稘h書·外戚傳》中記解光奏“發(fā)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蹏書”。應劭注:“赫蹏,薄小紙也”。當指縑帛。甲骨文 毛公鼎 毛公鼎銘文簡牘 長沙馬王堆帛書 1957年在西安灞橋出土的紙雕版 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shù)《三國志·文帝紀》裴注引胡沖《吳歷》“帝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餉孫權(quán),又以紙寫一遍與張昭”?!侗碧脮n》引《崔瑗與葛無甫書》“今遺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東晉元興三年(404)桓玄自立為皇帝,下令說“古無紙,故用簡,非主于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保ā冻鯇W記》卷21引“桓公偽事”)從此確立了紙作為主要文獻載體的地位。三、歷史文獻的內(nèi)容、性質(zhì)的分類:我國歷史文獻從內(nèi)容體裁上可分為:著作、編述、抄纂三大類。著作:凡是前無所承,而是個人的創(chuàng)造才稱作“作”、“著作”。顧炎武《日知錄》“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而后為”。(卷19)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覺而已先覺,因以所先知先覺者數(shù)人,俾人皆知之覺之,而天下之知覺自我始,是為作”。(《雕菰集》卷七“述難”)(2)編述:集合各種文獻資料,重新加以編排整理,“述而不作”,稱為“述”,也稱“編述”。(3)抄纂:將過去繁多復雜的材料,加以排比,撮錄,分門別類地用一種新的體式出現(xiàn),為抄纂。叢書:叢字具有總括、聚集之意。匯集各種單獨著作,匯編成一套大書,而自立名稱的書,稱為叢書。類書:匯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詩賦文章、儷詞駢語,按照類別或韻部編排,以供檢索的書,為“類書”。它把許多古籍中的原文,按其性質(zhì)內(nèi)容,分門別類的編排、摘錄,匯集成書。第二節(jié)古代文獻的散佚及現(xiàn)存歷史文獻的類別及數(shù)量一、歷史文獻的散佚:(一)有形的摧毀:《隋書·牛弘傳》記隋秘書監(jiān)牛弘在開皇初曾上書請開獻書之路,總結(jié)了隋以前文獻所遭受的“五厄”:(1)秦始皇焚書、(2)王莽之亂、(3)董卓之亂、(4)八王之亂、(5)侯景之亂與周師入郢。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一補論“十厄”:(6)宇文化及兵變、(7)安史之亂

(8)黃巢之亂:“宮廟寺署,焚蕩殆盡,曩時遺籍,尺簡無存”。(《舊唐書·經(jīng)籍志》(9)靖康之變、(10)紹定之禍。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又補論“四厄”:(11)乾隆年間的編《四庫全書》:孫殿起稱“在于銷毀之例者,將近三千余種,六七萬部以上,種類數(shù)量幾與四庫全書相埒”?!懊繃@我國古籍自秦政焚書后,實以此次查禁為書籍空前浩劫!”(《清代禁書知見錄》序)章太炎為此作《哀焚書》一文。(12)鴉片戰(zhàn)爭以后、(13)日本侵華戰(zhàn)爭期間、(14)十年浩劫。

(二)無形之摧毀:張舜徽《中國文獻學》歸結(jié)為五個方面:(1)重德輕藝:馬端臨:“若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當時雖未嘗廢錮,而并無一卷流傳至今。以此見圣經(jīng)賢傳,終古不朽,而小道異端,雖存必亡”。(《文獻通考·經(jīng)籍序》)(2)以新掩舊、(3)重視文詞,鄙棄樸學、(4)因人廢言、(5)秘不示人。(三)現(xiàn)存歷史文獻的類別和數(shù)量:(1)經(jīng)部文獻:唐文宗時,將《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十二種刻成石經(jīng)。北宋中葉又將《孟子》補刻上。故有“十三經(jīng)”之說。(2)史部文獻:A、紀傳體文獻:以記載歷史人物事跡為中心的史書。B、編年體文獻:按年月的順序記載歷史事跡的史書。C、紀事本末體文獻:以記載歷史事件為中心的史書。D、典志體文獻:以記典章制度為主的史書。E、實錄文獻:漢以后,出現(xiàn)專門記錄帝王言行的“起居注”。以《起居注》一類史料為依據(jù)而修成的專記某一皇帝統(tǒng)治時期的編年大事記,稱為“實錄”。F、史評文獻:即史學理論著作。G、歷史地理與方志文獻:歷史地理是歷史學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方志是以地域為記載中心,記述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綜合性著作。H、筆記文獻:為隨筆雜錄之作,可補正史記載不足(3)子部文獻:子部書是諸子百家的個人著作。子部還有一此科技文獻。(4)集部文獻:為個人的詩文總集。(5)現(xiàn)存歷史文獻的數(shù)量:依據(jù):A《中國叢書綜錄》共收錄單種文獻38891種。B孫殿起《販書偶記》:記清以前遺存的單刻本文獻1萬種,清人著述16000種,共26000種。C、朱士嘉《中國地方志綜錄》:1978年普查全國180家圖書館收藏的方志文獻共8500多種。僅這三本書的統(tǒng)計就已達67391種,此外還有小說、戲曲、佛、道、經(jīng)藏等,估計現(xiàn)存文獻約為八萬種。思考題:①“文獻”古今含義有何不同?②我國保留下來最早最完整的歷史文獻是什么?③古代歷史文獻的載體(流傳形式)主要有哪些?④解放前后我國在簡牘文獻、縑帛文獻方面有哪些重大發(fā)現(xiàn)?有何意義?⑤古代文獻在歷史上曾經(jīng)遭受過哪“五厄”、“十厄”、“十四厄”?⑥現(xiàn)存史部文獻主要有哪幾大類?各類有何特點,有何代表作?⑦什么是實錄?現(xiàn)存最完整的實錄有哪幾部?⑧什么是叢書、類書?有何特點?⑨“十三經(jīng)”、“二十四史”各包括哪些著作?“十三經(jīng)”的基本內(nèi)容如何?第二章 歷史文獻的版本第一節(jié)版本的源流及唐以來刻本、寫本之概況一、什么是版本:《論衡·量知》“斷木為槧,析之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牘。”《說文》片部曰:“牘,版也”,“版,片也”。說明版原指木牘,版與片意思相通,又引申為竹片。是源于簡牘的。寫了字的竹片稱簡,木片稱版?!氨尽钡脑x是根,古代用縑帛抄寫的書,用木軸為心卷起來,稱“卷軸”。許多卷軸放在書架上,軸頭露在外面,稱作“書根”。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一“今人稱書下邊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計數(shù)之詞”。說明“本”的名稱源于縑帛?!鞍姹尽币辉~始見于北宋?!端问贰ば蠒m傳》“(真宗)景德三年(1005),上幸國子監(jiān),閱庫書,問昺經(jīng)本幾何?昺曰:‘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版本大備’”。又《崔頤正傳》“咸平初,諸經(jīng)版本多舛訛,真宗命擇官詳正”。在此,“版本”是指雕版印刷的書。它是與寫本相對的。二、為什么要講究版本:古籍的各種版本書,由于刻寫的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刻寫的單位、方式和增刪、批點、評注等情況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版本。如《后漢書·酷吏樊曄傳》有“寧見乳虎穴”,江南刻本皆印成“寧見乳虎六”,虎穴變成了六只虎。陸深《儼山外集》載,明初名醫(yī)戴元禮,在南京碰到一醫(yī)生追著病人叮囑“煎藥時,一定要放一塊錫同煎”。元禮奇怪,錫怎么可以入藥呢?經(jīng)查問,原來這位醫(yī)生依麻紗本開的藥方。書上誤將食字旁的“餳”刻成了“錫”,“餳”即“糖”。陳垣先生曾寫有《語錄與順治宮廷》一文,他通過對《茆溪語錄》兩種版本的???,證明康熙本卷三載有羅人琮為茆溪(釋行森)作的“塔銘”有誤,其中引茆溪臨終前作的偈語:“開口便罵人,無事尋煩惱,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國里度(后有的版本作“見”)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呵、呵!總是一場好笑。”三、歷代版本之概述:(1)唐代刻本:我國雕版印刷的出現(xiàn),大約是在唐代。據(jù)明代邵經(jīng)邦《弘簡錄》記載,貞觀十年(636)唐太宗看到長孫皇后的遺作《女則》十篇,認為皆“采古婦人善事”,有“足垂后代”的價值,便“令梓行之”?!拌餍小奔吹癜嬗∷??!杜畡t》是最早的印本書。現(xiàn)存至今最早的唐代印本是1966年在韓國東部慶州佛國寺的釋迦塔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漢文譯本《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jīng)咒》,據(jù)研究,該經(jīng)刻印于武后長安四年(704)到唐玄宗天寶十年(751)間。其次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發(fā)現(xiàn)的《金剛經(jīng)》卷子本,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雕印,用7張紙連接而成,長16尺,后被斯坦因盜竊去了,現(xiàn)藏英國國家圖書館?!稛o垢凈光大陀羅經(jīng)》印刷品(2)五代刻本:五代后唐長興三(932),宰相馮道奏請朝廷,由國子監(jiān)負責,依唐石經(jīng)雕印“九經(jīng)”(詩、書、易、儀禮、周禮、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以后,經(jīng)后晉、后漢,至后周廣順三年(953)歷四朝22年完成。接著又擴大范圍,雕印了解釋《九經(jīng)》音、義的《經(jīng)典釋文》、《論語》、《孝經(jīng)》、《爾雅》等儒經(jīng)。以上印本,統(tǒng)稱“監(jiān)本”。私刻本也出現(xiàn)了。據(jù)王明清《揮麈錄》載:毋昭裔原家境貧寒,因借人《文選》、《初學記》不得,而發(fā)愿雕印。后做了后蜀宰相,實現(xiàn)諾言,先是動用家資刻印了《文選》、《初學記》、《白氏六貼》,繼之出資辦學,刻印《九經(jīng)》。毋氏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私刻家。文殊師利菩薩像(五代刻本) 宋代刻本(3)兩宋刻本:A、官刻:分中央、地方兩種:中央以國子監(jiān)為首,其刊印裝潢精美,校讎詳審。北宋監(jiān)本書,僅有乾德三年(965)刻《經(jīng)典釋本》30卷和太宗端拱元年(988)刻《周易正義》14卷,藏北京圖書館。其余大都是南宋的翻刻本和刻本。如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兩漢書、《史記》,是南宋時依北宋杭刻修補后重印的。中央刻本還有崇文院、秘書監(jiān)、司天監(jiān)等刻本。地方刻本有茶鹽司本、轉(zhuǎn)運司本、安撫司本以及府、州、縣學、書院等刻印的書,現(xiàn)存國圖的有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刻的《通鑒》即為茶鹽司本。B、私刻本:又稱家塾本。據(jù)葉德輝《書林清話》統(tǒng)計私刻有46家之多。著名的有岳飛之孫岳珂刻印的《相臺五經(jīng)》。有奸相賈似道的門人廖瑩中刻印的“九經(jīng)”。陸游之子陸子遹所刻陸游《渭南文集》50卷。史書方面,有建安黃善夫刻印的《史記三家注》、建寧蔡琪的《漢書集注》等。C、坊刻本:南宋的書坊至少有20余家。比較著名的有杭州陳超經(jīng)籍鋪、建安余志安的“靳有堂”和余仁仲的“萬卷堂”。(4)元刻本:A、官刻:中央主管刻書的機構(gòu)是秘書監(jiān)的興文署和藝文監(jiān)。保存至今的有興文署至元二十七年(1290)所刻《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通鑒釋文辨誤》等。地方官刻,一般由地方各級機關(guān)、各路儒學或書院刊行。由中書省指派地方政府刊印的也不少。B、私刻:葉德輝統(tǒng)計有40家之多。有的往往由名人手寫,或用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字體刻印。傳世的有大德八年東平丁恩敬所刻《元豐類稿》50卷,是元刻本之代表。岳浚所刻《春秋經(jīng)傳集解》(荊溪家塾本)今收入國圖。C、坊刻:其盛況超遼、兩宋。據(jù)葉德輝統(tǒng)計有30多家。著名的有葉日增的《廣勤堂》、劉君起《翠巖精舍》、余氏勤有堂。傳世刻本有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刻《春秋公羊傳解詁》(何休著),由余仁仲萬卷堂刻印。(5)明代刻本:A、官刻:中央各機關(guān)都兼事刻書,以司禮監(jiān)為最。司禮監(jiān)下屬漢、藩、道三個經(jīng)廠,是專司刻書的機構(gòu),他們分別刻印儒、佛、道家經(jīng)典。北京國子監(jiān)、南京國子監(jiān)刻印的書總計315種,南監(jiān)本占了87%,其中《二十一史》最善。藩府刻本:如成化二十三年(1487)唐藩刻《文選》,嘉靖十三年(1534)秦藩刻《史記三家注》。B、坊刻:如北京汪諒書籍鋪、永順書坊、南京的富春堂、廣慶堂等。徽州余象斗刻印的《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均為精本。C、私刻:先以吳興的凌濛初為最著名,經(jīng)他們刻印的批注、評點等典籍100多種。萬歷到清初以常熟毛晉為最著名。(6)清代刻本:A、官刻:1672年,康熙在武英殿設(shè)修書處,由翰林院詞臣總領(lǐng)其事。清代凡欽定、御制、敕撰以及經(jīng)史書籍,均由武英殿刻印,通稱“殿本”。地方各級政府及州、縣、府學也多刻印書籍。曾國藩創(chuàng)立江南官書局以后,各省仿效,淮南書局、浙江書局、蘇州書局、江西書局、福州書局等相繼建立。B、私刻:有的是自著自刻或選刻古籍珍本,有的是輯刻叢書、逸書或摹刻舊書。乾、嘉時期,著名私刻家有鮑廷博、盧文弨、黃丕烈、顧千里等。鮑氏刻《知不足齋叢書》三十集,收198種書。盧氏刻《抱經(jīng)堂叢書》,黃丕烈刻《士禮居叢書》等。C、坊刻:最早的是蘇州席氏“掃葉山房”,創(chuàng)設(shè)于萬歷年間,曾補刻過汲古閣本“十七史”中的《舊唐書》、《舊五代史》等。在北京、南京、蘇州、揚州等地多達幾十家書坊。第二節(jié)版本的種類

(一)從時間角度分:按刻書時代的先后,可分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遼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按刻印流傳先后,則有祖本、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按原本照樣翻刻)、影刻本(影摹原刻本上版)等。(二)按刻印地點分:A、浙本:浙江地區(qū)的刻本。五代以后,浙江很多地方都有刻書活動。具體包括杭州本、衢州本、婺州(金華)本、臺州本、嚴州本等,宋代刻本一般用唐歐陽洵體字,秀麗俊俏,字體方整,在宋本中居于首位。B、閩本(建本):福建地區(qū)的刻本。其中主要指建寧府的刻本,建寧府是宋明刻書中心之一。還包括建陽本、麻沙本等。宋代刻本采用字體介于顏、柳之間。其中建陽、麻沙本錯誤較多,因當?shù)厥a(chǎn)榕樹,木質(zhì)松軟,刻書既快又多,質(zhì)量較多,在宋版中較劣。C、蜀本:四川地區(qū)的刻本。唐末、五代、兩宋成都和眉山刻書業(yè)最為興旺。主要有大字本、小字本、眉山本等,一般用顏體字。多為善本。如著名的大字本“眉山七史”、《宋書》、《齊書》等。(三)按刻印者來分:有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三大類。官刻本又分為:監(jiān)本、興文署本、經(jīng)廠本、殿本、內(nèi)府本等。家刻本、命名或以堂、以室、或以姓,名目很多。坊刻本則多以書肆、書林、書堂、書鋪等命名。(四)按書的內(nèi)容的增減、評注等情況來分:(1)增訂本:指在內(nèi)容、文字方面經(jīng)過增補和修訂的本子。(2)刪節(jié)本:指對原書經(jīng)過刪削或僅節(jié)取其中某一部分印的本子。(3)足本:指內(nèi)容沒有殘缺本子。(4)殘本:指內(nèi)容殘缺了部分篇章或書面的本子。(5)批點本:指在書上加上了批語、評論或圈點的本子。(6)注本:指在正文之外,又另加了注釋的本子。(五)按質(zhì)量和價值來區(qū)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2)寫刻本:指由作者本人或名家書寫上版,再刻印的本子。(3)影刻本:指模仿原版刻印的本子。(5)百衲本:衲,原指和尚所穿經(jīng)過許多補綴的衣服。指選擇一本書的不同版片合印的書籍,因其補綴很多,故名。此種版本能集各種好的版本之長。(6)邋遢本:指書版模糊不清,字跡不清晰的本子,如南宋蜀本“眉山七史”,至元代時,版片模糊,稱為邋遢本。(六)根據(jù)版式、印色和字體形式來分:(1)巾箱本:指版式特小,便于攜帶的本子。此名起于宋,清乾隆以后又有袖珍本之名,意謂可以藏于懷袖之中。(2)套印本:指用幾種顏色分數(shù)次套印而成的本子,兩色一般朱墨、套色可多達6種。(3)大字本、小字本:宋人刻本喜用大字,稱大字本,如蜀大字本。宋元刻本中所刻字體比一般要小,稱小字體。(4)聚珍本:清乾隆間,用木活字刊印《永樂大典》中的古佚書,乾隆因以活字這個名稱不雅,更名聚珍版,因在武英殿印引,故亦稱武英殿聚珍本。

第三節(jié)版本的外觀形式及版本鑒定方法一、古書的裝訂形式:(1)簡策裝

、(2)卷軸裝、(3)旋風裝:又稱龍鱗裝、旋風葉子、(4)蝴蝶裝、(5)包背裝、(6)線裝。二、版面各部位的名稱術(shù)語:(1)版框:又叫邊攔,指書籍中每一葉四周最外側(cè)的線框。界行:即行格,版框內(nèi)用直線分成行格,便于書寫和刻印。界行線一般用黑色,稱作烏絲欄,用紅色的稱為朱絲欄。

版心:又稱書口、版口、中縫。一個印刷葉分為兩個半葉,兩個半葉結(jié)合的部分就是版心。有版心便于裝訂折頁。書中折縫處印有黑線的稱“黑口”;不印黑線的稱“白口”;黑線細的稱“細黑口”;黑線粗的稱“大黑口”;沒有黑線刻有文字的稱“花口”。因版心上下的黑線,好似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所以又叫“象鼻”魚尾:書籍的版心位置一般都刻有魚尾,魚尾的作用有二:一是裝飾,二是折疊。魚尾在版心上方稱為上魚尾,在下方稱為下魚尾。魚尾朝同一方向稱順魚尾,否則稱對魚尾。從魚尾上下到版框處稱象鼻。也有將魚尾本身稱象鼻的。古書的版式清乾隆寫本《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軸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