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本章要點】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本位。2.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歷史演變。3.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4.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5.
中國傳統(tǒng)家風文化。本章目錄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本位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歷史演變第三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第四節(jié)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本位一、倫理與哲學二、倫理與宗教三、倫理與文學四、倫理與科技本節(jié)主要內容一、倫理與哲學中國思想史發(fā)展的兩條路徑:一種是從“天道”及“人道”。先秦的老莊、魏晉時的玄學派都屬于這種類型;另一種發(fā)展路徑是由“人道”而及“天道”,即按照倫理政治原則構建其宇宙觀。儒家基本都屬于這一種類型。在儒學那里,哲學完全為道德服務,并以道德為中介,反作用于經(jīng)濟基礎。這種把哲學道德化,又把道德哲學化的倫理型哲學,為中國宗法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一方面規(guī)定了中國人“重理性,輕知性”的思維方式,限制了思辨的發(fā)展,以對“人倫”的關注代替對“自然”的研究;另一方面使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建立了一個相當精致和完備的體系。二、倫理與宗教特點:在周孔教化興起之后,中國文化便將中心轉移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出現(xiàn)與其他文化類型不同的倫理具有宗教功能、以道德代宗教的特殊情形。傳統(tǒng)中國人不僅在倫理中尋找終極的關懷,在如何向善和靠善時,其他宗教體現(xiàn)出對于自我的不信任而需要一種外在力量,而傳統(tǒng)中國人則可以依賴對于人性的自信和自身的力量而完成成人、成圣的過程。兩千年來的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文化,雖然其中有種種宗教并存,如沿襲自古的祭天祭祖(后來變質而構成孔子教化內涵的主要部分),如佛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然而這些宗教不僅沒有動搖儒學的中心地位,而且差不多都表示彼此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中國文化以倫理承擔了宗教的功能,為人們提供一種終極的關懷;以道德理性取代了信仰,使人確信,只需將天賦的善端“擴之”、“充之”,就可以獲得善的品格,甚至獲得幸福的人間生活。所以,中國人從倫理生活中,就已經(jīng)深深嘗得了人生的一切趣味。三、倫理與文學一:其一,從中國文學的基本價值取向來看,不管是代表古代文學輝煌成就的《詩經(jīng)》、《楚辭》,還是后世的散文漢賦、唐宋詩詞、明清之際的雜劇小說,本質上皆以“善”為價值取向。二:其二,從文學與社會教化的關系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的文學家不僅通過文學藝術來表達自己對“美善合一”道德審美境界的價值追求,更以其為“厚人倫,美教化”的工具。深受儒家思想濡染的文學家以“修齊治平”的積極入世思想為共同的人生目標,而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互補的人生價值取向作為他們共同的心態(tài)表達,從而形成以詩文為教化工具的古代最重要的文學觀念。四、倫理與科技基本導向:基于“天道自然”的自然觀以及“輕自然之理而重人文之道”的認知方式,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科技的基本導向:以“正德”為價值取向,即以有利于德性的提升為第一目標,然后才考慮其“利用”、“厚生”的問題,將科技視為實現(xiàn)人事的工具。不足之處:這種“正德”、“功致為上”的科技價值觀制約了中國傳統(tǒng)科技的發(fā)展。在自然科學方面,重視宏觀規(guī)律的探求,重視事物總體特征、事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探求,而輕視一事一物具體性質的研究。第二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歷史演變一、先秦——孕育形成階段二、漢唐——一統(tǒng)化的階段三、宋元——綜合完備階段四、明清——批判總結階段本節(jié)主要內容一、先秦——孕育形成階段(一)上古:倫理精神的基因從上古神話和《周易》等著述中,可以窺見中國倫理精神的基因。其中,《周易》建構了中國倫理精神的原初哲學模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論體系,“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善惡報應的信念,陰陽二分的思維方式。(二)夏商西周:倫理道德的萌芽從夏到西周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萌芽階段。古代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宗教習俗與帝王治世相聯(lián)系。(三)春秋戰(zhàn)國:倫理道德的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值此亂世,思想領域異常活躍,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一時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形成、奠基階段。二、漢唐——一統(tǒng)化的階段(一)漢初:黃老之學。漢初,適應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取黃老之學作為“治國安民”的方針,取得了“文景之治”的實際效果。(二)漢武帝: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從此,儒家被奉為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正統(tǒng)而定為一尊。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玄學、佛教和道教相繼興起,玄、佛、道、儒大家彼此爭斗,儒學一度衰微。(三)唐中葉:儒學復興。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重新重視儒學,儒學開始復興。唐朝前期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的局面使玄學的悲觀主義、佛學的出世思想賴以存在的現(xiàn)實基礎漸漸失去,中唐以后儒學在比較和鑒別之中地位回升。三、宋元——綜合完備階段(一)理學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建構理學:理學把本體論與倫理學相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哲學的倫理化和倫理的哲學化。其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形成博大繁雜的邏輯結構,是前人所無法比擬的。因此,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深化綜合階段。朱熹: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構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嚴密的、哲理化的倫理道德思想,把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二)家風文化發(fā)展成熟這一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推崇,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的家風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并走向成熟。出現(xiàn)了大量的家訓讀本,如司馬光《家范》、蘇軾《與侄書》、歐陽修《與十二侄》、陸游《放翁家訓》等。四、明清——批判總結階段明末清初是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中國宗法社會步入晚期,傳統(tǒng)倫理思想也演進到了批判總結階段。明朝理學的巔峰中期資本主義萌芽末期進步思想家批判清朝嚴酷的文化專制政策文字獄欽定程朱理學為真理第三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一、人倫起點二、人倫秩序三、人格塑造四、價值取向本節(jié)主要內容一、人倫起點人性論是中國倫理思想體系的基礎。中國傳統(tǒng)倫理植根于血緣親情,血緣親情出于人的本性,要論證倫理的合理性與道德的可能性,首先就必須到人性中去尋找根據(jù)。關于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必要性問題,從根本上講可以歸結為人性是否需要規(guī)范的問題。對于人性之本質的探討,在中國古代最早一批倫理思想家那里就成為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問題。人性善——孟子人性惡——荀子人性自由論——莊子、魏晉玄學(一)人性理論(二)天賦德性古代思想家正是通過對人性問題的審視和探究,推演出人性是由天性走向德性的結論。在這些人性理論中,儒家的性善論、天賦德性論始終是中國人性論的主流。儒家關于人性本質的規(guī)定之前提在于強調人禽之分。在人禽之分的意義上定義人性,把人性看成人之異于、貴于禽獸者,把道德作為人性的主要內容。儒家這種天賦德性論也為中國傳統(tǒng)德治主義治國實踐提供了人性論的依據(jù)??鬃酉穸⑷藗愔刃蛩枷爰腋鶕?jù)“天道”秩序和人性的“天命”原則構建了“禮”制?!岸Y”是中國文化人倫秩序與人倫原理最集中的體現(xiàn)和概括,可以說,中國倫理的秩序就是“禮”的秩序,中國倫理思想體系的建構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禮”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過程。1.“禮”的起源:原始宗教時期2.整體至上:春秋時期,孔子對“禮”進行了倫理道德化的提升;兩漢時期,董仲舒把“禮”轉化為“三綱五常”;宋明時期的新儒學又將之轉化為絕對的“天理”3.“公忠”原則:中國傳統(tǒng)道德始終貫穿著一種整體至上的“公忠”道德原則(一)禮的精神(二)愛有差等由仁道(愛人)精神屈從于宗法等級關系而產(chǎn)生的“親親有術,尊賢有等”,即愛有差等,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的基本特點。它集中表現(xiàn)為以家族為本位、強調等級秩序的整體意識。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上,雖然有墨家以“愛無差等”為特征的“兼愛”原則,但是自秦漢之后它就成了“絕唱”。所以,強調“禮”為儒家“仁”道精神的行為節(jié)度,“仁愛”原則就必然體現(xiàn)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等既溫情又等級森嚴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三、人格塑造無論處己、處人,還是處世,其邏輯歸宿都是“成人之道”或理想人格的塑造,這也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家對道德進行探討的核心問題。對“人道”理論的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以“仁義”為內核的理想人格?!寮移涠凹鎼邸钡睦硐肴烁?。——墨家其三,“無為”的理想人格?!兰?一)成人之道(二)精神自由在“天命”與“主體力量”(力命)的關系上,“人道”既是人們行為的道德法則,更是不可違逆的“天命”或“天理”之必然,從而陷入了道德的宿命論,在道德選擇上重自覺而忽視自愿、重必然而漠視意志自由。盡管孔孟儒學都承認主體的選擇自由和意志力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同時進一步指出人的這種自由和力量根源于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體選擇和主體創(chuàng)造的自由,盡管在理論與現(xiàn)實中受制于天命之必然性,但是不管是在儒學還是在道家思想中,主體價值的實現(xiàn)最終仍然是以“自由”為旨歸的。四、價值取向1.義利之辨義和利涉及道德原則和物質利益的關系問題。“義”一般指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即宗族、國家的利益;“利”指物質利益,即個人的私利。義利之爭貫穿中國古代思想史之始終,由此形成三種基本觀點。第一種是重義輕利觀,主要代表是儒家學派。第二種是重利輕義觀,主要有以管仲、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第三種是義利并重觀,主要代表是墨家學派。(一)義利關系理欲關系為人的感性需求、物質欲望與道德理性、社會道德準則的關系問題,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在理欲關系方面主要有三種觀點。在理欲關系方面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以道家為代表的無欲禁欲論。第二種是與寡欲、無欲論相對的縱欲享樂論。第三種是儒學的以理制欲論,它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上占據(jù)主導地位。2.理欲之辨四、價值取向在“義利之辨”即道義與功利的關系這一問題上,孔孟“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仲舒)的道義論,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關于道德價值觀的主要傾向。漢儒董仲舒將其發(fā)展、概括,把義利絕對地對立起來,到了宋明理學時期,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繼而,程朱理學由“義利之辨”深化出“理欲之辨”,將其極端化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本質來看,“重義輕利”的道德價值觀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和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主義的產(chǎn)物。(二)重義輕利第四節(jié)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與傳統(tǒng)美德二、中華民族的主要傳統(tǒng)美德本節(jié)主要內容一、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與傳統(tǒng)美德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經(jīng)世致用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和與之相應的德性要求——美德。(一)儒家道德規(guī)范與美德:強調道德自覺、群體本位的理論原則和以“三綱五?!睘楹诵牡膫惱韮r值系統(tǒng)(二)道教道德戒律與美德:對長生之道和仙人的存在堅信不疑。強調人道戒律和積善立功,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三)佛教道德戒律與美德: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善惡觀(四善四惡)與業(yè)報輪回(行善業(yè),得善報)的理論中。二、中華民族的主要傳統(tǒng)美德(一)仁愛孝悌(二)禮讓謙和(三)誠信知報(四)篤實寬厚(五)儉以養(yǎng)德(六)義以至上對今天的啟示:除了上述傳統(tǒng)美德,還有“舍生取義”的威武不屈精神,“行己有恥”、“知恥”的道德意識等,這些都在塑造中華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強大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傳統(tǒng)美德也在不斷地發(fā)展。伽達默爾指出:“如果沒有過去,現(xiàn)在的視閾就根本不能形成。正如沒有一種我們誤認為有的歷史視閾一樣,也根本沒有一種與世隔絕的現(xiàn)在視閾。”今天中國的倫理道德建設、文化謀求發(fā)展,一方面必須珍視歷史傳統(tǒng),才能獲得深厚的根基。另一方面,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追求真理的實事求是態(tài)度,進行科學的分析,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采取棄糟取精、批判繼承、綜合創(chuàng)新、古為今用的原則,大力弘揚,使其在當今時代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思考題】1.為什么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倫理型的文化?2.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內涵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3.簡述儒家人性善理論對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利弊。4.結合當今的社會道德現(xiàn)狀,談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對于今天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5.為什么中國可以發(fā)展出博大精深的家風家教傳統(tǒng)?對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啟示意義?6.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弘揚之間應該是什么關系?請結合個人生活實踐舉例說明。7.如何認識當前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的時代意義?!緮U展閱讀】1.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5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3.張祥浩.中國古代道德修養(yǎng)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4.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6.郝大維,安樂哲.孔子哲學思微.蔣弋為,李志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7.顏氏家訓.2版.檀作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22.第五章中國古代史學【本章要點】1.
我國史學發(fā)展的各階段及其特點。2.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3.
中國古代的史籍類型。本章目錄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進程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史學典籍概覽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進程一、從史官的出現(xiàn)到史書的誕生二、史學進入官書與私人著述并存的時代三、史學從自立門戶到多途發(fā)展的階段四、我國古代史學發(fā)展的黃金時代五、我國史學的總結和轉化期本節(jié)主要內容一、從史官的出現(xiàn)到史書的誕生記錄方式:口耳相傳——卜辭與金文——史書職責:溝通人神之間事務、既煩且廣——后世逐漸簡化職能總體趨勢:史官職權范圍愈古愈廣,時代愈后則愈小,但其作為神職的性質一直到春秋時期仍沒有改變。二、史學進入官書與私人著述并存的時代首創(chuàng):春秋末期,孔子在參考各國史書的基礎上,將魯國史官所撰的《春秋》依據(jù)自己的見解刪削成有著獨立思想體系的歷史著作,書名仍沿其舊稱。舉例:相傳左丘明除作《左傳》外,還有外傳一書,即《國語》。它和記事周詳?shù)木幠牦w史書《左傳》不同,它是分國記言的文獻匯編,屬于國別體史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編次,共21卷。書載春秋各國的“訓誡諫說之辭”,常有精辟之論,比同為記言的《尚書》更富政治見解和歷史意識。在對天人關系的認識上,它發(fā)展了《春秋》重人事的進步思想,幾乎達到了《左傳》的高度。春秋左傳注疏正義三、史學從自立門戶到多途發(fā)展的階段中國古代史學萌芽于春秋及之前,確立于兩漢時期,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勢頭。代表作:紀傳體通史:《史記》;紀傳體斷代史:《漢書》、《三國志》、《后漢書》、《宋書》等;編年體斷代史:《漢紀》、《后漢紀》;少數(shù)民族史學:《十六國春秋》;人物傳記:《高士傳》、《高僧傳》;譜學與地方史志四、我國古代史學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從唐到明,史學迎來了自身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而每朝別具一格的階段性成果又令黃金時代的史學大放異彩。就紀傳體正史而言,僅唐太宗時就編撰了八部。這八部是《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這八部書都是我國紀傳體正史的名著。這一時期的正史共編撰了十五部,占“二十四史”的二分之一強,這在封建社會是罕見的。史學范圍的擴大,大量優(yōu)秀史學著作的相繼出現(xiàn),官修史書取得的顯著成績,把中國古代史學推向了繁榮的階段。五、我國史學的總結和轉化期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繁榮和不斷拓展,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史學進入全盛期,史學名家不斷涌現(xiàn),優(yōu)秀史著不斷問世。往昔已有的各種著史體裁在這個時期都有后繼回響,這使得古代史學的終結尚能余暉閃耀。舉例:編年體中的“實錄”,現(xiàn)存《清實錄》是卷帙最大、有著極高文獻價值的實錄。紀傳體的“正史”系列,盡管《明史》修撰時興時輟,幾近百年,學術價值罩有濃重的政治陰影,但是比起“《宋史》繁蕪、遼金二史又多缺略”典制體的“會要”形式,清有《春秋會要》、《三國會要》、《宋會要輯稿》等,而清乾隆時踵美“三通”,官修《續(xù)通典》、《清通典》、《續(xù)通志》、《清通志》、《續(xù)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六書,合稱為“九通”。紀事本末體史書清有《遼史》、《金史》、《西夏》、《明史》等紀事本末專著。學術史、地理史和史學評論更是力作不少。第二節(jié)
中國古代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秉筆直書、書法不隱的治史態(tài)度二、以史為鑒、經(jīng)世致用的優(yōu)良學風三、推重信史、關注人事的撰史原則四、德才學識,史家四長本節(jié)主要內容一、秉筆直書、書法不隱的治史態(tài)度秉筆直書、書法不隱是我國古代史家治史的一個最基本的態(tài)度,是古代史學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古代,記載歷史是一項十分神圣的事業(yè),史家歷來把史事記錄視為堅持大義、區(qū)別善惡的“神事”,要求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崇高的美德,力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虛美,不隱惡,以直書為榮,以曲筆為恥。為了達到實錄的目的,他們秉以公心,不為利誘,不畏權勢,不避風險,甚至不怕坐牢,忍受羞辱,拋卻生命,堅決維護歷史的真相和人格的尊嚴。不少史家的高風亮節(jié),成為后世楷模。相反,如果缺乏對歷史的尊重,趨炎附勢,任意抑揚,曲筆阿諛,則會遭到世人的非議和鄙視。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代代秉筆直書、剛直不阿、舍生取義的史學家,我們才有了大量的“信史”和“實錄”。也正因為有了他們,擁有無上權力的君主們才不得不有所顧忌。實例:1、《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靈公因荒淫暴虐而引起國亂,自己在內亂中為將軍趙穿所殺,當時趙盾任正卿。內亂平息后,晉太史董狐記下“趙盾弒其君”,趙盾認為這不是事實,而董狐反駁道:“子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趙盾對此也無可奈何。孔子聽到此事稱贊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2、《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齊莊公因與權臣崔杼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杼指使手下殺死,另立景公為君。事后,齊太史據(jù)實直書“崔杼弒其君”,被崔杼殺害。太史的兩個弟弟又先后繼任太史,他們繼續(xù)如實記錄,也先后被殺害。崔杼為太史兄弟的正義行為所懾服,不敢再行兇。而南史氏聽說三個太史盡死,擔心齊國的歷史中斷,攜簡冊前往,準備繼續(xù)如實記載。半路上得知此事已如實記入史冊,才放心返回。二、以史為鑒、經(jīng)世致用的優(yōu)良學風我國古代史家往往都懷著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把回答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或者為將來提供借鑒作為史學的首要任務。首先表現(xiàn)為史學家們往往把治史視為個人濟世安邦、治國平天下、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徑。其次表現(xiàn)為歷代史家十分重視史學教化的功能。還表現(xiàn)在史學家們對其以史為鑒、鑒古察今作用的高度重視。三、推重信史、關注人事的撰史原則推重信史評判史著優(yōu)劣的標準對史實的辨別和取舍尊重歷史事實是史學家的根本行為準則關注人事強調歷史中人的因素和真實反對天命論、不講鬼神作用對歷史事實的不斷求證上四、德才學識,史家四長史家是史學活動的主體,史學的傳統(tǒng)與史家的自身修養(yǎng)休戚相關。國人歷來對“良史”寄予厚望,而“良史”就有賴于治史者具有相應的人格和基本素養(yǎng)。中國古代史家這種對自身素養(yǎng)的嚴格要求和高度重視,不但是推動中國古代史家與史學共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而且是他們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史家四長:才、學、識、德歷代史家對史學素養(yǎng)的看法司馬遷的史家素養(yǎng)被當做典范,受到史家們的普遍推崇劉勰:“體備周孔”、“辭宗丘明”、“直歸南董”唐朝劉知己: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章學誠:“能具史識者,必具史德?!贝呵锕P法按照《春秋公羊傳》的解釋,“《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意思是說,記錄歷史時遇到尊者、親者、賢者,都應該采取“隱惡揚善”的曲筆,盡量多記其好事,不利的事即使無法完全舍棄,也應該加以隱諱。另外,《春秋》還將明善惡、寓褒貶作為史學的首要目的,對于同樣的事件,往往用不同的文字表達作者的態(tài)度,不發(fā)議論而將褒貶寓于敘事之中,后世史家將此譽為“一字之貶,嚴于斧鉞;一字之褒,榮于華冕”。作為正統(tǒng)史學的一個傳統(tǒng),這一隨意取舍、任意拔高或貶低的做法,造成了許多歷史記載的不實。尤其是各代官修史,免不了對當朝文過飾非。第三節(jié)
中國古代史學典籍概覽一、典籍概述二、史學典籍本節(jié)主要內容一、典籍概述“典籍”一詞最早見于《孟子》。《孟子·告子下》曰:“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趙岐為“典籍”作注曰:“謂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笨梢娔菚r典籍的概念還泛指文獻?!渡袝慰仔颉穭t講:“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后漢書·崔寔傳》說崔寔“少沈靜,好典籍”,大概這時候典籍的概念泛指典冊書籍。中國典籍起于何時,實難考證。典籍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產(chǎn)品。凡是典籍,無論人文社會科學,還是科學技術,都是人們意識的反映。真正的典籍,只能是學術發(fā)展的結果。我國先秦萌生的史學、文學、天文、地理、醫(yī)藥、農(nóng)桑種植以及儒、道、法、名諸子學,漢武以降的經(jīng)學,直至宋明理學、清代漢學,都同時伴隨著大量文化典籍的出現(xiàn)。自東漢佛教東傳,道教崛起,其各自的教義學術千年不衰,各種典籍層出不窮。典籍的歷史發(fā)展時期發(fā)展三皇五帝時期有了《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類的典籍百家爭鳴歷史上第一次典籍產(chǎn)生的高潮兩漢至明清由于造紙、印刷技術的發(fā)展,古代典籍舊有新傳,代有新作,多如丘山,浩如煙海,將中華民族的睿智物化凝結成燦爛的華夏文化。二、史學典籍(一)以人為綱——紀傳體:《史記》、《漢書》等(二)以時為綱——編年體:《春秋》、《資治通鑒》等(三)以事為綱——紀事本末體:《宋史紀事本末》等(四)各具功能的其他史學杰作:《通典》、《輿地紀勝》、《古今紀要》、《貞觀政要》等等(一)以人為綱——紀傳體紀傳體是以人物為記載中心的另一種歷史表述方式,是繼編年體之后出現(xiàn)的另一種重要的史書體裁,覆蓋面廣,內容豐富,特別符合“大一統(tǒng)”思想的要求,被尊為“正史”,在史學中處于主導地位。紀傳體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創(chuàng)造的。班固的《漢書》是《史記》之后又一部紀傳體史學巨著。晉代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從唐代開始,官修斷代史成為改朝換代后的一件大事,歷朝相續(xù),最終形成了一套系列紀傳體叢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瓦工勞務清包合同
- 2025年青島版六三制新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外研銜接版高二生物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4年版:韓國與土耳其航空合作協(xié)議
- 2024托管協(xié)議書模板:智能倉儲物流服務合同3篇
- 2024年貨物買賣合同標的詳細描述及具體服務內容
- 2025年滬科版九年級科學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生物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研發(fā)合作合同: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fā)合作2篇
- 2024年適用房產(chǎn)交易擔保條款協(xié)議模板版B版
- 最新VTE指南解讀(靜脈血栓栓塞癥的臨床護理指南解讀)
- 生產(chǎn)計劃控制程序文件
- 山東省濟南市2022年中考英語情景運用拔高練習(Word版含答案)
- 護理查房-糖尿病足 PPT課件
- 強力夯實加固地基質量通病防治
- (高清正版)T-CAGHP 015—2018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jiān)理預算標準(試行)
- Q∕GDW 12083-2021 輸變電設備物聯(lián)網(wǎng)無線節(jié)點設備技術規(guī)范
- 公司物流倉儲規(guī)劃方案及建議書
- 智能掃地機器人畢業(yè)設計
- 佳能EOS7D數(shù)碼單反相機說明書
- 大型焰火燃放活動方案審批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