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天津專用)考點20文言文閱讀之概括文章內容(原卷版+解析)_第1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天津專用)考點20文言文閱讀之概括文章內容(原卷版+解析)_第2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天津專用)考點20文言文閱讀之概括文章內容(原卷版+解析)_第3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天津專用)考點20文言文閱讀之概括文章內容(原卷版+解析)_第4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天津專用)考點20文言文閱讀之概括文章內容(原卷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2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考點20文言文閱讀之概括文章內容【命題趨勢】概括材料內容是天津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目,一般有概括原因、分析人物性格、概括寫作目的、列舉事件、分析文章細節(jié)等類型,答題時注意明確題干要求,在文中找到對應的文句,然后概括作答?!菊骖}再現(xiàn)】一、【2021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唯見天下之利而為之,唯其害而不為,則是有時而窮焉,亦不能盡天下之利。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權之。輕敵者敗,重敵者無成功。何者?天下未嘗有百全之利也,舉事而待其百全,則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勝人,而人不知其所以勝我者,天下莫能敵之。當漢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圖天下,二袁、董、呂爭為強暴,而孫權、劉備又已區(qū)區(qū)于一隅,其用兵制勝,固不足以敵曹氏,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方其新破劉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驚,斬之不能禁。釋此時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終其身。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之爭于舟楫之間,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爭利。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且夫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雖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孫權者,可以計取,而不可以勢破也,而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難,特欲僥幸于權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發(fā)于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而至于敗。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雖復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官渡受圍,濮陽戰(zhàn)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yè)成矣。(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蘇軾和朱敬則對曹操評價的不同之處?!究键c詳解】概括材料內容多為以下角度命制試題:表現(xiàn)人物行為舉止特點的信息;描繪對立雙方激烈交鋒的信息;體現(xiàn)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張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聰明才智的信息;展現(xiàn)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現(xiàn)事件原因的信息等。要準確地“篩選”信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確立全局觀念,把握主要內容一般在做此題時,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幾道文言試題,對文章內容已經(jīng)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題前再瀏覽一次文章,目的是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時,閱讀瀏覽的環(huán)節(jié)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況等等,力求從總體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觀點,為篩選有效信息打下一個可靠的基礎。(2)明確題旨要求,特別注意把握題旨的隱含信息題干的要求是解題方向,理清題旨要求是解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雖然題目要求在語言表述上一般都簡練而準確,但考生卻往往忽視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或隱含信息,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迅速選出正確選項或錯選。(3)從全文內容出發(fā),在具體語境中明辨材料從全文內容出發(fā),抓住有標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總結句、作者評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選語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聯(lián)系,對語料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再確認。特別是對于有關人物的語言,更應如此。(4)摘取文中句子,翻譯歸納概括作答明確題干要求,根據(jù)題干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然后分析,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歸納作答?!緦c訓練】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饑,度常平①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子高橫縱,賊良民,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于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屬民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fā)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復合也。自是外戶不閉。徙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zhèn)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yǎng)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yī)視診。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qū)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婚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钡墼唬骸鞍彩p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于有為,吝于改過耳?!钡廴恢?。鞏負才名久外徒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后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上疏議經(jīng)費,帝曰:“鞏以節(jié)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睍僦菩?,拜中書舍人。時自三省百職事,選授一新,除書日至十數(shù),人人舉其職,于訓辭典約而盡。尋掌延安郡王箋奏,故事命翰林學士,至是特屬之。甫數(shù)月,丁母艱去。又數(shù)月而卒,年六十五。(節(jié)選自《宋史·曾鞏傳》)(注)①常平:官倉名(二)鞏固不然。鞏文學論議,在某交游中,不見可敵。其心勇于適道,殆不可以刑禍利祿動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養(yǎng)無虧行,家事銖發(fā)以上皆親之。父亦愛之甚,嘗曰:“吾宗敝,所賴者此兒耳?!贝四持娨?。若足下所聞,非某之所見也。在京師時,未深接之,還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嘗以此規(guī)之也。鞏果于從事,少許可,時時出于中道,此則還江南時嘗規(guī)之矣。鞏聞之,輒矍然。凡鞏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過,亦如前之云而已,豈不得為賢者哉?(節(jié)選自王安石的《答段縫書》,文章為了反駁段縫來信對曾鞏的誹謗和攻擊而作)在《答段縫書》中,王安石認為曾鞏是個“賢者”,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話表述。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古今家誡敘蘇轍老子曰:“慈故能勇,儉故能廣?!被蛟唬骸按葎t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愛之深,故其為之慮事也精。以深愛,而行精慮,故其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賢于人,勢有所必至矣?!鞭H少而讀書見父母之戒其子者諄諄乎惟恐甚不盡也惻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嗚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師之于弟子也,為之規(guī)矩以授之,賢者引之,不賢者不強也,君之于臣也,為之號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則諫,否則去。子之子父也,以幾諫不敢顯,皆有禮存焉。父母則不然,子雖不肖,豈有棄子者哉!是以盡其有以告之,無憾而后止?!对姟吩唬骸皼s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茲,可以餴餴③”,豈弟④君子,民之父母?!狈螂m行潦之陋,而無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倫之極也。雖其不賢,及其為子言也必忠且盡,而況其賢者乎?太常少卿長沙孫公景修⑤,少孤而教于母,母賢,能就其業(yè)。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錄》,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誡》,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合眾父母之心,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益乎?!鞭H讀之而嘆曰:“雖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聞父之聲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fā)之耳。今是書也,要將以發(fā)之歟?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來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將益廣之未止也?!痹S二年四月三日,眉陽蘇轍敘。[注]①泂:從遠處。②挹;舀。③餴餴;煮飯,烹煮泰稷。④豈弟:即愷悌,和樂平易?!豆沤窦艺\》屬于家訓一類的著作,請根據(jù)文言文閱讀材料用自己的話概括孫景修編著此書的原因。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趙延嗣傳(石介)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劉公隨嘗稱:趙鄰幾①舍人死,遺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內無兄弟以御其侮,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女稚弱,衣服飲食須人,何怙何恃?不以凍餒死,則為強梁暴之矣。有趙延嗣者,仆于會人,顧是諸孤,義不可去,竭力庇養(yǎng)之。舍人死,無一區(qū)宅,一廛②田,延嗣為營衣食之資,身為負擔,沾體涂足,不避寒署,如是凡數(shù)十年如一日,未嘗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長,使其女與同處。女之院,延嗣未嘗至其門。女皆適人,延嗣終不識其面。初寓于宋,三女俱長,延嗣晨起白堂前,將西走京師。趙氏始不知,謂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長未婚,將訪舍人之舊,求所以嫁。至京師,見宋翰林白、楊侍郎徽之,因發(fā)聲哭??拗?,具道趙氏之孤,且言長將嫁。二公驚媿,謝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讀誦六經(jīng),學慕古人,況與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不能恤,汝能養(yǎng)之,吾不及汝遠矣!”二公因為迎入京師,與宅居之。徐相與求良士為婿。長配樞密直學士戚公綸獨子職方郎中維之子太廟齋郎舜卿;次并適屯田員外郎張君文鼎之子鄉(xiāng)貢進士季倫。三女皆歸,延嗣始去趙氏門。延嗣可以謂之賢仆夫矣。石介曰:若然,則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豈特仆夫之賢,天下之賢也!昔在漢,有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獨不去,復為養(yǎng)其孤,雖去千載,客視延嗣,亦當羞于地下矣。魯有顏叔子者,嘗獨居一室,中夜暴風雨,鄰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執(zhí)燭以達曉,以免其嫌,后人稱其廉。延嗣親養(yǎng)三孤女長且適人終不識其面其節(jié)豈下叔子哉!唐韓吏部凡嫁內外及朋友孤子僅十人,天下服其義,延嗣嫁趙氏三女,無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當時士大夫,視延嗣遠不及也。叔子,魯賢者;吏部,唐大儒。延嗣為賤仆夫,其風操凜焉,其行義卓焉,與顏侔③韓并,延嗣可謂仆名而儒行者矣。吁!仆名儒行,見之延嗣。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為如此,有可以厲天下,因傳之云。延嗣以令終。(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注]①趙鄰幾(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án):古時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文章倒數(shù)第二節(jié)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顯趙延嗣的“仆名偶行”,試舉兩個例子用自己的話進行說明。4.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稖匾哒摗吩騾怯挚晌糁倬傲ⅰ秱摗?,蓋為傷寒設也。嗣后論者紛紛皆以傷寒為辭其于溫疫之癥甚略是以醫(y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系傷寒迨夫臨癥所見悉見溫疫。求其所謂傷寒者,百無一二。予即按諸書,咸以為春、夏、秋所發(fā),皆屬溫病,而傷寒必在冬時。則歷年較之,溫疫四時皆有,而真?zhèn)?,每在嚴寒。雖有頭疼、身痛、惡寒、無汗、發(fā)熱之癥,每用發(fā)散之劑,一汗即解。間有不藥亦自愈者,并未嘗因失汗,以致發(fā)黃、譫語、狂亂等癥。此皆感冒膚淺之病,非真?zhèn)?。傷寒、感冒均系風寒,竟感冒居多,傷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馬攸分,益見傷寒世所絕少。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萬世,用心可謂仁矣。然傷寒與溫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諄諄以告世,況溫疫多于傷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論?或謂溫疫一癥,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稱散亡之余,王叔和補方造論,謬稱全書。則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禎辛巳,疫氣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闔門傳染。其于始發(fā)之時,每見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虿〖艺`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醫(yī)家見解不到,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究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輕者,有獲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勝計。嗟乎!守古法則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別搜古書,斯投劑不效,病者日篤。病愈急,投醫(yī)愈亂。不死于病,乃死于醫(yī);不死于醫(yī),乃死于古冊之遺亡也。千載以來,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雖固陋,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抵之處,與夫傳變之體,并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節(jié)選自吳又可《溫疫論》,有刪改)吳又可為什么認為瘟疫患者“乃死于古冊之遺亡”?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yǎng)于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尋登進士第。宰相董晉出鎮(zhèn)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fā)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shù)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尋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zhí)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想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為自魏、晉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jīng)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后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節(jié)選自《舊唐書韓愈傳》)(乙)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之,乃徐有得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節(jié)選自韓愈《答李翊書》)結合乙文,從學習方法的角度談談韓愈“學之二十余年”經(jīng)歷給你的啟示,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灸M提升】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題。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泵癫蛔愣芍握?,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鄙袝r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梢詾楦话蔡煜?,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節(jié)選自賈誼《論積貯疏》)相關鏈接: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節(jié)選自晁錯《論貴粟疏》,有刪節(jié))1.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至孅至悉也悉:熟悉B.天下財產何得不蹶蹶:枯竭C.禹、湯被之也被:遭受D.三曰勸農功勸:勉勵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與趙B.民且狼顧而彼且奚適也C.世之有饑穰夜馳之沛公軍D.日日以長國胡以相恤3.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4.下列句子分編為四組,全屬于反面論述要重視積貯的一組是()①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②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④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⑤失時不雨,民且狼顧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⑤5.選出對閱讀原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A.這兩篇文章的文體都屬于“疏”,“疏”是封建時代臣子向君主分條陳述的文字。B.《論積貯疏》第三段從國家存亡高度說明不積貯的危害,從反面論證積貯的重要。C.《論積貯疏》一文緊緊圍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這一中心論點,引古證今,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正反對照,有條不紊,令人信服。D.《論貴粟疏》一段提出“以粟為賞罰"的具體措施,層層推進;逐層深入,論述嚴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2)殘賊公行,莫之或止。(3)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7.文言文閱讀材料和相關鏈接體現(xiàn)了積貯貴粟的哪些意義。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題。王居安,字資道,黃巖人。淳熙十四年舉進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請試民事,乃授江東提刑司干官。提刑使王厚之厲鋒氣,人莫敢嬰,居安遇事有不可,面爭不少屈。知興化軍。既至,條奏便民事。通商賈以損米價,誅劇盜以去民害。召為秘書丞。轉對,言:“但當嚴仿守備益兵據(jù)險以待之此廟算之上也?!边w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檢討編修官,兼權考功郎官。劾外戚郭倪、郭僕,竄嶺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時邊患甫定,歲儉,汰去軍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無事時。將副劉佑為怨家詣闕告密,置獄金陵,居安以書抵當權辯其冤,或謂“佑自誣服,得無嫌于黨逆乎?”居安曰:“郡有無辜死,奚以守為?”事果白。初,盜起郴黑風峒,羅世傳為之倡,勢張甚。湖南所在發(fā)兵扼要沖,義?、俦砝飸?,賊乏食,少懈,主兵者稍堅持之,則就禽矣。會江西帥欲以買降為功,遣人間道說賊,饋鹽與糧。賊喜,謀益逞。賊陰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義丁皆恚曰:“作賊者得官,我輩捐軀壞產業(yè),何所得!”于是五合六聚,并起為賊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朝廷調江、鄂之兵屯衡、贛,而命龍泉守軍吉守節(jié)制焉。吉守率師往,幾為賊困,池兵來援失利。朝廷憂之,遂以居安為帥。居安督戰(zhàn)于黃山,勝之,賊始懼,走韶州,為摧鋒軍所敗,勢日蹙。群盜次第平。居安之在軍中也,賞厚罰明,將吏盡力,始終用以賊擊賊之策,故兵民無傷者。江西人祠而祝之,刻石紀功。徙鎮(zhèn)襄陽,以言者罷,閑居十有一年。嘉定十五年,遷工部侍郎。時方受寶②,中朝皆動色相賀。入對,首言:“人主畏無難而不畏多難,土地玉寶之歸,盍思當時之所以失?”言極切至。居安以書生,于兵事不學而能,必誅寇,非茍然者。卒,累贈少保。(選自《宋史·王居安傳》,有刪改)[注]①義丁,官府派遭的兵。②時方受寶,指當時皇帝的玉璽失而復得。寶,指皇帝的玉璽。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竄嶺表,天下快之快:以……為痛快B.時邊患甫定,歲儉儉:節(jié)儉C.賊乏食,少懈少:略,稍微D.為摧鋒軍所敗,勢日蹙蹙:窘迫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①乃授江東提刑司干官②良乃入,具告沛公B.①將副劉佑為怨家詣闕告密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C.①居安之在軍中也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D.①徙鎮(zhèn)襄陽,以言者罷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但當嚴飭守備/益兵據(jù)險以待之/此廟算之/上也B.但當嚴飭/守備益兵據(jù)險以待之/此廟算之/上也C.但當嚴飭守備/益兵據(jù)險以待之/此廟算之上也D.但當嚴飭/守備益兵據(jù)險以待之/此廟算之上也11.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王居安的“擅長兵事”的一組是①既至,條奏便民事②劾外戚郭倪、郭僕③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無事時④朝廷憂之,遂以居安為帥⑤居安督戰(zhàn)于黃山,勝之⑥始終用以賊擊賊之策,故兵民無傷者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①②⑤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居安任江東提刑司干官時,遇到不可行的事情,面對無人敢觸犯的提刑使王厚之,他當面力爭,一點也不屈服。B.王居安任太平知州期間,將副劉佑含冤入獄,他給當權的人寫信為劉佑辯白,雖然遭人嫌疑,他也不為所動。C.黑風峒的盜賊因為某些官員的錯誤做法而得到官府的任命,那些拋家舍業(yè)的官兵聽說后,一怒之下也三五成群地起兵做賊了。D.王居安統(tǒng)帥官兵依次平定了眾盜賊,江西人建祠堂紀念他,刻石碑記載他的功勞,他卻因此被貶到襄陽,在那閑居了十一年。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居安曰:“郡有無辜死,奚以守為?”(2)土地玉寶之歸,盍思當時之所以失?(3)會江西帥欲以買降為功,遣人間道說賊,饋鹽與糧。14.根據(jù)文言文閱讀材料,概括王居安的形象特點。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1題。偃虹堤記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1]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愿有所記?!庇璋l(fā)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之沖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窩,則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復,而又上于朝廷,決之三司,然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痹?“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蓋慮于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沖,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子人物,可以數(shù)計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子殆廢。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利,其遣跡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則民到于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遭利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于后也。滕侯志大樹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常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慶歷六年某月某日記。(取材于《歐陽文忠公集》)相關鏈接: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子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注釋:[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屢遭貶黜,其時被貶,任岳州知州。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愿有所記愿:希望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D.常顯用之常:曾經(jīng)1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吾滕侯之所為也為擊破沛公軍B.昔舟之往來湖中者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C.其有事于州者遠且勞且庸人尚羞之D.決之三司縱一葦之所如17.文中畫曲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B.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C.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D.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后法/一宜書/不茍一時之譽/思為利于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18.下列全部是對修建偃虹堤的好處的相關敘述和概括的一項是()①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②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③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④則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數(shù)計哉?⑤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于殆廢⑥有事于州者近而且無患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文章認為,滕侯對偃虹堤的周密策劃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對百姓深切的關懷和熱愛,B.古代不少利國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維護,往往成了廢棄的遺跡,令人遺憾。C.滕子京請歐陽修作〈偃虹堤記》,是為了記載岳州面貌的改變和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情景。D.《偃虹堤記》是一篇應邀之作,歐陽修在文中借贊美滕侯表達了心中理想的為官之道。2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予發(fā)書按圖。(2)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3)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于后也。21.歐陽修的《偃虹堤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堪稱姊妹篇,內容相得益彰。概括你從兩篇《記》所抒發(fā)的為言情懷中獲得的感悟。備戰(zhàn)2022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考點微專題考點20文言文閱讀之概括文章內容【命題趨勢】概括材料內容是天津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目,一般有概括原因、分析人物性格、概括寫作目的、列舉事件、分析文章細節(jié)等類型,答題時注意明確題干要求,在文中找到對應的文句,然后概括作答?!菊骖}再現(xiàn)】一、【2021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世之所謂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審乎計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為智猶有所窮。唯見天下之利而為之,唯其害而不為,則是有時而窮焉,亦不能盡天下之利。古之所謂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計,而權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權之。輕敵者敗,重敵者無成功。何者?天下未嘗有百全之利也,舉事而待其百全,則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勝人,而人不知其所以勝我者,天下莫能敵之。當漢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圖天下,二袁、董、呂爭為強暴,而孫權、劉備又已區(qū)區(qū)于一隅,其用兵制勝,固不足以敵曹氏,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劉備有蓋世之才,而無應卒之機。方其新破劉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驚,斬之不能禁。釋此時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終其身。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長,而與之爭于舟楫之間,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爭利。犯此二敗以攻孫權,是以喪師于赤壁,以成吳之強。且夫劉備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緩圖。方其危疑之間,卷甲而趨之,雖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孫權者,可以計取,而不可以勢破也,而欲以荊州新附之卒,乘勝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難,特欲僥幸于權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發(fā)于劉備而喪其功,輕為于孫權而至于敗。此不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之過歟?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雖復名微眾寡,地小力窮,官渡受圍,濮陽戰(zhàn)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yè)成矣。(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蘇軾和朱敬則對曹操評價的不同之處?!敬鸢浮竣偬K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tǒng)一天下。②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yè),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yè)?!痉治觥刻K軾對曹操的評價,結合“然天下終于分裂,訖魏之世,而不能一。蓋嘗試論之。魏武長于料事,而不長于料人”“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或負,爭為雄強,而未見其能一也”可知,蘇軾認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準確地權衡對手,未能統(tǒng)一天下。朱敬則對曹操的評價,結合“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趨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塵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斂風長感,或一見盡懷。然后覽英雄之心,騁熊羆之勇,挾天子以崇大順,扶幼主而顯至公,武功赫然,霸業(yè)成矣”可知,朱敬則高度肯定了曹操的功業(yè),認為曹操有謀略,善決斷,意志堅定,以至吸引賢才歸附,成就霸業(yè)。參考譯文:世人所說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與害,能審察計謀的得與失,如此而已。這樣的智慧,也有不能應付的時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時候就會無計可施,也不會盡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說的有大智慧的人,他們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計謀,又能根據(jù)人的特點來進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時敢做天下極其危險的事,而能終于成就大功,這就是根據(jù)人的特點來使用計謀。輕視敵人會導致失敗,過于看重敵人往往又喪失成功的機會。為什么呢?因為天下沒有萬無一失的利益,做事情總想著萬無一失,必然會影響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戰(zhàn)勝別人,而別人不知道如何戰(zhàn)勝我,這種人沒有誰能戰(zhàn)勝他。當漢室衰微,豪杰并起,爭奪天下,二袁、董卓、呂布,爭相攻殺,而孫權、劉備,又屈居在一個角落里,他們在用兵取勝方面,當然無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終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結束,也未能統(tǒng)一。就這件事,試著發(fā)表點意見。魏武帝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劉備有蓋世的才能,卻沒有應付突發(fā)事件的機智。當他剛剛打敗劉璋,占領益州的時候,蜀人沒有完全歸附,一日有四五次嘩變,斬殺也無法控制局面。放棄這個機會不攻取他,后來就發(fā)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這種情況。孫權英勇而有謀略,這就不能依靠人多勢眾來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卻用水軍與孫權一決雌雄,一日一夜行軍三百里前去爭利。魏武帝犯了兩個會導致失敗的錯誤來攻打孫權,所以在赤壁損兵折將,而使東吳強大起來。攻取劉備貴在神速,不應該放長線。當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時候,卷起鎧甲快速追趕他,雖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達到目的。孫權,應以計謀巧取,不能用人多勢眾來強攻,想用剛剛投降的荊州士兵,乘勝拿下孫權。魏武帝不是不知道這件事難,只是寄希望于僥幸孫權不敢抵抗。這種做法,用在劉備剛剛占領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說,魏武帝在攻打劉備這件事上過于謹慎,喪失了成功的機會,在攻打孫權時過于草率,從而導致失敗。這不就是擅長分析判斷事卻不擅長分析判斷人的過失嗎?唉!事情的利與害,計謀的得與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僅僅知道這個,不能根據(jù)人的特點來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時勝,有時敗,爭雄一生,卻沒有看到他統(tǒng)一天下。(宋·蘇軾《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看曹公聰明睿智擅長權力謀略,神機妙算變化無窮,雖然打了敗仗,意氣卻絲毫不衰微,處在危險的境地可是視聽一點都不受蒙蔽,面對大事決定戰(zhàn)機,只要行動就沒有遺漏和后悔的,近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人才。雖然名聲不大,兵力不強,地方狹小,實力弱小,官渡之戰(zhàn)中受困,濮陽一戰(zhàn)失敗。然而天下精明的士人,落魄的才子,奔向曹公就像百川歸向大海,漂浮的塵土向高高的山峰聚集一樣。所以有荀彧、郭嘉等,或是被他的風采感動,或是對他一見傾心。然后獲得英雄之心,駕馭熊羆之勇,挾持天子來使得國家順遂,扶持幼主而彰顯顯至公,功業(yè)顯赫,霸業(yè)就完成了。(唐·朱敬則《魏武帝論》,有刪節(jié))【考點詳解】概括材料內容多為以下角度命制試題:表現(xiàn)人物行為舉止特點的信息;描繪對立雙方激烈交鋒的信息;體現(xiàn)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張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聰明才智的信息;展現(xiàn)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現(xiàn)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現(xiàn)事件原因的信息等。要準確地“篩選”信息,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確立全局觀念,把握主要內容一般在做此題時,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幾道文言試題,對文章內容已經(jīng)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題前再瀏覽一次文章,目的是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時,閱讀瀏覽的環(huán)節(jié)是人物及不同人物之間的關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況等等,力求從總體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材料,不同人物的言行、觀點,為篩選有效信息打下一個可靠的基礎。(2)明確題旨要求,特別注意把握題旨的隱含信息題干的要求是解題方向,理清題旨要求是解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雖然題目要求在語言表述上一般都簡練而準確,但考生卻往往忽視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或隱含信息,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迅速選出正確選項或錯選。(3)從全文內容出發(fā),在具體語境中明辨材料從全文內容出發(fā),抓住有標志性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總結句、作者評述性的文字等。再把所選語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聯(lián)系,對語料的細節(jié)問題進行再確認。特別是對于有關人物的語言,更應如此。(4)摘取文中句子,翻譯歸納概括作答明確題干要求,根據(jù)題干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然后分析,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歸納作答。【對點訓練】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饑,度常平①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子高橫縱,賊良民,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于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屬民為保伍,使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fā)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夸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復合也。自是外戶不閉。徙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zhèn)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yǎng)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yī)視診。師征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qū)處猝集,師去,市里不知。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婚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游,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于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钡墼唬骸鞍彩p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于有為,吝于改過耳?!钡廴恢l栘摬琶猛馔绞李H謂偃蹇不偶一時后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上疏議經(jīng)費,帝曰:“鞏以節(jié)用為理財之要,世之言理財者,未有及此?!睍僦菩?,拜中書舍人。時自三省百職事,選授一新,除書日至十數(shù),人人舉其職,于訓辭典約而盡。尋掌延安郡王箋奏,故事命翰林學士,至是特屬之。甫數(shù)月,丁母艱去。又數(shù)月而卒,年六十五。(節(jié)選自《宋史·曾鞏傳》)(注)①常平:官倉名(二)鞏固不然。鞏文學論議,在某交游中,不見可敵。其心勇于適道,殆不可以刑禍利祿動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養(yǎng)無虧行,家事銖發(fā)以上皆親之。父亦愛之甚,嘗曰:“吾宗敝,所賴者此兒耳。”此某之所見也。若足下所聞,非某之所見也。在京師時,未深接之,還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嘗以此規(guī)之也。鞏果于從事,少許可,時時出于中道,此則還江南時嘗規(guī)之矣。鞏聞之,輒矍然。凡鞏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過,亦如前之云而已,豈不得為賢者哉?(節(jié)選自王安石的《答段縫書》,文章為了反駁段縫來信對曾鞏的誹謗和攻擊而作)在《答段縫書》中,王安石認為曾鞏是個“賢者”,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話表述?!敬鸢浮课膶W議論的水平高;追求道義,不為外界干擾;孝順。【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在《答段縫書》中,王安石認為曾鞏是個‘賢者’,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話表述”,然后到《答段縫書》中找到關于“賢”的文字,理解這“賢”具體所指的內容,根據(jù)這些內容進行概括。如“鞏文學論議,在某交游中,不見可敵”,這是贊美曾鞏文學議論的水平之高,這是“賢”之一;如“其心勇于適道,殆不可以刑禍利祿動也”,這是贊美曾鞏的為人,他追求道義,不為外界干擾,這是“賢”之二;如“父在困厄中,左右就養(yǎng)無虧行,家事銖發(fā)以上皆親之”,這是贊美曾鞏為人子的品行,可以看出他非常孝順,這是賢之三。參考譯文:(一)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這一年發(fā)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xiāng)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后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xiāng),而且糧食有余。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shù)氐臋噘F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xiāng)村里聚眾結伙,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夸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一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調任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zhèn)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y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jīng)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機會橫征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后,城鄉(xiāng)的百姓都不知道。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后,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王安石得志后,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經(jīng)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被噬险f:“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么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于作為,但吝嗇于改正自己的過錯啊?!鄙褡谫澩倪@個看法。曾鞏久負才華超群的盛名,長期在地方任職,世人都認為他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別人相處。這一時期,優(yōu)秀的青年們大量涌現(xiàn),曾鞏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淡薄的。一次,回京師,神宗召見了他,對他慰勞問候,十分寵愛。他上疏提出解決經(jīng)費問題的意見,皇帝說:“曾鞏把節(jié)約用度作為治理財政的關鍵,當世論說治理財政的人,都沒有人能達到他的這個高度。”剛好遇上實行新的官制,拜曾鞏為中書舍人。當時自三省百官開始,都作了新的調整選拔,任命的詔書每天多達十數(shù)道,詔書對每個人的職事權限等的闡述規(guī)定都非常簡明扼要。不久掌管延安郡王上呈皇上的表奏,過去這類事情都屬于翰林學士管轄,這時則特別轉交他來掌管。幾個月以后,他因母喪離去。又過了幾個月,曾鞏也去世了,終年六十五歲。(二)曾鞏當然不是那樣的人。他的文學和議論的水平在我相識的人中沒有誰能與他匹敵。他內心勇敢合乎道德,這不是可以用刑罰和利益可以改變的。他父親處在窘迫(困苦)當中,曾鞏服侍在其身邊并沒有不孝之舉,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親自去做。他父親也非常愛他,他父親曾經(jīng)說過:“我這家族衰敗,能指望的只有這一個兒子?!边@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聽說的那些,我沒見到。但在京師時,并沒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追究以往的事,就沒有用這件事來規(guī)勸他。曾鞏做事很果斷,很少肯定別人,做事經(jīng)常超出中庸之道的標準,這些我已經(jīng)在回江南后勸說過他了。他聽說了之后,誠惶誠恐。曾鞏的行為,像前面所說的,他過去的錯誤,也像前面說過的那些罷了。他難道不能成為賢明的人嗎?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古今家誡敘蘇轍老子曰:“慈故能勇,儉故能廣。”或曰:“慈則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愛之深,故其為之慮事也精。以深愛,而行精慮,故其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賢于人,勢有所必至矣。”轍少而讀書見父母之戒其子者諄諄乎惟恐甚不盡也惻惻乎惟恐甚不入也曰嗚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師之于弟子也,為之規(guī)矩以授之,賢者引之,不賢者不強也,君之于臣也,為之號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則諫,否則去。子之子父也,以幾諫不敢顯,皆有禮存焉。父母則不然,子雖不肖,豈有棄子者哉!是以盡其有以告之,無憾而后止?!对姟吩唬骸皼s①酌彼行潦,挹②彼注茲,可以餴餴③”,豈弟④君子,民之父母。”夫雖行潦之陋,而無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倫之極也。雖其不賢,及其為子言也必忠且盡,而況其賢者乎?太常少卿長沙孫公景修⑤,少孤而教于母,母賢,能就其業(yè)。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錄》,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誡》,得四十九人,以示轍,曰:“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合眾父母之心,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益乎?!鞭H讀之而嘆曰:“雖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聞父之聲則斂手而退,市人之過之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fā)之耳。今是書也,要將以發(fā)之歟?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來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將益廣之未止也?!痹S二年四月三日,眉陽蘇轍敘。[注]①泂:從遠處。②挹;舀。③餴餴;煮飯,烹煮泰稷。④豈弟:即愷悌,和樂平易?!豆沤窦艺\》屬于家訓一類的著作,請根據(jù)文言文閱讀材料用自己的話概括孫景修編著此書的原因?!敬鸢浮竣購浹a古代此類圖書內容不完整的遺憾;②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③啟發(fā)人們的孝慈之心。【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并概括要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翻譯并理解文章內容;然后根據(jù)題目要求,鎖定答案涉及的內容區(qū)間,勾畫關鍵語句;最后整理并概括答案。閱讀原文可知,答案涉及內容在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結合原文語句“古有為是書者,而其文不完。吾病焉,是以為此”可知,孫景修編著此書是為彌補古代編寫這種書的人的文章不完整的遺憾。結合語句“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錄》,以致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誡》,得四十九人”“合眾父母之心”分析可知,孫景修編著此書是感念母親的教導養(yǎng)育,進而有感于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結合語句“以遺天下之人,庶幾有益乎”可知,孫景修編著此書是也是想啟發(fā)人們的孝慈之心。結合以上分析分三點作答即可。參考譯文:老子說:“因為仁慈所以能勇敢,因為節(jié)儉所以能寬廣?!庇腥藛枺骸叭绻蚀鹊脑挘窃趺磿赂??”回答是:“父母對于自己的孩子,愛得深,所以他們替孩子考慮事情很精細。因為愛得深,所以行事殫精竭慮,所以他們?yōu)楹⒆佣惚転牡溇秃苎杆?,為孩子謀利也十分果敢,這就是仁慈能夠導致勇敢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父母比其他人賢明,這是因為形勢所迫才必然到這地步啊?!蔽倚r候讀書,看見父母告誡他們的子女,懇切教導惟恐有沒考慮到的地方,惴惴不安惟恐孩子不能全部聽進去,他們感嘆道:“唉,這就是父母的心啊!”老師對于弟子,給他們立了規(guī)矩來教授他們,賢德的弟子,老師就引導他們;不賢德的弟子也不勉強他們。君主對于臣子,給他們號令來告誡他們,對賢能的臣子就給予官職,不賢能的臣子就不選用他們。臣子對于君主,可以進諫的就進諫,不可以進諫的就離去。兒子對于父親,用隱約的言辭勸諫,不敢太直露,這都是因為禮儀的存在。父母卻不這樣,即使孩子不好,哪有父母遺棄孩子的呢?因此他們竭盡所有來告誡孩子,直到?jīng)]有遺憾才停止?!对娊?jīng)》說:“從遠方酌取積水潭的流水,把水注入這水缸中,可以蒸飯煮酒食,君子的恩德深廣,更像是百姓的父母。”即使是卑陋到流水也不棄去,就像是父母不遺棄子女一樣。所以父母對于子女,是人類倫理道德的極致。即使他們本身并不賢能,等到他們和自己的子女說話的時候,一定會誠懇并且竭盡所能,更何況那些賢明的父母呢?太常少卿,長沙人孫景修,年幼喪父因而受教于母親,母親賢能,能夠成就他的學業(yè)。年已老,可感念母親的心意卻不能忘懷,寫了一篇《賢母錄》來表達他的心意。既而又編輯《古今家誡》一書,收集了四十九個人,拿來給我看,說:“古代就有編寫這種書的人,但他們的文章不完整。我對此感到遺憾,因此編寫了此書。集中天下眾多父母的心意,用來饋贈給天下的人,或許有好處吧?”我讀了這本書后感嘆道:“即使有兇悍的孩子在集市上發(fā)怒斗狠,沒有人能夠阻止他,聽到父親的聲音就收斂罷手退去,集市上指責他孩子的人也沒有不感動落淚的。慈孝的心,人人都有,只是擔憂無法激發(fā)它罷了。如今這本書,大概將會激發(fā)人的慈孝之心吧?即使推廣于天下也是可行的。自從周公以來到如今,父訓四十五人,母訓四人,孫公又要將加以增補,還沒有編寫完成?!痹S二年四月三日,四川眉陽人蘇轍記述。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趙延嗣傳(石介)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劉公隨嘗稱:趙鄰幾①舍人死,遺三孤女、一老乳母而已。內無兄弟以御其侮,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女稚弱,衣服飲食須人,何怙何恃?不以凍餒死,則為強梁暴之矣。有趙延嗣者,仆于會人,顧是諸孤,義不可去,竭力庇養(yǎng)之。舍人死,無一區(qū)宅,一廛②田,延嗣為營衣食之資,身為負擔,沾體涂足,不避寒署,如是凡數(shù)十年如一日,未嘗少有懈倦之色,事三孤女,如舍人生。三孤女自幼至長,使其女與同處。女之院,延嗣未嘗至其門。女皆適人,延嗣終不識其面。初寓于宋,三女俱長,延嗣晨起白堂前,將西走京師。趙氏始不知,謂舍去,皆哭。延嗣以女長未婚,將訪舍人之舊,求所以嫁。至京師,見宋翰林白、楊侍郎徽之,因發(fā)聲哭??拗?,具道趙氏之孤,且言長將嫁。二公驚媿,謝曰“吾不及汝!吾被服儒衣冠,讀誦六經(jīng),學慕古人,況與舍人友,舍人之孤,吾等不能恤,汝能養(yǎng)之,吾不及汝遠矣!”二公因為迎入京師,與宅居之。徐相與求良士為婿。長配樞密直學士戚公綸獨子職方郎中維之子太廟齋郎舜卿;次并適屯田員外郎張君文鼎之子鄉(xiāng)貢進士季倫。三女皆歸,延嗣始去趙氏門。延嗣可以謂之賢仆夫矣。石介曰:若然,則延嗣有古君子之行,古烈士之操,古仁人之心,豈特仆夫之賢,天下之賢也!昔在漢,有為翟公之客者,翟公免,客皆去。延嗣獨不去,復為養(yǎng)其孤,雖去千載,客視延嗣,亦當羞于地下矣。魯有顏叔子者,嘗獨居一室,中夜暴風雨,鄰家女投叔子宿,叔子使執(zhí)燭以達曉,以免其嫌,后人稱其廉。延嗣親養(yǎng)三孤女長且適人終不識其面其節(jié)豈下叔子哉!唐韓吏部凡嫁內外及朋友孤子僅十人,天下服其義,延嗣嫁趙氏三女,無少吏部者。噫!翟公之客,皆當時士大夫,視延嗣遠不及也。叔子,魯賢者;吏部,唐大儒。延嗣為賤仆夫,其風操凜焉,其行義卓焉,與顏侔③韓并,延嗣可謂仆名而儒行者矣。吁!仆名儒行,見之延嗣。夫儒名而仆行者,或有其人焉,得不愧于延嗣哉?延嗣所為如此,有可以厲天下,因傳之云。延嗣以令終。(石介《徂徠石先生文集》)[注]①趙鄰幾(921-979),北宋文臣。②一廛(chán):古時一夫所居之地。③侔:相等。文章倒數(shù)第二節(jié)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顯趙延嗣的“仆名偶行”,試舉兩個例子用自己的話進行說明。【答案】(1)漢代時,當?shù)怨珌G了官那些離開的門客們和趙延嗣形成對比。(2)顏叔子是魯國的高尚的人,韓愈是唐代大儒,而趙延嗣(僅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前兩者的地位和趙延嗣形成對比?!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對論證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審題,如本題“文章倒數(shù)第二節(jié)中采用正反的手法,彰顯趙延嗣的‘仆名偶行’,試舉兩個例子用自己的話進行說明”,然后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題目讓找到對比的兩個例子,來彰顯趙延嗣的“仆名偶行”,我們可以篩選出作者都舉了哪些人的事例,如除了寫到趙延嗣,還寫到漢代翟公的門客、顏叔子、韓愈。舉漢代翟公的門客,是將這些門客的所作所為和趙延嗣形成對比,來彰顯趙延嗣的“仆名偶行”;而舉顏叔子、韓愈的事例,是將這兩個人的地位和趙延嗣形成對比,來彰顯趙延嗣的“仆名偶行”。參考譯文:當今三司嗣相、工部郎中劉公隨曾經(jīng)說過:趙鄰幾舍人去世后,只留下三個女兒,一個老乳母罷了。(三個女孩)家里沒有兄弟來(幫她們)抵御外辱,在外(指宗族內)沒有比蛟親近的親戚。三女幼小嫩弱,吃穿用度需要仰仗他人,可是又能依靠誰呢,不是因為凍餓而死,就是被兇狠的人欺壓凌辱。有個叫趙廷嗣的,是趙鄰幾舍人的仆人,看到這幾個遺孤,仗義不愿離開(按照道義不肯離開),竭盡全力庇佑撫養(yǎng)她們。趙鄰幾舍人去世,沒有(留下)一間小屋,一點田地,趙延嗣為(她們)經(jīng)營吃穿的費用,親自為(她們)承擔(一切),身體被沾濕,足被沾上了泥土(形容耕作的勞苦)。不管天氣冷還是熱,像這群幾十年如一日,未曾有一點松懈倦怠的樣子。侍奉三個遺孤,就像趙鄰幾舍人活著時一樣。這三個女孩子從小到大,(趙延嗣)都是讓自己的女兒和她們在一起,幾個女孩子的院子,趙延嗣從來不曾到那里。(直到)幾個女孩子都嫁做人婦,趙延嗣都最終沒有見過她們的面。最初在宋寄居,(后來)三女都長大了,(有一天)趙延嗣早晨起來,在堂前稟告,將要向西去往京城。趙家人開始不明其意,認為(他)舍棄幾人離開,都痛哭,趙延嗣因為趙家女子年齡已大(自己)卻沒法(將她們)嫁出去,要求去訪趙鄰幾舍人的老朋友們,尋求幾女出嫁的方法。(他)到了京城,見到宋白翰林、楊徽之侍郎,于是放聲痛哭,哭完之后,詳細地講清趙家遺孤(的情況),并且說趙幾女已經(jīng)長大到了出嫁年齡。那二人又吃驚又慚愧,道歉說:“我們比不上你,我們穿戴讀書人的衣冠,讀著圣賢的經(jīng)書,(自以為)學習傾慕先賢,(是道德學養(yǎng)高尚的人)更何況還與趙鄰幾舍人為友,趙鄰幾舍人的遺孤,我們沒能撫恤照顧,你卻能撫養(yǎng)她們,我們不如你太多了?!蹦嵌擞谑菫橼w延嗣(將幾女)迎接進京城,給她們房屋居住,慢慢為她們找好的讀書人做丈夫。老大嫁給樞密直學士戚公綸獨子、職方郎中維之子、太廟齋郎舜卿為妻;老二老三一起嫁給屯田員外郎張君文鼎之子、鄉(xiāng)貢進士季倫。三女都嫁人之后,趙延嗣才離開趙家。趙延嗣,可以稱他為“賢仆夫”了。石介(我)說:真像(上述)這樣,那么趙延嗣就是有上古君子的品行,上古壯士的節(jié)操,上古仁人的善心,難道僅僅是仆夫中的賢德之人,(簡直)就是天下人的楷模啊。過去在漢時,有給翟公作門客的人,當?shù)怨珌G了官,門客們都離開了。(今天面臨趙家這樣的情況)趙延嗣卻沒有離開,還為死去的趙舍人撫養(yǎng)他的遺孤,雖然相距上千年,那些門客(如果)面對趙延嗣,(我想)他們在地下也該羞愧萬分吧。魯國有個顏叔子,曾經(jīng)自己住在一間屋子里,(有一天)夜里刮大風下大雨。鄰居家女子到他家投宿,顏叔子讓她手拿蠟燭照亮一直到天明,來避嫌,后人贊頌顏叔子正直。趙延嗣親力撫養(yǎng)三個孤女,(將她們)撫養(yǎng)大并且嫁出去,最終連面都不見,趙延嗣的節(jié)操難道在顏叔子之下嗎?唐代韓愈總共幫助家族內外以及朋友的遺孤出嫁僅僅十人,天下都嘆服他的高義。趙延嗣幫趙氏三女嫁人,比起韓愈絲毫不差。唉!翟公的門客們,都是名滿一時的士大夫,比起趙延嗣卻遠遠不如。顏叔子是魯國的高尚的人,韓愈是唐代大儒,趙延嗣(僅僅)是地位低下的仆人,(但是)他的志行品德令人敬佩,他的品行道義高直杰出,和顏叔子、韓愈等量齊觀(也差不多),趙延嗣可以說是名為仆人卻有大儒之行的人啊。吁!名為仆人卻能行大儒之事,(這)在趙延嗣身上得到體現(xiàn)。那些打著大儒旗號卻做出卑躬屈膝之事的人,也許會有這樣的人吧,(他們)難道不會愧對趙延嗣嗎?趙延嗣做出像上述之事,有能夠激勵天下(向善興義)的作用,于是為他作傳。趙延嗣憑借美名留世。4.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稖匾哒摗吩騾怯挚晌糁倬傲ⅰ秱摗?,蓋為傷寒設也。嗣后論者紛紛皆以傷寒為辭其于溫疫之癥甚略是以醫(y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系傷寒迨夫臨癥所見悉見溫疫。求其所謂傷寒者,百無一二。予即按諸書,咸以為春、夏、秋所發(fā),皆屬溫病,而傷寒必在冬時。則歷年較之,溫疫四時皆有,而真?zhèn)?,每在嚴寒。雖有頭疼、身痛、惡寒、無汗、發(fā)熱之癥,每用發(fā)散之劑,一汗即解。間有不藥亦自愈者,并未嘗因失汗,以致發(fā)黃、譫語、狂亂等癥。此皆感冒膚淺之病,非真?zhèn)?。傷寒、感冒均系風寒,竟感冒居多,傷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馬攸分,益見傷寒世所絕少。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萬世,用心可謂仁矣。然傷寒與溫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諄諄以告世,況溫疫多于傷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論?或謂溫疫一癥,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稱散亡之余,王叔和補方造論,謬稱全書。則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禎辛巳,疫氣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闔門傳染。其于始發(fā)之時,每見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虿〖艺`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蛴鲠t(yī)家見解不到,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究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輕者,有獲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勝計。嗟乎!守古法則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別搜古書,斯投劑不效,病者日篤。病愈急,投醫(yī)愈亂。不死于病,乃死于醫(yī);不死于醫(yī),乃死于古冊之遺亡也。千載以來,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雖固陋,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抵之處,與夫傳變之體,并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節(jié)選自吳又可《溫疫論》,有刪改)吳又可為什么認為瘟疫患者“乃死于古冊之遺亡”?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因為據(jù)吳又可所知,張仲景的《傷寒論》尚有一部分書稿因戰(zhàn)火而散佚。他推測,有關“瘟疫”的解決之道,可能早就存在于這部分散佚的書稿當中?!窘馕觥勘绢}考查提取、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篩選類題目解答時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尋依據(jù),抓因求果找理由,此類題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隱蔽的、分散的。根據(jù)要求非常謹慎地從原文中尋找辨識有效信息,并將有效信息進行剪輯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根據(jù)“或謂溫疫一證,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稱散亡之余,王叔和補方造論,輯成全書。則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張仲景原本另外有論著,經(jīng)歷的年代已經(jīng)很久了,論著埋沒在戰(zhàn)火之中,也就是《傷寒論》這本書中聲稱的那樣,散佚丟失后的遺稿,經(jīng)過王叔和補充藥方完成論述,編輯成完整版本。那么溫疫的論述未必不會從散佚的那部分書稿中得以明晰。張仲景的為《傷寒論》因戰(zhàn)火而散佚,里面可能有關于“溫疫”的解決之道。參考譯文:過去張仲景創(chuàng)作《傷寒論》,大概是為了傷寒病而設立的。以后談論的人很多,都用傷寒作為說辭,這本書對于瘟疫的病癥論述得很簡略。因此醫(yī)生,記錄的東西,背誦的內容,又多又長,都是傷寒。等面對患者,看到的病癥,都表現(xiàn)為瘟疫。探求其中所說的傷寒患者,一百個里面也沒有一兩個。我就查驗各本古籍,都認為春季、夏季、秋季發(fā)病的,都屬于溫病,而傷寒一定發(fā)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對病例,溫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傷寒患者,總是病發(fā)在深冬嚴寒之際。雖然有頭疼、渾身酸痛、畏寒、無汗、發(fā)燒等癥狀,每次使用驅除邪氣的藥劑,流一下汗也就痊愈了。偶爾有不服藥也能自己康復的患者,并沒有因為經(jīng)常失汗,導致出現(xiàn)黃疸、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癥狀。這都是感冒這樣的小病,不是真的傷寒病。傷寒、感冒都是風寒病,終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傷寒的人少有,病癥有很大差別?,F(xiàn)在鹿和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傷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種病。張仲景認為傷寒是一種急癥,亂世當中失去醫(yī)治的機會,大多導致?lián)p傷生命,于是寫下論著來挽救天下蒼生,用意可以稱得上仁德。然而傷寒與瘟疫都是急癥,因為少見的疾病,尚且懇切地告誡世人,何況瘟疫患者比傷寒患者多出百倍,怎會忍心擱置病癥不去論述?有的人說瘟疫這一疾病,張仲景原本另外有論著,經(jīng)歷的年代已經(jīng)很久了,論著埋沒在戰(zhàn)火之中,也就是《傷寒論》這本書中聲稱的那樣,散佚丟失后的遺稿,經(jīng)過王叔和補充藥方完成論述,編輯成完整版本。那么瘟疫的論述未必不會從散佚的那部分書稿中得以明晰。崇禎辛巳年間,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嚴重,有的全家被傳染。疫情在剛剛發(fā)生的時候,每次看到當時的醫(yī)生錯誤地用傷寒之法來醫(yī)治患者,沒有不危險的。有的病人家屬錯誤地聽信了醫(yī)生“七天之內將會自己痊愈。不這樣,十四日內一定痊愈”的話,因而失去醫(yī)治的機會。有的人遇到醫(yī)生見識淺薄,用緩藥來救急癥,即使不立刻受到藥物的損害,終究延誤病情而導致死亡,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感染邪氣較輕的人有的僥幸得救;感染邪氣比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醫(yī)治,白白死去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會不契合現(xiàn)在的病情,丟下現(xiàn)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尋古籍,這樣用藥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癥越急切,投奔醫(yī)生越混亂。不是死于病痛,是死于醫(yī)生之手;不是死于醫(yī)生之手,是死于對古籍的散佚遺忘。一千年以來,為什么百姓這樣不幸?我雖然鄙陋,沉靜心性,窮盡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氣、邪氣進入的途徑、邪氣在體內到達的地方和它傳染的規(guī)律,歸納平時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詳細地敘述在下面,來等待有學識的人指正它。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yǎng)于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于公卿間,故相鄭余慶頗為之延譽,由是知名于時。尋登進士第。宰相董晉出鎮(zhèn)大梁,辟為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為賓佐。愈發(fā)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于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jiān)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shù)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為連州陽山令,尋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zhí)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jié)度使,請愈為行軍司馬?;础⒉唐?,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想功第一,想不平之。想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于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于祿仕。后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仆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后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為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常以為自魏、晉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jīng)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后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節(jié)選自《舊唐書韓愈傳》)(乙)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之,乃徐有得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節(jié)選自韓愈《答李翊書》)結合乙文,從學習方法的角度談談韓愈“學之二十余年”經(jīng)歷給你的啟示,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敬鸢浮浚?)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讀書要讀經(jīng)典之作。(2)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樹立高遠的志向。(3)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學習,要品味咀嚼,勤于思考體會。(4)陳言務去——強調學習不必拘泥于章句文辭,要學習文中的思想以及為文的方法。反對一味模仿,提倡創(chuàng)新。(5)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堅持自己的主見?!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并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是作答時,一定要依據(jù)文本內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脫離文章觀點作答。作答本題,首先在乙文中找出韓愈“學之二十余年”的學習方法。《答李翊書》中,韓愈“學之二十余年”的方法非常明顯:“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韓愈對于求學的嚴謹與癡迷,同時,也可以得知他不易被旁人影響,能夠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學習中。明白這些之后,考生從韓愈“學之二十余年”的學習方法中選取幾句自己有較深感觸的,說說它們給自己的啟示,如:從“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中得知讀書要讀經(jīng)典之作,因為讀經(jīng)典是我們永遠需要的,因為對經(jīng)典的了解,會讓我們人文的價值、人文的精神不斷地升華提高,是可以培養(yǎng)一個人的素養(yǎng),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yōu)雅的為人處世觀。再如,從“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得出人應該樹立高遠的志向,因為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縝密地思考,然后付之于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注意要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參考譯文:(甲)韓愈,字退之,是昌黎人。父親名叫韓仲卿,沒有地位名望。韓愈三歲的時候成了孤兒,被堂兄撫養(yǎng)。韓愈因為自己是孤兒,小時候就很刻苦地學習儒家經(jīng)典,不(需要)等待獎勵(來督促)。等到考進士的時候,(韓愈)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間投送,曾擔任過宰相的鄭余慶很愿意替他傳布聲譽,因此他在當時出了名。不久(韓愈)就考中了進士。宰相董晉出京鎮(zhèn)守大梁,召韓愈做他的巡官。董晉的幕府被清除后,徐州的張建封又請韓愈去做他的賓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