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08講必修性必修《屈原列傳》《蘇武傳》一輪復習目錄01模擬基礎練02重難創(chuàng)新練03真題實戰(zhàn)練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蒙故業(yè),因遺策蒙:繼承 B.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來 C.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納 D.及仇讎已滅仇讎:仇敵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禍患常積于忽微 B.①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②豈獨伶人也哉 C.①與其所以失之者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與之爭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外連衡而斗諸侯②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③會盟而謀弱秦④函梁君臣之首⑤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⑥逸豫可以亡身⑦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A.①⑤/②⑦/③⑥/④ B.①③⑤/②④/⑥⑦ C.①③⑤⑥/②⑦/④ D.①⑤⑥/②⑦/③④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以致天下之士 B.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雖曰天命,豈非人事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過秦論》中,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陳涉起義后得到熱烈響應的語句是“,”。(2)賈誼在《過秦論》中曾指出秦始皇北筑長城、擊退匈奴,發(fā)揮了重要的威懾作用的語句是“,”。(3)賈誼在《過秦論》中用排比句描寫秦始皇用武力統(tǒng)治天下的語句是“,,,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4)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到秦始皇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5)《過秦論》中用整句描寫秦始皇據險固守的語句是“然后踐華為城,,,,以為固”。(6)《過秦論》中,寫秦始皇自以為江山永固的語句是“,,”。(7)《過秦論》中,“,,”三句極言陳涉的出身貧寒和地位低賤。(8)《過秦論》中,文章結尾一段在列舉了陳涉的諸多弱點后,總結出了陳涉與當年諸侯聯(lián)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論的結論的句子是“,,”。(9)孟子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名句,在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意思與之相近的兩句話是“,”。(10)《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從“,”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過秦論(下)賈誼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修津關,據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①,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②,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艱。于是山東大擾,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以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見于此矣。子嬰立遂不悟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險塞而軍。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也,必退師。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歲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有刪改)【注】①鉏耰(yōu)白梃(tǐng):此處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鉏耰,古代的農具。白梃,白木棒。②闔(hé):關閉。(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子嬰立/遂不悟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B.子嬰立遂/不悟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C.子嬰立/遂不悟/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D.子嬰立/遂不悟/藉使子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國國君,規(guī)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B.五序,周王朝設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C.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D.大夫,在夏、商、周時是官職等級名,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朝吞并了六國,占據著險要地勢,修整武器。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卻所向無敵。B.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備,雖然選取了能力中上的輔佐之臣,也難免秦朝的敗亡。C.秦國從秦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這與秦國險固的地勢有著密切的關系。D.秦朝丟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國傳統(tǒng),所以不能長治久安。(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i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諫,智士不敢謀也。ii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5)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什么內容??
二、語言運用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遠見卓識往往“自絕”于當代。卓則必絕,遠則自離。賈誼因他的,自然而然地與他同時代的人離絕了。他藐視他們,他們也排擠他。他們根深而葉茂,藤粗而蒂固;他則一無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護。但文帝也一樣脆弱。平心而論,文帝劉恒還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賈誼的,但他未必就不是一個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權力的平衡,他也不能為了一個賈誼而觸犯眾怒。一邊是功高蓋主的老臣,一邊是的后生,兩邊既已勢不兩立,,文帝只能傾向前者:沒有前者的擁立,就沒有他的今天;沒有前者的支持,也沒有了他的明天。賈誼的失敗是時勢所必然,同時也與個性有關:賈誼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則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時機。傲慢則不能兼人,他總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無識,不屑于與他們?yōu)槲?。更不能把他們拉入同一?zhàn)壕,與他們一同作戰(zhàn),而是欲憑一己的力量,挾文帝之權威而獲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業(yè)還未開始,自身就已。偏他又那么脆弱,一貶長沙,就哭泣不止。逾數年,在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梁懷王騎馬摔死后,脆弱的賈誼在多日的哭泣之后,赍志而歿。1.下列各句中,修辭手法與畫波浪線的句子相同的一項是(
)A.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B.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D.蘆柴棒手腳著地,很像一只在肢體上附有吸盤的烏賊。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群而不黨
初出茅廬
千鈞一發(fā)
身單力薄B.卓爾不群
乳臭未干
劍拔弩張
身單力薄C.群而不黨
乳臭未干
千鈞一發(fā)
形單影只D.卓爾不群
初出茅廬
劍拔弩張
形單影只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歐陽修的一生是與酒為伴的一生??v觀他對酒的態(tài)度的變化,從“無飲酒”到“頹然乎”醉其間,再到渴望“常置酒一壺”得意于其間,恰好折射出其宦海沉浮和心路歷程的變化。(
)。中國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可以說,他們既是儒家思想的傳播者,也是儒家思想的踐行者。在青年歐陽修的身上,可以看到“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在閃耀著。不飲酒,正是他恪盡職守、堅守正道的體現(xiàn)。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潞V谐粮〉臍W陽修,一方面尊奉儒學,對政務盡職盡責;另一方面,每日面對官場種種黑暗,又無法做到熟視無睹。沉醉,便是歐陽修心靈糾結的外現(xiàn)。最終,隨著個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在時間的流逝中漸行漸遠,道家回歸自然的思想就成為士人們的精神寄托,成為歐陽修心靈的慰藉地。這種超脫不是緣于歷經世事后心靈的寂滅引起的,而是對帶來的社會秩序束縛的掙脫,是心靈的自由和奔放。以酒為樂,便成了老年歐陽修超然物外的宣告。4.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了解歐陽修的這種經歷與心態(tài)的變化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的詩歌B.歐陽修的這種經歷和心態(tài)的變化在他的詩歌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C.而這種經歷和心態(tài)的變化在古代封建士大夫中非常典型D.歐陽修對酒的態(tài)度的變化也成了古代封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修改。6.下面的圖一、圖二分別是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徽標,請從構圖要素和寓意兩個角度解說兩個徽標的相同點。要求:不超過90字。圖一
圖二7.歷史的畫卷,往往異彩紛呈;歷史的評說,有時見解不一。圍繞“歷史的評說”這一話題,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1)司馬遷寫《屈原列傳》,在敘事中穿插議論,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點題,直接發(fā)表對人物的看法和評價。借鑒這種寫法,揣摩《蘇武傳》中班固對蘇武的認識和評價,嘗試以班固的視角,寫一則人物短評。(2)本單元兩篇史論,分別探討秦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你是否認同作者的觀點?他們的論證是否有可商榷之處?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參考相關資料,嘗試寫一篇短文,對兩篇文章提出質疑或進行辯駁。8.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請你根據其信息內容提取3個關鍵詞。
《過秦論》敘寫了秦國的很多罪過以及滅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應是“焚書坑儒”,該措施殘暴地毀滅了和諧文化。漢代則吸取秦朝速亡的歷史教訓,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以養(yǎng)士,行教化美習俗”的策略,選用賢才,大興和諧文化,實現(xiàn)了近500年的統(tǒng)治。唐朝的繁榮昌盛,與隋朝實行科舉制度密切相關,和諧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統(tǒng)治延續(xù)了長達1000多年。9.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字。《過秦論》①,使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在觀察歷史變遷、朝代更替的興衰之理的過程中流露出了綿長而悠久的歷史滄桑感。魯迅先生說此書是“沾溉后人,其澤甚遠”的“西漢鴻文”。賈誼如此細致地總結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②,而且是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希望君主能夠以古鑒今,③,建設一個強大繁榮的王朝,表達了他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積極入世的精神。10.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評價。請根據《伶官傳序》的內容,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褒和貶兩個角度,各寫一句話,對唐莊宗(李存勖)進行評價。一、課內文言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孜摹渴蓟始葲],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節(jié)選自《過秦論》,有刪改)【乙文】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節(jié)選自《六國論》,有刪改)1.對下列文段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A.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B.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C.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D.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乘,萬輛兵車,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表示軍事力量強大。也可指天子,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本文表示后一種意思。B.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儒教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泛指天子的宗廟。C.三國,指韓、魏、楚三國,這三國都曾經割地賂秦。D.故事,指舊事或先例,舊日的典章制度等。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從領袖的社會地位、武器裝備、軍隊素質、用兵之道四個方面將陳涉和九國之師作對比,意在為文末提出中心論點“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張本蓄勢。B.甲文“且夫”一句,寫秦朝江山依舊,險關如故。照應課文第一段,說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勢的變化。C.乙文承接篇首的“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分別分析了齊、燕、趙三國滅亡的情況,并列舉出其弊端。D.乙文分析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時列舉了各自在外交、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弊端,而這些弊端又與篇首所說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有關系,這樣就直接論證了“弊在賂秦”的中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5.【甲文】第二段從哪些方面進行對比論證的?(二)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冬,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初,始皇尊寵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將,蒙毅常居中參謀議,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趙高者,始皇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胡亥幸之。趙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當高法應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復其官。趙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仍說胡亥請詐以始皇命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然其計。趙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蹦艘娯┫嗨乖唬骸吧腺n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备咴唬骸叭粍t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xiāng)里明矣!胡亥慈仁篤厚,可以為嗣。愿君審計而定之!”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扶蘇發(fā)書,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jiān),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復請而后死,未暮也?!笔拐邤等ぶ鎏K謂蒙恬曰:“父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屬吏,系諸陽周。更置李斯舍人為護軍,還報。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會蒙毅為始皇出禱山川,還至。趙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舉賢立太子久矣,而毅諫以為不可;不若誅之!”乃系諸代。太子胡亥襲位,二世欲誅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嬰諫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卒皆亡國。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欲一旦棄去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jié)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二世弗聽,遂殺蒙毅及內史恬。(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豪杰亡秦》)材料二: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趙高既雅得A幸于胡亥B又怨蒙氏C乃說D胡亥E請詐以始皇命F誅扶蘇而立胡亥為太子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癸丑,為干支之一,在文中是用來紀日的一種方式,它的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B.文中的“屬”通“囑”,意思是“勸請”,和《屈原列傳》中“屈平屬草稿未定”的“屬”意思相同。C.“會”在文中是“恰巧、恰逢”的意思,與《蘇武傳》中“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的“會”意思相同。D.敲撲: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長的叫“撲”這里指嚴酷的刑罰。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寵信,都在朝中擔任重要職位,其他朝臣都不敢與他們一爭高下,受寵于胡亥的趙高有罪也交給蒙毅處置。B.趙高見到李斯,說皇帝把賜給長子的詔書和符璽都暫時留在胡亥處,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訴天下即可,而李斯卻認為這是亡國言論。C.扶蘇自殺后,蒙恬不肯就死,被囚禁起來。胡亥本想釋放蒙恬,聽趙高幾句讒言后反而把蒙毅殺了。D.子嬰勸諫胡亥不能殺蒙氏兄弟,認為殺掉忠臣而重用節(jié)操品行不端的入,對內會失去群臣信任,對外會消解將士的斗志。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10.趙高從哪幾個方面說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陰謀,請簡要說明。(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一)后周世宗顯德二年,上謂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寢食不忘。又自唐、晉以來,吳、蜀、幽、并皆阻教化,未能混一。宜命近臣著《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開邊策》各一篇?!北炔坷芍型鯓惬I策,以為:“中國之失吳、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觀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術。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奸黨內熾,武夫外橫,因小致大,積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返其所為而已。夫進賢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隱誠信,所以結其心也;賞功罰罪,所以盡其力也;去奢節(jié)用,所以豐其財也;時使薄斂,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財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彼之人觀我有必取之勢,則知其情狀者愿為間諜,知其山川者愿為向導,民心既歸,天意必從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與吾接境幾二千里,其勢易擾也。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后避實擊虛,避強擊弱。未須大舉,且以輕兵擾之。南人懦怯,聞小有警,必悉師以救之。師數動則民疲而財竭,不悉師則我可以乘虛取之。如此,江北諸州將悉為我有。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則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南方既定,則燕地必望風內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東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當以強兵制之。然彼自前敗,力竭氣沮,必未能為邊患。宜且以為后圖,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舉可擒也。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鄙闲廊患{之。(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世宗征淮南》)(二)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節(jié)選自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B.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C.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D.今士卒精練甲兵/有備/群下畏法/諸將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師/宜自夏秋蓄積實邊矣/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策,古代稱應試者對答的文字為策。也指一種議論文體。B.比部,古代官署名。原掌稽核。后為刑部所屬四司之一。C.江北,特指長江以北。相對江南而言,主要指江淮地區(qū)。D.檄,針對內部不同意見而發(fā)的文書,多用于曉喻或責備。13.下列對文本(一)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世宗致力于改革,認為當下吳、蜀、幽、并四個地方未能統(tǒng)一,應下令寫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開邊策》。B.王樸分條列舉出“收其才”“結其心”“盡其力”“豐其財”“阜其民”的具體措施,是為了說明民心所向的條件。C.王樸在表述自己的觀點時,運用舉例論證,以唐為例子,指出攻打敵軍的戰(zhàn)術,應從其薄弱環(huán)節(jié)入手。D.王樸主張對于不同的地方應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如河東地區(qū)不可以用恩德誠信利誘,必須要用強大的兵力進行制衡。14.下列對文本(二)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在開篇即開宗明義,用兼帶感嘆語氣的反詰句道出此文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B.作者以莊宗得天下、失天下史例為論據,通過一盛一衰的強烈對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增強了文章說服力。C.作者的筆觸進一步深化,指出“憂勞”“逸豫”“忽微”“所溺”皆為人事,希望以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警醒世人。D.文本(二)融敘事、描寫、議論、抒情為一體,敘事生動曉暢,描寫具體形象,論證層層深入,感情深沉濃烈。1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宜且以為后圖,俟天下既平,然后伺,一舉可擒也。(2)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節(jié)選自歐陽修《朋黨論》,有刪改)乙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B.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C.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D.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子,古代泛指德才出眾的人,常與“小人”對舉,與《論語》中“君子喻于義”中的“君子”意思相近。B.漢獻帝、唐昭宗:獻帝,稱呼的是東漢最后一任皇帝劉協(xié)的謚號;唐昭宗,稱呼的是唐代皇帝李曄的廟號。C.太廟是皇帝宗廟,最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經皇帝批準也可被供奉在太廟。D.《書》即《尚書》,儒家四書之一。“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18.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先劃清君子和小人的界限,緊接著剖析“小人無朋”和“君子有朋”的道理,最后指出朋黨與興亡的關系。B.乙文通過敘述莊宗得天下的過程,先盛贊其成功,繼而感嘆他的迅速衰敗,從而強調成敗得失皆由人事的道理。C.選文均使用了引用和對比論證,既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同時也使事理在正反兩面的對比中顯得更加明白清楚D.選文均借前朝舊事勸諫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體現(xiàn)了古代知識分子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1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2)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3)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老子·第二十四章》)20.歷史總能給人以啟迪,請簡要概括兩則選文在國家治理方面給予后人的啟示。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節(jié)選自《論語第十五篇》)材料二昔者,吳王闔閶①始得子胥②之時,甘心以賢之,以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歲,后睹萬世。深問其國,世何昧昧,得無衰極?子其精焉,寡人垂意,聽子之言?!弊玉阄ㄎ?,不對。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對而不明,恐獲其咎?!蓖踉唬骸霸敢谎灾?,以試直士。夫仁者樂,知者好,誠秉禮者探幽索隱,明告寡人。”子胥曰:“難乎言哉!邦其不長,王其圖之。存無忘傾,安無忘亡。臣始入邦,伏見衰亡之證,當霸吳厄會之際,后王復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將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諂之臣,將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紀?!眳鞘棺玉憔炔蹋D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報楚。楚乃購之千金,眾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謂子胥曰:“止!吾是于斧③掩壺漿之子,發(fā)簞飯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漁者也,引兵而還。故無往不復,何德不報。漁者一言,千金歸焉,因是還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范蠡聞之,以為不通:“知數不用,知懼不去,豈謂智與?”胥聞,嘆曰:“吾背楚荊,挾弓以去,義不止窮。吾前獲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闔廬,后遭夫差也。臣獲大餐.功名顯著,胥知分數,終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猶難忘,吾愿腐發(fā)弊齒,何去之有?蠡見其外,不知吾內。今雖屈冤,猶止死焉!”子貢曰:“胥執(zhí)忠信,死貴于生;蠡審兇吉,去而有名;種④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不榮。”伍子胥父奢為楚王大臣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悅之,欲自御焉。奢盡忠入諫,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諫,聽讒邪之辭,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⑤孝而入,子胥勇而難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時,奢諫于楚,胥死于吳。(節(jié)選自《越絕書》)【注】①闔閭:一作闔廬,春秋時吳國國君。②子胥:原為楚國人,后至吳國。③于斧:地名。④種:文種,是越王勾踐的謀臣。⑤尚:伍尚,伍奢的大兒子。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將斷句處的字母涂黑。伍子胥A父B奢C為D楚王E大臣F為G世子H聘I秦J女K夫L有色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指明白地說出來,與《蘇武傳》中“若知我不降明”的“明”字含義不同。B.背,指背棄,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皆背晉以歸梁”中的“背”含義相同。C.弊,指損壞、毀壞,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意思相同。D.私,指私自、私下,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臣之妻私臣”的“私”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王闔閭敬尊伍子胥為上客,并誠心求教治理吳國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沒有正面回答吳王。B.伍子胥打敗楚國后想報復楚國,楚國懸賞千金以求吳退兵,最終漁夫為了報恩說了一番話讓他撤兵。C.伍子胥知道要被殺也沒有離開吳國,范蠡認為伍子胥的選擇不正確,子貢卻肯定伍子胥的做法。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沒有馬上殺他,想誘騙伍奢的兩個兒子回來一塊殺掉,伍尚被騙,伍子胥逃走。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2)種留封侯,不知令終;二賢比德,種獨不榮。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伍子胥如何體現(xiàn)“君子義以為質”的品質。二、現(xiàn)代文閱讀(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理性”在今天已經是一個大家常用的詞,但各人使用此詞時取義頗有不同。如果按照中國固有名詞,那么此詞也可以用一個“理”字來表達。《說文解字》:“理,治玉也?!倍斡癫米⒃疲骸班嵢酥^玉之未理者為璞。是理為剖析也。玉雖至堅,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難,謂之理?!薄袄怼弊直疽鉃橹斡瘢斡癖匾烙癖旧碇畻l理,故條理亦為“理”。引而申之,“理”作為動詞之意為對于事物之治理,而作為名詞之意則為事物本身之條理。理性或道理,皆實際就主、客觀兩方面而言之?,F(xiàn)在常說的歷史理性,實際也就包括歷史(作為客觀過程)的理性和史學(作為研究過程)的理性,簡易言之,就是對歷史過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對歷史研究過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從大量甲骨卜辭材料可知,殷人敬信鬼神,以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運。據《尚書》記載,殷紂說過:“我生不有命在天。”殷紂以為他的王權來自天命,天命決定歷史,其中沒有任何理性可言。后來,周取代了殷,殷人賴以自恃的“天命”轉移到了周人手中。而據《史記·周本紀》記,武王伐紂勝利以后,憂慮得夜晚連覺都睡不著,說:“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武王深感不安的是,天命是如何轉移的呢?它已經從殷人手中轉移到周,但是會不會再發(fā)生轉移,使自己由得而失呢?天命或王朝歷史命運的轉移,原來是既存在而又不可靠的。武王早在伐紂時還說過:“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敝芪渫醢l(fā)現(xiàn)了一個道理:天命的背后原來就是人心,天命的變遷原來就是人心向背的轉移。這是周人對于歷史發(fā)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認識,是中國古代對于歷史理性發(fā)現(xiàn)的開端。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蜂起。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相信人心?!独献印芬詾椋骸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惫磐駚恚耸伦兓?,根本沒有以天或圣人為代表的道德理性在起作用?!按蟮缽U,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敝R的產生與進步是引起大偽的前提,這種“智”的進步,導致了道德本身的退步。于是,人之智日進,而人之德日退;歷史進程既然與人之智俱進,那么歷史進程就必然成為道德倒退之過程。于是,歷史理性便與道德理性形成為一種反比的函數關系。法家也認為,在人類歷史上道德的狀況呈每況愈下的趨勢,所以道德理性與歷史理性的方向互相矛盾。韓非同時認為,歷史不可能倒退,時代已非競于道德的古代,就必須改變古代的辦法,如果還是走順從民心的老路,那么就會促成奸邪橫行。知道治國之道的明君,雖然違背民心也能作好自己的統(tǒng)治。這樣就直接地提出了與天命人心說相對立的統(tǒng)治理論。當然,法家與道家在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上又有很大的不同,道家主張歸真返樸,小國寡民,回到上古時代;而法家則主張向前看。在法家看來,歷史理性雖然與道德理性背離,但是歷史理性還是必須服從的。稍后于孟子、商鞅的鄒衍則認為,黃帝、禹、湯、文王分別因具有土德、木德、金德、火德而稱王,又分別崇尚黃、青、白、赤色,逐次相代,代火德者為水德,色尚黑。這就是五行相勝說。五種物質按其特性,一個戰(zhàn)勝并取代另一個,其間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一種自然的理性。不過,這樣的自然理性雖然有其先后相代的歷史順序,但總不是歷史理性的自身,而僅僅是一種比附,在本質上是沒有根據的。但當其時,卻十分流行。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钡搅藵h代,賈誼在《過秦論》中分析了秦之所以能戰(zhàn)勝六國及其后覆亡的根本原因,得出結論,民為國家及君主之本、之命、之功、之力,與民為敵,遲早必亡。這樣的論述與《尚書》里的天命人心說道理相通,而論證則更為明確透徹。不過,賈誼在強調道德理性的同時,也沒有放棄五德終始的說法,初建漢制時倡議“色尚黃,數用五”。賈誼提出以土德代替秦之水德,不僅符合以土克水的五行相勝規(guī)則,而且也是與他反對秦之暴戾刻薄(水德)的思想相符合的。賈誼繼承并發(fā)展了西周天命人心說的傳統(tǒng),重視道德理性的建立,同時又努力使這種道德理性和五行相勝說的歷史理性盡可能地結合起來。這是漢代學者第一次使二者結合的努力……以上概述了歷史理性在中國古代的產生過程,說明了歷史理性在產生過程中與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關系。這樣的情況在歷史學和哲學都相當發(fā)達的古希臘還不曾發(fā)生過。在古代西方,歷史不曾被作為理性來思考。在西方,歷史之被真正地當作理性來思考,那是從意大利學者維柯所著的《新科學》開始的,到了黑格爾的《邏輯學》和《小邏輯》里,邏輯或理性本身也都變成歷史的了。這樣的歷史理性與邏輯理性的結合,則是中國古代的歷史理性產生過程中所不曾出現(xiàn)的。(選編自劉家和《論歷史理性在古代中國的發(fā)生》)材料二:劉家和先生認為,“有相同,才能比其異同,有相異,才能比其同異”;“比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異,從異中見同,從同中見異。”因而,同異正是歷史的比較研究賴以實現(xiàn)的前提。歷史比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堅定不移地將歷史比較的研究與歷史的真實過程結合起來。歸根結底,“同”與“異”兩方面因素在比較對象中的客觀存在,乃是史學比較的前提和基礎。劉先生堅持歷史比較的目的是探求歷史的真相,這就不僅需要運用比較以求其真,而且要對進行比較的歷史材料進行考證以求其真。這既是他探討“同”與“異”客觀真實性的堅實基礎,又彰顯出其求真的學術高度。在史學研究過程中,劉先生一貫從具體的問題出發(fā),以“入地求索”的方式深入探索以求其事實之真,然后再以“上天攬月”的豪情進入到哲學思想的領域中以獲得更為普遍性的認識。在劉先生的研究中,不同層次的比較不是孤立進行的,往往在一篇論文中層層深入,由個案的比較上升為對歷史本質的認識。(選編自王成軍《比較史學何以成為可能———劉家和先生比較史學理論和方法初探》)6.下列對相關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引《說文解字》和段玉裁的注,既是解說“理”在中國文化中的意蘊,又能使讀者興趣盎然。B.五行相勝說體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理性,僅僅是對歷史理性的一種比附,但在當時卻很有影響。C.在西方,歷史理性不曾與道德理性發(fā)生關聯(lián),而是以《新科學》為起點,與邏輯理性相結合。D.借助已經考證求真的歷史材料,運用建立在同異比較之上的方法論,便能探求到歷史的真相。7.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武王為代表的周人重視“天命”,同時認識到,天命是不可靠的,是隨著人心向背轉移的。B.老子“小國寡民”,使人“復歸于樸”的理想,意味著道家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理性,應回到上古時代。C.按照五德相勝的說法,秦始皇認為周朝得火德,以秦代周,即以水克火。秦朝推崇黑色,對百姓暴戾刻薄。D.無論在相同歷史時期還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尋求比較對象間的相似性都是進行史學比較研究的前提和基礎。8.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沒有體現(xiàn)關于歷史理性的思考的一項是(
)A.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薦虞舜,曰可。(《史記》)B.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ā肚f子》)C.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論語》)D.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賊其民者也。(《孟子》)9.請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10.請根據材料二概括劉家和先生是如何進行比較史學研究的。(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歷史事實是否需要判斷?答案是肯定的?!笆分疄橛?,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睂v史事實做出判斷,是人們運用歷史知識服務于人生發(fā)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基礎。由于發(fā)論者生活在不同時代,他們對內容相同或相近的歷史事實做出判斷時,會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場、表明不同的觀點?!蹲髠鳌せ腹辍酚小褒R大非耦”的記載。齊國曾想把文姜嫁給鄭國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詩·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強調與其依靠大國的輔助,不如求諸于己,故以“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為由辭謝。對此,《左傳》作者給予的評論是“善為自謀”,表達了對鄭太子獨潔其身而謀不及國的批評之意,為后人取鑒于史提供啟示。隨著歷史形勢的發(fā)展、變化,“齊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學家沈約那里成為嚴格區(qū)分士庶階層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擊士族王源將女兒嫁入寒門之舉。后來,“齊大非耦”又發(fā)展成為中國古人婚姻觀念的重要原則,“鄭忽辭婚”則演變成歌頌大丈夫志在自立的歷史素材??梢姡瑢τ跉v史事實的見解、評論和運用,是隨著評論者所處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史學是人們認識歷史的主要途徑,史家則是史學的主體??傮w上看,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是史家議論的兩個基本維度。事實判斷是史學家針對史實本身所進行的總結和評價,并用以指導時人和后人的社會實踐。以有關皇朝得人、用人的評價為例,《后漢書》的作者范曄在論及漢順帝、桓帝二朝形勢時,指出由于統(tǒng)治者未能任用賢能,“在朝者以正議嬰戮,謝事者以黨錮致災”,導致東漢在這一時期由盛轉衰。據此,范曄對東漢的歷史走向提出了一種假設,即倘使順帝、桓帝能夠任用賢能,則可延續(xù)盛世。史學家運用歷史知識對既成事實做出假設,是史學服務于社會的一條重要路徑。當然,史家議論是否能夠與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相符,這還要取決于史家本身見識的高下。價值層面的判斷,則是不僅要就事論事,還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惡、是非揭示出來,也就是給人物史事定性,這種判斷受史家意旨的影響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取向。班彪評論司馬遷《史記》“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jié)而貴俗功”。這是中國史學上較早對史書中的史家議論做出的直接評價。班固所撰《漢書·司馬遷傳》,亦持此說。對此,范曄這樣看待:“彪、固譏遷,然其論議,則輕仁義、賤守節(jié)愈矣?!睆乃枷肷峡矗嗍细缸优u司馬遷“輕仁義”“賤守節(jié)”,范曄則批評班氏父子“輕仁義”“賤守節(jié)”愈甚。范曄之所以與班氏父子表現(xiàn)出對于“仁義”“守節(jié)”的不同標準,是具有切實社會歷史根據的。一方面,他的歷史研究和撰述的對象——東漢時期——有重名節(jié)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個人對傳統(tǒng)儒家道德規(guī)范正不斷進行著突破和修正。從中國古代史學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則來看,史家議論當以事實判斷為先。洪邁言“作議論文字,須考引事實無差忒,乃可傳信后世”,正是此義。(朱露川《史書敘事與史家議論的辯證關系》)材料二:“秉筆直書”“實錄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碼原則和治學品德,其實說起容易做起難。有人為沽名釣譽,為利祿奔波而不惜臆改訛誤、偽造史實,從而貽累古人,延誤后學。東漢班固為了入仕當官,在撰寫《漢書》時,對劉漢政權隱諱真實,肆意溢美。南朝沈約為了躋足政壇,撰《宋書》時,大肆頌揚豪門士族,達官顯貴,對被皇帝隨意誅戮的文武大臣,均隱去真實死因。史書的失真,帶來一系列荒謬。這種荒謬常常作為改頭換面的“正史”“國傳”又匯編于新的歷史著述中,如此循環(huán)往復,欺騙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也有對歷史文獻表示懷疑者。最早以證實精神審度歷史文獻的史學家是司馬遷。他撰述《史記》“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反對“譽者或過其實,毀者或沒其真”。他整理考訂原始文獻與親身調查訪問史實,具有追根窮源的開拓意義。對于一時難以理清的問題,采取了“疑則傳疑”的審慎態(tài)度。(葛存雍《史書的局限與史家的史識》)材料三: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表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活力,以豐富的題材和多向度的視角,刷新了史學的風貌,使史書從干燥無味的說教,變?yōu)樯鷦泳唧w的敘事。史學開始走向大眾,史學著作從少數人閱讀變?yōu)榇蟊娮x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史書的信譽在下降,戲說歷史的各類書籍、講壇受到歡迎。近年來在市場上走俏的如《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一個都不正經》等,幾乎都是非歷史專業(yè)者所寫。史學的作者從史官、專業(yè)學者,到非專業(yè)的作家,體現(xiàn)了述史主體的大變化。一般說來,傳統(tǒng)專業(yè)史家說什么都要有證有據,講究的是歷史真實性和啟示性。如今則不然,這些業(yè)余作者講史時有自說自話的,有戲說臆說的,有的竟宣稱自己在“玩歷史”。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讀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實不史實,只要讀來解悶、解氣就是好的。史學本是一門紀實的學科,容不得摻假和戲說,古代一些史家為秉筆直書,犧牲性命的大有人在。如今,戲說、娛樂滲入到史學,可算是“娛樂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娛樂,而是史學的嚴肅性和真實性。這是專業(yè)史家無可奈何的現(xiàn)象。期盼求真將再度成為人們讀史解惑的追求。(北京日報《史書的信譽不能降》)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齊大非耦”的歷史故事被沈約故意曲解,成為他區(qū)分士庶階層的思想武器。B.范曄對東漢歷史走向所作的假設與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相符,體現(xiàn)了其見識之高。C.中國史學上對史家議論做出直接評價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彪對司馬遷的評價。D.司馬遷不盲從歷史文獻,他整理考訂原始文獻、親身訪查史實,具有開拓意義。1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事實判斷總結和評價史實,對當時和后世的社會實踐有指導作用,這對史家的見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從范曄對班氏父子的批評可以看出:史家的價值判斷往往與他所研究的時代及他所生存的時代相關。C.史家偽造史實,失真的史實又被編進新的歷史著述中,由此可見歷史是無法重新認識和重新評價的。D.在史學走向大眾的時代背景下,史學著作不可一味追求生動性,而丟失了史學的嚴肅性和真實性。13.下列屬于史家議論中的價值判斷的一項是(
)A.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B.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項羽本紀》)C.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傳序》)14.請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脈絡。15.根據材料內容,請對如何閱讀歷史書籍提出三條建議。(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相連的血脈⑴剛看見秦皇陵,便有壓迫感迎面而來,密集而凝重。延伸開闊的驪山,說不上崇峻,只有單調的平坦,線條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匯形成一個平穩(wěn)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隨意地一揮畫筆,蒼翠的綠,簡明而無須多加著色,粗線條的勾勒給了我最沉重的壓迫。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實地感覺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來,他只在人們口中,只在字里行間,只在歷史中,只在想像里。這一刻他那么真實的出現(xiàn),仿佛迎面而來,原來這大地上真的有過他!⑶雄才大略,殘暴不仁,有形的詞已無法形容無形的他。兩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遙望東方。十年后,東方、西方只有一個名字——秦。⑷那天,走進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宮,壓迫感沉沉地籠罩著我。穿過地宮門,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龍袍內那平常的身軀。一張陌生而淡漠的臉,微張的雙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語言向我訴說……⑸在趙國為質時,他會哭;看著母親受辱時,他會哭;看著西方,想念那沒有呆過一天的國度時,他會哭。后來他回到秦國,看著宮廷里的斗爭,看著呂不韋的笑,趙姬的妖媚,嬴異人的無助,一切都在告訴他,決不能哭,哭只會讓他比活在趙國時更慘。⑹我聆聽,他平靜地說著,沒有暴戾,沒有怒吼,沒有命令,只是輕敘家常,細說往事。他說他恨,他恨他為什么一出生便為質趙國,童年的記憶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為什么有那么多父親,母親多愛他,他就有多恨母親。所有暗中批評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親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書坑儒”之后,在殺死兩個異父弟之后他對自己說:我恨。⑺隨后他笑道:六國只是茍延殘喘,天下人應是我的俘虜。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騙了,不過改名皇帝,不過自稱為朕,不過下一道名為詔書的文件,不過建一座禁宮,不過封禪了泰山,我便可以廢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賦斂無度……⑻他又一笑,輕問:阿房宮安好?長城有沒有繼續(xù)修?我的兒孫們把國家經營得如何,已經幾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們都還好嗎?⑼我只能輕嘆:阿房宮早已成為灰燼,長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兒孫與朝臣隨著大秦帝國已煙消云散,無影無蹤了。兩千年后我只有在這能見到秦,帝國只是陪葬。⑽中國人就這樣鄙視他。⑾他愕然。滅六國,統(tǒng)天下,戰(zhàn)匈奴……他細數當年功業(yè),卻又一邊搖頭,都已經成空,不禁黯然神傷,原來天下人從我這里什么也沒得到,我豈不辜負了天下人?⑿但中國各民族的第一次緊密相連,卻是因為你。秦帝國建立不久便灰飛煙滅,中國人卻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該怎么寫。你的后代歷盡劫波,匈奴走后,邊患依然,但縱使五胡的鐵蹄洶涌,也踏不亂唐詩的音韻;金人的彎刀殘酷,也割不裂中華文字的筆畫;蒙古的鐵鞭雖長,也笞不傷文言的句式,滿漢一家,漢字同源,都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文字,中華子孫相認的符號,從你開始。⒀中國人就這樣仰望你。⒁他搖了搖頭,喟然長嘆。吐不出的認錯,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嚴。這時的他摘下了高貴的冠冕,神圣的龍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態(tài),就是一個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銳,眉須不再冷峻,聲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間的孤獨卻掩蓋不了。⒂可無論如何,對于中華民族,對于我,這已經夠了,因今天的我還認識當年的你,還能夠溝通無礙,細數當年。這在血與火中錘煉出來根植于血脈內的符號,多少年來都沒有褪色,無論愛與恨,我們只認得方塊字。一切本該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源藭r,一股熱流襲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壓迫感。從他的雄心壯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長嘆,一切都那么真實,甚至有幾分熟悉和親切,他是如此近距離的向我傾訴,我是如此近距離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義,這一刻,重新詮釋。⒄走出地宮,我回頭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華民族至今安好。1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一項是(
)A.第⑸⑹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軟弱變堅強而“平靜”下來。B.第⒁段,寫秦皇因身處地宮被人遺忘而“孤獨”。C.作者通過對秦皇的描寫,為我們刻畫出一個讓人可親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D.第⑼段末句“帝國只是陪葬”是指秦皇本想存續(xù)千秋萬代的秦帝國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反成為留存千萬年秦地宮的殉葬品。17.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⑴段,極盡描寫驪山的開闊及粗線條,強化驪山及秦皇宮陵給我的壓迫感,景情融合。B.第⑵段,用幾乎相同意義的排比句強化秦皇由一個虛擬的存在“真實”出現(xiàn)在“我”眼前,顯示了賦體的特質和情韻。C.本文用語言簡意豐。例第⑺段,秦皇不多的敘述中,濃縮了他在位時幾乎所有的政事,一方面表達出秦皇作為帝王的偉大,一方面表現(xiàn)秦皇的殘暴。D.第⑿段,以氣勢酣暢的排比句表達對秦皇統(tǒng)一文字使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贊美,音韻優(yōu)美,感染力強。18.本文采用了虛擬人物對話的行文結構形式,其表達作用是什么?19.《過秦論》中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國合縱抗秦作對比,本文將中國人對秦皇“鄙視”與“仰望”作對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澤鄉(xiāng)茅盾算來已經是整整七天七夜了,這秋季的雨還是不停下著。軍營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還能夠捆一堆干燥的稻草,這便是那兩位終天醉成泥貓的押送軍官的唯一的韜略。軍官呢,他們的祖父是當年鐵騎營中的悍將。然而現(xiàn)在,他們卻只能帶著原是“閭左貧民”的戍卒九百。他們富農素所奴視的“閭左貧民”,沒有一點共同階級意識的“部下”!半夜酒醒,聽到那胡笳似的風鳴,軍鼓似的雨聲,又感著刺骨似的秋夜的寒冷。聽說昨天從魚肚子里發(fā)現(xiàn)一方素帛,朱書三個字“陳勝王”。陳勝?兩屯長之一是叫陳勝呀。突然,從遠遠的不知何處的高空闖來了尖厲的哀嚎。①是近來每夜有的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洗潔精項目投資分析及可行性報告
- 安徽重點項目-蚌埠生活垃圾焚燒發(fā)電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冷凍冷藏庫可行性研究報告
- 年產160萬套木工藝家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議書
- 2025年數控火花機項目風險評價報告
- 澳門及橫琴某新能源汽車智慧產業(yè)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2-2027年中國演藝行業(yè)市場全景評估及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 中國日用品玻璃配件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 鐵路部件行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分析報告
- 2025營業(yè)執(zhí)照《房屋租賃合同》
- 審計工作述職報告
- 安全事故現(xiàn)場處置方案(3篇)
- 中國通 用技術集團招聘筆試題庫
- 【MOOC】工程材料學-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銀行貸款保證合同范本
- 《汽車膠粘劑》課件
- 手繪pop教學課件
- 2024腦血管病指南
- 企業(yè)三年營銷規(guī)劃
- 教師資格考試高中歷史面試試題及解答參考
- 2024年社區(qū)工作者考試試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