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新高考)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新高考)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新高考)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新高考)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學類文本閱讀之散文(新高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

教材溯源追根教材

散文閱讀回歸高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23年全國甲卷考查了巴金的《機械的詩—旅

途隨筆之一》;2022年新高考II卷考查了李廣田的《到橘子林去》,全國乙卷考查了蕭紅的

《“九一八”致弟弟書》;2021年新高考II卷考查了廢名的《放猖》《莫須有先生教國語》雙

文本,全國甲卷考查了王小鷹的《當痛苦大于力量的時候》;2020年新高考I卷考查了于堅

的《建水記》(之四),全國ni卷考查了蔣子龍的《記憶里的光》。這些作品貼近當下的現(xiàn)實生

活、風俗特色,注重場景描繪。近年來,高考命題呈現(xiàn)出適度關聯(lián)教材內容的趨勢,命題的

選材與設問從教材合理遷移,所以學生要立足教材,備戰(zhàn)高考。加強教材相關文本的深度挖

掘,將有助于我們在散文閱讀中沖擊高分。

考情概覽

年試題簡析

卷別

份題材考點

新高考I

當代散文回憶性客觀+藝術特征鑒賞+主觀語句理解+鑒賞評論

2024

新鬲考11革命小說敵后工

客觀+內容理解+主觀內涵體會+分析鑒賞

卷作

新鬲考I散文化小說/鄉(xiāng)土理解內容+分析鑒賞重要句子+概括人物形象(心理)+撰寫文

卷小說學短評

2023

新高考11散文化小說/鄉(xiāng)土

理解內容+分析鑒賞藝術特色+鑒賞藝術技巧+分析詞語意蘊

卷小說

新高考I歷史小說/散文化分析鑒賞內容和藝術特色+理解重點情節(jié)+概括人物形象+理解

卷小說人物改寫藝術

2022

新高考11

寫人敘事散文理解內容+分析鑒賞藝術+標題作用+細節(jié)分析

新鬲考I紅色小說/抗戰(zhàn)小

理解內容+分析鑒賞藝術特色+賞析敘事手法+分析物象含義

卷說

2021

新高考II

敘事散文分析鑒賞內容和藝術特色+理解分析內容+語言賞析+內容概括

新高考I

文化游記理解內容+分析鑒賞藝術特色+語言賞析+內容概括

2020

新高考II

散文化小說理解內容+分析鑒賞藝術特色+分析細節(jié)含義+分析句子意蘊

命題趨勢散文與小說并重,重點放在理解、分析綜合和鑒賞評價三個層級上

命題

近幾年新高考對散文閱讀的考查情況來看,除具備小說的一些共性(如依據(jù)課程標準,強

調語文實踐;重視傳統(tǒng)文化,積極傳承傳統(tǒng)文化;銜接統(tǒng)編教材,推進課堂改革等)外,選文

以寫人敘事類散文、寫景狀物類散文和議論哲理類散文為主。命題者更加關注對人生哲理、社

會熱點的思考,側重對考生理解能力、鑒賞評價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1.選擇題多從理解內容和鑒賞藝術特色角度進行考查,這兩個角度或綜合考查或分別考

查,判斷角度為“不正確”或“正確”。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與概括題的考查,具體涉及

到語句理解、手法分析、內容分析、主題理解等角度的分析判斷。文學作品藝術特點的理解與

鑒賞題的考查,具體涉及到詞句內涵理解、行文思路把握、內容要點概括、表現(xiàn)手法分析、語

言藝術鑒賞等角度的賞析判斷。

2.主觀題通常主要考查以下5角度12方面:結構思路分析題(①行文思路分析題;②線

索作用分析題;③句段作用分析題);內容要點概括題(④層意概括題;⑤主旨概括題;⑥特定

信息概括題);語言分析題(⑦詞語含義題;⑧句子含意題;⑨語言特色鑒賞題);技巧分析題(⑩

技巧鑒賞題);形象概括鑒賞題(?形象特點概括分析題;?物象作用分析題)。

教考銜接

“課標”在課程內容中提出了18個學習任務群,其中任務群5“文學閱讀與寫作”、任

務群10“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n”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15“中國革

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研討”和任務群16“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專題研討”都不同程度地對散文在

題材、文體、風格、語言等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與以往高考散文閱讀的要求相比,新高考尤其強調要具備閱讀多種類型散文的能力,且從

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獲得審美體驗,以正確的價值觀鑒賞文學作品,了

解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面貌,感受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尊重文化的

多樣性,提升文學鑒別能力。

《記念劉和珍君》

」中國革命傳口《為了忘卻的記念》

統(tǒng)作品研習□《我歌唱延安》(選修)

整口《故都的秋》

中國現(xiàn)當《荷塘月色》

L代作家作《我與地壇》(節(jié)選)

品研習《一個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了解散文的景、物、情、意之間的關系。

文體

「知識_—了解散文語言、謀篇、表達方面的獨特性。

(儲備)

了解寫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不同

感悟散文的語言、形象和情

感之美。核類型的表達特征。

欣賞、鑒別和評價不同時代、「要領1:抓住“文眼”,掌握散文作品的情

不同風格的散文作品。感主題。

養(yǎng)

具有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一要領2:梳理“文脈”,抓住線索,整體感

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知散文的思路。

-要領3:分析情感,透過所見、所聞.領悟

感悟散文中的形象特征及表_閱讀—作者所感。

達作用。要領一要領4:品味語言,感受作者用詞、造句等

關測評

品味散文的個性語言,理解重_鍵散文備考

-要求方面的語言風格。

要詞語和句子的豐富含意。能閱讀路徑

力(目標)一要領5:領悟意境,賞析作者營造出的獨

分析并感悟散文的景、物、特之美。

情、意的深層意蘊.體會散

文的獨特之美。一要領6:還原本意,聯(lián)系寫作意圖和背景,

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蘊。

結合散文的具體內容、闡釋測評

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題和一層次「題型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

思想內涵、能對作品的表現(xiàn)

用系「客觀題題(分析線索的作用,分析句

手法作出評價。

題型+■段的作用)。

L主觀題-題型2:感受形象,體悟作品的情感。

-題型3:品味語言與技巧(理解重要詞

語、句子的含意,賞析語言的

表現(xiàn)藝術)。

教材梳理

涉及篇目單元學習任務命題點提煉對應教材

《故都的秋》《荷塘月①賞析景物描寫必修上冊P123第一題1

色》《我與地壇》(節(jié)②分析文章的民族審美心理

必修上冊P123第二題1

選)和審美特點

命題點一

賞析景物描寫

教材任務……(必修上冊P123第一題1)

平時你是否留意過身邊的自然景物?哪些景物曾經(jīng)激起你心靈的漣漪,引發(fā)你對生命的

感悟?本單元的寫景抒情散文,都表現(xiàn)了作者眼中的自然美,表達了他們對生命的感悟與思

考。閱讀這些文章,完成下列任務。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描寫的是同一個城市的景物,呈現(xiàn)出多姿多

樣的美。選取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反復朗讀,細加品味,寫一段評點文字。

考查目標

本任務主要是圍繞著景物描寫來設計的。本單元選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

其中前三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都是現(xiàn)代散文,雖然寫的都是同一

座城市,但風格各異,各有精彩。寫景是抒情的基礎,作者要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先要

寫好景物。這三篇文章最塞出的特點是都抓住了景物的獨特之處「荒著強烈的主觀感情色能

對其精心描繪,因此,景物特點突出,個性獨特鮮明。重點分析文中的寫作技巧,看看作家

們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點,寫出景物之美的。

命題點提煉賞析景物描寫

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如季節(jié)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作用很大,或交代故

事發(fā)生的地點背景;或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

格和品質。因此賞析景物描寫的表達特色是高考命題的重要方向。但是近幾年高考試題中還

未出現(xiàn)直接的考查,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微自練?(必修上冊《故都的秋》)在文中,作者對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只是點到為止,

而主要描寫普遍存在于家家戶戶、街頭巷尾的那些景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有三個原因:①這是由作者的思想決定的,他想追求“清”“靜”的生活,內心又籠

罩著淡淡的“悲涼”,那些著名風景區(qū)都是游人云集、熱鬧非凡的地方,那里的景色難以表

達作者的這種思想;②那些著名的風景,是古往今來墨客吟詠北平秋天常用的題材,雖富于

秋的特色,但不容易道出新意來;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于那些常見

的景象,人們雖然很熟悉,但是往往忽略了它們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們挖掘出來,集中起

來,使人更深刻地體味到北平的秋“味”。

微自練⑥(必修上冊《荷塘月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畫面?畫面中有哪些意象?這些畫面

有什么特點?

[答案]

畫面畫面意象畫面特點

月下小徑小煤屑路、許多樹幽僻、寂靜

月下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幽靜、淡雅

荷塘月色月光、青霧、樹影朦朧、縹緲

荷塘四面樹色、樹姿、遠山、蟬聲、蛙聲陰沉、模糊

微自練?[必修上冊《我與地壇》(節(jié)選)]文中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襯托作者的心境,如開頭寫古園的破落荒蕪,表現(xiàn)了作者身處苦難中的心境。②為

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荒蕪的古園中,作者很容易

展開對生命的思考。③景物描寫實際上也是作者對“生命”“世界”的解讀。如文中寫“蜂

兒”“螞蟻”“瓢蟲”等小昆蟲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活動著,向人們展現(xiàn)出繽紛的生命

世界,無言地訴說著生命的美麗。這些一方面是為了證明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另一方

面也是告訴作者:雖然身有殘疾,但不能一味消極地只想到死,而應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死亡。

作者在這里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勇氣。④借景物描寫,表達作者對母親的思念。如母親雖已

去世,但作者依舊“在老柏樹旁”“在草地上在頹墻邊”思念母親,他從“霧罩的清晨”,

呆呆地坐到“鳥兒歸巢的傍晚”,直至“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幻想著

母親還會像從前那樣再來這園中找自己。此處景物描寫成功地渲染了物是人非的滄桑感,把

作者思念母親的痛苦寫得深沉而悲涼。

微空練?[必修上冊《我與地壇》(節(jié)選)]請賞析下面的景物描寫。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

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

個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

光。

[答案]這段景物描寫,選取蜂兒、螞蟻、瓢蟲、樹干、草葉等昆蟲和植物,運用比喻、擬人

修辭,寫出它們生長在這寂寞的園子里,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說:“園子荒蕪但

并不衰敗?!?/p>

命題點二

分析文章的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

教材任務……(必修上冊P123第二題1)

在郁達夫的筆下,故都的秋特別“清”“靜”“悲涼”,帶著傳統(tǒng)文人的某種審美情趣。

閱讀《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

考查目標

本任務需要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經(jīng)歷、性格、審美趣味等,進一步挖掘文

中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文人向來有悲秋的傳統(tǒng),如宋玉的《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的《秋興》“聽猿實下三聲淚”,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斷腸人在天涯”,林黛玉的葬花詞“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都是把秋當

作一種人生的悲苦來抒寫的。而在郁達夫的眼中,“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

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他欣賞的正是這樣一種蕭

瑟、悲涼之美。因此文中所展示的,是冷色調的牽牛花、鋪得滿地的槐花的落蕊、疏疏落落

的秋草等帶有衰敗意味的景物。這些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追求。

命題點提煉分析文章的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

民族審美心理指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的獨特心理

結構。特定的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自然環(huán)境及血統(tǒng)遺傳等因素,使一個民族的各個階級、

集團和個人具備了共同的、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意識、民族性格,這種共同性常常以系統(tǒng)的整體

功能呈現(xiàn)于民族成員的審美實踐活動中。2020年新高考I卷的《建水記》(之四)“本文記建水

城時,在飲食描寫上花費了大量筆墨,對此你如何理解?”一題,就考查了這一命題點。

微自練?(必修上冊《故都的秋》)在郁達夫的筆下,故都的秋特別“清”“靜”“悲涼”,

帶著傳統(tǒng)文人的某種審美情趣。閱讀《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民族審美心理

和審美特點。

[答案]《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

可以說是景物的特點,而這悲涼則是人的感受,或者說,是郁達夫特別的感受。作者把秋的

悲涼作為自己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文章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的悲涼美,也體現(xiàn)了

民族審美心理和審美特點:①自然之景——賞悲涼之景。故都的秋,是悲涼的,首先悲涼在

秋景。本文中描繪秋景主要在第3?11段,描繪了五幅秋景圖,秋園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

鳴、秋雨話涼、秋果喜人。秋園靜觀,既有視覺形象,也有聽覺形象,景物描寫十分細致,

并且寫了觀景時的心態(tài)、動作,“細數(shù)”“靜對”,透露出一種愜意和悠閑。而他對景物的

形容,則反映出清、靜、悲涼的特點。②景中之情一一品景中之情。對故都秋色的向往、眷

念和贊美之情;落寞、孤獨、憂傷之情。郁達夫的“落寞、孤獨、憂傷”之情由第12段可知,

是因為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不僅如此,這悲涼還源自作者的經(jīng)歷。作者感傷于國土淪喪,

熱烈的愛國心和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矛盾心理交織成一曲愛國的秋的悲歌。③人文之景一一悟情

中之理。在郁達夫眼中,秋是一碗濃茶,清晨起來,盡可泡一碗濃茶靜觀秋景。郁達夫是一

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在這顛沛流離的生活中,這個愛國赤子仍

能以品茶之心來觀秋景,這悲涼之中,蘊藏著更高一層的情理境界。

【實戰(zhàn)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十九歲的秋天

[日]永井荷風

近幾年,讀報時,我感到東亞風云變幻,文字同源的日中兩國似乎并無交好之意。回想起

自己十九歲那年的秋天,隨父母一起去上海游玩兒時的林林總總,已恍如隔世。

家父甚好唐詩宋詞,因此很早便結識了一些清朝文人。在我兒時,父親的書房和會客室的

壁龕里總掛著何如璋、葉松石、王漆園等清朝名士的書畫。

何如璋作為清朝公使,大概從明治十年開始,便常駐于東京。

那時,每逢院中梅花凋零,家中的會客室里總會掛出何如璋揮毫所書的東坡絕句——《東

欄梨花》。我如今雖已耄耋之年,但仍能誦出這二十八個字: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

人生看得幾清明。

何如璋在明治時期的儒生墨客中頗受尊重。幾乎所有的詩文作品集里都有他的題字和書評。

我于明治三十年(一八九七)九月離開東京。輪船因要裝貨,故在碼頭停留了兩天兩夜。我

借此游覽了京都大阪的名勝古跡,盡情地享受著人生的首次旅行。①那時的情景早已淡漠在風

塵中。

輪船剛抵達長崎時,一個中國人登船拜訪了父親。他身穿淡紫色長衫,嘴里叼著煙卷,看

樣子像個商人。那時,長崎還沒有供輪船??康拇a頭,所以他乘小船而來。在離開時,②他一

邊下舷梯,一邊“射板!射板!”地呼喚著小船。這聲音讓我激動不已,仿佛自己已處在那遙

遠的異國他鄉(xiāng)。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無法忘懷那種難以言表的感覺。

輪船在清晨到達長崎,又迎著夕陽重新出航。翌日午后,我們進入?yún)卿两娜牒涌?,在蘆

荻之間略作等待,趁著漲潮,抵達上海碼頭。那年春天,父親辭官從商,開始接手上海某公司

的業(yè)務,所以前來迎接我們的人很多。③碼頭上停著威風凜凜的雙頭馬車。在東京,拉鐵道馬

車的馬匹個個都骨瘦如柴,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與之相比,這兩匹馬健碩有力,甚是討人喜

愛。隨車還配著車夫和隨從各兩名。他們戴著墜有紅穗的帽子,身穿白色制服,紅色的袖口和

領口鮮艷奪目。那時候駐東京的歐美公使所乘坐的馬車也不過如此。所以車中的我們有一種自

己是貴族的錯覺。

父親的住處就安排在公司里,離碼頭只有兩三條街的距離。馬鞭聲音乍響未落,我們就沿

著石墻進入一道鐵門,在一座法式的灰色石建筑前停了下來。

吃過晚飯,父親公司的人帶我轉了轉。走了一個來小時,估計來回路程得超過一日里。

我回到房間,躺在床上,雖然疲憊不堪,但卻根轉難眠。心底激蕩的波瀾有了深刻的質變,

已不再單單是剛踏上這片土地時的興奮與好奇。那時,年幼無知的我,尚不知“異國情調”這

個詞,更別說認知和剖析這樣的心境,能做的僅是從感官上膚淺地體會這一切。

但每日沉浸其中,我也終于模模糊糊地開始感受到由外國文化所喚起的別樣情懷。我曾遇

見鑼鼓喧天、浩浩蕩蕩的道臺隊伍;也曾目睹暮色時分,哭聲震天的奔喪女眷。這些奇異的風

俗令我驚奇不已。此外,田園林間,美麗婦人頭戴桂花、乘坐馬車的情景;蕭條徐園,回廊上

所掛的對聯(lián),以及昏暗中庭里,默默盛開在秋日的寂寞野花,還有連接劇院和茶館的繁華街道。

這一切都讓我愈發(fā)感到異國色彩的奪目絢爛。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二次革命之后,中國人改掉了清朝二百余年的舊風俗,開始和我們

一樣接納歐美文明。因此,三十年前我所目睹的繽紛色彩想必現(xiàn)已在新上海的街頭銷聲匿跡了。

和江戶時代一樣,清朝的歷法也是陰歷。某日,我和父母乘馬車到郊外一座名為龍華寺的

古剎游玩。坐在馬車上,父親說到上海市中心既無可登高之處,又無能望遠之景,唯有站在郊

外龍華寺的塔頂上,才可眺望到云霧渺渺間,低伏于遠處的群山。上海遠郊的平原上,楊柳影

疏,兼葭萋萋,桑枝低垂,放眼望去無邊無際。而龍華寺便隱沒其中?,F(xiàn)在回想起來,那天好

像是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戶時代便熱衷于這個節(jié)日。重陽佳節(jié),登高望

遠,賞秋菊、摘茱萸,賦詩言情。

到了昭和時代,日本人都將秋高氣爽游山一事稱為遠足。這是從美國傳來的新詞。但在我

這樣頑固不化的人看來,僅自古以來所用的“登高”一詞便足夠了。

我不記得那年的陰歷九月十三是陽歷的哪一天,只記得那天吃過晚飯,父親與我在書房閑

聊時,說到今天是九月十三,便即興作詩一首。

蘆花如雪雁聲寒,

把酒南樓夜欲殘。

四口一家固是客,

天涯俱見月團樂。

我本想在上海找個合適的大學,這樣便可長居于此。因為若是回到東京,便得接受征兵體

檢。不過讓我最不可忍受的是即便上了大學,也得學習柔道等無聊的東西。然而,事不遂我愿,

那年冬天,我便和母親乘船回到東京。我離開上海時,已是初冬時節(jié)。

如今回首,這一切仿佛是自己三十六七年前做的一場黃粱美夢。如潺潺流水般,匆匆逝去

的歲月不曾為何人停下腳步,正如東坡居士詩中所言:④“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

里?!?/p>

寫于甲戌年(一九三四)十月

(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由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實引出對十九歲那年秋天到達上海的回憶,繼而感

慨良多。

B.父親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及自己年歲雖高卻能脫口說出詩句,足見作者一家深受中國文

化影響。

C.中國原有讓年輕的作者好奇的絢爛奪目的“異國情調”,但在歐美文明的沖擊下早就

銷聲匿跡。

D.作者對于把中日有登高望遠,賞秋菊、摘茱萸,賦詩言情習俗的重陽節(jié)改為“遠足”

頗有微詞。

C[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

C.“早就銷聲匿跡”錯誤。由原文“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二次革命之后,中國人改掉

了清朝二百余年的舊風俗,開始和我們一樣接納歐美文明。因此,三十年前我所目睹的繽紛色

彩想必現(xiàn)已在新上海的街頭銷聲匿跡了”可知,“在歐美文明的沖擊下早就銷聲匿跡”是作者

的一種主觀想法,而不一定是客觀現(xiàn)實。故選C。]

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句子①中“淡漠”一詞,準確寫出對第一次在京都大阪旅行未能留下印象,與后文形

成對比。

B.句子②中兩個“觸板”連用,生動再現(xiàn)了來登船拜訪父親的中國友人內心的無比急切

和激動。

C.句子③將上海的馬與日本的馬對照著寫,突出了兩者的不同,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真實的

感受。

D.句子④的詩句引用,與前文相照應,更增強了中國文化韻味,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中國文化

情結。

B[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B.“來登船拜訪父親的中國友人內心的無比急切和激動”錯誤。本處表現(xiàn)的是作者看到

來登船拜訪父親的中國友人時內心的激動之情。故選B。]

3.中日兩國都有重陽節(jié)“賦詩言情”的習俗,請你為文中作者默寫出一句相關詩句并揣

摩作者此時的心理感受。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

本處是寫九月九日重陽佳節(jié)那天,“我”和父母乘馬車去龍華寺的古剎游玩時登高遠眺時

的景象,因為作者對中國的喜愛,所以作者看到上海郊外的景色時,表現(xiàn)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

情。

當時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戶時代便熱衷于重陽節(jié),并且都有重陽佳節(jié)登高望遠,賞秋

菊、摘茱萸,賦詩言情的傳統(tǒng)習俗,所以“我”在這一天登高望遠,體現(xiàn)出“我”對中國傳統(tǒng)

文化的喜愛之情。

重陽佳節(jié)登高望遠本身就有對親人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而當時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戶時

代便熱衷于重陽節(jié),所以作者身在異地,自然而然會想到自己的國家,想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所以

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而“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能體現(xiàn)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答案】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情感:①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②對所看到的上海景色的喜愛之情;③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

愛之情。

★4.這篇散文流露出傷感的感情基調,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表達這種情感的?請簡

要概括。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本文回憶的是自己十九歲那年的秋天,隨父母一起去上海游玩兒時的林林總總,寫到“我”

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而文章的開篇卻寫到“近幾年,讀報時,我感到東亞風云變

幻,文字同源的日中兩國似乎并無交好之意”,所以表達了“我”對中日兩國無交好之意的遺

憾之情。

文章寫到“我”在上海時看到的絢爛奪目的異國色彩,但是二次革命后,中國人改掉了清

朝二百余年的舊風俗,開始接納歐美文明,所以''我"三十年前所目睹的繽紛色彩想必現(xiàn)已在

新上海的街頭銷聲匿跡了,所以表達了“我”對上海的繽紛色彩被歐美文化影響的無奈之情。

文章寫到九月九日重陽佳節(jié)的時候,“我”和父母乘馬車到郊外一座名為龍華寺的古剎游

玩,登上龍華寺的塔頂向遠處眺望,看到上海的景色而感到喜悅,而喜好漢詩的日本文人自江

戶時代也熱衷于這個節(jié)日,所以表達了“我”在異國他鄉(xiāng)登高遠眺既興奮又惆悵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寫到“我”本想在上海找個合適的大學,這樣便可長居于此。因為若是回到東

京,便得接受征兵體檢。不過讓“我”最不可忍受的是即便上了大學,也得學習柔道等無聊的

東西。然而,事不遂我愿,那年冬天,“我”便和母親乘船回到東京,所以表達了“我”對不

能留在中國而被迫回國的無奈之情。

【答案】①對中日兩國無交好之意的遺憾之情;②對上海的繽紛色彩被歐美文化影響的

無奈之情;③在異國他鄉(xiāng)登高遠眺既興奮又惆悵的情感;④對不能留在中國而被迫回國的無奈

之情。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雕塑上的煙云

肖復興

一個藝術家和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之間,帶有極大的偶然性。就像一朵蒲公英,不知會飄落何

處,然后撒下種子,在某一時刻突然綻放,有的隨風凋謝,有的卻在歲月里沉淀下來,如同經(jīng)

久不化的琥珀。如果不是歷史的風云際會,讓劉開渠和成都有了彼此終生難忘的邂逅,在成都

的歷史,乃至在中國的雕塑史上,會出現(xiàn)這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雕塑嗎?

1939年,劉開渠為王銘章塑像。他知道,臺兒莊決戰(zhàn)前,在殘酷卻關鍵的滕縣戰(zhàn)斗中,

就是王銘章帶領官兵和日軍血戰(zhàn)幾個晝夜,最后高呼“中華民族萬歲”,和幾千名川軍一起全

部陣亡。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在他剛從法國歸國不久,他已經(jīng)為八十八師陣亡將士塑造過銅

像。

抗戰(zhàn)期間的雕塑,與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與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時的更不一樣。不

僅材料匱乏,而且還要面臨日軍飛機的轟炸。那時,劉開渠點起爐火,親自翻砂鑄銅,開始他

每一天的工作。他為王銘章將軍塑造的是一個軍人騎著戰(zhàn)馬的形象,戰(zhàn)馬嘶鳴,前蹄高高揚起,

將軍緊握韁繩,威風凜凜,怒發(fā)沖冠。他能夠聽得到那戰(zhàn)馬隨將軍一起發(fā)出的震天的吼叫,能

夠看得到將軍和戰(zhàn)馬身旁的戰(zhàn)火紛飛,還有的,便是爐火帶風燃燒的呼呼響聲,頭頂飛機的轟

鳴聲,炸彈憑空而降的呼嘯聲。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軍年輕士兵和為他做飯的女廚娘,先后被

炸死。這讓他愈發(fā)激憤在胸,欲罷不能。他想起,剛剛從法國歸來時,魯迅對他說:“過去只

做菩薩,現(xiàn)在該是輪到做人像了。”他現(xiàn)在做的就是人,是一個代表著他自己,也代表著全中

國不屈服的同胞的頂天立地的人。

如今,站在新都桂湖公園里的王銘章將軍的塑像前,不禁讓我想起另一位文人郁達夫,當

看到劉開渠為八十八師陣亡將士所塑的雕像后,他激動地說:“比起那些賣野人頭的雕塑師的

滑稽來,相差得實在太遠,遠得幾乎不能以言語來形容。一個是有良心的藝術品,一個是騙小

孩子們的糖菩薩?!彼叨仍u價劉開渠:“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個人格的再現(xiàn);力量是充

足的,線條是遒勁的,表情是苦悶的……疏疏落落的幾筆之中,真孕育著多少的力量,多少的

生意!"我不知道寫于1935年初的這篇文章,是不是中國美術史上關于劉開渠雕塑的第一篇

評論,只是心想,如果郁達夫看到了眼前的這尊王銘章將軍的塑像,不知又該怎樣的激動呢。

王銘章將軍的巍峨塑像,一下子讓成都霧霾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許多。和西方擁有城市雕塑

的傳統(tǒng)完全不同,我國沒有這樣的傳統(tǒng),我們的雕塑,一般只在皇家的墓地和花園里或廟宇里,

馬踏飛燕、昭陵六駿、菩薩觀音、彌勒羅漢,曾經(jīng)是我們的驕傲。劉開渠的這一尊塑像,是撒

下的第一粒種子,不僅成為成都而且成為全國城市雕塑的發(fā)源地。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劉開渠

并非只為成都立了這樣一尊塑像。據(jù)我不完全的統(tǒng)計,劉開渠一生為成都做的城市塑像共有

H尊,在這些雕像中,《無名英雄紀念碑》塑像最為有名。像高2米,底座3米,無名英雄

為川軍士兵的形象,雕像以川軍幸存者-----個叫張朗軒的士兵為原型塑造,身穿短褲,腳踩

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鋼槍,俯身做沖鋒狀……

那天,我去瞻仰這尊無名英雄塑像,看見它身后的公園繁花似錦,身前的大街車水馬龍,

一覽都市今日的喧囂與繁華。塑像前擠滿了停放的自行車,擠過去到那碑座前,看見上面刻有

幾行文字,大意為當年四川十五六人中就有一人上抗日前線,參軍者共有三百多萬,川軍傷亡

的將士占全國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傷亡64萬余人。看到這樣的數(shù)字,再來看眼前的這尊塑像,

似乎能夠聽到塑像的怦怦心跳,也能聽見劉開渠的澎湃心音。

作為我國現(xiàn)代雕塑特別是城市雕塑的奠基人,劉開渠對成都的感情,讓人感動。二十世紀

八十年代,作家李勘人故居開幕之前,成都派人進京找劉開渠,希望他能為李吉力人塑像??磩?/p>

開渠垂垂老矣,再掂掂袋中不算豐厚的錢,生怕劉開渠婉辭。誰想劉開渠開口說道,沒有問題,

但我不能收一分錢。然后,他說起年輕時在法國留學期間的一件往事。當時,他和李劫人,還

有成都籍的數(shù)學家魏時珍一起在那里求學。有一天,魏時珍病了,李勘人對魏時珍開玩笑說,

你看你身體不好,到時候你病逝我為你寫墓志銘。魏時珍不服氣,與李劫人爭辯起來,最后,

劉開渠對他們兩人說:我比你們兩人年齡都小,還是最后由我來為你們塑像吧。如今,一語成

讖,為李吉力人塑像,便成了劉開渠義不容辭之事。

李吉力人漢白玉的半身塑像,成為劉開渠對成都一生揮之不去的感情的最后見證。他在為成

都雕塑,也在為自己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們都不在了,他的雕塑還在。

(有刪改)

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中借用魯迅的言論以及郁達夫的感嘆,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是得

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

B.文章寫無名英雄塑像周圍的場景,用都市的喧囂與繁華襯托雕塑的無人問津,表達出

對人們淡忘英雄的無奈。

C.文章中提及《無名英雄紀念碑》碑座上的數(shù)據(jù),頌揚了川軍不怕犧牲的精神,重在強

調當時日本侵華之兇殘。

D.文末“他的雕塑還在"意蘊豐富,既表現(xiàn)了塑像的永恒,也表現(xiàn)了雕塑所代表的精神

將會永遠激勵后人。

D[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本內容的能力。

A.”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是得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錯誤,文中郁達夫

的感嘆是他在看了劉開渠的雕塑后發(fā)出的,并不能“說明劉開渠能為'人'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是得

到了眾多文人的指點”。B.“表達出對人們淡忘英雄的無奈”過分解讀,根據(jù)文章第6段無法

分析得出這一結論。C.“重在強調當時日本侵華之兇殘”錯誤,這里寫《無名英雄紀念碑》碑

座上的數(shù)據(jù),重在告誡后人不栗忘記歷史,要銘記這些無名英雄對抗戰(zhàn)的貢獻,是他們的浴血

抗戰(zhàn)換來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故選D。]

6.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