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6屈辱與反抗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2024年高考歷史三輪沖刺_第1頁
專題06屈辱與反抗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2024年高考歷史三輪沖刺_第2頁
專題06屈辱與反抗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2024年高考歷史三輪沖刺_第3頁
專題06屈辱與反抗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2024年高考歷史三輪沖刺_第4頁
專題06屈辱與反抗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2024年高考歷史三輪沖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六屈辱與反抗——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內容導航01階段特征02知識整合03易錯概念04重難深化05專題訓練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是中國晚清時期。該時期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也是中國社會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時期,主要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及社會生活都發(fā)生了重要變化。政治列強發(fā)動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央逐漸式微,地方勢力逐步崛起;清政府的外交觀念逐步近代化;各階級掀起救亡圖存運動:地主階級開展了洋務運動、清末新政;農民階級發(fā)動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發(fā)起戊戌維新運動。經濟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外國資本涌入,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洋務運動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中國民族資本本主義誕生并初步發(fā)展。思想文化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與中體西用;向西方學習——學習器物與仿行制度。清朝統(tǒng)治者“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受到沖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經歷了從倡導到實踐的演進,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維新思想到三民主義思想(一)政治角度列強的侵略1.鴉片戰(zhàn)爭(1840—1842年):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希望將中國變成原料產地和市場,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結果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等,割地、賠款、協(xié)定關稅、五口通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1856—1860年):英國等侵略者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實現(xiàn)了鴉片貿易合法化。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邊疆危機(1)19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支持的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國占領伊犁地區(qū),左宗棠率軍平亂,收復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2)中法戰(zhàn)爭(1883—1885年):中國取得鎮(zhèn)南關大捷,中法簽訂《越南條款》,清政府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4.甲午中日戰(zhàn)爭(1894—1895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國力增強,為了進一步發(fā)展資本主義。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方式以資本輸出為主。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5.瓜分中國的狂潮: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揭開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各帝國主義國家劃分勢力范圍和強租租借地,掠奪中國鐵路和工礦利權。6.八國聯(lián)軍侵華(1900—1901年)為進一步侵略瓜分中國,維護在華利益;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戰(zhàn)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地主階級抵抗派:19C40S50S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接連出版,揭開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序幕,邁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只局限于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諸實踐和突破封建制度。農民階級:18511864太平天國運動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但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lián)合絞殺下失敗。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形成,漢人權力增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地主階級洋務派:19C60S19C90S洋務運動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發(fā)動了“自強”“求富”的洋務新政。指導思想:中體西用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嘗試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tǒng)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資產階級維新派:1898年戊戌維新運動《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的加深。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先后發(fā)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百日維新”。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具有愛國性、進步性、啟蒙性(器物→制度)農民階級:1900年義和團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展現(xiàn)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外國列強認識到,“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為。地主階級頑固派:(1)1901年清末新政《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階級矛盾被進一步激化,為緩和民族、階級矛盾,籠絡人心,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yè)、教育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2)預備立憲: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使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地主階級頑固派的改革措施結果:民族危機加劇,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清政府權威下降,面臨巨大的政治危機(二)經濟與社會生活方面近代中國工業(yè)化的起步1.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1)創(chuàng)辦工業(yè):為自強,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進行機器大生產;為求富,創(chuàng)辦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yè)。(2)興辦新式教育:創(chuàng)辦培養(yǎng)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3)籌劃海防:建成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2.民族工業(yè)初步發(fā)展:張謇、范旭東等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yè)救國,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1.近代商業(yè)貿易的變化:19世紀70年代,股票開始走向市場;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通商銀行;1900年,香港成立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2.近代城市基礎設施的發(fā)展(1)近代城市化:鴉片戰(zhàn)爭后,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yè)城市陸續(xù)出現(xiàn)并發(fā)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xiāng)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2)基礎設施的發(fā)展:煤氣、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等事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商業(yè)和城市1.洋務運動(19世紀60—90年代)(1)創(chuàng)辦工業(yè):為自強,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進行機器大生產;為求富,創(chuàng)辦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yè)。(2)興辦新式教育:創(chuàng)辦培養(yǎng)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3)籌劃海防:建成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2.民族工業(yè)初步發(fā)展:張謇、范旭東等民族資本家主張實業(yè)救國,開辦工廠并借鑒西方工廠的管理經驗1.近代商業(yè)貿易的變化:19世紀70年代,股票開始走向市場;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通商銀行;1900年,香港成立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2.近代城市基礎設施的發(fā)展(1)近代城市化:鴉片戰(zhàn)爭后,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yè)城市陸續(xù)出現(xiàn)并發(fā)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xiāng)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2)基礎設施的發(fā)展:煤氣、自來水、電力、公路、電報、等事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交通與醫(yī)療1.交通: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是中國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2.西醫(yī)在中國的傳播(1)明末清初,西醫(yī)傳入中國。鴉片戰(zhàn)爭后,西式醫(y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2)西醫(yī)院校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yǎng)了相當數(shù)量的西醫(yī)人才(三)文化交流與傳播方面文化交流1.1862年,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學生赴美留學。2.1868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創(chuàng)辦。3.京師大學堂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西方思想的傳入1.開眼看世界:林則徐、魏源、徐繼畬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2.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一些新技術和新思想傳入中國。3.鄭觀應的《盛世危言》,貫穿“富強救國”主題,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4.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1.半殖民地(主權)半封建(社會形態(tài))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鞍敕饨ā笔侵冈谡巍⒔洕?、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fā)展了資本主義。2.朝貢體系和夷夏觀朝貢體系:(1)含義:東亞地區(qū)傳統(tǒng)的以中國為中心、中國周邊鄰國與中國形成以“封貢關系”為結構的國際體系。(2)特點:“華夷觀念”(3)影響:朝貢體系下“朝貢—冊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實質上是宗主認同外交。在朝貢體系影響下,東亞地區(qū)逐漸形成一個以漢字、儒家、佛教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以文明禮義為標準區(qū)辨華夏與蠻夷,以華夏文化為中心看待周圍世界,以為中國處于世界的中心,文物制度、禮儀典章無與倫比,周圍諸族則是偏處化外,須對“天朝上國”輸誠向化的蠻夷。3.中體西用“中學”指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體”即治國之“本”;“西學”指先進的實用技術等;“用”即治國的手段在不改變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鎮(zhèn)壓農民起義,抵御外來侵略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東南互保1901年6月,東南各省巡撫劉坤一、張之洞等會同各國駐上海領事,制定《東南互保章程》?!皷|南互保”表現(xiàn)了東南地區(qū)當權的洋務派官員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的意向,它維護了列強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qū)的利益,破壞了東南各省人民反帝斗爭運動的發(fā)展。官督商辦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資本創(chuàng)辦近代民用工業(yè)的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主要企業(yè)有上海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等。官督商辦企業(y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但官督商辦名義上商辦、實質上官營的性質,最終導致其失敗。甲午中日戰(zhàn)爭影響的深化甲午戰(zhàn)爭是傳統(tǒng)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水嶺。(1)侵華方式:(2)民族危機: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經濟結構: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fā)展,洋務運動破產。(4)階級關系: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領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5)學習西方:向西方學習從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層面(6)清政府政策調整:清政府被迫調整政策,推行新政,客觀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來(7)民族意識:中華民族新覺醒,更多階級、階層投入救亡圖存行列。2.侵華方式政治:掠奪中國領土和主權;干涉中國內政,以華治華。經濟:以經濟侵略為主,政治、文化侵略為經濟侵略服務。文化: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進行滲透。軍事:軍事侵略和武裝控制特點:(1)與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密切相連;(2)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為本國資本主義服務;影響的逐步加深:(1)參與國家數(shù)量從一國到多國,從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反映近代國際關系以歐洲為中心向兩側轉移的趨勢。(2)主權淪喪增多(領土、司法主權、關稅自主權等);(3)賠款增多;(4)侵略范圍廣列強侵華的實質: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非正義的侵略戰(zhàn)爭。對中國而言:列強侵華的影響表現(xiàn)為雙重性——破壞性和建設性3.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轉型的表現(xiàn)政治嚴重踐踏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封建統(tǒng)治的崩潰;同時中國由閉關自守到被迫對外開放,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經濟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思想文化列強肆意破壞中國文化遺產,傳播宗教和西方文化對外關系國門被打開,開放的通商口岸不斷增加,此時對外開放雖是被動的,但在客觀上有進步意義社會生活西方的服飾、飲食、社會習俗傳入中國,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革命階段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這正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特征4.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經濟上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興辦的民用工業(yè),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邁出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的階級結構發(fā)生了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中國近代化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的設立,加強了清朝與外國的聯(lián)系軍事上洋務運動創(chuàng)建了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教育上洋務運動設新式學堂,培養(yǎng)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5.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曲折發(fā)展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安徽黃山二模·6)1861年英國商船從溫州運載食鹽至上海,1862年英國“珍珠號”商船又從泉州運載食鹽到福州。對此清政府令溫州、泉州等地“無論華洋商人販運,均將船貨扣留,一并入官”,同時照會英國駐華公使要求查辦相關人員和船只。清政府的舉措A.源于英國違背了已有條約體系B.意在扼殺太平天國運動C.符合開辦民用企業(yè)的利益需求D.扭轉了貿易逆差的現(xiàn)狀2.(2024·吉林長春三?!?)表2為近代上海市場中主要煤炭的產能、成本及價格。這反映出表2資本種類種類年產能(萬噸)生產成本(元/噸)在上海銷售的成本(元/噸)在上海的價格(元/噸)外國煤日本煤4004.68—67.44—9.8914.24外資煤開灤煤6002.186.2—6.79.21—11.75華資煤中興煤1203.510.4515.23六河溝煤603.612.239.37A.中國民族工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B.列強對中國礦業(yè)控制減弱C.日本在華商品輸出居于主導D.生產能力影響市場競爭力3.(2024·河北保定一?!?)圖1是1887、1936年我國經濟狀況統(tǒng)計圖圖1據(jù)圖1可知,當時A.中國的產業(yè)結構變動緩慢B.傳統(tǒng)社會階級結構的復雜性C.小農經濟加快向近代轉型D.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形勢嚴峻4.(2024·浙江嘉興二模·17)以下是1874年日本與清政府總理衙門關于臺灣主權歸屬的辯論內容節(jié)錄。下列項中,對其解讀正確的是日:貴國政府謂生番為屬地,我國則以其為無主野蠻之地??偫硌瞄T:我政府以事繁,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我雖一時不能即答,惟有《臺灣府志》可為證據(jù)。日:公法云:雖有荒野之地,該國若不能實效領有,也不能于其地設置官廳,現(xiàn)又不能于該地(征稅)獲益,則公法不認其有領有之權及主權??偫硌瞄T:同地歲納餉稅,為大清屬土,判然可知。生番等處,宜其風俗,聽其生聚……向不設官、設兵,其輸餉等事,已詳照會。A.日本依據(jù)英美法系為其侵略行徑辯護B.清政府一定程度上具有近代外交意識C.日本以主權和治權可分離來謀奪臺灣D.清朝有理有利地應對打消了日本圖謀5.(2024·河北邯鄲一?!?)19世紀60年代后,浙江雙林鎮(zhèn)附近農村“男子或從事于打線,且必時常出市買絲賣絹,田功半荒”;江蘇吳江縣盛澤鎮(zhèn)“以絲織業(yè)為業(yè)者,殆不下萬戶,男女作工人數(shù)殆在五萬以上”。家庭勞動力則集中在絲織業(yè)上,或雇人做工。江浙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因素是A.大量剩余勞動力出現(xiàn)B.中國逐漸融入世界市場C.經濟中心地位的輻射D.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推動6.(2024·河北保定一?!?)晚清思想家鄭觀應指出:“議院為國人所設,議員即為國人所舉。舉自一人,賢否或有阿私;舉自眾人,賢否難逃公論。”“議員之論刊布無隱,朝議一事,夕登日報,俾眾咸知,論是則交譽之,論非則群毀之。”材料中鄭觀應A.主張議員應為民意的代表B.強調啟蒙與救亡同時并舉C.闡述了官制改革的程序D.仍具有濃厚的門第觀念7.(2024·河北石家莊二?!?)清代漕運以跨區(qū)域調度糧食供應京師,用于發(fā)放軍隊、官員的俸餉之米。咸豐三年,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遵旨將所征漕糧按1.3兩/石變價解京,隨即河南也加入其中。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A.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動B.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C.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D.白銀貨幣化趨勢的加強8.(2024·遼寧鞍山二?!?)1898年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其中規(guī)定:允許德國修筑由膠州灣經濰縣、益都(今青州)、博山、鄒平等地達濟南及由膠州灣經沂州(今臨沂)、萊蕪至濟南等兩條鐵路;山東境內開辦各項工程,需用外國人員、資金、器材時,德商有優(yōu)先承辦權。該條約的簽訂A.使山東事實上成為德國勢力范圍B.是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延續(xù)C.打破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D.推動了山東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9.(2024·遼寧鞍山二?!?)“中國近代經歷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是對“華夷之辨”觀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對“道”“器”觀念的突破,第三次則是對傳統(tǒng)文化束縛的突破……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時間,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時間?!睂ξ闹腥嗡枷虢夥胚\動的正確解讀是A.“制夷”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核心B.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政治民主化C.第三次思想解放推動了民主共和的傳播D.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加速了民主革命轉型10.(2024·遼寧葫蘆島一?!?)鐵路是交通近代化的重要標志。圖1為中國近代某一時期主要鐵路分布圖,圖2是同時期中國外辦鐵路、自辦鐵路、中外合辦鐵路三種類型鐵路所占比例示意圖。由圖可知中國近代主要鐵路A.中國近代鐵路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B.近代鐵路主要提升了城市政治功能C.中國自建鐵路逐漸占據(jù)了主導地位D.近代鐵路與京杭大運河航路線一致11.(2024·湘豫名校聯(lián)考二?!?9)下表是洪仁玕《資政新篇》中的一些主張,這些主張類別內容政治方面立政“惟在乎設法用人之得其當”,英國是“最強之邦,由法善也”;“權歸于一”;“公眾直接選舉官吏”;辦報紙,置新聞官,使“民心公議”經濟方面興建鐵路、公路,修竣河道;興辦銀行、發(fā)行紙幣、推廣保險等;發(fā)展郵政事業(yè);開礦設廠,獎勵民間開礦;獎勵民間制造火輪車、輪船思想文化方面設學館、醫(yī)院、育嬰堂等社會福利設施;提倡“文以紀實”“言貴從心”的學風、文風;取締迷信,禁溺嬰及買賣人口,嚴禁鴉片外交方面提出同西方國家自由通商,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國內政和“國法”A.沖破了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B.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C.推動了早期民族資產階級產生D.體現(xiàn)了時人尋求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12.(2024·天津一?!?)《續(xù)修陜西通志稿》載:“自左文襄公(左宗棠)出刊書勸種(棉花),關內漸遍,近為出口大宗?!敝凉饩w初期,棉花已遍及秦川各地,運銷于外者日廣。鴉片戰(zhàn)爭后,農民由自產自用的自然經濟逐漸轉為提供商品棉的自耕農。材料中農民身份的變化表明A.近代的中國自然經濟在逐漸解體B.農產品短期內日益商品化C.棉花出口給清政府帶來巨大收益D.農民生產方式發(fā)生了變化13.(2024·湖南高三大聯(lián)考一模·6)1895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上奏折稱:“從古各國角力之時,大率皆用遠交近攻之道……今日中國之力,斷不能兼與東西洋各國相抗”,俄國“此次為我索還遼地,雖自為東方大局計,而中國實受其益”,因此,“如俄用兵假道,供其資糧車馬”。這反映出此時的清朝官僚A.試圖推行“聯(lián)俄制日”外交B.決定放棄舊的傳統(tǒng)宗藩關系C.對列強侵華本質有清醒認識D.對西方的態(tài)度轉為主動西化14.(2024·山東棗莊二?!?)梁啟超認為,興民權、開民智最切要者莫過于“開官智”,他曾說:“紳權固當務之急矣,然他日辦一切事,舍官莫屬也。即今日欲開民智,開紳智,而假手于官力者,上不知凡幾也,故開官智,又為萬事之起點?!边@一主張A.勇于突破君主體制束縛B.切實體現(xiàn)出資產階級的民權民主思想C.旨在提高官員政治素養(yǎng)D.試圖通過和平漸進方式實現(xiàn)政治變革15.(2024·山東濟南一?!?)表1是中國近代某一歷史時期出口商品的分類占比(%)。其中甲年、乙年、丙年分別對應的年份應是表1

原料手工制品機器產品甲年15.681.82.6乙年39.841.418.8丙年40.139.420.5A.1820、1860、1894B.1865、1883、1894C.1893、1910、1920D.1912、1930、194416.(2024·河南新鄉(xiāng)二模·29)戊戌變法前,康有為高度認可董仲舒將孔子托古改制在內的微言大義寓于《春秋繁露》的做法,認為如此一來,《孟子》《荀子》都不可與之相提并論;輕視董仲舒,便無法窺見孔子大道,他還特意以《春秋》為依據(jù)論證董仲舒的作用??涤袨榇伺e旨在A.減少變法阻力B.認可托古改制思想C.傳承儒家思想D.否定孟子歷史地位二、非選擇題17.(2024·河北高三聯(lián)合測評(Ⅵ)·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中外通商以來,彼族動肆橫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氣孰不欲結發(fā)厲戈,求與彼決一戰(zhàn)哉。于是購鐵艦,建炮臺,造槍械,制水雷,設海軍,操陸陣,講求戰(zhàn)事不遺余力……而彼族乃啞啞然竊笑其旁也。何則?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方且以聘盟為陰謀,借和約為兵刃。故兵之吞并禍人易覺,商之掊克敝國無形。我之商務一日不興,則彼之貪謀亦一日不輟??v令猛將如云,舟師林立,而彼族談笑而來,鼓舞而去,稱心饜欲,孰得而誰何之哉?商務之盛衰,不僅關物產之多寡,尤必視工藝之巧拙,有工以翼商,則拙者可巧,粗者可精。工藝之興,尤必藉官權為振作。法須先設工藝院,延歐洲巧匠以教習之,日省月試以督責之,技成厚給廩餼以優(yōu)獎之,賞賜牌匾以寵異之。夫日本商務既事事以中國為前車,處處借西鄰為先導。我為其拙,彼形其巧。我何不反經為權,轉而相師,用因為革,舍短從長?——摘自鄭觀應《盛世危言》(1894年3月)(1)根據(jù)材料,概括鄭觀應的思想主張,并作簡要評價。(8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依據(jù)鄭觀應的身份,為其補充一條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建議,并說明理由。(4分)18(2024·河北張家口一?!?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01—1911年中國鐵路興建概況(部分)工程年份經營類別路名起止地點里程(千米)1901—1904德國膠濟鐵路青島—濟南394.11904—1906商辦潮汕鐵路潮州—汕頭39.01904—1907國營正太鐵路石家莊—太原243.01904—1908國營滬寧鐵路上海—南京311.01905—1909國營京張鐵路北京—張家口201.21904—1910法國滇越鐵路昆明—河口464.21906—1911國營廣九鐵路廣州—深圳143.31908—1911國營津浦鐵路天津—浦口(南北分段通車)1009.51908—1911商辦南潯鐵路南昌—九江(九江至德安段)52.7——摘編自汪敬虞《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材料二到197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yè)里程為5.2萬千米。改革開放后,我國鐵路建設突飛猛進,路網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路網質量顯著提升。到2018年末,我國鐵路營業(yè)總里程達到13.2萬千米,較1949年增長五倍。2008年京津高鐵開通運營,標志著我國鐵路開始邁入高鐵時代。到2018年末,高鐵營業(yè)里程三萬千米,是2008年的44.5倍。高鐵營業(yè)里程超過世界高鐵總里程的三分之二,居世界第一位。——《輝煌70年——新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成就(1949—2019)》(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01—1911年中國鐵路修建的背景。(6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后中國鐵路建設的特點和意義。(10分)

參考答案1.A【解析】據(jù)材料“清政府令溫州、泉州等地‘無論華洋商人販運,均將船貨扣留’”及所學可知,1861年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天津條約》允許外國商船和軍艦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但溫州和泉州不是通商口岸城市,更不是長江口岸,英國從溫州、泉州的食鹽貿易違背了已有條約體系,故選A項;清政府是限制英國在中國的食鹽貿易,不是鎮(zhèn)壓太平天國,排除B項;民用企業(yè)是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派為了“求富”開辦的一批官督商辦的企業(yè),洋務運動中第一個民用企業(yè)是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輪船招商局,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中國進出口貿易數(shù)據(jù),不體現(xiàn)貿易逆差,排除D項。2.D【解析】表2反映出近代上海煤炭市場中,日本煤(外國煤)和開灤煤(外資煤)在年產能、在上海銷售的成本及價格方面具有競爭優(yōu)勢;華資煤在年產能和在上海銷售成本上處于劣勢,尤其是六河溝煤,其年產能最低,在上海銷售價格甚至低于在上海銷售成本,這反映出生產能力影響市場競爭力,故選D項;據(jù)表中信息可知,華資煤在與外國煤和外資煤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據(jù)此不能得出“中國民族工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近代上海市場中主要煤炭的產能、成本及價格,不能看出列強對中國礦業(yè)控制力度的變化,無法得出“減弱”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日本煤在華銷售情況,沒有涉及其他國家的商品輸出情況,沒有對比,不能得出“日本在華商品輸出居于主導”的結論,排除C項。3.A【解析】據(jù)材料數(shù)據(jù)對比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1887年和1936年兩個時間點分別代表了中國近代史中的不同階段,但對比1887年到1936年,農業(yè)和手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占據(jù)絕大部分,而近代工業(yè)的比重非常小、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相對滯后,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到不同經濟部門的比重,而非階級結構占比情況,排除B項;據(jù)材料數(shù)據(jù)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小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依然很高且中國小農經濟并未實現(xiàn)快速轉型,排除C項;從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確實遭遇了許多挑戰(zhàn),包括外國資本的競爭、國內政治動蕩以及市場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等,但材料僅涉及到不同經濟部門的比重,沒有明確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的具體狀況,排除D項。4.B【解析】據(jù)材料可知,針對日本認為臺灣是“無主野蠻之地”,總理衙門以《臺灣府志》為證據(jù),清政府已在臺灣“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據(jù)理力爭,有效論證了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故選B項;“英美法系”概念不明,英美法系以日耳曼習慣法為基礎,逐漸形成的法律制度,由英國擴展到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其處理的是國內事務,而非國際法事務,排除A項;“以主權和治權可分離”不合題意,與材料的日本提出“該國若不能實效領有……不認其有領有之權及主權”相悖,排除C項;“打消了日本圖謀”不合史實,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竊取了臺灣,排除D項。5.B【解析】據(jù)材料“19世紀60年代后......家庭勞動力則集中在絲織業(yè)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后浙江雙林鎮(zhèn)附近農村和江蘇吳江縣盛澤鎮(zhèn)出現(xiàn)了勞動力向絲織業(yè)集中的現(xiàn)象,家庭勞動力集中在絲織業(yè)上或雇人做工,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主要因素是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列強的大量需求刺激了中國傳統(tǒng)絲織業(yè)的發(fā)展,故選B項;材料說的是家庭勞動力集中在絲織業(yè)上,沒有體現(xiàn)大量剩余勞動力出現(xiàn),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雙林鎮(zhèn)和盛澤鎮(zhèn)的經濟中心地位,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出現(xiàn)于19世紀70年代,時間不符,排除D項。6.A【解析】據(jù)材料,鄭觀應主張議員應該由公眾選舉產生,議會的議題、議員的主張應該公之于眾,公眾選舉議員、公眾監(jiān)督議員,體現(xiàn)鄭觀應主張議員應為民意的代表,故選A項;材料所述為鄭觀應關于議會、議員的主張,未提及思想啟蒙,排除B項;料所述為議會、議員,與官制改革關系不大,排除C項;鄭觀應主張議會民選,接受監(jiān)督,滲透民主公開的進步思想,而非門第觀念,排除D項。7.A【解析】據(jù)所學可知,咸豐三年即1853年,此時太平軍已相繼攻克廣西、湖南、湖北等地的一些重要城市,并攻克南京,由于國內政治局勢的急劇變動,清政府財政緊張,不得不命令“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四省將所征漕糧按1.3兩/石變價解京”,故選A項;據(jù)所學可知,1856年之后,湘淮系官僚集團開始崛起,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B項;據(jù)所學可知,雖然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但是這并不是題干所述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據(jù)所學可知,白銀貨幣化趨勢加強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并且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了白銀貨幣化的趨勢,排除D項。8.A【解析】據(jù)材料“允許德國修筑由膠州灣經濰縣……萊蕪至濟南等兩條鐵路”、“山東境內開辦各項工程……德商有優(yōu)先承辦權”并結合所學可知,該條約的簽訂使德國在山東擁有優(yōu)先權或獨占地位,使山東事實上成為德國的利益范圍,故選A項;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發(fā)生于1900年,該條約簽訂時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排除B項;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提出的時間是1899年,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C項;該條約的簽訂使德國在山東擁有優(yōu)先權或獨占地位,使山東事實上成為德國的利益范圍,不利于山東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排除D項。9.B【解析】據(jù)所學可知,這三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分別指的是洋務運動、維新思想、新文化運動,結合所學可知,資產階級維新派所倡導的學習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推動了晚清政治民主化進程,故選B項;開眼看世界的核心是“師夷長技”,而不是“制夷”,排除A項;據(jù)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是民主平等思想,而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項;民主革命轉型指的是五四愛國運動,這與開眼看世界、維新思想無關,排除D項。10.A【解析】“殖民”最初的含義是指強國向其征服的地區(qū)進行移民,這一過程涉及在新的地區(qū)建立居住地和進行開發(fā)。據(jù)所占比例示意圖可以看出,外辦鐵路占46.4%,而自辦鐵路只占21.6%,外辦鐵路比重最大,說明中國近代鐵路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故選A項;據(jù)圖示內容無法體現(xiàn)近代鐵路的作用,且近代鐵路的功能主要是經濟功能,排除B項;中國自建鐵路所占比重最低,不能說明占據(jù)了主導地位,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近代鐵路形成了網狀結構,與京杭大運河的航路線并不一致,排除D項。11.D【解析】據(jù)題干內容可知,洪仁玕在《資政新篇》中,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再結合所學可知,這些主張體現(xiàn)出時人尋求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故選D項;據(jù)所學可知,由于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太平天國運動并沒有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排除A項;據(jù)所學可知,在《天朝田畝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反映了農民階級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排除B項;據(jù)所學可知,中國早期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排除C項。12.A【解析】據(jù)材料“農民由自產自用的自然經濟逐漸轉為提供商品棉的自耕農”可知左宗棠出刊鼓勵棉花種植后,大量棉花運回中原地區(qū)銷售,使原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走向商品化,加快了自然經濟的解體,故選A項;農產品商品化與自然經濟的解體是一個緩慢漸變的過程,“短期內”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陜西棉花外銷廣泛,并未說明具體收益情況,排除C項;當時的棉花種植依然主要依靠手工完成,農民的生產方式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排除D項。13.A【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所述的歷史背景為《馬關條約》簽訂后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張之洞所代表的清朝官僚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試圖“以夷制夷”,借俄國的力量約束日本侵華野心,故選A項;1895年時,清政府的宗藩外交體制雖早已千瘡百孔,但材料所述情況并未涉及官僚對宗藩體制的表態(tài),排除B項;從“為東方大局計”來看,張之洞對俄國侵華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清醒,C項表述失當,排除C項;洋務運動是清政府主動學習西方的開端,但限于學習器物層面,而非制度層面,材料未涉及向俄國學習或向日本學習,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14.D【解析】根據(jù)材料“梁啟超認為,興民權、開民智最切要者莫過于‘開官智’”和所學可知,在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梁啟超主張通過開啟“官智”的方式來推進政治改革,即試圖通過和平漸進方式實現(xiàn)政冶變革,故選D項;梁啟超主張君主立憲,并沒有突破君主體制束縛,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改革的方式,并不等于資產階級的民權民主思想,排除B項;提高官員的政治素養(yǎng)是手段,非目的,排除C項。15.C【解析】據(jù)表1可知,與甲年相比,乙年機器產品出口大幅上升,丙年機器產品出口比乙年有所上升,據(jù)所學可知,甲午戰(zhàn)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限制,民族工業(yè)有了初步發(fā)展;民國初年,隨著民國政府的成立及西方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yè)出現(xiàn)了短暫春天,因此,甲年1893、乙年1910、丙年1920與表1信息相符,故選C項;1820和1860年民族資本主義尚未產生,不會有機器產品出口,排除A項;1865到1883年民族資本主義剛剛興起,此時機器產品出口不會出現(xiàn)大幅上升,排除B項;1944年處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國民族資本主義遭受沉重打擊,機器產品出口不會比之前上升,排除D項。16.A【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戊戌變法前中國人的思想仍被束縛,需要通過改革來解放思想,康有為之所以肯定董仲舒將孔子的托古改制等思想寓于《春秋繁露》的做法,主要是借助這一思想為變法尋求理論支撐,以減少變法阻力,故選A項;認可托古改制思想屬于表象,或者說是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康有為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且材料信息僅體現(xiàn)出康有為對托古改制思想的認可,“傳承儒家思想”表述不當,排除C項;康有為認為“《孟子》《荀子》都不可與之相提并論”,并非否定孟子的歷史地位,,D項理解具有片面性,且不是康有為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17.【答案】(1)主張:商戰(zhàn)為先;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借鑒日本經驗。(每點2分,共4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分)評價:是時代變化的產物,具有超越性與前瞻性(從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洋務運動開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興起、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逐步發(fā)展等角度作答);具有愛國性和進步性,有利于中國近代化;但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huán)境中,其主張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每點2分,共4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得分)(2)建議:速立憲法,改良政治。(2分)理由:封建專制制度將成為開展商戰(zhàn)不能逾越的障礙,當時民族工商業(yè)發(fā)展需要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保護,必須學習西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