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2025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2025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2025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2025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件)-2025屆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中國古代第4課

西漢與東漢(前202年-公元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代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長安西域都護府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洛陽東漢

(25年-220年)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基本模式奠基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在全國確立,奠定中國封建時代政治制度的基礎。2.國家民族: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民族交融、華夏認同。3.官員選拔與管理:重法吏、察舉制發(fā)展了官僚政治;建立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jiān)察體系,巡視監(jiān)察制度延續(xù)后世。1.戶籍制度:秦朝戶籍分類,漢朝編戶齊民。封建國家征發(fā)賦役、維護穩(wěn)定、鞏固統(tǒng)治。2.法律:秦朝法家思想治國;漢朝開始律令儒家化,以經注律,禮法結合,目的是維護綱常倫理。3.經濟政策:統(tǒng)一貨幣、重農抑商,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征發(fā)賦役(田賦,人頭稅和徭役)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經濟與社會生活1.生產工具:鐵器牛耕成為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細作的農業(yè)技術體系發(fā)展。2.勞作方式:小農經濟初步發(fā)展(農業(yè)家庭式勞作方式),東漢莊園經濟普遍(農業(yè)莊園式勞作方式)。1.國內商貿: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城市“坊”“市”分離,日中為市。2.國際商貿:漢朝開辟絲綢之路(絲綢、養(yǎng)蠶和繅絲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漆器及制造技術傳出;汗血馬、苜蓿、葡萄,胡桃、胡蘿卜等胡字系列物種和佛教傳入)文化交流與傳播1.多元一體、文化認同:秦朝尊崇法家學說;漢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2.文化創(chuàng)造、成就斐然:造紙術的發(fā)明促進中國和世界文化傳播發(fā)展;《九章算術》在世界數(shù)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醫(yī)學、史學、文學成就突出。3.文化交流與傳播:絲綢之路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總特征: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階段特征主要史實(說明)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在全國確立,奠定中國封建時代政治制度的基礎。1.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文書行政管理制度。2.漢朝:中外朝制;郡國并行、推恩令。2.國家民族: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民族交融、華夏認同。1.秦朝統(tǒng)一;統(tǒng)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統(tǒng)一車軌,修弛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等。2.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3.官員選拔與管理:重法吏、察舉制發(fā)展了官僚政治,建立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jiān)察體系,巡視監(jiān)察制度延續(xù)后世。1.選拔: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

漢朝察舉制、征辟。2.考核:上計制。監(jiān)察:御史大夫,漢刺史制度4.法律與教化:秦朝法家思想治國;漢朝開始律令儒家化,以經注律,禮法結合,目的是維護綱常倫理。法律是國家統(tǒng)治工具;教化著眼于教育和引導。5.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1)封建國家征發(fā)賦役、維護穩(wěn)定、鞏固統(tǒng)治。(2)建立基層民眾自我管理和相互監(jiān)督機制。1.戶籍:秦朝戶籍分類,漢朝編戶齊民。2.基層組織:鄉(xiāng)里,亭(征發(fā)賦役,維護穩(wěn)定);3.社會治理:什伍組織(基層民眾自我管理和相互監(jiān)督機制)6.經濟政策:統(tǒng)一貨幣、重農抑商,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征發(fā)賦役(田賦,人頭稅和徭役)保障國家財政收入。1.秦朝圓形方孔錢。2.漢五銖錢,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平抑物價;設常平倉制。對工商業(yè)者征收財產稅。秦漢(秦:前221-前206;漢:前202-公元220)總特征: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BC202劉邦建立西漢BC154七國之亂BC140漢武帝登基BC138張騫首次出使西域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公元220年曹丕稱帝西漢新朝東漢2024屆中國古代第4課

西漢與東漢(前202年-公元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漢承秦制,有所損益”特點主要史實漢承秦制有所損益漢朝繼承了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和官員考核監(jiān)察制度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賦役制度、貨幣制度、重農抑商政策、文化思想控制政策等。吸取秦朝短暫而亡教訓,根據政治現(xiàn)實需要,調整統(tǒng)治政策,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輕徭薄賦、減輕刑罰;實行郡國并行制,建立中外朝制度,察舉制,尊崇儒術等。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二)西漢初期的“無為”而治與漢武帝“有為”治理后的西漢特點漢初“無為”而治漢武帝: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社會背景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訓;漢初社會貧困,需順應民心。經過休養(yǎng)生息,西漢國力強盛;但面臨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等威脅社會穩(wěn)定和中央集權問題,需要積極有為。思想尊奉黃老無為思想儒學獨尊,設五經博士,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政治措施漢承秦制;但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出現(xiàn)“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皇權,設立中朝;確立選官制度察舉制;刺史巡視監(jiān)察制度;酷吏治理地方。經濟政策“與民休息”:減輕賦役、刑罰,節(jié)儉和減少財政支出。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抑制工商,對工商業(yè)者征收財產稅。鹽鐵官營,均輸平準,設常平倉制。增加賦役,政府加強對經濟的控制。民族邊疆“和親”政策(如何評價?)1.開疆拓土:出擊匈奴,設河西四郡。2.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絲綢之路”;3.前60年設西域都護(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4.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治理更加有效。影響經濟恢復,社會穩(wěn)定,史稱“文景之治”。1.政治: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西漢強盛。2.經濟:政府加強對經濟控制,抑制富商大賈的實力,增加政府財政收入。3.文化:思想統(tǒng)一,儒學成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二、西漢的強盛(漢武帝:鞏固和發(fā)展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模式)特點主要措施影響政治: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1.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2.中外朝制度:中朝決策(尚書令),加強皇權,削弱相權。3.確立察舉制,選拔官吏。(征辟:皇帝、官府征召)4.確立刺史制度:巡視監(jiān)察制度。經濟:政府加強對經濟控制1.改革幣制,鑄幣權收歸中央;(分析影響)2.鹽鐵官營;(分析影響)3.均輸平準、常平倉制:國家經營商業(yè),增加收入,平抑物價。4.抑制工商,征收財產稅。文化:統(tǒng)一思想尊崇儒術,儒學獨尊。設五經博士。(比較)民族:開疆拓土出擊匈奴,設河西四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前60年西域都護府);對東南、西南治理。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政治: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2.經濟:抑制富商大賈的實力,增加政府財政收入。3.文化:思想統(tǒng)一,儒學成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西漢新儒學與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學(孔孟之道)西漢新儒學體系內容主要是“仁”、“仁政”“禮”等人本、民本思想。新儒學繼承孔孟之道。增加了“春秋大一統(tǒng)”、“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彼枷?。

特點1.體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和治國理政原則;2.是具體化、理想化的思想,沒有形成抽象的理論基礎。3.地位:屬民間學派1.以綱常倫理為核心,外儒內法(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學體系)2.帶有神權(神學)色彩:宣揚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3.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新儒學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漢朝開始,律令儒家化,以經注律,禮法結合。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漢代政治特點特點史實“布衣將相之局”形成劉邦及其開國功臣大多出身低微,世襲貴族主宰政治的時代基本結束。“士人政府”出現(xiàn)漢武帝察舉制度選官;建立官學制度--中央太學和地方教育系統(tǒng),旨在培養(yǎng)政治管理人才。尊崇儒術,治國思想調整儒學成為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官員的選拔以儒學為標準。律令儒家化以經注律,禮法結合,目的是維護綱常倫理。外戚干政漢朝重視母族親屬關系,出現(xiàn)了呂后干政和王莽篡漢立“新”;東漢出現(xiàn)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局面。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三、東漢的興衰四、兩漢的文化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區(qū)別

分封制郡縣制劃分標準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地域劃分。官員產生諸侯王位世襲,擁有封地。官吏由朝廷任免,無封地影響有很強獨立性,容易發(fā)展為割據勢力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tǒng)一。秦始皇和漢武帝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及評價秦始皇漢武帝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經濟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文化統(tǒng)一文字,“焚書坑儒”疆域開鑿靈渠,北擊匈奴,修筑長城評價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1.政治: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形成官僚政治的行政管理。2.國家:促進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fā)展奠定基礎。3.經濟:有利于政府組織大規(guī)模經濟社會活動(能調動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抵御外敵、進行工程建設)4.弊端:容易導致因循守舊、暴政和腐敗,人民處境惡劣,社會矛盾尖銳推恩令、設立中朝、察舉制、刺史監(jiān)察、任用酷吏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抑制工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五經博士北擊匈奴、設河西四郡;經營西域(2019·海南高考·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漢代實行以察舉、征辟為主體的人才選拔制度。東漢中后期強調文治,高級官員往往是儒學名家,擁有成百上千的門生。某人一旦成為某位官員的下屬,則終生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長期擔任朝廷重要官職,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成為影響人才選拔的重要因素。官員們互相囑托,推薦親屬故舊,所推薦的人才“不復依其質干,準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任人唯親,以便控制朝廷與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預人才選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選拔甚至是被數(shù)個家族長期把持。——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漢中后期人才選拔的弊端。(8分)弊端:選用門生、故吏;

官員間相互關照;

外戚、宦官任人唯親;

世家大族操縱人才選拔。(8分)(2019·海南高考·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漢代實行以察舉、征辟為主體的人才選拔制度。東漢中后期強調文治,高級官員往往是儒學名家,擁有成百上千的門生。某人一旦成為某位官員的下屬,則終生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長期擔任朝廷重要官職,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成為影響人才選拔的重要因素。官員們互相囑托,推薦親屬故舊,所推薦的人才“不復依其質干,準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政,任人唯親,以便控制朝廷與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預人才選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選拔甚至是被數(shù)個家族長期把持?!幾园讐垡汀吨袊ㄊ贰罚?)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東漢中后期人才選拔弊端的影響。(7分)影響:人才選拔多名實不符,官員行政能力下降;

腐敗之風盛行;

助長了世家大族的發(fā)展。(7分)(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qū)。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材料二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tǒng)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zhí)行統(tǒng)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qū)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tǒng)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獡稘h書》《后漢書》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16分)同:建立了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家;

制定了統(tǒng)一的法律;

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異:漢朝郡縣嚴格執(zhí)行統(tǒng)一的制度法令,羅馬帝國行省權力較大;

漢朝實現(xiàn)了文字統(tǒng)一,羅馬帝國未能實現(xiàn)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

漢朝強調教育、教化和倫理規(guī)范的作用,羅馬帝國重視法律的作用;

漢朝制度上對各地區(qū)民眾同等對待,羅馬帝國境內民族區(qū)別對待較明顯。疆域人口行政管理法律(2019·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qū)。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于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么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于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摘編自劉家和、王敦書《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材料二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tǒng)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zhí)行統(tǒng)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qū)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tǒng)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獡稘h書》《后漢書》等(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漢朝國家治理對中國歷史的意義。(9分)意義:確立了中國的基本疆域;

強化了民族認同;

形成了追求統(tǒng)一的價值觀;

創(chuàng)立了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基本模式。(2021·全國乙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边@是希羅多德(約前484~約前420)所撰《歷史》一書的開篇之語。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話就是他們的歷史。《歷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原因為起點,記載了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后半部分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故該書又被稱為《希波戰(zhàn)爭史》。它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方式,又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作者贊揚雅典人,卻并不肆意詆毀“異邦人”,承認東方民族具有比希臘更古老的文明。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查得來的史實,如在埃及通過詢問當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僧侶,掌握了大量歷史和文化知識。書中許多記載為后世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幾詮垙V智《西方史學史》等材料二《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妒酚洝烦浞掷酶黝愊惹匚墨I、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希羅多德與司馬遷作為偉大歷史學家的共同之處。(8分)共同:歷史學家的使命感;

追求客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

創(chuàng)新精神;

開闊的視野;

自主的實地查訪與史料調查精神。(2021·全國乙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边@是希羅多德(約前484~約前420)所撰《歷史》一書的開篇之語。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話就是他們的歷史?!稓v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原因為起點,記載了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后半部分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故該書又被稱為《希波戰(zhàn)爭史》。它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方式,又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作者贊揚雅典人,卻并不肆意詆毀“異邦人”,承認東方民族具有比希臘更古老的文明。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查得來的史實,如在埃及通過詢問當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僧侶,掌握了大量歷史和文化知識。書中許多記載為后世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幾詮垙V智《西方史學史》等材料二《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史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歷史》與《史記》產生的歷史背景。(12分)《歷史》:古希臘城邦的發(fā)展與人文精神;希臘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廣泛接觸;豐富的歷史與神話傳說;海外貿易與工商業(yè)比較發(fā)達?!妒酚洝罚憾嗝褡褰y(tǒng)一國家的穩(wěn)定與繁榮,儒家思想的影響;史學傳統(tǒng);豐富的歷史文化積累。(2021·全國乙卷·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把這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出來,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這是希羅多德(約前484~約前420)所撰《歷史》一書的開篇之語。在此之前,對于希臘人而言,神話就是他們的歷史?!稓v史》前半部分以追問希臘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原因為起點,記載了希臘、西亞、北非等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民族分布、歷史往事等內容,后半部分敘述希臘城邦與波斯之間戰(zhàn)爭的全過程,故該書又被稱為《希波戰(zhàn)爭史》。它繼承了《荷馬史詩》的敘事方式,又本著“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zhèn)髡f的真假與異同。作者贊揚雅典人,卻并不肆意詆毀“異邦人”,承認東方民族具有比希臘更古老的文明。書中的不少記述是作者親自調查得來的史實,如在埃及通過詢問當時作為知識分子的僧侶,掌握了大量歷史和文化知識。書中許多記載為后世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所證實?!幾詮垙V智《西方史學史》等材料二《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二三千年間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妒酚洝烦浞掷酶黝愊惹匚墨I、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撰寫史書應該包括的要素。(5分)要素:敘述一定時空框架內的歷史事物;

指導思想;

客觀、準確的記載;

豐富的史實;

有作者的認知。1.(2021·全國乙卷·25)表1西漢末、東漢中期部分地區(qū)民戶數(shù)量表單位:戶郡名西漢末東漢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間)5677120123太原(今屬山西)16986330902南陽(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陜西部分地區(qū))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東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屬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廣西間)21092212284據表1可知,在此期間()A.長江以南經濟發(fā)展加速

B.豪強大族勢力沒落C.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加劇

D.個體農耕經濟衰退2.(2020·海南高考·2)圖1是從漢至明的服飾示意圖,所體現(xiàn)的階層特征表明了()圖1A.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B.禮制對中國服飾的深遠影響C.男耕女織小農經濟的歷史變遷D.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3.(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4)圖5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A.鑄鐵技術的進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D.國家統(tǒng)一的推動ABB4.(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圖4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注意:小家庭政策影響)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tài)B.精耕細作農業(yè)的不斷發(fā)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5.(2020.1·浙江高考·3)根據下圖所示判斷,該冶鐵供風形式始于()A.戰(zhàn)國B.西漢

C.東漢

D.元代

(注:東漢杜詩發(fā)明冶鐵工具水排)6.(2018·江蘇高考·2)下圖是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zhèn)出土的東漢“射爵射侯”畫像石。圖中樹上有20多只雀和猴,樹下兩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這類畫像在漢代石刻中較為常見。這反映了當時人們()A.抑制王侯勢力的政治訴求B.追求顯貴地位的價值取向C.關注自然和諧的生態(tài)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會風氣7.(2021·重慶高考·2)下圖是分別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國出土的羅馬攪胎玻璃瓶,有學者指出它們是羅馬工匠制作的。這可用于佐證()A.大月氏成為絲綢之路的中心B.絲綢之路促進中西文化交流C.羅馬攪胎玻璃瓶技術沿絲綢之路東傳D.東漢與羅馬帝國建立了官方直接往來DCBB8.(2016·新課標全國Ⅲ卷文綜·25)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9.(2022·廣東高考·2)“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10.秦及漢初,尚書是少府的屬官,是在皇帝身邊任事的小臣。有學者依據《后漢書》等資料整理出了尚書臺的組織系統(tǒng)表(部分信息如下表)。對此合理的解釋是當時()A.王國問題日益嚴重B.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C.君主專制逐漸加強D.官僚機構龐雜導致冗官問題職等官職人數(shù)祿秩職責首官尚書令1千石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眾事,機密端首,至為尊要副貳仆射1六百石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眾事三公曹屬員(部分)侍郎36四百石主作文書草令史18(后增至21)二百石主書左丞1四百石主吏民章報右丞1四百石假署印綬,及紙筆墨諸財用庫藏BDC11.(2021·全國甲卷高考·25)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xiàn)“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xiàn)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B.監(jiān)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舉制度的實施12.(2019·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A.加強了貨幣管理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tǒng)一C.削弱了諸侯實力D.實現(xiàn)了對地方的控制13.(2017·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5)

表1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qū)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此可知()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BCC14.(2016·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15.(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16(2015·新課標全國Ⅱ卷文綜·25)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xiàn)了()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DCA17.(2014·全國新課標卷Ⅰ文綜·24)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B.政治統(tǒng)治借助于人倫秩序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18.(2012·全國新課標卷文綜·24)漢武帝設置十三州刺史以監(jiān)察地方,并將豪強大族“田宅逾制”作為重要的監(jiān)察內容,各地財產達300萬錢的豪族被遷到長安附近集中居住。這表明當時()A.政權的政治與經濟支柱是豪強大族

B.政治權力與經濟勢力出現(xiàn)嚴重分離C.抑制豪強是緩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經濟手段是鞏固專制集權的主要方式19.(2021·湖南高考·2)漢初,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宗室大臣平定“諸呂之亂”后,商議新帝人選,經再三討論,認為代王劉恒在高祖劉邦在世諸子中,“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決定迎立劉恒為帝,是為漢文帝。這一做法()A.反映嫡長子繼承制得到執(zhí)行B.旨在預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動仁孝成為選帝主要標準D.表明相權對皇權構成威脅BCB20.(2021·山東高考·2)漢高祖時期,王國職官設置與朝廷基本一致。表1為此后西漢統(tǒng)治者對王國職官的調整概況,這些調整的出發(fā)點是()

表1時期調整概況漢景帝時期改丞相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漢武帝時期郎中令減秩為千石;改太仆(秩兩千石)為仆(秩千石)漢成帝時期裁撤內史;令相治民,與郡太守無異A.精簡地方行政機構B.節(jié)約中央財政開支C.維護國家政治統(tǒng)一D.廢除郡國并行體制21.(2019·江蘇高考·2)《史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由于漢初()A.實行察舉制度B.獨尊儒家學說C.實行郡國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縣制22.(2022·湖南高考·2)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A.體現(xiàn)以農為本B.服務于漢初戰(zhàn)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決了財政危機23.(2017·海南高考·3)東漢實行察舉制,“郡察孝廉,州舉茂才”,州、郡都必須定期向朝廷舉薦一定數(shù)量的人才,而判斷孝廉、茂才的標準包括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聲望的高低等。這客觀上()A.推動了獨尊儒學局面的出現(xiàn)

B.促使社會階層趨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政權的壟斷D.動搖了郡縣制的基礎CCAB漢初形勢圖劉邦(漢高祖)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時間:前202年國號:漢都城:長安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西漢建立后,承襲秦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但在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朝模式。稱“漢承秦制”。秦郡縣制漢初郡國并行制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為了分化項羽陣營,壯大自己的實力,曾分封了七個異姓功臣為諸侯王,即韓信、彭越、英布、張耳、臧茶、吳芮、韓王信?!暗萌说锰煜隆币?、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漢承秦制,有所損益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②地方:郡縣制秦的統(tǒng)治意識:以法為教經濟:征發(fā)繁重政治:郡縣制民族關系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漢初政治黃老無為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郡國并行和親匈奴羈靡百越懲亡秦之弊◎西漢郡國交叉局部示意圖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司馬遷《史記》漢景帝削藩,引發(fā)七國叛亂,最終平定叛亂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得人得天下”“同姓王治天下”異姓諸侯王擁兵自重剪除異姓諸侯王剪除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漢興之初,海內皆定,同姓寡少,以懲亡秦之敗?!稘h書·諸侯王表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妒酚洝翁蟊炯o》材料中表明了漢高祖對異姓諸侯王怎樣的態(tài)度?他又將采取怎樣的措施?夸州兼郡,連城數(shù)十宮室百官同制如京師中央直轄領地15郡王國轄地39郡漢初社會狀況一、重現(xiàn)大一統(tǒng)——西漢建立第4課

西漢與東漢(前202年-公元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材料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shù)十。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漢書》制度:分封諸候,實行郡國并行制;原因:吸取秦朝滅亡教訓影響:形成地方割據,引發(fā)地方叛亂,威脅中央集權。問題:漢初地方實行什么政治制度,實行該制度原因及影響。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漢書·景帝紀》漢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漢書·文帝紀第四》漢興,接秦之敝......,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漢書·食貨志》天下既定,民亡蓋藏(儲藏的財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毛色一樣的馬),而將相或乘牛車。探究:文帝、景帝在面臨社會凋敝的情況下采取哪些措施?這些措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漢初社會狀況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秦漢(前221年-公元220年)—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時期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安民為本減省租賦: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制。減輕徭役:“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弛山澤之禁: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fā)漁鹽資源,“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躬修節(jié)儉: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

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樸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漢文帝感念天下蒼生之不易史記:後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未央宮。遺詔曰:“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淞钐煜吕裘?,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绖帶無過三寸…,毋發(fā)民男女哭臨宮殿。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粤晟酱ㄒ蚱涔?,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弊g文:“……向天下官吏和百姓下達命令,命令到達后哭喪三天,然后全部脫掉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鬼神和飲酒食肉。應該服喪哭吊的人,都不要穿斬衰的喪服,绖帶之圍不要超過三寸…..不要發(fā)動男女民眾到宮殿里哭喪。宮中應當哭喪的人,在每天的早晨和晚上各哭十五聲,盡禮之后就停止。不是早晨和晚上哭喪的時候,不許擅自哭泣?!粤甑胤降纳酱ū3衷瓨?,不要有所改變。后宮夫人以下至少使,都遣散回家?!弊鸱铧S老無為思想(指導)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約法省禁減輕刑罰、廢除連坐法躬修節(jié)儉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

黃老之學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強調施法簡易,避免繁苛擾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情況下得以安定。

文景時期通過“輕徭薄賦”、“約法省禁”、“躬修節(jié)儉”等一系列措施,使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民眾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升。漢朝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繁榮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為漢武帝開疆拓土打下堅實的基礎。輕徭薄賦減輕賦稅、徭役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戰(zhàn)爭破壞社會凋敝休息→休養(yǎng)生息休養(yǎng)(節(jié)流):輕徭薄賦,安定社會生息(開源):充實人口,發(fā)展經濟漢初形勢“無為”黃老之學“與民休息”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新問題諸侯勢力強大(豪強地主)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shù)十?!≌咭脑椒?,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丞相入奏事,薦人二千石(郡守)?!夏嗽唬骸ㄈ蚊猓├舯M未?吾亦欲除吏!“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靶倥B歲入邊,烽火逼于長安。匈奴五次入邊,殺掠人口,動以萬計”豪強地主膨脹丞相位高權重思想混亂匈奴犯境加強專制集權從“無為”到“有為”二、西漢的強盛從“無為”到“有為”:加強專制中央集權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推恩令政治方面成功削減了諸侯王的勢力推恩令

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于縣?!按髧贿^十余城,小侯不過十余里”(一)加強中央集權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一、重現(xiàn)大一統(tǒng)——西漢建立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與東漢(前202年-公元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推恩令政治方面設刺史促進地方監(jiān)察,強化地方管理,加強中央集權刺史制度特點:位卑權重,以卑馭尊。(一)加強中央集權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刺史制度、巡視監(jiān)察制度漢武帝把全國分成了13個州部,中央在每個州設立刺史一名,專職監(jiān)察地方。刺史沒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視所轄區(qū)域,考察吏治、獎懲官吏、決斷冤獄。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推恩令設刺史政治方面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推選標準:“孝”和“廉”選官過程: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進行考察,選取合適的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最后經考核再任命。(先考察后舉薦)察舉制作用:提高官員質量;任免權由中央掌握,加強中央集權。察舉制用酷吏弊:后期弊端日益嚴重,地方官員往往推薦名門望族的子弟,而不問學識品格,被察舉者名不副實。(一)加強中央集權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制度發(fā)展歷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分析評價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祿制):以血緣依據,官位世襲。形成貴族政治,不利于社會發(fā)展進步。春秋戰(zhàn)國軍功爵制利于社會階層流動和國家走向統(tǒng)一。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制度朝廷任命官吏,形成官僚政治。漢朝察舉制:漢武帝令各郡國舉孝、廉。先考察被舉者在鄉(xiāng)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后推舉為官或提拔任用。察舉分??坪吞乜?。??茷闅q舉,如孝廉、茂才等;特科,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1.開創(chuàng)了選官的新途徑,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2.到東漢后期,豪強大族控制選官權,察舉流于形式。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背景:東漢末年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魏王曹丕推行。2.內容:中央在州郡設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士人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狀”。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1.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2.門閥士族壟斷政治,形成腐朽的士族制度。(門閥士族勢力發(fā)展,選人只看家世門第,不看道德才能,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局面)推恩令設刺史用酷吏政治方面察舉制設中朝(一)加強中央集權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漢武帝選拔資歷較淺但有才能官員,入宮侍從左右參與決策,形成一個稱為“中朝”或“內朝”的小團體,丞相為首的原有政務機關則相對稱為“外朝”。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改革幣制經濟方面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征稅抑商目的:從經濟上鞏固國家大一統(tǒng),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漢武帝下令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上林三官鐘官、技巧、辨銅,分別負責鼓鑄、刻范、原料供應,規(guī)定只許用三官五銖錢,嚴禁民間私鑄。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均輸:政府統(tǒng)一征收、運輸、買賣;平準:貴時拋售,賤時收買以穩(wěn)定市場價格。算緡:對商人、手工業(yè)者等征收重稅。告緡:凡有人告發(fā)商人隱匿資產不報或報告不實者,即獎賞所沒收資產的一半。五銖錢(一)加強中央集權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2)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3)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yè)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4)抑制工商:向工商業(yè)主征收財產稅(又稱“算緡告緡”)1.特點: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壟斷和控制,是重農抑商的表現(xiàn)。2.經濟:利于小農經濟發(fā)展,農民安定生產生活;打擊富商大賈,抑制土地兼并。3.國家: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4.弊端:效益低、腐敗等。材料

漢武帝時期,大肆用兵拓邊,漢朝前期七十來年的積累,沒幾年打了個底朝天。于是改變政策,先是實行了鹽鐵官營,從鹽鐵專賣中獲得豐厚的利潤,又采取均輸法和平準法。均輸就是國家采購、國家經銷;平準就是根據市場情形,設立專門的機構,賤買貴賣,平抑物價,壟斷經營。還推出了鼓勵農民發(fā)展生產,“算緡”與“告緡”,向工商業(yè)主征收財產稅、車船稅,鼓勵告發(fā)瞞報家產的行為。晚年的漢武帝鄭重其事地發(fā)布了《輪臺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錯誤,不該窮兵黷式,用盡民力。

——摘編自張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思想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材料: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

董仲舒?zhèn)鳌吩O立五經博士意義: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董仲舒“新儒學”思考:閱讀教材P21“史料閱讀”部分,思考漢武帝為什么會接受董仲舒尊崇儒術的建議?思想的統(tǒng)一有利于維護和鞏固政治大一統(tǒng)。

內容:①“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君權神授”“天人感應”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④“三綱五?!保ㄒ唬┘訌娭醒爰瘷喽⑽鳚h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西漢新儒學與先秦儒家思想

先秦儒學(孔孟之道)西漢新儒學體系內容主要是“仁”、“仁政”“禮”等人本、民本思想。新儒學繼承孔孟之道。增加了“春秋大一統(tǒng)”、“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三綱五常”思想。

特點1.體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和治國理政原則;2.是具體化、理想化的思想,沒有形成抽象的理論基礎。3.地位:屬民間學派1.以綱常倫理為核心,外儒內法(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學體系)2.帶有神權(神學)色彩:宣揚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3.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新儒學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的需要。漢朝開始,律令儒家化,以經注律,禮法結合。外儒內法!歷史學家顧頡剛說:“秦始皇的統(tǒng)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裁制;漢武帝的統(tǒng)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誘引。結果,始皇失敗了,武帝成功了?!倍?、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二)開疆拓土1.北擊匈奴,設河西四郡: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2.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3.設置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4.有效治理東南沿海、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絲綢之路漢武帝時疆域圖商貿之路、文化之路、東西文明交流之路作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經略邊疆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秦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漢中華文化基本定型漢興關中——秦文化的吸納故土情懷——楚文化的延續(xù)帝國內核——齊魯文化的煥新其他地域的融合......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

——許倬云《說中國》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二、鞏固大一統(tǒng)——武帝更張一、重現(xiàn)大一統(tǒng)——西漢建立二、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經濟土地兼并賦稅沉重社會流民問題社會動蕩西漢的衰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改制措施不切實際,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統(tǒng)治末年爆發(fā)了綠林、赤眉起義。王莽篡漢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基礎梳理相關史料東漢疆域光武帝

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擊敗王莽,奪得帝位。國號為漢,建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為光武帝三、東漢的興衰(一)“光武中興”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措施作用政治經濟文化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員,節(jié)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shù)量釋放奴婢重視儒學穩(wěn)定社會秩序節(jié)省政府開支加強中央集權與民休息,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經濟恢復繼承西漢獨尊儒術的傳統(tǒng),儒學得到繼續(xù)發(fā)展三、東漢的興衰(一)“光武中興”第4課

西漢(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220年)——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皇帝早逝幼主繼位外戚專權皇帝長大誅殺外戚宦官干政序號皇帝即位年齡死亡年齡4和帝10275殤帝126安帝13317順帝11308沖帝239質帝8910桓帝153611靈帝123412少帝141413獻帝954平均值9.524請觀察表格,歸納東漢中后期的歷史信息。東漢和帝以后政治局面有何特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huán)局面

漢桓帝以后,東漢朝政長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員、士大夫、太學生上書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誣告為“黨人”逮捕入獄,并擴大禁錮范圍,史稱“黨錮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